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美学评价论文

2022-04-16

论文主要通过对具有设计美学的平面动态图形广告(MotionGraphics)设计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此类广告以简易美学和生活需求为基本,把各种信息以较直接的方式传达给受众。论文将列举一些较成功案例,并截图分析,以欣赏和评价的角度对动态图形广告美学进行探讨。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设计美学评价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设计美学评价论文 篇1:

禅宗美学在现代设计评价中的应用

摘要:禅宗就是用禅修和静悟的形式达到的解脱之后的自在清明,超脱世俗纷扰的状态,进而顿悟佛果的状态。禅宗美学其实是一种静默的美学,在现代设计评价中可以这么说就是一中智慧之美,和用非常质朴简单的形式来进行展现,给生活创作出一种美的境界,一种空灵的境界。将禅宗美学在现代设计中更多的运用,展现现代设计评价中的东方之美。

关键词:禅宗美学;现代设计评价;应用

自工业革命后,欧美的工业得到一个长足的发展,人类文明的高度不断提升,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环境、能源、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在这个时刻东方文化得到了西方的注视,结合当前现代设计评价中的需求,东方的禅宗美学中的顿悟、静默、平常心与中国的传统美学,结合中国儒家的传统文化、魏晋时期的玄学等不断的碰撞及融合。禅宗美学的核心是佛性,以空灵为美。从大方向上对人与生命、自由与和谐等特点予以肯定,从艺术的创作原理上肯定了虚实相生,注重人们审美观中对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对古典美的追逐。

一、禅宗美学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在我们的认知中佛教是在西汉时期传入中国的,这个来源于古印度的宗教文化对我国传统的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佛教适应了当时人们的思想的需求,得到了一个长足的发展,从中国的美学史来看,从先秦以后,佛教走进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系,同魏晋时期的玄学相结合最终融合形成了禅宗美学。其思考模式在唐代的时候进一步与当时的美学特点和民族习俗等,这些与本土艺术的密切联系,互相影响,禅宗美学包含了中国传统美学的自然和人文,并从中国道家的自然观点来对自然状态进行阐述,佛教对于中国的美学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禅宗美学在现代设计评价中的美学特征

禅讲究的一种心灵的追逐,其实更像是一种审美的思维方式,对于禅宗美学的思想我们要想理解就需要认识到中国传统的儒、道、释三家中的一些重要思想,儒家注重的是和谐的境界,道家注重的是妙道的境界,佛家注重的是圆融的境界,禅宗美学则是将中国的儒、道、释三家文化进行了大融合。禅宗美学体现出了重要的特点,第一就是和谐之美,这个美强调的是减轻或者清除物与心的对立的感觉,注重在人们的意识之中人和社会之间的和谐的联系,需要心和物的统一,让这个世界都具有不偏不倚、生命与宇宙、人与人、人与社会都需要具有和谐之美,在现代设计中需要弘扬禅宗美学当中的和谐之美,不偏不倚、自然平和,最终可以追寻一种均衡、平稳之美。第二追逐一种妙道之美,妙其实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空灵境界,是一种内在的智慧之美。妙道之美其实就是妙和精神之间的实虚之扣,既要注重物质又不拘泥于物质,最好是超越物质,对现实能够充分把握又要超脱于现实以外,把务实的一些特性相结合,才能够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接,最终就能够达到一种玄妙的境界。在现代设计中把艺术设计通过客观事物来进行表现,将主体的思想隐匿其中,可以做这么说在这里禅宗美学讲究的是境由心生,只有达到了内心心灵的感悟,才可以对空间进行无限、有限的把控,将设计中的永恒的瞬间意义把控,当前中国现代设计仍然被禅宗所提倡的空灵之美所影响,并成为了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追逐是一种内在的人格情怀,是一种体验自然的生存理念,是一种新的审美境界。第三就是圆融之美,所谓圆融强调的就是圆满和融合,就是人的本体和宇宙万物的本体是圆融为一体的。设计从诞生到今天,集合了众多的元素,形成现代设计的多元化表达方式,由于受禅宗美学的影响,设计者经常将自己的领悟贯穿到设计之中,并强调本心,让自己的设计充满圆融之意。

