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湿地保护生态环境论文

2022-04-22

近日,记者接到联名来信称,在白洋淀湿地核心保护区内的烧车淀,一家企业在没有环评、洪评手续的情况下正建设白洋淀休闲旅游综合体,对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实施破坏性开发。记者调查发现,此综合体建设确实存在,当地不少群众对此表示不满。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白洋淀湿地保护生态环境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白洋淀湿地保护生态环境论文 篇1:

白洋淀湿地面临的生态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摘要:白洋淀湿地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近年来,生态环境退化现象十分严重,面临着干淀的威胁。现对白洋淀生态环境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如水量减少、泥沙淤积、生物多样性减少、污染加重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为维护白洋淀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确保其生态系统的安全,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方案和具体保护措施。

关键词:白洋淀;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保护对策

The Ecological Problem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the Bai Yang Dian Wet Land

ZHANG Su-zhen1,MA Jing2,LI Gui-bao2

(Hube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Wuhan 430077,China)

(⒈Shijiazhuang college,Shijiazhuang 050035,China;2.Hebei Provincial Acadermy of Water Pesources,Shijiazhuang 050057,China;

3.China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dectric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Beijing 100038,China)

湿地是地球上重要而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它给人类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还具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环境效益,被誉为“地球之肾”,与森林、草原并称为陆地3大生态系统。同时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丰富,有着很高的科学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因此,湿地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维护自然界的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基因库,保护意义十分重大。

1 白洋淀湿地概况

白洋淀地处华北平原中部。北纬38°43′~39°02′,东经115°38′~116°07′之间,白洋淀四周主要以堤坝为界,东至千里堤,西至四门堤,北至新安北堤,南至淀南新堤,东西长39.5 km,南北宽28.5 km,总面积366 km2(十方院大沽高程10.5 m)。行政区隶属保定市的安新县、高阳县、雄县、容城县和沧州市的任丘市管辖,其中保定市占总面积的93%。当水位8.8 m(大沽高程,下同)时,85.6%的水域分布于安新县境内。

白洋淀地处太行山东麓永定河冲积扇与滹沱河冲积扇相夹峙的低洼地区,属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汇水面积3.12万km。淀内主要由白洋淀、烧车淀、藻苲淀等大小不等的143个淀泊和3 700多条沟壕组成,淀底高程5.5~6.0 m。淀区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24.9 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 369 mm。降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80%的降水集中于6─9月,且多以大雨或暴雨的形式出现,往往形成洪涝灾害。淀区降水年际变化同样悬殊,如1988年降水量924.1 mm,1962年降水量仅210.0 mm。有时出现连丰、连枯的现象,如20世纪80年代中期连续5年干淀,是历史上干淀时间最长的一次。

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湿地,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文化底蕴,被人们誉为“华北明珠”,于2002年10月被河北省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白洋淀广阔的水面和沼泽湿地对维护华北地区生态系统平衡、调节河北平原乃至京津地区气候、补充地下水源、调蓄洪水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白洋淀被誉为华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寒暑表。但由于近年来对白洋淀湿地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致使白洋淀湿地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

2 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2.1 气候变干,入淀水量减少,干淀次数增加

白洋淀位于大清河中游,主要靠上游地区大气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补给。因此,白洋淀的兴衰与气候条件的变迁息息相关。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白洋淀流域气候发展总趋势是向着干旱方向发展,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2000─2003年间年平均降水量分别为552.7 mm、555.5 mm、456.9 mm、497.8 mm和370.73 mm,见图1。降水量的减少直接导致了径流量的减少,白洋淀流域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的年径流量分别为69.33×108 m3、37.52×108 m3、30.74×108 m3、20.53×108 m3

自1958年以来,白洋淀各河上游陆续建成134座水库,总库容量达36.19亿m3,相当于流域的多年平均径流量35.66亿m3的101.5%,控制面积达10 987.3 km2,占上游山区面积的54.93%,而南支河流山区的控制系数已达0.83,目前除特丰年份的水库弃水外,仅白沟引河有水入淀,使入淀水量大大减少。据统计,1959年以前有40%的年份,入淀水量在22亿m3以上,而1959年以后入淀水量有36%的年份超过10亿m3。以年降水量和降水年内分配相似的1957年、1968年和1986年为例,其入淀水量分别为11.65、3.47、0;1988年降水量为819 mm,其入淀水量仅与1957年降水量为434 mm时相当,见表1。

