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党内监督十项制度

2024-05-06

落实党内监督十项制度(精选8篇)

篇1:落实党内监督十项制度

党内监督的十项制度

执政党的党内监督机制是廉政机制的核心,关键和基础,执政党的内部形成了全面系统和长期有效的强有力的监督制约机制,下面是小编带来关于党内监督的十项制度。

一、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

关于《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的十项监督制度的设计,党内监督的十项制度

。第一项制度,原来我们设计这一节的题目是“决策监督”。主要规定了党组织领导班子应当制定和完善议事规则、建立健全重大决策论证制度和决策责任制度、自觉接受监督、保证决策科学民主、对各级领导班子决策过程的监督以及领导班子的会议议程和议题的确定等内容。后来考虑到,决策问题既包括党委对重大事项的决策,也包括人大、政府以及其他国家机关对重要事项的决策,这里面有一个党政分工的问题,不宜由党组织对所有事项进行决策和监督;另外,考虑到各种决策的过程比较复杂,党委的决策主要是政治决定,体现政治上的判断和决心,不同于一般事务的决策,很难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和程序进行监督。因此,依据党章第10条关于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是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一个基本原则的规定,紧扣党委的工作范围和工作特点,将原稿中第三章第一节“决策监督”改为“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

第13条规定:“党的各级领导班子应当制定、完善并严格执行议事规则,保证决策科学、民主”。“按照议事规则应当由集体讨论决定的事项,必须列入会议议程。”这项制度的设计,是为了解决领导班子中的民主集中制问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哪些重要事项必须由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哪些事项必须列入会议议程,以解决对一些重要事项常常是由“一把手”个人或者少数人决定的问题。在实践中,有的“一把手”利用决定会议议程的权力将一些本应由集体讨论决定的事项故意不提交会议讨论,或者长期不提交会议讨论,拖而不决。《党内监督条例》稿征求意见过程中,有的同志提出,《党内监督条例》中应当把哪些事项必须经集体讨论明确规定下来。经我们反复研究,认为这个意见是有道理的,但是,全国各省、区、市的情况差异很大,不同类型的部门和单位差异也很大,很难由中央规定一个统一的标准。条例中只能就一些必须由集体讨论的事项作出规定,或者在一些专门的规定中加以强调,例如干部问题,中央明确规定必须由集体讨论决定,等等。所以《党内监督条例》中只就几项必须由集体讨论的事项作出了规定,还有其他哪些问题必须集体讨论,由各级领导班子依据有关规定自行确定。《党内监督条例》中规定,党的各级领导班子都应当制定、完善并严格执行议事规则,按照议事规则应当由集体讨论决定的事项必须列入会议议程。各地区、各部门和单位的领导班子制定的议事规则中,应包括本地区或者部门、单位哪些事项必须提交集体讨论决定,不能由个人或者少数人说了算。必要时,上级党组织还应当审查下级组织制定的议事规则是否符合科学民主的要求,检查议事规则的执行情况。

为了解决领导干部在推荐干部中的责任制问题,《党内监督条例》中特别规定:“领导班子成员个人向党组织推荐领导干部人选,必须负责地写出推荐材料并署名。”

二、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

监督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知情,设立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了使监督者知情。这是一项体现了保障党内和广大人民群众知情权的制度。这项制度由四个方面的具体制度组成:一是党组织向下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以及社会上通报工作的制度;二是各级党委、纪委向各自的党的代表大会代表通报有关情况的制度;三是下级党组织向上级党组织报告和请示的制度;四是党员干部个人向组织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制度。

关于党组织向下属党组织、全体党员及社会通报情况问题。这个问题要解决好两点:一是党委与政府的关系问题。一般情况下,党组织作出的决定要通过政府来实施,尤其是关系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事项,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由政府向社会公开为好,不要由党委直接向社会公开。二是党内事务的通报或者向社会公开要把握好一个度。另外,全委会、常委会、书记办公会所讨论或决定的事项有所不同,在通报和向社会公开方面也应有所区别,有些不适宜通报或者公开的就不要通报和公开。所以《党内监督条例》中使用了“根据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以适当方式”这样一些表述。

关于向党的代表大会代表通报情况问题。总的考虑是先规定一些内容,但不要太满,要留有余地,有些内容待实践一段时间后再说,因此,条例只作了原则的规定。

关于下级党组织向上级党组织报告情况。考虑到党政分工问题,《党内监督条例》中规定,党组织只就事关全局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情况以及重大问题向上级党组织报告或请示,其他事项由各级政府机构按照规定上报。

