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的64排螺旋CT肝动脉血管成像表现分析

2022-09-11

原发性肝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发病率较高, 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全球每年新发肝癌患者约60万, 我国占到一半以上[1]。临床治疗肝癌主要是通过肝切除、化疗、肝移植等方法延长患者的生命, 其中了解肝动脉血管解剖和变异情况对原发性肝癌的介入治疗起着重要作用。为了探讨原发性肝癌的64排螺旋CT肝动脉血管成像表现, 选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在该院通过64排螺旋CT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该院通过64排螺旋CT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72例, 男性58例, 女性14例, 年龄在34~80岁, 平均年龄为 (46.9±2.8) 岁, 中位年龄为49岁;其中40例在介入治疗前行64排螺旋CT检查, 32例行2次或2次以上的64排螺旋CT检查;所有患者中结节型50例, 巨块型16例, 弥漫型6例, 肝左叶7例, 肝右叶53例, 肝左右叶12例, 单发病灶30例, 多发病灶42例。

1.2 临床诊断标准

①所有患者均经过CT确诊为原发性肝癌;②临床表现为右上腹不适及疼痛、腹胀、乏力等;③排除心、肺、肾功能异常者和碘过敏者。

1.3 检查方法

采用美国GE Light speed 64排VCT进行检查, 患者在检查前4~6 h禁食, 检查前5 min饮水700~800 m L, 仪器管电流自动毫安秒, 管电压120 KV, 转速0.8 s/L, 准直64×0.625 mm, 层厚5 mm, 螺距0.984:1, 从膈肌水平至肾脏下极扫描, 让患者保持仰卧位, 先平扫, 以主动脉膈顶层面作为监测点 (以腹主动脉作为靶血管) , 通过智能追踪技术 (smart Prep) 触发扫描, 部分患者为确保图像质量进行三期扫描, 将扫描所得到的数据进行标准重建, 在经过工作站多种方法处理后进行三维图像。

1.4 观察项目

①肿瘤供血动脉情况:肿瘤供血动脉的来源、供血类型、是否增粗、是否有迂曲;②病灶部位和病灶大小:观察病灶的大小、形态、范围以及周围转移的状况;③肝动脉变异:肝动脉是否存在血管变异, 肝动脉变异分类按照Michel分类分成10种类型[2]。

2 结果

2.1 肿瘤供血动脉情况

所有患者均显示肝动脉血管增粗, 血管分支明显增加。其中6例弥散型肝癌患者没有明确的供血血管;50例结节型肝癌和16例巨块型肝癌供血动脉来源和供血动脉支数如表1所示。

2.2 病灶部位和病灶大小

66例结节型和巨块型肝癌患者中共出现93个病灶, 主要表现为动脉期强化明显不均, 平衡期和门静脉期强化程度下降, 下降程度从15 HU-40 HU不等, 平均为 (22.3±0.8) HU;45个病灶中存在假包膜, 强化方式与病灶强化方式相同。另外6例弥漫型肝癌患者在肝脏实质内出现弥散性的结节, 动脉期呈现弥散性强化。所有患者中不同肿块类型的影像学表现如表2所示。

2.3 肝动脉变异

72例患者中共出现20例肝脏血管变异, 其中变异性供血10例, 2例源自胃左动脉, 1例源自腹腔动脉, 7例源自肠系膜上动脉。肝动脉变异分型主要为Ⅰ型、Ⅱ型、Ⅲ型、Ⅴ型和Ⅸ型。结果见表3。

3讨论

原发性肝癌是一种肿瘤性病变, 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中位年龄在42~50岁, 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其发病主要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黄曲霉素等有关[3]。通过该研究发现, 所有的肝动脉血管增粗, 20例显示肝动脉变异, 病灶呈现出不同的影像学表现。64排螺旋CT能够清晰显示肿瘤供血动脉、病灶部位和病灶大小、肝动脉变异等, 与国内相关研究[4]一致。

64排螺旋CT具有以下优势, 它能够形成三维立体肝动脉血管图像, 加快数据收集的速度, 并获得多层高质量, 而且具有强大的数据后处理能力, 在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中有着较好的应用, 而且能够有效提高临床使用能力和应用范围[1]。

据相关研究[6]表明, 在肝脏血管成像方面, 64排螺旋CT能够使高分辨力血管成像成为可能, 而且能够为原发性肝癌的介入治疗和肝脏移植提供更多的信息。综上, 64排螺旋CT是一种快速、准确、有效的血管成像方法, 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摘要: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的64排螺旋CT肝动脉血管成像表现。方法 选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在该院通过64排螺旋CT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7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观察64排螺旋CT肝动脉血管成像表现。结果 所有患者均显示肝动脉血管增粗, 血管分支明显增加;结节型和巨块型肝癌共出现93个病灶, 并呈现出不同的影像学表现;72例患者中有20例出现肝动脉变异, 表现为不同的分型。结论 64排螺旋CT能够形成三维立体肝动脉血管图像, 清晰显示肿瘤供血动脉、病灶部位和病灶大小、肝动脉变异等, 对原发性肝癌的介入治疗有着重要临床价值。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64排螺旋CT,肝动脉,血管成像

参考文献

[1] 张龙江, 宋光义, 包颜明, 等.肝血管解剖和变异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1, 39 (9) :963-967.

[2] 张龙江, 杨亚英, 杨桂芬, 等.国人肝动脉解剖及变异:160例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分析[J].放射学实践, 2011, 19 (6) :401-404.

[3] 苏蕾, 杨学华, 高剑波, 等.肝动脉解剖变异的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研究[J].放射学实践, 2011, 24 (11) :1228-1231.

[4] 刘冲, 康洁, 闰文升, 等.MSCTA与DSA对肝动脉解剖变异成像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2, 24 (6) :912-915.

[5] 韩志茹, 陈育霞.螺旋CT三维重建参数选择及临床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0, 19 (9) :837-839.

[6] 刘玉林, 陈宪, 安连峰, 等.多层面螺旋CT血管成像应用参数优化[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2 (22) :877-881.

上一篇:手术治疗嵌顿痔临床疗效观察下一篇:浅析检察机关督促行政机关履行职责工作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