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发展环境问题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城乡统筹视角下的山地城乡空间协同发展论 ——以涪陵为例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快速推进(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2%较快提升至2015年的56.1%)。但与此同时,由于城乡发展差距的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值从1978年的2.57扩大到2015年的2.73),造成城乡二元结构异常突出。同时也带来建设用地粗放型增长、城镇空间无序扩张、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城乡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在这一特殊背景下,国家出台一系列关于城乡统筹的政策加以应对,并由各地方政府加以落实。国务院于2007年6月正式批准设立重庆市、成都市为全国首批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国家层面上从城乡统筹和协调城乡二元发展角度,继续探索城市带农村的城乡均衡发展模式,以促进我国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促进大中小城市、小城镇以及新型农村社区的协调发展、互促互进的新型城镇化概念,进一步提升了城乡统筹的发展内涵。2016年中央城市工作会指出,要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实现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要在分析资源禀赋及区位优势的基础上,确定主导产业及特色产业,加强大中小城市及小城镇产业的协作协同,按照横向差异化、纵向分工协作的格局发展,加强构建创新合作机制,形成高效开放的创新资源共享网络,实现以协同创新引领城市协同发展,城镇化要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市工作要与“三农”工作同步推动,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局面。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指出,经过多年不断的努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但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农民增收动力衰减、资源环境严重透支、农业供给侧的结构性、体制性问题等矛盾,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努力下降。在统筹城乡背景下,如何消除城乡二元对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维护人居环境生态本底,也成为城乡规划工作新的要求和挑战。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多山国家,山区面积达70%左右,山地人口比例约占1/3,山区战略地位重要,可以说山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和环境资源的宝库,也是重要的生态依托和生态屏障。因此,山地城乡规划建设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区域,因此,研究山地区域的城乡统筹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重庆作为中西部仅有的直辖市,对促进我国西部大开发以及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作用。同时,它还具有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的典型特征,如何解决好重庆城乡统筹发展问题,对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选择以具有典型重庆山地特征的山地城市涪陵作为实证研究的对象,以城乡统筹视野下的山地城乡空间协同发展为目标和理论出发点,对城乡空间协同发展的理论方法进行了针对性研究,并提出了城乡空间协同发展的相关对策。论文共七章,重点论述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分析问题部分。在理论与现实背景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城乡空间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建设空间低效扩张、产业发展空间不均衡、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等几个方面,并对其形成的内在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为理论构建部分。为探索解决山地城乡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实现山地城乡空间统筹发展,论文第二章进行城乡统筹发展的理论构建,以指导山地城乡空间统筹发展,在总结城乡统筹、协同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城乡空间协同发展的内涵,明确了城乡空间协同发展的研究对象和需要达成的空间目标;在总结相关方法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城乡空间发展的研究方法论--“协同发展论”。并提出“四位一体”的城乡空间统筹发展目标,即:城乡生态空间协同发展、城乡产业空间协同发展、城乡交通空间协同发展、城乡空间结构协同发展。第三部分为实践运用部分。论文第三、四、五、六章分别运用“协同发展论”的基本方法,以典型的西南山地城市涪陵为例,结合山地城乡空间统筹的思想,运用“协同发展论”原理,从城乡生态空间协同发展、城乡产业空间协同发展、城乡交通空间协同发展、城乡空间结构协同发展四位一体的目标角度,应用于指导涪陵城乡空间协同发展研究的实践运用,并从如何达成城乡生态空间的适应与和谐、城乡产业空间的集聚与高效、城乡交通空间的衔接与契合、城乡空间结构的连接与紧凑等四位一体空间统筹的评判标准,重点论述了达成各空间目标需要进行协同发展的目标内涵、原则、组织策略和保障机制。关于城乡统筹的相关研究较多,本文针对目前山地城乡空间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关键问题,以城乡空间协同发展为切入点,将协同发展的理念总结提炼后运用于城乡空间关系,并尝试将相对抽象的协同发展理念提炼为具体的空间发展目标,为今后城乡空间协同发展的相关规划及实践提供借鉴。另一方面,虽然关于区域协调、城乡统筹、城乡关系研究、生态规划等国内外学界均有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本文在山地城乡空间梳理分析的基础上,从协同的理念出发,以具有大山、大水的三峡库区山地城市涪陵为实证案例,运用协同发展论的基本方法从新的视角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关键词:城乡统筹;山地;城乡空间;协同发展;涪陵

学科专业:城市规划与设计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乡统筹已上升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及地方政策

1.1.2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山地城乡空间发展问题日益突出

1.1.3 从城乡关系的演变视角看山地城乡空间发展亟需进行综合统筹

1.2 作为实证研究的涪陵城乡空间发展概况及问题解析

1.2.1 涪陵城乡范围及区域概况

1.2.2 涪陵城乡空间发展脉络

1.2.3 涪陵城乡空间发展的核心影响因素

1.2.4 涪陵城乡空间发展的问题解析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城与乡

1.3.2 城乡空间

1.3.3 城乡统筹

1.3.4 协同发展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1 国外城乡发展相关理论与实践

1.4.2 国内城乡统筹相关研究

1.4.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5 研究意义、内容、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与重点

1.5.3 研究方法

1.5.4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2 基于城乡统筹的山地城乡空间协同发展理论构建