三、在设计中渗透禅宗美学

禅宗美学注重顺其自然,不被形式所左右,人与万物应该融为一体。用简单的形式来展现设计的理念,现代设计的产品也许非常的简单,但是并不简陋,反而在其制作的工艺上是严格要求的,这就是设计者追逐的一种低调的奢华,内敛的文化。从自己的本心出发,在一个西方文化、观念对我们进行不断冲击的社会环境中,我们需要禅宗美学给我进行一个方向的指引,设计其实就是一个心灵的遐思,世界上的万物都可以存在于人们的心中,我们的现代设计的评价也需要用心去感受,用心去领悟,我们的设计都源自于心,作为我们所说的创意则是一种心灵的运动。在设计的时候回归自然,领悟自然,和自然沟通,尊重自己的本心。不是不断的模仿。作为现代设计评价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在设计中感悟禅宗美学,领悟心灵的追求,在设计评价的时候我们经常在问客户需要的是什么?中国的文化既有自己特有的魅力也善于融合,展示自身,作为现代设计评价来说,我们既要了解世界,也需要让世界了解中国,才能在其中生存并发展。一方面需要懂得国外的设计,也要让他们懂得中国现代设计的特有的魅力。禅宗美学正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资源和原则,让设计者、让评价者能偶从中找寻智慧、找寻自在。禅宗美学给了我们一种提示,可以借鉴西方,但是不能放逐自我,要从本心出发,不断发展。

现代设计基本上源于建筑设计,上世纪二十年代左右,欧洲不少具有先进理念的建筑家、设计家联合在一起促成了一个新建筑运动,其内容非常的丰富,包含了技术上的变革、精神上的改变、思想上的涌动,尤其是新的建筑材料的使用,将千百年来建筑为特权阶级服务的传统打破了,也把建筑原材料进行了传统的颠覆,从建筑变革影响到了后来的城市规划、家具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等,最终形成了整个现代设计的变革。将功能作为了现代设计的目的和重心,不再将形式当做设计的出发点,更加追逐设计中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从形式上愿意使用更加简单的非装饰性几何造型,倡导在现代设计评价中倡导标准化的原则,从设计上讲究中性色彩计划,重视空间注重整体设计,喜欢以模型为中心进行设计规划,在设计中注重客户的经济问题,以实用经济为设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严灿璨.禅宗美学对现代设计的影响——以无印良品为例[J].设计艺术研究,2014(05):41-44.

[2]梁念龙,齐伟民.禅宗美学思想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及思考[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3,30(5):44-46.

[3]梁念龙.禅宗美学思想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吉林建筑大学,2014,30(5):44-46.

[4]蘇明静,郝璇.禅宗美学思想对现代居住空间设计的启示[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11):45-46.

作者:熊艳辉 张唯希

设计美学评价论文 篇2:

具有设计美学的动态图形广告的欣赏与评价

论文主要通过对具有设计美学的平面动态图形广告(Motion Graphics)设计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此类广告以简易美学和生活需求为基本,把各种信息以较直接的方式传达给受众。论文将列举一些较成功案例,并截图分析,以欣赏和评价的角度对动态图形广告美学进行探讨。

类别: 媒体影像作品(大类)——动态广告——动态图形广告(具体)

动态图形广告简介

广告,即广而告知之意。广告是为了某种特定的需要,通过一定形式的媒体,公开而广泛地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而动态图形广告则是近日兴起的一种新型平面广告。其画面通常由二维或三维的图形组成,点线面穿插丰富,色彩较为鲜艳,丰富。画面随时间帧推移进行快速而富有节奏的转换,达到预期效果。其制作相对快捷,借鉴了现代的极简风格,故其内容简明直接,主题思想明确。它具有极强的平面设计美学,甚至每一帧都可以直接用作独立的平面作品。动态图形广告的应用广泛,从商业广告应用到公共、公益广告,公司LOGO设计到演唱会、动漫应用,可以说是兼容性十分强的一种影像媒介。

