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音乐美学论文

2022-04-16

【摘要】《乐记》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理论经典著作,其核心内容是系统地论述了儒家的礼乐思想,对我国当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有重大的影响。本文以继承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为切入点,对《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进行分析研究,以求更加全面地了解《乐记》音乐美学思想的价值之所在。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西汉音乐美学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汉音乐美学论文 篇1: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研究暨蔡仲德辞世十年祭”学术研讨会综述

摘 要:2014年5月10日-11日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了“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研究暨蔡仲德辞世十年祭”学术研讨会,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四十余位代表分阶段发言,主要讨论了关于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研究,以及沉痛缅怀蔡仲德先生逝世十周年并探讨其学术思想,以下就会议内容详细展开。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美学    蔡仲德    十年祭

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和音乐美学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研究暨蔡仲德辞世十年祭”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5月10日至11日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此次会议主要议题有二:一是关于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研究,二是缅怀蔡仲德先生并探讨其学术思想。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炤教授在80年代后期就曾提出关于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研究的想法,也就是将传统音乐的形态和观念放在同一个文化背景下作综合研究。在蔡仲德先生辞世十周年之际,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和蔡先生生前的同道朋友和学生,冯友兰先生家乡的学者等,齐聚京城一起研究和回顾蔡先生的学术成果、治学精神和为人品格,无疑对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次会议两天时间共六场报告,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四十余位代表发言。会议开幕式暨蔡仲德辞世十年祭纪念会于5月10日上午九点半在中央音乐学院琴房楼演奏厅举行,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教授主持,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郭淑兰、音乐学研究所所长戴嘉枋、音乐学系党总支书记和云峰分别致辞。活动当天,王次炤院长因为有公务在身,无法亲临现场,特委托中央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苗建华研究员现场宣读了他的书面讲话,表达了对蔡先生深切的追思,其高尚的品质和人格,对文化和学术无限追求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开幕式举行了“蔡仲德音乐美学基金”捐赠仪式,蔡先生的夫人,著名作家冯钟璞先生因年事已高未能亲临现场,特意拍摄了一段视频来追忆蔡先生,同时感谢此次活动主办方对家人的关切。蔡先生的女儿、华纳音乐集团中国区首席执行官冯珏女士代表家人接受了音乐学系的捐赠证书并发表感言。中国音乐美学会会长韩钟恩教授、蔡先生生前好友、同事、学生、患病期间的主治医生,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张诗杰先生等一一作了发言,从不同角度对蔡先生进行了缅怀。

5月10日下午两点半在教学楼401学术报告厅开始了学术研讨会,前三场报告主要是蔡仲德学术思想研讨,其中第一场由邢维凯主持,苗建华、叶明春、邓四春、何艳珊、李浩五位作为蔡先生的学生分别作了发言。蔡仲德先生从事中国音乐美学研究仅仅30年,但著述众多,成果丰厚,有著作11部,论文80篇。其研究领域主要有:中国音乐美学、中国哲学、士与中国文化;突出成果是《中国音乐美学史》、《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冯友兰先生年谱初编》、《陈寅恪论》和《士人格研究》等。1 将“以人为本”作为自己学术思想的核心,是蔡先生经过长期学术探讨逐渐形成的认识,既是研究的出发点,也是终极目标。这已经体现在其音乐、文化、人的学术轨迹中。蔡先生认为文化和音乐都是人所创造的,也为人所用,因此判断音乐的价值应该是看其是否有利于人的解放。作为蔡先生培养的第一位博士,中央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苗建华研究员回忆晚年的蔡先生多次与她谈到传统音乐美学研究的现状。关于文献的整理和思想观念的研究,蔡老师认为自己已经做了力所能及的工作,完成了个人的使命,但他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因为非音乐专业出身,很少从音乐本身谈美学思想和观念,希望苗建华在今后的研究中要注重与音乐形态的结合,在此方面有所建树。西安音乐学院叶明春教授从五个部分来介绍蔡先生论文论著资料搜集、整理与录入情况,包括未发表的论文、论著、教材和书信搜集情况以及已收集到的冯学和其他方面的著作,同时提出整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央音乐学院邓四春在谈到中国音乐美学史的论域兼及研究方法时,认为作为感性形态的音乐审美意识的研究,必须与中国传统音乐的各学科结合,吸收其成果,这些具体的成果从哲学、美学上进行总结概括,上升为理论形态的美学意识。因此,他对组委会将论题冠之于“中国传统音乐”有不同看法。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何艳珊博士《再论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与现实音乐生活的关系——从蔡仲德先生“接着说”》认为拓展学术视野、打破古今之间、中西之间、学科之间的壁垒是十分必要的。中国音乐美学史的研究和发展既需要“博物馆式”的保存,更需要开放式的发展,正因为只有在发展中、在当下音乐实践的参与中,传统音乐美学的精神才能被真正激活,通过对《大梦敦煌》这部具体作品的解析来探讨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在现代音乐作品的显现。云南大学李浩副教授为我们分享了自己对蔡先生治学方法和原则的思考,先生“我注六经”及“六经注我”的治学方法让他受益终生。

