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交际教学策略浅探

2023-01-06

口语交际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通过话语这一媒介来传递信息 (输入与输出) , 交流思想的活动。2001年教育部新颁发《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 该标准首次将语文课程内容整合为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 “听说教学”从此改称为“口语交际教学”, 这一举措标志我国语文教育界对“口语交际教学”问题在理解和认识上的提升。

中学阶段作为学生接受基础教育的最后一个时段, 也是性格.心理处于成型的关键期, 口语表达能力的强弱势必会影响其一生。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进一步表明, 口语交际作为社会交际的最便捷最基本的工具之一, 其作用在某种程度比写更重要更实际。因此, 口语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一、指导思想

1、科学方法, 循序渐进。口语交际的培养, 应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盲目性、零散性, 使口语交际向科学、有序的方向发展。

2、立足教材, 联系生活。口语交际重在活用, 即把隐含在教材之中的口语交际知识灵活应用于生活中每一个具体语境。

3、情境教学, 师生互动。

教师应努力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社会生活选择口语交际的典型范例, 创设真实的交际环境, 师生互动合作共同完成口语训练。

二、具体教学实践

1、强化朗读。

本地学生由于身边语境的影响, 普通话水平不高, 且用语随意, 稍有不慎, 就粗话伤人。因此, 可通过老师或多媒体录音的范读、领读, 加强普通话的训练, 规范使用文明用语。

2、推广想象。

很多学生由于条件限制, 见闻不多, 阅历不足。教师应提供部分材料,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进行构思, 并口头表达出来, 这样, 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扩散性思维的培养, 使学生具备把握隐含信息、把握语言、理清思路的能力。

3、倡导合作。

口语交际的课堂, 可设在户外操场, 相对空旷的空间, 消除传统课堂人与人的心理关系, 归还师生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让学生真实的表达自己, 做到课堂寓教于乐的完美结合。

4、重视观摩。

学校接触的社会生活极为有限, 教师应通过多媒体资源适时的向学生展示精彩的社会生活, 如奥巴马的就职演说, 如温总理的答记者问, 如央视大型晚会等, 让学生在观摩中借鉴, 成长, 更直观地学习口语交际的内容。

5、巧设情境。

口语交际的教学应杜绝枯燥、死板。教师可通过组织班级活动, 如班干部竞选、班干部述职报告、班会、演讲比赛、慰问生病同学、辩论比赛、设立记者站……潜移默化中就训练了学生应具备的演讲, 作报告、解说、访问、辩论、采访等实际操作能力。

总之, 口语交际教学是具有很大空白的, 对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和尝试也是相当艰难的, 它需要许多基层教育者做更多的努力。

摘要: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中, 在高效率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 信息的传递需要彼此用最恰当、最得体的语言进行交流, 因此培养说话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口语交际能力成了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然而, 很多学校口语交际的教学并不乐观。本文拟从实际出发, 重新审视口语教学训练, 并大胆结合亲历教学案例, 进一步探讨口语交际的教学策略, 力图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口语交际,教学策略

上一篇:人本主义指导下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研究下一篇:浅谈土壤中NaC1浓度对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