三、述职述廉

这是一个比较敏感和重要的问题。涉及两个重要方面,一是各级党委常委会如何报告领导班子的工作尤其是廉政情况问题,二是各级领导班子成员个人如何向党组织和党员及群众报告工作情况尤其是遵守廉洁自律情况问题。如何处理好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是保证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自觉接受监督的关键环节。解决好这两个问题,一要遵循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二要从实际出发,尤其是从我们的国情、党情出发,三是从各地开展这项工作取得的成功经验出发。

关于中央政治局和各级党委常委会、纪委常委会的述职述廉。当时设计了几种方案,规定得比较具体。后来考虑到过于具体的规定可能在实践中出现一些不好处理的问题,这项制度还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所以《党内监督条例》中作了比较原则的规定。

关于领导班子成员的述职述廉问题。主要是吸收各地开展这项工作的成功经验,规定在届中和换届前一年在规定范围内述职述廉一次,但党的基层组织的负责人应每年述职述廉一次。所有述职述廉结束后,应进行民主评议或测评。实现组织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的思路。

四、民主生活会

是否在党内监督条例中规定这项制度,曾有过一些不同意见。经反复研究,还是把这项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党内监督制度确立下来。主要的考虑是:民主生活会是我们党发扬批评和自我批评优良传统的主要载体,如果做得好,是一项比较有效的监督形式;也是倾听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的重要途径。目前的问题主要还是如何健全和完善该制度,尤其是要吸收“三讲”中的成功做法,对民主生活会的有关环节进一步规范,切实发挥这项制度的监督作用。

抓住民主生活会中的关键环节作出规定。一是关于民主生活会主题的确定。二是规定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的责任,三是民主生活会的有关情况在如实上报的同时要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四是党员有权了解本人所提意见和建议的处理结果。五是上级党组织直接确定下级党组织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的主题,对不符合要求的民主生活会可以责令重开。

规定了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等部门领导班子成员以及地方各级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在指导民主生活会方面的责任和义务。这是党内许多同志反映比较多的问题。

五、信访处理

这些年,纪检监察机关对领导干部包括对“一把手”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线索来自许多方面。有的是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举报,有的来自记者的内部反映,有的来自被查处人员的揭发,也有的来自干部考察和各种工作检查,等等。人民群众对反腐败工作的积极参与,是这几年反腐败取得明显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最担心的,就是他们的疾苦没有人关心;对发生在他们身边的违纪违法行为的举报不被重视,起不了作用,甚至受到打击报复。人民群众所担心的问题就是我们应当解决的问题,我们起草《党内监督条例》时的一个重要考虑,就是要用制度来保障广大党员的民主权利和其他各项合法权利。为此,《党内监督条例》的第三章第五节设立了信访处理制度。设立这项制度的目的,就是要求各级党委和纪委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中提出的重要问题。用制度来保证党的干部切实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关心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用制度保证人民群众检举控告的严重违纪违法行为得到及时处理;用制度保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项制度,实际上就是把广大党员的监督和人民群众的监督转化为党组织的监督,保证广大党员和群众的来信来访必须启动党内监督程序。如果有关党组织没有按照条例的要求正确妥善地处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中提出的问题,那么《党内监督条例》第四章规定的监督保障程序就必须启动,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六、巡 视

巡视制度是加强对地方党委领导班子尤其是主要负责人进行监督的重要手段。总的考虑是,条例作比较原则的规定,为下一步起草巡视工作条例确定一个框架。《党内监督条例》中只对巡视工作的主要任务、巡视组的权限和禁止事项(即:巡视组不处理所巡视地方的具体问题)作出了规定。

七、谈话和诫勉

这项制度是地方党组织的一项创造,符合党内监督的特点。我们是在总结了有关地区经验的基础上设计的。目前,这项制度各地开展的情况总的说还是不错的,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设计这项制度时的主要难点,一是如何对相关的概念进行明确、科学的界定。比如,诫勉问题,各地在认识上、具体做法上有比较大的区别,需要在总结各地做法的基础上加以规范;二是如何抓住这项制度的关键环节作出比较切合实际的规定;三是如何区分诫勉与其他组织处理、党纪处分的关系。

关于如何科学规范的问题。条例对日常谈话、任职谈话和诫勉谈话这三种监督形式的目的、使用范围、手段作了比较准确的规范。《党内监督条例》中规定,各级党委、纪委领导班子成员和党委组织部门负责人应当不定期地与下级党组织主要负责人进行谈话,了解有关情况,提出建议和要求。这条规定,是各级党委、纪委领导班子成员和党委组织部门负责人必须履行的一项责任。任职谈话是党委或组织人事部门与提拔的干部任职前的谈话,应当把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廉政勤政方面的要求和存在的问题作为谈话的重要内容。诫勉谈话主要是对有一些苗头性问题的干部本着关心、爱护的角度所进行的一种比较严肃的谈话。

