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

2023-01-14

第一篇: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特点

教师教育学院 07小教中文1班 柯听挺 8号

摘 要 李商隐的诗在晚唐诗坛上可称得上是独树一帜,他的爱情诗尤其为人所称道。这类爱情诗,将爱情的缠绵、相思的苦痛和失恋的悲伤描写得淋漓尽致。他的爱情诗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有三点:一是结构上有曲折深婉的特点;二是对六朝诗风合理地承袭,如绮美的意象、精致清丽的语言、柔婉的情韵、朦胧的意境、流畅的音律等;三是大量使用典故进行叙事、抒情、寄慨。总体来说,他的爱情诗给人以丰富的美感,情思婉转,寄意深微,诗意隽永,耐人吟诵。 关键词 李商隐 爱情诗 艺术特点

晚唐社会混乱,政局逐渐走向崩溃,影响到晚唐诗歌,所表现的是一种带有感伤情绪的美。李商隐是唐诗发展到晚期最有成就的诗人,他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卓然成为大家。李商隐现存诗六百余首,大体可分为咏怀诗、咏物诗、咏史诗和无题诗四类。在有题而仍属无题的诗作中,有一部分是爱情诗,如《为有》、《日射》、《一片》、《昨日》以及《碧城》三首等。无题诗是李商隐最为人传诵的作品,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富有朦胧婉曲之美。最能表现这种风格特色的作品,是他的七言律绝,其中又以《无题》诸作(多为七言近体)堪称典型。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其中有些可能别有寄寓,也可能有恋爱本事以为依托。

总体看来,李商隐的爱情诗深远细致,能把恋爱中的细微复杂的感情精确的表现出来,同时诗歌的意境优美,含蓄朦胧,内涵丰富,感情真挚,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诗人往往不愿直接表达感受而闪烁其词,隐约其人,忽断忽续,或彼或此,使人产生一种朦胧惝恍的审美感受。对李商隐爱情诗进行赏析得出它们的艺术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李商隐的爱情诗在结构上有曲折深婉、回环往复的特点。他的诗比起盛、中唐诗人来结构要收敛细密。盛、中唐诗的结构是平行或递进式的,一层一个视镜,一层一个意蕴,境界开阔舒展,如高山远眺,而李商隐的诗却迂回曲折,全诗往往吟咏的是一种情绪,而在不同角度上叠加重复,犹如人在深谷徘徊,缠绵无休。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春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一二句点出别离之苦,以东风无力百花凋零烘托愁绪,三四句写相思不断,又以春蚕丝尽蜡炬泪干写心情的灰暗失望和纠缠固结,五六句再写相思之苦,以镜中白发、夜月寒光来映衬两地别愁的萧瑟,七八句再借青鸟传书的典故,寄托自己的希望,却又以蓬山暗喻人神阻隔,终于只能通音信而不能见面,增添了一层愁苦,全诗回环起伏,紧紧围绕着别愁离恨来制造浓郁的伤感气氛。而《促漏》一诗:“促漏遥钟动静阁,报章重叠杳难分。舞鸾镜匣收残黛,睡鸭香炉换夕熏。归去定知还向月,梦来何处更为云。南塘渐暖蒲堪结,两两鸳鸯护水纹。”全诗从静夜钟漏声写起,在朦胧中将读者牵入一个幽渺隐秘而宁静的世界,这里闪烁着秾艳而凄凉的色泽和气息,给人以虚幻和神秘的感觉。而后点出一场幽会已经过去,归去之人却仍在月下徘徊难眠,来日悠悠,更不知这样的云雨幻梦在何处重现。最后画面转为明亮,写南堂中蒲草结,鸳鸯游,水波荡漾,更令人触目伤心。诗歌一层又一层地渲染,首尾回应,烘托出寂寞和孤单之情。

另外可以感受到李诗结构曲折深婉较为典型的如《春雨》诗:“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远路应悲春睕晚,残宵犹得梦依稀。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诗中呈露的是一种幽渺迷忽的相思之情。头一二句描写作者为思情所困,和衣独卧,寂寥惆怅。三四句则由人去楼空、隔雨相望的冷寂,一下进到求访所思却无获而归的失落。五六句跳至对所思对象悲情触发的设想,再折回到自己梦境依稀的慨叹。七八句又闪现由彼此遥隔而书札难通引发的哀愁。整首诗结构起伏曲折,心象层层叠出,跌宕而纠结的思绪映照出诗人流动不定而又深邃飘渺的内心,这既使得诗境在种种心绪错结中更显幽微恍惚,又构筑起一种具有浓重感伤意味的情绪氛围。这种利用视觉变化而形成的回环往复的结构,在七绝《夜雨寄北》中也同样使用得非常巧妙:“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四句诗先在实境中想象虚境中的虚境,像电影蒙太奇一样重叠,回环往复中有发展变化,极富风调美,表现了诗人对妻子深长的感情。

他的结构通常不是全景式的扫描,也不是几种相关意象的平面缀联,而常常是以一些似乎不相干的精巧象征从多个方面叠合起来,构成多棱面的、意蕴复杂的境界。这样的诗气势缩小了,内涵却扩大了,它要求读者投入更积极的参与、更多的联想。

第二,李商隐诗歌对六朝诗风有合理地承袭,如绮美的意象、精致清丽的语言、柔婉的情韵、朦胧的意境、流畅的音律等等。从文学渊源来说,在最能代表李商隐风格的那些诗中,不难看出他吸收了六朝骈文清丽精巧、秾丽绵密的特点,杜甫近体诗音律严整的成就,韩愈、李贺等人炼字着色瑰奇新颖的长处;但由于自身情感基调与审美情趣的原因,也出于大诗人对艺术独创性的追求,他把前人的这些特点融汇造为自己独特的风格。他擅长用精美华丽的语言,构成朦胧幽深的意境,来表现心灵深处的情绪与感受。

李商隐对爱情、对理想的追求是执着的,他心中因此而深藏了痛苦,这种痛苦经过千回百转地咀嚼,写成诗歌,便已融入了诗的意象之中,因而显得深远悠长,感人至深,有一种缠绕回荡的韵味,诗的意象具有非常强的象征内蕴。他学得《离骚》托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的比兴手法,将难以明言的事实隐藏起来,而将其悲愤、感慨通过典型物象和不同色泽音调共同构成的意象、氛围、境界显示出来。在李商隐的诗中,意象、意境都是非常独特的。首先,我们看到李商隐非常善于捕捉富于情感表现力的意象。李商隐使用包括典故在内的各种意象时,都经过精心的选择。一方面,这些意象大都是色彩秾丽或神秘诡谲、本身就带有一定美感的,诸如“云母屏风”、“金翡翠”、“绣芙蓉”、“舞鸾镜匣”、“红烛残花”、“凤尾香罗”等等,使诗歌呈现出一种令人目眩的视觉效果;另一方面,这些意象又大都蕴含有一定的哀愁、彷徨、伤感等感情色彩,比如《锦瑟》诗中所呈现的,是一些似有而实无,虽实无而又分明可见的一个个意象:庄生梦蝶、杜鹃啼血、良玉生烟、沧海珠泪,这些意象所构成的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画面,人们感受到的只是揉杂在一起的惆怅、感伤、失意等丰厚的意蕴和错综纠结于其间的寂寞的情思,只能总体上欣赏,而不能作具体的剖析。这种托意空灵兴寄深微的境界,正是无题诗别具一格的风味所在。此外,感觉凄凉而逗引愁思的月、露、细雨、夕阳等景物也是他所喜欢写的。

李商隐爱情诗还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有着朦胧的意境美,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他在感情方面的怅惘哀伤,文本中诸多因素的不确定性造成了无题诗意旨的含蓄朦胧,同时为解读作品提供了多种可能性。最突出的是《锦瑟》。从诗的首尾两联中,可以依稀体味出作者是在追思年华,为那美丽、凄凉的往事而无限感伤。而整首诗的意境显然给人以飘忽幽邃之感。另一方面是他在表现方面的迷离恍惚,诗中所用那个形象常常是现实中没有的,但诗中有理性的结构和通顺的句法,以理性的结构组织非理性的形象。如《无题二首》其一:“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首联明写昨夜,颔联回到今夕相隔的现境,颈联又转为对对方处境的想象,尾联则再回到自身。结构安排上虽有“理”可循,但意象究竟不能实指,主题呈现多义。《无题四首》其二:“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或可视为写女子追求爱情而失望的凄伤悲苦,但其中也寄寓着坐着自己爱情的失落与身世的坎坷之感。颔联赋而含比,明写室内外环境景物,暗寓估计境况中时时牵引的情思,由于综合运用隐喻、谐音等手法,务求深隐,读来不免费解,有着朦胧的意境美。

李商隐爱情诗写得朦胧迷幻,构成了一种显著的特征。这里面有些具体原因,譬如他的特殊经历造成了压抑的心理,他的某些秘密恋爱不可明言等等。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诗歌终究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一定的艺术特色总是和诗人的有意追求分不开的。李商隐那些朦胧诗篇,虽然不大容易读“懂”,却有很强的感染力,受到人们普遍的喜爱,那就是因为它有真实的艺术生命。李商隐通常不是直接抒发单纯明了的喜怒哀乐之类的情感,他着重表达的是对某些人生经历的内心深层体验,这种体验往往是多方面的,流动不定的,有时连自己也难于捕捉,更不易明白地转达,因而只能用象征手段作印象式的表现,由此造成意境的朦胧。但是,诗人也不是没有控制晦涩的程度,他还是作了必不可少的点明,像《锦瑟》诗,虽然无法知道它所表达的伤感是由何而起,但“一弦一柱思华年”,却让人们了解其范围是在对过去美好年华的追忆。所以,这一类诗要作详尽的解析简直不可能,但它的情绪却是可以感受的。总之,李商隐爱情诗的创作证明了诗歌并不一定需要表述明白的事实,而可以以朦胧的形态表现复杂变幻的内心情绪,这是一大贡献。

李商隐爱情诗还继承六朝诗风的设采繁艳,词皆缛丽。他的爱情诗大都词采缛丽,所谓“艳情尤丽”(许学夷《诗源辨体》)或谓“义山诗寓意俱远,以丽句影出”(王夫之《唐诗评选》)。像众多《无题》诗和虽然有题而仍属无题的诗,用语绮密,色泽艳丽。要指出的是,词虽缛丽,却无板重之嫌,原因是绚中有素,搭配得好。难得的是,诗中语词的绮丽总与意象的五光十色、情味的含糊、境界的朦胧同生同存,故读者读诗,未明其义,即被它所深含的难言之美所吸引。这在李商隐的众多无题诗中皆有如此审美效应。由于李商隐惯于使用史事、神话创造朦胧境界抒情达意,故所用语言多与史事、传说有关,如瑶台、碧城、凤巢、蓬莱、玉殿、琼树、兰丛、金莲、灵府、素娥、婵娟等,就显得高华典雅。