研讨会第二场由苗建华研究员主持,中央音乐学院李起敏教授在对蔡先生人物品评时讲到“在史中求史识”是陈寅恪信守的法则,也是蔡仲德信守的法则,“五四精神”在蔡先生人格塑造和学术研究中有重要作用。华南师范大学冯长春教授也认为“五四精神”是蔡先生学术研究与人格精神的根本。中央音乐学院邢维凯和周海宏两位教授阐释了蔡先生的人本主义观念,从自我人格准则与自己的言行上践行着自己的治学思想和学术研究内容,这是蔡先生超越一般学者的人本情怀。湖南科技学院教师张向东接着蔡先生谈音乐如何归复人本?

5月10日晚在中央音乐学院教学楼401学术报告厅举行了闽南音乐专场演出。由福建晋江掌中木偶艺术保护传承中心表演的掌中木偶、南音、笼吹、道情、佛曲、车鼓阵、大鼓吹,以及高甲戏、打城戏、歌仔戏等,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这场传统音乐表演也给与会者提供了美学思考的资料。

5月11日上午第三场研讨会由何宽钊老师主持,罗小平、安国梁、王仁宇和明言几位代表作了报告。其中,星海音乐学院罗小平教授两次发言,从音乐表演心理研究出发,讲述蔡仲德先生对中国古代音乐心理思想研究起到的奠基、指引、示范和导向作用。此外,她还谈到中国古代音乐表演心理研究存在的若干问题:如缺乏关注力度;缺乏范畴体系的构建;缺乏较广泛的中外比较视域和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理论互渗的视界等。南阳师范学院冯友兰研究所王仁宇教授总结了蔡先生在冯学、士人格以及中国音乐美学史研究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很多研究内容已经超出了音乐学领域,在哲学及其他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研讨会后半段以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研究为主题。其中第四场由罗艺峰教授主持,韩钟恩、李曙明、王晓俊、陇菲、谢嘉幸、王学佳等六位代表分别做了报告。上海音乐学院韩锺恩教授强调以听感官事实为基点,来讨论高文化问题,内容围绕以古典范式呈现美学思想并通过传统形态凸显审美特征,能否在高文化论域中合式作业?如何解决古典范式音乐美学思想与传统音乐的美学中个别问题,以及不同学科范畴能否实现协同作业的学科关切。西北民族大学李曙明教授谈和律音乐美学与中国传统音乐的问题,提出古往今来上下四方之人类美乐文化均现“一元万象”之态。谢嘉幸教授以近期在中国音乐学院召开的《溪山琴况》研讨会及对《溪山琴况》心身解读为切入点,力图从眼、耳、鼻、舌、身等身体美学角度来探讨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经典文献当代阐释的诸多问题。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王学佳探讨了《声无哀乐论》产生的理论背景。

研讨会第五场由李曙明教授主持,首先发言的是西安音乐学院罗艺峰教授,他从音乐思想史的视角讲述西汉以来建立在天人哲学基础上的礼乐规范,重点阐述了礼乐是如何从天人秩序演化到内在道德自觉的,这个具体的演进过程是怎样的?