动态图形广告特征

动态图形广告最大的特征之一是极具变化感,虽然广告整体风格基本保持一致,但是其元素的出现,相互转化与变换,充满了随机性。但呈现一种有韵律的随机感,这种韵律通常伴随着音乐变化。具体表现在旋律、鼓点、音量大小上。二维物体与三维物体、虚拟与现实物体间的巧妙转换、结合;色彩的运用、光影,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产生合适而动感的变化。这种变化感和动态感十分适合当今社会,因为这种形式更能让人们注意。优秀鲜明的动态图形广告与各类真人广告相比,有时更吸引观众。

动态图形广告的特征之二是直接、简洁。由于其画面元素多为简单的二维或三维中的几何图形,且色彩鲜艳、明确、不浑浊,伴随着鼓点强烈、节奏鲜明的背景音乐,使得影像画面能直抒主题。故即使物体间跳跃感强,整体画面也呈现出非常简洁的感觉。

这两个较鲜明的特征可以说反映了现代人们对于设计美学的新认识。 众所皆知,包豪斯设计反映于人们在这个生活节奏日间加快的社会,更加适应快节奏,简单,明确的设计,故衍生出如此多极简主义的工业设计(餐具,座椅等)、平面设计(字体,海报等)。动态图形广告作为新时代的媒体表现,兼具了此类设计美学的要求,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形势,故脱颖而出。

动态图形广告应用

动态图形广告主要应用于网络广告媒体中,少部分应用于电视广告媒体中。同时也应用在MV,动漫影视与产品,现场表演中。在之后的案例分析中会分别具体分析。

优秀动态图形广告图例分析

所有的优秀动态图形广告有较共同的特性。即使它们风格迥异,但是优点都是相似的。先讲一些共同特征。

特征一,画面点线面安排合理。具有动态特征的点线面(二维或三维)随节奏规律性地移动变化,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具体见图1-1,1-2,1-3,1-4。

图1-4为点的组合。1-1的背景由偏数码3D效果的面组成,看上去较新颖,且有节奏感。突出了上方的白色小块面。图1-2乃线与面结合穿插。图1-3是一个很好的线变面的表现(点变线,线变面,点变面,千变万化的转化)。

特征二,效果多样。变化多样是动态图形广告的一大特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实验性”的大胆尝试,使得媒体影像十分具创新性,容易受到大家的关注与喜爱。相信随着时间推移和艺术家不断地尝试,这种多样性会更符合设计美学范畴。

虽然优秀的动态图形广告效果变化多样,但是大部分还是把变化统一在一种格局中。具体见以下图组2-1,每个图组都是由一个视频截出的,但是风格变化较大,故并成组,便于感受其变化与效果多样。图组1是比较鲜明的“图像元素多样化”代表,但是仔细看,虽然元素丰富,但是它们的色调还是相对统一的。所谓“多样性”也是建立在能制作出相对平衡统一的影像的基础上的。通过分析,我们能够发现,动态图形广告的多样效果大部分是通过改变元素而得的,而色调和基本构成是十分平衡统一的。

特征三,所有元素,不论风格各异、或相似,都是强烈围绕广告影像的主题而出现的。这是十分符合设计美学的。设计的基本准则提到,设计是为人服务的,故设计影像应具有鲜明的中心主题,让人们轻易理解。例如图组3-1.其一主题是展现房价,故设计师围绕这个主题进行图形制作,使得画面明了,让人们轻松看懂。

现在根据不同的广告类型,进行比较。

公共艺术广告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日本 TAKUYA HOSOGANE 公司的 Motion Real 系列。这个系列是一系列公共艺术广告,旨在反映互动,人与社会交流,颇有现代风格。它通过动态图形广告把现实与二维世界结合,产生了十分贴近生活的感觉。且附上电子感风格强烈的音乐,使得整个视频在贴近主题的同时十分超群,有吸引性。

2.商业性广告

商业性广告我们多接触于电视中或网络电视中。我们都能想起在等土豆、优酷等网站的视频时,偶尔跳出的以文字和图画为主的10秒广告。动态图形设计广告在商业性方面的表达与公共艺术广告很相似,只是会侧重商品购买方面的宣传。

3.商业LOGO演示

现如今,许多公司在展示自己商品时,会做一些展示视频。无论是苹果系列产品、汽车产品、家用游戏机系列商品,我们都能看到产品、功能性描述与动态图形的结合。动态图形可以辅助产品销售,让消费者更直接地了解公司、产品指数,加强消费者的购买欲。

