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湿地公园

2024-05-15

生态湿地公园(通用6篇)

篇1:生态湿地公园

西安灞桥生态湿地公园免费开放 水面3000亩

2012年06月07日07:10西安晚报[微博]我要评论(4)

灞桥生态湿地公园集城市防洪、景观、旅游观光为一体。记者 魏影 摄

昨日,灞桥生态湿地公园(一期)正式建成免费向市民开放。记者 魏影 摄

自驾游路线图 本报讯(记者 程慧)昨日,我市灞桥生态湿地公园(一期)正式建成并免费向市民开放。市长董军宣布开园。人民日报社陕西分社社长杜峻晓、新华社陕西分社社长王丁,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金学锋、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启文、市政协副主席郭若为、市政府秘书长王德安等出席开园仪式。

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忠实,省文联副主席翟志荣,省文联副主席、省美协主席王西京,著名画家崔振宽为灞桥生态湿地公园开园纪念石揭幕。

灞桥生态湿地公园是我市纺织城地区综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水利工程和生态治理工程。公园位于灞河城市段中游,北起东城大道华清桥,南至蓝田县界,毗邻西安世博园,规划全长15公里,总面积6.75平方公里,分两期建设。一期从华清桥到祥云桥约3.3公里,总面积达2.45平方公里,形成湿地面积1980亩,绿化面积1650亩。工程通过对灞河的综合治理及湿地景观的重建,彻底改变灞河流域建筑垃圾成堆、挖沙坑密布、杂草丛生、生态破坏严重的面貌,确保灞河百年安澜。

在灞桥生态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项目进展,省委书记赵乐际、省长赵正永对项目建设提出明确要求,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孙清云,市长董军多次深入建设一线检查和指导工作,协调解决实际问题,有力推动了项目顺利建设。

灞桥生态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以灞桥、灞柳、灞水为主题文化,使灞河的历史文化和乡土风情得以复苏和弘扬,成为集城市防洪、生态景观、人居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景观长廊,有效改善了周边区域的人居环境和城市形象。

3000亩水面碧波荡漾 体验湿地旅游的乐趣

生态湿地公园 市民可免费游

本报讯(记者 程慧)3000亩水面碧波荡漾,鱼翔浅底,芦苇、香蒲、河柳等植物郁郁葱葱,白鹭悠然栖息,构成一幅美丽、灵动的湿地生态画图。昨日,西安生态建设的又一样板工程——灞桥生态湿地公园(一期)正式建成免费向市民开放,上万名市民来到这里,目睹令人向往的城市湿地公园的芳容,体验湿地旅游的乐趣。

生态治理

大美城市生态湿地现城东

“不敢想啊,以前这里河道都是大沙坑,现在风景竟然这样美。”十里流动水面、十里绿色长廊、十里绮丽花海。昨日,来自洪庆街办燎原村70多岁的唐大爷和同伴在公园里游览,灞河流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他感慨万分。灞桥生态湿地公园位于西安市灞河城市段中游,北起东城大道华清桥,南至蓝田县界,毗邻西安世博园。规划全长15公里,总面积6.75平方公里,分两期建设。2012年6月,投资近5亿元的一期工程完工。公园以灞桥、灞柳、灞水为主题文化,使灞河的历史文化和乡土风情得以复苏和发扬。

如今,在灞河华清桥至祥云桥约3.3公里、总面积约2.45平方公里区域内,3000亩水面碧波荡漾,鱼翔浅底,波摇石动,各种植物郁郁葱葱,野生水禽悠然栖息,徜徉在这样的天然氧吧里,真叫人心旷神怡。

美景怡人

市民尽享自然野趣时尚

碧波荡漾、水鸟飞翔,百花争艳、柳树依依。灞桥生态湿地公园一期形成湿地面积1980亩,绿化面积1650亩,最大限度保持灞河湿地、灌草、林木等独有的自然肌理和环境特征。景观结构包括一河两岸三段,一河是指灞河河道景观,两岸是指左右岸绿化景观,三段为指以花荡为主体的湿草景观区、以河心岛为主体的亲水体验区、以柳园飞雪、生态荷塘为主体的湿地景观区,从而形成一幅重塑灞柳风雪胜景的自然画卷。

昨日,前来游园的市民络绎不绝,堤顶路上修有自行车道,两边遍植柳树,不时有游客骑着自行车而过。漫步园中,小广场上、灞柳深处不时传来悠扬的音乐声,以及厚重的秦腔声,一湖清波,满目葱笼,无不散发着城市山水的诗意,处处呈现出优美和谐、天人合一的惬意景象。

公园看点颇多,园区由“原生态湿地公园”、“亲水休闲乐园”、“绿动灞水运动公园”、“灞桥柳河展示园”、“百花千树植物园”五大园组成。园内有植物213种,原生态鸟类33种,原生态柳树20000余株。

九大区域

打造绿色生态湿地长廊

记者获悉,公园二期目前已正式开工,工程从灞河祥云桥到蓝田界,全长11.8公里,规划面积约4.3平方公里。延续一期的设计理念,将建成休闲娱乐区、户外运动区、湿地体验区、田园风情景观区、湿地教育区、“桥”文化区、生态农家体验区、原生态自然景观区和“灞上人家”休闲度假区等九大区域,集河道防洪、生态保护、休闲游览于一体的绿色生态湿地长廊。

到2013年整个工程完工后,一个全长15公里,水清、岸绿、自然、野趣、时尚的灞桥生态湿地公园将完全展现在世人面前,并将成为既具有原生态魅力又具有历史人文魅力的独特“古城绿道”。

原生态湿地、“亲水线”乐园、百花千树植物园„„ 美哉 五大园 乐哉 亲水游

碧波荡漾、水鸟飞翔,百花争艳、柳树依依,昨日起免费向市民开放的灞桥生态湿地公园,到底有多“迷人”,只有亲身去体验一番,才能真正感受到它的绿、它的美„„

灞桥生态湿地公园看点颇多,园区由“原生态湿地公园”、“亲水休闲乐园”、“绿动灞水运动公园”、“灞桥柳河展示园”、“百花千树植物园”五大园组成,无论是欣赏原生态的自然景观,还是带小朋友来这里“亲水游”,或是在这个天然氧吧里打球、骑车,不同的园区让每个游客都能尽兴游览。

●原生态湿地公园

公园建设以原生态为基础,利用原有生态环境,以保护、治理为主,重构为辅,对环境进行科学保护和修整,形成了一个由2000亩湿地、33种鸟类、87种乔木、39种灌木、68种花卉、8种地被、11种水生植物、4478.5平方米芦苇荡组成的绿色原生态湿地公园。让游客避离城市喧嚣,畅游原生态大湿地。

