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过程中对柔道运动员损伤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2022-09-10

柔道运动起源于日本, 是现代奥运会项目。我国开展柔道运动的历史虽不长, 但近十几年来, 我国运动员 (特别是女子大级别) 在此项目上取得了优异成绩, 连续几届获得奥运会冠军。由于该项目身体对抗较为激烈, 因此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中经常会受到各种损伤, 影响了运动员的身体健康, 妨碍了运动训练的正常进行和运动成绩的提高, 甚至可能缩短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因此, 了解柔道项目的运动损伤特点, 探寻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 以更好地采取预防措施, 避免或尽可能地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是以辽宁省柔道集训队的柔道运动员60人为研究对象, 在运动远平时的教育过程中对柔道运动员损伤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辽宁省柔道集训队的柔道运动员60人为研究对象, 运动员的平均年龄为20岁, 平均专业训练年限6年。

1.2研究方法

(1) 专家访谈。对一些知名教练员、训练学专家、运动员、主管项目的官员及科研人员进行访谈, 为本研究的结构设计、内容构思以及调查表的制定提供建议。

(2) 问卷调查。本研究共设计调查问卷4套, 即运动员调查问卷, 教练员调查问卷, 专家效度检验调查问卷, 防伤对策调查问卷。问卷回收情况如表1所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损伤主要部位

不同训练阶段身体各部位运动损伤的分布及性质通过对教练员问卷调查, 发现柔道运动训练分期的年龄特征符合训练学对“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目的全程性多年训练分期的年龄特征。柔道运动员的全程性多年训练通常包括四个阶段, 即基础训练阶段、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争技阶段和竞技保持阶段。损伤相对集中发生于膝、腰、肩等部位, 以关节扭伤和肌肉拉伤为主。在不同训练阶段中, 膝部损伤居首位, 其次是踝部损伤、腰部损伤、指部损伤、肩部损伤, 分列二到五位。在运动员身体各部位损伤中, 占损伤比率最高的膝部以半月板损伤为主, 其次是韧带损伤;踝部损伤以韧带损伤为主;在腰部损伤中, 主要是肌肉肌腱、韧带损伤;指部损伤中均为关节损伤;肩部损伤均为肌内肌腱损伤和关节损伤。

2.2 造成我国柔道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因素分析

运动员对运动技术的学习和掌握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螺旋式发展过程, 青少年运动员由于练习时间短, 经验不足, 对运动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还不够完善、熟练, 故在实战或对抗练习中经常出现各种失误或偏差, 这是造成青少年运动员损伤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调查还发现, 多数运动员对运动损伤的严重性认识不足, 在思想上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这应是造成运动损伤发生的另一重要原因。运用技术动作不正确、对运动损伤的认识不足及自我保护能力差等是造成青少年柔道运动员损伤的重要原因。

2.2.1 身体素质差

柔道运动是一项竞争激烈、对抗强度大、消耗体力很大、全力对抗的时间相对又长的竞赛项目, 比赛中, 运动员在规定的比赛时间内要不间断地和积极地抢把, 连续发动进攻击, 在一瞬间快速施技等。柔道运动要求运动员具备全面的身体素质, 尤其是全面的专项身体素质, 柔道项目的专项身体素质主要包括力量、耐力、速度、协调、柔韧等。一些教练员们对该项目特点的理解并不十分透彻, 从一场比赛、一天多场比赛的体力及比赛时间来分析, 柔道运动员尤其需要提高耐力训练。在由身体素质引起的运动损伤中, 因耐力素质差而导致的运动损伤占50%左右, 这足以证明我国柔道教练员目前尚未对耐力素质给予足够的重视, 从而造成运动损伤概率的增高。

2.2.2 技术动作不正确, 不规范、不熟练

由于技术动作不正确而造成的运动损伤, 在基础训练阶段和专项提高阶段的比率较高, 对于初学柔道运动的少年儿童来说, 神经活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不均衡, 分化抑制的能力较差, 学习动作时常常动作要领掌握不好, 容易发生各种错误动作而造成损伤。错误的动作要领, 违反了人体结构特点和各器官系统的活动规律以及运动时的力学原理, 从而引起运动损伤。又因掌握动作不规范、不熟练在训练和比赛中容易造成损伤。

