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乐美学对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的指导意义

2023-02-14

音乐美学是美学——艺术哲学的一个分支, 同时又是音乐学的一个部门, 音乐美学把音乐作为艺术的一个特殊种类, 从总体上研究音乐的特殊本质和特殊规律, 是一门以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学规律为宗旨的基础性的理论学科。[1]它以音乐美学特性为主要研究的对象。可以说音乐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1 音乐美学对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有哪些指导意义

音乐美学和音乐实践之间的关系, 是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之间的关系;音乐美学为音乐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音乐实践的成果又为音乐美学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和依据, 丰富和扩大了音乐美学的学术理论基础。音乐美学作为美学——艺术哲学和音乐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性的基础理论学科, 对音乐实践活动具有积极意义, 特别对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 音乐美学有利于音乐素质教育实现美育的目标。大学音乐素质教育要实现美育的目标, 需要音乐美学作为其理论基础。音乐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公共艺术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与途径, 它对大学生提高音乐审美素养, 促进学生个体的审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让音乐素质教育起到以上所说的作用, 就需要音乐美学理论为音乐素质教育提供理论指导, 运用音乐美学的原理与方法来研究音乐中的问题, 使音乐素质教育科学规范的发展, 达到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目的, 从而在实际中充分地、深层次地发挥音乐素质教育的作用。

其次, 音乐美学有利于音乐素质教育实现人文教育的目标。音乐教育是美育的组成部分之一, 也是人文教育的一部分。要实现人文教育的目标, 也需要音乐美学作为其理论基础。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 除了使学生在学习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还应注重培养大学生健全和谐的人格、提高大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 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 引导大学生追求完美的人生。要实现以上的目标, 需要音乐教师掌握和运用音乐美学基本理论, 与具体的音乐审美与鉴赏活动结合起来,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再次, 音乐美学有助于实现素质教育的实践教育目标。音乐素质教育以学生的音乐参与活动为起点, 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的重要性, 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音乐美感体验, 才能培养高尚的情操。音乐实践教育包括课程、活动、教学等层面, 实际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 需要借助多学科的知识, 其中最离不开音乐美学学科理念的指导。音乐素质教育的各个实践环节, 必须严格遵循音乐美的创造规律和结构规律。

2 音乐美学如何指导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

大学的音乐素质教育是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操、审美理想、审美趣味、音乐审美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和素质的审美教育。它以音乐审美活动为核心, 通过音乐美的形式和内容, 发展大学生的美感和感受美、鉴赏美与创造美的能力, 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明习惯, 促进大学生的智力和身体健康发展。音乐审美能力的高低往往是决定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

第一, 在教学上突出音乐审美的内容,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音乐素质教育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进行的, 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 在教学中应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审美发展”为中心, 遵从音乐美学理论从三个方面来安排教学内容。A、审美态度的培养:针对大学生的特点选择各种形式的审美形态, 让学生学会用审美的态度对待音乐作品, 为审美活动的进行做准备。B、审美直觉感兴力的培养:在教学中, 即要让学生鉴赏中华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艺术, 还要学会鉴赏世界各个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艺术, 使学生从作品中体味到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知觉、审美想象和审美领悟等能力。C、审美趣味的培养:在教学中通过对不同风格、不同体裁、不同时代等音乐作品的欣赏, 培养学生成熟的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 从单纯的音乐教育进入人生境界, 从而指导和激励学生在音乐审美活动中提升、超越自己的精神境界, 使人格得到和谐发展和得到完善。

第二, 在音乐实践中充分运用情感论音乐美学的思想, 提升素质教育的效果。音乐实践是学校音乐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 应充分引导学生明白:音乐是一门特殊的艺术, 具有音乐非语义性和非具象形的审美特性。在音乐实践中要紧紧围绕音乐的这一美学特征展开活动。通过优美的旋律、生动的节奏、丰富的和声等触及审美主体心灵, 引起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从而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2]音乐实践安排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情感观察的机会, 并鼓励发生情感反应。

第三, 在音乐的教学和实践过程中, 加强音乐美学的历史和发展的介绍, 使学生对音乐美的构成、美的创作有更深刻的领悟。专门的增加课时开设相关的文化课是不现实的, 应在分析、练习作品的时候, 加入有关历史背景的讲解, 增加教学的文化意蕴。学习一首音乐作品, 必须要了解作曲家所处的时代及文化历史背景、他们所代表的民族, 以及要了解音乐文献所具有的民族风格的源头, 才能帮助我们理解好一部作品, 而不至于曲解了某些作曲家以及作品[3]。

总之, 大学的音乐素质教育应从音乐素质教育的客观性、目的性的基本属性出发, 加强音乐美学理论对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实施的指导, 保证素质教育的方向和质量, 适应大学生的特点, 提高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摘要:音乐素质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与途径。美育要遵循美学规律。音乐美学是专门研究音乐艺术美学规律的基础性理论学科。在普通高校要真正实现美育的目标, 提升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必须在音乐教育中自觉接受音乐美学理论的指导, 使音乐素质教育科学规范的发展, 达到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目的。

关键词:音乐美学,音乐素质教育,大学生,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  贝内特.雷默著, 熊蕾译.音乐教育中的哲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 5.

[2]  叶朗主编.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8.

[3]  邢维凯著.情感艺术的美学历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7.

[4]  宗白华.艺境[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10.

[5]  曹理等.音乐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12.

[6]  张前, 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5, 6.

[7]  修海林, 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 8.

[8]  刘希明主编.健康心理与创新人格[M].印刷工业出版社, 2000, 3.

[9]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 9.

[10]  声健.音乐教育论[M].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4, 12.

[11]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商务印刷馆, 2006, 4.

上一篇: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优化与重构——以宁夏高职学校计算机专业为例下一篇: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