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执行力成为一种责任

2024-04-13

让执行力成为一种责任(共8篇)

篇1:让执行力成为一种责任

“县委书记是我们党执政治国的骨干力量”,这是中央对县委书记队伍重要性的最新“定位”。对于县委书记队伍建设,中央和省委给予了高度重视。中组部部长李源潮这样评述县委书记这支特殊的队伍:县委书记是党在当地执政团队的带头人,是当地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人,是当地人民中党的形象的具体代表人。建设好县委书记这支队伍,是我们党的一项战略重点工程。

读书,无疑是县委书记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和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县委书记喜欢读书吗?眼下在读什么书?工作繁忙,他们有时间读书吗?阅读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对我省9位县(市、区)委书记进行了调查采访。

□ 本报记者 滕敦斋 李占江

平均每天读书一小时

县域工作涉及方方面面,面广量大。邓小平曾经说过,“当好一个县委书记并不容易,要有全面的领导经验,对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各方面的工作都能抓得起来。”这就要求县委书记“既要当实干家、又要当理论家”。

在2010年全省县(市、区)委书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专题培训班上,省委常委、组织部长高晓兵指出:“当前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能力的挑战,最大危机是本领的危机,最大恐慌是知识的恐慌。”

应对能力挑战的根本出路在于学习,而读书是学习的重要途径。在全民阅读率连年下降的情况下,县(市、区)委书记的阅读状况有何变化?读书是否已不再是求知的重要渠道?这次对9位县(市、区)委书记的调查发现,他们都非常重视读书,不仅自己读,还带动身边人一起读,形成了较为浓郁的“书香气”。

枣庄市委常委、滕州市委书记王忠林在读书过程中,经常把看到的好书目、好文章批转市级领导班子成员和各镇街、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学习,去年一年共批转各类学习书目和文章30多件。“去年向全市领导干部推荐了《政道:仇和十年》,不少干部用心读完后撰写了内容丰富的读后感。我们从中筛选了65篇,编辑出版了《读<政道:仇和十年>文集》。”王忠林说:“这些年我体会到,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履行好肩负的职责,既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要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抓好读书学习。读书是我的爱好,也是我学习的主要方式。”

日照市委常委、东港区委书记张永霞说;“区县委书记,处在宏观之末、微观之首,面对几十万乃至上百万的百姓,既是宏观决策者,又是具体执行者,定的每一项决策、抓的每一件事情,都关乎当前和长远、关乎大局和民心、关乎一个区域的发展成败。在领导干部这个岗位上,读书不是一种个人行为,而是一种政治责任和历史重任。”

“眼界决定境界,境界决定水平,作为一名区委书记,必须不断读书学习,从书本中汲取各种营养和精华提升自己,以思想观念的更新来推动工作创新。”在接受采访时,泰安市岱岳区委书记张斌语气中透出紧迫感。

县委书记能够拿出多长时间来读书?调查发现,9位书记每天最少抽出半小时读书,平均每天固定读书时间在一小时左右。读书时间最长的是张永霞,平均每天读书至少两小时。

县(市、区)委书记喜欢读什么书?调查发现,县(市、区)委书记阅读书目大体可分三类:一是政治理论著作,二是经管类书籍,三是文史哲类书籍。这三类书中,最受青睐的是经管类书籍,占其阅读书目和阅读时间的一半以上。这表明县(市、区)委书记这一群体读书有一重要特征:目的明确,实用性强。专家分析,这种特征反映了县(市、区)委书记由于工作繁忙,时间和精力有限,读书时更注重有的放矢,目标明确。

读书与做官做事

喜爱读书,还要善于读书。聊起怎样才能做到善于读书这个话题,张永霞兴致盎然。她说,有个观点我很赞成,“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领导干部平时多读几本书,不是简单的“翻书”,根本意义在于增智、启思、明理,说到底是提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我个人感觉,这些年读书最大的收获是思想的升华,促使自己把一些新理念自觉地付诸实践,多做一些既符合科学发展、符合群众意愿又应该去干成、干好的事情。有些工作思路和灵感,往往也是在阅读当中总结和创造出来的。

这一观点,基本代表了其他几位县(市、区)委书记的看法和感受。下面是记者采集到的几位县(市、区)委书记的“读书故事”:

《人间正道》让我敬畏所坐的位子

谈起读书,夏津县委书记杨同军三句话不离《人间正道》。他说:“2007年,我来夏津任职。当时夏津的情况与《人间正道》中的平川有相似之处:经济总量小,财政实力弱,矛盾积累多。如何迅速打开局面,推动科学发展?我想到《人间正道》传递出的精、气、神,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务实、创新、包容、开放’的夏津精神和‘富民强县、进位崛起,争当鲁西北科学发展后起之秀’的奋斗目标。”

杨同军说,反复阅读《人间正道》,让我学会了做“官”,学会了用人,学会了为民,学会了干事。在书中的市委书记吴明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共产党员“敢想会干为人民”的高大形象,看到了“一班之长”的胸襟和气魄。我认识到,一个地方党委主要领导的境界、信念如何,直接关系到地方发展、干部作风和人心向背。于是,我更加敬畏县委书记这个位子。

