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理念下高校第二课堂实施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2022-09-11

一、通识教育与第二课堂的内涵及重要性

通识教育起源于19世纪, 也称为“全人教育”, 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识教育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是指、技能、情感态度三个方面。通识教育与学科专业的教育二者相结合, 共同构成了高等教育。

第二课堂指的是, 在规定了教学计划的第一课程外所设置的, 能够提高学生们综合素质, 丰富其课余生活的一系列活动。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比, 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多采用新形式、新方法, 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同时, 除了传授知识外, 第二课堂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学生个性养成、兴趣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目前我国国内多注重第一课堂——也就是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来传授传统学科知识为主的教学活动方面的研究, 而对第二课堂的分析还不多, 有些甚至将通识教育课程等同于通识教育, 从而忽视了第二课堂对通识教育的影响与作用[1]。

二、高等学校第二课堂的现状

第二课堂作为大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平台, 其价值越来越重要, 然而, 高校开展的第二课堂教育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 某些高等学校在开设第二课堂的课程时, 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较大, 课程多以德育教育为主, 形式单一、呆板, 无法引起学生兴趣, 第二课堂教学实施效果差强人意[1]。这一现象直接导致大学生们对第二课堂认知的偏差与局限, 实际教学效果难以发挥实际作用。

第二, 很多高校对第二课堂建设重视程度还不够, 仅靠团委、学生会组织的学生活动维持, 缺乏整体规划。第二课堂建设经费投入有限、场地设施落后, 缺乏专业教师指导。有些高校缺乏完善的制度考评与奖励机制, 导致第二课堂教师责任心不如第一课堂教师强, 对课堂纪律、作业要求降低, 很多经验丰富的教师不愿意承担第二课堂的教育课程, 更倾向于选择专业课教学, 课程效果大打折扣。由于教学效果一般, 学生也很少愿意去听, 学生不愿意学, 教师更没兴致去教, 如此往复, 陷入了单调乏味的恶性循环。

第三, 第二课堂的管理机制与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由于缺乏科学的课程设置与有效的组织管理, 在第二课堂的实际运行中, 存在管理松散、教学目的性与科学性不强的现象, 学生在课程选择时, 忽视了人文社科类课程, 一窝蜂地会选择与专业相关性强的课程, 先关注学分后看课程的学生也比较多, 学生参与热情不高, 活动效果难以综合进行比较与评价, 阻碍了通识教育的深入开展。

第四, 第二课堂活动实际开展中, 容易违背“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理念。由于深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高校在课程设置过程中, 忽视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精神需求, 将“我认为对你好”的活动或课程安排给学生, 而忽略了学生“我是否需要这样的课程”。高等教育强调“以人为本”, 强调个性化教育, 通识教育更是注重人的全面发展[2]。如此缺乏系统考量而设计课程, 导致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难以整体规划设计, 第二课堂活动的层次不高, 难以达到教育、引导、培养学生的目的。

三、通识教育理念下如何开展第二课堂

传统教育理念下的第二课堂建设,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目标, 常围绕第一课堂的专业学习开展活动, 希望能为学生求职提供帮助。

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二者结合, 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识教育理念下的第二课堂建设, 应当遵循通识教育的理念, 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第二课堂的建设与发展, 应当以教会学生会表达、能思考、有品德, 培养他们的兴趣, 拓宽他们的视野。因此, 通识教育理念下的高等学校第二课堂建设, 应当培养具有通识基础的创新型人才[3]。

(一) 加强引领, 提高通识教育重视程度

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因此, 高等学校的通识教育在实施过程中, 也必须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发展思路, 加强思想引领, 让广大同学认同通识教育以及第二课堂的重要性。同时, 第二课堂的建设也要紧密围绕学校的育人宗旨, 做好计划、突出重点、产生实效。

(二) 注重创新, 丰富第二课堂内容形式

第二课堂很多时候弥补了第一课堂的不足, 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试验田作用。不断尝试使用新方法、新手段, 逐步推荐第二课堂教育的主题、形式以及资源的有效拓展和创新, 创新活动形式, 保留传统的学术讲座、班团活动、社会实践外, 还应不断探索新的活动载体, 创新活动形式, 满足学生自身的特点和需求[2]。在第二课堂的课程设计环节, 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喜好, 完善并丰富教学的内容, 使得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教育。

(三) 联动互补, 提高第二课堂师资力量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各有各的优势。第一课堂教学资源丰富, 教师教学经验成熟;第二课堂的课程形式多样, 灵活自由, 其作用机制具有隐性、潜移默化的特色[3]。因此, 在第二课堂教师队伍建设上, 应当制定相关制度来保障教师的实际利益,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师发挥其力量, 保障第二课堂的教学水平。高等学校也应当提供充分的资金保障、场地支持, 使得第二课堂能够有序开展, 并获得实效。

(四) 发挥优势, 做好第二课堂评价体系

在高等学校内, 通常有专门的部门机构进行第二课堂的统筹规划与课程设置及安排, 主要包含如校团委、学生工作部 (处) 、宣传部、招生就业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等, 同时, 基层学生组织如学生会、学生社团、基层团组织等也参与其中。因此, 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些部门与组织的优势, 有针对性地、有条不紊地开展学生切实需要的活动, 更要加强对第二课堂活动的培育、认证与评价。第二课堂的活动应当是面向全校学生的, 在通识教育理念下的第二课堂建设, 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避免出现精英化的现象。

通识教育理念下的第二课堂建设, 旨在通过一系列文艺、体育、科技活动, 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课程, 来服务、引导、培养学生,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将来, 第二课堂更应注重针对第一课堂通识教育的不足, 结合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完成更系统、更个性、更有针对性的教育, 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站在更高的格局, 服务、回报社会。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多元文化间的碰撞日益增多, 我国高等学校长期以来实行的专业化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通识教育因此应运而生。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 在第一教学课堂外, 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更进一步加深基础知识, 开拓视野, 科研、文艺、体育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也进一步得到激发。第二课堂是通识教育的一个很好载体, 既可以拓展通识教育的范围, 也可以丰富通识教育的形式。本文就学生通识教育中的第二课堂的建设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第二课堂,通识教育,现状与对策

参考文献

[1] 张莉鑫, 王丽雅.通识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大学第二课堂建设[J].北京教育 (高教版) , 2014, (7) :125-127.[1]张莉鑫, 王丽雅.通识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大学第二课堂建设[J].北京教育 (高教版) , 2014, (7) :125-127.

[2] 王盈盈, 李少寒, 郭小磊.大学生通识教育中的第二课堂建设探究[J].职业, 2015, (23) :56-57.[2]王盈盈, 李少寒, 郭小磊.大学生通识教育中的第二课堂建设探究[J].职业, 2015, (23) :56-57.

[3] 高向杰.通识教育理念下高校第二课堂建设探析[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3, (3) :107-110.[3]高向杰.通识教育理念下高校第二课堂建设探析[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3, (3) :107-110.

上一篇:宏大叙事的异同——以《基督山伯爵》与《倚天屠龙记》为例下一篇:“翻转课堂”优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