虽然这种变化是缓慢的,但由于气候的干旱而间接导致白洋淀干涸的频次不断增加,湿地生态环境逐步退化。20世纪60年代以前,淀区十年九涝,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的年平均入淀水量分别为23.96、17.3、11.4、2.37、4.30亿m3,入淀水量呈下降趋势。干淀频次越来越高,50年代没有出现干淀现象,60年代出现2次,70年代出现了4次,80年代连续5年干淀,这是历史上最严重的持续干淀现象,特别是1984-1986年间滴水未进,1983-1987年5年入淀水量总计0.525亿m3。90年代出现一次,2000-2002年出现了连续3年干淀现象。自2003年引上游库水入淀和2004年引邯郸岳城水库的水入淀后,其生态环境有所好转。

2.2 泥沙淤积,湖泊萎缩

20世纪初白洋淀面积很大,后因多年泥沙的淤积,致使湖泊萎缩,容积变小。1939年大清河雄县八排决口,莲花淀、高家港、里银淀、骆淀等地长7.5 km、宽2 km的区域泥沙淤高1.5~3 m。新中国成立后,白洋淀泥沙淤积问题仍然存在。由于山区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潴龙河、唐河20世纪50年代输沙量高达570.0万m3,随着水库的兴建,河流输沙量大大减轻,60年代降为71.0万m3,70年代下降为66.3万m3。1970年白沟引河投入使用,将大清河北支洪水引入白洋淀,给白洋淀造成新的淤积。白沟引河在1970─1980年间,超标准行洪,输沙总量为317万m3,入淀泥沙215万m3。在长1 200 m,宽500至1 500 m的河口入淀部位淤积1.4 km2,平均淤高0.75~2.8 m。据统计,1955年到1979年,入淀河流平均每年向淀内输沙183万t,由于河口淤积和围垦造田,30年来白洋淀水面缩减34.8%。

一般来说,径流量和输沙率年际变化较大的河流,其输沙量的年际变化幅度也较大,见图2和图3。

从图中可以看出,潴龙河和白沟引河的年径流量、平均输沙率、年输沙量3者之间年际变化过程基本一致,而且还存在多年沙与少年沙交替出现的现象,其周期大体为4~5 a。自1980-1987年之间潴龙河和白沟引河几乎无水无沙入淀,潴龙河1996年来水量较大,此后,几乎无水入淀;目前除特丰年份的水库弃水外,仅白沟引河有水入淀,可见白洋淀的泥沙主要来自白沟引河,近年来,由于气候干旱,径流量减小,输沙量也随之减少。

2.3 生物多样性减少

白洋淀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湿地,水质清澈,水生生物种类较多。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闸涵的修建隔断了鱼的通道,使洄游鱼类遭到破坏,溯河而上或顺流而下的鱼种繁殖场所遭到破坏,致使一些洄游性鱼类和螃蟹绝迹。在白洋淀定居繁殖的一些鱼类及放养的鱼蟹种苗,在汛期下游提闸泄水,因无防栏设施鱼蟹种苗随水下泄,导致了白洋淀鱼的种类和数量减少。随着上游水库建成使用,白洋淀流域内用水量的剧增,天然来水量陡降,大量污水排入淀内,致使白洋淀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剧。随着上游来水量的减少和污染的加重,鱼虾大量死亡,鱼的种类减少,且优质鱼呈现小型化、低龄化趋势。另一方面还影响到淀区水生生物,使清水生物种群和数量减少,耐污厌氧生物种群和数量增加。1991年9月,因淀水遭受污染,造成淀区鱼类大量死亡,直接损失达数千万元。据河北大学、河北水产学校调查,20世纪80年代初,浮游植物类减少了28.6%,浮游动物类减少了18.3%~36.8%,而个体数分别增加了96.0%和15.1%;鱼类由1958年的54种减少为1993年30种,经济价值高的鳜、鲤、鲂鱼等大大减少,低质小杂鱼占绝对优势,年产鱼量由20世纪50年代最高值885万kg降至20世纪70年代的100万kg,河蟹曾两度绝迹。由于鱼虾等食物减少,栖息于淀内的鸟类也日益减少,过去野鸭满淀的大、小鸭淀,鹁鸪栖聚的鹁鸪淀,也只有三五结伴的野鸭和鹁鸪象征性地出现,淀区盛产的鸡头、菱角也近绝产,见表2。近年来白洋淀得到上游水库和岳城水库的补给,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鸟类和鱼类的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加。

