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地区钢琴音乐美学研究

2022-09-11

巴蜀文化是我国长江流域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存在, 无论是在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方面, 巴蜀地区在我国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其音乐文化的形成既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也受到人文环境的影响。巴蜀音乐与同属长江流域的荆楚音乐与吴越音乐有着明显的区别, 巴蜀音乐中的曲调大多数都来自于四川民歌, 其中既有汉族民歌, 也有藏族羌族等巴蜀地区少数民族的民歌。这些民歌是巴蜀人民生活环境、生产方式、信仰、人文精神的直观体现, 也是一种文化象征。而基于巴蜀音乐创作而出的钢琴音乐自然也蕴含有独具一格的美学特点, 本文的研究目的也正在于此。

一、巴蜀地区作曲家的创作风格

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文化, 巴蜀地区深厚的文化沉淀给了巴蜀作曲家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而在钢琴曲的创作方面, 主要是在借鉴和模仿四川民歌的基础上, 以及对传统韵律及经典曲调的探索, 不断融入自己的独特风格, 最终形成了巴蜀地区既包含有现代技法, 又保存有传统文化及地方特色文化的钢琴曲创作风格。例如, 罗忠镕在其1979年创作的《涉江采芙蓉》一曲中就利用我们的东方审美思维来取代西方式音乐审美思维, 同时在中国传统民族风格中融入西方十二音技法, 借助这种创作技法将中国古诗中的意韵全面展现出来。

在作曲中除了对传统文化的融合之外, 巴蜀地区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还十分擅长对民族器乐的模仿, 使大多数巴蜀钢琴作品中的民族特征更加明显, 如在黄虎威的《嘉陵江幻想曲》中就用钢琴来模仿扬琴与琵琶的音型, 这种民族器乐钢琴化的创作手法将听众的思绪带入一波又一波的高潮之中。

如果说将西方现代技法与西方审美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及巴蜀地区特色文化是巴蜀地区作曲家的创作风格之一, 那么关注大众审美、保持音乐的本性与可听性则是巴蜀地区作曲家的又一个创作风格。这一点, 从罗忠镕、黄虎威等作曲家的作品中都能够得到体现, 他们都不赞同“现代音乐应弱化旋律, 让大家听不懂”的观点。如黄虎威创作的《巴蜀之画》中的《阿坝夜会》, 大量融入藏族人民节日庆典中的音乐元素, 让曲调响起的刹那就已充分领略到旋律与节奏中的粗狂、热烈, 让人们充分感受到其中的热情、活泼与欢乐, 情感和意蕴传达十分到位。

此外, 表现自然、注重灵性也是巴蜀地区作曲家的创作特征之一, 巴蜀地区居民结构具有民族多样性特点, 作曲家的创作大多有着浓郁而又自然的民族风格, 表现手法十分直接、十分朴素, 多以内心对大自然、对家乡及其他美好事物美好与热爱为最初创作基点。

二、巴蜀地区钢琴音乐美学特征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地区, 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使四川民歌打破了地域限制。巴蜀地区钢琴曲正是在这一种背景下诞生, 其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民歌为依托尽写巴蜀风情

大部分巴蜀地区钢琴音乐多以四川民歌作为改编基础, 其中许多钢琴曲的标题都保留有四川民歌的原标题, 有着浓厚的巴蜀风情, 例如黎英海致力于发掘整理我国各地区的民间曲调, 创作的改编的近百首民歌小曲, 并出版了《民歌钢琴小曲五十首》, 其中的《山歌》《花鼓》带有明显的巴蜀地域风格特点;此外, 黄虎威创作的《巴蜀之画》中的两首《蓉城春郊》、《阿坝夜会》都是极富巴蜀风情的标题, 巴蜀钢琴曲的内容虽然有所区别, 但大多都以巴蜀民族风情为主, 有的是描写巴蜀地区欢快活泼的歌舞场景, 有的则是描写巴蜀静止多情的山水画, 有的则是以藏汉文化相结合的形式, 表现出四川多民族之间的亲密团结, 展现出一幅幅原汁原味的巴蜀风情画卷, 这是巴蜀钢琴曲“情景美”, 同时也是巴蜀钢琴曲中的川韵之美。以罗忠镕、黄虎威为代表的巴蜀作曲家以巴蜀民歌为依托创作出来的钢琴作品将情与景、思与境、意与象高度融合, 使审美主体在精神层面找到了作品所传达出来的本质。大量借鉴民族旋律使巴蜀钢琴音乐具备了明显的巴蜀音乐风格特色, 这种特色所产生的美感是具有永久生命力的, 也是促使巴蜀钢琴音乐长远流传的主要动力。