关于诫勉谈话的具体要求问题。综合各地的成功经验,《党内监督条例》中对诫勉谈话规范了三点:一是诫勉谈话的主体是党委(党组)、纪委和党委组织部门;二是应当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进行诫勉谈话;三是诫勉谈话时对该领导干部提出的诫勉要求和该领导干部的说明及表态,应当作书面记录,并经过本人核实签字,由组织(人事)部门或纪检机关留存。

对于存在苗头性问题、经诫勉谈话后依然没有改正的领导干部,可以考虑采取其他组织处理手段或给予纪律处分。

八、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发挥得好,会产生十分有力的监督作用;如果发挥得不好,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因此必须十分慎重。设置本节的目的,就是意图既要发挥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把舆论监督作为监督党的组织和领导干部的一个有效手段,作为联系党和群众的一个重要渠道和桥梁,又要把握好正确导向,注意社会效果。难点主要是如何把握好一个度。总的考虑是,这个问题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目前只能规定得原则一些。(1)强调新闻媒体应在党的领导下;(2)新闻媒体发挥监督作用的途径是通过内部反映和公开报道这两种,强调要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办事;(3)强调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要重视和支持舆论监督,听取意见,推动和改进工作;(4)强调党的新闻媒体应当坚持党性原则,遵守新闻纪律和职业道德。在把握好这四个基本要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如果某个组织或者某个领导干部不重视舆论监督或者不接受舆论的正确批评,干扰舆论监督的正常进行,就要按照监督保障的有关规定追究其责任。另一方面,舆论监督也应当遵守新闻纪律和职业道德,把握正确导向,注重社会效果。

九、询问和质询

设立该制度的依据是党的十六大的报告。设计该制度时把握了三点:一是按照委员的监督职责开展询问和质询活动,提高党内活动的透明度,增进委员与有关方面的沟通;二是借鉴人大的做法,同时又要体现政党组织不同于国家机关的特点;三是既要有突破,同时又要符合实际,留在余地。因此,条例规定:(1)询问和质询只在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中试行;(2)询问和质询的范围规定为委员会全体会议决议、决定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其他方面的问题,比如说日常工作中的问题,不属于询问和质询的范围;(3)为避免党内搞串联等非组织活动,没有规定委员联合署名进行询问或质询;(4)质询只有在对询问的答复不满意的情况下才能进行;(5)对质询活动提出纪律要求。

十、罢免或撤换要求及处理

设立该制度的主要依据是党章规定的党员权利。我们考虑,对党章的规定要有一个具体的实施办法;还要考虑政党组织的特点以及目前党内的实际情况。这项制度在起草过程中有些不同的看法。经过反复考虑,还是写上了,因为这是党章规定的党员的一项重要权利。为了稳妥起见,这项制度首先只在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和纪委实行。

篇2:落实党内监督十项制度

作者: 龙凤镇 发布时间: 2011-09-30

在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务公开,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民主、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增强基层党组织生机活力的客观需要;是践行党的宗旨、密切党群关系、促进和规范权力运行、推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对于进一步推动我镇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实现转型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方针和执政方式,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进一步规范从政行为;发扬党内民主,增强党组织工作权和监督权,提高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党内监督,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党员和群众可以直接行使的民主权利,为实现“再造一个新龙凤”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政治保证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民主集中。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学会用新的实践经验来完善和发展其各项具体制度,确保制 开的首要前提。

2、坚持依法依纪。按照党章和党内制度条例要求,在遵循宪法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明确公开内容和党务公开的重要保障。

3、坚持真实公正。尊重落实党员主体地位,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面向基层、面向群众,不务公开的基本方针。

4、坚持服务发展。紧紧围绕服务发展、服务民生要务,充分调动基层党员群众在转型跨越发展中建功务公开的根本目的。

5、坚持注重实效。科学把握党务公开的共性要求和个性特点,坚持从实际出发,既要方便党员群众知党务公开的目标要求。

6、坚持积极稳妥。既要积极推进、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又要科学安排、规范操作、有序实施,在研提高,这是实施党务公开的主要手段。

三、工作步骤和目标任务

1、学习动员阶段。2011年6月30日前,各支部要完成3个工作:一是召开动员会,组织学习党务公机构;三是从支部分别确定1名党务公开发言人和联系人,从党代表、老党员中选聘若干名监督员。

2、组织实施阶段。(7月1日至8月31日)完成5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结合实际,在调查摸底和广录;二是制定相应的公开制度,主要包括党内通报、党内情况反映、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党内事务公开咨询党务公开责任追究、考核评价等;三是合理确定公开范围和时限,严格在规定的范围和时间内,按照目录内进行反馈;五是资料的归档整理。

