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发展环境问题论文

2022-04-19

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大课题。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就应该考虑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问题。党的十六大在全面分析国内国外形势和我国发展所处阶段的基础上。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方针,明确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城乡发展环境问题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城乡发展环境问题论文 篇1:

浅析统筹城乡发展及“三化”同步推进的重大意义

摘 要:统筹城乡发展是党中央十六大以来提出的战略决策,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本文系统全面地阐述了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意义,陕西省统筹城乡发展的状况及应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城乡关系;统筹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是中央及陕西省委省政府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两大举措。

一、统筹城乡发展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的重要施政方略

早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就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决策。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2006年,中央1号文件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2007年,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2010年,中央1号文件把加大统筹城乡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作为主题。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进一步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之所以反复强调统筹城乡发展,这是因为,中国发展到今天,已经不是发展速度够不够快、总量够不够大的问题,而是发展够不够协调、质量够不够高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三农”问题,是城乡协调发展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关系的变化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从建国初到改革开放前。这一阶段的政策特点是以农补工,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沉淀在有限的土地上。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一定必然性,但同时也导致城乡二元体制逐步形成并不断强化。二是改革开放后到党的十六大之前。主要标志是建立了农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放开了农产品市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大量转移,城乡经济的关联度显著增强,城乡分割体制有所突破。三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确立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强农惠农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城乡差距开始逐步缩小。

可见,我国在城乡关系上的政策调整,既有历史的必然性,又有现实的紧迫性。我们必须从当前发展阶段性特征出发,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高度,深刻认识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结合“十二五”时期陕西发展态势,我觉得其意义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一是经济综合实力上台阶的迫切需要。消费需求作为社会再生产的最终实现形式,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和决定性力量。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消费断层,这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内需不足的主要因素。我们只有下工夫缩小城乡差距,特别是城乡收入差距,使农民这个最大群体的消费潜力得以释放,农村这个巨大的市场空间得以开拓,扩大内需的战略才能真正落到实处,经济长期平衡较快发展才有持久动力。二是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台阶的迫切需要。如果城乡经济发展、基本公共服务等差距过大,把广大农民排斥在现代化进程之外,不能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物质文化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全面小康的目标就难以实现,人民整体生活水平提高就是一句空话。同时,城乡不协调如果长期存在,最终也会影响到整个社会和谐稳定。三是生态环境保护上台阶的迫切需要。城乡分割体制把农民大量滞留在农村,土地超负荷承载,化肥、农药过度使用,造成农村面源污染问题普遍存在。同时,农村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使农村环境问题更加突出。此外,如果农民的生产生活出路安排不好,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成果也难以巩固。这些问题,我们只有靠统筹城乡发展才能根本解决。

总之,在统筹城乡发展上,必须首先解决好认识问题,既要全面理解,又要深刻把握,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战略决策上来,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上来。这是做好工作的重要前提。

二、陕西省统筹城乡发展在点面结合中扎实推进

近年来,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中央部署,始终把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重大举措,超前决策、点面结合、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

从面上看,主要抓了四件事:一是强化政策支持。从2004年开始,中央连续下发了8个关于“三农”工作的1号文件,一直都贯穿着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省委省政府的《实施意见》,也都结合实际相应提出落实措施。特别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后,省上进一步加大了这方面的工作力度,先后出台了贯彻落实三中全会决定的《实施意见》、《加大力度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提出了一系列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举措,并把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确定了30个重点镇进行集中扶持。目前,这些政策措施的效应已开始显现。比如,在加快城镇化方面,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已有101万符合条件的农民进城落户。二是实施重点突破。省上在陆续确定一批市县先行试点的同时,结合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适时提出以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为目标,着力构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西咸新区,打造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体化建设示范区。这一区域发展基础好,又是省上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的重点建设区域,如果真正按照城乡统筹的理念来开发,这里完全有条件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一体化。三是完善基础设施。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途径,不断加大投入,下大气力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这个“短板”。近五年已累计投入资金3260亿元,解决125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实现了所有行政村通电话,所有乡镇通油路、行政村通公路,20户以上的自然村全部通电视。四是加快扶贫开发。过去五年,我省加大了扶贫开发力度,使325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为了从根本改变贫困人口的生存发展状况,省上决定从2010年起,计划用10年时间,对陕南秦巴山区、陕北白于山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等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279万人实施搬迁。