2.4 农村面源污染严重

据统计,2003年安新县白洋淀淀区涉及的10个乡镇,39个纯水村中,淀内人口8.55万。如果按每人每天产生生活污水80 L估算,淀区水村的生活污水产生量约为每天684 m3,其中的污染物浓度COD为500 mg/L,BOD为350 mg/L;如果生活垃圾按每人每天1.2 kg估算,生活垃圾的产生量约为每天102.6 t。淀内居民生活污水的排放和生活垃圾的简易填埋会对淀内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由于施用化肥,营养物质氮、磷流失而对淀区水体造成污染。2003年,白洋淀区有效灌溉面积为2 303.13 hm2。农用化肥施用量453 t,其中氮肥214 t,磷肥49 t、钾肥51 t,复合肥154 t。按总氮的产生系数为440 kg/a·hm2,流失率为9%,耕地总氮产生量为1 013.4 t/a,排入水体的总氮为91.2 t/a,总磷的产生系数为69 kg/a·hm2,流失率为0.5%,耕地总磷的产生量为158.9 t/a,排入水体的量为0.79 t/a。地膜覆盖面积3.6 hm2,农用薄膜3.23 t/a。农用柴油消耗量292.5 t/a。农药使用量612.05 t/a。淀区的农业退水对淀区生态环境产生很大的压力。

2.5 淀区旅游业加重了水体污染

白洋淀旅游资源独具特色,特别是1988年白洋淀重新蓄水后,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据统计1988─2000年先后接待游客370.4万人次。每年6月底至8月底(60 d)为旅游高峰期,1989─2000年高峰季节平均日游客量为2 500~2 700人,1992年日客流量最大为2 700人。游客的耗水量,产生的生活污染物量也是相当可观的。再加上船只的机油、柴油管理不善,也会使白洋淀的水质下降,码头附近已发现大片油污染水面,致使水生生物因缺氧而死亡。过量的客流量会对白洋淀区生态环境构成威胁。

2.6 水质污染严重

据保定市环境监测站监测资料,2000—2003年间,除2001年丰水期淀内大部分水质皆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1999)III类标准外,其余时段皆达不到III类标准。白洋淀区13个断面水质监测,评价结果为:Ⅲ类、Ⅳ类、Ⅴ类水质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23%、38.5%和38.5%。水中主要污染物为COD、高锰酸钾指数、总磷等,特别是总磷超标严重,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严重(见表3)。

3 可持续发展实施方案及措施

3.1 鸟类保护工程

白洋淀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淀中有淀,沟壕相连,苇田与水面相间分布,淀内多种水生动植物可供鸟类进食。常见的鸟类有100多种,属于国家I级和II级保护的有丹顶鹤、大鸨、东方白鹳、天鹅、灰鹤、鹊鹞等。属于省级保护的有鸬鹚、白鹭、黑嘴鸥等,为了给水鸟创造一个更好的栖息觅食环境,让众多的水鸟在此更好的生存和繁衍,需在东北部和东南部各建一个野生鸟类保护区。这里水质优良,环境幽静,水域辽阔,活动范围广,远离人群,适合鸟类的栖息和觅食。白洋淀湿地又是丹顶鹤、大鸨、东方白鹳、天鹅等国家级珍稀野生保护鸟类的重要栖息地和迁徒停歇地,在离鸟类保护区最近郭里口村和圈头建立鸟类监护中心,为受伤或掉队的水鸟提供救治和保护,日后放飞大自然[6]。同时对在保护区内长期居留的珍稀鸟类进行人工繁育,以扩大种群数量。