2.1 城乡统筹的理念与内涵

2.1.1 城乡统筹相关研究梳理

2.1.2 城乡统筹的目标与内涵

2.2 协同发展论及相关研究

2.2.1 协同论的概念及相关研究

2.2.2 协同发展论与相关理论

2.3 协同发展论引导城乡空间统筹发展

2.3.1 城乡空间协同发展的内涵

2.3.2 城乡协同发展:城乡空间发展模式转型的必然选择

2.3.3 城乡空间协同发展的空间选择及发展目标

2.3.4 协同发展论的作用机理

2.4 城乡空间协同发展的路径与核心议题

2.4.1 适应与和谐:城乡生态空间协同发展

2.4.2 集聚与高效:城乡产业空间协同发展

2.4.3 衔接与契合:城乡交通空间协同发展

2.4.4 连接与紧凑:城乡空间结构协同发展

2.5 城乡空间协同发展的原则

2.5.1 整体协同的原则

2.5.2 多层次协同的原则

2.5.3 主客观统一协同的原则

2.5.4 核心矛盾协同的原则

2.6 城乡空间协同发展的操作方法

2.6.1 明确协同的主要对象

2.6.2 制定协同的组织策略

2.6.3 建构协同的保障机制

2.7 本章小结

3 适应与和谐:城乡生态空间协同发展

3.1 城乡生态空间协同发展的核心议题

3.1.1 城乡生态空间与“人地关系”相关理论与实践

3.1.2 城乡生态空间适应与和谐的协同目标

3.1.3“适应与和谐”的生态学内涵

3.2 城乡生态空间协同发展的对象分析

3.2.1 城乡生态空间的构成要素:山水自然禀赋

3.2.2 城乡生态空间协同发展的主要问题

3.2.3 城乡生态空间“人地关系”的重点内容

3.2.4 城乡生态空间协同发展的方法路径

3.3 城乡生态空间协同发展的组织策略

3.3.1 生态功能区规模与功能的适应性协同布局

3.3.2 城乡生态功能区发展差异化的和谐策略

3.3.3 生态化空间设计的“适应与和谐”原则

3.4 城乡生态空间协同发展的保障机制

3.4.1 综合协调机制

3.4.2 管制导控机制

3.5 本章小结

4 集聚与高效:城乡产业空间协同发展

4.1 城乡产业空间协同发展的核心议题

4.1.1 城乡产业空间布局相关理论与实践

4.1.2 城乡产业空间集聚与高效的协同目标

4.1.3 城乡产业空间协同的内涵

4.2 城乡产业空间协同发展的对象分析

4.2.1 城乡产业研究主要对象:工业、农业、服务业

4.2.2 城乡产业空间协同发展的主要问题

4.2.3 城乡产业空间协同发展的重点内容

4.2.4 城乡产业协同发展的方法路径

4.3 城乡产业空间协同发展的组织策略

4.3.1 以协同区域发展打造融入国家战略的临江产业带

4.3.2 以完善城区生产生活性服务业配套提档升级城市功能区

4.3.3 以城乡产业链构建协同乡镇产业发展

4.3.4 以生态环境保护引导产业布局优化

4.4 城乡产业空间协同发展的保障机制

4.4.1 加强城乡产业空间的规划协同

4.4.2 加强产业区域协作与城乡产业联系

4.4.3 加大产业政策引导

4.5 本章小结

5 衔接与契合:城乡交通空间协同发展

5.1 城乡交通空间协同发展的核心议题

5.1.1 城乡交通空间协同发展的相关理论与实践

5.1.2 城乡交通空间衔接与契合的协同目标

5.1.3 城乡交通空间协同的内涵

5.2 城乡交通空间协同发展的对象分析

5.2.1 城乡交通空间要素构成:城乡交通网络体系与城乡交通管理体系

5.2.2 城乡交通空间协同发展的主要问题

5.2.3 城乡交通空间协同发展的重点内容

5.2.4 城乡交通空间协同发展的方法路径

5.3 城乡交通空间协同发展的组织策略

5.3.1 城乡交通发展战略选择

5.3.2 对接区域性对外交通

5.3.3 衔接城镇组团空间格局

5.3.4 契合城乡产业空间布局

5.3.5 完善城乡交通网络

5.3.6 推进生态化的城乡交通

5.4 城乡交通空间协同发展的保障机制

5.4.1 统筹协调相关部门规划

5.4.2 探索创新交通实施政策

5.4.3 整合城乡交通资源

5.4.4 推动交通管理一体化

5.5 本章小结

6 连接与紧凑:城乡空间结构协同发展

6.1 城乡空间结构协同发展的核心议题

6.1.1 城乡空间结构协同发展的相关理论与实践

6.1.2 城乡空间结构连接与紧凑的协同目标

6.1.3 城乡空间结构协同发展的内涵

6.2 城乡空间结构协同发展的对象分析

6.2.1 城乡空间结构要素构成:节点、网络、域面

6.2.2 城乡空间结构的主要问题分析

6.2.3 城乡空间结构协同发展的重点内容

6.2.4 城乡空间结构协同发展的方法路径

6.3 城乡空间结构协同发展的组织策略

6.3.1 城乡空间节点优化

6.3.2 城乡空间网络畅化

6.3.3 城乡空间域面强化

6.4 城乡空间结构协同发展的保障机制

6.4.1 制度创新

6.4.2 规划管理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上一篇:企业融资税收筹划论文提纲下一篇:刑法心理学分析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