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2023-03-28

第一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郑益仙

(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材料工程系江苏常州213011)

摘要:分析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我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具体实

施经验和成效进行探讨,得出结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职业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

所在,是实现国家、企业、学校、学生各方“多赢”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必要性;可行性

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何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劳动保障部制订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2010年)》中指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就是:紧密结合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建立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制度。鼓励企业结合高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与职业院校联合制定培养计划,为学校提供实习场地,选派实习指导教师,吸收教师、学生参与技术攻关。

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我国当前就业形势的迫切需要。

由于我国人口多,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形势仍然很严峻,特别是劳动者整体素质不能适应就业需要的矛盾继续存在。目前,全国技术技能劳动者有8 720万人,占全国城镇从业人员的32.9%,其中技师和高级技师360万人,仅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4%。劳动保障部对103个劳动力市场监测结果表明,登记的求人倍率均大于1,对高技技师、技师、高级工程师的求人倍率分别达到3.3、2.

2、2.1。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重要措施。

2.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迫切需要。

2005年8月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王瑞祥在中央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高技能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竞争力提高的一个瓶颈。“中国制造”要走向世界,仅仅靠劳动力的低成本难以参与国际竞争,更难以占领国际市场,迫切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特别是大批高技能人才。

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提高自身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完善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模式,工学结合、订单培养、产学研一体化等,都是职业教育在办学过程中,促进就业、促进办学水平和培养质量提高的成功范例,也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突破。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模式,要求培养的学生与用人单位科学、有机地实行“产销”连接。也就是运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能动作用,利用市场的力量使职业教育在促进人力资源开发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而职业教育也只有在促进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才能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

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可行性

1.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需求相吻合。

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服务一线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是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专门人才的平台。2005年 11月7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因此,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迫切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2.职业教育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F&G(中国)电气有限公司业务拓展经理马海妮说:“从人才市场上招工很容易,但后期的培训则非常艰难。从培训成本上来看,通过‘双元制’教学与学校培养定单式的员工,虽然花费不少,还是‘划算’的。”

职业教育是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产物,与行业、企业、农村和社会用人部门密切相关,市场需求是职业教育最根本的切入点。与经济建设同呼吸,共命运。所以职业教育可保证直接有效地开发人力资源。

3.国家出台的政策支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劳动保障部制订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2010年)》中指出要通过建立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企业行业和职业院校代表,以及有关方面专家组成的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协调指导委员会,强化职业院校和企业的联系。改革培养模式,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

对于企业,国家鼓励企业出资支持重点领域学科和专业建设、设立奖学金或助学金。对于企业或个人支持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的各项经费,通过中国境内非营利的社会团体、国家机关进行捐赠的,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4〕39号)的规定,准予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前全额扣除。国家鼓

励企业积极接受高校学生实习,企业支付给在本企业实习学生的报酬,可以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支付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7]42号)的规定,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时扣除。企业应为高校学生实习提供便利条件,选派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指导。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途径

国家要求加快人才培养体制和机制的改革,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鼓励高等学校与企业开展合作办学,联合建设重点领域学科和专业,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实行“订单式”培养。聘请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共同参与制订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设置、开展教学质量评估。加大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工科在校学生要到企业去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时间不少于6个月。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积极邀请企业专家兼课,派教师到企业学习。

我校通过与用人单位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与用人单位就教学实习基地、冠名班、就业基地等事宜,经双方友好协商,达成合作意向。

校企合作协议书就是用人单位的“订单”,这张“订单”不仅仅是一张“用人”需求的预定单,还要包括从培养目标、课程计划到教学方法、评估方法等在内的订单培养计划。要在用人单位“需求”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用人单位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在办学过程中的作用,具体做法如下:

1.教学层面的合作

(1)企业参与学校招生和毕业生的就业。在学校招生阶段即选拔一个班学生作为“签约准员工”,企业就缺口岗位与校方达成培养协议,每年所需专业人数通报校方,由校方负责招生、培养,企业选择优秀学生进企业顶岗实习一年,校企共同签定高技能人才的就业协议。校企双方合作共同研究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专业教学计划,使学校的专业教学计划能够与市场需求良好对接;注意把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计划与学校的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对接,使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学校教学环节紧密结合,教学针对性更强。

(2)企业为校方提供实践基地,由企业指派人员对学生进行实训;加强学校教学与生产实际的结合,弥补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脱节的缺陷,培养和锻炼学生解决企业生产一线实际问题的能力。校企共同研究开发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材;并将与企业生产密切相关的、直接从企业生产一线提炼出的生产性案例式教学课题,在校内对学生进行实用的案例教学,或直接放到校企合作基地企业,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或生产骨干,根据课题的内容和教学要求在生产现场实施教学。

(3)学校根据企业需要对企业的在岗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或取证培训。

2.师资队伍培养的合作

校企共同选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师资;学校积极引导各专业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顶岗进修,紧贴企业实际进行培训课题开发。同时聘请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师、高级技师走进来一起参与课题开发和直接从事教学。

3.教科研合作

拓宽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思路,在条件成熟时,积极承接企业加工难题,由教师带领冠名班学生进行技术攻关,成功后将其开发成冠名班教学课题。

4.文化层面的合作

将企业文化与理念传输给教师和学生。每年请企业有关部门主管为学生做名为“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员工”的讲座。企业还参与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管理模式的制订,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搞好专业文化建设,通过引入企业文化,校企结合,培养学生适合企业需要的专业文化素质,即:专业化的工作技能包含技术、资质和通用管理能力;专业化的工作方式包含形象、思维、语言;专业化工作操守包含道德、态度、意识。