3.2 清淤工程

清淤是恢复白洋淀湿地生态环境的重要工程。白洋淀接纳上游8大河流入水,由于泥沙淤积,致使淀底抬高,淀区萎缩,蓄水量下降,影响了淀区的缓洪滞沥、调节气候等湿地生态功能。为扩大白洋淀的调蓄能力,减缓泄洪对下游造成的危害,有效地保卫天津、华北油田、交通干线等重要城市和设施。在淀区各主航道实施清淤工程,以加大水体交换量和蓄水量,提高防洪能力,有利于水生动植物的生长,湿地生态环境的恢复。

3.3 污水治理工程

在安新县及周边县区建设污水处理厂,实现污水达标排放,同时,完成改造、关停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污染企业,严格控制污染水体的项目上马。加强淀区燃油机船的管理,控制燃油机船的使用数量。

3.4 芦苇湿地污水处理工程

利用自然地势,在府河入淀河口处建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生态工程,利用芦苇等生物的抗污去污能力净化入淀污水。将保定市区达标排放的工业污水经府河(30万t/d)引入白洋淀西部的藻苲淀、鸪丁鸟淀等浅水淀泊和芦苇台田,利用芦苇等水生植物净化作用去除氮磷,以改善府河入淀的水质,恢复湿地生态系统,亦可提高芦苇产量。

3.5 水体富营养化治理工程

白洋淀内的烧车淀水域面积广阔,淀区生长着大量的水草和藻类浮游植物,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严重,因此在淀边建立饲料加工厂,既能减轻淀区自身污染,降低了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又能促进淀区的经济发展,提高淀区的自养能力。

3.6 湿地生态环境监测工程

在安新码头建立集环境管理、科研、监测、信息、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机构,对白洋淀湿地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发展趋势及水生植物种群演变趋势进行动态监测和预报,提高白洋淀流域水质动态监测能力,实现在线监督、监测、快速、准确地掌握入境和过境的河流水质动态状况,为流域环境监管提供及时可靠的数据支持[6]

3.7 生态林建设工程

将周边堤防、干渠的郁闭度低于0.3的疏林地,出材率低于30%的低质林以及处于衰退状态下的林分进行全面更新、改造。根据堤防干渠及外缘的地势,针对不同性质的土壤,选取与之相适应的树种。以乔木、灌木、经济林为主,包括杨树、柳树、白蜡、银杏、杜仲、国槐、枫树等乔木;柽柳、月季、黄杨、紫穗槐、木槿等灌木;苹果、梨、桃等等果树品种。同时在淀泊以外的湿地全部营建小带距、小网格生态林带(网);在淀周边地区建设高标准农田防护林网;对生态景观区的堤坝等地进行规划栽植,以改善白洋淀的生态环境和景观。

3.8 水产养殖工程

充分利用白洋淀水面,发展水产养殖和水生植物种植,积极发展水产品加工,力争建成环京、津水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一是在淀区周边建设生产工艺先进、设施配套齐全、经济效益好的工厂化养殖基地及产品深加工基地。二是加强引种工程。在实施白洋淀野生品种保护工程的同时,引进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市场前景好的品种,如青鱼、桂鱼、元鱼等。三是建设无公害生态鱼类和休闲鱼类养殖工程。四是开发建设水生植物(如芦苇、荷花)的综合利用工程。确保白洋淀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9 优化淀区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决定着对资源的利用程度和利用方式,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落后的生产方式,将使人们迫于维持生计而破坏生态环境。只有的合理产业结构,才能有效的利用资源,搞好生态环境保护,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目前,白洋淀内有39个完全被水包围的村庄(纯水村),有8万多人。千百年来,纯水村居民的生活大多靠打渔、苇编为生。由于人口不断增加,加之,湖水污染造成鱼类数量减少,因而过度捕捞现象屡禁不止,致使渔类资源受到严重破坏。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必须坚决杜绝过度捕捞现象,优化淀区产业结构。

(1)变单一的淀内淡水鱼捕捞为淡水捕捞与海洋捕捞相结合,鼓励和支持具有捕捞技术的渔民进行海洋捕捞,特别是大力支持和发展远海捕捞。国家可在技术上给以培训和指导,并适当地在资金上给予支持。

(2)调整水产养殖业生产结构。为了减轻因鱼粪和饲料对湖水的污染,压缩淀内人工水产养殖面积,将现有淀内人工水产养殖面积4万hm2调减至0.3万hm2。充分利用淀外池塘进行水产养殖,实行淀内养殖与淀外养殖相结合。为提高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积极发展特色水产养殖。