2、以审美视角的差异凸显别具一格的美学韵意

巴蜀地区在我国又有“天府之国”的美称, 巴蜀之美是客观存在的, 而审美角度的差异又会产生不一样的美。在巴蜀地区钢琴曲的作曲家的审美视角也同样存在一定地域性区别的。在中国传统音乐创作中, 素有重旋律轻和声的美学思想, 而随着西方现代音乐美学思想的逐步侵入, 部分“现代作曲家”又刻意宣传“钢琴作品就应该模糊旋律, ”的错误理念。巴蜀地区作曲家在秉承传统的同时, 注重作品的“纵横交织之美”, 讲究乐曲旋律的线条应当与和声织体高度协调。这一点在黄虎威的作品中体现得十分突出, 他的大部分钢琴曲作品中既重视中国传统音乐理念中的旋律线性韵味, 又吸取了西方作曲技法中的和声织体的优点, 使旋律线条感与和声织体在同一首曲子中高度融合, 横向、纵向交织之美十分突出, 意韵非常。同时, 装饰音的使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使部分巴蜀钢琴曲作品的美感得到了再次升华, 如《大巴山的春天》中就多处用到倚音, 让每一个欣赏者真正领会到了巴蜀音乐装饰之美。此外, 巴蜀地区是我国道家思想氛围比较浓厚的地区之一, 巴蜀钢琴曲作曲家也受到这一影响, 大部分作品中都能体现出中国道家思维中“天地人合一”的美学韵意, 如《峨眉山月歌》中就将暗淡的月光、流淌的江水、行船中的人这三种景象融为一体, 凸显出别具一格的美学哲理。

3、中西融合之美

钢琴本就是一种西方乐器, 在现代音乐领域之中, “中外相连”、“中西融合”所造就的美妙音乐不断涌现, 巴蜀钢琴曲是在保留中国传统作曲技法的基础上, 对西方音乐元素的理解与融合之后的产物, 从而使东方的声响成为了一种利用西方器乐能够表达的音乐, 使东方艺术美感与西方意境能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得以相互融合。

三、结论

世界音乐文化大融合是一个无法阻挡的趋势, 如何吸收外来音乐文化的优点, 保护本族文化是每一个音乐工作者都应关注的问题。巴蜀地区钢琴音乐创作的美学特征如何在这样一个大趋势下既保持自己的独特美学特征, 又融合具有时代潮流的审美需求是研究者与创作者们所面临的新挑战。

摘要:“巴蜀乐派”的称法起始于2004年宋名筑在一个省级科研项目中, 巴蜀乐派中有一大批与巴蜀地域相关的作曲家, 他们的作品有着鲜明的“巴蜀”特点, 对我国音乐美学的发展也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本文首先从巴蜀地区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入手, 并以李英海、罗忠镕、黄虎威、刘雪庵等巴蜀地区作曲家的作品来对巴蜀地区钢琴音乐美学进行研究。

关键词:巴蜀文化,巴蜀乐派,钢琴音乐美学

参考文献

[1] 刘媛媛.巴蜀乐派作曲家系列研究[J].北方音乐, 2016 (07) .

[2] 李琳.蜀乡音韵——黄虎威器乐作品审美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2012.

[3] 舒小立.天府琴韵——四川民歌改编钢琴曲的美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

上一篇:探究式课堂教学法在《电工基础》中的实施下一篇:理水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