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作用和意义

对国家来说,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是加快国家人力资源开发,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对企业而言,“订单培养”是快速造就人才的有效途径,开展校企合作能有效地保证企业对技能紧缺型人力资源的开发需求,可以较好地解决企业对人才标准的培养途径与质量要求等问题。在校企双方紧密型合作过程中,由于教学计划是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的,所以学生在实习前初步具备了顶岗生产的能力,使企业感受到接受学生顶岗实习不仅不是负担,而且成为有效的劳动生产力。同时学校让合作企业优先挑选、录用实习中表现出色的学生,使企业降低了招工、用人方面的成本和风险;获得了实惠与利益,在教学中充分体现“订单培养”为企业“量身订制”人才的功能,突出企业岗位要求,注重工学紧密结合,加强学生对企业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培养,并最终实现订单学生综合素质与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将校企合作作为营造“学习型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企业竞争力。并可以通过对教育的支持,起到宣传效应,树立企业形象。

对学校来说,开展校企合作能有效的使学校了解企业对人才使需求的数量与质量的

要求,从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确立服务企业的办学理念,明确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变革人才培养的途径与方法,使之满足企业对技能紧缺型人才的需求。在招生宣传方面,我们注重突出订单企业及其合作的成效,让学生与家长更多地了解企业发展前景与岗位要求,努力使他们对自身发展做到“心中有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发展考虑”的办学理念。使学校人才培养结构基本适应劳动市场的变化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与发展能力。提高合作企业及劳动市场对学生的认可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一定要坚持并发扬光大。

对学生而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使学习内容与企业的需求零距离、使实践锻炼与职业岗位零距离,必将促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还能使学生亲身领略企业文化并更好的融入其中,培养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企业发展前景与岗位要求,从而对自身发展做到“心中有数”,提高就业水平与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事部科技部国资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J].继续教育,2008(2).

[2] 劳动保障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2010年)[R].

[3] 李高海.浅论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J].继续教育,2008(5).

[4] 王瑞祥.深化认识 健全机制 积极推进中央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R].在中央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第二篇:基于校企合作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第528期 作者:□文/刘菁婉 时间:2016-1-1 16:39:28 浏览:288次

[提要] 本文从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分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本质,针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提出必须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会计专业;人才培养

本文系安徽省质量工程省级项目:特色专业建设阶段性成果(编号:2013tszy056);安徽省质量工程省级项目:会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阶段性成果(编号:2014zy093) 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27日

习近平对发展职业教育指示强调,职业教育传承技术培养人才,为广大青年就业创业开辟了一条重要途径。他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提出:“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

一、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充分理解高职会计教育特点基础上,建立起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加强德育法治建设。以就业为导向,与企业合作交流,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将课程设置与学生的资格考试、就业联系起来,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真正应用到实际工作岗位中来,把高职会计教育的特点与产业行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就是围绕这一精神,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向市场,面向企业,按照社会需求培养出既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又同时具备较强会计实践能力的,可以适应不同环境岗位的高素质、高技能的财会专业复合型人才。

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本质要求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本质上要求产业教学结合要一体化,校企之间多层次的深度互动,尊重教育尊重人才,打破学校与社会企业行业以及学校教学与产业之间的界限,吸引汇聚更多职业教育资源,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可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企业技术提高、产业升级,共创一个学校、企业、行业、社会产业共赢的局面。高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培养能够适应产业发展,适应企业需求的高技术高技能的人才。

三、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的问题

(一)学校在人才培养中只重视专业知识而忽视职业素养。学校在日常教学中只重视学生的专业素质,并不看重职业素养的培养。导致了一些学生虽然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但是在职业道德、应变能力、抗压能力、沟通能力、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等基本职业素养与能力表现上比较弱,走出校门之后很难适应社会,适应工作岗位。

(二)教学知识和技能体系与工作实际偏差较大。部分会计教材上的知识体系较陈旧,没有很好地与会计准则变化、政府政策改革挂钩,从而导致学生所学并非社会所用,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产生质疑,影响学生就业。究其原因,主要是负责专业建设的老师与政府和行业、企业的相关人员联系不够密切,未能较好地将社会动向有机地融入人才培养之中,导致培养质量出现偏差。

(三)缺少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实习质量难以保证。与理工科类专业相比,由于会计专业直接接触到企业的商业秘密,甚至是资金的安全,学生顶岗实习显得尤为困难。企业作为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独立的经济实体,财务信息又是一个公司的核心机密,企业出于商业机密安全的考虑,不放心把经济业务交给学生处理,实习学生得不到企业的信任,不能真正的“顶岗”,很难像一名真正的企业财务人员一样去接触财务资料,只能进行“勤杂工”式实训,导致学生实习质量无法保证,学校达不到预期的实践教学效果。同时学校老师到企业培训、学校的学生到企业实习、企业的专家到学校来担任兼职教师或指导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无法做到很好的沟通和融合,校企深度合作比较困难。因而在实践过程中普遍遇到企业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低、不主动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情况。