4.演唱会动态光效;MV

演唱会的动态图形影像很多,但不应与普通光效相混淆。不过很多演唱会会把动态影像与台上灯光相结合,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十分值得我们鉴赏与学习。图例为DAFT PUNK乐队的演唱会live,这个乐队的风格是电子乐,其MV中也充满了动态图形媒体。风格前卫,值得借鉴。

5.动漫应用

动漫中插入的动态图形,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四畳半神话大系》。 此动画的片头曲与片尾曲,一些中间插入的小细节,都应用了动态图形,并与其动漫人物形象结合。故有一种超现实和怪诞的感觉,十分符合该动漫的作画风格。此动漫的插入动态图形(片尾)即是由TAKUYA HOSOGANE 公司负责制作的,风格独树一帜。还有《夏日大作战》,《JOJO的奇妙冒险》等影片,或通过3D反映超现实电子世界,或通过二维手绘方式反映丰富色块变化,都能够辅助动漫本身,让观众感受到气氛,这就是动态图形的成功表现例子。

动态图形广告的意义

一件好的广告作品,首先要有绝妙的立意和构想,其次要有实现这个创意的完美制作。无论是静态或动态的广告,都要有新颖的造型、独特的构图、和谐而鲜明的色彩。

动态图形广告在当下十分流行的原因就是其多样性,它融合了各种设计美学风格,不论是平面设计美学、抑或摄影美学,它通过巧妙的手法让多样元素整合在一起。夸张对比、巧妙变形、形态重叠、重复组合、移花接木、隐形构成、淡出淡入、欧普效应等,都是其中经常使用的手法。其目的就是瞬间吸引人们的视线,突出展示某一人文物象的品位。

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商品广告已成为传递经济信息的重要手段。时代的步伐变快了,生活的节奏也变快了。要使广告快速吸引广大消费者,它已不应满足于商品性能的文字罗列和图解。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视野的变宽,产生了越来越高的审美要求,对广告的视觉冲击要求越来越高,故动态图形广告以简洁、具有创意、贴切的图像,在一瞬间打动观众,从而广开产品销路。动态广告内容的设计以最快的速度抓住行人的目光,考虑如何让受众能更好地和更有效地接收信息,从传播和审美的方面入手,设计出清晰、整体性好的作品来,这也是新媒介下的平面设计视觉语言对设计美学的一种继承和延伸。

(作者单位: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

作者:黄斯雯

设计美学评价论文 篇3:

园林美学评价的心理结构模型研究

摘要园林美学评价对园林设计与工程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美学评价体系是一个多学科相互渗透融合的领域,其中心理学的感受至关重要.本文以结构方程模型为工具,对园林美学综合评价的心理结构模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主题符合度、生态适宜度、视觉美感度及综合美感度4个指标体系构成的园林美学评价心理结构模型可以较好地对园林美学进行综合评价.以拙政园为实例,证实了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可靠性.

关键词园林美学;综合评价;心理结构方程;指标体系

Study on the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Model for

Gardens Landscape Aesthetics Evaluation

WU Yuqing, XIONG Xingyao*

(1.Horticulture and Landscape College,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12, China;

2.School of Art,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China)

Key wordsgardens landscape aesthetic;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psychological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index system

纵观中国园林发展史,园林从狩猎农耕到居住再到景观欣赏,从自然形态到艺术形态,园林的功能从生理需求到心理美感需求,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艺术欣赏的过程,这种过程反映出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园林学科本身融合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领域,其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特征,使园林美学评价成为提高、推动园林艺术创造和欣赏水平的需要.仅靠艺术之间的相关性来研究园林美学评价,还不能使人们完整的了解园林艺术美的本质,只有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探索研究传统园林的美学评价,才可能使园林美学评价上升到一个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层次.

当前,对园林美学评价较有参考意义的有园林植物美学评价及风景美学评价模式研究,其模式大多可分为3大类.包括:

①客观考评模式.将美视为纯客观的认知对象,或者是通过对景观美的基本要素的特征来分析,进行评价.比如形体、构成、线条、色彩、肌理这些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或者是通过景观的空间结构分析和功能稳定性两个方面来评判景观的生态价值.这种美学评价模式,从美的品质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体现美的价值.