中国艺术研究院项阳研究员阐述西方专业音乐强调艺术审美的治史理念对中国音乐史学所产生的实质性影响和缺失,认为经历了近一个世纪,中国音乐史学应在既有成果的基础上拓展研究理念,努力辨析中国音乐传统与社会文化生活的辩证关系,充分把握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自身发展规律。他在田野工作的基础上,展示了民间丧礼的音乐场面,思考了与音乐美学有关的问题,显示了与音乐美学界颇不相同的学术视角。首都师范大学周世斌教授提出了传统音乐传承的美学研究问题。中央音乐学院章华英副研究员围绕晚明虞山琴派对于清代以后琴派、琴谱风格及古琴美学思想的影响作了报告。同样是讨论古琴美学,宋瑾教授讲述“自况”与《溪山琴况》之联系,并认为“自况”此乃修身养性、依器达道之行为,是中国古代“做的哲学”在音乐领域的体现,开拓了一个思考《溪山琴况》的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新思路,并认为当今世界应该弘扬古琴精神。张伯瑜教授通过对田野采风的几段旋律做现场音乐分析,引入由音乐形态特征来探讨中国传统音乐中美学问题的可能性话题。

研讨会第六场自由学术讨论,也是此次会议最精彩的部分,大家就美学学科边界、学科特点、研究对象以及未来发展相关问题做了热烈讨论,把整个会场气氛推向了高潮。自由发言由谢嘉幸教授主持,每人五分钟,大家各抒己见。第一位是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蒲方教授,她的发言是写于2007年的一篇文章, 那年正值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校庆,蔡老师曾经是附中的语文老师,所以她就把这篇文章呈献给蔡老师看,文章的题目叫《写在迎春与连翘盛开的季节》,由对迎春与连翘两种花卉的解读感受蔡先生的人格魅力。回顾20年的交往,她总结先生“以人为本”在做人方面的三个层次:一、做饱有真实性情的人;二、做本着平常心来做事的人;三、做一个与自然天地共存的人。第二位发言人何宽钊博士指出美学不光是一个学术,它更是一种思维,它渗透在音乐活动的方方面面,因此音乐美学研究应该走出“纯学术的高空作业”。

第三位发言的是宋瑾教授,主要谈自己对李曙明教授“一元万象论”的理解和回应,李教授随即也表示部分同意宋老师的观点。罗艺峰教授针对项阳老师所讲的民间丧礼和丧乐问题提出了一点不同意见,补充了相关材料。在中国传统中有一个特别的现象就是欣赏挽歌,儒家早期就是作为吹鼓手参加红白喜事的,东汉的《风俗通义》和魏晋时代《世说新语》里边也有相关记载,《两唐书》里面还有专门的“挽歌部”,以至于成为正史当中一个重要的乐种。唐代白行简的传奇《李娃传》中也有类似的故事。到清代,仍然保留了这一特别的传统,有诗云:“挽歌但使皆名士,歌哭何须是妇人”,可见,当时的文人是以唱挽歌为能事的,这是一个风尚,也可以说与美学或审美有某些联系。谢嘉幸老师认为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容易把欣赏和审美等于美学的全部,实际上所有的实践都是感性活动,都是美学关注的对象,而我们又把美学变成了审美,变成一种娱乐,这可能是有误解的地方。项阳老师针对罗艺峰教授的不同意见做了补充和回应,认为这是两个层次的问题:第一个层次是我们作为旁边的观赏者,在场者,与仪式的参与者对丧乐的认识不同;另一个层次是说当事人,当他哭的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时候,他还在欣赏丧乐吗?所以这是两个层次的问题,需要分层讨论。何宽钊老师表示探讨丧乐仪式中的音乐的功能性,不是一个音乐美学的话题,而是一个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或者是人类学对象。主持人谢嘉幸老师提醒我们对审美的理解过于狭隘,仪式音乐也是审美对象,只是不能把审美等同于娱乐,既要考虑丧乐的社会功能,又要关注到欣赏丧乐的感性活动,这才是人类学应该研究的。何宽钊老师对此观点表示认同。陇菲老师从“美学”这个词的概念出发,表达了自己对美学学科的现状和对未来发展的担忧。张伯瑜教授则对美学中的“感性”理解进行举例说明,认为感性的概念除了声音之外,还很宽泛,需要在分析之前有一个清晰的概念界定。章华英老师强调蔡先生的中国音乐美学史是建立在哲学史基础上的,对音乐形态的欠缺导致他的中国音乐美学史当中没有这部分内容,这是令人遗憾并需要我们重视的。