(四)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结合不紧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特殊关键时期。GDP增速放缓,重视经济“量”和“质”的协调发展,而不是一味追求超高速增长,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和可持续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迫切需要培养大批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技术技能人才。高职教育要发展与市场相匹配的职业教育,培养与市场相匹配的职业人才。然而,近几年来,职业院校生源竞争日趋激烈,一些高职院校只是想尽办法招揽生源,一些办学模式成为了招生时的宣传,实际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没有放到经济社会、产业发展、企业需求的广阔市场去思考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培养方式、教学过程等问题,培养质量得不到保证。如专业课程设置缺乏必要和深入的市场调查与需求论证,很多时候是“跟着感觉走”,结果往往导致专业建设总是落后于产业发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脱节,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不强,课程开设随意性大,课程设置不是出于学生“职业技能”、“就业岗位”的需要,因人设课现象严重,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与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要求不匹配等。

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建立专业与产业发展协调机制。以促进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建设方法与产业发展相适应为途径,建立高职会计专业与产业发展协调机制。一是会计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相融合。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要面向产业、面向职业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更新。要放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中去考虑,围绕重点产业、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调整与设置专业,打造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优势和特色会计专业;二是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匹配。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市场调研和论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变化,根据市场人才需求“量”和“质”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学生知识、素质、能力规格设计上体现新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的要求,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三是专业建设与行业企业相结合。成立行业、企业、学校多方共同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形成行业企业积极参与专业建设的有效机制,共同为专业发展把脉,及时了解产业发展动态,加强对专业建设的跟踪监测与实时调控,对专业建设实施阶段性评估,促进专业良性发展。

(二)强调基本职业素质培养和训练。“先做人,后做事”。在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技能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其人格的培养,对其基本职业素质的培养。比如人文素养、职业道德、适应能力、应变能力、抗压能力、吃苦耐劳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团队意识等,这是学生走向社会时无论从事什么岗位的工作,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无德”而“有才”的毕业生,相信企业也不敢冒风险录用。因此,要使我们的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职业人,唯有加强基本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训练。

(三)深入沟通学校和企业。校企合作对企业采取激励措施。校企合作不能光靠学校和老师“苦口婆心”的游说,而应该让企业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如在企业纳税、职工培训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通过政策激励引导,充分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积极性。校企合作要明确企业办学责任,企业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主体。然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不明确,缺乏相应的法律约束和制度保障。

为了深入沟通校企双方,一方面会计院校派出相关人员定期走访会计专业企业-记账公司,了解记账公司发展情况和对会计岗位的技能新要求;另一方面会计专业企业负责人应邀在适当时间到学校参加座谈,或委派专家开展短期培训,向学校及学生传递最新财会知识,拓展师生专业知识面,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指导学校会计实训基地的建设。双方只有在深入的沟通和交流中才能找到实现校企合作“双赢”的途径。

(四)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校企共建机制。以促进校企“双岗”互聘、“双向”互动为途径,建立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校企共建机制。一是促进校企“双岗”互聘。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离不开企业的积极参与。依托企业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安排教师企业挂职和实践锻炼,参与企业管理与生产等环节,提升教师行业素养水平与专业实践能力;二是聘任企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作为学校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教学类课程,使学校专业建设紧跟企业。 (作者单位:淮南职业技术学院)

基于校企合作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第528期 作者:□文/刘菁婉 时间:2016-1-1 16:39:28 浏览:288次

[提要] 本文从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分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本质,针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提出必须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会计专业;人才培养

本文系安徽省质量工程省级项目:特色专业建设阶段性成果(编号:2013tszy056);安徽省质量工程省级项目:会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阶段性成果(编号:2014zy093) 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27日 习近平对发展职业教育指示强调,职业教育传承技术培养人才,为广大青年就业创业开辟了一条重要途径。他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提出:“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

一、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充分理解高职会计教育特点基础上,建立起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加强德育法治建设。以就业为导向,与企业合作交流,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将课程设置与学生的资格考试、就业联系起来,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真正应用到实际工作岗位中来,把高职会计教育的特点与产业行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就是围绕这一精神,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向市场,面向企业,按照社会需求培养出既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又同时具备较强会计实践能力的,可以适应不同环境岗位的高素质、高技能的财会专业复合型人才。

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本质要求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本质上要求产业教学结合要一体化,校企之间多层次的深度互动,尊重教育尊重人才,打破学校与社会企业行业以及学校教学与产业之间的界限,吸引汇聚更多职业教育资源,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可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企业技术提高、产业升级,共创一个学校、企业、行业、社会产业共赢的局面。高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培养能够适应产业发展,适应企业需求的高技术高技能的人才。

三、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的问题

(一)学校在人才培养中只重视专业知识而忽视职业素养。学校在日常教学中只重视学生的专业素质,并不看重职业素养的培养。导致了一些学生虽然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但是在职业道德、应变能力、抗压能力、沟通能力、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等基本职业素养与能力表现上比较弱,走出校门之后很难适应社会,适应工作岗位。

(二)教学知识和技能体系与工作实际偏差较大。部分会计教材上的知识体系较陈旧,没有很好地与会计准则变化、政府政策改革挂钩,从而导致学生所学并非社会所用,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产生质疑,影响学生就业。究其原因,主要是负责专业建设的老师与政府和行业、企业的相关人员联系不够密切,未能较好地将社会动向有机地融入人才培养之中,导致培养质量出现偏差。

