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思维提高能力

2022-09-11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 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数学无处不在。如果缺乏数学知识和技能, 我们的生活将变得非常困难。小学生对于数学还只是一个起步, 所以小学数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思维以及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与众不同的思考, 想别人所未想, 做别人所未做。学生的数学学习, 如果是在一个严密的框架之中, 也就是在逻辑推理、演算之后, 只有“是”、非”两种结果, 久而久之, 学生就造成一种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思维定式”阻碍了创造性思维, 从而阻碍了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创造性的发挥。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使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品质、创造潜力能得以全面发展, 以促进他们的茁壮成长。

1 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倾向, 是推动学习和创新的潜在动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数学教育应强化儿童对公众模式本能的好奇心。学生对科学有了好奇心, 就能主动地去钻研, 这种好奇心如不培养和扶持, 就会逐渐衰退和枯萎。因此, 当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提出各种古怪的问题或做出某些荒唐的事情时, 作为教师, 应该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给予鼓励, 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给予指导。

数学老师应鼓励儿童去了解他们周围世界中的数学。比如, 可以给学生一份最新的体坛周报, 让他们将某一段中的所有数学用语全部找出来。小学生常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 产生疑问。如:为什么老师一下就能判断随意一个数能否被2、3、5整除呢?学生的这种好奇心, 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只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去观察, 他们就会发现各种各样的形、数之间的关系。只有当学生通过讨论、交流, 自己思考, 才能真正理解、学好数学。

2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教师要抵制一言堂的诱惑, 在数学课堂上开展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名副其实的交流。平时我们经常采取这样的提问方式:首先点一位学生的名字, 然后向他或她提出一个问题 (这样做自然就暗示其他学生不需要回答这个问题) 。或者习惯性几乎每次都叫同样的一些学生, 忽略许多学生, 甚至当他们举手时也不例外。或者提出的问题探讨性不强, 大都是回答是与否。

这种方式阻碍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应该鼓励学生开展讨论, 引导各种观点间真诚的交锋, 善待学生的独特解法。例如这样一道题:现在有10个苹果, 分别放到3个盘子里, 要求每个盘子里的苹果是单数, 问:能不能分成?摆摆看。许多同学马上摆了起来。过了一会儿, 教师再问:“哪位同学分成了, 请举手。”当然, 没有举手的。这时, 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说:“老师, 这道题分不成。”老师说:“为什么分不成呢?你说说理由。”于是该同学展示了他摆的方法:

将3个盘子分成两组, 前两个盘子为一组, 剩下的为一组, 前两盘中每个盘子中的苹果为单数一组, 再看剩下的盘子里对应的苹果数全为双数。

并列出所有的六种可能:A、118B、136 C、154 D、172 E、334 F、352

教师对这个同学及时表扬。而另一位学生却举手说出了另一种解释方法:三个盘里每个盘子的苹果数都是单数, 前两个盘子里的苹果数的和就是双数, 再加上剩下的盘子里的苹果数是单数, 总数就是单数, 而10个苹果个数是双数, 所以分不成。该学生的思维体现了数学归纳法的思想, 所以教师除进行及时表扬和鼓励外, 还要号召其他学生向他学习。另外老师还要容忍学生的出格想法, 切忌造成师尊生卑的局面。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 对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 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 都应及时给予肯定, 这是发展学生有效逻辑思维的最好办法。

3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

数学并不是一些孤立的知识与技巧的汇集, 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生日常生活的经验。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也曾说过:“要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学习, 使学生感到认识新事物的乐趣, 体验克服困难的喜悦。”因此, 在教学中, 应尽可能地举出贴近生活的例子和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激励学生发挥想象, 多思路解决问题。

如:在学习了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后, 学生对怎样计算乒乓球的类似物体的体积发生了兴趣。若不直接告诉解决方法, 而是把它看做一道实践操作题, 自我解决, 情况则可能大不一样。有的学生捏成与乒乓球同样大小的橡皮泥, 然后把它捏成长方体, 通过测量计算出长方体的体积, 从而得到乒乓球的体积;有的把乒乓球放在装了半杯水的圆柱形杯里, 完全浸没后测量出水的升降变化算出了乒乓球的体积;有的把乒乓球弄了一个小孔, 装满水, 然后把水倒在长方体水杯里算出了乒乓球的体积, 学生思维非常活跃。

“打折”这个概念是好多学生都懂的一个概念, 但对于初学者而言是陌生的, 难以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放一段有关商品打折的录像。这样, 学生不但对所学内容感兴趣, 更容易使学生学到什么是“打折”, 怎样“打折”。这时老师讲课容易, 学生学习起来也容易、有兴趣, 课堂也会更加活跃, 为一节完美的课开一个好头。在传统数学教学中, 学生利用发展思维、创新精神解决问题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数学在多半学生眼里是枯燥无味的, 即使有新的想法, 但无法去演示、证实。而一个有趣的、现实的、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导入, 结果就大不一样, 这时学生的数学学习由被动变主动, 为下一步的教与学铺好了路。多媒体教学给小学数学课堂提供了培养学生发展思维、创新精神的丰富机会。

4 利用多媒体教学, 发展思维, 培养创新精神

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是具体—表象—概念, 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因此要善于抓住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的特点,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诱发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兴趣才可能愿意很好地学, 要学好, 至少要能够理解所学内容, 多媒体创设情境能够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教学一年级“9的认识”时, 采用动画的方法, 通过教师的演示配合学生动手摆实物, 使数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先显示一幅反映庆祝“六一”儿童节的图画, 图中的9个学生拿着9朵鲜花、升起了9个汽球等画面一个接一个地慢慢出来, 通过数画中的人和物提高学生的数数能力, 画面中的每一个图都是可以移动的, 通过鼠标对物体的拖动, 可把同类的物体分在一起, 使学生对数的概念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这样使学生对“9”的概念有了很清楚的认识, 其他的数可用同样的方法来教学。

“形”的概念和“数”的概念一样, 都是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来的。例如, 在学习“圆的认识“时, 一开始就显示学生熟悉的自行车轮子。当问及它们的形状时, 学生说是圆形, 从而引入对图形的研究, 进一步认识圆心、半径、直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分层演示, 为“圆”的认识形成架起了一座从感知到表象再到抽象的桥梁。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直观, 演示方法灵活多变, 易于显示几何图形的特征。因此, 它在帮助学生认识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中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形成表象, 启发思维,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教育是教育的最基础阶段, 需要我们老师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 使小学生们能真正学好数学这门工具性学科, 也为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数学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 发展能力, 教师要创设情境, 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学

上一篇:油茶人工林土壤肥力及其对树体生长的影响下一篇:荣昌县狠抓特色效益农业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