●“灞桥柳河”文化展示园

自古以来,灞桥一直以“灞桥、灞柳、灞河”闻名,灞桥生态湿地公园体现自然乡土风情,集中展现桥文化、柳文化、河文化。这里融合了各种桥文化,有木桥、石桥,有平桥、拱桥;有早期已建成的桥,有已经规划准备修建的桥。这里有14种、近20000棵柳树将重现“灞柳风雪”的人文胜景。灞河,西安的母亲河,古称滋水,是滋养帝都长安的八条水脉之一。灞河公园段平均宽度为400米,最宽处达500米,颇为壮观。

●“亲水线”休闲娱乐园

灞桥生态湿地公园沿河有7公里的水岸线,可以近距离接触灞水、大湿地,观赏水生植物,与鱼儿私语,看水禽嬉戏,尽情呼吸久违的新鲜空气。漫步亲水石滩,卵石或高或低错落排布而成,行走其间感受别样风情。公园里还有20余处休闲娱乐设施,生态商业街、风土博物馆、民俗观演广场、儿童乐园,还有规划中的红酒庄、茶馆等项目。

● 绿动灞水运动公园

21公里的沿河小径、环河堤顶路是散步的绝佳之地,堤顶路两边遍植柳树,徐徐清风扑面而来。堤顶路上特别修建了自行车道。右岸的集中运动广场更是闲暇的好去处,可以打篮球、羽毛球。

●百花千树植物园 这里是花的海洋,植物的王国,这里有大片的池塘,生长着形形色色的水生植物。这里保留了原有乡土植物,增添了适合在灞河生长的植物,形成了1765亩的植物园。柳树、大叶女贞、青桐、连翘、德国鸢尾、玉簪、长春藤、风铃草„„ 87种乔木,39种灌木,68种花卉,8种地被,11种水生植物所组成的植物园让人目不暇接。

“开园活动周” 10项活动让您饱眼福

6月6日至6月10日将在灞桥生态湿地公园内举办“开园活动周”。“开园活动周”包括举办生态影展、民俗展演、放流活动等10项系列活动。包括风土博物馆里的秦腔老腔表演、民间杂耍;亲水码头的放流活动;公园堤顶路的东城新一家运动会等,感兴趣的市民游客可以前来参观。

公交、自驾 怎么走? 7条公交线可到达

公园位于西安市灞桥区灞河华清桥至祥云桥(战略桥)之间,市民可乘坐213、301、718、530、907、233、237路公交车至西安市第34中学站下车。:

由北向南游 给您推荐这些景点 ●花 荡

花荡,从华清桥到西临高速,绿化面积10.7亩,水域面积约9000平方米,共由15个植物园组成,分别为:红枫园、常夏石竹园、红花继木园、大花金鸡菊园、隶棠园、天人菊园、黄金菊园、红王子锦带园、红帽子月季园、美女樱园、红叶石楠园、紫穗槐园、金叶女贞园、红叶石楠球园、海桐球园。置身花海之中,可以远离城市喧嚣,回归自然静地。

●湖心鸢尾岛

湖心鸢尾岛由两桥一亭组成,拱桥名为念柳桥,全长21.2米,宽3.3米;平桥名为紫鸢桥,长17.46米,宽5.5米;木质景观亭名为柳心亭。通过平桥和拱桥将河道内的岛屿连接,并配以木质景观亭和鸢尾绿植,小桥流水,亭影玲珑。婉转莺声常醉客,婆娑柳浪欲迷鸿。这一处水面从千年古城变迁而来,亲近的不仅仅是水,更是这块土地流淌的文化根脉。

●秀水廊桥 灞桥,因水得名,以桥闻名。秀水廊桥全长424米,桥面净宽3.5米,每跨长度为20米,桥面略呈拱形,采用塑胶铺设,并配有3个彩色钢构廊亭,方便游人来往灞河两岸,以最佳视觉观赏灞河湿地景色。

●柳园飞雪

早在明清时期,“灞柳风雪”便是“关中八景”之一。公园里共有14种柳树,分别为:垂柳、龙爪柳、馒头柳、桎柳、银芽柳、旱柳、金丝垂柳、水曲柳、绦柳、杠柳、大柳树、雪柳、杞柳、龙柳。柳园飞雪处面积约为7.7亩。近20000棵柳树将为您重新呈现“灞柳风雪”的壮景,重温古人折柳送别、十里相送的一抹温情。

●生态荷塘

生态荷塘总面积为46.2亩,共由10个园组成:分别为月季园、荷花园、睡莲园、香蒲园、菖蒲园、石榴园、石竹园、漏斗花园、金光菊园、火把莲园。欲滴莲花送月香,抚琴弄笛醉荷塘。10个花园荷塘百花齐放,争奇斗艳,集中体现了生态之美。

●亲水石滩

亲水石滩面积约为3.6亩,此处景观充分利用灞河卵石,以不规则的形状,对滩涂进行铺装,便于游人在枯水期直接进入河道,近距离观赏灞河湿地植物景观。千年的河水流觞,优越的地理位置,亲水石滩是改造滩涂的杰作,让游人近距离亲水,充分体验原生态之美。

西安灞桥生态湿地公园二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2011年10月25日08:09西安晚报我要评论(0)

本报讯(记者 史佳)10月24日,西安生态建设的又一样板工程——灞桥生态湿地公园二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整个工程完工后,一个全长15公里、水清、岸绿、自然、野趣、时尚的灞桥生态湿地公园将展现在世人面前,成为西安最令人向往的湿地公园。

灞桥生态湿地公园项目是灞桥区和西安市纺织城综合发展办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东部生态新城的重要举措。项目位于灞河城市段中游,北起东城大道华清桥,南至蓝田县界,全长15公里,规划面积6.75平方公里,分两期实施。灞桥生态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以灞桥、灞柳、灞水为主题文化,使灞河的历史文化和乡土风情得以复苏和发扬。

灞桥生态湿地公园一期项目于2008年11月正式启动,经过两年多的建设,目前公园一期从华清桥到祥云桥约3.3公里、总面积2.45平方公里已建成,形成湿地面积1980亩,绿化面积1650亩,并正式向市民免费开放。公园建设最大限度保持了灞河湿地、灌草、林木等独有的自然肌理和环境特征,彻底改变了灞河流域建筑垃圾成堆、挖沙坑密布、杂草丛生的生态破坏严重的面貌。初步实现了原生态湿地公园的景观效果,创造出一个拥有生态丰富,适于多种野生动物栖息的绿色河流廊道。

