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2022-09-10

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 就是要养成习惯。”要教育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要从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入手。所谓阅读习惯, 指的是不需要别人强制, 也不需要自己警觉, 就能自然而然地去进行阅读的种种动作。阅读是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习惯是在阅读实践中养成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 保证阅读的质量, 提高阅读的效率, 顺利达到阅读目的有着重要作用。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 便可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 终身使用不尽。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 也是阅读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经过十几年的摸索,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

一、形式多样, 激发阅读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告诉我们不论做什么事, 只有喜欢做、愿意做, 才能做好。同样如此, 如果小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 就能从内心深处产生阅读的渴望。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的基础上, 根据不同的年龄特点, 采用不同的方式激发阅读兴趣。低年级的孩子的语文基础知识较少, 不能独立阅读, 就可以通过为他们讲故事、朗读经典文章, 从听觉上刺激他们, 勾起他们阅读的兴趣;也可以设置故事悬念, 勾起他们的阅读愿望, 比如阅读安徒生的《丑小鸭》这个故事的时候, 我就只孩子们讲了丑小鸭从出生到离家出走这一部分就戛然而止了, 然后孩子们就问, 丑小鸭离开了家会怎样呢?我就趁机把《丑小鸭》这个文本展示在孩子们的面前, 让他们自己阅读。通过阅读, 孩子们得到了答案, 一个个都非常高兴。到了高年级孩子已经掌握了最基础的语文知识, 具备了阅读的基本能力, 这时就可以放手让孩子们自主选择阅读内容, 给他们提供阅读的时间和交流的空间, 可以让他们写读后感, 制作读书卡, 向同学们推荐自己读的好书, 与同学分享阅读心得与感受等等。让他们在交流和展示中感受阅读的乐趣。

二、课内阅读, 掌握阅读方法

在学生的阅读活动中, 学生是主体, 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 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只有交给了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学生才能自由的穿行在浩瀚的书海之中。利用好课堂这个主阵地, 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一) 教会学生快速浏览, 获取重要的信息

在课堂上, 学生接触到的都是一篇篇课文, 这些课文有记叙文、说明文、散文等等, 但无论哪类文章, 都需要学生带着目的快速的去浏览, 获取重要的信息。或勾画出课文的生字, 或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 或了解文中的主要人物等等, 在学生带着目的去阅读课文的同时, 规定阅读时间, 使学生养成快速高效阅读的习惯。比如在教学《“妙极了”与“糟透了”》这篇课文时, 我就让学生在三分钟之内阅读完课文, 说说什么妙极了?什么糟透了?三分钟后, 孩子们能准确的回答出“妙极了”与“糟透了”是韦德的妈妈与爸爸对韦德平生作的第一首诗的不同评价。

(二) 精讲细读, 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语言文字的魅力, 需要我们不断的细细品味, 就像一杯美酒, 只有慢慢的, 细细的品味后才能感受到它的香醇。比如, 在学习《鸟的天堂》时, 我就抓住了“那么多的绿叶, 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 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 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 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个句子, 让学生大声的朗读, 想象语言描绘出的榕树的画面, 并抓住“堆”让学生感受出榕树繁茂。从整段话中感受出榕树的绿和充满生机。短短的一段话就勾勒出了一棵茂盛的充满生命力的榕树, 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同时。还教会了学生抓重点句和重点词阅读的方法。

(三) 灵活运用阅读形式

有声的阅读为朗读, 无声的阅读为默读。就从书面材料中获取知识而言, 默读更为重要, 理解文字材料主要靠默读。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和表达的需要来选择朗读或默读的方式。并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圈点批注,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通过精读、略读、浏览课文的方式让学生感知阅读方方法, 经过长期的训练, 使他们能灵活的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的读书方法有选择性的阅读。

三、课外阅读, 强化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课外拓展和延伸, 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 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 是阅读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知识, 使学生具备较广阔的知识背景和认知能力, 使阅读习惯得以强化。

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 保证课外读物的质量。小学生还不能正确的选择课外读物, 对自己的阅读需要还不能够正确的判断, 这就需要老师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为他们推荐一些好的读本。可以结合课文进行推荐, 如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 引导学生读《安徒生童话》;学习了《草船借箭》, 引导学生读《三国演义》;学习了《永远记住您, 老师》引导学生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结合学生的年段特点推荐不同的书籍和杂志, 比如一二年级就推荐学生读《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等拼音读物。五六年级就可以推荐学生读世界名著。每学期都向学生推荐好的课外读物, 保证他们有足够的书读。学生每天都要有足够的时间读课外书, 我们班每周都安排了两节课的时间来读课外书, 并且每天回家阅读不少于30分钟。每周五进行阅读成果展示, 把自己摘抄的段落, 词句, 写的读书心得拿来与同学们分享, 感受阅读带来的无限乐趣。学生的阅读习惯在课外不断的得到强化。

四、适时激励, 巩固阅读习惯

激励, 就是对某种行为进行表扬和肯定。表扬能使人产生愉快的心境, 强化人的某种行为。小学生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 也需要老师采用各种激励机制, 巩固小学生的阅读习惯。在课内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口头表扬或者发放小礼物的方式, 对学生的阅读行为进行肯定。可以定期进行阅读成果展示和评比。比如:一学期进行一次演讲比赛或者朗诵比赛, 评出优胜者;根据学生做读书笔记的情况, 每一周评出“一周阅读之星”, 每月评出“一月阅读之星”, 每学期评出“阅读大王”;每月进行一次交流会, 交流会上或小组讨论, 或当众表述, 或相互商讨, 或激烈辨论, 评选出最佳辩手等等。让学生表现自我, 获得成功, 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从而巩固良好的阅读习惯。

书籍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 阅读是儿童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通过阅读, 把孩子引入一个神奇美妙的图书世界, 使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乐趣无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 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受益一生。

摘要:阅读是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习惯是在阅读实践中养成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 保证阅读的质量, 提高阅读的效率, 顺利达到阅读目的有着重要作用。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 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受益一生。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

上一篇:冠心病A型行为研究进展下一篇:地方特色餐饮跨区域发展的文化取舍与融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