3、监督检查和验收阶段。(9月1日至11月30日)各支部对党务公开的程序和各环节工作进行一次问题及时予以整改,形成自查报告。其次要培树典型,积极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做好对外宣传。

4、整改提高阶段。(12月1日至12月31日)一是对自查阶段发现问题和基层党员群众反映集中的案,明确目标和效果,确保实效性;二是完善修订相关制度,形成长效机制;三是镇党委将党务公开工作纳公开及时、程序严格、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多样、群众评价高的支部予以表彰。

四、党务公开的内容

根据党内法规要求,党内事务除涉及党和国家秘密等规定不宜公开或不能公开的外都应公开。公开的1、党组织基本情况。本级党组织领导机构、工作机构的设置及主要职责;党组织领导成员基本情况、主集中制、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制定的重要制度和规定;党员基本情况等。

2、决议、决定及执行情况。本级党组织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决定及工作部位(企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有关决策及执行情况;党组织任期目务及完成情况;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政策及落实情况等。

3、思想建设情况。本级党组织落实思想政治工作计划,开展政治理论学习情况;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计活会情况,存在问题整改落实情况;党建主题活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计划安排及实施情况等。

4、组织建设情况。基层组织建设主要活动及开展情况;本级党组织机构调整、换届选举情况;党员发选情况;党费收缴、使用和管理,党务工作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保障党员权利等情况。

5、干部选任和管理情况。党员干部选拔任用、后备干部培养、考核奖惩、党内各类先进评选表彰,干

6、服务群众情况。领导干部联系帮扶群众,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帮助群众和党员解决生产生活实际困为,着力解决涉及民生突出问题情况;接待来信来访,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情况;维护党员群众权益,办理、况。

7、反腐倡廉建设情况。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推进惩防体系建设情况;班子成员述职述廉和民主则》等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情况;领导干部落实党内监督制度,个人重大事项报告情况、经济责任审计情况等

8、其它应该公开的事项。包括党员群众普遍关注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不涉及党内秘密的党内其织要求给予公开。

五、党务公开的程序

党务公开工作在程序上应力求规范、有序、到位,接受群众监督,吸纳群众意见,争取群众支持。要民主讨论,结果公开、接受监督的基本程序,将党务公开工作贯穿于党内重要事务的酝酿、决策、实施的全

1、制定目录。各支部应根据自身实际,在广泛征求基层党员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制定各自的公开时限,自觉接受监督。所制定的公开目录必须由镇党务公开领导组审核后方可实施。

2、实施执行。各支部依照公开目录进行公开。如有目录外需要公开的事项,支部应制定工作方案,报定公开的范围和时限,严格在规定的范围和时间内公开,对仅限于党内公开的事项,要及时向党员公开,认员的监督;对可向党外公开的事项,要按照先党内后党外的原则,以适当的方式向社会公开,主动接受人民

3、收集反馈。各支部应通过设立意见箱、电子信箱、公开电话号码和座谈讨论、问卷征询、网络意见对党务公开情况的意见建议,及时作出处置或整改,并将结果向党员反馈,再公开的事项内容要根据具体情镇党委审核后,方可将办理结果予以反馈,并视情况采取适当的形式公开。

4、归档管理。各支部对党务公开的内容、基层党员群众意见和建议及处理情况等党务信息资料应及时

六、党务公开的时限

党务公开的时限和公开的内容、范围要相适应,做到固定内容长期公开,常规性工作定期公开,阶段开,确保公开的经常性、动态性和及时性。公开的时间一般不得少于半个月。

1、长期公开:政策措施、文件规定以及总结性的工作实行长期公开。

2、定期公开: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的常规性工作,应实行定期公开,一般每季度或半年更换一次。

3、逐段公开:动态性、阶段性工作,如为民办实事、重要工作落实情况等,应根据进展情况进行公开

4、即时公开:临时性、应急性工作,如任前公示、灾害救助等内容,应即时公开。

七、党务公开的方式 党务公开分党内公开和党外公开。党内公开的主要形式有会议、领导讲话、文件、简报、党务工作动栏、网站、手机信息、QQ、电子显示屏、触摸屏、新闻发布会、电视、广播、报刊等。

对群众敏感的热点、难点问题,可以采取让党务公开监督员和党员群众代表共同参与的办法,将结果项公开。对项目建设、拆迁、医疗、社会保险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可以召集各方代表通报相关工作益党员群众公开和征求意见建议,促进各项工作的有效推进。

