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职业倦怠相关因素及心理干预方法分析

2022-09-11

职业倦怠, 是指在长期工作中产生情感衰竭、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1]。情绪疲惫、人格化、降低个人成就感等三个维度构成了职业倦怠重点部分。其中情绪疲惫是职业倦怠的关键因素, 工作者处于长期的情感极度疲劳状态。工作者保持长期疲倦的工作状态, 对工作产生了厌倦、冷漠的情感, 便会进行人格化。成就感降低是指在长期的工作中, 出现消极心态, 工作效率不断降低, 在工作中无法发挥个人价值。

护士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 倦怠使护士产生了各种生理和心理健康问题, 比如:抑郁寡欢、激动暴躁、失眠多梦、猜疑顾虑、食欲不振、头痛乏力、胃肠道功能紊乱等。倦怠会影响个人的工作效率与满意程度, 出现了缺勤、离职、迟到早退等不良现象, 提高了医疗事故和个人意外的发生率, 导致同事、婚姻和家庭等方面出现了矛盾冲突。导致护士职业倦怠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体心理及社会环境等方面。为了分析护士职业倦怠相关因素及心理干预方法, 本医院2013年1—5月间针对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一线护理人员248名护士进行调查问卷, 并针对护士职业倦怠量现象, 从而提出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该院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一线护理人员248名护士进行调查问卷。护士年龄在18~40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28.92±3.02) 岁。护龄在1~20年之间, 平均护龄为 (15.92±5.33) 年。学历方面:重点学院:55名;本科:106名、大专72名、中专15名。

1.2 方法

该调查由护理部组织, 将所有护士组织到安静的教室里面。在统一指导下, 现场随机发放问卷和当场收回问卷。该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表248份, 收回调查问卷表248份, 有效问卷表248份, 有效率100%。

1.3 职业倦怠调查普适量表

工作倦怠量表包括:情绪衰竭、人格解体、个人成就感等3个维度。①情感衰竭:指个体在自身的工作岗位中缺乏活力、热情, 总是处于明显的疲惫状态, 认为自己没有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②人格解体:指有意和工作对象之间保持距离, 忽视工作对象和环境, 认为自己无法为公司做贡献。③个人成就感降低:对自己的评价偏低, 完成工作, 无成就感。

情感枯竭维度上得分高于15分程度为严重, 11~15分程度属于中度;11分以下为低分;人格解体维度上得分高于12分为严重程度, 8~12分为中等程度, 8分以下为低;在个人成就感降低维度上22分以上为高分, 18~22分为中等, 18分以下低分。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 (±s) ,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护士职业倦怠总体水平

248名调查对象, 情绪衰竭为 (15.83±2.09) 分, 人格解体为 (13.90±2.56) 分, 个人成就感降低 (21.95±2.83) 分。相关因素包括:年龄、婚姻、职称、护龄、劳动关系护理工作量、收入、家务劳动量等, 护士职业倦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Maslach职业倦怠调查普适量表 (MBI-GS) 的调查结果

量表采用7点自评方式, 计分方式为0~6分, 从不为0分, 1年有几次或更少为1分, 1个月1次或更少为2分, 1个月有几次为3分, 1周1次为4分, 1周有几次为5分, 每天有为6分, 分值越高表示职业倦怠越严重, 见表1。

3 讨论

3.1 护士职业倦怠相关因素分析

护士职业倦怠相关因素主要包括:心理因素与社会环境因素。心理因素主要体现在[2]:个体人格特征。由于人与人之间的性格行为、生活习惯、文化背景以及工作生活经历都不同。所以面对工作的期待值也不同。人际关系因素与应对方式[3]。工作中的医患人际关系, 出现的纠纷很多, 患者不理解护理人员工作, 所以很容易产生矛盾。护理工作时间过长, 护士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过高, 所以造成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负荷过重, 职业压力不断增强。护士在面对压力的时候, 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 降低了护士的个人成就感。社会环境因素主要体现在:护士工作时间一般比较长, 而且工作繁忙, 容易出现各种消极情绪, 而且精神状态不好, 各种医疗事故就容易发生。医院工作环境很特殊, 接触了过多的药物和患者, 护理人员也很容易受到患者悲观情绪的影响, 一些设备的警报声让人心神不宁, 造成使得护理人员总是提高警惕、处于长期的焦虑失眠状态。另外在事故急救科中工作的护士比其他科室的更容易感到倦怠。另外接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工作待遇等都会对护士倦怠产生不同的影响。