总的来说,李商隐的爱情诗无论是直观方式的心灵折射,还是朦胧形态的情绪传递,它们都或明或晦地摹刻着作者特定的心理情状,这种心灵的体验在更多时候贯穿着痛苦人生形成的忧伤的情结。也许正是这样一种感伤的心灵化与情绪化的风格,使得李商隐的诗更显出其情感的魅力。

第三,李商隐的爱情诗大多大量地使用典故叙事、抒情、寄慨。他不仅熟悉典故,而且精于用典。他在诗中大量用典,多用典故既有历史事实,也有神话传说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故事,而且他用典往往讲典故置于叙事、议论之中,或者说是借用典故叙事、议论,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忌讳,能比较充分地言志抒情,话又说得婉曲含蓄。在典故的运用上,李商隐继承了屈原以来的“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的传统,委婉含蓄,言近旨远,“寄托深而措辞婉”。这固然造成了他的诗歌隐晦难懂,但是也因此形成了李诗“味无穷而炙愈出,钻弥而酌不竭”的独具一格。

李商隐脍炙人口的诗作《锦瑟》里的使用的典故更是令人赞叹不已。此诗中间四句用典,朦胧的意味更浓。但又使人深深感受到往昔的事和人如像“晓梦”似地迷离短暂,“蝴蝶”似地优美翩跹;“春心”那样热烈眷恋,“望帝”那样忧伤痛苦;清纯凄凉犹如海上明月、月下泪珠;最后却又如玉上青烟,冉冉消融在暖日之中。这都使人有回肠荡气之感。李商隐对典故的创造性运用与结构布置的特殊性形成了这种朦胧美。就用典而言,李商隐不但在诗中融入大量的典故,而且常常对它们赋予心得解释,甚至增如其原来所没有的内容,并将相互没有关系的典故根据自己的需要置于一体,从而传达一种内心的感受。再引《锦瑟》一诗中的四个典故为例,“庄生”句用了《庄子·齐物论》中庄周梦见自身化蝶之典,但《庄子》原意是在说明“梦”与“觉”(梦中的景象与醒后的景象)并无截然的界限,且根本没有说那是黎明时分所做的梦,李商隐却舍弃“梦”与“觉”难分的原意,从而突出了梦境之美,并称它为“晓梦”,进一步强调其短暂、恍惚,同时改“化”为“迷”,使其内涵更为扩大。“望帝”句用的是《华阳国志》中周末蜀国君主杜宇死后魂化为杜鹃鸟、暮春悲啼而至于口中出血的典故,但据原典,只能说望帝将自己的心事寄托于暮春啼血的杜鹃,这心事本非“春心”,经诗人如此一改,遂变凄厉为缠绵。“沧海”句用的是《博物志》中海里鲛人哭泣时泪流成珠的典故,但原典并未言及月亮,诗人增入“月明”,使大海与珍珠都蒙上一层柔和的清辉,又将鲛人泪改化为珍珠上有泪痕,更有凄凉的意味。“蓝田”句所用典故不知其出处,中唐诗人戴叔伦曾将“蓝田日暖,良玉生烟”比喻“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的诗景,但从以上三句来看,诗人所追忆的往事必甚热情而凄艳,并非那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所以,运用此典当是说梦中的蝴蝶终于如玉上青烟般地消失。总之,这四个典故都是诗人创造性地运用,以此传递心灵特定的感受。其用典的意思难以具体而明确地落实,具有模糊性;典故之间本没有牵连,各自独立,但出现在他诗中,也许已有某种内在联系,却未明言,因而可以引发读者种种联想,使全诗蒙上一层朦胧幽晦的色彩。但它们在整体上所传递出的一种迷茫、失落与忧伤的情味,同诗歌首尾两联惘然自失的悲慨交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尽管朦胧仍能使人体味到的人生惆怅感。

还有我们不难看出,李商隐用典时多能沿用典故的本来含义,但出于表达感受的需要,也会活用典,或翻出新意。因为李商隐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所以他对事物的矛盾和复杂性有充分的感受,结合他的体验和认识,常常把典故生发演变成与原故事相悖的势态,由正到反,正反对照,把人思想活动的角度和空间大大扩展了。举《嫦娥》为例,诗作虽咏嫦娥之事,却一反乞求长生不老的传统写法,极写她成仙之后“高处不胜寒”的凄冷情境,借嫦娥对女冠的寂寞孤独寄予思念与同情。这里明显有心境孤寂的诗人的影子,清高伴随着孤独,对此,诗人既自赏,亦自伤,可以视为他对自己处境的心灵独白。由此可见李商隐活用典故的高妙之处。

李商隐天赋极高,又敏感多情,他致力于情思意绪的体验、把握与再现,用以状其情绪的多是一些精美之物,诗作中所流露的又多为要眇蕴藉之情。但是我国古代不少爱情诗的作者,往往以一种玩赏的态度来对待女子及其爱情生活。李商隐的爱情观和女性观是比较进步的,他以一种平等的态度,从一种纯情的而不是色欲的角度来写爱情、写女性。在李商隐的作品中,最为人传诵、影响最大的还是他的爱情诗。因而他爱情诗的艺术特点很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刘学锴·李商隐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12月 [2]邓中龙·李商隐诗译注·湖南:岳麓书社,2008年3月 [3]宋宁娜·李商隐其人其诗·北京:华文出版社,2008年12月 [4]邓丹·李商隐诗赏读·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4月

[5]马积高·中国古代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5月 [6]叶君远·中国古代文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

第二篇: 李商隐的爱情诗

唐代诗人李商隐无疑是中国古代的天才诗人之一。他的爱情诗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艺术奇葩。在这些优秀的诗篇中,李商隐以极大的热情,全新的观念深入到了男女感情世界的最深处,着力抒写主人公的相思之苦、相见之难,写得细腻而真挚,极大地丰富了古典爱情诗的题材和审美情趣,在中国诗歌史上放射出了独具魅力的光彩。本文力求通过对李商隐爱情诗的具体分析,达到作者窥视中国古代爱情诗的真实内涵之最终目的。

一、 李商隐的生平

李商隐(约813~约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渓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自祖父起,迁居郑州荥阳(今属河南)。9岁父死,奉丧侍母归郑州。

文宗大和三年 (829),李商隐受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召聘入幕。大和六年,令狐楚调任河东节度使、北都留守,李商隐随至太原。以后曾有短时期在兖海观察使崔戎幕府逗留。开成二年登进士第。开成二年冬,令狐楚病死,诗人失去凭依,于次年到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后又娶了他的女儿。当时唐王朝内部以牛僧孺和李德裕为首的两大官僚集团的斗争,正进入白热化阶段。令狐楚父子属牛党,王茂元则接近李党。李商隐转依王茂元门下,在他本人虽并无党派门户之见,而令狐□及牛党中人却认为他“背恩”、“无行”(《旧唐书·李商隐传》),极力加以排摈。从此他陷入朋党相争的峡谷,成了政争的牺牲品。这年春天,他参与博学宏词科考试,先为考官所取,复审时却被中书省内有势力的人除了名。次年始释褐为秘书省校书郎,后调任弘农县尉,又因“活狱”事忤触上司,几乎罢官。开成五年冬,辞尉职,求他调,到会昌。

两年以后,书判拔萃,李商隐重入秘书省为正字。不久又因母丧居家。会昌五年冬服满后返职。宣宗即位后,一反武宗朝的政治措施,会昌年间得势的李德裕党纷遭贬逐,令狐□做了宰相,李商隐受到进一步压抑。他在京没有出路,只 1 好到远方幕府去安身。从大中元年至九年,先后三次赴桂州(今广西桂林)、徐州、梓州(今四川三台)随人作幕僚,悒悒不得志。大中五年去梓州幕府前,妻王氏病故,更使他精神上蒙受沉重打击。居东川时,常抑郁不欢,顶礼佛教,甚至想出家为僧。大中九年冬,梓州幕府罢,李商隐返归长安。次年任盐铁推官,一度游江南。大中十二年,罢职回郑州闲居。大约就在这一年年底,李商隐病逝。

二、 李商隐爱情诗的基本内容

李商隐的爱情诗,有些抒情对象是很明显的,甚至有些是诗人自己直接点明的;有些并未点明,作者可能有某种难言之隐,故意用“无题”或以篇首二字为题,以求隐晦。李商隐的爱情诗格调凄美,感情真挚,主要表现男女主人公爱情实现的艰难,异地相思的无限痛苦。根据抒情对象的不同,本文将李商隐的爱情诗分为三类加以分析论述:

1. 青年时期的爱情诗

李商隐青年时期的爱情诗,主要是指开成三年(838年)之前与洛阳女儿柳枝和女道士宋华阳交往时留下的作品。这些诗歌,主要表现诗人对纯洁感情的珍重。

柳枝是洛阳一个商人的女儿,她的父亲因出门经商遇到了风浪而死于湖上。柳枝容颜美丽,“涂妆绾髻,未尝竟,以复起去”。性情又如此活泼。喜弄丝竹,乐音特别动人。往往“吹叶嚼蕊,调丝擫管,作海天风涛之曲,幽忆怨断之音”。 李商隐与柳枝两情相悦,情投意合,可是却因为一个朋友故意开玩笑,把他的行装先行带走,所以他也被迫离开。后来,柳枝也被贵人夺去,这一场恋爱也就因此中断了。后来,李商隐做《柳枝五首》,记录下了这一场悲剧的爱恋:

花房与蜜脾,蜂雄蛱蝶雌。同时不同类,那复更相思。

本是丁香树,春条结始生。玉作弹棋局,中心亦不平。 嘉瓜引蔓长,碧玉冰寒浆。东陵虽五色,不忍值牙香。 柳枝井上蟠,莲叶浦中干。锦鳞与绣羽,水陆有伤残。

2 画屏绣步障,物物自成双。如何湖上望,只是见鸳鸯。

诗表现出他对柳枝的深深思念,细心体贴,为她的命运而担忧,并为自己不能与她结合而感到无穷的遗憾。这五首诗表现了李商隐对爱情的真挚感情,他的严肃认真,有情有义。第一首写自己与柳枝门当户不对,难以论婚。回想当初,又何必苦苦相似呢?第二首“玉作弹棋局,中心亦不平”,表现了是诗人因柳枝被夺而有无限的恨意。第三首上两句赞美柳枝的慧心丽质,下两句说她虽然这般美丽,自己却“不忍”对她施薄,体现了似乎人对柳枝的尊重与体贴。第四首“锦鳞与绣羽,水陆有伤残”二句用水中和陆上珍贵的鱼鸟来比喻美慧的柳枝被人摧残,深深地为她的命运感到忧虑。第五首感叹世间有许多美好的事物都能成双成对,而自己却不能与心爱的柳枝结合,留下了无穷的遗憾。

《柳枝五首》是李商隐早期最优秀的爱情诗,表现了他对真挚感情的追求和高尚的情操。这是基于事实依旧上的诗人的爱情自白,诗情外在的凄恻、绝望与内在眷恋的涌动炽热构筑了爱情的浩荡与波涛,美好愿望难以实现,失意的爱情如落红,永存着悲剧的芬芳。

李商隐在柳枝被贵人夺走后,还有过一次恋爱,即与女道士宋华阳的交往。诗人二十三岁在河南玉阳山学道,与侍奉公主的宋华阳产生了恋情,李商隐描述了她的音容笑貌:“隐忍阳城笑”(《境槛》),说明宋华阳不仅美丽动人,而且善于笑,又极会收敛笑容,令诗人神魂颠倒。但是由于道教的清规戒律的束缚,李商隐与宋华阳的爱情也没有好结果。从他的《月夜》中可以依稀看出:

偷桃窃药事难兼,十二城中锁彩蟾。

应共三英同夜赏,玉楼仍是水精帘。

偷桃用东方朔事,喻求仙;窃药用嫦娥事,喻夫妇。月夜中三人共赏,本是快事。可是因为被“水晶帘”所隔,他们的恋爱不能成功。这里的“水晶帘”锁闭清辉是一种巧妙的象征,实际上暗示了诗人所痛心的当时的社会给恋爱设下的种种无情障碍。

《玉溪生诗醇》中对李商隐这一时期的诗做了如下的评述:“在李商隐抒情之作中,还有一部分是抒写爱情的诗篇。这部分诗歌可分为与妻子王氏的爱情和与其他女子的爱情两类。至于说的与女冠来往的作品,那恐怕不算是一种爱情了[1]。在我看来, 这个观点是不对的。李商隐这一时期与这些女子的情感历程才 3 是至真至纯的,这时期许多作品都真切地记下了这段佳话。为我们展现了在那个令人窒息的礼教重压下的时代,他们为了追求真爱而无畏抗争的生动画面,同时也引导我们进入了诗人那炽烈、真诚、伤感而忧郁的情感世界。

2.与妻子王氏的爱情诗

开成三年(即838年),李商隐与王茂元的女儿缔结婚姻。王家富有权势钱财,但李商隐作为一个有独立自持精神的文士,婚后实际上仍就过的是一种清寒生活。会昌三年(843),他婚后五年,岳父王茂元病逝,他在《重祭外舅司徒公文》中自述他们夫妇俩“前耕后饷,并食易衣,不忮不求”,夫妻俩清贫相守,更显得关系纯洁。

和王氏的婚姻使让李商隐得到了知己,但也使他的前途陷入牛李党争。他被卷如了政治旋涡,成为政治的牺牲品。为着功名与生计,李商隐婚后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离别爱妻,历佐方镇。虽然夫妻二人分居两地较多,团聚的日子较少。他们虽然分处两地,但是他们的感情却极好。李商隐婚后不久应博学鸿词科,落选后写了《无题》之(照梁初有情)

照梁初有情,出水旧知名。裙衩芙蓉小,钗茸翡翠轻。 锦长书郑重,眉细恨分明。莫近弹棋局,中心最不平。

“锦长书郑重,眉细恨分明”说明了王氏为诗人受排挤打击而恨,这实际上也是诗人自己的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夫妻二人有着种种平生知己的深切共鸣之感,所以李诗所写的有关王氏的爱情诗,无一不是一往情深。以《摇落》为例:

摇落伤年日,羁留念远心。水亭吟断续,月幌梦飞沉。

古木含风久,疏萤怯露深。人闲始遥夜,地迥更清砧。 结爱曾伤晚,端忧复至今。未谙沧海路,何处玉山岑。 滩激黄牛暮,云屯白帝阴。遥知沾洒意,不减欲分襟。

全诗借摇落萧瑟的秋季,抒写自己对京城妻子的深挚怀念。感情真挚,缠绵悱恻,情调感伤,平实感人。冯浩对《摇落》有一段评语:“此寄内诗也,‘结爱伤晚’者,父为属意而成婚迟也;‘端忧至今’者,数年闲居愁苦,赴桂又不久,行者、

4 居者皆含愁也。”未谙二句,谓未得入仕中朝而家室聚也。的是此时途次所寄,味其意态,似有羁留之况。”[3] 宣宗登位后,李党下台,诗人多受排挤,漂泊天涯。因此诗人不得不与妻子分离,正因为他们夫妻情深义重,别离时才会依依不舍。如《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眼前是巴山夜雨,凄凉景象,愁人的秋雨,归期未知,但是诗人并未情绪低落,反而一想到即将与妻子团圆,就情绪饱满,心情豁然开朗,于是写下这似惆怅而一突破惆怅的诗篇。这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的苦苦相思,情深义重。

恩格斯说“痛苦中最高尚的、最强烈的和最个人的——乃是爱情的痛苦。”李商隐是个善写自己爱情痛苦的诗人。他在妻子死后写作了大量诗歌来表达自己对亡妻的思念,正因为诗人心灵充满了对妻子的追忆,所以他的这类诗总是能围绕这一中心,描摹相思相忆的曲意幽怀,表明难分难舍的痴情冥想。如《房中曲》:

蔷薇泣幽素,翠带花钱小。娇郎痴若云,抱日西帘晓。 枕是龙宫石,割得秋波色。玉簟失柔肤,但见蒙罗碧。 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 今日涧底松,明日山头檗。愁到天池翻,相看不相识。

冯浩认为这是李商隐诗集中第一首悼亡诗。可能作于大中五年夫人去世不久,当时诗人感情太激动,看到夫人的遗物,触景生情。诗人又观看着夫人生前用的一件件东西。一缕缕愁思越积越多,最后,弥漫于诗人全身心,直到弥漫于天地万物之中,真是哀怨感人。朱彝尊这样评论此诗:“言情至此,奇辟千古所无。”[4] 除此之外,《正月崇让宅》里,诗人先说崇让宅里的热闹、繁华,是亲人相聚之地,但此时却是不堪愁对的一片荒凉景象。在这里诗人不仅表达了内心无法排泄的忧思外,又加上了凄恻的哀怨,这就显得更加诚挚感人。

诗人面临爱情摧残的悲惨心境,地老天荒、此心不渝的缠绵和深笃情调都显现出来了,无怪人们把此诗推为李商隐悼亡诗之冠。

另外,《暮秋独游曲江》: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5 荷叶的荣枯,十分恰当的比喻了诗人与王氏的爱情生活的始末。诗人的遗恨如曲江之水汩汩不尽。诗人的内心无限痛苦,他通过荷叶的荣枯表现出来,境界凄瑟万分,使读者不由泪流而下,随诗人的哀痛而悲伤。李商隐是是多愁善感的诗人,他的许多优秀诗篇,都渗透了缠绵悱恻的哀感和不能自己的悲慨。评论家说:“情深于言,义山所读” [5]正揭示了他的多愁善感的个性。而李商隐的爱情诗,尤其是写悼亡内容的,这种缠绵悱恻更加鲜明突出。这些诗内涵深微,情感真挚,完全是他独特的个人感慨,是他倾吐心曲的绝唱。

3. 抒情对象不明的爱情诗

李商隐是情诗高手,在写这类以“无题”命名的爱情诗时,他不是机械繁琐地接触到特定、具体的人物、事件,而是在某些作品中寄托着自己的身世之感、家国之慨。正因为这些诗的抒情对象难以确定,而且抒发感情也不尽相同,所以它们呈现给读者的是不同的画面,不同的意境。有的是描绘一对爱侣相见的机会难得,一旦会面时越发难舍难分: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有的是刻画一个女郎,因为心中羞涩,见面匆匆,错过了聚谈到机会: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有的是怅惜对方已远隔,心中却更加音讯难寻: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有的是感到爱情遭际的不顺,发出了激愤的呼声: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这些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爱情追求中的苦闷和希望,流露了在爱情受挫时的空虚和惆怅。纪昀注《偶题二首》说:“[首章]艳而能逸,第二句有意无意,绝佳。[次章]对面来写,极有情致。”[6]其实,我们可以将此评述推而广之,用以概括李商隐抒情对象不明显的整体风格。李商隐写此类诗,多用“赋高唐”,就是能诗化爱情生涯,但凡爱情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皆可诗化,而其核心,最难写的又是云雨之情”[7]。李商隐的无抒情对象的爱情诗大多为“艳而能逸”,“ 极有情致”的情相思、心相印之笔。用“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来加以形容颇为贴 6 切。

三、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特色

李商隐的爱情诗,用典妥帖,灵活多变,对仗工整,典雅自然。在字词锤炼,句式变化,虚字斡旋,重言复沓,韵脚选择及声韵叠字的采用的方面,都极为考究,造成了诗的音调回环反复,抑扬起伏,铿锵和谐。李商隐爱情诗的诗语言瑰丽,温润优雅,蕴藉精醇,可谓是字字玉润而美妙动人。

1、着力抒写主人公的心理感受

“义山一生,善作情语”[8]。李商隐在继承《诗经》爱情诗朴实风格的同时,又大胆添加了缠绵悱恻的情感魅力。他的爱情诗基调凄婉,主题内涵多是抒写男女青年爱情生活中的离别与间阻、期待与失望、执着与缠绵、苦闷与悲愤,牵情寄恨,情真理至。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昨夜星辰昨夜风,花楼西畔桂堂东”、“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堂外有轻雷”、“重帷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等等,诗人在诗中反复吟唱的是男女之间的情爱。诗中有暮春时节与所爱之人的离别的难过和别后悠长执着的思念,纵使仙凡阻隔仍盼望青鸟传递爱的信息;有春日夜晚画楼夜宴,相爱的人虽不能相依却能心心相印;有对爱人梦寐以求的强烈思念和蓬山重重,相见无期的慨叹......多是写失意的爱情,感情强烈,刻骨铭心,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