10月24日开工建设的公园二期工程,从灞河祥云桥到蓝田界,全长11.8公里,在灞河西路与灞河东路之间,规划面积约4.3平方公里,工程概算投资5.5亿元。公园二期延续一期的设计理念,将建成休闲娱乐区、户外运动区、湿地体验区、田园风情景观区、湿地教育区、“桥”文化区、生态农家体验区、原生态自然景观区和“灞上人家”休闲度假区等九大区域,集河道防洪、生态保护、休闲浏览于一体的绿色生态湿地长廊。

整个灞桥生态湿地公园建成后,一个全长15公里、水清、岸绿、自然、野趣、时尚的灞桥生态湿地公园将展现在世人面前,将再现“远眺白鹭飞翔,重温十里相送”的美景,并与周边用地区形成“一轴、两带、多节点”的景观结构布局,成为西安最令人向往的湿地公园。与此同时,灞桥生态湿地公园将把秦岭和渭河两大生态廊道连接起来,在古城西安的东、南、北形成一道连绵不断的巨大绿色生态屏障。

篇2:生态湿地公园

文章作者:邹锦;颜文

涛;张旭奎

来源:城市水景观建设和水环境治理国际研讨会

添加时间:2006-3-9 3:23:16

[字体:大 中 小] 阅读权限:游客身份 消耗会员点数:0

1湿地与湿地公园

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在防洪护岸、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降解环境污染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湿地还孕育了丰富的生物种类,其中包括数以万计的鱼类、鸟类、植物和浮游生物,是物种天然的基因库,可作为科普和科研基地。

除了生态与经济价值外,湿地还具有独特的景观美学价值:苍苍茫茫的芦苇丛、郁郁葱葱的各类水生植物,创造出一种闲散、野逸的自然景观(图1);芳草萋萋,鱼翔浅底,给人带来自然而宁静的美的感受。当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呆久了的人们身处湿地中,面对着那广袤无垠、生机盎然的湿地景观时,会从感官、心理、精神上都感受到轻松与愉悦。因此,近湿地作为休闲旅游、放松身心的理想之地,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湿地景观正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进入人们的生活,湿地公园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

公园是以湿地为对象的一种园林形式,是利用现代景观设计和生态学原理,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重建和恢复,艺术地再现自然生态景观。湿地公园融自然景观与园林绿色空间为一体,为社会民众提供亲近、感受、体验自然的场所,具有生态、观赏、游憩、教育和传播文化等多种功能。

2生态化的景观设计

是一个运动着而非静止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中包括了水文、生物地球化学、生态系统动态及物种适应等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要建立一个具有自我组织、自我维持以及自我设计能力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就必须要尊重湿地的生态过程。因此对湿地的景观设计必须是以生态为前提的。

而景观设计是一个人为的过程,生态主义的设计不能被理解为完全顺应自然过程不加任何干涉,而是将人看做自然系统中的一个因子,使人为的过程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对环境的破坏达到最小。

具体来说,生态化的景观设计就是在景观设计中遵循生态的原则,遵循生命的规律。如反映生物的区域性;顺应基址的自然条件;合理利用土壤、植被和其它自然资源;依靠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日光、自然通风和降水;选用当地的材料,特别是注重乡土植物的运用;注重材料的循环使用并利用废弃的材料以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减少维护的成本;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建立;发挥自然的自身能动性,建立和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体现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减少人工的痕迹,等等。

这些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但具体到每个设计,可能只体现了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下面,笔者将以苏州盛泽湖湿地公园(图2)为例,谈一谈湿地公园的生态景观设计。

3湖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设计

3.1项目概况 3.1.1区位

盛泽湖位于苏州相城区东北,渭塘、太平、湘城三镇交界处,占地范围9.06平方公里,其中水面面积3.85平方公里,用地与相城区及苏州市区紧密相连,东北角接苏嘉杭高速公路入口,区位条件优越。

盛泽湖湿地公园的景观规划用地位于盛泽湖水域东南部,盛泽湖1#片区内,规划用地范围79.70公顷,包括公园、绿化带、湿地等全部公共绿化用地。3.1.2目标定位

相城区城市建设的发展,盛泽湖片区的建设成为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为此,市、区政府和规划管理部门提出了“盛泽湖片区的保护与发展规划,应在更有利于自然环境保护的前提下,结合用地自身区位,以湿地保护为主,适量的进行高质量、低强度的建设,带动周边地区的开发建设,提升土地使用价值”的方针。

湖1#片区在盛泽湖总体规划中以休闲度假和家居为基本功能,兼具有未来南片区服务中心的部分功能,规划以保护为主,开发为辅,大量的自然生态绿地被保留,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

由于近年来经济发展导致的污废水排放和水产养殖业的发达,湿地公园规划用地内的原有湿地已严重退化,因此本公园的湿地生态景观以自然湿地的恢复与重建为主,兼顾用地性质及项目的其它设定目标,将本公园定位为以自然生态湿地的恢复与重建为主,展示湿地形态,提倡综合湿地管理为主题的集科普、教育、休闲功能为一体的湿地生态公园。3.1.3基地分析

从现状来看,规划用地范围景观建设条件良好,除部分农村住宅外,其余均为农田或鱼塘,属易种植土质。用地四周景色开阔,特别是北面即将恢复的盛泽湖水面,是该片区最大的特色。另外,地块内有不少多年的树木和生长良好的本地物种,为植物的选择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是生态景观设计的手段之一。

但是,也必须看到存在的一些不利的因素:用地内虽现存部分水质较好的水道、湖面,但有大量的水产池塘散乱分布,河道也不甚通畅。水面恢复区目前由于砖场和取土的原因,地形比较复杂。3.1.4景观规划目标

经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本次景观规划的核心是实现环湖南路以北之湿地保护与重建,切实做到湿地的生态恢复;

(2)在环湖南路以南形成休闲生活公园和防护体系;

(3)湿地的类型面貌和水体保护是重点研究问题;

(4)本片区要成为盛泽湖和苏州城市绿化体系的一部分。3.2生态化的景观设计思想

经过对项目的上述分析考察,在景观规划设计中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的生态景观设计思想: 3.2.1顺应地形、因势利导。尽量减少动土量,以降低施工所需能耗、切实贯彻生态化设计的原则顺应基址自然条件、减少施工能源消耗是生态化设计中相当重要的原则。本景观规划设计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在不改变基地大格局的情况下尽量增加了异质空间,以满足生物多样化的生境需求。水面处理除了现有池塘根据所处位置尽量保留外,对现有河道水池底部进行了有限的工程技术处理以保证游人的安全。用地内的少量构筑物如砖厂的一些设施等被保留下来,改造成一个展示有关湿地的文字、图片、历史的小型博物馆,砖厂的烟囱经改造后还可成为一个地域性的标志小品构件。另外由于片区内无大的地形起伏,所以根据设计需要通过加大水面面积所得到的土方量塑造景观地貌。