找到了决策的良师益友

青岛市北区是一个城区面积小、人口密度大、资源匮乏、发展空间小的老城区。如何破解难题,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是区领导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

市北区委书记惠新安说,在研究区“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他重点阅读了国家发改委编写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和《中国城市“十二五”核心问题研究报告》。书中对不同地区不同领域转变发展方式成功做法的总结、对转变发展方式遇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专题研究,对市北区的结构调整、科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在认真学习、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他们制定了市北区“十二五”规划,提出以“建设国际化高品质特色城区”为目标,按照“一轴辐射、两极集聚、四区带动、多点支撑”的战略布局,把市北区建设成“商务之都、创业沃土、文化客厅、宜居家园”的总体发展思路。为进一步提升市北区特色街区品质,他们依托百年青啤和现在青岛啤酒街的资源优势,通过打造青岛啤酒文化休闲商务区,带动文化、休闲、旅游产业的升级。

惠新安说,这期间,他阅读了《休闲经济》等书籍,受到很多启发,坚持瞄准国际一流水平,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着力打造国际知名休闲商务区。

《解放战争》启示深刻

近期对王忠林启发最大的一本书,是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写的《解放战争》。这本书讲述了解放军以武器简陋、兵力不足之师对抗拥有现代武器装备且兵力庞大的国民党正规军,数量不多、面积有限的解放区最终扩展成为960万平方公里共和国的历史过程。

王忠林说,读这本书,给他以深刻的启示,那就是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代替人民的力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作为新时期党的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观念,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把群众利益作为想问题、作决策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认认真真察民情,诚诚恳恳听民意,实实在在帮民富,兢兢业业保民安,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王忠林说,读书对他的工作影响和帮助很大。正如李源潮部长所说,读书是人生的一大要事,也是人生的一大快事。读书是一个政党付出代价最小的成功之途。

《货币战争》应对金融危机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蔓延之时,《货币战争》这本书摆在了龙口市委书记刘炳国的案头。他说,这本书,通过对国际金融史上重大危机发生和演变过程的分析论述,对我们如何更加全面地认识国际金融,怎样有效地在危机中趋利避害、化危为机,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历史借鉴。

受书中所述道理的启发,刘炳国在市里有关会议上提出,抢抓西方国家物价贬值、市场萎缩、技术管制放松之机,大力引进以前买不起、也买不到的先进技术设备,并附之一系列举措,用较低的成本实现技术装备大幅升级。两年来的实践证明,当时的这一举措为区域转方式、调结构积蓄了后劲,夯实了基础。

《民惟邦本丛书》与社会管理创新

走进高青县委书记李灿玉的办公室,书架上一套六卷本的《民惟邦本丛书》,格外引人瞩目。记者由这套丛书入题,与李灿玉攀谈起来。

“中国的民本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套书让我系统地了解了古代先贤在治国理政方面贵民、爱民、利民、安民、为民的思想和主张,对我的启发很大。”李灿玉说,“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是我们学习借鉴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所在。我们牢固树立民本理念,从以往容易被我们忽视但影响百姓和谐生活的小案子、小纠纷、小隐患入手,在公安系统组织开展了‘六小警务’活动,从事关群众利益的‘小处’想起、从关系群众冷暖的‘小事’做起、从影响群众生活的‘小案’抓起、从容易激化群众矛盾的‘小纠纷’排起、从危及群众安全的‘小隐患’整起、从造成群众不满的‘小节’改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目前,我们正以‘六小警务’为切入点,创新社会管理,构建社会和谐大格局。”

借鉴《成都方式》“重整河山”

2007年底张永霞在成都机场候机时买了易中天著的《成都方式》,后来从网上买了王志纲著的《重整河山》,一本是官员访谈实录,一本是战略策划实录,共同特点都是操作实务类的。受这两本书的影响,张永霞对如何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实现富民强区新跨越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借鉴《成都方式》中建设“企业型政府”的理念,她明确提出,政府的主要产品就是服务,一个是服务群众生活,一个是服务生产发展。

读完《没有任何借口》、《赢在执行》、《像第一天那样去工作》这几本书,给张永霞最大的感触是,事业发展关键在人、关键在落实。为此,东港区从2007年起先后开展了“作风建设年”、“软环境建设年”、“执行力建设年”、“岗位 作为”大讨论、“执行力、创新力、公信力”建设年等活动,倒逼各级干部抓大事、干实事、做群众满意的事。

“抽不出时间”是理由吗?

《人民论坛》杂志去年曾通过网络搞了一次党政干部阅读状况调查,“抽不出时间”成为领导干部不读书的最重要理由。必须承认,县(市、区)委书记作为“一方之首”,工作头绪多、任务重、压力大。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还能抽出时间来读书吗?他们是如何处理繁忙工作与读书学习之间的关系,利用哪些时间来读书的?