李商隐爱情诗不是以叙事为主,情节也较少,他不重视对人物、场景的细致描绘,而着力表现主人公的主观感受和心里活动,表现抒情主人公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有时,为了加强抒情的形象性、生动性,李商隐又往往会在诗中加入某些情节片段,抒情的时候融入一定的叙事成分,因而他的诗具有很大的跳跃性。

尽量略去了诗歌的叙事成分,侧重表现心里活动,但并不是心里感受的完全暴露,而是精选其中最精彩、最有个性、最有暗示性的片段,裁剪入诗,融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着墨愈少,留给读者的想像空间就愈多,意味就愈浓厚。心 7 灵感受的表现形式以心灵独白为主,这是与他所表现的悲剧爱情是相连的。相爱不能相守,聚少离多,由于现实因素,无法用语言沟通,即使书信也不能传达,但他们相恋相知很深,因而他们能穿越时空的限制,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双方互诉苦恋的精神感受,采用内心独白的来表现心理感受是诗情的自然流露。李商隐的七律无题诗,抒写青年女子爱情失意的幽怨和相思无望苦闷,又多采取了主人公深夜追思往事的方式,因此主人公的心里独白就构成了诗的主题。如“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通过描绘女主人公生活中一个难忘的片段,曲折地表现了她在追思往事时那种惋惜、惆怅而又深情地加以回味的心里。也有一些诗是男主人公的心灵独白,例如《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夜雨寄北》。还有一些诗既写男主人公所思、所念,又抒发女主人公所思、所念,即所谓一笔两到,两人的心灵独白都包容进去了。如“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代赠》)。最典型的当属这一首《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首联追忆别离时的难堪,为男女双方共同的心里感受。颔联和颈联同时表达了男女双方别离后的相互思念与牵挂,联系起来理解,给人的感受仿佛两人穿越时空,心与心在交会对话。尾联又合写男女双方合无缘而产生共同的期盼。这首诗自始至终都在写男女双方的心里感受。

2、复杂多样的表现手法

千百年来,李商隐的爱情诗广受读者喜爱,这不仅因为他的诗歌能够震撼人心给人以精神力量,同时也是因为他的诗歌具有极具个性的艺术表现技巧。

1)善于从前代小说、诗歌和神话中吸取素材,巧用典故

李商隐喜用典,相传他作诗“多简阅书册,左右鳞次,好獭祭鱼”[9]。一首诗里的典故曾多达五六处。过多的用典,使李商隐的部分诗歌显得晦涩难懂,但总体而言,他的诗歌因创造性地使用典故而形成了一种含蓄、婉约的独特风格。 8 李商隐用典时讲究自然、巧妙,他的语言优美工整,再加上擅长四六体,精于属对,使事工稳,常不动声色地把典故嵌入其中,没有一点斧凿的痕迹,和诗中的情景融合在一起,用事“能令人事如己出,天然浑成”[10],成为诗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上文提到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这首诗因文字极富文采被广为传诵,但它的寄意若有若无,却又引起后人争议。其实,刘学锴、余恕诚对此诗歌“不谓其必有寄托,而言其情之可以相同”[11]的解释是较为精到合理的 。将其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其中的爱是刻骨铭心的。它的缠绵、真挚、深情,感天动地,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可以说这是一首苦恋的歌,大有天荒地老、死而后已的挚着。这种致死不渝的爱情,常人每能体验却苦于无法表达,所以“春蚕到老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成为千古名句。整首诗的语言明白晓畅,近似白描,是李商隐诗中为数不多的能让人一看就懂的诗,给这首诗增添诗意和典雅的是最后一联用了两个典故“蓬山”和“青鸟”。在《后汉书·窦章传》中称东观为“道家蓬莱山”。蓬山是蓬莱山的省称。东观是藏秘书的地方。唐朝人用蓬山来指翰林院。主寄托说的论者就是以“蓬山”为“寄托”的依据,其实,“蓬莱山”也可指仙山,这里是代表对方的住处,指可望而难以企及的地方。“青鸟”最早的出处是在《山海经·大荒西经》,后来在《汉武故事》中变成西王母的信使:“七月七日,忽有青鸟飞集殿前。东方朔悦:“西王母欲来。”后来人们就把使者成称为“青鸟”,把对方的住处称为“蓬山”,既有仰慕的意思,也有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怅,让青鸟去探望,既表示一种殷切之情,也增添了一种浪漫情怀。

李商隐喜欢从前代小说和童话中吸取素材,组成诗歌新奇浪漫的情调和绮丽的色彩,如《板桥晓别》:

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

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

“水仙”句暗用琴高事,还将“留恋处,兰舟催发”的现实幻化成“水仙欲上鲤鱼”去的境界。“一夜芙蓉红泪多”中的“红泪”暗用薛灵芸事,将送行能够暗喻为水中芙蓉,以表现她的美貌,又由红色的芙蓉进而形象出她的泪应该也是红泪。这种想象类似李贺《金铜仙辞汉歌》中的“忆君清泪如铅水”的奇想。这种用传奇的笔法写普遍的离别,创造出色彩缤纷的童话式幻景,在送别诗中极为少见。前人曾说“义山多奇趣”[12],将平凡的题材写得新奇浪漫,正是“奇趣”的一 9 种表现,大量用典,使诗旨更加鲜明,大大增加了其诗含蓄典雅的特色。

2).创造性地使用象征比兴手法

贺裳在《载酒圆诗话》中说:“魏晋从降多工赋体,义山犹存比兴。”李商隐善于学习先师屈原、宋玉等人的文学创作经验,从他们那里直接继承了象征比兴手法。朱鹤龄说:“其(李商隐)《梓州吟》云’‘楚云含情俱有托’早已自下解矣。故吾曰:义山之诗,乃风人之所言,屈宋之遗响,盖得子美之深而变出之者尔。”[13]诗人在诗歌中侧重表达人生体验与感受,在艺术上追求心像与物象的统一,因而他将自己的想象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借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去表现特定含义。他往往寄情与草木花鸟,赋予它们人的感情性格,使之与人类的感情变化交织在一起,使具体的事物融入了诗人自己的情感。如“春蚕到老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诗人以人们常见的“春蚕”、“蜡炬”设喻,把那份如丝之长,如茧之缚缠绵着的生死不渝的相思阐释出来了。这里,烛泪难止,蚕丝难尽,既有比喻之义,也有象征之义。又如“青娥素女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青女,相传是主管霜雪的女神,素娥即嫦娥。诗写秋夜霜华月色,并不仅仅停留在静止的外在描绘刻画是,而是将自己的独特感受注入客观物象,将霜月交辉想象为青女,素娥的竟艳斗美,看看谁的色彩更美丽,谁更能适应寒冷的环境。此句极富象征色彩,到底象征什么,也众说不一。此外,使人又往往寓象征于比兴之中,用诗人那活跃而敏感的心灵,向茫茫的大千世界探索,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天玉暖玉生烟”(《无题》《锦色》)。诗人运用象征和比兴手法,表达出那种亘古的悲哀,似乎无法言诠的情意。 3)渲染烘托环境,用暗示的方法处理意象

在李商隐的爱情诗中,我们很少见到一个个勾勒得十分具体的自然物象和社会、人物形象。他避免直接抒情,多通过对环境的渲染描绘,将自己的复杂感受和情绪通过最准确的“对应物”传达出来,从而塑造出情感形象。如《无题四首》之一:“来是空言取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作者用“空言”、“绝踪”横斜的月影,悠悠的钟声这模糊的意象,渲染出欲明未明的朦胧意境,为主人公制造一种怀人念人念远哀伤凄清的氛围。又如《宿骆氏亭怀崔雍崔衮》,作者不直接 10 写怀人,而用“秋阴不散霜飞晚,流得枯荷听雨声”来暗示自己长夜不眠。而《牡丹》的构思则更为巧妙,借物比人,又以人拟物,借魏夫人、越人、贵家舞技、石家、燃烛、荀令香炉等故事描写牡丹花叶的风姿、艳丽色彩和馥郁香味,全诗以借咏牡丹抒发诗人对心上人的爱慕相思之情。再如,《日高》写诗人对一位水晶帘中眠梦的女子的相思之情。诗人不取写实之法具体铺叙情节场景,而是用暗示手法表现主人公热烈的渴望。用“粉蛾”象征满怀春心的主人公的追求;用“屏风”象征阻隔。“粉蛾帖死屏风上”象征着一种执着而无望的追求。在这里诗人并没有勾勒出具体的形象,他只是借“粉蛾”的凄惨结局来传递主人公的恋爱追求是无望的。

4) 曲折变化的章法和反复萦回的抒情技巧

沈德潜说,李商隐的诗章法曲折变化。全诗往往吟咏的是一种情绪,而在不同角度上叠加重复,犹如人在徘徊缠绵不休。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写离别、写相思。先用春蚕吐丝、蜡炬滴泪喻两情之深;再借晓镜、夜吟写相思之苦;最后又以通信表相爱。全诗回环起伏,紧紧围绕着别愁离恨来制造浓郁的伤感气氛。又如《无题》(促漏):

促漏遥钟动静闻,报章重叠字难分。舞鸾镜匣收残黛,睡鸭香炉换夕薰。归去定知还向月,梦来何处更为云。

南塘渐暖蒲堪结,两两鸳鸯护水纹。

诗从静夜钟漏写起,在朦胧中将读者牵入一个悠渺隐秘而宁静的世界,这里闪烁着冷艳而凄凉的色泽和气息,给人以虚幻和神秘的感觉。尔后点出幽会早已成为过去,归去之人却仍在月下徘徊难眠。来日悠悠,更不知这样的云雨幻梦在何处重现。最后写南塘中蒲草结,鸳鸯游,水波荡漾,更令人触目伤心。一层又一层,首尾回应,烘托出寂寞和孤单之情。李商隐利用视角变化而形成回环往复的结构,使诗歌章法的变化多姿多彩。

再如《无题》(来是空言取绝踪):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薰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在这首诗里,作者精心制造了一种幽冷的氛围:一个男子独立在楼上,明月斜射,此时五更之钟已敲响,麝香微度,更疑所爱之人真的来过这里,留下了依稀的余香。在这种强烈思念的驱使下,急切地写了一封书信,但由于写写信急匆匆,而 11 墨竟未磨浓,这时恨不得插翅飞到所爱跟前,但一想到相隔万重山,也只有望洋兴叹了。在这里,实景与幻境,千里与咫尺,希望与失望,聚合与分离,这些曲折萦回的描写,使人的感情也随之忽喜忽怒,忽而惊喜所爱已在身边,忽而感叹所爱相距路途之远。[14]

