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抑郁症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

2022-09-10

产后抑郁症是指发生于产褥期精神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既往无精神病史而分娩后出现以抑郁、失眠、悲伤、沮丧、激惹和烦躁, 甚至出现幻觉或自杀等一系列症状为特征的精神紊乱, 它不仅危害孕产妇身心健康, 对婴儿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而且对家庭的稳定, 社会的和谐也造成一定的影响。近年来其发病率有升高趋势, 西方国家发病率10%~20%, 国内发病率5.36%~11.09%[1,2]。因此, 产后抑郁症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此, 本文就产后抑郁症产生的相关因素和护理干预阐述如下。

1 产后抑郁症相关因素

1.1 围产期各种因素

1.1.1 生理因素

从妊娠、分娩到产褥恢复, 孕妇机体内分泌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尤其在产后24小时内, 体内雌激素水平发生急剧变化, 产后内分泌变化是抑郁症产生的生物学基础。分娩后孕妇体内胎盘分泌的雌激素、孕激素随着胎盘娩出急剧下降, 有研究认为产后抑郁症的患者, 尿中去甲肾上腺素减少, 产后这些激素突然下降, 导致脑内和内分泌组织的儿茶酚减少, 影响高级脑活动。

1.1.2 躯体因素

产妇经过分娩, 机体疲惫, 精神紧张, 神经系统功能状态不佳, 进一步促进内分泌功能状态的不稳定, 实践证明产科因素与产后抑郁症发生密切相关。滞产、难产或产妇心理准备不充分, 高度紧张, 恐惧时易发生产后抑郁症。产妇有内科并发症及合并感染、发热对产后抑郁有一定的促发影响。

1.1.3 产妇对分娩经历的感受

产妇对分娩经历的感受与产妇所具有的分娩知识、对分娩的期望、分娩的方式及分娩过程的支持源的获得有关。当产妇在产房的期望与实际的表现有很大的差异时, 则会影响其日后的自尊, 这也是导致产后抑郁症的原因之一。

1.1.4 遗传因素

有精神病家族史, 特别是有家族抑郁症病史的产妇, 产后抑郁的发病率高。

1.2 社会因素

对产妇而言, 最大的社会支持因素主要来源于其丈夫, 如果缺乏丈夫及家庭的支持帮助, 是产生产后抑郁的危险因素, 过低的家庭经济收入、分娩过程医务人员的态度、丈夫及家人期盼男孩的程度、产后无人帮助照顾孩子、居住条件差、婆媳关系紧张等是产生产后抑郁的危险因素。从怀孕至产后6个月之间发生的重大生活变化如离婚、失业、亲人死亡、大手术、生女孩被冷落以及对母亲角色缺乏认同感等, 使产后抑郁产生率增加甚至达到6倍以上[2], 这些重大的生活变化及孕产妇自身承受能力是促使产后抑郁的重要因素。

1.3 心理因素

人格特征是产后抑郁症的基础, 产后抑郁症患者情绪不稳定、对外界反应敏感和性格内向等人格方面的缺陷, 其中脆弱敏感、缺乏自信神经质型、性格内向等的产妇产后抑郁发生率相当高, 另外孕妇文化程度、年龄、婚姻状况、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调查发现, 年龄偏大和偏小、低学历和高学历均易产生产后抑郁症。

1.4 产妇的年龄

未成年产妇 (<16岁) 由于本身在生理、心理及社会等各方面发展尚未成熟, 因此在母亲角色的学习上会遇到很多困难, 影响其心理适应。而年龄较大者 (>35岁) , 虽然拥有丰富的财力、受过较高的教育, 往往有疲劳感及需要更多的休息, 并且在事业和母亲的角色上面临更多的冲突[5]。

2 护理干预

2.1 围产期护理干预

2.1.1 产前教育干预

在产前门诊时应全面准确评估产妇情况, 了解是否有精神病史及家族史、家庭经济状况、性格特征、本次妊娠期心理状态、胎儿生长发育情况、孕妇家庭成员及社会支持情况。并根据产妇不同的情绪表现, 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 通过产前门诊对孕妇进行保健知识教育, 及时向孕妇讲解妊娠的生理现象、合理饮食指导、早孕反应的应对措施、胎儿发育情况以及心理变化对胎儿的影响、教会孕妇家庭监护胎儿的方法及母婴之间交流情感的重要性, 同时向孕妇提供分娩知识技巧;并教育孕妇及家属要树立正确的生育观, 摒弃男尊女卑的旧观念, 树立自信心, 及时调整妊娠期的不良心态, 使孕妇在一种愉快的心情中度过这段美好时光。

2.1.2 产时护理干预

住院入病房后, 首先为孕妇提供一个温馨、舒适、安全的病房环境, 并派一名有经验的专业护士进行入院宣教指导, 使其尽快熟悉病房环境和相关医护人员, 深入了解孕妇心理变化, 尽可能的安排其丈夫在身边, 进行全程陪伴和安抚孕妇, 医护人员友善、亲切、温和的语言, 对孕妇如亲人的关怀, 给予孕妇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从而使其在心理和情感上得到支持, 消除恐惧、焦虑和紧张的心理。分娩过程中, 导乐陪伴分娩有助于降低产后抑郁症发生率和抑郁程度[1,2]。医护人员以产妇身心健康为中心的产时服务模式, 使其在产程中持续得到心理和情感的支持, 鼓励并帮助产妇进食, 保持足够的营养和能量, 减少产妇焦虑、恐惧心理, 建立分娩信念, 促进分娩顺利完成。

2.1.3 产后护理干预

产后要为产妇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 保证产妇的休息和睡眠尤为重要。医护人员应及时向产妇和家属传授育婴知识, 指导如何进行母乳喂养、母婴互动情感交流, 鼓励产妇积极有效锻炼身体, 保持愉快的心情, 教会她们护理婴儿的知识和技巧。关心、爱护、触摸婴儿, 使产妇顺利实现角色转换, 指导产妇合理饮食, 加强产后恢复训练,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2 提供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包括情感、物质、评价和信息支持四个方面, 社会支持能提高一个人对重大生活事件的应急能力, 减少环境压力, 提高处理事务的能力和信心, 从而增加个人情感控制, 减少情感紊乱。家庭作为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 家庭成员 (尤其是丈夫) 的情感和物质支持可提高产妇的自尊自信, 对产褥期的紧张和压力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充足的物质支持是减轻产妇生活负担与压力, 防止产后抑郁症的有效途径。放松训练和产后恢复训练, 是促进产妇身心健康, 预防和减少产后抑郁症的重要资源[4]。信息支持包括加强健康宣教及相关知识宣教;为产妇讲解产后保健知识和产后母体生理变化以及新生儿特点及护理, 教会产妇学会照顾自己和婴儿, 顺利完成角色转换, 改善母婴关系。帮助产妇树立自信心, 体现自身价值。

摘要:本文就产后抑郁症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干预对策, 其中包括产前教育、产时导乐陪伴分娩、社会因素支持等。

关键词:产后抑郁,相关因素,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 王霞.产后抑郁症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5, 8 (1) :104.

[2] 陈良英, 何仲.产后抑郁的危险因素及预防[J].国外医学, 护理学分册, 2004, 23 (1) :1~3.

[3] 崔艳杰, 孙秀发.产后抑郁症的病因研究概况[J].国外医学, 社会医学分册, 2004, 21 (4) :166~168.

上一篇:酸肌酸钠对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老年患者的可行性下一篇:《运输与配送实务》课程教学方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