本次调查发现,挤时间,坚持用好零星时间,是县(市、区)委书记最主要的阅读方式。

阳谷县委书记关华告诉记者,基层领导干部事务繁多,读书需要挤时间。他一般是晚上或出差时读书,少则半小时,多则几小时。“只要持之以恒,还是能读不少书的,贵在坚持。”

惠新安的方法是,睡觉前翻十几页书;节假日推掉一些应酬;车上放一本书,在工作衔接时间里读一段完整的文章;行车途中放一放讲座光碟;出差途中的大块时间一气读一本书。他认为,只要认为是重要的事情,一定会找到时间去做的。

刘炳国说,工作越忙越应重视读书学习,但要找大块时间专门读书对县委书记也不现实,主要把点点滴滴的时间挤出来、利用好。一是从日常琐碎事务中解放出时间来读书。二是从文山会海中挤。除实行“无会月”外,平时坚持少开会、开短会,腾出时间读书。三是从接待应酬中挤。减少不必要的庆典、联谊、茶话等应酬。四是从业余时间中挤。把读书作为最好的休息,每天尽可能利用工余时间看书学习。

毋庸讳言,一些领导干部身上确实存在着不读书、不学习的现象。那么,领导干部怎样才能做到习近平同志提出的“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呢?对这一问题,张永霞作了认真思考。她认为,领导干部读书要“真学”、“学真”,心里装着事业、装着工作、装着百姓,尤其是要善于带着问题从读书中寻找解决办法。要注重活学活用,经常动动脑、练练笔,锻炼和增强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促使自己更多地去向书本和实践学习,工作起来将会更加得心应手。

“应通过制度创新,让读书成为干部的自觉。”王忠林说,滕州市组织开展了“创学习型城市、建书香滕州”活动,确定每年4月份为“全民读书月”,要求各镇街、各部门主要负责人每年至少读6本书。同时,坚持“学风考核”与“知识考试”并重,把考评结果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挂钩,与评先树优挂钩,让刻苦学习、学有所成的先进典型树起来,让以真才实学立身、以真抓实干进步的用人措施硬起来,真正使爱读书的受到尊重、学得好的得到重用、学不好的感到压力,使读书学习成为干部的自觉行动。

“爱读书、读好书,一是靠干部自觉,二靠营造读书氛围。”招远市委书记徐少宁说,他们设立“金都大讲堂”,每月邀请部委领导、高校教授或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辅导讲座,并通过电视直播方式扩大培训覆盖面,帮助广大干部把书读深、读透。全市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划分为30个读书小组,互动学习、相互启发、相互碰撞、共享受益,提高了干部读书学习的效率效益。针对干部抽不出太多时间读书这一问题,他们制定了“读书日”、“无会周”、“禁酒令”制度,规定每周六上午为领导干部集中读书时间,每月第二个周为“无会周”,工作日实行无例外禁酒,营造学习大环境,保证干部能安心读书、静心思考。

“读书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提高执政能力、带领科学发展、谋求群众福利的途径和手段。”徐少宁认为,要把读书与研究解决本地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结合起来,精心筛选推荐一批有益、管用的好书,真正使读书内容用得上,读书活动有实效。他建议,应把建立健全促进领导干部读书的长效机制作为重要环节,做到边探索、边实践、边总结、边完善,努力将经验性的做法制度化,制度化的做法常态化,避免一阵风,确保读书学习取得长久效力。

9位县(市、区)委书记近期阅读书目

姓名

职务

近期阅读书目

惠新安青岛市北区委书记《沉思录》《苦难辉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策略思维》《话语权》《世界大趋势》《货币战争》

李灿玉高青县委书记《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民惟邦本丛书》

王忠林枣庄市委常委滕州市委书记《细节决定成败》《解放战争》《世界是平的》《新兴战略产业》《墨子》《槛外论道:建筑史论杂谈》《世界名建筑》

徐少宁招远市委书记《学哲学用哲学》《第二次转型》《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大党建》《领导者突发事件处理实务》

刘炳国龙口市委书记《货币战争》《学哲学用哲学》《执行重在到位》《中国社会发展报告》《务实求理》《芝麻官悟语》

斌泰安市岱岳区委书记《致加西亚的信》《落实重于一切》《细节决定成败》《苦难辉煌》《复兴之路》《货币战争》《曾国藩家书》

张永霞日照市委常委东港区委书记《学哲学用哲学》《六个为什么》《百家讲坛精品集》《在北大听讲座》《国民幸福》《重整河山》《没有任何借口》

杨同军夏津县委书记《中国制造》《天下财富》《人间正道》《岳飞传》

华阳谷县委书记《货币战争》《西方经济学》《图说天下》中国历史系列丛书《中国建筑的文化历程》《论语》

篇2:让执行力成为一种责任

团委王辉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让责任成为一种习惯》。我认为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要培养一种敢于担当,勇于承担的责任感,让责任成为一种习惯。下面我谈一下我的几点粗浅认识,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让责任成为一种习惯,就是要有“但问耕耘,不为收获”的踏实态度。去年,由于协肋妇联做好妇联工作,工作相对忙了起来。虽说是帮忙,但是压力很大,惟恐帮不好忙,有损妇联的形象;惟恐耽误了本职工作,更是无法向自己交待。矛盾了一段时间,纠结了一阵子。后来,放平了心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年底,团委、妇联工作均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认可。所以“但问耕耘,不为收获”不是消极,而是一种平静的心态,踏实的态度,是对过程的负责与尊重。