②主观认知模式.将美视为人的主观感觉,或以人的情感需求为出发点,考察景观与生存的意义,或将人对景观的评判与其知识背景、个人背景相关联.这种评价法,多采用问卷访谈或考证法进行.这种美学价值,主要通过专家评价法获得.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第38卷第6期吴余青等:园林美学评价的心理结构模型研究③心理物理模式.考察了美的主体与客体两方的关系,对主客体都进行研究,探索主客观之间的关联,并通过寻求两者的数学关系获得规律性认知.主要有美景度评判法SBE (Scenic Beauty Estimation)和比较评判法LCJ (Law of Comparative Judgment).[1]

本文研究认为,上述3大类评价模式均有其合理之处,但对园林美学综合评价而言亦存在不足之处.第一类模式单纯依赖于专家评价,未考虑普通民众,且忽略了美感形成的主观基础而与事实不相吻合;第二类模式的问卷调查法是一大特色,可作为本文研究的数据采集方法,但该法将美学的主客观基础截然分开,过分强调美的主观基础,因此也有其不足之处;心理物理模式较为细致地拟合了人类认知的心理过程,但对该心理过程的量化缺乏心理结构的讨论.关于园林美学的综合评价,国内外见诸文献的成果不多,相关评价包括了园林植物、园林建筑等分门别类的评价,以及风险美学评价的相关成果.

本文基于上述理念展开,对园林美学综合评价提出一种新模式.第一部分介绍本文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证模型的设计以及数据源;第二部分为实证结果并进行详细讨论;第三部分结语.

1研究方法选择与理论模型设计

1.1园林美学心理过程与研究方法简介

美学评价现有的方法包括直接测评法和指标体系法.直接测评法只能模糊测定受访对象对测评客体的一个综合感知,不能反映美感影响各因素的美学水平.指标体系法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但它实际上有两个假说:各美感影响因素无相互影响,美感各因素对综合美感的形成影响是线性的,即直觉上可感知.这两个假说实际上不可能存在.因此,本文提出了园林美感度形成的心理结构假设,并以此为基础对园林美学加以评价.

园林美感度应包含4个方面的心理反应,包括主题符合度、生态适宜度、视觉美感度及园林综合美感觉度.这四方面的心理反应,属于不可直接观测的因素,必须以适当的可观测变量加以反映,因此研究中必须通盘考虑这些无法直接观测的变量间的关系和各个可观测变量与各自所反映的不可直接观测变量间的关系.结构方程模型正是研究这一类问题的最佳工具,因此,本文选择结构方程模型作为研究工具.

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简称SEM)于20世纪70年代初被提出,该方法对于不可观测变量间可能存在因果关系假设这一类问题的研究有重要作用,它通常假定这些无法直接观测的变量为潜变量(也称隐变量),并且假定这些潜变量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而潜变量可以通过一组特定的可以直接测量的显变量来加以表示.这一特点用以描述园林美学的心理结构恰如其分.结构方程模型通过检验这些显变量之间的协方差来估计出显变量与潜变量间的线性回归系数,从而在统计上检验假设模型对所研究的结构或过程是否合适,如果证实所假设的模型合适,则假设潜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合理的.

1.2园林美学评价的结构方程模型设计

1.2.1可观测变量的确定结合文献探讨,园林美学评判包括技术美、功能性、空间与布局、色彩美、形式美、地形合理运用、植物合理选择、水体合理利用、文化与传统、风格与特征、意境美、自然性、协调性、独特性、多样性、娱乐性、整体性、季相变化、历史文化、完整性、娱乐性等21个评价因子,采用专家打分法及主成份分析,本文最终从中选择出12个指标,这些指标及各自反映的心理如表1所示.