在岸线处理原则上,由于本用地内的湿地形式主要为与水面接近的地表面湿地和水线以下至水深2m处的水面湿地,且土壤以水成土和水分饱和为特征,所以湿地保护区内的岸线以恢复性建设自然湿地岸线为主,不存在非土壤基质的河滩、岩岸等性质的湖岸线。公园内的部分水面及滨水走廊等则可根据不同的景观要求,灵活应用硬质驳岸、抛石护岸、植物、自然式草坡护岸等形式组合(图3)。另外,还可通过沿岸木栈道、伸入水面的挑台、下沉式台阶提升市民的亲水性。

3.2.2整合场地、界定空间。明确分区以满足公园的各项功能,同时为多样化的湿地动植物提供适宜的生境

公园内根据现状地形、高程特点、现状用地的使用情况沿湖岸边设计了不同的三大湿地展示区,分别展示湿地的形态、湿地植物与湿地动物,以达到科普教育的目的。

为保护重建后的湿地生态系统,用防护林把公园围合起来,形成一个沿湖开阔而又相对孤立的空间,以展示湿地的特有形态、多样性的植物群、繁杂的动物生态链。湿地是较为敏感的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后的湿地则更为脆弱,所以需要一定的隔离与防护措施。防护林既可界定出公园的空间、保证用地的完整性,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隔离噪声、污染等外界因素,且在城市道路两侧形成绿色廊道,丰富了城市道路的景观。

湿地植物的选择主要以本地现存湿地植物系统为蓝本进行建设,人工种植的其它花卉、树木等植被与公园四周的防护林相连,并且与湿地的植物之间保持8米以上的隔离带。通过树林与湿地植物的组合形成沿湖四季分明的湿地空间展示(图4)。湿地的动物体系可由湿地植物系统建立而自然形成,也可由人工加快进程,所选用动物种类以本地物种为主。3.2.3人车分流、减少污染

公园主入口设在东边的湘太路,设停车场和自行车租赁处。入口广场一侧是方便市民到来的公交站。全园禁止机动车通行,只能采用无污染的自行车或者徒步方式。

公交车站与停车场的设置充分保证了公园的可达性,方便了游人。禁止机动车入园可以减少对湿地的污染,同时自行车和步行都是时下所倡导的健康旅游方式。公园的交通路线分为主园路、即步行与自行车混行道和专供观赏的1.5m宽的游人专用木栈道(图5)。主要道路从主入口自东向西延伸,串连起园内的不同功能区。公园的木栈道路线自然曲折,顺地势灵活穿插到各展区,使徒步的游人能深入到最近距离了解湿地的各种知识。

3.2.4立足乡土、就近取材

植物尽量选用本土品种,避免外来物种;园内的人工构筑物均使用原木、石材等乡土材料,施工简单且减少运输能耗。

其它地域的植物,可能难以适应异地环境,不易成活;在某些情况下又可能过度繁殖,占据其它植物的生存空间,以致造成本地植物在生态系统内的物种竞争中失败甚至灭绝,严重者成为生态灾难。维持本地种植物,就是维持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成分,保持地域性的生态平衡。

乡土建材可以就近取得,不需长途运输,不仅减少能源消耗且更容易与当地的景物相协调。乡土材料还有施工方便简单的好处,基本不需要大型机械的参与,这就进一步降低了施工耗能,更为符合生态设计原则。

3.3分区设计要点详解

根据地形和服务、游赏、科普等功能的需要,把公园分为不同的功能区。除了用地最西端是相对独立的城市体育公园外,湿地公园分为五个区,各有特色和不同的侧重点。城市体育公园是为市民们提供的休闲康体的场地,与湿地距离较远,且有宽大水面隔离,不会影响到湿地生态系统。

园区东北角是湿地场景展示区。场地内原有几个大的水产养殖塘及砖厂的取土坑所形成的洼地,在设计中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地形、减少动土量。池塘通过疏浚与连通和简单的地形塑造,形成东南高西北低的缓坡式水、陆过渡带,适宜水际及水生植物的生长,展示不同习性的湿地植物的生态演替过程。洼地保留并适当进行拓展与形态整理,引入湖水成为清水沼泽,适宜荷花、睡莲等植物的生长,同时由于标高较低的取土坑有利于形成相对稳定的动物生态生存环境,可在此建立一个湿地动物群落的展示区。北部濒湖水岸地较低,湖水季节性淹没这一区域,成为滩涂式湿地,芦苇、香蒲可在此繁茂生长,同时又给大量的底栖生物、浮游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境。

园区东南部是生态湿地塘床系统,把原有池塘的形态、大小进行调整后,配合净水工艺流程所需要的池底设计要求,把此区域设计为两个生态塘、两个生态床、一个生物监测用养鱼池,污水在通过整个塘床系统后变成了清洁的景观水,既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又是环保知识普及和科学研究的好样本(图6)。

用地最北端原本是个离岛,与场地间隔有一条不宽的水道,岛上也是满布池塘。设计中保留这一离岛的形式,并加宽隔离的水道,连通各个池塘,使岛内形成一个面积较大的泻湖,成为鸟类的栖息地。隔离水道的南水岸种植高大湿地乔木作为屏蔽,仅留出几个视线通廊。游人不能上岛,只能远距离观鸟。设计中充分考虑了鸟类的适宜生境,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它们自然的生息繁衍,成为本地鸟类及越冬候鸟的天堂。

园区中部连接湿地公园西大门的是游客服务中心,解决游客们的餐饮、娱乐等需要。游客服务中心以南是湿地植物展示区,通过严格管理与控制,分类分等级梯度性种植不同品种、不同类型的湿地所特有的植物、花卉,使人们在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又增加了对湿地植物的了解与认识,达到了科普教育的目的。

4结语

要符合普遍的景观美学原则以外,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更必须注重生态这个大前提。这不仅是湿地公园、也是其它湿地景观设计的难点所在。

泽湖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中,设计师们以生态为前提,从大的规划角度入手,在设计中解决场地内的现状问题,营造场所、组织交通、完善公园的各项功能;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分区明确、形态设计优美自然,有效减少了工程量;选择适当的湿地动植物物种,以及对湿地进行的隔离、保护,有助于重建后湿地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完善。这些设计中的重点所在,都是符合生态原则的。