(3)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努力转变思想观念,利用淀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同时,积极发展旅游服务业,开办家庭餐饮、旅馆,开发具有白洋淀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的生产活动,这样既扩大了白洋淀的知名度,又可增加淀区人民的收入。

3.10 南水北调中线及水库补水工程

目前,白洋淀依靠补水来维持其生态系统的安全。近年来,采取生态用水的应急供水措施,引其上游的大西洋水库和安格庄水库以及邯郸的岳城水库的水济淀,以保证白洋淀湿地的生态用水。待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可利用引江水补淀,以获得高质量的、充足的补充水源,确保其生态系统的安全。

3.11 淀区纯水村改造和移民工程

对白洋淀区39个纯水村进行改造,完善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同时控制淀区居民数量,适量外迁,以减轻对淀区的水体污染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位于保护区内核心区的纯水村——北何庄的居民实施外迁,北何庄居民约600人,人口较少,将分散搬进周边村庄[6]。对实验区的纯水村进行自身环境污染治理,以减轻对淀区的水污染和水生态环境的影响。

3.12 宣教培训工程

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完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对淀区居民进行自然保护和生物多样性及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安排和组织文化讲座,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把宣传工作做到位。同时,加强管理和技术人员的职业技术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建设独具特色的环境教育培训中心。

参考文献:

[1] 安新县地方志办公室.白洋淀志[Z].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6.

[2] 安新县地方志编篡委员会. 安新县志[Z].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3] 朱宣清,弓 冉,穆仲义,等.白洋淀环境演变及预测[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4.

[4] 保定市环境科学研究所.白洋淀水体营养状况防治措施的调查与研究[R].1993.

[5] 张素珍.白洋淀生态环境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D].2002.

[6] 张素珍.河北省白洋淀湿地自然保护区规划[R].石家庄:石家庄学院,2002.

作者:张素珍 马 静 李贵宝

白洋淀湿地保护生态环境论文 篇2:

白洋淀遭非法围淀造景数千亩水肥充足芦苇田竟变旱地

近日,记者接到联名来信称,在白洋淀湿地核心保护区内的烧车淀,一家企业在没有环评、洪评手续的情况下正建设白洋淀休闲旅游综合体,对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实施破坏性开发。记者调查发现,此综合体建设确实存在,当地不少群众对此表示不满。

开发商围淀造景 湿地原生态遭破坏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湖泊,是河北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分为烧车淀、大麦淀、藻乍淀、小白洋淀等四个核心区。

根据我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都属于核心区。

然而,今年3月,总投资30多亿元的白洋淀休闲旅游综合体项目在安新县新安北堤旅游码头附近正式开工,项目由河北省卓正集团投资兴建。

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韩葆珍、袁大炳、郭文香、刘希光,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汪秀丽、袁妙枝等联名来信称,白洋淀休闲旅游综合体项目位于湿地核心保护区烧车淀,且尚未经过环评就擅自开工建设,卓正集团已将3000余亩自然湿地保护区内的水抽干,芦苇毁掉,对白洋淀湿地进行破坏性开发。

袁大炳说:“今年7月,我发现在白洋淀新安北堤旅游码头北侧的东边,筑起了长长的围堤,几台大型抽水机往外排水,多台大型挖掘机将绿油油的苇田毁掉。”

10月上旬,记者乘船进入烧车淀时看到,数千亩芦苇田的水已被抽干,数台挖掘机正在施工,水肥充足的芦苇田已变为旱地。当地村民指着正在施工的工地说,过去这里芦苇密布,是野鸟、野鸭的良好栖息地,现在都已不见踪影。

袁大炳说,芦苇能大量吸收和降解水中的氮、磷等有害物质,从而净化水质,维护生态环境,并为野生动物提供食物和绿色屏障。没有了这些芦苇,白洋淀的水和野生动物都将受到威胁。“这种在湿地原生态区进行的所谓旅游开发与建设恰恰是在破坏湿地原生态。”