各支部要科学整合公开资源,结合实际,综合利用党务公开工作平台,不断创新公开载体和形式。要开与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司法公开、企务公开、厂务公开和办事公开等有机结合,实现相互促进、协调运

八、相关要求

各支部必须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强化督查,做好与镇党委的沟通联系,确保党务公开工作顺利开展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支部要把开展党务公开工作作为当前党建工作的一件大事,作为深入开展确工作责任,细化工作要求,抓好任务落实。各支部书记要切实负起一把手的责任,对该项工作要亲自过问结合实际,合理设置党务公开载体,规范党务公开形式,营造良好的党务公开氛围,确保党务公开工作顺利

2、统筹协调、搞好配合。镇党务公开领导组要切实履行职责,主动协调相关问题。镇各有关部门要加核把关、宣传报道等工作。同时,要及时向镇党务公开工作领导组汇报反馈情况,提供参谋建议,形成工作

3、督促指导,挖掘典型。镇党务公开领导组要发挥职能作用,搞好组织协调,采取全面检查、专项督格督促检查,掌握工作动态,指导工作开展要认真调研,挖掘典型,对先进做法和典型经验,及时总结推广站、电视台等作用,反映工作进度,披露存在问题,营造浓厚氛围,促使活动开展有声有色。

4、明确目标,务求实效。要努力做到“三规范”,达到“三满意”,即党务公开“内容规范、程序规群众满意、社会满意”。实现从“公开什么,只看什么”到“关注什么,就公开什么”的根本转变。

篇3:落实党内监督十项制度

一、当前消防部队财务管理中的问题

1. 财务人员理财能力不高

受军队现有体制的影响, 消防部分财务人员流动性较大, 岗位人员学历结构不合理, 财务人员的管理能力不强,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不会管。现有财务岗位缺少学历高、专业技术强和经验丰富的人才, 很多财务人员未经过系统、专业的学习和培训, 大大多是“半路出家”, 对会计专业知识一知半解, 对财务管理认识肤浅, 严重阻碍了部队财务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二是不愿管。部队基层人员由于人员配备不足、任务多、压力大, 许多人员身兼数职, 加之对后勤工作认识不足, 认为干后勤没有前途, 难出成绩, 升迁、获奖的机会少, 工作中缺乏进取心, 长期以往形成一种不愿管的状态。三是不敢管。由于我国长期的文化思想影响, 上级领导的权势、资历的高低在许多单位都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 财务人员怕得罪人, 不敢去管, 影响财务规章制度的严格执行。

2. 财务管理制度贯彻不到位

随着这几年财务正规化建设的深入开展, 财经纪律秩序总体比较规范, 但是, 或多或少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经费使用效益不高, 有的单位支出随便性较大, 行政消耗性支出占总经费比例大, 用于形成战斗力要素的经费不够, 没有把有限财力向健全战斗力上投入;二是节约意识不强, 有些单位受市场经济和社会不良风气影响, 仍然存在“超预算、超标准、超财力”支出, 超标准接待、超标准购车、长流水、长明灯的现象屡见不鲜;三是重钱轻物, 有些单位物资购买随意, 出入库制度不坚持, 计价挂账制度不落实, 资产流失严重, 经费预算不能与资产预算相结合。

3. 现代审计技术应用不足

当前, 我国财务管理理论和技术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和发展, 在财务的审计与监督过程中, 其技术与方法也同样有了提升。但是, 在部门单位中却仍然有以下几个问题的存在阻碍了审计监督功效的有效发挥:一是系统设计不完善, 目前, 大多单位运用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只是使财务部门脱离了原始的手工记账, 不具备财务分析与管理的功能;二是信息联动性不够, 现有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只是财务部门使用, 事业部门仍然是停留在纸质凭证的使用, 财务部门通过凭证录入、记账、编制报表, 反映的已是过去的经济事项, 不能实时反映事业部门的资金使用状况。

二、加强消防部队审计监督的措施

1. 提升人员素质, 实现队伍专业化

人才的竞争在当今社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部队建设和管理中也同样如此, 要实现部队财务管理的高效能, 培养素质高、业务精、责任心强的财务管理人员是当务之急。

首先, 要高标准“选才”。要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原则, 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 不拘一格选人才, 将真正思想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原则性强、业务精通、热心财务的同志选拔到财务岗位上来。

其次, 要高质量“育才”。财经制度和财务法规一直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财务人员只有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才能适应岗位要求。各单位应给财务人员提供学习提高的机会, 通过循环式轮训、网上施训、岗位练兵等多种形式, 健全培训机制。

再次, 要高要求“管才”。加强法纪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引导财务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 经得起“酒绿灯红”的考验, 敢于同不良行为作斗争。