3)、熔词铸语,含蓄表现炽热的感情

李商隐的爱情诗,善于用表明幽阻的动词,描绘蓬山远去的阻隔之精和啼笑难分的迷离之情。如“细辕开道入,金管隔邻调”(《碧瓦》);“金蟾啮锁烧香人,...玉虎牵丝汲井回”(《无题》)。即使无生命的景物,也都写得障碍重重,如“柳暗.将翻苍,荷欹正抱桥”(《碧瓦》)。他更将副词和动词巧妙结合,加强疏状的作用,.表达到爱情的深刻怅惘和百折不回的追求,如“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无题》),“莫共”是自戒,但仍有不甘于不共争发的痴心;“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无题》),前“已”和后“更”,引导诗境的深化,充.分表达了“远”的伤感,使我们读到“更隔”时,不由得加强音势和音高,而深感于诗情婉转中,有郁勃之气。“天荒地便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春江》),..更是表达了无限的痛苦和巨大的遗憾,让人一读难忘。

四、 李商隐对古典爱情诗发展的历史贡献

文学的生命力在于具有独创性,文学是需要个性的。李商隐是个极富个性的天才诗人,他的爱情诗不仅超越了前人,而且也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李商隐的爱情诗在吸收前代文人诗歌精华的同时,又去除了它的轻浮,绮丽却不失深沉,华艳而有意蕴,不仅是唐代爱情诗的奇葩,而且对我国古代爱情诗的健康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李商隐的爱情诗是在晚唐诗歌发展潮流中,总结吸收前代文人艺术经验并加以提高的结果。他的爱情诗讲究词藻声律,对仗用典同齐梁的诗歌有着较深的渊源,但齐梁诗主要兴趣在描写闺阁楼榭与女子的容貌体态服饰,重声色而乏性情,李商隐的爱情诗则侧重于感情领域的表现,摆脱了以满足感官欲望为特征的庸俗情调,以奇深情绵邈把爱情的诗境推向高峰。如《无题二首》其一(昨夜星辰昨 12 夜风)抒写对昨夜一夕相思,旋成间隔的意中人的深切怀想。在“身”不由自主的情况下,那种灵犀一点的心心相印,该是多么珍贵。“身无”、“心有”相互照应,在心虽相通而身不能接的苦闷中,突出了间隔中的默契,苦闷中的欣喜,寂寞中的慰藉。这与齐梁诗把女子作为性爱玩赏的对象去写是不同的。除了齐梁诗风,李商隐还继承了中唐艳情诗的传统,但他不同于这一时期的元缜,直接描写自己的感情生活甚至感官享乐;也不同于李贺只把第三者作为抒情主体,而是以真实的爱情体验为基础,着力于感情心理细腻刻画和意境的精心创造。如《无题四首》其一(来三空言取绝踪),全篇写男主人公“梦为远别”醒来后思念对方的心境。万重殷切期待中只迎来“空言”和“绝踪”的失望激昂,那种以隔蓬山,更复远离的间隔之感。

李商隐的爱情诗在思想内容上对前人有所继承和发展的同时,对后代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世有不少诗作者学习他的诗风。在北宋时期,学习李商隐诗歌的有两个作风:早先是西昆体的生搬硬套,扩大了李诗的糟粕;后来是王安石、黄庭坚,在创新的提下吸取了李诗的营养。到了南宋,由于民族矛盾尖锐,书法悲凉沉痛的哀国之思的诗歌一时成为主流,这距离李商隐的风格较远,故李诗的余波一时消歇。直到进入了清代,他的影响又扩大的了,特别是在清初和清末两个时期,更加呈现出余波绮丽的局面。

李商隐的爱情诗,词化特征非常明显,其中有一些重要素质,如内容的深微化,意境的纤柔,语言的圆润化等,在审美情趣上,都属于婉丽纤柔、温润妩媚的优美型、阴柔型。这对婉约词有着深远的影响,在诗与词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除此之外,他的爱情诗也是元、明、清许多爱情戏曲作家学习的榜样。

总之,李商隐的爱情诗给后代影响非常大。“他的典型感情的概括能力,复杂的心理能力描绘,以及通过背景气氛的渲染和用象征手法抒发情怀的艺术本领,都可以作为今天的借鉴。[15]钱钟书认为李商隐的诗写得“人之非去年人,即在言外,含蓄耐味”[16]可谓至言 。

13 结 语

李商隐是中国古代的天才诗人之一。他以极大的热情,全新的观念深入男女感情世界的最深处,着力抒写男女爱情生活中的离愁别绪,倾诉男女双方的痛苦情怀,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古典爱情诗的题材和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种进步的男女爱情观。李商隐所处时代,诗苑名家辈出,风格流派各异,描写男女爱情的爱情诗并不少见,但真正象他那样用全部生命激情来写爱情诗歌的却乏见其人。李商隐的爱情诗色彩斑斓,情思婉转,意境迷离,诗意隽永,成为爱情诗史上的一个的奇葩,在中国诗歌史上放射出了独具魅力的光彩。

第三篇:李商隐及其爱情诗

古往今来,爱情永远都是诗歌的主题之一,缠绵悱恻的爱恋一直牵扯着人们敏感的心弦。爱,是一条不舍昼夜流淌的长河,是人类文化中永不衰谢的艺术主题。而李商隐,就是一位空前绝后的爱情诗“专业户”,甚至写政治讽刺诗、咏史诗、答赠诗,也往往以写爱情的方式来表现。李商隐用独到的目光去审度人情、世情、时情,写自身的感伤情绪,在创作上运用恍惚迷离的意象、别出心裁的意象组合以及大量的用典等手法,给人一种朦胧的色调,诗中有迷,迷中有诗,深沉绵缈,绮丽无比,形成一种独特的凄艳浑融的风格。李商隐的爱情诗写得缠绵哀婉、凄美蕴藉、多义朦胧,这恐怕与他坎坷的人生际遇和家庭背景密切相关。孟子曾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就是“知人论世”之说。所以我们不论是读诗还是尚友,都应以世知人,由人知诗,再从诗知人。解读李商隐的诗,赏其诗美,我们还得从他这个人和他生平着手:从大的背景来讲,李商隐处于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朝中统治阶级内部也是矛盾重重,危机四伏,诸如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争斗等,**的年代使得诗人产生对唐王朝的忧思;在李商隐十岁时父亲卒于幕府。孤儿寡母扶丧北回郑州,就如他自己的诗中所写“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虽在故乡,却实同外来的逃荒者。或者正是由于家世的不幸,加之瘦嬴文弱,形成了他易于感伤的性格。在唐文宗时期,李商隐谒令令狐楚,受到赏识,聘入幕府,令狐楚惜才,亲自指点,其子令狐綯又助其取得进士功名。但是好景不长,令狐楚病逝,李商隐转入王茂元幕,王茂元爱其才,将小女许配给他。当时牛李党之争激烈,令狐楚父子为牛党要员,而王茂元属于李党,李商隐转入王茂元幕府,就被视为“背恩”,被令狐綯所不满,所以仕途不畅;在爱情上,年轻时与柳枝、宋华阳的爱恋都是无疾而终,与妻子王氏相恋多年,在中年时却要遭受丧妻之痛。时事、家世、身世,各方面就促成了李商隐易于感伤、内向型的性格和心态。他所秉赋的才情、他悲剧的人生,使得他灵心善感,而且感情异常丰富细腻。因此,在李商隐的爱情诗中自有一种哀感凄艳。

在李商隐的爱情诗中虽有“艳”,但是却不同于其他爱情诗作者,很多人写爱情诗是以一种玩赏的态度来对待女子及其爱情生活。而李商隐的爱情诗是比较进步的,他是以一种平等的态度从一种纯情的而不是色欲的角度来描写爱情和女性,他的爱情诗,情真意切,深厚缠绵。如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首联就道出了与恋人的离愁别恨,第二句,写出了至死不休的感人绝句,情不自禁让人想起《上邪》中的那句“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将爱情比作春蚕吐丝和蜡烛之泪,至情至性,已经超越爱情而具有执着人生的永恒意义。第三句于细意体贴关注中见两心眷眷,两情依依。而最后一句更是在无望中的希望,更见情至深挚。李商隐把爱情纯洁化、升华得如此明净而又缠绵悱恻。在他的爱情诗歌中表现了美好的理想、情操,表现了人性中纯正、高尚的一面,李商隐侧重于感情领域的表现,摆脱了以满足感官欲望为特征的庸俗情调,用他的深情绵邈来把诗歌情感推向高峰。在李商隐另外的一首无题诗中:“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他的笔触是在一对意中人无法相守的情况下,却还是可以心意相通的,这点是多么的可贵,突出了恋人之间的契合,在无望中又有一种慰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胜过了一对“无情人”终日相守在一起,这就是李诗的高超之处。同时,也曲折地显示了他那个年代政治风气与士人的精神面貌。

人们在读李商隐的诗歌时总是有种错觉,似乎他是个多情者,他的很多诗歌当中都可以看出爱情的痕迹,皆因他将政治讽刺诗、咏史诗、答赠诗,往往也是以爱情诗的形式抒情,他不像其他的一般诗人,把情感内容的强度、深度、广度、状态等等,以可喻、可测、可比的方式,尽可能清晰的表达出来,也许是人世的坎坷,世态炎凉,他想掩藏自己内心的惆怅和无奈,于是他才会把心里的想法以一种朦胧的意象表现出来,所以读他的诗中有种恍惚迷离的感受,而那些意象究竟象征什么,又难以猜测,李诗将每个朦胧的意象结合成一首诗,也就造就了读他的诗如雾里看花的诗境。如李商隐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我记得当时自己学这首诗时,语文老师是把它当成了悼亡爱情诗来解读的,可是现在再去研读这首诗,诗中似有爱情又似乎在感叹着韶华易逝,郁郁不得志,也许这就是像金人元好问在其《论诗绝句三十首》中所说这首诗真是“一篇锦瑟解人难”。这首诗呈现的似有而是实无,虽然实无却又分明可见种种朦胧的意象:庄周梦蝶、杜鹃啼血、沧海泪珠、良玉生烟。这些意象所体现的都是惆怅、感伤、寂寞、失望,似有希望但是失望之情又似乎浓烈,就是让人朦朦胧胧体会到似有而无的境界,既有朦胧的希望又有虚无缥缈的情思,令人遐想不已,在这首诗中似乎作者在暗示着什么,但有朦胧得难以确定。至于是否是一首爱情诗也许连作者自己都不得而知,也许想隐瞒什么又想抒发自己的情感,所以,才会采取幽微隐约、迂回曲折的方式,造成诗歌情感的多层次,常常是一层情思套着一层情思,表现得幽深杳渺,才会意境如此朦胧多义。总而言之,李商隐借着似乎是爱情诗的诗来表达他孤独、飘零、惘然、无奈、寥落、伤感的情绪,使得他的诗风格凄艳,而又艳而不靡。