表1园林美学评价心理结构指标体系

Tab.1Psychological architecture index system for landscape aesthetics evaluation

潜变量名变量序号观测变量观测变量含义主题符合度1v1技术美2v2功能美3v3经济性生态适宜度4v4地形合理运用5v5植物合理选择6v6水体合理利用视觉美感度7v7空间与布局美8v8色彩美9v9形式美综合美感度10v10文化与传统11v11风格与特征12v12意境美1.2.2美学心理结构假说与SEM设定从美感生成的心理结构角度,本文提出以下几个假说:

(1)美感的形成应具有一定的客观基础,这个客观基础即生态适宜性.

①生态适宜性感知影响主题符合度感知;

②生态适宜性感知影响视觉美感度感知;

③生态适宜性感知影响园林综合美感度感知.

(2)美感的形成应有一定的主观基础,园林设计时均有自身的主题,美感度的主观基础即园林的主题符合度.

①主题符合度感知影响生态适宜性感知;

②主题符合度感知影响视觉美感度感觉;

③主题符合度感知影响园林综合美感度感觉.

(3)视觉美学度感觉与园林综合美感度感觉相互影响.

因此,本研究中的外生潜变量为主题符合度和生态适宜度,内生潜变量为视角美感度与综合美感度.各潜变量的反应变量,如表1所示.综上,园林美学综合评价心理结构模型,可用图1表示.

2园林美学评价实证研究

2.1园林美学评价的实施

本次实证选择了地处中国东南发达省市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园林拙政园作为实证研究的对象,该园林以历史悠久、宅园合一、社会文化内涵丰富而著称,2013年3月研究人员赴该园林进行调研.为尽可能增加样本的代表性,以一周7天为调查时间,每天上午自开园至10点、中午1:00至3:00,下午4:00至6:00,于公园中以便利抽样、面访方式,获取900份样本,对有缺失值的样本加以删除,最后获得769份有效样本.

2.1.1问卷信度检验根据调查数据,信度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可靠性统计量

Tab.2Reliability statistics

科克伦可靠性系数标准化科克伦可靠性系数项数0.8140.90312由表可知,衡量信度水平的Cronbachs 系数为0.814,说明该调查数据信度较好,可以进行建模分析.

2.1.2模型的建立与修正

(1)模型的初步建立

据前述研究,初步建立园林美学评价结构方程模型如图2.图1园林美学评价心理结构图

Fig.1Psychological architecture chart for landscape aesthetics

evaluation图2园林美学评价心理结构模型图

Fig.2Psychological architecture chart for landscape aesthetics

evaluation model通过Amos软件,对图2所示的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初步得到的模型估计结果.模型拟合综合指标值如表3所示.

表3原模型拟合综合指标值

Tab.3Fitting indices of original model

模型残差及拟合优度值信息函数值RMR GFI AGFI PGFI AIC BCC BIC CAIC默认模型0.208 0.731 0.585 0.474 9 355.79 358 9 482 9 514 饱和模型0.000 1.00 182.0188.8542.7633.7独立模型0.700 0.348 0.240 0.299 13 53513 53613 58713 600 模型基准比较NFI Delta1RFI rho1IFI Delta2TLI rho2CFI默认模型0.3120.0910.3140.0910.313饱和模型1.0001.0001.000独立模型0.0000.0000.0000.0000.000模型综合指标包括规范拟合指数(NFI)、不规范拟合指数(NNFI)、比较拟合指数(CFI)、增量拟合指数(IFI)、拟合优度指数(GFI)、调整后的拟合优度图3修正模型路径图

Fig.3Pathline of correction model指数(AGFI)、相对拟合指数(RFI)、均方根残差(RMR)、近似均方根残差(RMSEA)等.学术界普遍认为在大样本情况下,NFI,NNFI,CFI,IFI,GFI,AGFI ,RFI 大于0.9,RMR小于0.035,RMSEA值小于0.08,即表明模型与数据的拟合程度良好.从表3可见,本模型中RMR的值为0.208,GFI的取值为0.731,与相应的评价标准有一定的偏差;AIC和BIC的取值也比较大;NFI,TLI及CFI的取值均较小,模型拟合效果不好,需要对模型进行修正.

(2)模型修正

如果理论模型可靠,对模型残差序列间的关系进行修正即可以优化模型.因此本文对原始模型残差间的关系进行多次尝试修正(修正的方法为试误法,原则为拟合优度值最佳),得到最优模型如图3所示.