让责任成为一种习惯,就是要有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勇于争先的竞争意识。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目前,广大团员青年中出现了信仰危机、道德缺失等问题,团的工作面临很多的新问题,那么就要想青年之所想、急党政之所急,创新工作载体、工作方法、抓住工作的重点和薄弱点开展工作。下步:一是加强团的组织建设,重点是企业团建,结合工会工作将对企业进行调查、对符条件的将进行团组织、工会组织的建设,同时,建立网

上团支部、成立界河青年QQ群,尽量使团的组织覆盖更多青年。二是开展系列活动,借助北河沙“惨案”纪念馆,加强团员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爱国热情;围绕重大节日开展志愿者服务、感恩教育、中华诗文化诵读等活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围绕贫困青少年、留守儿童、服刑在教人员子女开展结对帮扶救助;围绕无业青年针对性的开展技术培训、创业指导。尽量使团的活动覆盖更多青年。使团的工作走在全市的前列,有先必争,有旗必扛。

让责任成为一种习惯,就是要有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时刻都要以党政中心工作为出发点。工作中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团结协作。在配合工作的时候,做到拉偏套,使正劲;在帮忙而不添乱,在具体工作中要有机关干部的样子,而不是官架子,言、谈、举、止处处彰显一名机关干部的形象与水平。

篇3: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关键是如何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呢?这就应该从学生初次接触读书本时说起吧!我认为学生对书本接触得越早越好。最早的书本应该是图画式的, 这花花绿绿的东西会激起幼儿极大的兴趣, 或许爱看书的种子从这时便被深埋在心中了。但是许多的农村家长意识不到这一点, 许多忙碌的家长也做不到这一点。培养学生爱读书的习惯或许自然就落到了学校老师身上。但传统的语文基础教育往往把学生引入误区。我不赞成按字、词、篇的顺序来学语文, 更不赞成教师动不动就让学生把生字词写几行甚至一张。本应生动的语文课上成了机械的灌输式的课堂。为什么把字词从活活生生的文章中割离出来呢?文字因成了句、成了篇而生色生香, 是语句、篇章赋予了它生命。让学生先去感受语言之美, 对语言产生兴趣, 它的意义应远远超过认识几百个字的意义吧!小孩子们读得书多了, 无形中许多字也在脑海中留下了印象, 印象反复叠加, 不知不觉便根深蒂固了。在我们的基础教育中, 光是抄写字词就占去了学生很大部分时间。小学教育变成了识记字词的教育, 因为现行的评价制度迫使老师所看重的是这一学期或这一学年的成绩。所以教师不能把眼光看得更远, 他们不得不关注眼前的成绩。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习惯养成具有非凡的意义。在众多的习惯中, 读书也应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习惯吧!偏偏许多时候家长忽略了, 教师也忽略了。

作为一名农村中心语文教师我痛心地发现, 许多学生都没有阅读的兴趣, 更没有阅读的习惯。我们不得不从头抓起, 培养他们爱读书的习惯, 具体做法如下。

一.让学生尝到读书的甜头, 爱上读书

初中学生的大脑已不是一张白纸任你涂写, 课堂上时间有限, 课下让他们去读, 只有少数学生能按要求去做。因为在没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前提下, 他们是把这种要求当成一种额外的负担。所以当务之急是让学生尝到读书的甜头, 爱上读书。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通过课内的阅读教学, 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如开始时教师可向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解某部作品中的精彩片段, 吊足学生的胃口, 部分学生为了了解下面的情节, 课下就会非常自觉地找来看。如果教师想进一步巩固效果, 隔一段时间可开一个以班级为单位的小型论坛, 真正认真读且读有所得的学生便有了施展的空间。他们尝到了读书的甜头, 便触动了对书的热爱之情。

二.养成做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 动笔的过程就是精简的过程、挑选的过程、内化的过程。

(一) 经典摘抄。对文中一些经典语句让学生养成及时摘抄的好习惯, 将别人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

(二) 笔记心得。将阅读过程中点滴的心理感受记下来, 长期积累便是一笔很大的财富!

三.养成朗读、背诵的良好习惯

朗读要饱含感情地去读, 用情去读的过程便是学生与文章交流对话的过程, 是情感相互融合、碰撞的过程, 会引发学生心灵的共鸣, 拉近学生与书的距离。好的文章一定要背, 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其精妙之处!

通过以上方法, 读书由被动慢慢地变成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 最重要的是这种做法必须坚持。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过程, 此种做法坚持初中三年, 足以将一个行为变成习惯。

篇4:责任决策正成为一种自觉

应该说,新制度流程的推进实施是个多方博弈的过程。尽管枣庄公司在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的理念根植和典型实践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一涉及“改变”这两个字,无论是改变制度流程还是改变行为方式,都充满挑战。

最明显的一点,决策管理新流程增加了议题提报部门的工作量,执行过程中不免会出现质疑甚至反对的声音。以前,提报主管部门大多站在自身专业角度考虑问题,进行局部的专业分析,其他因素的影响由决策层进行宏观分析和衡量。“决策前评估”这一项,需要议题提报部门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调查,需要全面、具体地分析决策结果对议题所涉及利益相关方产生的影响。

