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与护理

2022-09-11

脑卒中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为使脑卒中患者尽早、尽好的恢复语言、肢体等功能, 我科通过对84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肢体训练、语言训练、心理指导等康复护理, 对其取得的治疗效果进行了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5年至2009年, 首次发病, 1周内入院, 经头颅CT或MRI确诊的84例脑卒中患者, 男47例, 女37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36例,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8例;年龄45~78岁。平均 (58.5±8.6) 岁。

1.2 分组方法

入院后康复组和对照组的患者, 均对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给予控制颅内压、防止再出血和预防并发症等治疗, 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给予溶栓、抗凝、改善微循环等治疗。康复组增设肢体训练、语言训练、心理指导等康复护理。其中康复组为46例, 对照组为38例) 。

2 康复护理与训练方法

2.1 肢体康复训练

(1) 被动功能锻炼:在急性期, 需保持患者瘫痪肢体处于正确、适合的体位。常见的姿势有患侧卧位、仰卧位、半卧位等。进入稳定期后, 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一般情况良好, 在基本护理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可行适量的康复训练。此阶段主要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 (2) 主动功能锻炼:当被动功能训练达到一定熟练程度, 患者上下肢肌力有所改善后, 可在物理治疗师和护士的指导下行循序渐进的主动功能训练。包括翻身训练、坐起训练、站位步行训练及上肢举起训练[1]。

2.2 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指导患者行四肢精细协调及手的技巧性训练。如洗漱、穿衣、吃饭、握笔、如厕等。

2.3 语言功能的康复

(1) 矫正患者发音口形, 给患者示范, 并指导患者对镜练习, 用视觉矫正发音器官的错误; (2) 刺激患者唇、舌、软腭、喉部及其他肌肉协调运动, 小毛刷刷面部, 促进肌肉收缩; (3) 加强读写训练。

2.4 心理护理

护士要正确、及时地进行引导、安慰、鼓励, 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 多与患者进行交流, 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必要的康复知识、疾病知识的健康教育, 使其对疾病有正确、理性的认识。鼓励患者面对现实, 消除不良心理因素, 配合治疗。在关注患者的同时, 要加强对家属的心理疏导, 解除家属的消极情绪, 协助医护人员配合患者治疗。

2.5 出院指导

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时间的治疗过程。患者出院后要坚持训练, 医生护士协作制定合理的康复计划, 确定复查时间。嘱患者遵医嘱按时服药, 定期复查, 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2.6 疗效评定

入院24h内及出院前24h对患者肌力情况进行评定。肢体肌力评分按6级分级法[2]。

2.7 统计学方法

采用秩和检验,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入院时康复组与对照组肢体肌力比较, 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出院时2组患者肌力均有所提高 (P<0.01) , 治疗后康复组与对照组的肌力比较, 有差异 (P<0.01) , 且康复组肌力恢复较好 (平均秩次:康复组50.67, 对照组32.61) , 见表1、2。

4 讨论

中枢神经系统在损伤后具有在结构上或功能上重新组织的能力。及早进行康复训练, 可预防患者出现废用和误用综合征, 使患者的生理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 提高生存质量。早期给予正确体位摆放, 可有效预防肌肉萎缩、关节僵硬, 避免血栓形成。患者通过早期、长期、反复进行的康复训练, 可促进血液循环、刺激神经营养功能, 促进肢体运动功能、语言功能的恢复, 减少伤残程度。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和鼓励, 树立战胜疾病勇气和信心[2], 可使患者尽早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提高生活质量, 在此过程中, 护士扮演的角色是护理者、咨询者、指导者、健康讯息传递者, 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早期康复训练和护理对肢体肌力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8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 康复组46例, 对照组38例。对照组按常规治疗, 康复组增设康复护理。分别于入院24h内及出院前24h对患者肌力情况进行评定。结果 出院时2组患者肌力较入院时均有所提高 (P<0.01) , 但治疗后康复组肌力恢复较好。结论 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早期康复训练和护理可促进其肢体肌力的恢复。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康复护理

参考文献

[1] 钟红梅, 张莲娣.脑卒中肢体偏瘫患者早期康复训练及临床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8, 29 (20) :2537.

[2] 陈文彬.诊断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03.

上一篇:三峡库区重庆涪陵段水体富营养化因子变化趋势探究下一篇:一节《基础视唱练耳》课程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