2. 完善制度, 实现管理规范化

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日常工作顺利开展的指导方针和保障, 在任何单位, 制度的完善都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首先, 推行审计部门独立制度。为保障审计部门职能作用的发挥, 树立审计部门在部队经济活动中的权威地位, 有必要将审计部门的行政领导权从后勤系统中独立出来, 使其成为后勤系统之外的具有独立审计监督权的机构, 直接隶属于各级党委, 或者直接隶属于上级审计机关, 实行垂直管理。

其次, 推行审计全程监督制度。一是要以预算为主, 抓好事前监督, 审查预算编制科学性、准确性、可行性, 特别是重大项目的立项依据、经费需求、效益分析等;二是要以经费支出为重点, 抓好事中监督, 审查经费支出过程中遵守财竟纪律的情况;三是是以检验为目的, 抓好事后监督, 审查经费使用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效益的好差, 是否保证了重点方向、重点建设等。

再次, 推行审计监督信息化制度。审计监督要加快信息化、网络化的步伐, 建立实时审计信息监控体系, 开发日常监督分析软件, 使审计部门能够增强审计监督的时效性, 及时反馈审计主体单位纠偏改错。

3. 强化监督, 实现管理透明化

需要一套完整的监督机制去监督管控制度的贯彻实施情况。不仅要加强内部的监督, 也更要利用外部力量同时来监督, 使之更好地实行财务管理。

首先, 健全群众监督。多一分公开就少一分失误, 多一分透明就增一分制约, 因此, 在财务管理中, 要不断拓宽财务监督渠道, 除了党委、财务、审计监督外, 也要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对官兵比较敏感、群众比较关注的经费事项, 要坚持公开透明, 对经费的来源、用途、投向投量、请领条件、使用情况等, 根据经费涉及的层面, 利用党委会、办公会、干部大会等时机进行通报, 赋予官兵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同时, 可以设立“举报箱”、“监督电话”等反映渠道, 随时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其次, 加强内部监督。在单位内部财务管理中内部监督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是要对其单位的重大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跟踪监督, 尤其是在重大项目的投资、大型贵重设备的采购等事项要提高警惕;二是对要离职的人员要坚持离任必审的原则, 对所有掌握经济权的领导必须经过离任审计程序, 审计结果作为干部任免的参考依据, 不要认为离任干部审计只是形式、走过场;三是加强对单位效益的审计监督, 注重加强对管理效益的评价, 确保经费保障的重点落实到基层建设和事业任务上。

篇4:落实党内监督十项制度

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的通过为进一步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提供了有效遵循。要确保党内监督落实到位,就必须拿出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激发党内监督内生动力和强大威力,铸造一支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干部队伍。

一、强化党内监督面临的现实考验和困境

当前,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全面深化,党内监督面临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1、认识防线的弱化。正确认识是一切行动的前提。一旦认识防线弱化,束缚就会冲破牢笼,不受控制。在党内监督认识上还存在几大误区。一是思想认识上不愿监督。一些党员干部认为加强监督,既会影响班子内部的团结,还会影响关系,不利于开展工作,因此不愿意监督,持放任态度。二是行为共识上不敢监督。一怕得罪领导,给自己找麻烦;二怕影响晋升,给自己找问题。在很多问题上不敢去主动承担监督职责。三是行动意识上抵制监督。在一些干部之间已经形成了一条共同利益链条,决策、执行和监督权力同质化、同构化现象严重,出于共同的利益而抵制监督的介入。

2、监督体系的淡化。完善监督责任体系是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金钟罩”。但目前在一些掌握重要环节和關键领域上的重要部门当中出现“天高皇帝远”,陷入“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的困境,越到核心领域,越到神经末梢,监督体系就越发显得薄弱,上面吼一吼,下面紧一紧,上面松一松,下面乱作为、不作为、慢作为,监督缺位、滞后、软弱,监督责任体系形同虚设,导致“弱监”、“空监”、“虚监”等问题层出不穷,党内监督“只打雷不下雨”。

3、惩处机制的虚化。加大对违反党内法规的惩处力度是确保党内监督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存在有制度无执行,有机制无人守,有规定被虚化。尤其是对一些把持重要权力的“关键少数”,由于他们手中握有绝对的权力,出现权力凌驾于制度之上,一言堂、一支笔、一句话仍然存在,滥权、越权、特权等问题依然存在。正所谓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惩处机制成为了无法得到切实执行的“空头支票”,给腐败的衍生扩展提供了温床。