“省级重点工程”未过环评

记者在卓正集团宣传的“休闲旅游综合体”项目鸟瞰图上看到,这个“休闲旅游综合体”将建设酒店、禅修院、会所等设施。

我国《防洪法》规定,河道、湖泊管理范围内的土地和岸线的利用,应当符合行洪、输水的要求。禁止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妨碍行洪的建筑物、构筑以及从事影响河势稳定、危害河岸堤防安全和其他妨碍河道行洪的活动。《水法》也明确禁止围湖造地。有水利专家认为,卓正集团开发的休闲旅游综合体已严重违反了《防洪法》和《水法》,是典型的违法项目。

记者了解到,针对这一动用大型施工机械在白洋淀内非法围淀造景的行为,河北省大清河河务管理处曾多次安排水政执法人员到现场进行调查并制止。

据大清河河务管理处调查,河北卓正集团投资的这个项目既没有进行防洪影响评价,也未得到河北省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属于违法施工行为。

9月16日,大清河河务管理处已向安新县水务局下发了尽快制止白洋淀内违法施工项目的通知,要求安新县水务局立即向项目建设单位下发停工令,责成建设单位恢复原貌,并监督停工整改的执行情况。

“虽然上级政府向企业下达了停工令,但企业仍然在开工。”袁大炳说,这个项目号称是“省级重点工程”,地方上没人敢阻拦。

安新县有关部门称,白洋淀休闲旅游综合体是省级重点项目,目前还没有通过环评、洪评,企业是在做开工前的准备工作,相关手续正在办理。

制止违法行为 完善法律法规

当地的干部和群众认为,利益驱动下蜂拥而起的围淀造景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还堵塞了河道,如遇大汛,将对京津地区酿成毁灭性灾害。

目前,河北最大的两个湿地白洋淀和衡水湖都靠借调黄河水维持一定的水面。据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沈彦俊介绍,白洋淀作为华北平原最大的湿地之一,影响着整个华北地区的水生态系统,国家已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保护湿地。但,如果水域面积越来越小,华北地区生态环境将遭到严重破坏。

“白洋淀是‘有水则活,无水则死’。”一位当地干部告诉记者,安新县有29个纯水村,11万余居民。如果非法的施工项目得不到制止,不但湿地遭到破坏,而且易引发周边群众的效仿,加剧白洋淀旅游业的无序、过度开发。

袁大炳等建议,立即叫停淀区正在建设的白洋淀休闲旅游综合体项目,并恢复原貌;发布有关严禁淀区新建人工景点及其他破坏生态环境的公告,对淀区开发划出“红线”。同时,因白洋淀水域涉及保定、沧州两市的五个县(市),建议由河北省政府对白洋淀生态保护做出权威发布,统一政令、协调各方、齐抓共管、综合治理。

沈彦俊建议,在国家层面出台白洋淀湿地生态保护条例,为白洋淀生态保护建立坚强的法律后盾。理顺白洋淀湿地的管理体制,整合河北省水利、林业、环保、国土、旅游、公安等部门的力量,成立专门组织负责白洋淀的生态保护,避免地方政府在利益驱动下违法。

截至记者发稿时获悉,安新县政府已责令卓正集团全面停止施工。10月18日下午,安新县召开常委扩大会,责令项目单位进一步清理现场,限期恢复原貌,在没有完善手续之前决不允许开工建设。

作者:王昆

白洋淀湿地保护生态环境论文 篇3:

论白洋淀在雄安新区未来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

摘 要:华北平原最大的湿地——白洋淀,位于新设立的河北雄安新区境内。白洋淀在新区未来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显著:美丽的白洋淀有利于新区生态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形象;为市民休闲娱乐提供了好去处,也可成为新区的教育和科研基地;可改善新区城市气候,减轻城市热岛效应;为城市提供水资源,补充新区地下水;净化污水,降解污染物,提升新区水质;为城市提供新鲜的水产品;调节流量,控制洪水,降低城市内涝发生的概率。

关键词:雄安新区;白洋淀;城市建设;发展

新设立的雄安新区位于河北省中部,范围包括保定市管辖的雄县、安新和容城全部及周边部分区域。新区距北京、天津各约100公里,区位优势明显。雄安新区所在地属于华北平原,海拔多在7~19米之间,地势低平,开阔平坦,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新区耕地多,土层深厚,但植被覆盖率很低,开发程度较低,因此这里发展空间充裕。