李商隐的爱情诗没有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而是通过想象,借助典故,把实情实景转化为一种扑朔迷离、朦胧隐约的意象,把自己苦闷沉痛的心声,埋藏在深曲婉转的诗境中,从而使作品具有一唱三叹的韵味。李诗大量用典,虽然在古诗词中用典是很常见的一种手法,但是李诗的用典却不同于一般诗人,超脱了典故原有的意义,李商隐擅长于对典故的内涵加以增值改造,他用典往往是不用原典故的事理,而是着眼于原典故所要传达的或者喻示的情思韵味。如在《锦瑟》中“庄周晓梦迷蝴蝶”,原来的典故意思是世间万物原本是无差别的齐物我的思想而已,而李商隐却大胆的抛却原来庄周梦蝶的寓意,由此典故生发出人生如梦,引入一层更为深重的怅惘之情。“望帝春心托杜鹃”,也是由原来想表达的是哀痛之情而引申为伤春的惘然。在李诗中这些典故并不是用以单纯的表达具体明确的意义,而是李商隐想借这些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伤之情,他要表现的不仅是一段往事,而是一种情绪,是一种空灵飘渺的但却可以把握的意境。用典正好可以带给人一种朦胧孤冷一种永恒的寂寞感,这是李商隐爱情诗独有的意境。李商隐一生命运多舛,爱情、事业皆是不得意,所以他肯定会认识到事物的矛盾性和复杂性,且有自己深切的感受,结合他的人生经历,就会常常把典故演化成为与原典故相悖的姿态,而这也就是能产生诗词的多义从而也就增添了李诗的朦胧感。

李商隐的爱情诗总是令人读完之后让人交织着希望和失望的惘然,觉着百感茫茫,一时都交集在心头,也许他真的是想借用用爱情诗来传达他对自己坎坷人生的独特见解以及有情人难成眷属的痛苦,所以李商隐的爱情诗写得最好的很多是写失意的爱情,这大概与他沉沦的身世遭遇有关,自身失意的际遇,使其对青年男女失意的爱情有特别的体验。李商隐的诗歌达到凄艳浑融的境地,皆因内心深处有一股郁结很深的沉潜之气,他将这种沉潜之气藏在内心,内在浩浩渺渺,无涯无际,扑朔迷离,铸成了李诗特有的韵味。

第四篇:十大爱情诗及爱情诗常见意象

十大爱情诗

一、

苏轼《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

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

短松冈。

点评:

这是苏东坡的爱妾王朝云死后,有一天他梦见亡妾之后写的感怀诗。朴素真挚的深情,沉痛的生离死别,每读一次就更为其中的深情所感动。阴阳相隔,重逢只能期于梦中,苏东坡用了十年都舍弃不下的,是那种相濡以沫的亲情。他受不了的不是没有了轰轰烈烈的爱情,而是失去了伴侣后孤单相吊的寂寞。“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在梦里能够看见的,也全是逝去亲人往日生活里的琐碎片断。因为在那些琐碎里,凝结着化不去的亲情。在红尘中爱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执子之手是一种境界,相濡以沫是一种境界,生死相许也是一种境界。在这世上有一种最为凝重、最为浑厚的爱叫相依为命。那是天长日久的渗透,是一种融入了彼此之间生命中的温暖。

二、

李之仪《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点评:

李之仪的这首小令仅四十五字,却言短情长。全词围绕着长江水,表达男女相爱的思念和分离的怨愁。开头写两人各在一方相隔千里,喻相逢之难,见相思之深。末句写“共饮”,以水贯通两地,沟通两心;融情于水,以水喻情,情意同样绵长不绝,表达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与热切的期望。全词处处是情,层层递进而又回环往复,短短数句却感情起伏。

三、

《诗经·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点评: 这首诗表达了长年行役于外的将兵思念家乡和妻子的心情。其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句,倾倒了无数身陷爱河,渴望美满爱情的人,成为山盟海誓的最好代言。生生死死悲欢离合,我曾对你说过,我会牵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这是爱的最高境界,爱的最高境界就是经得起平淡的流年。

四、

《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点评:

出自于汉乐府民歌。这是一首情歌,是主人公自誓之词:海枯石烂,爱情仍然坚贞不变,是一位痴情女子对爱人的热烈表白。诗的主人公在呼天为誓,直率地表示了“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的愿望之后,转而从“与君绝”的角度落墨,“山无陵”以下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深情奇想根本不可能发生。这就把主人公生死不渝的爱情强调得无以复加。

五、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点评:

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尽管在流传过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读之使人悲感无端,反复低徊,为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诗中淳朴清新的民歌风格,内在节奏上重叠反复的形式,表现出东方女性热恋相思的心理特点。

六、

《鹊桥仙》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点评:

《鹊桥仙》原是为咏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乐曲。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最后一句对牛郎织女致以深情的慰勉: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这一惊世骇俗、震聋发聩之笔,使全词升华到新的思想高度。作者否定的是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歌颂的是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

七、

元好问《雁邱词》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点评:

当年,元好问去并州赴试,途中遇到一个捕雁者。这个捕雁者告诉元好问今天遇到的一件奇事:他今天设网捕雁,捕得一只,但一只脱网而逃。岂料脱网之雁并不飞走,而是在他上空盘旋一阵,然后投地而死。元好问看看捕雁者手中的两只雁,一时心绪难平。便花钱买下这两只雁,接着把它们葬在汾河岸边,垒上石头做为记号,叫作 “雁邱”,并写下了这首《雁邱词》。遥想双雁,“天南地??”冬天南下越冬而春天北归,“几回寒暑”中双宿双飞,相依为命,一往情深。既有欢乐的团聚,又有离别的辛酸,但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把它们分开。而“网罗惊破双栖梦”后,爱侣已逝,安能独活!于是“脱网者”痛下决心追随于九泉之下,“自投地死”。古人认为,情至极处,“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死相许”是何等极致的深情!

八、

唐代歌谣《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我离君天涯,君隔我海角。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化蝶去寻花,夜夜栖芳草。

点评:

单看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表达了作者对年长很多于自己的爱人的一种遗憾和眷恋。有一篇凄美的网文《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让这首诗得到升华,大家可以搜一搜,这篇文章是最好的注解。

九、

元稹《离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点评:

这是唐代诗人元稹为其情人崔莺莺写的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句话的意思: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以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隐喻爱情之深广笃厚,见过大海、巫山,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除了诗人所念、钟爱的女子,再也没有能使我动情的女子了。

十、

柳永《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点评:

这首诗表达了对意中人的思念爱慕之情,全诗紧扣“春愁”即“相思”,却又迟迟不肯说破,直到最后一句,才使真相大白。词在相思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戛然而止,激情回荡,感染力更强。末句表达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因而广为流传。

爱情诗常用意象

爱情诗词中有很多意象,从不同的角度委婉的表达出诗人的心中的那份深藏已久的爱意,意象大概可以分为三类:植物类、动物类、景物类。

植物类有杨柳、芳草、花卉、芦苇等,我们耳熟能详的诗词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白居易《长恨歌》)、“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动物类有鸿雁、鸳鸯、黄莺、比翼鸟等,“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晏殊《清平乐》)、“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只羡鸳鸯不羡仙”、“在天愿作比翼鸟”(白居易《长恨歌》)。

景物类有明月、楼、庭院、兰舟、江水,其中有“蓬莱宫中日月长”(白居易《长恨歌》)、“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庭院深深深几许”(欧阳修《蝶恋花》)、“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李清照《一剪梅》)、“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之仪《卜算子》)„„

第五篇:论臧克家的爱情诗创作(大全)

论臧克家的爱情诗创作

Abstract: Zang Kejia is a poet with strong senses of delicate beauty, who regards love, friendship and poem as three main arches elevating people’s lives, yet he himself is unwilling to labor his inspired mind into writing love poems. Going through Zang Kejia’s collections of poems, love poems are seldom to be found, and most of them are listed in supplement collections, which means love poems are not mainstream in Zang Kejia’s writing. For a long time, scholars studying Zang Kejia are mostly concerned with those poems depicting rural lives, revealing the dark side of society and satirizing politicians (this is why he is called “poet of the peasants” or “evolutionary poet”) , but seldom pay attention to his love poems which are full of refreshing, delicate and gentle beauty. This neglecting in the study of Zang Kejia’s love poems is a pity. This thesis analyzes and decodes Zang Kejia’s love poems under three categories, and analyzes the reason of his reluctance in writing love poems from his life experience and ideology. Key words: Zang Kejia; love poems; Life experience; poem selection criteria

摘要:臧克家是一个充满灵秀之气的诗人,一个把爱情、友情和诗当作“生命的三个抓手”的诗人,然而他却不愿意用自己的生花妙笔抒写爱情。在臧克家的诗集中,爱情诗只占很小的一部分,而且大半被收入《集外诗集》,也就是说,爱情诗不作为臧克家的主流诗歌。长期以来,研究臧克家的学者们所关注的也多是其描写农村生活、揭露现实黑暗的诗歌以及政治讽刺诗(并因此而称其为“农民诗人”或“革命诗人”),却很少留意臧克家诗歌中清丽、优美的一面,很少注意臧克家笔下的爱情诗篇,这种忽略是不应该的。本文将把臧克家的爱情诗分为三类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解读,并从臧克家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观念入手,分析臧克家不愿写爱情诗的原因。

关键词:臧克家;爱情诗;生平经历;选诗标准

1. 臧克家的唯美诗情

臧克家是一位才华横溢、情感细腻的诗人。试看以下一篇诗作:“夕阳里载一船云霄,静波上把冷梦泊下,三月里披一身烟雨,腊月天飘一蓑衣雪花。一支橹,曳一道水纹,驶入深色的黄昏,在清冷的一弦星光上,拨出一串寂寞的歌。”(《渔翁》)1这首语言精致、格调凄美的诗歌并非出自浪漫才子徐志摩之手,也不是《雨巷》的作者戴望舒的手笔,而是臧克家的名作之一。类似《渔翁》一诗,臧克家的很多诗篇中都有着灵光闪现的部分,透过这些诗句,我们能读出臧克家细腻唯美的诗心。例如:“人们提着鱼散了阵,把他剩给了黄昏。”(《贩鱼郎》)2“细的香风飘在衣角,地衣上的花朵开满了爱恋。”(《神女》)3“你要问什么?问清明时节纷纷细雨中,长堤上那一行烟柳的濛濛?还是夕阳下,春风里,女颊映着桃花红?