从点上看,2009年以来,省上先后设立了神木、府谷、高陵、杨凌、凤县五个统筹城乡省级示范区试点;2010年7月,省委省政府又把延安市作为率先突破板块,出台了支持延安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措施。有些市也根据实际,确定了自己的试验示范点。各试验示范区点按照中央的精神和省上的部署,积极探索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发展路径,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加快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西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以统筹城乡发展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充分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优势,推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以工补农、以城带乡,舍得投入,敢于创新,从市到所属县区,包括开发区,都成立了专门的统筹城乡发展办公室,加强协调指导,扎实稳步推进,走在了全省前列。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才刚刚起步,取得的成果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目标的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很大差距,积累的一些经验也还是初步的。与全国相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还比较滞后,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偏低,制约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矛盾仍很突出。

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还没有根本改变。“十一五”末我省经济总量已过万亿元,在全国排第17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排第19位,农民人均纯收入虽然翻了一番,但在全国仍排在第27位。2010年,我省农民收入增速首次大幅超过城市居民,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4.11∶1下降到3.82∶1,但这种变化还不稳定,目前还不能说拐点已经出现。

二是城乡社会事业差距依然很大。近几年农村公共服务变化很大,但教育卫生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卫生资源城乡配置不均衡的矛盾仍很突出,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水平差异较大。按照国家新的扶贫标准,我省还有558万贫困人口,改善农村民生、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任务仍很艰巨。

三是长期形成的城市偏向严重制约城乡一体化进程。一些地方领导对统筹城乡发展认识还不到位,重工轻农、重城轻乡、重市民轻农民的倾向还程度不同地存在;不少地方和部门在项目投资和公共资源分配上,仍是以工业为重、以城市为重,给农村投入很少;农民与市民相比权利仍不平等,还没有公平分享工业化、

城镇化和改革发展的成果。

这些矛盾和问题,有的是长期积累下来的,有的是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而且常常交织在一起,解决起来难度大。必须综合考虑,统筹解决。

三、当前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重点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推动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从根本上讲,就是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公平对待农民,使农民获得平等的教育、就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权益,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此,必须建立健全包括财政、金融、投资、产业、就业、土地、户籍等方面在内的配套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重点在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等方面取得突破,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共进的良好局面。

一要强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大幅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切实把“三农”作为投入重点,确保新增财政支出向“三农”倾斜,并建立财政“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建立普惠性的农村金融体系,加快培育适应“三农”需要的各类新型金融组织。

二要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统筹推进城乡教育、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等体制改革,使广大农民在不久的将来能够跟市民一样,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三要积极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从当前实际来看,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重点是解决农民工的“半市民化”问题。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民在城镇落户,核心是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要推进保障性住房制度改革,多渠道、多形式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完善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土地权利保障机制,为他们留有退路、解除后顾之忧。

四要有序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是保护好农民的土地权益。要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加快推进农地制度改革,特别是加快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建设用地市场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要严格按照有关政策规定进行,土地增值收益主要用于农村和农民。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所节约的土地,在首先补充耕地、保证耕地占补平衡的基础上调剂为建设用地的,应该优先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保证农民受益。同时,要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创新。高陵县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他们在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和住房确权登记颁证的基础上,实行产权抵押贷款,破解了农民贷款抵押难的问题,有效地盘活了农村资源要素。这些好做法,值得各地学习借鉴。

四、需要把握好的几个环节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西部强省目标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大幅提升综合实力、阔步迈向中等发达省份的重要时期。做好统筹城乡发展这篇大文章,要求迫切、意义重大,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扎扎实实推进,努力实现新突破。

一要高度重视,用统筹城乡发展统揽农村工作全局。统筹城乡发展是一场大变革,是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也是一项重大的惠民工程。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事关全局的重大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力抓好。我们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的同志,一定要有全局意识、超前意识,主动为党委政府做

