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模式探讨

2022-09-11

1 前言

开展校企联合, 建立新型的校企合作关系, 既是企业依靠科技进步、立足全球发展、实施国际化经营的需要, 也是高等教育面向社会、促进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更是国家宏观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工作不仅是校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校企间长期合作和交流的基础, 是保证双方合作关系稳定、持续发展的关键。

2 企业人才失衡原因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 煤炭行情复苏并且发展迅猛, 煤炭企业发展越来越需要大量的现代化高层次人才。然而, 在高校就业率逐年下降的情况下, 多数学校毕业生宁可不工作, 也不愿意到煤炭企业工作, 造成煤炭企业整体知识结构不合理, 严重影响企业发展速度。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2.1 毕业生忽视个人长期发展, 过于追求片面的利益

煤炭企业长久给人们留下形象不佳的印象, 高校毕业生却对工作要求过高, 包括工作的环境、名誉、地位等。我校作为煤炭系统第一学府, 学生也已培养成一种“强势”心态, 自认条件不错, 企业应该趋之若鹜, 他们宁愿做“吃老一族”, 陶醉于家有父母, 吃喝不愁的满足, 也不愿到煤炭企业工作, 尽管在煤炭企业里发展前途一片光明。

2.2 企业对高校毕业生持怀疑态度

高校教育侧重于基础研究, 给人们的印象是重理论、轻实践。尽管近十年来, 高校的应用开发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 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成果, 然而, 社会对高校的认识依然停留在十年前的水平, 总认为高校毕业生所学的知识, 充其量只能在实验室搞基础研究, 发几篇文章, 实践能力需要提高, 使得企业对高校毕业生具有强烈的不信任感。

在企业与学生之间, 学校的作用至关重要。提高同学们对就业难度的认识, 加强培养学生的自我独立意识, 是学校的义务和责任。同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也为高校学生参与竞争、强化心理素质创造了条件。但是, 仅有外部条件还不够, 学校和企业间的政策更有利于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进入企业。加强校企互动, 积极发展完善校企人才培养模式, 为企业源源不断提供企业所需的人才才是校企合作重中之重。

3 完善发展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模式

3.1 打造创新团队, 建立校企合作新的平台

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中, 校企应积极合作创建和发展一批团队实体, 促进产学研结合, 充分发挥学校所拥有的人才、技术、设施、无形资产的优势和企业集团的资金、市场、管理、规模化优势,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体由校企双方联合出资, 建立共同研究和创新的平台, 认真管理、科学分工和真诚合作, 把双方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合作团队是企业在学校的联络点、优秀形象宣传员, 有利于学生熟悉企业、了解企业。

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可以取得三赢的局面。将团队实体打造成一个成熟的人才培训基地, 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相应专业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而且派出学生到企业里作项目, 将试验品拿到学校作实验, 研究成果双方共享, 新产品、新技术也会层出不穷。在企业所需的人才培养方面也可以在产业化的实践中, 通过“带土移植”方式, 将所开发的科技成果、科研人员及技术平台一起转移到企业中, 促进技术的直接应用和知识创新。

在团队产业化过程中, 合作双方建立的新型产学研机制能够及时获取市场信息, 面向国家需求, 加速技术的不断创新, 促进了学科建设及相关人才的培养, 使双方保持较强的持续创新的能力。

3.2 培育中高层次人才, 以贡献求发展、促合作

厂矿企业拥有大批的优秀的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或技术人员, 他们都能够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 具有运用现代科技成就和必要的经济管理知识, 综合解决工程技术实际问题, 进行应用研究和开发新技术的能力。他们经历了一定的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训练, 积累了较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 独立工作能力较强。但是, 由于他们本科毕业已多年, 外语水平不高, 计算机基础和应用能力较弱, 基础及专业基础理论相对薄弱和陈旧, 已经满足不了高速发达的信息时代对个人能力的需求, 严重影响企业未来的竞争力。

学校可以通过全国对口单招研究生、工程硕士、开设行业高级职业经理人资格培训班和M B A培训班为企业培养中高层次人才, 加快知识更新。在学习过程中, 课程设置应针对工程特点和企业需求的工程领域, 教学内容应具有宽广性和综合性, 侧重于方法应用及与实际联系比较密切的知识应用;针对企业要求及学生工作情况, 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重要的基础理论课在校集中授课, 保证学生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专业课程则根据学生的工作岗位不同采用分散授课, 使所学知识与本职岗位相结合;在教学方法上杜绝满堂灌、填鸭式, 强调自学为主, 提倡讨论式、讲座式,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采用多样化的考核内容, 侧重技术创新与市场行为结合能力的考核。

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中心。要考虑到当前企业对技术与人才资源的需求, 还要考虑到企业未来对技术与人才的需求, 不仅适应当前我国企业技术还不太先进的情况下对技术和人才的需求, 还要考虑到知识经济不断发展下企业逐步参与国际竞争情况下对技术与人才的需要。

3.3 完善定单制模式, 校企联手推进成人教育

早在1993年1月,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意见》中就明确地指出:“要努力建立各类成人高等学校与企业、部门双向介入, 生产、工作和教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运行机制。”这是成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努力方向, 也是企业部门应尽的责任。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 一靠技术的高起点, 二靠管理上的高水平, 三靠职工队伍的高素质。然而技术上的高起点、管理上的高水平, 都必须以职工队伍的高素质做基础。没有这个基础, 那两高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企业根据自己需求同学校合作商议, 制定相应的专业课程进行培训, 同时也可以根据企业需求, 安排教师到企业现场针对企业存在的问题讲课, 立竿见影, 这样既满足了职工“学不离岗”, 又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 学校与企业都分担讲课或指导实践的任务, 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4 结语

现代工业社会中, 企业是使用工程人才的主体, 也是工程人才培养的主体之一。企业拥有对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的最终评价权, 是评价各所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优劣的“考官”, 是承担现代工程人才培养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程人才成长的不同时空序列中, 校企这两类主体发挥着不同的人才培养作用, 彼此之间都不可能互相替代, 而且缺一不可。只有坚定不移地加强合作, 双方事业才会继续发展、共同进步。

摘要:中国矿业大学和煤炭企业双方对目前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式比较满意, 进一步丰富培养模式, 校企双方的合作会更加密切。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上一篇:浅析新《环保法》第九条规定下的环境教育义务主体下一篇:从FFA交易形式演变看清算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