本文中所举的盛泽湖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的案例虽然有着其个别性,但是它运用多样化的生态景观设计方法,探索了湿地景观构成要素的一些特殊要求,对其它湿地景观设计具有一定推广使用的意义。当然,在决定景观的最终形式时,除了对生态因素的考虑,另一些因素——例如社会、美学和功能需求仍然是相当重要的,缺乏美感或者无视社会和大众需求的唯生态的景观设计在实践中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景观设计师应该在生态原则的指导下,追求景观品质在多方面的共同提升,做到美学与生态兼顾,使自然与人类生活环境有良好的结合点,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

(邹锦1 颜文涛2 张旭奎31.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2.重庆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 3.深圳市清华苑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参考文献 [1]地生态工程》 安树青.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2]问百年——西方景观建筑学的价值批判》唐军.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3]地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米建华高红云 范定臣《河南林业科技》.2004年第6期,P17-P18 [4]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王向荣 林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

浅谈湿地公园的设计:可持续发展永续利用 生态与美的统一

2005-8-8 12:06:12

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最高的生态系统,它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和休闲提供了多种资源,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态环境之一。

可持续发展 永续利用

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及人类对湿地认识的片面性,导致对湿地的破坏和不合理开发利用,使得湿地面积急剧萎缩,自然特性不断丧失,生态价值不断下降,其自然湿地的存在受到严重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人类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湿地的保护上来,提出了“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民为本、可持续发展”六大保护原则。众所周知,仅仅靠建立自然保护区或其他传统的自然保育措施是远远不足以阻止湿地及其生态功能的退化,惟有在发挥湿地的环境功能过程中,对湿地的存在与自然演替施加积极主动的正面影响,才能遏制自然湿地的破坏与威胁。同时,除了对污、废水进行处理外,尚根据其原自然湿地恢复或重建的原理营造湿地,这样能有效地阻断能源污染向现有自然湿地的扩散,是湿地保护的有力措施。

对原有湿地的开发与利用,具有相当显著的生态环境效益。它一方面起到对污水、废水进行有效可靠的净化,另一方面可使原有湿地复活与可持续发展,净化空气,改良气候环境。一定规模的自然湿地可成为鸟类和其他湿地生物的栖息地。湿地的开发建造和运行要与景观设计、生态农业等相结合,能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在国外,如英国伦敦的湿地中心,它由一系列大小不一的池塘和错落有致的植被组成生态组群,间设有若干步行小径贯穿全区,使湿地间既开放,又独立,以确保外来和本地物种的界限,成为未来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模式。如1988年重建的美国圣保罗市的安姆斯湖上湿地公园,将不远的PHALEN湖区与密西西比河联接起来,恢复野生动物的生物走廊,为当地居民提供一片无需远足就可领略大自然的胜地,是城市中营造人工湿地的一个成功例子。

在国内,如四川成都府南河边的活水公园,已成为我国人工湿地生态景观公园的榜样;浙江绍兴市55平方公里的景观湖泊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区;苏北的盛泽湖,当前已进入17.4平方公里湿地生态景区建设期等,可见我国城市湿地生态景观建设,正朝着可持续发展、永续利用这一方向发展。

美学与生态兼顾

湿地在选择上可选择原存湿地或就近具有湿地的区域进行湿地开发营造,这些地域可能存在着湿地基质,水文环境和生物种源。设计师应利用原有湿地景观因素进行设计,是保持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的一个重要手段。比如原有的水体、植被、地形、地貌等,都是构成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对原有湿地环境进行充分调研之后,才能在设计中保持原有自然系统的完整性,才会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生态创造经济效益。

在形态设计上,应按原自然系统的形状和生物系统的分布格局进行设计。自然湿地有凹岸、曲流、河心岛、浅滩、沙洲与深潭的交替,这种地形地貌和植被为各种生物繁衍创造了适宜的生境,可减低水流速度、蓄水涵水、削弱洪水的破坏力。设计时,应尽量保护自然弯曲形态,并随地形和功能而事实上,力求做到湿地区域收放有致,以符合美学法则中的统一和谐、自然均衡原则。纵断面的形态设计,对湿地的生态多样性至关重要,应根据需要设计一定量的异质空间,湿地内有常年不竭的水道及能够应付不同水位、水量的塘床系统,其底部要多孔质化,造出水体流动多样性,以利生物的多样性。总之,应做到设计形式与内部结构间的和谐,也要与环境功能间的和谐,实现生态与美学统一,达到整体和谐。

在植物配置上,应考虑到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和因地制宜,尽量采用本地植物,它适应性强,成活率高。在物种搭配上要满足生态要求,做到对水体污染物处理的功能能够互相补充,又要注意主次分明,高低错落,其形态、叶色、花色等搭配协调,以取得优美的景观构图。根据水由深到浅,依次种植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既符合各种水生植物的特性,又满足审美的需要。沿岸边缘带一般选用姿态优美的耐水湿植物,如柳树、水杉、水松、木芙蓉、迎春等进行种植设计,以低矮的灌木和高大的乔木相搭配,用美学原则组织其色彩、线条、姿态等,创造出丰富的水岸之立面景色和水体空间景观构图效果,同时又能在水中产生一种动人的倒影美。

在水岸空间设计上,岸线若采用混凝土砌筑方法,它会破坏自然景观和生态基因及天然湿地对自然环境所起的过滤、渗透等作用。针对不同的岸边环境,应采取不同的水岸空间处理方式,用自然化的手段去对湿地的岸边环境进行生态造化,建立一个水与岸自然过渡区域,并在适宜的地方种植湿地植物。真正造化出湿地原本的自然野趣。

在环境艺术小品及构筑物中,应取材于原汁原味,线条要自然、流畅,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不宜于那种规则、死板的钢筋、混凝土及基桩营建构筑物。环境艺术小品及构筑物应能加强或完善空间细节,提升空间品质,体现出人性化的特性。

对湿地系统进行景观设计时,要十分尊重原湿地的地形地貌、生态系统和人文环境,始终把生态优先作为设计前提。设计师的责任是在于做到美学与生态兼顾,使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之间有良好的结合,最终让人与自然达到高度和谐。

篇3:浅析城市生态湿地公园

1城市生态湿地(Urban ecological wetland)

