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怎样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的习惯

2022-09-11

1变换观念,注重课前预习的培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之间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传统的学习方法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渐渐的又被大部分一线教师重视起来,笔者也深有感触。 在笔者从教的这几年当中,发现小学生课前认真预习过的课文上起来就会比较流畅,课堂互动性也比较活跃,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也增多了,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也会质疑问难,大胆发言,积极参与。 而对于那些没有课前预习的同学来说,笔者尽管在讲台上讲得有声有色,很多学生就是不明所以, 尤其是那些后进生对回答问题的内容更是空洞无底气,让笔者感觉自己就是在“独角戏”。 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也就显而易见了,是目前作为我首要的培养目标。

2影响课前预习习惯养成的原因

我们农村学校的大部分学生课前预习习惯只是浮在表面上,目前还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通过笔者对过去担任的这几届毕业班的小学语文教师对教学开展情况来看,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 作业量过多,导致学生应付性

农村孩子对预习感兴趣的不多,老师布置的作业很多时候都是被强迫的以及家长的严格要求才勉强应付完成,这种方式的效果并不是很好,还有大部分家长更是因为忙于工作而无暇顾及孩子作业的监督,更别提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了,最多的一句就是作业做好了没? 这也是致使孩子们应付性完成作业的原因之一。

2.2 探究学习的方式少,形式枯燥无味

大部分完成了家庭作业的孩子在预习时,也只是循规蹈矩的抄写作业,很少有人会去查找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等等,追其原因,很多同学都说是因为家里没电脑、没书或者没有地方查等等。

2.3 没有深入思考问题

大部分学生在预习课文前只会对个别的词语进行理解,对于其他少部分的文本内容理解的相对较少。 更没有养成习惯性的对文章内容提出疑问,提出的问题也相对比较浅显,并没有让学生深入思考。

2.4 教师没有及时的进行引导

教师对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框架,导致学生在课程预习的作业方式上没有针对性,在孩子们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教师也没及时的检查和指导,在事后对课前预习作业效果不起重视,督促落实的方法不到位。 学生课前预习知识仅流行于形式,而没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 所以对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是迫在眉睫的,势在必行的。

3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具体做法

3.1 激趣学习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强大的驱动作用, 可以把无效变有效、 变低效为高效,怎样才能使学生能自愿地投入预习之中并且乐在其中呢? 这就得激发学生对语文预习的兴趣, 使得更加贴近农村孩子的生活情感,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同学们能积极主动地去认真预习下一堂所要学习的课文。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能够激发孩子兴趣的话题、语文习题,让他们多形式的去感受自己不仅仅是在预习课文,同时还能锻炼他们的语文能力。 这些都离不开语文教师的引导, 教师应该用自己的激情和智慧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必要时可以推学生一把,从而调动学生内在的好奇心以及使学生参与到游戏之中,让学生带着信心和动力去学习。

3.2 引导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有的教学问题不可能全放在课堂上,预习的好学生语文学习容量就会增大、时间也会随之延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提高、并且可以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语文素养提高的速度也就加快了。 有些问题因为学生有了准备,课堂教学起来就十分轻松, 有些问题因为课外有所思考课堂再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再加上学生个人的感悟和讨论,就会迸发出意想不到的智慧火花。 所以,教师要积极的去地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供学生学习, 用激励的语言鼓励学生的方式去启发学生,促使学生自己去探索。 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 以及永不气馁的探索新知的强烈愿望, 教学艺术的效果也就展现出来, 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和鼓舞。 每个学生的大脑就像一个沉睡的巨人,只要将它唤醒学生潜能就会像原子核裂变那样充分释放出来,得到升华。

4结语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一个学期的指导,我班的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日益增加,上起课来也没那么枯燥无味,同学们对于讨论的问题也是津津有味, 学生在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也能自觉地感知到课文内容的各种因素。 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仅是能提高教学效率,并且能够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等都得到显著的提高。 所以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应增强预习的习惯, 其任务也是非常艰巨的,作用是我们不可估量的。 养成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你们终身受益。

摘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预习则是学生自己探索、自己动脑、自己思考的过程,是对课文知识的整体感知,也是学生一个自学的过程。预习效果的好坏对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有着重大的影响。预习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容量也会增强,学习的时间时间也会延长,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而然的也就提高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对语文素养提高的进程也会加快。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前预习,培养

上一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下一篇:平面设计中的广告创意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