2.3.3准备活动不合理、不充分

我国大多柔道教练员对准备活动所起到的作用及意义认识不足, 重视不够, 经常忽略准备活动的重要性。在准备活动上常存在的不合理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准备活动不充分, 准备活动内容与训练内容结合得不好, 准备活动的量过大, 未做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和正式训练或比之间的时间间隔过长等。由于准备活动的不合理, 造成在训练和比赛中的误伤也是屡见不鲜的。

2.2.4 运动负荷安排不合理

运动负荷并非越大越好, 尤其是在基础训练阶段, 应采取适宜的量和强度, 注意避免训练中的局部负荷量过重。人体在过度负荷下, 机体非但不会产生适应性, 还会出现劣变反应。局部负荷过重也同样会出现劣变反应, 其结果严重破坏训练的正常进行和运动员的身体健康。而在我国柔道运动员的训练中, 一些教练员不注意根据运动员的生理特点安排运动量, 而是急于求成, 专项训练操之过急, 片面追求强度, 导致许多选手局部负担过重, 并对训练产生厌倦心理, 对运动员的运动器官造成严重伤害。

2.2.5 身体过度疲劳, 不能调节好运动负荷的量

运动性疲劳是指运动持续一段时间后, 机体不能将它的机能保持在某一特定水平, 或者不能维持某一预定的运动强度。适度的运动性疲劳并施以合理的恢复手段, 可以促使人体机能水平的不断提高, 但如果没有有效的恢复措施, 疲劳的积累将引起机体的过度疲劳, 不仅不能提高身体训练水平、运动成绩, 还可能会造成机体的各种运动损伤, 损害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在对负荷极限还不能完全把握的时候, 应注意留有余地, 以避免过度训练的出现。应注意随着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 不断加大训练负荷, 根据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特征的动态变化, 随时调节训练负荷的内容以及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并及时调整期阶段性训练目标, 及时改变负荷的安排与要求。对于已出现明显的过度训练及严重运动损伤的选手, 应采取果断措施, 保证其健康状况的充分恢复, 否则就会引起不必要的重复性运动

2.2.6 在训练中受伤得不到及时治疗和积极调整

高负荷的练习容易使教练员、运动员不易察觉身体发出的警告信号, 因此, 在训练中运动员受伤且症状不十分明显的情况下, 常常没有及时接受治疗, 教练员没有对运动负荷及时作出调整, 硬撑着坚持训练, 从而导致旧伤加重或引发新的运动损伤。尤其是在训练中, 有些机体疲劳的症状与损伤症状相似时, 就更容易出现此种情况。教练员、运动员如果分辨不出这二者的不同, 而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与训练安排, 必将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

2.2.7 自我保护意识差, 带伤参加训练比赛

调查中发现柔道运动员对运动损伤知识的了解很少, 对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认识不足, 大部分运动员没有认识到运动损伤的危害性和严重性, 在思想上存在着一些片面认识, 认为运动操作是医务人员的事, 平时不注意安全教育, 在发生运动损伤后, 又不认真分析产生损伤的原因, 总结经验教训, 不积极妥善采取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 致使损伤事故不断发生。运动员在受伤未痊愈的情况下参加训练比赛, 增加了运动损伤发生的可能性。运动员在受伤的情况下参加训练比赛, 如果教练员不能合理的安排训练内容与训练负荷, 调整运动员的心理状态, 势必会造成运动员原有运动损伤的伤情加重或出现新的运动损伤。

2.2.8 训练组织不当

经调查, 发现在柔道训练的组织方法上存在着很多问题, 例如:一个教练负责指导的队员过多;教练缺乏正确的示范和耐心细致的指导;在配对训练时, 两人之间缺乏默契;在实战训练中, 体重级别差别过大;降体重过多或过急, 体重严重下降等等情况, 这些情况均是导致发生运动损伤的因素。

2.3 柔道运动员损伤预防的对策

2.3.1 科学的训练

柔道训练的安排要注意节奏性, 训练方法要科学, 大、中、小运动量要科学搭配, 并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以防止因疲劳过度而引起的损伤, 运动训练的安排要因人而异, 循序渐进, 尤其是对少年运动员的训练, 就注意全面身体素质和专项素质相结合。训练时要适当加强易伤部位肌肉的柔韧性练习;在训练和比赛中要严格遵守比赛规则, 这对于预防运动损伤有着重要意义。