雄安新区能选址在雄县、容城、安新三县一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里有华北平原最大的湿地——白洋淀。湿地生态环境良好,被誉为“华北之肾”。因华北大多数地区干旱缺水,所以面积达300多平方公里的白洋淀湿地,成为华北极其稀缺的生态资源。雄安新区的范围囊括白洋淀整个水域,可以说,新区是因白洋淀而诞生的。

一、白洋淀概况

白洋淀(“淀”即浅湖)大部分水域在安新县境内,小部分在雄县和容城县等地,由白洋淀、烧车淀、泛鱼淀、池鱼淀等143个大小不等的淀泊组成,其中百亩以上大淀有99个,总称白洋淀。白洋淀总面积为366平方公里(水面高程为10.5米时),蓄水量可达13亿立方米。白洋淀虽然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湖泊,但其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淡水湖,而是湖面与芦苇湿地纵横交错,3700多条大小沟壕错落分布,是一片天然湿地。现在的白洋淀是在由海而湖、由湖而陆的反复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人们看到淀内水“汪洋浩渺,势连天际”,故称为白洋淀。

白洋淀湿地内环境优美,景色宜人。安新县白洋淀景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这里水产资源丰富,一直是我国重要的淡水水产品基地,鱼、虾、鸭蛋等销往很多省市。淀内水生植物遍布、野鸭大雁栖息,生态环境良好,是全球候鸟迁徙的中国通道中的重要食物与能量补充栖息地。

二、白洋淀在雄安新区未来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有利于新区生态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形象,为市民休闲娱乐提供好去处,良好的湿地生态系统可以成为新区的教育和科研基地。白洋淀水域辽阔,这里以水、荷花、芦苇荡为主要景观,水草丰美,苇绿荷红、烟波浩渺,水天相连,为纯原生态自然风光。早在2007年5月,安新县白洋淀景区就被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这里是我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湖泊和草本沼泽型湿地,有“北国江南”“燕赵最美湿地”之称。白洋淀湿地生态环境良好,水生植物遍布,物种丰富。这里有鱼虾54种,哺乳类14种,3种野生两栖爬行动物。鸟类更多,单单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就有26种,还有大鸨、白鹤、丹顶鹤和东方白鹳4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良好的湿地生态系统、丰富的动植物群落,使其可以成为新区的教育和科研基地。

第二,改善新区城市气候,减轻城市热岛效应。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由于水的比热容大,白天升温慢、夜晚降温慢,因而可缩小城市气温日较差。白洋淀水体面积大,年蒸发量达2亿立方米,可增加新区空气湿度,因此能改善新区城市气候,减轻城市热岛效应。

第三,为城市提供水资源,补充新区地下水。雄安新区所在的华北平原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平均降水量只有492.3毫米,仅略高于划分中国西北半干旱与东南半湿润地区的400毫米降水等值线,比北京的644毫米低近1/4。因此,雄安新區未来发展的用水问题十分关键,必须有足够的地表径流作为支撑。白洋淀总流域面积为31199平方公里,占大清河水系流域面积的96.13%。白洋淀从北、西、南三面接纳瀑河、唐河、漕河、潴龙河等河流,面积大、蓄水量大,且湖区生态环境良好,因此可为未来的雄安新区城市用水提供水源;同时还可以补充新区地下水,减少城市地下漏斗发生的概率。

第四,净化污水,降解污染物,提升新区水质。当含有污染物的水流经过白洋淀时,湿地可减缓水流速度,加上芦苇等一些湿地植物可有效吸收有毒物质,因此有利于毒物和杂质的排除和沉淀,有利于降解污染物。

第五,为新区提供新鲜的水产品。白洋淀生态环境良好,水产资源丰富,是中国重要的淡水水产品基地之一,因此这里可为城区居民提供新鲜的鱼、虾、蟹、鸭蛋等产品,保障市民的副食供应。

第六,调节流量,控制洪水,减少城市内涝发生的概率。白洋淀蓄水空间大,可调蓄洪水,在暴雨和河流涨水期储存过量的降水,减少城市发生内涝的可能;同时,可以蓄洪防旱,降低干旱发生的概率。

参考文献:

潘家华.水是雄安新区发展最根本的瓶颈[J].节能与环保,2017(6):16-24.

作者:刘思远

上一篇:生产线优化中的实验设计论文下一篇:中小学英语信息技术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