好参谋和助手,切实发挥好自己的职能作用。

二要抓点示范,以重点突破带动全面推进。从这几年的实践看,抓点示范是我们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方法,应当继续坚持。从省级层面来讲,要积极支持西安搞好城乡统筹,重点抓好延安和神木、府谷、高陵、杨凌、风县五个统筹城乡试验示范区,选准突破点,加大工作力度,力争早出成果、多出经验,切实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从市县来看,要立足各地的实际,有所侧重,突出特色,积极开展试验示范。全省农村改革项目布局的调整,要紧紧围绕统筹城乡发展这一主题,科学选题,合理布点,超前探索。

三要总结完善,及时在面上推广试验示范成果。农村工作综合部门要注重总结试点经验,完善试验成果,善于运用点上的经验指导面上的工作,提高整体工作水平。省试验办要加强与市县的协调、联系和沟通,及时发现成熟的、有创造性的好经验好做法,对具备推广条件的项目和经验,认真总结提炼,积极加以推广。还要加强与兄弟省市的联系,走出去学习取经、拓展视野,完善思路、提升水平,把工作做得更好。

作者:岳亮

城乡发展环境问题论文 篇2:

做好统筹城乡发展这篇大文章

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大课题。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就应该考虑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问题。党的十六大在全面分析国内国外形势和我国发展所处阶段的基础上。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方针,明确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从根本上讲,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就是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必须把“三农”问题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推动我国由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向现代经济社会形态转变。我们必须站在建设现代化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意义。

第一,统筹城乡发展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就是要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当前,在制约我们发展的一些基本问题和矛盾中,城乡之间的统筹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五个统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不仅惠及城市人口,也要惠及广大农村人口。我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近百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在要通过工业化、城镇化,走向现代化。这是人类社会要普遍遵循的一个发展规律。我国13亿人口中有7亿多生活在农村,“三农”问题已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矛盾。实质性地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跳出“三农”抓“三农”。只有从全局角度出发,使农业的产业链得到延伸,使相当大一部分农民的身份得到转化,才能真正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多次强调到了工业化、城镇化的新阶段,必须要加强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加强城市对农村的支持。我们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要与实际国情相结合,要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就必须走统筹城乡发展之路,不能单一地考虑城镇的发展、城镇的工业化。这也是为什么在践行科学发展观中,需要我们紧紧地、牢牢地把握住,并把它放在“五个统筹”之首的一个根本原因。

第二,统筹城乡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我们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出现了很多新的矛盾和问题。比如,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大量的劳动力从农村走向城市,从西部移向东部以后,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之间的利益和制度方面也出现了矛盾,这通常被说成是一种新的二元结构;比如,如何规划城乡一体化发展,如何使组团式的城市发展能够与新农村建设交相辉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也是新问题。如果这些矛盾和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我们的社会和谐就会出现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就得不到很好的贯彻。所以,通过统筹城乡发展,破解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最大限度地缩小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逐步使城乡广大居民享有大体相当的公共服务,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稳固的基础。

第三,统筹城乡发展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抓手。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仍不尽合理,二产的比重偏大,三产的发展相对滞后,造成了当前资源消耗过大,出口过大、外汇顺差过大,以及土地利用效率较低等问题,也出现了部分地区和部分行业增长过热的倾向。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农业人口的转化,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必将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收入的提高也必将促进消费观念的转变,进而提高对产品的选择和质量的要求,促进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同时,大批农民向城镇转移,不仅将产生对城镇基础设施的巨大需求,也将带动公共服务设施、住宅建设等方面的有效需求,会强劲拉动消费需求的增长,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县域经济发展对解决“三农”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些中心镇发展壮大后,对农村的辐射、对新农村建设的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没有现代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城市群,很难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目标。反之,如果仅仅为了城镇化而城镇化,不考虑城镇与周边农村产业结构的相连,基础设施的相通,不考虑劳动力和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机整合,即便城镇化在发展,新农村建设也得不到有力的反哺和支持。