(三)缺少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实习质量难以保证。与理工科类专业相比,由于会计专业直接接触到企业的商业秘密,甚至是资金的安全,学生顶岗实习显得尤为困难。企业作为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独立的经济实体,财务信息又是一个公司的核心机密,企业出于商业机密安全的考虑,不放心把经济业务交给学生处理,实习学生得不到企业的信任,不能真正的“顶岗”,很难像一名真正的企业财务人员一样去接触财务资料,只能进行“勤杂工”式实训,导致学生实习质量无法保证,学校达不到预期的实践教学效果。同时学校老师到企业培训、学校的学生到企业实习、企业的专家到学校来担任兼职教师或指导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无法做到很好的沟通和融合,校企深度合作比较困难。因而在实践过程中普遍遇到企业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低、不主动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情况。

(四)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结合不紧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特殊关键时期。GDP增速放缓,重视经济“量”和“质”的协调发展,而不是一味追求超高速增长,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和可持续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迫切需要培养大批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技术技能人才。高职教育要发展与市场相匹配的职业教育,培养与市场相匹配的职业人才。然而,近几年来,职业院校生源竞争日趋激烈,一些高职院校只是想尽办法招揽生源,一些办学模式成为了招生时的宣传,实际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没有放到经济社会、产业发展、企业需求的广阔市场去思考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培养方式、教学过程等问题,培养质量得不到保证。如专业课程设置缺乏必要和深入的市场调查与需求论证,很多时候是“跟着感觉走”,结果往往导致专业建设总是落后于产业发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脱节,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不强,课程开设随意性大,课程设置不是出于学生“职业技能”、“就业岗位”的需要,因人设课现象严重,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与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要求不匹配等。

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建立专业与产业发展协调机制。以促进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建设方法与产业发展相适应为途径,建立高职会计专业与产业发展协调机制。一是会计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相融合。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要面向产业、面向职业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更新。要放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中去考虑,围绕重点产业、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调整与设置专业,打造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优势和特色会计专业;二是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匹配。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市场调研和论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变化,根据市场人才需求“量”和“质”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学生知识、素质、能力规格设计上体现新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的要求,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三是专业建设与行业企业相结合。成立行业、企业、学校多方共同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形成行业企业积极参与专业建设的有效机制,共同为专业发展把脉,及时了解产业发展动态,加强对专业建设的跟踪监测与实时调控,对专业建设实施阶段性评估,促进专业良性发展。

(二)强调基本职业素质培养和训练。“先做人,后做事”。在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技能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其人格的培养,对其基本职业素质的培养。比如人文素养、职业道德、适应能力、应变能力、抗压能力、吃苦耐劳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团队意识等,这是学生走向社会时无论从事什么岗位的工作,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无德”而“有才”的毕业生,相信企业也不敢冒风险录用。因此,要使我们的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职业人,唯有加强基本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训练。

(三)深入沟通学校和企业。校企合作对企业采取激励措施。校企合作不能光靠学校和老师“苦口婆心”的游说,而应该让企业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如在企业纳税、职工培训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通过政策激励引导,充分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积极性。校企合作要明确企业办学责任,企业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主体。然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不明确,缺乏相应的法律约束和制度保障。

为了深入沟通校企双方,一方面会计院校派出相关人员定期走访会计专业企业-记账公司,了解记账公司发展情况和对会计岗位的技能新要求;另一方面会计专业企业负责人应邀在适当时间到学校参加座谈,或委派专家开展短期培训,向学校及学生传递最新财会知识,拓展师生专业知识面,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指导学校会计实训基地的建设。双方只有在深入的沟通和交流中才能找到实现校企合作“双赢”的途径。

(四)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校企共建机制。以促进校企“双岗”互聘、“双向”互动为途径,建立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校企共建机制。一是促进校企“双岗”互聘。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离不开企业的积极参与。依托企业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安排教师企业挂职和实践锻炼,参与企业管理与生产等环节,提升教师行业素养水平与专业实践能力;二是聘任企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作为学校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教学类课程,使学校专业建设紧跟企业。 (作者单位:淮南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开题报告定稿

枣庄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

《职业技术教育中校企合作问题研究》

开题报告

负责人:

段青

胡修玉 于全福 段青 唐俊涛 张利

主要参加人员:

枣庄科技职业学院

2011年9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应用技能型高级人才的使命,而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贴近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学生缺乏职业技能素质的训练,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学生熟练的技能和相关职业素质的获得,必须依赖于理论和实践的密切结合,实训教学不能离开企业的真实环境,教学内容也必须和企业技术改革及产品更新实时联系在一起。大力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提职业技术业教育质量,解决技能人才培养瓶颈的必由之路。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课题组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职校企合作的现状不尽如人意,可谓“叫得响,落不实”,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企业缺乏合作的内在动力,不能积极参与,普遍存在学校一头热的状况;合作只是停留在文件协议上,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不够,校企合作处于“认知实习、生产实习”等简单协作,对人才培养工作促进作用有限;合作程度不高,停留在表层,合作模式单一,缺乏长远规划和深度合作内容。这些问题反映出在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中,还没有建立起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构建适合我国国情、地区经济发展和学校实际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推动职业技术院校与企业长效合作,互利共赢,共育高技能人才,是一个重要而迫切的课题,值得深入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要构建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育方法等构成要素。课题组要在文献研究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通过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的深入调查,认真剖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根据我国国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实际,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为原则,构建

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提出多渠道、多层次、多模式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为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的深入推进提供解决方案。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将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产生重要的指导借鉴意义,为学校、企业以及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本课题研究的成功,预期会产生如下的积极作用:

1、促进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

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从本课题研究成果中,选择适宜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促进建立更加有效地校企合作机制,营造良性、稳定、可持续的校企互动环境,促进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实现校企双赢。

2、促进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教学的改革和价值实现

本课题关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研究,要求学校紧紧围绕企业的生产实际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标准,聘请企业领导、技术骨干参与课程改革,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交流等方面进行校企对接,这将大大促进职业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增强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育价值和效率。

3、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素质的培养

调查显示,人们的工作技能无论是专业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还是计划、组织、沟通能力,其获取途径 70%以上来自工作经验。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结合,将有效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素质的培养,使毕业生真正能适应企业需求,成为企业乐于接收、愿意重用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三、课题研究的范围、对象和内容

(一)研究范围和对象

需要对本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对象进行界定。首先本课题的研究不是广义的校企合作,而是合作教育。广义的校企合作是指教育机构与产业界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领域开展的各种合作活动。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主要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在相关人才培养、培训中进行的合作, 属于国际上通称的合作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即通过合作教育,使学生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之相关的实际工作中,然后将在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见识带回学校,促进学校的教和学,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本课题的研究围绕合作教育进行,即如何构建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培养具有较职业技术业素质人才的教育模式,落脚在人才培养,体现的是教育价值,而对于校企合作的经济利益不做过多关注。

其次,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高等职业教育,而非普通职业教育。学校的类别与层次不同,培养目标也不同。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即高端技能型人才,属于高等教育层次而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因此要注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模式在这两种层次职业教育中的区别。课题组人员在选取案例时多以枣庄科技职业学院的实践经验作为脚本,同时也对省内外多所职业技术院校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践进行了考察研究。

(二)研究的内容

1、“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的理论研究 (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涵义和特征 (2)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理论依据 (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2、国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主要模式的比较与启示

(1)国外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及特征 (2)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国际经验的启示与思考

3、国内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及成因分析 (1)校企合作现状调查

(2)校企合作中存在问题:调查结果及原因分析

4、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依据 (2)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保障 (3)较浅层次的校企合作模式 (4)深层次长效合作模式的构建

四、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校企合作研究和实践国外起步较早。1871年德国宪法将职业技术教育定为义务教育。1900年德国让企业参与职业培训,承担培训的主要责任,这样的企

业和职业学校互相合作、互相协调、互相补充,形成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双元制模式。发达国家校企合作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合作办学形式。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这种校企合作形式的典型代表。

2、学校主导、企业支持形式。英国‘三明治’教育和美国的‘学工交替’教育属于这种形式。

3、企业与学校合股办学形式。这是发达国家扩大职业学校自主权以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结果。

4、企业独立办职业学校。20世纪中后期崛起的日本、韩国都有鼓励企业创办学校的政策出台。

当今国际职教理论界最有影响的学者福斯特积极倡导“产学合作”的办学形式,提出了实践课尽量在企业内进行,尽力缩小正规学校职教与实际工作情景之间的距离的观点。这些思想可以说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理论先导。

近些年,我国教育理论工作和职教实践工作者在总结校企合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模式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虽然我国职业技术院校大都在进行校企合作的实践,但大多处于较浅层次的合作,对校企深层次合作的实践和研究不多,校企合作虽然取得了不少有益的成效,但也面临着诸多障碍。目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滞后于实践,缺乏对实践的归纳和总结,不足以回答实践中的困惑和问题。很多研究者引介推广国外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先进经验,但是借鉴国外的成功做法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地区差异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实际水平,不能照搬照抄。所以深化和完善符合本地区和本校特点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探索,更需要大胆地创新。

五、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的总体思路:

运用文献研究,广泛搜集有关资料,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对职业技术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展开理论研究,寻找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对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并与现实案例和经验相联系,提出相应的观点和对策,使课题获得

充分的现实意义。

(二)具体研究方法:

①文献研究法 对国内外校企合作的有关文献进行查阅、收集、分析、综合、加工、整理。

②调查研究法 包括问卷调查、座谈、综合调查、访谈等。特别是要对校企合作教育现状进行实地考察,对企业家及员工中的毕业生进行访谈,搜集相关资料。 ③比较研究法 选择国内外、省内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的的理念、作法、经验教训,进行对比研究。选择不同模式,进行对比研究,从中探索规律、借鉴有益经验。

④案例研究法 以枣庄科技职业学院等院校与企业合作教育的典型案例深入剖析,总结归纳,从而进行模式构建。

⑤经验总结法 在研究中及时反思总结经验,撰写有关论文,提升到理论,揭示规律,深化研究,指导实践。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1)选题,查阅国内外有关校企合作的理论和实践资料; (2)研究设计和制定研究计划;

(3)对国外校企合作模式进行比较研究;

(4)调查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及其他职业技术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 (5)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5)提出相应的观点和对策,并撰写相关论文; (6)在上述基础上形成一份研究报告; (7)提交结题申请。 具体安排如下:

(一)课题准备阶段:(2011年8月至2011年12月)

1.进行前期论证和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学习,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拟定方案,确定任务分工;

2、撰写开题报告。

(二)实施方案阶段:(2012年1月至5月)

1、依据课题的总体构思和各自承担的任务,具体实施;

2、撰写阶段实验报告、经验论文、个案分析。

(三)课题总结阶段:(2012年6月至7月)

1、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2、收集、编印成果材料,邀请专家鉴定。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研究报告和论文两种形式 预期研究成果