陈自明教授作为世界民族音乐研究者希望能有更多学者去关注世界音乐。“音乐美学研究是否要面向世界”?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我们的世界有五千个民族,一万多种音乐,四万多种乐器,研究对象非常丰富,包含东亚、南亚、东南亚、中亚、阿拉伯、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洲等,已经出版的涉及东方美学的书有印度美学、阿拉伯美学、波斯美学、日本美学、朝鲜美学等,但是没有音乐美学,这个领域需要研究者去开拓,并且还需注意,研究世界音乐美学,不能拿西方美学那些规则和理论强加在其他美学上。

谈到世界民族音乐美学的研究,罗艺峰教授二次发言,提醒我们始终要明晰,所有提到的概念,都有一个历史性的发展,不管是“音乐”的概念,“美学”的概念,还是“传统”这个概念,都有一个演进的过程。如果没有这个历史意识,我们就很难把十八世纪以来建立在审美认知主义之上的音乐艺术的理论和美学,套在今天世界各民族的身上,也很难套在中国传统音乐美学身上。应该看到,这是哲学的一个极限,走出去就是哲学,在这之内就是美学。我们能否为无限多样的音乐形态提供一个共同的、普适性的原理,仍然需要讨论。美学的哲学品格,它的原理性和和世界各民族音乐的多样性,民族属性、文化属性之间,能否发生合理联系?体现什么样的学术主题?都是我们要思考的。

研讨会闭幕式上,中国音乐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副所长宋瑾教授发表了简短的小结,事实上,早在2006年他就已经萌发要举办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的想法,出于各种原因一直搁置至今。今天到场的有研究音乐美学的,民族音乐学、传统音乐、世界音乐、音乐史的,也有音乐教育界各位专家,这是非常让人欣喜的。

研讨会上半场几乎所有人都提到了独立的人格、批判精神和创造性,希望后学者能践行。后半场关于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研究,宋瑾老师希望大家能关注三件事:一、后学者如何在文献、范畴以及理论上有新的突破? 二、关注音乐实践中的美学问题。三、音乐美学学科发展的问题。一个是多元音乐的美学,音乐是多,美学作为学科是一,以学科为一,去研究多样性。还有一种是多样的音乐美学。

短短两天的学术交流,让我们追思、缅怀蔡先生的同时,对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未来发展和研究充满了乐观期待,期盼下一次学术争鸣与交锋尽早到来。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作者:蒋晶

西汉音乐美学论文 篇2:

论《乐记》音乐美学思想

【摘 要】《乐记》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理论经典著作,其核心内容是系统地论述了儒家的礼乐思想,对我国当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有重大的影响。本文以继承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为切入点,对《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进行分析研究,以求更加全面地了解《乐记》音乐美学思想的价值之所在。

【关键词】 《乐记》;儒家;音乐美学;思想

一、《乐记》作者及成书年代

随着社会发展,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也随着值得我们继续传承与保护。《乐记》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第一部最早的、比较完整体系的、思想精湛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专著,其核心内容是系统地论述了儒家的礼乐思想。《乐记》的作者和时代问题,从古到今,不同学者进行了不同的研究。多数人认为是公孙尼子所作。笔者认为《乐记》成书于西汉,采用其编著者为“西汉河间献王刘德及其手下以书生等人所作。

二、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發展及其主导地位

我国古典音乐美学产生和形成的重要时期是先秦时期,主要是以孔、孟、荀为代表。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为整个儒家的音乐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而他的音乐美学核心则是“和”。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审美理想—“文质彬彬”;第二,审美准则—“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第三,正乐的主张—“乐则《韶》、《舞》”“放郑声”;第四,音乐的社会功能—“兴、观、群、怨”,“成于乐”,“游于艺” 。今天常所说的“移风易俗,莫善子乐”,就是孔子思想的延续与发展。

孟子认为音乐就是快乐,是人们内心深处欢乐之情不可抑制的自然外露;他主张国君要“与民同乐”施行“仁义之德”,这样可以治天下。他反对垄断审美艺术和 “独乐”。

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孟为代表的美学思想,把儒家音乐美学思想更加完善,甚至有所超前有所突破。他的《乐论》是我国古代一篇完整的音乐美学论著,对《乐记》以及后来的音乐美学思想有重大影响,儒家音乐美学思想成熟于荀子。