4问炎夏山涧沁出的清凉,黄昏朦胧中蝙蝠傍着古寺飞翔?”(《答客问》)“秋是怀人的季候。深宵里,床头上叫着蟋蟀,凉风吹一缕月光穿过纸窗来。”(《老哥哥》)5从上文所引的几段诗歌(或回忆性散文)中,我们分明能读出臧克家细腻的情思和唯美的诗心。有如此才情的诗人却声称不愿抒写爱情这一人类最美丽的情感,其原因究竟何在?那么臧克家是否真的没 12 《渔翁》 中国现代文学馆(编) 臧克家(著).《烙印》[M].华夏出版社,2009.P33 《贩鱼郎》 中国现代文学馆(编) 臧克家(著).《烙印》[M].华夏出版社,2009.P13 3 《神女》 中国现代文学馆(编) 臧克家(著).《烙印》[M].华夏出版社,2009.P24 4 《答客问》 中国现代文学馆(编) 臧克家(著).《烙印》[M].华夏出版社,2009.P46 5 《老哥哥》 中国现代文学馆(编) 臧克家(著).《烙印》[M].华夏出版社,2009.P149

有写过爱情诗呢?

2. 臧克家笔下的爱情诗篇

爱情是文学亘古不变的母题之一,想在作品中完全回避这一内容是很困难的。臧克家说他不写爱情诗,是指他不把新诗当作抒发个人爱恨情愁的工具,不常写或者很少写爱情诗。在臧克家的一小部分诗作里,我们还是能够捕捉到爱情的影踪。

这零星的几首爱情诗按照具体的内容又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爱情的现实关照,或者说是写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爱情。例如:“爸爸驾起鱼船出海去了,留下她一个把家门守望,凉棚下,手拿一本识字课本,我知道她的心并不在书上。一个年青的渔人在沙滩上晒网,...........来来回回鱼网总拉不平,两双眼睛一碰就发光,我知道他的心并不在鱼网上。”(《她和她》)......................6“哥哥请假回来探亲,家里的亲人,放下了那条悬挂的心,自从出了门,没有音信回来,今天,他的身子,是几年来寄到的第一封‘家信’。他的口——一条小河,淙淙地流,母亲坐在纺花车旁,象坐在梦中,弟弟刚从坡下抽回身,锄头躺在怀里,大家静听着他,象静听别人替自己读一封‘家信’。小孩子,在大人空隙里穿梭,欢喜而又畏怯地,用一只好奇的小手,向爸爸腰间的短枪偷摸;他的女人,脸上烧着火,在别人不注意的时候,在他的周身..........................

7溜眼波。”(《他回来了》)“一间破土屋,夜晚漏星光;两口人的生活,转在洋车的双轮上。...远处有座招手,列开架势他赶快放步;慌忙递条手巾来,她忘不了那阵阵汗雨。她望着一阵

8灰雾,迷了车影,在拖长的那串脚步下,她的心开放了疼爱的花。”(《爱》)这类爱情诗或..........写年轻恋人的爱意萌动,或写夫妻久别重逢后的羞怯与喜爱,或写贫贱夫妻之间的关爱、怜惜。感情朴素真挚,诗歌中所表现的爱情很含蓄、很真实,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现实意味,然而却缺乏爱情诗应有的浪漫气息。可以把臧克家的爱情诗与卞之琳的情诗做一下比较:“我要有你怀抱的形状,我往往溶于水的线条。你真像镜子一样地爱我呢。你我都远了乃有了鱼化石。”(《鱼化石》)9“„„百转千回都不跟你讲,水有愁,水自哀,水愿意载你。”(《无题一》)10这种婉转哀怨、缠绵悱恻之情在臧克家的爱情诗中是找不到的。

第二类是在诗歌中直接表达诗人自己对爱情的看法和感受。在臧克家的《集外诗集》中有这样两首短诗:《爱情——生活小辑之二》:“爱情是火,它以高度的热,吸引着玩火者。它燃烧着年轻的血液,它烘烤着,狂欢和悲伤蒸发出来的眼泪。它和失眠的眼睛,作长夜的对照,叹息、焦灼、绝望,是它吐出来的火苗。它给人身上,烙满了创疤,然后熄灭了——残留下冷灰一把。”11《情书——生活小辑之三》:“情书,是一篇烂调的文章,是一通魔咒,是一个动人的谎。”12这两首被臧克家编入生活小辑组诗的短诗,直接表达了臧克家对爱情的悲观失望以及不信任的情绪。臧克家之所以对爱情有这样的理解,可能和他的情感经历有关。在回忆性散文《我的诗生活》中,臧克家这样写道:“在私人生活上,两次爱情的悲剧,使我根本上推翻了爱情(美丽的谎!)”13,“爱情(我付给它了多少赤心和诗的热情!),完 67 《她和她》(《海滨杂诗》) 臧克家.《臧克家诗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P304 《他回来了》 臧克家.《臧克家诗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P165 8 《爱》 冯光廉、刘增人(编) 臧克家(著).《臧克家集外诗集》[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P70 9 《鱼化石》 卞之琳(著).《十年诗草(1930-1939)》[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P57 10 《无题一》 卞之琳(著).《十年诗草(1930-1939)》[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P66 11 《爱情——生活小辑之二》 冯光廉、刘增人(编) 臧克家(著).《臧克家集外诗集》[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P126 12 《情书——生活小辑之三》 冯光廉、刘增人(编) 臧克家(著).《臧克家集外诗集》[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P127 13 中国现代文学馆(编) 臧克家(著).《烙印》[M].华夏出版社,2009.P203

了,剩一心悲痛。”14臧克家对个人的情感经历讳莫如深,我们只能从他的回忆录和冯光廉、刘增人编写的臧克家生平文学活动年表中略知一二。臧克家在十四五岁的时候曾经为了一个乡村的姑娘“痛苦得几乎不能活下去”,祖父得知后,便用“青蚕栖绿叶,起眠总相宜,一任情丝吐,却忘自缚时!”的诗句教育他。臧克家的这段初恋不知如何告终,但想必留给他的酸楚要多于欢乐。1928年,24岁的臧克家与王统照的本家侄女王惠兰(字深汀)结婚。臧克家在《我的诗生活》中写道:“爱情,蛛网一样捕捉了我这个可怜虫,然而不久我就结..婚了。”15“然而”一词表明这次婚姻可能并非出于诗人之愿。1938年3月臧克家与王惠兰离婚。这段仅维持了十年的婚姻生活为何告终不得而知,臧克家在《诗与生活回忆录》中仅用“关系破裂”一笔带过。不过可以猜想得到,这次婚姻的变故大概是臧克家所谓的“爱情悲剧”之一。1942年,38岁的臧克家在重庆与郑曼结婚,这次婚姻维持到了最后。爱情是激发诗人创作的一个诱因,对爱情感到痛苦和失望的臧克家显然没有受到它的鼓舞和激励。但这并不能很好地解释臧克家为何不愿写爱情诗。卞之琳苦追张充和而不得,饱尝失恋之苦,却写下了《断章》、《鱼化石》这样广为传诵的爱情篇章。

除了这两类爱情诗之外,还有零星的几首诗隐约抒发了臧克家自己的爱情感受。其一是1932年2月创作的《别》:“把惜别的话留在心底,叫眉头传达我的意思,她的眼睛回答我:‘爱,不要弄错,看够多么好,那向圆的缺月。’她去了,我象个小孩子丢了件心爱的玩具,默会着她的影子,一刹清醒,一刹又模糊,清醒时象静水笼着碧山的影,模糊时象醒后强追隔夜的梦。她不顾你的心系子多么细软,只管抓紧把它当作秋千!我真悔当时没有明对她说:‘爱,我不叫你离开我!一生的好日子能有几时,怎忍把它让给别离?’今夜,头顶的月亮圆了脸,相思的光辉这时候最满。”16这是一首抒发别后相思的情诗,感情真挚热烈,这在臧克家的诗歌中是很少见的。与《别》风格类似的还有一首创作于1933年的《她送我走》:“低着头她送我走,仿佛不是这就要分手,把话头放的远又轻,不叫一个字触到别情,秋风里道一声珍重。两地共一轮明月,(一团爱情的火),相思突破了硬壳,这时,怎样总随便我,好在夜深又是我自己。”17写的也是话别与相思。(注:这两首诗都被编在《集外诗集》中,即不作为臧克家的主流诗歌,或者说臧克家本人并不很看重这类诗歌。)另一首是《感情的野马》序句:“开在你腮边的笑的花朵,它要把人间的哀愁笑落,你的眸子似海深,从里边,我捞到了失去的青春。爱情从古结伴着恨,时光会暗中偷换了人心;我放出一匹感情的野马,去换你的笑,你的天真。”18这首诗创作于1943年,此时臧克家刚与郑曼结婚,两人的感情是非常好的,这可能重新激起了臧克家对爱情的向往和追忆。臧克家在《我的诗生活》第三节“感情的野马”中也写到:“在济南,中学时代的四年间,„„就个人方面来说,青春之火正炽,革命与恋爱像两条鞭子,抽打着感情的野马狂烈地奔驰。”19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这首以“感情的野马”命名的诗歌大概是写诗人自己的情感体验。

3. 臧克家不写爱情诗的原因

通过以上对臧克家诗集中出现的三类爱情诗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爱情诗在臧克家的所有诗作中所占的比例是很小的。在这仅有的几首中又有大半是描写普通老百姓的情感生活,抒发个人爱情体验的诗歌真是屈指可数。那么臧克家为什么不像徐志摩、卞之琳那样用 1415 中国现代文学馆(编) 臧克家(著).《烙印》[M].华夏出版社,2009.P203 中国现代文学馆(编) 臧克家(著).《烙印》[M].华夏出版社,2009.P181 16 《别》 冯光廉、刘增人(编) 臧克家(著).《臧克家集外诗集》[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P11 17 《她送我走》 冯光廉、刘增人(编) 臧克家(著).《臧克家集外诗集》[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P28 18 《感情的野马》序句

中国现代文学馆(编) 臧克家(著).《烙印》[M].华夏出版社,2009.P86 19 《我的诗生活》 中国现代文学馆(编) 臧克家(著).《烙印》[M].华夏出版社,2009.