2011.10-2011.12 职业技术教育中校企合作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论文 段青、唐俊涛

2012.01-2012.04 职业技术教育深度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 论文 于全福、 段青、张利

2012.05-2012.06 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研究报告 段青、张杰

八、课题研究的保障条件

1.研究队伍

课题负责人段青和主研人员唐俊涛、张利已完成了《“双师型”教师在职业教育发展中作用与影响研究》和《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化工实践能力培养研究》等课题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并获得了大量的研究材料,他们取得的科研成果在社会上得到了良好的评价。

参加本课题研究的成员都是多年从事一线高等职业教学工作的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1人,副高级职称1人,所有人员年龄均在50岁以下,是一支年富力强的科研队伍,具有良好的科研基础。团队半数以上为双师型教师,课题组负责人段青是工程师,曾在企业工作多年,有参与校企合作的实际经验,课题组成员中有市级骨干教师,有学科带头人,有 “优秀青年教师”获得者。他们工作责任心强,平时能够虚心学习、刻苦钻研,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完全可以胜任此项工作。所有课题组成员有充裕的时间从事课题的调查与研究,能保证如期完成研究任务。 2.物质设施和经费保障

本校现有的文献资料基本能满足该课题方案的需要,缺少的文献资料可以到

沧州师范学院等兄弟院校查找,能够保证课题研究活动的顺利进行。该课题所需经费可以通过课题组人员自筹解决。

第四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开题报告最终稿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应用技能型高级人才的使命,而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贴近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学生缺乏职业技能素质的训练,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学生熟练的技能和相关职业素质的获得,必须依赖于理论和实践的密切结合,实训教学不能离开企业的真实环境,教学内容也必须和企业技术改革及产品更新实时联系在一起。大力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解决技能人才培养瓶颈的必由之路。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课题组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职校企合作的现状不尽如人意,可谓“叫得响,落不实”,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企业缺乏合作的内在动力,不能积极参与,普遍存在学校一头热的状况;合作只是停留在文件协议上,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不够,校企合作处于“认知实习、生产实习”等简单协作,对人才培养工作促进作用有限;合作程度不高,停留在表层,合作模式单一,缺乏长远规划和深度合作内容。这些问题反映出在我国高职教育中,还没有建立起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构建适合我国国情、地区经济发展和学校实际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推动高职院校与企业长效合作,互利共赢,共育高技能人才,是一个重要而迫切的课题,值得深入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要构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育方法等构成要素。课题组要在文献研究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通过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的深入调查,认真剖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根据我国国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实际,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为原则,构建课程

和教学内容体系,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提出多渠道、多层次、多模式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深入推进提供解决方案。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将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产生重要的指导借鉴意义,为学校、企业以及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本课题研究的成功,预期会产生如下的积极作用:

1、促进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

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从本课题研究成果中,选择适宜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促进建立更加有效地校企合作机制,营造良性、稳定、可持续的校企互动环境,促进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实现校企双赢。

2、促进高职教育课程教学的改革和价值实现

本课题关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研究,要求学校紧紧围绕企业的生产实际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标准,聘请企业领导、技术骨干参与课程改革,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交流等方面进行校企对接,这将大大促进高职课程教学的改革,增强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育价值和效率。

3、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素质的培养

调查显示,人们的工作技能无论是专业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还是计划、组织、沟通能力,其获取途径 70%以上来自工作经验。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结合,将有效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素质的培养,使毕业生真正能适应企业需求,成为企业乐于接收、愿意重用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三、课题研究的范围、对象和内容

(一)研究范围和对象

需要对本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对象进行界定。首先本课题的研究不是广义的校企合作,而是合作教育。广义的校企合作是指教育机构与产业界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领域开展的各种合作活动。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主要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在相关人才培养、培训中进行的合作, 属于国际上通称的合作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即通过合作教育,使学生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之相关的实际工作中,然后将在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见识带回学校,促进学校的教和学,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本课题的研究围绕合作教育进行,即如何构建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质人才的教育模式,落脚在人才培养,体现的是教育价值,而对于校企合作的经济利益不做过多关注。

其次,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高等职业教育,而非普通职业教育。学校的类别与层次不同,培养目标也不同。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即高端技能型人才,属于高等教育层次而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因此要注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模式在这两种层次职业教育中的区别。课题组人员在选取案例时多以沧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经验作为脚本,同时也对省内外多所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践进行了考察研究。

(二)研究的内容

1、“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的理论研究 (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涵义和特征 (2)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理论依据 (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2、国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主要模式的比较与启示 (1)国外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及特征 (2)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国际经验的启示与思考

3、国内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及成因分析 (1)校企合作现状调查

(2)校企合作中存在问题:调查结果及原因分析

4、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依据 (2)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保障 (3)较浅层次的校企合作模式 (4)深层次长效合作模式的构建

四、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校企合作研究和实践国外起步较早。1871年德国宪法将职业技术教育定为义务教育。1900年德国让企业参与职业培训,承担培训的主要责任,这样的企

业和职业学校互相合作、互相协调、互相补充,形成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双元制模式。发达国家校企合作发展高职教育的主要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合作办学形式。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这种校企合作形式的典型代表。

2、学校主导、企业支持形式。英国‘三明治’教育和美国的‘学工交替’教育属于这种形式。

3、企业与学校合股办学形式。这是发达国家扩大职业学校自主权以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结果。