为更好贯彻实施新的决策管理体系,枣庄公司领导层召开两次专题讨论会,进行答疑解惑,通过加强培训和沟通,让各部门充分理解新增加流程的作用,熟悉新流程的使用方法。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示范效应,先由参与新流程制定的政工部门,如人力资源部、党群工作部等首先应用。几个议题下来,其他的部门看到新的制度流程其实也不是很复杂,决策更加严谨、准确、有效,并且会减少决策执行中的不可控因素的干扰,更为有效地把决策变为自觉行动。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施,新的决策管理体系不仅拓宽了公司干部员工看待问题的宏观视野,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使得各利益相关方和谐共赢的社会责任理念根植人心,为全面、深入推进公司社会责任管理工作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需要强调的是,项目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决策层的支持和参与。通过与企业社会责任咨询专家座谈并经过全面、具体的讨论和取证,公司领导认识到项目对推进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乃至整个公司管理和科学发展至关重要。在项目推进中,公司领导层全程参与,加快了整个项目的实施进程。

同时,“负责任的决策管理”项目的成功实施也印证了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推进中决策层参与的重要性。从源头开始,从负责任的决策开始,枣庄公司的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推进之路,变得更顺畅、更宽广,持续推进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的决心和信心也更坚强了。(作者单位:国网枣庄供电公司党群工作部)

篇5:让执行力成为一种责任

五道水镇学校 杨申杰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的确,读书能使孩子们成为主动学习的人,他们会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来解决问题;读书,能使孩子们成为生活的主人,他们的独立精神、自我意识在多样的读书活动中日益彰显;读书,能使孩子们成了善交流、会合作的人,他们的团队精神、责任意识在逐步形成;读书,能使孩子们成了有思想,有个性的人;读书,更能使孩子们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明白了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经常在思考小学时光,我应该留给孩子们什么呢?我想我能给他们的就只是:一个一生受益的读书的好习惯;一个记下自己成长故事、留下美好回忆的写日记的好习惯。2008年,为了营造勤奋读书、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从小养成学生热爱书籍博览群书的好习惯,学校开展了全校性的读书、读报活动。在这样一个浓厚的读书活动氛围中,我探索着,并尝试着将读书活动作为特色,让读书笔记留下书中的足迹。同时让日记成为一种师生之间的交流媒介。

一、阅读(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

(一)目标规划:

1、创设良好的“悦”读的环境,诱发学生读书兴趣。

2、注重读书导向,指导读书方式,养成读书习惯。

3、培养读书素质,提升学生的素养。

(二)具体做法:

1、创造书香氛围。俗话讲得好:你能把马牵到河边,却并不能强迫它喝水。确实是这样,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我在开始就注意计划创造书香氛围,以活动为载体,围绕读书开展一系列活动,激发读书兴趣:收集交流名言警句的活动,讲故事(人人讲,没有讲的就会主动去到书中找)。使教室营造出一种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2、加强导读,促进健康阅读。在卡通、漫画读物盛行的今天,在市场经济商业味浓重的环境下,各种读物良莠不齐,很多学生往往是热什么读什么,而一些文学名著以及科学性、知识性较强的优秀作品却遭冷落。“读一本不适合自己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因此,我尤为注重做好学生导读工作。主要从以下方面抓导读(推荐书目)。(好书推荐——《四大名著》(彩图版)、《爱的教育》、《成长故事》等)

3、筹集图书,加大阅读数量。

(1)建立班级图书角。发动学生拿出自己的好书,教师带头(我曾专门为此到书店花钱买书)。教师到学校图书室借图书(每学期我到学校图书室帮学生借两期书,每期都只少在80本左右。主要以学生想读的为主外加老师推荐书目)。

(2)分享感受。让学生每读完一本书,自己写体会,最后在班级进行交流,这主要是通过在课外活动与晚报课时间。特别是在晚报课时间,我基本不去插手这20分钟,就让班干部组织谈读书体会、收获,讲故事(也就是白天所看书的内容为主)。这样及让学生真正体会读书的快乐,也能给班干部一个能力锻炼的机会。

4、指导方法,提高读书效率。

(1)大量的读:新《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其中其推荐篇目有70篇,其余部分由教材编者和任课教师补充推荐。因此我要求学生推荐篇目必读而且多背,强化读书意识。

(2)自主摘抄:大量读书是基础,自主摘抄则是读书的另一种手段,是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摘抄是具有“养成习惯性”的更深一步的读书。所以,从活动开始,我在班里开始提倡摘抄,要求摘抄(包括好词、好句、好段),并写下简单的体会,这样在无形之中也锻炼了他们的习作水平。

(3)强化督促,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我经常教育学生,让他们把读书视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当作一种自然,形成一种习惯,有空就读。定期举行读书笔记检查。

(三)成果:量到质的转变,采得百花始成蜜 两年来,我始终坚持两条腿走路,既有效地引导学生读书的方向,又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让学生广泛地采撷知识。孩子们读书的心灵已被悄然打开,他们的羽翼已日渐丰满起来。他们快乐读书的呼声将随着时代的步伐越喊越响:“我想读——我会读——我还要读——”