第四,统筹城乡发展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环节。

当前我们的生态环境问题、节能减排问题非常突出。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长较快,4月份仍然保持着较快的速度。由于认识不到位,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偏快,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滞后,支撑节能减排的财政、价格、金融等政策还未完全到位,全国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仍然是上升的,节能减排的形势十分严峻。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区域,如我国改革开放前沿的两个三角洲地区,快速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统筹城乡发展,就要对具有7亿多人口的农村地区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进行统筹的考虑;对城市中偏重于重工业、偏重于高耗能工业的结构、偏重于简单的加工出口的结构及时地进行调整。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两个问题结合起来,这有利于我们国内市场需求的增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更多地、比较稳定地向城市集聚,使其成为新的消费的增长点。

总之,统筹城乡发展是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以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迫切需要。

在充分认识促进城乡统筹发展重大意义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这项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需要我们脚踏实地,积极稳妥地做好各项工作。

第一,要统筹规划。

当前国家正在组织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主体功能区,以推动形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新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与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和城乡统筹发展密切相关的规划主要有三类:第一是总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第二是城乡建设规划,第三是土地利用规划。如何将这三个规划有机整体协调,在同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和法律框架的约束下,制订统一的目标任务和明确的政策措施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如何突出不同地区的区域特点、发展阶段的特点,正确解决好当前本地区需要重点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合理安排重点项目和资金流向;如何合理布局城市群和新农村建设,使城乡都非常注意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如何使各城市之间的产业合理分工,错位发展,自成特色,以及如何在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的同时,更多地利用市场的力量等,都是需要我们充分考虑的问题。

第二,要深化改革。

城乡二元结构以及和二元结构相关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医疗、教育等制度,都带有一些传统的色彩,影响着经济社会进一步全面发展。当前,推动城乡统筹发展,非常重要的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有序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特别要深化公共服务领域、社会保障领域的改革,对于从农村转向城市的农民工的待遇问题要特别关注。在深化改革中,还要注意行政区划的合理设置问题,对有的村、乡(镇)以及县的设置,需要根据新的发展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整。在新的格局下,还有一个如何加强行政管理和社区管理的问题,并且这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需要挖掘。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对于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

第三,要明确责任。

除了统筹规划、深化改革任务外,非常重要的问题是政府、行政管理机构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各地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工作中,一项重要的任务是要明确其目标取向是什么,近5年、10年内具体应该做哪些工作。在此基础上,各级政府要考虑好自身财力的安排以及政策的设计。具体到财力安排上,要加强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市的功能,强调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反哺。要特别注意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比较严重的高耗能、高污染的问题,如果不把这个问题放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统一考虑,就有可能使经济发展难以为继。要把节能减排问题放在政府工作中的重要位置。

广东省始终走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珠三角地区在工业化、城镇化以及统筹城乡发展方面有着宝贵的经验。佛山市已经取消了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实行了统一的居民户籍制度;东莞市将比本地居民多4倍以上的外来农民工称为“新莞人”,尽可能地给他们在各种社会保障和教育医疗等方面创造良好的条件。各地要借鉴他们的有益经验,结合本地实际,认真研究,改进工作,共同努力做好统筹城乡发展这篇大文章。

作者:陈德铭

城乡发展环境问题论文 篇3:

新形势下城乡规划应对空间发展问题的策略探析

【摘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下,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发展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目前我国城乡规划已经进入了新时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然而新形势下城乡规划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阻碍,制约着城乡规划的顺利开展。其中发展空间问题最为严峻,相关部门应予以重视。发展空间规划的科学性,是城乡共同进步、协调发展的基础,如果规划不合理,会加剧城乡发展水平的差距,不利于城乡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笔者对目前城乡规划发展空间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根据新形势的相关特征,指出优化发展空间规划的关键,希望能为有关人士提供思路。

【关键词】新形势;空间发展;城市规划建设;问题;改进方案

1、引言

新形势下社会经济发展对城乡规划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家也制订了相关政策,表明了对该项目的重视,以期促进城乡经济共同发展。城乡规划中的空间发展问题日益突出,有关部门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城乡规划中的空间发展问题分析

2.1 土地资源的利用不合理

土地是一项基础能源,关乎民生发展。在城乡规划建设中,土地资源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规划的重点内容。目前土地资源的利用缺乏科学性,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空间问题的出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量都极大,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建筑行业规模的扩大,耕地资源进入紧缺状态。生产性用地面积的急剧缩减,限制了社会各项建设的正常开展。同时空间问题也会引发一系列民生问题,例如基础性设施配备工作难以开展,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住宅区居民和业主的私人活动空间相对较少。

