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

2022-09-10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高校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等院校普遍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基础课。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的, 是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计算机先进技术的能力, 并能学以致用, 解决自己在专业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相关实际问题。

但是, 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开设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有学校教学资源和教学计划等客观因素的原因, 也有学生和教师的主观因素的影响。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 对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的存在问题进行剖析, 并探讨其相应的解决方法。

1 存在的问题和问题分析

1.1 存在问题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在高校的教学中有着其特点, 也因此, 带来这个学科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 由于不同地区中小学的教学条件不同, 使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应用水平参差不齐。基础较好的学生往往对高校开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不感兴趣, 而基础不好的学生又因计算机知识贫乏而自卑, 而失去学习好这门课程的信心。这是大多数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也给教师正确把握这门学科的授课内容及其难易程度带来了难度。

(2) 在许多高等院校中, 计算机教师一般都担负着较重的教学任务, 另因多媒体课室和机房数目的限制, 大多采用合班授课的形式。这种授课形式存在许多弊端:上理论课时, 由于人数众多, 必然造成部分学生在较不利的条件下听课;实验课时, 学生人数过多也会导致部分学生实践中提出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答。

(3) 大多数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时, 均会以基本掌握老师授课的知识点, 完成课后练习或完成实验指导书的习题为目标, 而缺乏更深入研究该门学科的兴趣。

(4) 一些《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授课教师, 因对计算机教学认识不够, 和知识面过于狭窄, 不能因材施教, 未将计算机课教学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起来, 调整授课内容或运用的实例, 将其他学科的知识融入到这门学科的学习中, 进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1.2 问题分析

以上大部分问题都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而在短时间内很难在本质上改善这种现实状况。若要解决以上的问题, 高等院校就应善用现有的资源, 进行教学改革, 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注重各个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教师们也要注重自己知识领域的扩充, 以提高教学质量, 使得教学效果能达到更高的水平。

2 解决问题的方法

鉴于以上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 在此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2.1 分层次教学

几年前, 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提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要上“三层次”, 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1]这实际上已为21世纪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出了培养的目标体系, 根据这一要求, 计算机基础教育应在这三个层次上开展。

根据以上标准, 首先须解决学生水平层次不同的问题。高校可安排计算机基础学科的入学考试, 以此作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分层: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 以“计算机文化基础”为教学目标;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计算机应用入学考试的学生, 学校开设各种软件和专业选修课程以供其选择, 将教学层次提高到“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两个层次。

2.2 善用教学资源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 许多学校暂时无法改变合班授课的形式。而对于合班授课的弊端, 各学校可以通过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善, 来提高教学质量。

计算机课程的教学, 应做到精讲多练。理论课一般在多媒体课室中进行, 合班后的学生人数较多, 而且坐的比较分散, 上课时学生容易分心, 因此教师应该注意组织好课堂纪律。课件演示是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要精心制作合班授课的课件, 以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并保证每位学生都能看清楚课件的内容。在教授理论课时, 教师如果能多注意善用多媒体设备和其他灵活手段, 也可使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在教授W i n d o w s、W o r d、E x c e l和PowerPoint这些内容时, 需要在课堂上演示许多操作, 讲解这些操作时, 不但要求演示的操作步骤准确, 而且还要求提醒学生注意操作中的细节。这些细节, 可以通过运用“放大镜”工具后, 准确的传达给学生。同样, 在讲解到应用程序中的按钮和图标的功能时, 教师可利用“放大镜”工具“放大”学生对这些按钮和图标的记忆。

实验课上, 合班授课的弊端愈加明显。一个教师要辅导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 必然很难对学生的所有疑问做出及时的解答。这方面, 可以通过善用教学资源来改善, 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法, 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 使学生主动完善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例如, 教师在课前制作实验练习题视频教程, 并将它们上传到学校的FTP以供给学生在实验课上或者课后下载。教师应鼓励学生遇到疑问时, 主动通过观看视频教程学习对应的知识点, 或者与其他同学交流来自主解决问题。采用现代教育手段将使学生增大自学的成分, 而且可以根据各人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内容和进度。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这样将会出现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3]。

2.3 开展相关的课外活动

传统的“理论课+实验课”授课形式会使得学生以基本掌握教材的知识点, 完成教材和老师布置的作业为学习目的, 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学校应多开展该科目的课外活动, 将这些课外活动纳入到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实践的环节中。比如, 开展文字录入比赛, 网络资源搜索大赛和电子报制作大赛等别开生面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 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这门学科的兴趣, 又能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以致用的实践机会。

2.4 结合学生专业授课

如何教授高质量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授课教师应扩宽自己的知识面, 多吸收各类知识, 常与其他专业的教师沟通;在备课的时候, 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运用中会遇到的专业问题, 从而将相应知识点穿插在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内容中, 为学生往后学习专业知识和工作做准备。

3 结语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各高校开设的基础学科之一。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应该考虑到这门学科自身的特性, 设计出一种“理论课+实验课+课外实践活动”的教学过程,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灵活应用各种教学资源, 结合学生所学的学科开展相应教学活动, 提高教学质量, 克服当前该学科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摘要:文章分析了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课程开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存在问题,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 周远清.原国家教委高教司[1997]156号文.

[2] 何克抗, 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谭浩强.迎接新世纪对教育的挑战[N].光明日报, 1999-10-27.

上一篇: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下一篇:基于XML网络管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