4、企业独立办职业学校。20世纪中后期崛起的日本、韩国都有鼓励企业创办学校的政策出台。

当今国际职教理论界最有影响的学者福斯特积极倡导“产学合作”的办学形式,提出了实践课尽量在企业内进行,尽力缩小正规学校职教与实际工作情景之间的距离的观点。这些思想可以说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理论先导。

近些年,我国教育理论工作和职教实践工作者在总结校企合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模式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虽然我国高职院校大都在进行校企合作的实践,但大多处于较浅层次的合作,对校企深层次合作的实践和研究不多,校企合作虽然取得了不少有益的成效,但也面临着诸多障碍。目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滞后于实践,缺乏对实践的归纳和总结,不足以回答实践中的困惑和问题。很多研究者引介推广国外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先进经验,但是借鉴国外的成功做法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地区差异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实际水平,不能照搬照抄。所以深化和完善符合本地区和本校特点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探索,更需要大胆地创新。

五、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的总体思路:

运用文献研究,广泛搜集有关资料,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展开理论研究,寻找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对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并与现实案例和经验相联系,提出相应的观点和对策,使课题获得充分

的现实意义。

(二)具体研究方法:

①文献研究法 对国内外校企合作的有关文献进行查阅、收集、分析、综合、加工、整理。

②调查研究法 包括问卷调查、座谈、综合调查、访谈等。特别是要对校企合作教育现状进行实地考察,对企业家及员工中的毕业生进行访谈,搜集相关资料。 ③比较研究法 选择国内外、省内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的的理念、作法、经验教训,进行对比研究。选择不同模式,进行对比研究,从中探索规律、借鉴有益经验。

④案例研究法 以沧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与企业合作教育的典型案例深入剖析,总结归纳,从而进行模式构建。

⑤经验总结法 在研究中及时反思总结经验,撰写有关论文,提升到理论,揭示规律,深化研究,指导实践。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1)选题,查阅国内外有关校企合作的理论和实践资料; (2)研究设计和制定研究计划;

(3)对国外校企合作模式进行比较研究;

(4)调查沧州职业技术学院及其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 (5)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5)提出相应的观点和对策,并撰写相关论文; (6)在上述基础上形成一份研究报告; (7)提交结题申请。 具体安排如下:

(一)课题准备阶段:(2011年8月至2011年12月)

1.进行前期论证和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学习,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拟定方案,确定任务分工;

2、撰写开题报告。

(二)实施方案阶段:(2012年1月至5月)

1、依据课题的总体构思和各自承担的任务,具体实施;

2、撰写阶段实验报告、经验论文、个案分析。

(三)课题总结阶段:(2012年6月至7月)

1、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2、收集、编印成果材料,邀请专家鉴定。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研究报告和论文两种形式 预期研究成果

2011.10-2011.12 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论文 胡国文、罗润芝、王景慧

2012.01-2012.04 高职教育深度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 论文 罗润芝、刘英梅、杨雪琴

2012.05-2012.06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研究报告 罗润芝

八、课题研究的保障条件

1.研究队伍

课题负责人罗润芝和主研人员王景慧、刘英梅已完成了《“双师型”教师在职业教育发展中作用与影响研究》和《高职院校学生化工实践能力培养研究》等课题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并获得了大量的研究材料,他们取得的科研成果在社会上得到了良好的评价。

参加本课题研究的成员都是多年从事一线高等职业教学工作的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1人,副高级职称3人,所有人员年龄均在44岁以下,是一支年富力强的科研队伍,具有良好的科研基础。团队半数以上为双师型教师,课题组负责人罗润芝是高级工程师,曾在企业工作多年,有参与校企合作的实际经验,课题组成员中有市级骨干教师,有学科带头人,有 “优秀青年教师”获得者。他们工作责任心强,平时能够虚心学习、刻苦钻研,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完全可以胜任此项工作。所有课题组成员有充裕的时间从事课题的调查与研究,能保证如期完成研究任务。 2.物质设施和经费保障

本校现有的文献资料基本能满足该课题方案的需要,缺少的文献资料可以到

沧州师范学院等兄弟院校查找,能够保证课题研究活动的顺利进行。该课题所需经费可以通过课题组人员自筹解决。

第五篇: 关于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摘要】中等等职业教育具有明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特征,以及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 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文章探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问题,阐述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的几种实践思路和做法。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必须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 导向”的办学方针,依靠行业企业办学,找准企业与职业技术学校的 利益共同点,注重探索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建立职业学校与企 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双向互动和长期合作,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有机结合起来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只有企 业的积极参与,才能让职业学校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岗位职务能力需求,使职 业学校根据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搞好课程开发,按照企业的要求 组织教学活动,为企业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那么在理论转化到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如何达到上述目标?工与学、校与企在此过程中应该各自扮演什么角色,承担什么样的工作呢?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 中职学校应把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纳入教学工作并且常抓不懈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也是中职教师继续教育, 终身学习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工学结合,在企业生产实践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对营造继续 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依托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师资,就要使教师深入企业实践的平台,让他们积累教学经验,形成专业特长,培养“能文能武”的“实战型”教师,以确保带出的学生能顺利实现与企业的对接。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一定的制度和条件作为保障。

(一)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生产第一线锻炼

要积极争取企业的支持,由校企双方共同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由包括企业工程师、技师和学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制订“校企订单合作”的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实施教学,同时开展教学研究、课题开发、企业技术攻关、企业职工培训等工作,定期进行技术交流和双向互动,实现学校和企业产学研的结合。学校应根据总体计划安排,结合教师的具体情况,分期、分批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顶岗工作和挂职锻炼,深人实训基地,以解决青年教师专业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提高青年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在企业兼职,积累实践经验