1、在读书活动中,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在课外进行有计划的扩大范围的阅读,引导学生自觉运用阅读方法,就能加深对课内知识的理解,促进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互相补充,相得益彰。正是因为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阅读上,所以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还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2、学生读书兴趣被激发,读书逐渐成为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需要。学生已经对读书已经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从与学生平时的交流中也发现,读书已经不再是那些优秀学生的专利,大部分学生只要一有空就自觉拿起书读。班里几个好学生,已成为真正的小书迷。熊龙晖同学只要得到一本新书,就是放学回家吃饭时也要先看上几眼再走。由于大量阅读了有益的课外书籍,学到了许多原来所不知道的知识,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阅读习惯在逐渐的形成。

3、在读书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每个学期我都坚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课外阅读材料,便于学生积累。而我认为读书笔记是巩固知识积累资料的重要方法。

4、在读书活动中,使学生获得情感的体现。“腹有诗书”不是知识的堆积,是人生的智慧、是精神的体悟,是生命的涌动,有道是“久熏幽兰人自香”。在读书中,学生的认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进而使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了解社会、了解自己、学会辨别生活中的真、善、美,汲取营养,陶冶情操。班级中爱读书、读好书已成为了学生的良好习惯和自主需要,学生自我独立、健康、向上的人格修养也得到了发展。我们班经常受到了学校领导、老师、同学们的一致认可。

二、日记(让日记成为一种交流)

写日记是我在语文教学及班主任工作中的又一手法。坚持写日记,不仅能记录下每天的点点滴滴以供回忆,同时可以提高习作水平。不过,我认为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日记中能写下自己的心情与内心的想法:从学习到生活,从学校到家庭,从老师到家长,从优点到不足。学生都会在日记中悄悄的留下这样的足迹。这也在无形之中给班主任一个进一步了解学生,走近学生内心的机会。在我班上,学生每天一篇日记是少不了的。当他们有开心或是不开心事的时候、当他们有什么好的想法或是有什么心事而又不敢直截了当的告诉老师或是同学的时候、当他们有什么问题或是想知道什么而不敢去问老师的时候都会将其写在日记上面。然后,只要遇到学生有需要的日记,我都会留下我的话语,为其解难排忧。这样也就有更多的机会知道学生真正想的是什么,更知道他们想要的是什么,这对我班主任的工作是一个很大的帮助。

“柳遇春风方着绿,船离滩头始扬帆”,我想,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孩子;一个能用心与学生交流的老师更容易走近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说,读书与日记的启动和保持是一种集体行为中个体的无意识行为。有句话说的好:“再怎么忙也要看书,再怎么穷也要买书,再怎么没交情也要送书。”再加上一句“再怎么没有时间也要留下当天的点滴。”我把这句话与我的孩子们共勉,也想把它作为推荐给所有班主任教师的一个指引,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孩子们都能把读书和写日记当作是一种享受,使得他们能够以一种自然的心境和自由的态度去与文本对话。在这样的对话中,有思想的砥砺和碰撞,有情意的体悟与交流,有美感的激发与生成,最终让人至于“真”,达于“善”,臻于“美”,获得精神享受。

篇6:让孝顺成为一种习惯

——道德讲堂系列

活动目标:

1、通过教育和教诲学生孝顺是各种美德中占居第一位的,“百善孝为先”。

2、通过认真地学习和参加有关敬老院活动,构建“淳厚民风、和谐社会”。

3、让同学们以实际行动来孝顺自己的父母,让孝顺成为一种习惯。活动过程:

一、唱一首歌: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把我们抚养长大并教育了我们。现在我们慢慢长大,体验生活给予我们的一切,而在当今这个文明的社会里,多数同学似乎把这些全都忽视了。其实当你把孝顺变成了一种信手拈来的习惯,那么你一定会是成为一个优秀善良有责任心的人。不知道大家还记那首《时间都去哪了》吗?朴实的歌词,优美的旋律让我们一起吟唱一感受父母醇厚的爱。

二、诵一经典:

时间都去哪儿了?看着父母日益增加的白发,端详那副刻上皱纹的面容,抚摸那双满是老茧的手,我想你们一定和我一样被这歌词,被这记忆,被这感动触动了心底。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当我们在羡慕国外父母和子女的那种交流模式的同时,很多国际的名校却在学习我们的孔孟之道,讲述我们关于舔犊情深的故事,让我们沉下心绪一起朗读下我们的先辈对孝顺的诠释。

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

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出自《家 语〃弟子行》。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法)雨果 下面是《孝顺诀》感受下古人对父母的孝顺!

三、看一短片:

记得,前不久我在微博上看见这样一段话:‘世间最好的事,莫过于我已经长大,而你们却仍没老去,让我可以有时间好好孝顺你们”是啊,可是时间却总是由不得我们等待,所以我想让我们在这次的学习中学会把孝顺当成一种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在点滴经历中把孝敬父母,关爱老人当做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孝心成为一种习惯,时刻伴随着我们每个人。

四、讲一故事:(学生讲)

男子年复一年,简单的拳拳孝心 我听我爸爸说过一个孝敬父母的事例。那个人大概跟我爸年纪差不多,老家在乡下,离工作单位很远。骑自行车要半天到一天的工夫。

这个人每周周末都会骑自行车回老家,不管刮风下雨。回了老家就往炕头上一坐,点根烟,听他老母亲唠叨、说话。老太太七八十岁了,口齿也不太清楚,而且关心的都是些小农琐事,还有家里的狗跑出去了,昨天摘了筐黄瓜卖了,家里鸡不下蛋等等。他就那么听着,偶尔应两声。跟那人在城里的工作和他的阅历相比,这些事情毫无意义,如果放在美国人身上,肯定会恼了。但那人一点都不烦,尽管他也不喜欢听。他就是坐在炕头上,听他妈唠叨半天,就为陪着他妈。因为他知道他妈想他,喜欢经常能看见他;他妈也知道他儿子理解他。

