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2023-01-26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的核心公共基础课程。由于各地区、各高校的实际差异, 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践环节、考试方法等方面还存在很多急待解决的问题, 阻碍了计算机基础教育学科的发展。如何完善课程建设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及考试方法是当前我国普通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

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现状

一般普通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仍然采用1997年高教司颁布的155号文件中提出的三个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 即计算机文化基础,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知识, 掌握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掌握通过计算机查询信息、茯取信息的技能, 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为:计算机基础知识 (包括计算机的发展、特点和应用;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构成;信息在计算机内的表示;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计算机病毒等) 、Windows XP操作系统 (包括操作系统基本原理、功能、种类及发展;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配置和使用等) , Office 2003办公集成软件的使用与应用, 计算机网络基础与Internet应用 (包括计算机网络发展、概念、分类、体系结构、基本组成;Internet基本概念、地址、表示;Internet信息服务;典型信息服务的使用等) 以及Visual Foxpro 6.0程序设计。

教学手段为:采用多媒体教室授课。

考核方法为:笔试。

2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计算机技术是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 而这种教学内容过于系统化, 教学手段不能解释和描述清楚计算机课程中的操作过程, 考核方法无法体现出计算机基础课程操作性较强的特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做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其弊端有:

2.1 教学内容过于系统化

随着全国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工程的开展, 教学内容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内容有相同的地方, 入学后的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不同地区的信息技术教育开展的情况不同, 入学后计算机基本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应用水平不同, 不同的学习起点, 却讲授相同的内容。从二进制的转换、操作系统发展到网络体系结构, 面面俱到无所不有, 使理论授课内容庞杂, 难以突出重点。在授课的安排上, 因学生首先接触到的内容不是面向应用的, 而是一大堆的概念和术语, 使学生原本认为非常有趣的事变得十分枯燥乏味, 影响了学生应有的学习积极性。

2.2 教学方法落后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课程教学实际要求, 现有计算机课程一般都采用多媒体教室授课。通过投影仪将教师操作计算机的过程投射到大屏幕上, 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加大了传递信息的容量, 可以使讲解的内容更加直观形象, 更易于理解, 提高讲课的效率和教学效果。但是教与学的关系还是你教我学, 所不同的是将教材的内容搬上了计算机投影的大屏幕,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 它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学生获取的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只能来自于课堂上的教师, 遗憾的是教师无法把所有的知识全都教给学生, 学生也无法学会所有的知识。事实上, 学生缺乏的是学会如何学习, 如何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信息。

2.3 考核方式不合理

目前很多普通高校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考核仍仅限于笔试上, 体现不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操作性较强的特点, 仅凭学期考试成绩高低来判断学生计算机水平, 实在有违计算机本身的应用规律。这样的考核方式只能把学生的大部份时间花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 而忽视了学习计算机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能自觉吸收新知识、新技术, 并注重锻炼用计算机这个工具去解决学习、科研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探索新的教学改革思路

3.1 改革教学内容

鉴于入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建议在新生入学时进行计算机水平考试, 将有一定计算机基础水平的学生和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生分开, 分为基础班和高级班。对于基础班的同学, 要从基础开始讲起,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对于高级班的同学, 可以直接从应用开始讲起, 以上机操作为主。

由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作为工具来使用, 他们今后是计算机的应用人才, 因此他们需掌握的只是计算机的应用性和实用性, 而目前教学使用的教材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过于完整和系统, 体现不出计算机这样实践性和工具性很强的应用技术课程,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 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产生了很大的不良影响, 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改革方案及授课计划特色, 依据教材和相关的教学资料, 根据知识及学生的特点, 定位知识的深度, 扩展内容的广度, 从课程体系及学科发展等进行组织课堂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做到例题经典、信息量适度,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所谓的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并不是指追赶各类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 而是追赶那些已经在社会经济各层面得到广泛应用, 或者很有潜力、即将在社会各层面得到广泛应用的新的信息技术。

3.2 改革教学手段

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与手段要从教学内容出发, 不同的课程、同一课程的不同章节, 都可能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和手段。对每一种教学手段都要扬长避短、合理搭配。应将多媒体教室讲授与网络化教学相结合, 笔+黑板的模式也不能简单扬弃。

最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课堂黑板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在传统课程的讲授中具有明显的优点。选择在多媒体教室授课, 同时使用电子教案、C A I课件等现代模式, 这样, 不仅能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使微观内容具体化。网络化教学可以整合各种资源, 在网络平台上, 学生利用计算机通过网络浏览多媒体教学演示文稿等资料, 并且可以通过E-mail、BBS等方式和教师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三种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第一, 笔+黑板的教学模式, 有助于理论知识的学习;第二, 利用多媒体, 可将抽象化为具体, 给学生指明学习思路, 帮助学生掌握不容易理解的操作和知识, 有助于学生课后的学习;第三, 利用网络化教学开展网上学习和网上讨论, 有助于学生对不易理解的章节可以反复学习, 解决了接收知识速度快慢不一的同学同班同时学习的问题。

3.3 改革考核方式

针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操作性较强的特点, 改变过去笔试考试的方法, 将考核成绩分为三个部分:平时作业、上机考试、期末考试, 其比例为1:2:2。平时作业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的基本内容, 加深对基本理论和知识的理解。上机考试着重训练学生独立的上机实际操作能力。期末考试全面综合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水平。

4 结语

二十一世纪, 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也面临着发展和创新的机遇。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 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优势, 不断的试验、探索、总结、提高, 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从而培养高素质的符合新时代发展的人才。

摘要:新形势下,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研究与改革是一项紧迫的工作,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还会出现新的问题。本文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了解决办法, 以求促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提高。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上一篇:略论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下一篇:浅谈建筑空间构成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