二、要把党内监督责任摆在重要位置

1、从强化监督设计着手,激发内生动力。一是抓好民主集中制渗透化。民主集中制是党内监督的核心,尤其是要把民主集中制全面贯穿于各个环节、各个领域,对于重大决策、重要决定以及关键问题,组织开展党员联席会、党员大会以及民主生活会等,将权力集中于整体,而非个人手中,严厉杜绝权力掌握在一个人手中而滋生的腐败。二是抓好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多面化。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党历来的优良传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要实打实,咬耳扯袖、红脸出汗,不顾情面、不讲脸面,建立反馈跟踪机制以及巡查监督机制,进一步增强党内团结。三是抓好纪律建设常态化。正确行使好监督执纪问责,把纪律挺在前面,紧紧牵住“牛鼻子”,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强化纪律意识,重点推动纪律督查、纪律监管、巡察、倒逼的制度化、全面化和系统化,让纪律建设成为带电高压线,营造党内监督良好氛围。

2、从细分监督责任切入,形成多元合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我们党来说,外部监督是必要的,但从根本上讲,还在于强化自身监督。”因此,加强党内监督,必须层层落实与细化,把责任落到具体事务上,确保党内监督不走样。一要建立自上而下的全覆盖监督责任体系。全面形成从党中央到党员一体化监督模式,健全由党中央统一领导、党委(党组)全面监督、纪律检查机关专责监督、党的工作部门职能监督、党的基层组织日常监督、党员民主监督的大格局,形成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的全方位监督。二要充分调动多种监督形式形成监督合力。《条例》中提出,“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改进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发挥同级相互监督作用”。由此可见,既要注重自身监督,又要注重外部监督,既要加强上下级监督,又要加强同级监督。实现党内监督同群众监督相结合、党内监督与舆论监督相结合、党内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优化监督资源,搭建监督平台,充分发挥监督合力。三要重点抓住《条例》中的“关键少数”。习近平总书记在《说明》中提出,“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必须首先从这部分人抓起”。因此,要建立健全领导干部重大事项、重大责任认定书,加强各项事务性公开、透明,成立由纪委人员+本部门党员+群众代表+媒体人员的审核小组,让领导干部置身于党组织、党员、群众、社会舆论共同监督,防止权力过分膨胀,确保党内监督不留空白、没有死角。

篇5:落实党内监督十项制度

党章对党内政治生活、组织生活的所有重大原则问题都提出了明确要求,规定了党内的各项基本制度,并为制定党内其他规章制度提供了根据和基础。要确保党章规定的各项任务和要求落实到党的建设的方方面面,贯穿于思想、作风、纪律建设的全过程,当前尤其需要大力加强党内民主建设,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管理监督的针对性实效性。

1、要把贯彻党章体现到发展党内民主上。发展党内民主,是党章的根本要义所在。胡总书记强调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是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的关键,也是搞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根本途径。”发展党内民主,核心是靠民主集中制原则来规范。这是正确处理党内关系的基本准则。各级党委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按照党内监督条例和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的要求,把督促党员履行义务与保障党员行使权利统一起来,把弘扬民主作风与健全民主机制统一起来,把扩大党内民主与维护党的集中统一起来,既要积极营造党内不同意见平等讨论的环境,使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意愿得到充分表达,防止个人独断专行;又要在民主基础上实施正确集中,防止出现软弱涣散和无人负责的现象。重点是靠正副书记的民主作风来牵引。特别是在涉及事关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和干部选拔任用、大项经费开支、重大工程建设等敏感事项上,既要认真听取并采纳班子成员的意见、专家学者的意见,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形成广泛的共识,不断提高党委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程度;又要认真落实党委集体统一领导下的成员分工负责制,对容易发生问题的重大事项实施强有力的领导,经常过问、经常听取汇报、经常督促检查,确保工作的正确方向。关键是靠鲜明的党性原则来维系。当前,一些消极腐败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一些不良风气之所以滋长蔓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领导同志特别是正副书记原则性弱化。现在还有一种现象,就是一些班子成员明知某个人的提议违反相关规定,却“难得糊涂”,以打哈哈的方式通过;有的明知某人贪一点、玩一点、色一点,在开展批评时却顾左右而言他,还自以为是“成熟老练”;有的明知拉帮结派是搞不正之风,可总要在一起吃吃喝喝,还自以为是一种沟通与协调。一位革命领袖曾说过,团结是重要的,但还有比团结更重要的,那就是原则,离开了原则,团结是搞不好的。原则性不强,说到底是党性不纯、党风不正的表现。毛泽东同志深刻提醒全党:“我们主张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党内如果没有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斗争,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胡总书记严肃指出:“严是爱,宽是害。真诚的同志式批评,能够帮助他们打扫思想灰尘,认识和改正缺点错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本着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把增强原则作为发展党内民主的实际行动,把敢于开展批评监督作为凝聚班子的有力武器,把扶正祛邪作为自己应尽的神圣职责,大力弘扬向党敞开心扉说真话、主动暴露问题的风气,相互批评直呼其名、直言其事、直指·其过敢较真的风气,自我剖析不怕丑、不怕痛、不护短的风气,坚决反对不顾大局的本位主义、‘不讲原则的好人主义和患得患失的个人主义,努力把讲党性、讲原则、讲正气的民主空气搞浓厚。