通过与企业进行“工学交替”式合作,使学校教师向企业工程师角色转换,实现专业教师在企业兼职,便于教师深入企业实践的平台,积累教学经验,形成专业特长。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能够把企业生产情况与所教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将企业最新的生产工艺、技术成果应用到教学中,使学生与企业实现零距离对接。

(三)加快建设兼有教师资格和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积极争取企业的支持,聘请企业专家、技术骨干来校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实战水平,使教师真正理解消化本专业知识。同时,学校也可聘请企业工程师、技师来校兼职授课,吸收企业优秀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到职业学校任教,加快建设兼有教师资格和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四)制定激励机制,正确引导教师自觉提高

为使中职教育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必须制订一套适合中职发展的内部管理体制,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的改革与调整上,引人竞争机制,实现量化和科学化管理,体现政策的导向性和激励性。

二、学校依托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开发职业教育教材

成功的开发职业教育教材离不开 准确地把握职业岗位群的需求,离不开企业提供的前沿信息和技术支持。职业教材应力求反映社会和企业用人的现状和趋势,要采用最新的国家技术标准,引入原厂第一手资料,力求教材科学、规范、实用。尽量接近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根据企业对学生知识结构和操作技能的要求进行编写。校本教材是在“把企业引进学校,把课堂搬到车间”“生产教学一体化”的模式下,根据企业的生产和技术需求而编定的适合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教材,要体现“教学与生产同步”、“教学管理与生产管理同步”。此外教材要遵从中职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结构安排和表达方式上,强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适应多规格、多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

三、学校应加强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推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学校应在企业专家的指导下,建成一批融教学、培训、生产、职业技能鉴定和应用技术研发等功能于一体,具 备“系统性、生产性、开放性”特征的校内实训基地;按照“以专业带产业、以产业促专业”的 思路,创新“系企一体”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建设“产学一体”的、满足学生综合实训和生产 实习需要的系办产业;紧紧依托合作办学企业,完善校企共建共管的长效运行机制和校企一体的 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校外顶岗实习基地,确保全部学生有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经验。

四、深化管理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围绕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建立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完善顶岗实 习管理、指导和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学生顶岗实习信息管理平台,构建以实践教学为重点的质量 保障体系。建立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学生管理工作机制,搭建全方位、全过程的学 生就业服务平台。确立学生在校园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营造开放的、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为主的育人环境。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广泛开展校园文化和科技创新活动。加强人文教育,广泛开展第二

课堂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坚持以引导为主、限制为辅的原则开展学生工作,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五、学校与企业都应当深入思考可能产生的问题

怎样化解“校企合作”中“企”的经营活动与“校”的教学活动的矛盾。 “校企合作”的优 势在于“企”受制于“校” ,企业由专业系统管,在这种体制下,企业具有培养学生和为学生提供 实践训练的义务,利于校企深度融合。在工学结合过程中,企业得到了学生的智力支持,但由于 工学结合是全方位、全过程的,当学生的技能和经验不足时,或多或少地会影响企业的效益,对 一些关键技术的使用和处理,学生还只能停留在观察体验阶段。因此,如何解决企业经济效益与 人才培养的关系,是“校企合作”模式应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

目前我国尚未出台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优惠和鼓励政 策,企业之所以愿意与学院实施订单培养,目的是为得到零距离上岗员工带来的劳动力支持。目 前我国就业市场总体疲软,人才相对过剩是普遍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对人才有较大的 挑选余地,从企业角度出发去积极主动寻求合作伙伴开展订单培养的热情不是很高。相反,面对 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寻求订单合作培养的积极性却很高。在合作双 方积极性不对等的情况下要开展大规模订单培养,具有一定难度。另外,由于订单培养方案要按 照企业的要求“量身定做” “量体裁衣” ,针对性较强,一旦企业经济效益滑坡,就会给订单学生 的就业与转岗带来一定困难。

如何解决“工学结合”中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的转换。在企业的生产施工高 峰期,企业不希望用新的实习学生来替换那些已经掌握技能的员工。怎样实现企业的施工进度与 学校学习内容的转换和衔接,也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的内容。

综上所述,我国在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的办学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大胆开拓思路,大胆创新,还需要积极的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拓宽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大胆探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路子,围绕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开展教学改革,加快实训中心建设,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紧密结合市场,贴近职业教育发展前沿,办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有特色的高水平的中等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 .教职成[2008]8 号 【2】《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构筑中职学校 教师继续教育新模式的思考》

蒯晓牛 范学银.2009年

【3】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意义》 《中国教育报》 2010年 【4】《探索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发展的基本方向》

2010年江苏职业教育创意论坛

【5】《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职教学改革探析》 何涛 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 2011年 【6】《“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 王林 《教育与职业》 2008年 【7】《浅析关于中职学校积极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新模式的探讨》 李靖 论文天下论文网 2011年.

【8】《中职学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课程与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 邹蕾 2006年

作者单位:贵州省商业学校 姓名:侯文亚

详细通讯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果园沙坡路124号贵州省商业学校 邮编:550000 Email:40085869@qq.com 电话:18984588512

上一篇:学前资助教育工作总结下一篇:小全子是好人还是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