2.2 生态环境恶化加剧

我国水土资源严重缺乏,全国超过一半以上的城市缺水,生态污染和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不但导致生态问题,还让乡村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威胁。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大量规划过度、污染加剧、利用率低下的城市出现,在产业结构和空间规划上出现同质化现象,比如鬼城鄂尔多斯,虽然城市化率不断提高,但是新城区建设并没有带来发展红利,从而造就了扭曲的空间,仅有少数城市协调华丽,而多数城市灰头土面,占用了大量生态资源。在国土规划中,重视经濟建设,而忽视生态环保,我国有1/4的城市是临河建设,早年由于不重视生态保护,规划思想落后,许多城市将河流变成渠道,重改造轻保护,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而早期城市绿化也以形象工程为主,不注重原生态的保护和发展,这一问题同样出现在城市景观中。

2.3 城乡规划水平参差不齐,区域性保护现象严重

社会经济是把双刃剑,一方面通过各区域之间的相互竞争来有效促进国内城镇规划建设,另一方面也导致城镇规划和发展效果相当较差的区域在激烈的竞争中被落下,最终因无法跟上步伐而导致区域发展滞后。在区域收益呈现出两极分化现象的背景下,劣势区域逐渐在正轨上跌落下来。长此以往,这些地区与优势地区之间的发展联系就会被隔断。为了不让本地区的资源外流,需要采取一定的政策和行政手段进行区域性保护,即地方保护。事实上,地方保护主义下的区域经济发展非常的缓慢,主要是因为限制了技术、资金的流入,长期来看对城乡规划和发展不利。

3、新形势下城乡规划应对空间发展策略

新形势下的城乡空间发展要充分按照相应的策略实施,可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参考。

3.1 注重空间结构的优化

处在当前新的发展形势下,城乡规划中对空间的规划就要结合实际的情况,最大化降低资源的消耗。空间结构价值和城乡规划组织有着紧密联系,进行城乡规划主要是降低资源消耗规划用地,促进空间持续发展。而在城乡规划过程中,环境优化以及降低资源消耗也有着紧密联系,所以在空间发展当中,就要和环境的优化以及资源消耗的降低等进行结合起来,从整体上来对空间结构进行优化规划,减少交通堵塞以及降低能源资源的消耗,保障生态环境的质量。

3.2 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城乡规划空间发展过程中,对土地资源的科学合理应用是比较关键的,这就要从土地集约利用角度考虑,通过采用新的思路进行规划。要对建设用地实施辨别,对过度利用和低度利用以及集约利用有明确划分,对用地有明确的认识,在进行规划编制的环节和实际的城乡规划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做好科学指导的工作。通过土地的集约利用作为基础标准,来确定不同类型地块加以科学利用。通过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就能有助于空间的科学规划。

3.3 加快区域性城乡协调发展步伐

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各级政府应当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体系和方案,有效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并且充分考虑区域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这样才能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同时,还要针对用地标准与要求,对城乡规划进行优化设计。城乡规划空间应用过程中,应当因地制宜,基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规划建设。2017年,国家四部委的《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其予以了肯定。上述工作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在于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资源,加快区域城乡协调以及可持续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城乡规划工作中的问题都迫在眉睫,急需解决,其中空间发展问题形势最为严峻,制约了规划人员的相关工作。为了实现城乡共同进步,需要对空间进行合理配置。注重土地资源的妥善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土地应有价值。同时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发展空间进行合理的统筹规划。针对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的地区,要实行优先考虑政策,促进社会建设的公平性。最后,利用城乡发展之间的联系,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例如发展乡村旅游业可带动周边城市经济发展等,实现两者互助共赢,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陈春娅.新形势下城乡规划应对空间发展问题的策略探析[J].智能城市,2019(3).

[2]陈曦,王丝雨.探讨新时期城乡规划应对空间发展问题的策略[J].建筑与文化,2017(12).

[3]李寒.新时期城乡规划应对空间发展问题的对策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8(32).

作者:方婧

上一篇:税务稽查问题对策论文下一篇:矿山环境地质环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