就这样,年复一年。那人用最简单的方法尽自己的孝心。娘儿俩往炕头上一坐,就开始聊。一个说,一个听,简单而悠闲。这比任何华丽词藻所堆积出来的孝道都感人,因为它能静静的沁到人们的心里去。

五、作一点评

故事是简短的,故事却又是厚重的。请大家谈谈,您会怎样把孝顺作为一种习惯去身体力行呢?

三到五位学生做点评谈感受。

六、送一吉祥

孝顺这个看起来简单的词,要成为一种长久的习惯却并不是那么简单。对长辈孝顺不是一句口号、一种呼吁,让我们从一点一滴的平凡小事做起。拥有幸福的我们,现在能做到的就是:在父母累了的时候递上一杯热茶,为他们捶捶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把孝顺当成一种习惯吧!这两天常常会考虑关于“孝顺”的问题,很多老人会在节目中谈到:“我孩子不孝顺怎么办?”说实在的,孩子不孝顺,还真是没办法。即使跟他说”你也有老的那一天,不怕到时你孩子不孝顺你吗?”这么说也不会马上让他变得孝顺起来,如果这么简单就能让一个人改变,那就没有不孝顺的人了。所以,孝顺应该成为一种习惯,从小培养!小时候就该让孩子懂得:出门之前、回来之后,都要给父母打个招呼;吃饭时,要等父母先动筷子,好东西大家一起分享;有家务活,让孩子帮着做……教育孩子,就要具体到每一个细节,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习惯,心里有父母。这样,孩子大了,出门上学,就不会出现不要钱不给父母打电话的情况了,他心里惦记父母,怎么会不记得给父母报个平安呢?让孝顺成为习惯,于父母达到“养儿防老”,于孩子“心中有他人”,这样的孩子不自私,无论在什么环境下,孩子都能很好的生存!孝顺应该成为一种习惯,习惯一旦养成,孩子想不孝顺都难!

篇7: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

翻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每一条建议谈到一个问题,这中间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在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故事中渗透着大师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苏霍姆林斯基用他富有艺术的语言向我们娓娓道来,能让每个读过此书的人感触颇深,启发非浅。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就是:一切是为了孩子。多么实实在在的思想。他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讲课力求生动、形象、有趣、反对“满堂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他认为,“真正的学校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并用分数去鼓励他们,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取得成绩的快乐,并时刻认识到自己永远是最棒的。

教师如何能做到这点,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那就是——读书,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要求我们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就像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读到这里,我突然之间明白了,为什么有的特级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自己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可谓精心,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感到力不从心,语言匮乏。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原来,这是因为用一辈子来备课和上课前的几小时来备课,效果肯定不同。要知道作为教师,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之一粟。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学生来?他让我记住:老天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跑在时间前面的就是最大财富的拥有者。

每天,当我们面对这群鲜活的生命,他们所散发出的青春气息时刻提醒我们要学习、要读书。因为只有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学习他人之长,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至于成为学生眼中的“老古董”。只有不断在实践中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紧紧跟上学生的成长特点,才能更好地跟学生沟通、交流,更好地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篇8:让思考成为一种习惯

恩格斯把思考形象地比作“地球上最美的花朵”,生动地告诉人们思考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最重要的主观来源,思考是智力的核心,是创造力的源泉, 也是教育的目的之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实际就是要求教者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那么,如何让思考成为一种习惯呢?

一、激活学生潜在的非智力因素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非智力因素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称,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动力系统。在教学中,调动内在的驱动力,培养学习动机,激发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自学能力的养成夯实基础。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呢?

第一、独立学习,激发好奇心。“好奇心是研究之父,成功之母。”求知的萌芽和创造的起点,都是源于孩子的好奇心。学生对许多问题都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习惯,因此教者应该让学生独立思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达到教学的高效。在教学《诚实和信任》 这一课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个贯穿全文主线的思考,设问:留下字条和不留字条结果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这个问题的设计,是教师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设置悬念,教者应该鼓励学生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处在主动的状态,让学生大胆地推测,明白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学生学习兴致高,而且乐于思考。

第二、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学习过程中,让孩子思考自己的学习目标,再把自己的行为不断与目标加以对照,让目标成为孩子的动力。例如在教 《谈礼貌》 《滴水穿石的启示》 《学会合作》 等文章时,教者可在开课前提问:“本节课你的学习目标是什么?”这一类文章的主题明确中心突出,学生带着目标学习,教者并在教学中提醒学生思考你的目标达成了多少,还有哪些不足,查漏补缺,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实现目标而不断努力。

