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类计算机课程的教学

2022-09-20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 目的在于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 提高计算机基本操作, 使其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能够灵活运用计算机进行管理, 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针对上述特点, 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取得了较好效果。其主要改革内容为:一是依据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 确定适当的教学内容;二是依据学科特点,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三是依据学生的特点, 选择合适的教学步骤;四是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 把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范畴, 培养并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1 依据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 确定适当的教学内容

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是高职院校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文件, 是组织教学过程, 安排教学任务, 确定教学资源的依据。它既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又要不断根据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适时、适度地进行调整和修订。

目前, 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 发展迅速, 90年代初期, 计算机主流的操作系统是Window s 3.X和D O S 6.X, 9 5年以后, 则发展到Windows95/98/2000/2003、Windows XP。主流操作系统的变化, 深刻地影响着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的拟定;如何才能使学生学到新知识, 新技术, 能学以致用, 教学内容的确定就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的确定, 应以学生现有的计算机知识为基础, 并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而确定。教师须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全面地把握课程教学的深度、广度和重点、难点。在保证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的前提下, 应尽量把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另外, 教学内容要层次分明, 既符合知识的逻辑顺序, 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由浅到深, 循序渐进, 各层次间要紧凑协调, 过渡自然,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高质量地完成教学内容, 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2 依据学科特点,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计算机类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将对教师的教学, 学生的学习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一, 教学方法应体现学生为主体, 教师引导, 练习为主线的有机结合。通过教师积极引导, 不断辅导, 重计算机应用, 最后, 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及不断的练习, 能独立完成有关操作并享受自己成功的喜悦心情, 这样一定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第二, 教学方法应注重激发兴趣、培养兴趣、稳定兴趣、发展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计算机类课程学习起来不算难, 但是要做到使自己的操作技能技巧达到熟练程度, 能够运用自如, 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学生常常因自己的计算机知识欠缺, 操作不够熟练, 无法上升到更高层次或者无法进行创新, 从而逐渐失去兴趣, 产生厌学现象。因此, 教师应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 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统一。积极改进教学手段,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CAI、多媒体技术等) , 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增强课堂学效果。教师在教法的选择上应注重激发兴趣、培养兴趣、稳定兴趣、发展兴趣。常言道:学习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 是激发创造的精神源泉。学生的兴趣越浓, 注意力越高度集中, 求知欲越旺, 知识迁移越快, 信息交流量越大, 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和最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第三, 教学方法应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 一种操作系统和一种软件应用的知识可以享用一生的时代已经过去, 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又十分有限, 因此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取, 在将来的工作中才能跟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学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掌握, 从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始自学的内容要少而简单, 等学生认为自学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且乐于参与时, 再适当加大自学的难度。比如:在Photoshop的教学过程中, 当学生已掌握工具箱的基本使用时, 可以把平面广告设计和网页界面设计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知识并独立学习, 这样做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 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必然会在平时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探讨, 课堂上再经过教师的讲解、指点及自己的练习, 既培养了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又使整个课堂教学更快、更高质量地达到预期的目标,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 依据学生的特点, 选择合适的教学步骤

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学习内驱力不强, 认知水平和能力弱, 计算机类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考虑教学对象, 具体分析所选班的学生的基础、学习情况, 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制定合适的教学步骤, 既要全面兼顾, 又要体现重点。教学步骤设计不好, 安排不紧凑, 无法实现正常的教学效果, 导致浪费时间, 学生学不到知识的结果。因此, 教学步骤设计是否合理, 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教学步骤要求具有整体性。所谓整体性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使教学各个环节衔接自然, 协调有序, 有机结合, 浑为一体, 从而产生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因此, 要求每个步骤都有明确的目的, 严密的逻辑, 预期的效果, 步骤中无重叠、无脱节。因此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步骤, 设计好供学生练习的内容, 在教学步骤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4 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 把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范畴, 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应用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为了证明学生的计算机水平, 我们要求学生参加由国家人事部、电子工业部组织的计算机软件水平考试 (初级程序员) 或劳动部组织的计算机等级考试或劳动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在毕业时, 他们能拥有更多体现自己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证书, 增强其上岗自信心及社会竞争能力。因此我们把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范畴, 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事实证明我们的教学效果是显著的, 无论是到课率还是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 几乎都是100%;学生的就业率更令人满意, 他们进入工作岗位后, 科学技术很快就转化为了生产力, 这正是高职类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的最终目的。

总之, 高职教育中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 应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最终目的, 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 勇于开拓, 勇于创新, 一定会寻找出一条既符合实际又有效的途径, 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计算机知识, 为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摘要:职院校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 目的在于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 提高计算机基本操作, 使其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能够灵活运用计算机进行管理, 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计算机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高阁.高职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5 (12) .

[2] 吕正荣, 李莉.高职大学计算机文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计算机时代, 2005 (11) .

上一篇:京津冀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方式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下一篇:浅谈住宅工程中质量通病的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