《乐记》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它的历史价值是不灭的。在人类文化领域里当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亚里斯多德的著作相媲美,是我国先哲对世界文化事业所作的重大贡献。

三、音乐与人的情感

到底人类社会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了音乐,已无法查考。音乐就是人类的精神与灵魂,音乐是一种能够产生共鸣效果的声频,它伴随人类生活的产生而产生、起源而起源、发展而发展。正如黑格尔所说:“通过音乐来打动的就是最深刻的主体内心生活;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

《乐记》对音乐与人的情感的密切联系给予了肯定,并对音乐与人的情感的不可分割性作了明确论述: 《乐记》所云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可以说音乐的产生与人的内心有着紧密的联系,这是由人的内心情感因素决定的。古代的音乐演奏与表演,也无不体现了人们的情感。《乐记》曰:“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诗、歌、舞都能表现人的感情,都是人的内心情感的反映,然后现在伴以乐器演奏。《乐记》音乐表演乃是乐谱、乐器、乐人、乐意、乐象在乐响中的和合统一。

四、音乐的功利性

《乐记》认为,音乐“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音乐可以作用人心,继而对社会风气产生影响。《乐记》还认为,音乐对人的教化作用,使音乐带有很强的功利性。《乐记》中对音乐功利性的论述有两个方面,一是音乐在人的思想意识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二是音乐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只有和顺的德性蕴涵于内心,才能通过音乐外现出美好的花朵,音乐是来不得半点虚伪的。

五、“和”的音乐思想

“中和”是蕴含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在我国古代,“和”是一种重要的音乐思想观念,周太史伯最早提出了“和同”说,即“和六律以聪耳”这一音乐的审美标准。春秋时期晏婴的“和五声,以平其心”、“心平德和”等音乐美学观点,则是对史伯的“和同”说的进一步发展,《乐记》继承了这些音乐思想观念,并进一步认为“和”是音乐的一个重要特征,甚至是关乎音乐好坏的一个关键因素。管子、老子、孔子、墨子等都主张“和合”、“合和”,以作为回应和化解天与人、国与国、家与家、人与人、人自身心灵,以及东南西北中不同文化文明之间的冲突的最佳方式。《乐记》中对“和”的论述,它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自“中和”观产生之后,我国建瓯形成了比较完整和相对独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六、《乐记》音乐美学思想的意义

《乐记》作为我国古代思想精湛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专著,凝结着音乐美学的智慧,包含着许多科学的思想,对于今天我们研究音乐美学思想的传承与发展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第一,在哲学的基础上,和谐文化源于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和谐是《乐记》高超智慧的精髓,这正与构建和谐特色的中国梦宗旨是协调一致的! 第二,在方法论的视阈下,《乐记》的和谐思想有助于抵制腐朽文化,发扬先进文化!第三,《乐记》儒家是对“礼”和“乐”的社会功能与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第一次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理论总结,最终达到了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的理想境界。

结束语

《乐记》以儒家思想文化作为主体并融合诸家思想渗透于其中,贯穿于《乐记》的始终。今天我们来学习和研究《乐记》,其目的就是要从《乐记》中汲取智慧,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和谐”,更有助于我们发展“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继续弘扬与保护中华民族优秀的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因此,以继承儒家思想为切入点,结合《乐记》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当时的音乐实践来探讨《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具有独特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修海林.《乐记》音乐美学思想试析[J].音乐研究,1966(05).

[2]易薇. 论《乐记》的音乐美学[J].湖南师范大学,2007(06).

[3]杨婷.《乐记》中的音乐美学思想探究[J]. 平原大学学报,2007(06).

作者:罗腾,布依族,贵州省罗甸县人,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方向:音乐美学。

作者:罗腾

西汉音乐美学论文 篇3:

论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对我国近现代文化和历史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从一定层面来看,中国古代的音乐美学思想在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斗争、交融中发展。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对我国当代音乐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总的来说,人们只有了解古代音乐美学思想,才能从中汲取精华,为中国乃至世界的音乐美学发展做出理论性贡献。

