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排螺旋CT检测糖尿病合并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点的临床分析

2022-09-11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糖尿病合并症引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加。准确的判断患者血管内的冠状动脉斑块特点以及分布形态和范围,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意义重大。64排螺旋CT和心电门控技术的联合应用可以清晰的获得冠状动脉CT图像,为心绞痛患者的诊治提供良好的依据[1]。该研究选取2012年6月—2013年9月间在该院接受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72例心绞痛患者,对比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类型和分布特点,取得不错的进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接受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72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合并糖尿病者)36例,对照组(无糖尿病者)36例。实验组患者中男24例,女12例,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 51.5±12.6)岁;对照组患者中男18例,女18例,年龄35~80岁,平均年龄(59.2±14.6)岁。所有患者均无心律失常和对比剂过敏等血管照影禁忌。

1.2 方法

使用64排螺旋CT进行扫描。扫描时注意保持患者的心率<70次/min,若患者的心率高于标准则需要在扫描前静推5 mg的美托洛尔,待患者心率下降到标准后再扫描。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静脉注入非离子型对比剂60~80 m L,之后注入40 m L的氯化钠注射液。两者注入速度均为50 m L/s流率,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

1.3 评价 标准

粥样硬化斑块分型: 软斑块:CT值-42~47 HU; 混合斑块:61~112 HU;钙化斑块 :126~736 HU。

1.4 统计方法

统计数据通过SPSS 176.0 For Windows进行分析, 数据通过(±s)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 斑块数 比较

实验组患者存在斑块34块,对照组患者存在斑块30块,两组患者的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斑块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的 斑块类 型比较

实验组患者斑块类型:软斑块4块,占斑块总数的11.76%,混合斑块23块,占斑块总数的67.65%,钙化斑块7块,占斑块总数的20.59%。对照组组患者斑块类型:软斑块9块,占斑块总数的30%,混合斑块11块,占斑块总数的36.67%,钙化斑块10块,占斑块总数的33.33%。实验组主要以混合斑块为主,两组患者斑块类型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589,P<0.05)。

3 讨论

64排螺旋CT检测冠状动脉造影可以准确地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类型及分布情况,同时,斑块类型及分布特点取决于患者是否具有合并糖尿病症状[2]。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上无明显差异,但分布趋势存在很大差异。实验组主要分布于左前降支, 而对照组主要分布于左前降支与右冠状动脉.另外,64排螺旋CT检测的空间分辨率与时间分辨率较好,与心电门控技术和图像处理工作站相结合, 能够正确判断冠状动脉斑块的性质。动脉粥样硬化实际上就是动脉管壁发生病变,发展到一定程度便表现为管腔狭窄。通过普通冠状动脉造影可显示这一结果, 但无法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及性质做出正确判断。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则可明确显示冠状动脉主干粥样硬化斑块以及其主要分支近段的粥样硬化斑块。并能全方位对斑块的形态、密度进行观察,从而正确判断斑块的性质。该影响对冠心病患者的风险评估具有良好效果。该研究中,实验组患者斑块多以混合斑为主, 调整实验组患者的性别和年龄,斑块类型改变不明显,糖尿病是诱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摘要: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检测糖尿病合并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点的临床分析。方法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9月在该院接受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72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合并糖尿病者)36例,对照组(无糖尿病者)36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类型和分布特点。结果 实验组患者斑块多以混合斑为主,调整实验组患者的性别和年龄,斑块类型改变不明显,糖尿病是诱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64排螺旋CT检测冠状动脉造影可以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糖尿病患者中的特点和分布清晰的显示,混合斑块增多是糖尿病患者易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CT,糖尿病,粥样硬化斑块

上一篇:试论构成艺术元素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运用下一篇: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