从图3所示模型看,园林评价中,视觉美感度与园林综合美感度的残差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说明这两个指标在整个模型的剩余信息间互相影响.该结论比较符合美学评价理论.修正模型拟合综合指标值如表4所示.

表4修正模型拟合综合指标值

Tab.4Fitting indices of corrected model

模型残差及拟合优度值信息函数值RMR GFI AGFI PGFI AIC BCC BIC CAIC默认模型0.0230.9030. 9510.8429 3759 3779 4989 529饱和模型0.0001.000182188.8542.7633.7独立模型0.7000.3480.2400.29913 53513 53613 58713 600模型基准比较NFI Delta1RFI rho1IFI Delta2TLI rho2CFI默认模型0.9010.9040.9120.8040.711饱和模型1.0001.0001.000独立模型0.0000.0000.0000.0000.000由修正模型的综合指标看,尽管尚有部分指标未达理想值,但总体而言,模型已基本符合要求.

2.2园林美学测评数值分析

2.2.1园林美学评价数据描述统计结果

(1)该园林单项得分最高者为“空间与布局”;

(2)该园林单项得分前三排序为:空间与布局美>经济性>色彩美,最后三项排序为:风格与特征>文化与传统>形式美;

本次调查所得分数,该园林的空间与布局美为得分最高项,较符合园林建筑美学的一般认知,但“经济性”得分较高以及“文化与传统”平均得分较为靠后,是由被调查对象对该园林历史背景关注度不足等原因所致.

2.2.2美学评价模型实证结果分析

(1)潜变量与观测变量间的关系

模型中潜变量与观测变量间的系数见表5.由该表可知,模型的所有观测变量与其对应潜变量间的系数都达到了显著水平,能够部分反映其对应潜变量情况.从主题符合度角度看,v1“技术美”的标准化参数值最高,它表明游客综合认为,该园林的建设充分利用了当时的建筑技术,而该技术的运用对该园林的美学特征起到了最高的作用;从参数值看,第2位最能反映园林的主题符合度的指标是v3“经济性”.作为江南私家花园的典型代表,建筑时的穷奢极侈可能是其典型特征,但本园林却使游客认为,建筑的经济性可得较高的得分,或许游客认为,该园林无论以何造价建成均可接受,也是对其艺术水平的间接赞扬;第3位是v2“功能美”,也就是该园林的建设,确实满足了当时园林设计者对它的功能的设计要求.

从生态适宜度看,v4“地形合理运用”的标准化参数值最高,对生态适宜性的反映能力最强,其次是v6“水体合理运用”,最后是v5“植物合理选择”.理论上讲,植被的合理选择应该是反映生态适宜度重要的指标,但在该园林美学评价度量中,其重要性却排三者之末,笔者认为,这与该园林处于江南水乡、植被充分,其重要性在游客心中未能前置相关.

从视觉美感度看,v8“色彩美”的标准化系数值为1.465,比v9“形式美”和v7“空间布局美”的系数值大,表明该园林的色彩安排(以典雅、雅致为特征)比较符合游客对该园林美学的定位,得分较高,而形式美感对视觉美感度的反映能力,则较空间布局美反映能力强.结合前述描述统计数值可以发现,游客对该园林的空间与布局的评分最高,但空间与布局对视觉美感度的反映能力却是最弱的.

表5修正模型的潜变量对观测变量的参数估计

Tab.5Parameters estimations for latent variable to observed variables in corrected model

潜变量观测变量标准化参数值标准误差t值p值主题符合度技术美(v1)4.3980.15528.3770.000功能美(v2)2.5970.09826.4240.000经济性(v3)3.5960.13426.9110.000生态适宜度地形合理运用(v4)7.1390.25128.3930.000植物合理选择(v5)5.4660.19527.9820.000水体合理利用(v6)5.9830.21427.9430.000视觉美感度空间与布局美(v7)1.1770.04426.9670.000色彩美(v8)1.4650.04432.9350.000形式美(v9)1.2720.04329.7790.000综合美感度文化与传统(v10)1.2150.04825.4610.000风格与特征(v11)1.6850.05331.5310.000意境美(v12)1.8270.05135.7100.000(2)潜变量间的关系

由表6可见,潜变量间的关系,除视觉美度对综合美感度的影响系数未达显著水平外,其他潜变量间的关系均达显著水平,其中“综合美感度”对“视觉美感度”的标准化参数估计值为0.518,“视觉美感度”对“综合美感度”的标准化参数估计值不显著,取值为0.453,“主题符合度”对“视觉美感度”的标准化参数估计值为0.668,而对“综合美感度”的标准化参数值为0.855,“生态适宜度”对“视觉美感度”的标准化系数估计值为0.653,而对“综合美感度”的标准化系数估计值为0.710.