城市生态湿地也就是位于城市规划范围内的,有一定的生物链的湿地。它包括湿地公园、一般公园内的湿地以及海、江、湖边的自然湿地。根据国内外目前湿地保护和管理的趋势,兼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都可以称之为“生态湿地”。其概念类似于小型保护区,但又不同于自然保护区和一般意义公园的概念。如香港的米埔国际重要湿地(面积380hm2)[3],澳洲的Moreton Bay MarinePark和维多利亚公园、日本的钏路湿地国际公园(保护区),都是利用典型的湿地生物多样性的景观和该地在流域或河口区的重要地位,以及作为亚太迁徙水鸟通道的独特性,在保护区内的缓冲区或实验区内规划了不同意义上的生态湿地,以谋求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不同景观资源的平衡点。

1.1城市生态湿地公园

城市生态湿地公园则是在不破坏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突出自然性、主题性和生态性3大特点,集生态保护、生态观光休闲、生态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等多功能的人工生态型湿地。《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强调其前提是地点要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范围[4];湿地必须具有相当的规模,湿地公园的占地面积须达到33hm2以上;具有天然湿地类型,或具有一定影响及代表性的湿地。

因此,作为城市生态湿地公园要具有5要素[5]:

完备性:有明确边界,有足够的面积使其能成为完备的生态系统(中国国家建设部的规定为不小于3.33 km2),由一系列具特殊科学意义、代表性和美学价值的基本湿地类型组成;

有效性:满足湿地生物最小栖息地面积,最小有效种群,以及湿地物种对干扰的最大忍耐力;

研究与教育性:可作为研究、教育和培训的基地,进行与湿地各学科有关的科学研究、可持续发展教育、环境教育和培训;

可促进当地社区发展:公园的建设制定了保证社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规划;

管理性:公园必须得到国家湿地公园主管部门的批准,并按照法律、法规对公园进行有效管理。

1.2城市生态湿地公园的分类

根据生态湿地内涵和形成过程,将生态湿地公园分为天然湿地公园和人工湿地公园2大类:

天然湿地公园是在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区划一定的范围,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如观鸟亭台、科普馆、游道等),开展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如日本的统路湿地公园,我国香港的米埔湿地公园和上海的崇明东滩湿地公园。

人工的生态湿地公园是在城市或城市附近利用现有或己退化的湿地,通过人工恢复或重建湿地生态系统,按照生态学的规律来改造、规划和建设,使其成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同时使城市本身也成为一个“生态城市”。

1.3城市生态湿地公园的特点

1.3.1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是生态型湿地公园[6]

城市生态湿地是生态型湿地公园,因为湿地公园可以认为是人类亲水天性在现代生活中一种表现,是对传统园林水景的继承和拓展;是长期以来人们对湿地环境破坏带来严重生态后果的一种认识和反思;也是在物质生活丰富后,人们向往健康、舒适生活环境的一种愿望。所以,在这种背景下,规划建设的湿地公园,应该是也只能是一种类型的生态公园。

用于构建湿地公园的植物种类丰富,既包括各种耐湿的园林绿化植物,也包括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抗逆性强的水生湿生植物,这些植物能在当地自然环境条件下生存和生长,减少了人工和外来资源(例如水、能量、杀虫剂和化肥等)的投入。形成了公园植物群落自身的良性循环,构建的近自然湿地植物群落,其群落结构多样而稳定,并能吸引野生生物,特别是鸟类、蝴蝶和小型哺乳动物,成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育和自然保护的关键地。

1.3.2城市生态湿地公园具有多种形式和区域特色

城市生态湿地公园具有多种形式和区域特色,主要因为湿地具有多种类型,并且各地又有不同的历史文化特色。以我国为例,中国是世界上湿地类型多、面积大、分布广的国家之一,根据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生物区系的相似性、生物多样性富集程度,全国可分为东北湿地区域、长江中下游湿地区域、杭州湾以北沿海湿地区域、杭州湾以南沿海湿地区域、青藏高原湿地区域、云贵高原湿地区域和西北内陆湿地区域等[7]。就我国3大主要湿地的植被而言,东北湿地区域以莎草科、禾本科为主,长江中下游湿地区域以水域植被为主,青藏高原湿地区域,除若尔盖沼泽外,大都以莎草科的苔草和篱草为主。

湿地还是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包括古战场旧址、某个声明的发布地、最早的居住点或人类移居地等。湿地还可能是重要历史的研究地,或是研究结果就很重要,或是研究者的重要性。湿地还是研究或其它活动的场所。这些研究和活动对于科学史、国内外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来说都很重要。这类具有历史意义的地点构成了一个国家或人类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例如,黑龙江大小兴凯湖之间湖岗上的新开流遗址,保存着新石器时代的人类生产水平和生活方式。太湖湿地区石器时代早期以来古文化遗址数量多,分布广,现已发现了200余处。秘鲁的第一面国旗就是Jose de San Martin在Paracas湿地观看火烈鸟时而构思形成的,国旗上显示了火烈鸟飞翔时的情景[8]。

1.3.3城市生态湿地公园物种多样性高,生态和景观强烈变化

城市生态湿地物种多样性高。仅水生湿生植物来说,就有众多地方性分布的种类,也有一些广泛分布的种类。挺水植物芦苇是分布最广的被子植物,除了南美洲亚马逊地区,几乎世界都有分布。宽叶香蒲和窄叶香蒲的分布与芦苇相似,只是在个别地区(澳大利亚)缺乏。浮水和沉水植物很多,也是世界分布广的种类,如浮萍属的几种、蓖齿眼子菜、范草、金鱼藻等。组成人工湿地公园的植物群落有沉水植物群落、浮叶植物群落、挺水植物群落和湿生植物群落以及一些陆生的植物群落等。同时,生态湿地内还有许多种的动物和微生物,以及由他们组成的动物群落和微生物群落,构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湿地由于涉及到湿地和陆地2个生态系统,湿地到陆地自然生态系统过渡或演变的生态和景观的梯度变化明显。具有沉水植物群落——浮叶植物群落——挺水植物群落——湿生植物群落——陆生植物群落的生态演替系列,以及由此构成丰富的生态景观。

1.4城市生态湿地公园的功能[9]

1.4.1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带

城市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可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群落多样性等几个层次。几个层次总和才构成城市绿地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其中最重要的层次是物种多样性水平,物种多样性的高低直接或间接影响其它几个层次的多样性水平。提高城市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基础是增加城市绿地的生境多样性,这一点在以往被忽视或受到了某种限制。生物多样性提高后,景观多样性也自然丰富了。

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正是有多样的生境才赋予了高的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因此,湿地公园规划建设将大大提高现有城市绿地的生物多样性,丰富城市景观。同时,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绿地,特殊的生态环境、多样的湿地生物群落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为各种涉禽、游禽、蝴蝶和小型哺乳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营造了避敌的良好环境条件,将成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

