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法治成为一种信仰

2022-09-12

中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期, 采取何种治理方式治理好一个正处于巨大变化中的国家, 是我党无法避免且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领导的新一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依法治国, 出台了许多具有重大影响和深远意义的法律法规, 极大的丰富和充实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依法治国这一主题提出了许多富有深意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 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开拓了依法治国的新境界, 同时也为推进我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认真研究学习习总书记关于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 对于建设法治中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度重视依法治国, 提出将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多种治国方式, 有神治, 人治, 法治等等, 在我国历史上, 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经历了几代领导人的探索和实践, 直到最终使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成为法律固定下来。习近平总书记上台后高度重视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就必须把依法治国作为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这就明确了依法治国的战略地位, 即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这一论述的提出明确了今后我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 即依法治国而不是以人治国, 推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进程。

在十八大报告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之后, 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提出“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依法执政的基本方式”, “两个基本”的提出明确了法治在当前中国极端重要的战略地位, 法律既是治理国家的蓝本, 也是共产党执政的根基。十八届四中全会更是第一次将“依法治国”作为会议的主题, 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更是将依法治国的重要地位又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新时期的中国将沿着新的治国之路推行改革, 依法治国将贯彻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建设中。

二、高度重视宪法地位, 强调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是保证我国团结统一、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 也是我党带领全国人民组织建设、推行改革的最根本的法制保障。宪法是任何个人和组织活动的准则, 必须无条件捍卫宪法的尊严和权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宪法的地位, 他提出:“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 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这一重要论断维护了宪法作为根本大法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依宪治国和依宪执政就是要求任何领导干部和个人都要在宪法和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活动, 对宪法怀有敬畏之情, 牢记不可触碰法律底线。而对于违反宪法规定的个人和组织, 必将接受法律的制裁。要使宪法的权威真正发挥作用, 关键在于将宪法付诸实施, 否则根本大法只能沦为摆设。因此,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 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的论断。《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 “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 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 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宪法是治国理政的总章程, 宪法的实施是公民利益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因此必须要加强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维护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统一和尊严, 形成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环境, 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三、高度重视权力的规范运行, 务必保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在中国, 国家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党则是人民的先锋队, 受人民的委托代表人民行使权力, 为人民谋取利益。只有真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 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戴, 才能真正带领国家走向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 关键在党”。但是仍有少数领导干部滥用职权, 以权谋私,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 如何彻底根除贪官污吏, 纠正官场上的不正之风, 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始终做到权为民用, 利为民谋, 是党无法回避且必须回答的问题。为此,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要真正做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从根本上预防腐败现象, 就必须从三方面着手, 首先必须加强反腐立法, 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用法律制约权力, 使得权力运行有法可依, 同时要加强对腐败行为的惩罚力度, 细化惩罚措施, 使领导干部不敢腐败;其次要增强广大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 提高其依法办事、依法用权的自觉性, 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办事, 带头遵守法律, 牢固确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 不要去行使依法不该由自己行使的权力, 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真正做到权为民用, 利为民谋;最后还要建立健全权力的配置、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 使权力从分配到运行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相应的制约和监督机制, 不给腐败、一言堂等行为一丝可乘之机, 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

四、高度重视公正司法, 强调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理国要道, 在于公平正直”。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是我党一直追求的目标。习总书记提出: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要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决不能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人民群众感情、损害人民群众权益”。习总书记也为如何做到公正司法指明了道路, 即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通过完善司法监督机制, 保证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同时, 坚持公正司法, 还要求必须坚持司法为民, 司法工作者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 坚守职业道德, 同时努力使司法过程公开透明。

但是, 公正司法不能完全代表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公平正义还应该体现在公正执法和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的公平公正之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感受公平正义的治国理念, 不仅是要保证公正司法, 也对各级党政领导机构和领导干部的日常工作提出了公平公正的要求。

建设法治中国, 是全党全国全社会的重大任务,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为我党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基本方向、基本内容和法治保障。习总书记的一系列依法治国思想, 是我国迈向现代法治国家的宣言,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保障, 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深入学习和领会习总书记的法治思想并用其指导我党的实际工作, 对全党全社会都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摘要:自党的十八大召开至今,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表重要论述, 其法治思想已经形成一个内涵丰富、结构严谨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对依法治国的重要地位、宪法至高无上的法律地位、加大反腐力度,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促进公正司法, 深入推行司法体制改革等方面的重要论述, 开拓了依法治国的新局面, 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法治,依法治国,法治国家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2] 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3]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4.

[4]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

[5]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13.

[6]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4.

上一篇: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在"大数据"时代下的建设探究下一篇:天然气脱硫技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