从结果看,“主题符合度”对“综合美感度”的标准化系数最大,表明“主题符合度”对“综合美感度”的影响最大;同理,“生态适宜度”对“综合美感度”的影响位居第二;第三位是“主题符合度”对“视觉美感度”的影响;第四位是“生态适宜度”对“视觉美感度”的影响.

表6模型潜变量间标准化参数估计

Tab.6Standardized parameter estimations between latent variable

潜变量关系标准化参数值标准误差t值p值综合美感度→视觉美感度0.5180.04112.7600.000视觉美感度→综合美感度0.4530.2101.2890.197主题符合度→视觉美感度0.6680.1313.0990.002主题符合度→综合美感度0.8550.02141.3050.000生态适宜度→视觉美感度0.6530.05013.0080.000生态适宜度→综合美感度0.7100.05612.7830.000(3)潜变量值及美学评价指数得分

通过偏最小二乘法,计算得实证研究园林各潜变量值及美学评价指数得分如表7所示.

表7园林美学评价潜变量估计值

Tab.7Latent variable estimations for garden aesthetic evaluation

潜变量名变量估计值主题符合度82.75生态适宜度80.07视觉美感度78.52综合美感度82.27该园林主题符合度得分最高,其园林综合评价指数最终得分值为82.27分.

以上结果,可总结如图4所示.从实证研究结果本身看,案例园林的综合美学评价指数得分,主要受该园林的主题鲜明、生态适宜度的影响,而受其视觉美的影响程度不大,反过来视觉美感度受综合美感的影响,而且,该园林不以色彩见长,而以建筑及整体布局见长.

图4园林美学评价指数实证研究结果图

Fig.4Empirical result of garden aesthetic evaluation3结语

虽然园林美学评价是多学科的评价体系,但美感多数是人心理的感受,心理的评价可以给予园林美学终端性质的评价,因而心理评价是至关重要的部分.尽管有些学者不赞成对美学进行量化研究,但我们的实践表明,心理评价可以量化.

在构建园林美学评价的心理模型过程中,建议园林有若干形态,园林美学评价心理结构及其可测量指标可分别设计,尽可能地采取随机抽样法获取样本进行推断;可结合专家测评法,得到综合了专家与民众意见的园林综合美学评价得分.

以偏最小二乘法计算参数及美学评价各分项与综合评价指数值,因为偏最小二乘法作为一种“有偏”算法,一方面对样本量的要求较小,另一方面可以在对理论模型不作修正的条件下,估计出模型的参数值及最终评价数值.这一心理模型可以综合反映园林美学主体对美感的心理形成过程,比较一般评价方法更为精确与科学;而且适应各种不同园林的美学评价,因为该评价模型的核心为心理结构过程,不同园林的美感形成的心理过程均有相似之处;同时不仅可以得到园林美学评价的综合得分结果即园林美学评价指数值,而且可以得出园林美学评价各分项值,从而可以指导园林作有针对性的改进,或扬长避短,可取长补短.

通过对拙政园著名园林的评价,说明该心理模型的合理性,并支持上述结论.

参考文献:

[1]王竞红.园林植物景观评价体系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 2009.

[2]陈从周.园林清议[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6.

[3]计成.园治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4]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第2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5]李渔.闲情偶记[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6]孙筱祥.园林艺术及园林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7]童寯.造园史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8]黄芳铭. 结构方程模式理论与应用[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2.

[9]梁燕,金勇进. 顾客满意度模型的样本量研究[J].统计研究,2007,24(7):6874.

作者:吴余青 熊兴耀

上一篇:中专护生毕业论文下一篇:灌溉经验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