1.4.2极高的美学价值[10]

湿地公园是景观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是从一个地方或整个地区观看到的内容的总和。湿地公园是景观的核心内容,它为视野产生了多样性,成为视野的焦点。广阔、静谧的湿地上点缀着放歌起舞、游弋信步的珍禽异兽,山水掩映,风情气爽,大自然无私馈赠的美色需要人们用心去体会。自然、野趣、健康等特点减轻单调混凝土硬质环境对居民的压抑性。具有的十分珍贵的自然生态信息,可对现代人的身心进行涤荡、再造。因此,在规划建设湿地公园时必须考虑景观问题。景观及其相关的美学价值一旦被破坏就很难再恢复。

1.4.3重要的科学研究和教育场所

城市生态湿地公园具有高的生物多样性和丰富的景观类型,可用来开展环境监侧、实验和对照科学研究。有些还含有过去和现在生态过程的痕迹,可用来了解人类占据的历史特征或湿地物种、群落和生境。例如,占地380hm2的香港米埔湿地公园是有名的水鸟越冬地,水禽总数达7.5万只,其中濒危种有东方白鹤、鹑鹏、黑脸鹭、黑嘴鸥等等,海岸红树林、基围和淡水生态沼泽一起,构成了一个典型的半自然湿地生态系统。该公园利用这一生态系统向公众,特别是中小学生开展环境和自然保护教育。如今,每年有400个学校来公园参观,有数万人到这里访问、学习和旅游,现已成为了香港重要的环境教育基地。

1.4.4经济价值

根据《世界自然资源研究所2000年年报》记载:陆地生态系统每年产出12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其中1/4来自陆源湿地。海洋生态系统每年产出21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其中1/3来自海源湿地。照此推算,全球湿地生态系统产出的生态价值每年总计高达10万亿美元。湿地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在城市环境中对城市动物物种的多样性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湿地公园多为密林覆盖,对城市空气净化作用明显。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提供了优质的环境,公众在游览的过程中获得了自然体验,政府也从旅游中获得了维持公园健康运行的资金。

城市绿地是城市之“肺”,而城市湿地则是城市之“肾”,因此,保护好城市湿地可以说已成为城市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我国学者俞孔坚还将城市湿地列为城市生态基础建设的十大战略之一。2004年,我国首届城市湿地保护研讨会在唐山召开,与会学者纷纷就我国城市湿地保护的相关内容发表了看法。由此可见,如何保护好城市湿地,继续更好地发挥其综合效益,己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摘要:湿地是城市中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随着城市生态的恶化,人们开始关注城市生态的保护和恢复问题,城市生态湿地作为城市生态保护和恢复的重要手段成为一种新兴的公园类型,但在中国的报道却不多。本文通过对城市生态湿地公园的分类、特点和功能的介绍,使人们对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关键词:湿地,城市生态湿地

参考文献

[1]安树青.湿地生态工程-湿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优化模式[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1)

[2]国家林业局等缡制.中国湿地保护行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2)

[3]林锐芳.香港湿地公园规划理念[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6(1)

[4]张毅川.乔丽芳,陈亮明.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建设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6)

[5]孙广友.中国湿地科学的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0(6)

[6]建设部.关于印发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R].2005(2)

[7] Forman.RTT and Gordon.M.Landscape Ecology[M].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1986

[8]蒋明康,周泽江,贺苏宁.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利用[J].东北师范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

[9] Smith SJ.The tourism satellite account:perspectives ofCanadian tourism associations and organizations[J].Tourism Economics.2001(3)

篇4:生态湿地公园

太湖湿地公园位于太湖度假区景观大道中心区,东起度假区入口处,西至太湖明珠度假村,全长5.5公里,是太湖景观大道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集生态环境、休闲观光、科普教育于一体的新旅游点。

太湖湿地公园建设是一项涉及水利、交通、绿化、环境保护多方面的综合治理工程,通过对太湖沿岸纵深200米范围的湖面进行高低错落的地形改造,利用湖面、岛屿、湖岸种上各类水陆生植物,营造野生物种栖息、衍生的自然环境, 是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最大的湿地生态特色景观。以前在这里造坝建鱼塘,导致湿地退化。现在又恢复了太湖沿岸山、地、水的自然亲和力。

西出古城,经木渎、胥口(或绕城高速西山出口),再向西南2公里多便到太湖边的外塘,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直径39.6米、高40.39米的太湖湿地公园的景观标志物──全国最大的水风车。

进入湿地区域便是依水而建、临水之上贯穿整个太湖湿地公园的亲水木栈道,總长3.5公里,是中国最长的木栈道。栈道通过巧妙的平面和垂直设计,穿插了桥、廓、亭等小品建筑,形成了错落有致造形漂亮的美丽景观。游人行走在上,于波光粼粼中悠闲细品太湖的秀美。如果高兴再雇只小船,深入湖中,穿梭于小岛之间,近探多变的景色,远观秀丽的山川,湖光山色尽收眼底,更是心旷神怡!

湿地公园设有风车堞影、栈桥探幽、悠然双亭、八仙过海、鸥鹭栖归、芦荡迷宫、渔舟唱晚、落日听涛等八大景观。春天湖里芦苇翠绿、岸上菜花金黄,一派生机盎然。夏季青青芦苇塘中盛开着各色荷花、睡莲,绚丽多姿。秋冬盛开的芦花,在风中仿佛成了不断翻滚的涛涛银浪。青山、蓝天、碧水加上四季多彩的美景吸引了大批游客投入这城市之肺、难得的休闲旅游场所之中,尽享大自然的馈赠。

篇5:生态湿地公园

摘要:在我国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湿地资源逐渐显现出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湿地保护的意识也在逐渐提升,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张,城市湿地受到较大的损坏,面对这个环境,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规划和设计是有效的问题解决策略,要遵循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设计理念,根据生态学理念,对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文化加以合理的设计和规划,从而受到公众的普遍欢迎。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文化

湿地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随着城市建设的规模扩张,湿地环境保护意识也在逐渐提升,由于湿地面临较为严重的污染,为此,需要运用生态文化的理念,对城市湿地公园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使湿地生态系统充分发挥出其特有的价值,从而提高湿地公园的生态效益,传承地域文脉。

一、城市湿地公园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存在过度公园化的状态

在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过程中,存在一些片面的认识,例如认为城市湿地公园就是种植一些水生植物、在公园内设置一些科普性的设施。这样,就将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成为了一种人工气息浓厚的公园,甚至还更有甚者,在湿地公园的边缘地带构建商品房。