第三、运用肯定、奖励的评价方法,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让学生在思考中发现自己的进步,从而获得成功喜悦的满足。一次,在教学生字词的过程中,我问:“这两个词谁会读?会读的话就带领全班孩子一起读。”我班一个随班就读儿童勇敢地举起手,我喊了他,他带领大家读得很好,我让全班孩子给他掌声鼓励他,他受到莫大的鼓舞,整节课都听得很认真,从那以后我只要找到机会就鼓励他,他居然变得爱上语文课,后来他用稚嫩的话语告诉我,他从来没有老师表扬,他也想得到。这是一个特殊的孩子,对待肯定和鼓励很在意,敢想,一个正常的孩子岂不是更加在乎。

在语文阅读教学课上,学生最希望得到的是老师的赞赏,信任的目光,善意的微笑,鼓励的话语,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莫大的激励,因此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欣赏学生的思考,欣赏学生的做法,每个学生的性格、知识、意志等不同,教育的内容、手段也不同,要达到最佳效果,就必须灵活运用表扬方法,让它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第四、适度的竞争有助于激发学习语文的热情,竞争可采用自我竞争、同伴竞争、团体合作竞争,并思考如何在竞争中取得胜利,但还有注意最大限度减少竞争中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教 《望月》 一文时,教师可以采用各种赞月大比拼,说含“月”的成语、比赛诵读描写月亮的古诗、用各种修辞手法形容月亮……总而言之,在思考中比赛,在比赛中成长,在成长中进步。

第五、互尊互爱、民主平等,在班级中,教师真诚地关爱每一个学生,不歧视差生,让学生思考如何使班级成为亲密和谐的大家庭。比如在教文章 《爱如茉莉》 时,让洁白纯净、平淡无奇的茉莉花走进学生的内心,教者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这一家人如茉莉般静谧美好,也要让学生之间互相关爱,互相激励,彼此尊重,共享快乐,从而满足心理需要,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二、限时讲授中点燃思考的激情

《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并且在不断的思考中,逐渐养成自学的习惯。

1、情景引思

“情境—探究—思考—发现—解决问题”,这是思考的过程,因此问题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在悬念中求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 《音乐之都维也纳》 一文时,找一段关于维也纳的视频解说,让学生走进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维也纳,领略波光粼粼的多瑙河,感受维也纳那独特的音乐氛围。视频是课文的补充,课文是视频的讲解,让文章中画面再现,学生身临其境。在此基础中教者提问:为什么维也纳称为音乐之都?学生思考后各抒己见,可以用文中的话回答,也可以结合看到的视频回答,学生在思考中掌握文本,在思考中开阔视野,在思考中提升阅读能力。

2、质疑激思

学生学习新课时,教师应该因势利导,让学生深入研读文本的同时,激发学生自学的欲望,让学生自己提问,自己解决,找到最有价值的研究点,从而将思考转化为自学的切入点。在教学中,教者可采用导学单的模式,导学单的作用不仅是预习新的生字词,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我研读文本,在研读中激发学生思考,我在导学单中总会出现一个问题:请你提一个你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对这个有价值的问题学生会思索,对于提的好的问题,在教学中可以让这个学生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质疑中提升,对课前文本的解读会深入,引导学生有个性的思考。

3、辩论深思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辩论是不同观点间的交锋,必然会引发学生深思,加深对文本的认识理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根据观点搜集素材,有效锻炼语言的表达能力,学生中“欲欲跃试”的氛围才浓厚。在教学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中,可以采用辩论赛的形式,正方观点是杀了大黑骡子解燃眉之急,反方的观点是不杀大黑骡子,根据的学生自己的意愿班上分成两大组,赞同正方为一组,赞同反方的为一组,学生思考讨论,根据自己一方的观点找出更多的有力的论据,然后每组推选三名代表,参加辩论赛,辩论过程中,可以提出休息的时间,补充论据。其实这个辩论是没有结果的,我教学的目的达到了,正方找的论据都是赞扬彭德怀,反方找的论据都是赞扬大黑骡子。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辩论中思考,在辩论中理解文本,在辩论中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学生的能力得以提升。

4、合作拓思

小组合作学习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主动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因为学生间的年龄、心理、水平相近,学生在思考中畅所欲言,突破思维习惯,让交流具有多向性,在班级中形成教师教学生、学生教学生,学生教老师的学习氛围,使教学纵深发展,思考中培养了独立学习的能力。在教学 《灰椋鸟》 的第一课时,可设计一个关于细节描写的专题,分小组让学生找一找文中细节描写的内容,并说一说这样描写的好处,在此基础上再合作仿写一段,合作则是大家共同选好写的主题,再发表修改的意见,知道自己满意为止。这样的设计把听说读写的训练落到实处,还培养了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实现了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的目的。

5、变通创思

思考的变通力,就是指不同分类或不同方式的思考,从某个角度转向另一个角度的能力,或者是用一种不同的新方法去看待问题。在语文学习中有很多问题没有一个唯一的答案。在教学 《黄河的主人》 一文时,让学生思考描写艄公驾驶羊皮筏子的句子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有的认为要用紧张的语气,有的认为要用勇敢的语气,有的认为用谨慎的语气,还有的认为用赞扬的语气……众说纷纭,但是都有充分的理由,这样的设计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变通中掌握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有的放矢施教,教给学生方法,课外与课内并行

上一篇:青冥呓语散文下一篇:50音图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