2.3.2 充分的准备活动

实践证明, 很多柔道损伤是由于准备活动不充分造成的。准备活动可以使人体的神经系统、内脏和运动器官逐步适应剧烈运动。准备活动一定要充分, 并做好场地、器材的安全检查工作, 以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准备活动的内容可以多种多样, 从一般的简单的跑步到专项的准备活动, 最重要的是要使身体各个部位得到充分的活动, 以提高人的兴奋性, 使身体各组织器官处于最佳状态, 这样可以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2.2.3掌握正确动作, 加强局部训练

从损伤的性质来看, 软组织挫伤及关节的扭伤占全部损伤的一半以上。主要原因是技术动作不正确造成的。据查, 有些运动员因技术生疏、不全面, 在实战训练中盲目进攻, 而没有注意自我保护, 很容易被对方攻击而造成损伤。另一个预防运动损伤的积极手段, 就是加强易伤部位和相对薄弱部位的训练, 提高他们的机能, 这也是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条件。在训练内容上安排适当的拍打、抗击训练, 增强关节周围肌肉韧带力量, 加强该关节的稳定性, 可以预防或减轻运动损伤。

2.2.4要加强自我保护的意思和能力的训练

在训练和比赛中, 要加强自我保护的能力和意思, 并加强对头部、肩、膝手、指、肘、足关节、胸、腰、背等易伤部位的保护, 摔倒后应成球形滚动, 以减少损伤的发生。要注意自己倒地后, 不要再拽着对方。因拽对手后, 会使对手失去重心, 随惯性砸在自己身上, 造成更严重的损伤。同时, 一旦使技成功后, 自己应及时把对方控制在自己的寝技优势范围内。肩部损伤多数是由于倒地不正确造成的。造成这种情况有两个原因:一是使技者做动作的底手没能拉紧, 使肩直接挫在垫子上;二是被对手使技后, 底手没能完全解脱, 也使肩部直接挫在垫子上。正确的姿势应该是收腹、屈腿、收紧下鄂, 以便缓冲和分散落地时的惯性, 这样可以避免自己的头直接挫及垫子而受伤。同时, 柔道运动中, 手肘经常触及对方手、腕、膝部, 要想摔倒对方, 一般是先抢占自己有利的把位。另外, 膝关节屈、伸转动频繁, 同时, 手、肘、膝关节周围肌肉较少, 承受撞击的能力也较小, 当外力走出其所能承担的极限时, 便会发生损伤;因此, 应增强指、腕、肘、膝关节的灵活性, 加强专项力量练习, 提高应变能力。

3 结语

由于柔道运动对抗性较强, 拼搏激烈, 使技时常常变化莫测, 易造成损伤。只要我们严格按照柔道运动的自身特点, 做到思想重视, 科学训练, 积极保护, 运动损伤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对此, 教练员应加强对运动员的指导, 提高运动员对项目特点的了解和预防损伤重要性认识;要合理安排训练和比赛, 对训练内容的组合和教学次序的安排要合乎科学训练的原则, 特别是对运动量的安排要合理, 训练内容应丰富, 避免采取“单打一”的片面训练, 以防造成局部负担过重;应遵从区别对待的原则, 要及时准确地了解、掌握每一个运动员的运动技术水平和身体机能状况, 不让运动员带伤或在过度疲劳的情况下进行紧张的比赛和训练;对易发生损伤的技术动作要指导运动员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运动员应加强对项目特点的了解和有关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 充分认识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性;认真对待训练的每一个环节, 特别是要合理地做好准备活动;要遵循科学训练规律, 循序渐进, 不急于求成;学会把握自己的身体机能状态, 在达到应有的训练效果的前提下, 能根据实际, 自主合理地安排训练;应学习必要的自我保护方法并自觉加强膝、腰、肩等易伤部位周围肌肉和韧带的力量、弹性和柔韧性的练习, 以尽可能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

摘要:运用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法等方法, 对辽宁省柔道集训队的柔道运动员的损伤部位、损伤性质、损伤的时间、创伤对训练的影响及损伤特点等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 详细分析探讨其致伤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预防运动损伤的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柔道,损伤,训练

参考文献

[1] 朱俊全, 华冰, 姜伯乐.现代运动医学机能评定, 医务监督.临床诊疗与运动性伤病防护, 保健康复及营养实物全书[M].远方出版社, 2004.

[2] 宋兆年, 权德庆.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柔道[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

[3] 曲绵域, 等.实用运动医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2.

上一篇:出海企业使用辅助服务消费洞察解析下一篇:辅助线的作用——在于帮助证明几何题过渡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