2.景观设计存在同质化的倾向

在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过程中,规划和设计人员的意识较为同质化,通常是采用种植芦苇、菖蒲、荷花等植物,就成为了湿地公园的生态设计内容,再加之水生植物的开发有限,使城市湿地公园景观雷同现象较为严重。

3.文化的缺失

在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中,通常只注重自然生态建设,而对于湿地公园的文化内涵挖掘较少,存在文化开发缺失的问题。

二、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文化规划与设计

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文化设计,要遵循自然的规律,尊重生物多样化的特点,要在建设和规划设计过程中,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要用生态文化设计的理念,实现“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文化设计与规划。

1.湿地公园的特色景观规划与设计

在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与设计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本土的植物材料和地形风貌,进行特色化的景观规划与设计,要栽植适应于湿地环境的湿生植物,并成带状或大片栽植,形成群体规模之美。在种类的选择上,可以选取视觉感官较好的植物,如观花植物、观叶植物、灌木、藤本植物,这些特色湿地植物有花叶芦竹、香蒲、千屈菜、黄昌蒲、旱伞草、菱白、萍蓬草等,要在湿地的平面上构造成飘、浮、立的景观特色,要注重栽植均衡与稳定、色泽与质地、比例与尺寸,要形成步移景异、以小见大的特色植物群落。同时,还可以设计出进退有序的曲线,形成蜿蜒曲折的绿色植物走廊,从而增加欣赏的层次感,避免呆板和单调。

特色景观设计与湿地的地形地貌要相吻合,可以在城市湿地公园中规划动植物的栖息环境,设计典型性的地形地貌景观,如湿地沼泽区、湿地漫滩区、湿地灌木丛区,还可以在其中放养一些湿生生物,饲养适合生长的湿地生物,要保证湿地走廊的连通性,并规划和设计一些湿地小品,吸引人们的目光。例如广西靖西龙潭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城市范围内,在这个区域内的生物物种丰富,龙潭湿地主要以大龙潭水库为主体,形成了典型的“森林—湖库—河流—地下河”复合生态系统,并以珍稀濒危特有洞穴鱼类和靖西海菜花为代表,营造出了丰富的`动物生境,别具特色和风味。

2.乡土景观元素的特色规划与设计

在城市湿地公园中运用自然乡土景观元素,对于传承地方文脉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价值,在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和设计中,融入乡土风情和民俗文化,可以增强景观的可识别性,保持其独有的地域特色和风格。例如在广西靖西龙潭湿地公园中,就以大龙潭湖库区大坝——三元桥河水流域为特色景观元素,进行湿地公园小品设计,如湿地旅游观光空中游廊、游览步道、河堤驳岩石栏杆等,利用艺术手法设计出乡土景观,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使游客流连忘返。

3.构建动物栖息乐园

在城市湿地公园中,可以为鸟类提供憩息的场所,这些珍稀的鸟类可以在湿地公园中,享受无拘无束、自由自的乐趣。同时,也为湿地公园提供了一个新的旅游项目,使旅游者可以观赏到鸟类的生活方式和状态,并意识到保护鸟类的重要性,增强人们的动物保护意识。例如在广西靖西龙潭湿地公园中,就生长有92种鸟类,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

还可以设计特色湿地动物养殖区,在广西靖西龙潭湿地公园中,就分布有脊椎动物192种,其中哺乳类15种,两栖爬行类27种,鱼类58种,其中有一种为龙潭湿地公园所特有的鱼类——金钱巴,观赏游客络绎不绝。

4.提炼湿地公园的文化内涵

在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建设之中,非物质形态的文化和历史内容也是设计内容之一,要对城市文化加以传承和发扬,通过城市湿地公园的湿地景观,根据适当的节日,选取适宜的文化民间风俗活动,从而可以为湿地公园增添亮点。例如在一些江南的湿地公园中,可以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在湿地公园展开划龙舟竞赛活动等。同时,还可以将民间的风俗习惯、历史典故等文化内容,采用复原的方式,加以塑造和设计,从而增强城市湿地公园的文化气氛,添加人文气息。

三、结语

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与设计要遵循生态文化建设的理念,用科学的、实用的、生态的规划和设计方法,对城市湿地公园中的生态文化元素,进行拓展性的开发和运用。要在不破坏地域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弘扬和传承城市湿地公园的文化精神和历史内涵,使城市湿地公园具有变化性和特色性,在生态文化的注入之下,填充城市湿地公园的灵魂和内涵,从而设计出具有鲜明地域风格和民俗文化特征的城市湿地公园景观。

参考文献:

[1]夏婕.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恢复过程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2.

[2]贺莉.江西省城市湿地公园本土文化特色塑造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2.

[3]滕广.以广元南河湿地公园为例浅谈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D].四川农业大学2012.

篇6:生态湿地公园

今天,我是去游玩宁波的第二天,我们乘坐大巴来到了宁波的杭州湾湿地公园,之间一座古老的房屋映入眼帘,原来这里是湿地公园的售票处,进入以后一座小桥横在小湖上面,做过这一条木制的小桥后,来到了一个叫“水廊曼回”的景区,我走进一看,原来是一个是设在公园小湖下面四通八达、透明曲折的玻璃廊道,行走在上面,可以看到许多没有见到过的小鱼,看到了小鱼在水底下自由自在的景色,使我也感觉深入其境一般,有:憨厚的大海龟,有可爱的小鲨鱼,有体积庞大的金鱼。

走过“水廊曼回”,我们乘坐电车来到了“天鹅戏晖”,那里的一只只天鹅,正在小溪里面吃着游客扔给它的一片片大白菜,整整一大块大白菜,它们三下五除二就把全部都给解决完了,之间那里一只只天鹅都是黑色羽毛红嘴巴,唯独一只白天鹅特别,独特,我们的眼球都被它给完全吸走了,我也买了一些大白菜去喂那些天鹅,迫不及待地撕了一些扔了过去,但是我看旁边有一个人他正撕了一片,然后白菜的茎,然后等天鹅来了的时候然后递了过去,我也学着他的样子,把大白菜也给递了出去,但是它们却一个也不来吃,我有点着急了,便把它往河里面用力一扔,之间水花四溅,大部分的水花都溅了上了岸,此时不是我一个人溅到了水,旁边的人也溅了一裤子,他们都怒视着我,我也十分的尴尬,我紧张说不出话来了,只能在一边赔笑。心里不停地抱怨着:都怪你个臭天鹅,否则也不会那么的尴尬。但那些大人可能看我是一个小孩,可能就原谅我了。

上一篇:全县农村集镇综合整治工作督查小结下一篇:《亡羊补牢》读后感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