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女大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

2022-09-10

1 女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相关因素的研究

1.1 女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

在高校女大学生的群体中, 她们受其知识、文化背景的影响, 不仅对体育锻炼的历史观、价值观较普通女性更有时代意义上的认识, 而且相当一部分女大学生对体育活动锻炼思想行为方面表现出了较强的主观参与倾向。

通过分析她们锻炼的动机可分为以下几类:为了强身健体, 防病治病;劳逸结合, 提高文化课学习效果;健美塑身。由此可见普通高校女生对体育学习既有理想的追求, 又有理智的思考。她们对体育的意义、锻炼价值等比较了解, 对体育学习的目的也比较明确。然而“因为是必修课不得不学”而参加体育学习, “为评奖学金”而参加体育学习, “完全为了应付”的也占一定比例, 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体育学习动机是非理智性的, 甚至是消极的。这需要教师进行耐心的疏导, 以增强其理想追求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1.2 女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相关因素研究

1.2.1 健身人数、时间及锻炼频率

相关研究表明:真正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比例不很高, 一周锻炼三次以上的人数很少。特别是对于大三、四的女生, 由于很多高校并没有开设体育课程以及升学及就业的压力, 活动人数相对更少。

1.2.2 健身项目的选择

女生较喜爱的运动项目一般为羽毛球、健美操、乒乓球, 但由于大学女生年龄阶段所处的特殊生理和心理发育期, 生理和心理的惰性以及我国传统观念要求女性“文静”的影响, 使她们更愿意参加轻松活泼、上手性强和对抗性弱、无身体接触、运动量相对较小的体育项目, 如羽毛球、乒乓球等;健美操基于其项目特点, 对提高身体素质、保持良好体形有着重要作用。只有少部分同学会出于减肥的目的选择对于她们来说相对枯燥的跑步运动。

1.2.3 锻炼场所的选择

女大学生体育消费偏低也反映了她们选择的活动场所为免费场地, 但同时由于她们喜爱的运动项目大多为专门的体育场馆。这也决定了缺乏场地设施、缺乏器材等原因限制了她们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积极性。尽管体育健身活动的项目已经呈多元化现象, 但女生活动场地不足和体育健身设施的匮乏, 成为限制健身活动的“瓶颈”。

2 培养女大学生良好体育锻炼行为形成的可行性措施

2.1 实践教学方面

2.1.1 教学内容的选用

高校女大学生是青年中具有较高文化层、审美能力的群体, 在校期间也是生理心理日趋成熟和完善的时期, 所表现的生理心理特点为:腼腆害羞, 怕苦怕脏, 信心不足, 甚至对体育产生厌恶心理。针对这些特点, 教学内容的安排与选择上应尽量选用适合女生特点的运动项目。合理安排体育教材, 是调动女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

2.1.2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在组织教法上运用多样、多变、多层次的方法, 采用启发、鼓励、循序渐进等教学方法, 发扬她们主动学习的精神, 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发挥创造性, 提高她们对体育课的兴趣, 从而提高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教学中注意激发她们的学习热情, 以美的丰富内涵和多维触角去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 挖掘和发挥那些被不当的教学方法压抑了的心智潜能,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实现身体结构和心理结构的双重建构。

2.1.3 采取有效的措施, 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

女大学生由于特有的心理特点, 对于一些项目或某种技术动作会产生畏怯的情绪, 这就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克服她们的心理障碍。如良好的学习环境的布置, 平整的场地、舒服的体操垫子, 完善、到位的保护措施都可以使她们产生学习的冲动和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来培养她们对于体育课或者体育项目的兴趣, 激发她们从事体育锻炼, 最终达到形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效果。

2.2 提高女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所谓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于所有属于自身状况的认识。它有主观的我和客观的我两方面组成。客观的我包含三个要素, 即物质的、社会的和精神的。相关研究表明:女大学生的体育锻炼量与自身的运动技能、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身体素质和自我价值感都有显著的相关。因此, 提高女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可以促使她们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2.3 发挥各层次体育组织的作用, 让更多的女大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

女大学生思想积极、充满活力, 在走入社会之前, 她们对各类有意义的活动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学生体育部、学生运动俱乐部、系部体育活动中心、班级体育兴趣组都是很好的校园团体, 它们采取灵活的形式和内容, 以突出趣味性、健身性和科学性为主, 广泛吸引不同层次学生参与活动, 增强体育活动的凝聚力。这些各层次体育组织为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创造了良好的体育环境, 对女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有着越来越深远的意义。

3 结语

女大学生是否有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从长远意义而言, 关系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和健康。因此, 使她们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意义重大。这就需要从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 体育社团、组织的多样化, 教学、锻炼场地的不断完善等多种主客观条件的改进来促进锻炼的动机, 培养她们良好的锻炼习惯。通过这些措施, 最终达到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目的。

摘要:根据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的身体素质多项指标有所下降, 女性尤为突出。所以, 正确引导女大学生的体育态度和体育参与行为, 培养女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是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本文旨在针对女大学生体育锻炼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 并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和参考来激发她们进行体育锻炼的动机, 从而让她们去从事体育锻炼, 达到增强体质和心理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女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1] 王麟, 周建, 王旭生.关于女大学生体育健身认知行为的调研[J].教育与职业, 6 (总第502期) .

[2] 斯勤夫.影响师范院校女大学生体育态度的因子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 28 (3) .

[3] 李清建.重庆女大学生体育生活现状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1 (1) .

上一篇:对公路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关探讨下一篇:商业展示设计课程“纯艺术化”转变的趋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