3.2 护士职业倦怠心理干预方法

该院实施干预方法以后, 取得的成效如下:提高护士适应能力、应对压力技巧。在最大程度上帮助护士减少职业倦怠困扰, 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护士形成了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了护士的社会地位, 有利于激发护士的自豪感、上进心等, 使护士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 适应医学发展的需要。通过开展各种学术活动, 使护士及时了解医学发展新动态, 各科室之间相互配合, 提高护理水平。

具体的干预方法, 表现如下:①个体策略[4]:培养护士的自我欣赏、自我肯定性格。提高个体处理问题能力, 尽量不将个人情绪带来实际的工作中。通过不同的渠道诉说个人的工作压力, 积极寻求社会支持。坚持做到劳逸结合, 使角色压力降低到最低限度[5], 保证以良好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另外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正确处理好工作、家庭之间的矛盾。②组织策略[6]:医院要定期举行业务学习、理论考试、实际操作考试等, 提高护士的理论以及专业技术水平, 尽量减少因为技术问题而引起的护理差错纠纷。另外, 加强手术室护士的法律意识以及安全意识教育, 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7], 让护士规范护理行为, 提高责任感以及职业道德精神, 减少护理差错出现。可以建立心理健康中心, 为工作人员提供情感交流的园地。另外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的工作时间, 保证护士的工作压力能够有所缓解。增加护士编制, 减少非护理性工作。根据医院实际的发展情况, 普遍提升护理福利待遇, 使他们付出的劳动和实际的报酬形成正比。可以建立奖罚分明的透明制度[8]。受到患者表彰的护理长, 院方可以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 提供评优、晋职、晋级的优先机会。

4 结语

护士职业倦怠相关因素非常多, 会对护士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我们需要根据不同护士的人格特征, 而采取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 以保证护士身心健康与提高工作效率。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护士职业倦怠相关因素及心理干预方法 。方法 收集该院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一线护理人员248名护士进行调查问卷, 并采取护士职业倦怠量表 (NBS) 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NBS量表评分显示, 248名护士的职业倦怠总分为 (166.82±30.91) 分, 相关因素包括:年龄、婚姻、职称、护龄、劳动关系护理工作量、收入、家务劳动量等, 护士职业倦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护士职业倦怠相关因素非常多, 我们需要科学的心理干预方法, 促进护士的身心健康与提高工作效率。

关键词:护士,职业倦怠,相关因素,心理干预

参考文献

[1] 宋双, 张立力.中文版护士职业倦怠量表的信度和效度[J].广东医学, 2010, 11 (9) :501-502.

[2] 蒋燕, 陈英群, 于德华.护士职业倦怠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3, 11 (22) :192-194.

[3] 王珊珊, 刘彦慧.护士职业倦怠与自我效能和工作环境的相关及回归分析[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2, 21 (4) :549-551.

[4] 戚厚兴, 张作记.医生职业倦怠个体及社会影响因素的国内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2, 11 (21) :462-464.

[5] 黄云, 马辉, 张宁.社区医生职业倦怠及其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1, 10 (20) :348-350.

[6] 苏宇, 边亚栋.民营医院护士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3, 11 (4) :578-580.

[7] 眭万琼, 陈光琼, 胡国萍, 等.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护士心理行为影响的调查[J].护理研究, 2012, 07 (75) :387-389.

[8] 龚满英, 黄远泉, 李先荣.深圳市社区护士职业认同及工作压力对职业倦怠的影响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 2013, 12 (11) :1-2.

上一篇:浅析婚姻法中的父母建议权的建构下一篇:运用自主探究法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