一、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儒家创始人孔子认为音乐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提出了“尽善尽美”,主张采用“善”和“美”的审美标准,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音乐审美标准之一。除此之外,孔子还提出思无邪,这是评价诗歌总集《诗经》的著名观点。孔子主张封建阶级统治可以采用雅乐来管理和统治,提倡“礼治”,注重礼乐在政治方面的作用。他认为音乐风格和政治反映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他还认为音乐能教化人、感化人,使人民更有道德。可以说,这样的主张对于我国古代政治、教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孔子提倡的“六艺”中也注重音乐的教育作用,但对音乐本身而言,其研究极少深入音乐的内部,去發现音乐本身的规律和音乐的美,这就需要当代人做出一定的努力。总体来说,孔子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音乐的地位,对音乐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是一位具有突出贡献的古代哲学家,他主张“道”,认为“道”制约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在音乐思想上,他认为声音是相反相成的。老子对于音乐美学主张可以概括为“大音希声”,这就是说最大最美的声音是不能用感官轻易体验出来的,也不能轻易地被表达出来,这是艺术表现的最高境界。老子认为最美好的音乐能够使人们的内心得到平静,从而使人们的思想得到升华。总的来说,老子对于音乐美学的思想对当代社会的音乐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老子对于人生的态度则是“自然无为”,主张人们应遵循自然规律,清心寡欲。老子的主张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音乐层面都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平台。

庄子是道家另一位著名代表人物,他和老子的主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崇尚自然的思想,认为人最自然的一面就表现了音乐美的本质。在道家学说中,音乐摆脱了礼的束缚,合乎人的本性。庄子认为声音有三类即“人籁”“地籁”“天籁”,分别指的是人为的声音、自然物质发出的声音和纯天然的声音。道家主张人们用心来体会音乐,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和音乐的美。

三、音乐的保护和传承

孔子提倡规范的等级制度,认为不同阶级应遵循相对应的音乐制度。其音乐制度在乐队的规模、排列方式、乐器数量、人数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论语·八佾篇》曰:“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句话大意是:在季氏的家庙庭院里用八佾奏乐舞蹈,对这样的事情,季家都忍心做了,还有什么事情不忍心去做呢!按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却用了八佾,孔子对于这种破坏周礼等级的僭越行为极为不满。春秋时期推行礼乐制度,统治阶级将音乐作为政治统治的一种工具,音乐处于从属地位,为政治服务。荀子也提出了礼乐思想,并付诸于实践。关于礼乐,儒家学派著有《乐记》一书,是礼乐制度的集大成之作,代表了先秦时期音乐美学的主流思想。

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产生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天和人是通过音乐互相感应的。《吕氏春秋》一书中将十二乐律配十二月,说明音乐的自然特性和“天人合一”的音乐美学思想,促进了社会政治的发展,使人们思想也逐渐成熟起来。

中国的音乐美学思想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表现深刻而丰富。这个时期,我国古代对于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高度可以说超过了同时期西方的古希腊。到了西汉时期,儒家学派创作出了《乐记》这样的著作,中国音乐美学的发展由此发展到了历史高峰。到了魏晋时期,《声无哀乐论》的出现,从不同角度深刻地阐述了音乐的作用和功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我国古代音乐美学代表作比西方的音乐美学代表作《论音乐的美》早了整整16个世纪,这说明我国古代思想家的音乐美学思想是非常超前的。

在当代社会,我国逐渐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昆曲和古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很多高校开展了古琴和昆曲来有效传承我国的音乐文化。当今中国的音乐教育发展迅猛,音乐教育更加普及,校外音乐类兴趣班更是数不胜数,很多学生也参与到音乐兴趣班的学习中来,笔者认为,这是值得提倡的。音乐教育也是美的教育,使人们更加学会感受生活,发现生活的美,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孔子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在他的乐教思想中也有所体现。当今社会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学校普遍不太重视音乐教育,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对于教育者来说,要立足于当下,学习孔子的音乐的思想,认真贯彻孔子的素质教育,真正实现音乐的教育功能。

四、结语

孔子的音乐思想在我国古代音乐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也为我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后人发展音乐奠定了基调。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因其独特的魅力,从古至今千年流传,值得人们认真学习并发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对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合理继承并发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利于当今音乐教育的发展,使中国音乐教育呈现更加繁荣的面貌。

(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作者简介:武轶帆(1994-),女,河北邯郸人,硕士,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

作者:武轶帆

上一篇:骨科护理工作论文下一篇:高职就业指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