诗歌来抒发自己的爱恨情愁呢?

要想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首先必须了解臧克家的生平经历。臧克家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从小和穷孩子一道玩,与穷人之间没有界限。童年的乡村生活使臧克家认识了人间的穷愁、疾苦和贫富的悬殊,使他对农民的苦难和不幸有着深刻的了解和深切的同情。同时,这段生活也培养了臧克家纯朴、严肃、刻苦、良善的“农民品格”。1927年,二十三岁的臧克家随中央独立师开赴前线讨伐叛军夏斗寅、杨森,平叛归来后却被张发奎骗到九江缴械。武汉大革命的失败给了年轻的臧克家很大的打击,他晚年在《诗与生活回忆录》中写道当时的感受:“我觉得仿佛天下苦难都集中于一身,肚子里装满了许许多多东西,象壅塞的淤泥。贫苦农民的形象,乡村的大自然风光,地主官僚的丑态,黑暗角落里的星星点点,一齐在我心中亮了起来,用它们的颜色,它们的声音,它们要求表现的希望,打动我,鼓舞我,刺激我,使我把曾经看到过的,感受过的,统统化作诗。写诗,这时候成为我的生命,我的职责,我全副精神的寄托,好似除了诗一切都失掉了意义似地。诗,可以兴,可以怨。诗是冲破郁塞的一道激流,诗是心头火焰的一个喷射口。”20抗战爆发后,臧克家曾赴台儿庄前线采访二十多天,写成长篇通讯报道《津浦北线血战记》,并组织成立战区文化工作团,在河南、湖北、安徽诸省开展文艺宣传和创作活动。深入革命斗争,使臧克家对社会的黑暗和革命的艰辛有了深刻的了解,他以诗人的敏感去体味这一切,倍感痛苦、激愤和悲凉。在《我的诗生活》中,臧克家写道:“战斗的生活,痛苦的磨难,叫我用一双最严肃的眼睛去看人生,而且,以敏感到与疯人只隔一纸的神经去感受生活,以强烈的火样的热情去拥抱生活,以正义的界限去界开黑暗与光明,真理与罪恶。”21而作为一个诗人,只有通过写诗这一条途径来抒发内心的悲愤,表达自己的理想。臧克家说:“我的每一篇诗,都是经验的结晶,都是在不吐不痛快的情形下写出来的,都是叫苦难迫着,严冬深宵不成眠,一个人咬着牙齿在冷落的院子里,在吼叫的寒风下,一句句、一字字地磨出来的,压榨出来的。”22臧克家是一位胸怀大志、心系天下的诗人,他把自己的诗歌当作与黑暗斗争的武器,当作呼唤光明的号角,写诗是他的生命追求:“我拼命地写诗,追诗,我的生命就是诗。我真像东坡眼中的孟郊一样,成了天地间的一个‘诗囚’了。推开了人生的庸俗,把一个理想投得很远,拒绝了世俗的快乐,我宁愿吃苦,看破世事人情我才更觉得事业是唯一‘不空’的东西,它是一支精神的火炬,虽在千百年后也可以发热发光。一切皆朽,惟真理与事业永存。诗,就是我以生命全力去倾注的唯一事业!”23

对新诗社会功用的看重,使臧克家对诗歌所表现的内容有明确的要求和限定。“我们的时代是在暴风雨里,经济破产使得都市动摇,乡村崩溃,多少生命在惨痛地往死路上去,这些生命和我们是连在一起的,他们是我们的同胞。处在这样的环境里,只能写诗已经是可耻了,而再闭上眼睛,囿于自己眼前苟安的小范围大言不惭地唱恋歌,歌颂自然,诗做得上了天,我也是反对,那简直是罪恶!”24“作为一个诗人而活在眼前的中国,纵不能用敏锐的眼指示着未来,也应该把眼前的惨状反映在你的诗里,不然,那真愧煞是一个诗人了。”25在《新诗答问》中,作者又说:“我每次阅读一篇新诗,往往读不完就放下了,因为它的内容拒绝了我的眼。我始终坚信一片诗的好坏,在内容上的重过在形式上的。„„如果用新诗写爱情风景,我觉得那倒不如旧诗词更为合适,而且就让如此做下去,怕万难胜过前人的成绩,

26就是胜过也是可羞的。”这就解释了臧克家为何不在诗歌中大写风花雪月、爱恨情愁。 2021 《诗与生活回忆录》臧克家 [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P102 《我的诗生活》 中国现代文学馆(编) 臧克家(著).《烙印》[M].华夏出版社,2009.P184 22 《我的诗生活》 中国现代文学馆(编) 臧克家(著).《烙印》[M].华夏出版社,2009.P190 23 《我的诗生活》 中国现代文学馆(编) 臧克家(著).《烙印》[M].华夏出版社,2009.P189 24 《论新诗》 中国现代文学馆(编) 臧克家(著).《烙印》[M].华夏出版社,2009.P218 25 《论新诗》 中国现代文学馆(编) 臧克家(著).《烙印》[M].华夏出版社,2009.P218-219 26 《新诗问答》 中国现代文学馆(编) 臧克家(著).《烙印》[M].华夏出版社,2009.P224

4. 臧克家对其他诗人的评价及选诗标准

臧克家认为:“一个诗人,须得先具有一个伟大的灵魂,须得有极热的心肠,须得抛开个人的一切享受,去下地狱的最下层经验人生最深的各种辣味。”27“要用人间的一切学问和世情锻炼自己,而感情往远大处放。诗人要以天地为家,以世界的人类为兄弟。有这样的胸怀,他的诗才能够伟大。”28臧克家的这一观点也影响到他对一些诗人和诗歌流派的评价。臧克家其实很欣赏徐志摩的诗:“读了《死水》,我又把徐志摩先生《翡冷翠的一夜》、《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集》全借来读了。一经入目,便一往情深了。我喜欢他的潇洒,像一位象牙之塔里的诗仙,穿一件纺绸长衫,在海滨夏日的阴凉下,天风吹得绸衫和人一起飘飘然欲凌空飞去。”29然而这种欣赏仅限于徐诗语言的美丽上。臧克家说:“志摩的诗给了人以外型上的修饰,叫人知道写篇诗并不是容易,这是好处,不过这也是坏处,他只从英国贩过一种形式来,而且把里面装满了闲情——爱和风花雪月。他那种轻灵的调子也只适合填恋歌,伟大的东西是装不下的。因此,徐志摩虽然造成了一派的潮流,然而对新诗的功绩是不甚值得歌颂的。”30对戴望舒和《雨巷》,臧克家也颇有微词:“戴望舒„„我觉得这样的形式只好表现一种轻淡迷离的情感和意象,于‘的、呀、吗、吧’中寻一种轻淡迷离的趣味。这样,它是没有前途的,顶好没有前途,谁高兴看一株毒草蔓延着呢?”31“《雨巷》(戴望舒)——轰轰烈烈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现实,他们不敢正视,却把身子躲进那样一条‘雨巷’里去;不是想望一个未来的光明的日子,而把整个的精神放在过去的追忆里去,这是个人主义的没落的悲伤,这是逃避现实脱离群众的颓废的哀鸣。”32而对于老师闻一多的诗歌,臧克家则表示赞赏:“闻一多的好处,是要在内容上表现一种健康的姿态。”33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例子是臧克家对新诗的评价和选择。1956年1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新诗选》(1919-1949)是臧克家负责编选的。我们发现,臧克家仅仅选了新月派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两首诗,其中一首是脍炙人口的《再别康桥》,另一首则是明显带有现实意义和反战情绪的《大帅》(战歌之一)——(见日报,前敌战士,随死随掩,间有未死者,即被活埋);戴望舒的诗,除了《雨巷》之外,选的是抗战之后的诗作《狱中题壁》和《我用残损的手掌》;而卞之琳的诗则甚至没有选《断章》,只收入了《远灯》、《给一位刺车的姑娘》等三首。由此可见,在臧克家的心中,新诗肩负着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新诗应该作为揭露现实生活的黑暗与反映劳动人民疾苦的工具,作为革命斗争的号角,而不是作家抒发个人小情怀的工具,他反对诗人拘囿于个人小天地,抒发一己的哀怨之情。

思想观念决定着艺术观念,臧克家对祖国人民的深切热爱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决定了他高尚的创作观念(把新诗当作与黑暗的社会做斗争的武器而不是抒发个人爱恨情愁的工具)和独特的选诗标准。

5. 结束语

本文将臧克家的爱情诗分为:对爱情的现实关照、直接表达诗人自己对爱情的看法以及 2728 《论新诗》 中国现代文学馆(编) 臧克家(著).《烙印》[M].华夏出版社,2009.P220 《论新诗》 中国现代文学馆(编) 臧克家(著).《烙印》[M].华夏出版社,2009.P220 29

臧克家.《诗与生活回忆录》[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P97 30 《论新诗》 中国现代文学馆(编) 臧克家(著).《烙印》[M].华夏出版社,2009.P217 31 《论新诗》 中国现代文学馆(编) 臧克家(著).《烙印》[M].华夏出版社,2009.P218

32臧克家(编选).《中国新诗选(1919-1949)》[M].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P24 33 《论新诗》 中国现代文学馆(编) 臧克家(著).《烙印》[M].华夏出版社,2009.P218

隐约抒发诗人的爱情感受等三类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解读,并从臧克家的生活经历与思想观念入手,分析了诗人很少写爱情诗、不把诗歌当作抒发个人爱恨情愁的工具的原因,肯定了臧克家唯美的诗情和高尚的情操。

参考文献:

卞之琳. 十年诗草(1930-1939).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7. 冯光廉、刘增人. 臧克家集外诗集.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4. 中国现代文学馆. 烙印.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9. 臧克家. 诗与生活回忆录.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1. 臧克家. 中国新诗选(1919-1949).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56. 臧克家. 臧克家诗选.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6. 臧克家. 青柯小朵集. 广州: 花城出版社, 1984.

上一篇:刘磊听课评课心得体会下一篇:六年级班班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