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的应用价值

2022-09-11

气管、支气管异物为小儿临床常见的急症, 支气管异物最有效、直接的方法是支气管镜检查, 但小儿支气管镜检查技术、设备要求高, 风险大, 易出现全身麻醉意外、喉水肿、气胸等手术并发症。普通X线透视或摄片对气道内金属异物诊断价值较高, 对非金属异物因不能直接观察到非金属异物本身, 要靠异物阻塞气道后出现的间接征象和临床体征来诊断, 而影响了其诊断价值[1]。随着多排螺旋CT使气道异物的诊断准确性有了很大提高, 我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来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89例小儿气管支气管阴性异物患者。年龄2~11岁, 平均年龄4.5岁。男童50例, 女童39例。临床表现:进食后呛咳, 刺激性干咳、气喘、发热等, 胸部可闻及干湿性音。本组病例进行多排螺旋CT检查后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

1.2 方法

1.2.1 扫描方法

扫描前部分年龄小的患儿以0.5mL/kg体质量的10%水和氯醛加等量生理盐水保留灌肠, 待镇静后进行仰卧全肺CT扫描。患儿取仰卧位, 先获取定位片。扫描范围从自气管起始部至下叶支气管基底段, 层厚3mm, 图像间隔1~3mm, 得到连续解剖细节, 螺距0.938~1.75, 120~150Kv, 160~250mA, 0.6~0.8s, 显示野 (DGOV) 130~250mm可满意显示I~V级气管, 支气管内壁与空气界面的影像。将重建后的轴面图像传至工作站Advantage Windows3.1运用内置图像后处理软件CT仿真内窥镜 (CTVE) 技术, 对气道进行“灌注”而形成三维支气管树图像。通过鼠标和键盘的操作, 使光标进入气管并逐步深入到支气管腔内。在管腔内可任意角度探索和“漫游”[2]。全部过程可用电影功能连续回放, 从而得到完整的仿纤支镜检查的全过程图像。

1.2.2 观察内容

观察多排螺旋CT诊断的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与电子支气管镜检查符合情况, 及异物部位符合率。

2 结果

对89例多排螺旋CT诊断的小儿气管支气管阴性异物患者进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 发现阴性异物86例, 符合率96.62%。3例为气管内肿块。阴性异物种类有:花生碎粒、瓜子碎片、黄豆、毛豆、排骨碎粒、鸡骨头、哨子。对多排螺旋CT与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取出异物部位符合情况, 具体见表1。

3 讨论

气管、支气管异物为小儿临床常见的急症, 胸透对于阳性金属异物能够直接显示而明确诊断。而对于阴性异物不能直接显示, 只能靠病史, 其所致肺气肿、肺不张的范围以及纵隔在呼吸时的移动情况等间接征象推断阴性异物的存在及位置。以单凭X线诊断较难, 且其检查结果受检查医生的技术水平的限制, 确诊率较低。有报道 (158例) X线检查假阳性率为10.8%, 假阴性率为29.7%。

纤维支气管镜作为一项重要的检查手段, 由于其具有侵入性的风险, 难为患儿及其家属接受。普通CT的应用使得异物的诊断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其后处理技术重建图像粗糙、质量较差, 影响了诊断效果。多排螺旋CT其亚秒级的快速容积扫描减少呼吸伪影, 能很快完成全胸扫描。而且亚毫秒级的准直器宽度可以获取更薄图像[3], 以及强大的后处理技术能清晰显示异物的存在和位置。具有分辨率高、窗宽窗位可调整、能直接显示非金属异物等优点, 诊断率高, 定位准确, 并具有检查时间短, 安全无痛苦, 定性准确的优点对气道异物的急诊诊断和处理、指导医师顺利取出异物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本组病例进行观察, 多排螺旋CT诊断的小儿气管支气管阴性异物进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符合率96.62%, 符合率较高, 说明多排螺旋C T对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具有检查时间短, 安全无痛苦, 诊断率高, 定位准确等优点。

摘要: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89例小儿气管支气管阴性异物患者进行多排螺旋CT检查后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 了解符合情况及异物部位符合率。结果 89例多排螺旋CT诊断的小儿气管支气管阴性异物患者进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 发现阴性异物86例, 符合率96.62%。3例为气管内肿块。结论 多排螺旋CT对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具有检查时间短, 安全无痛苦, 诊断率高, 定位准确等优点。

关键词:多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气管支气管异物,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绍东.多层螺旋CT在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5, 21 (8) :1233.

[2] 张军.CT仿真支气管镜对中心气道的评价与纤维支气管镜对照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2, 10 (2) :105.

[3] 舒畅.螺旋CT仿真内镜对非金属支气管异物的诊断价值[J].中华耳鼻喉科杂志, 2004, 39 (4) :248.

上一篇:高校思政辅导员的沟通艺术研究下一篇:国企改革背景下的国有企业投资并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