2、要把贯彻党章体现到严格监督制约上。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得出的结论。党章明确规定,党员不分职位高低,都必须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不允许有任何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接受党内外群众监督的特殊党员。当前,确有相当一部分同志对监督抱有不正确的态度,他们把上级的监督视为对自己不信任,把同级的监督视为与自己闹矛盾,把下级的监督视为对自己不尊重。,把群众的监督视为跟自己过不去,甚至凌驾于组织和群众之上。实践证明,越是松懈自律、无视他律的领导干部,越容易在没有恐惧感的情况下滥用权力,犯错误栽跟头的概率就越高。因此,在对待监督的问题上,是闻过则喜、从善如流,还是置若罔闻、讳疾忌医;直接关系领导于部的成长进步,关系在班子和群众中的公信力。在这方面,胡总书记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早在中纪委二次全会上,胡总书记代表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就郑重承诺:他本人和中央领导集体诚恳接受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监督。这就告诉我们,各级领导干部无论地位多高、权力多大、资历多深,都必须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同事、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对待自己,自觉接受党组织的管理和群众的监督,不断强化主动接受他律来提高自律的能力。

3、要把贯彻党章体现到落实法规制度上。胡总书记强调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把党章的各项规定和要求真正落到实处,归根到底要靠制度作保障。”近几年来,各级党委坚持从健全完善法规制度人手,加大从严治党、从严治官的力度,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不断增强,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意识逐步提高。但执行法规制度不够坚决、不够一贯、五够自觉的问题,在一些单位仍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剖析一些案件事故发生的原因教训,凡乎都是有

法不依、有章不循、循规不严造成的。有的党委领导和机关法规意识淡薄,对制度规定合意的执行,不合意的搞变通,甚至抛开制度另搞一套;有的在选人用人、工程建设、经费使用等敏感问题上,该集体研究的不研究,该报批的不报批;有的落实制度规定停留在会议、文件和口头上,缺乏严格按规矩办事的狠劲、韧劲和恒劲。无数事实说明,法规制度靠人来制定,也要靠人

篇6:落实党内监督十项制度

为了强化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进一步提高全体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能力,党支部以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要求,进一步深化党务公开工作,扎实推进党内民主管理建设。主要做到以下

六个内容:

一、全局和中心工作:党组织关于医院发展和改革工作的决策、决定、决议;党组织任期目标和阶段工作重点,党组部署的重要工作及实施情况;涉及群众利益的重要政策措施等。

二、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党组织中心组学习计划及落实情况;党员领导干部学习情况;以及党员学习教育落

实情况等。

三、组织建设:领导班子成员工作分工、工作职责;民主生活会和整改情况;领导干部下基层开展工作情况;党费收缴情况、干部录用、任命、交流、奖惩、管理、使用情况;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发展党员情况;党员

队伍建设情况等。

四、制度建设:党内制度规定的各项办事程序和工作要求;完善党内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

管理、制度情况;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情况等。

五、作风建设:纪律检查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情况;党风廉政建设和宣传教育工作情况;查处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情况;党政领导干部廉洁从政

情况,落实党内监督工作情况等。

六、其他事项:党员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及需要公开不涉

及党内秘密的党内其事项。

篇7:落实党内监督十项制度

区党委,纪委:

2009年,我局认真组织了贯彻落实《党内监督条例》的专项自查活动。通过自查表明,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达到了加强党内监督,发扬党内民主,促进单位领导成员廉洁从政,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保证本单位领导班子的正确决策。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认真抓好学习宣传工作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颁布后,我局高度重视学习宣传工作,把它列为每年的领导班子重要学习任务,通过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了领导班子对贯彻执行《党内监督条例》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党内监督,促进领导人员廉洁从政,防止发生腐败问题,维护了干部职工及群众利益,保证了招商工作正常运行。

一是保证领导成员人手一册,抓好学习工作。我局接到上级下发的关于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文件后,及时派人到新华书店购买《党内监督条例》单行本发给每位党员,同时组织本单位党员及普通群众认真学习、交流。

二是组织开展知识测试,巩固学习教育成果。在学习宣传《党内监督条例》的过程中,我局组织局内各位党员对《党内监督条 1 例》有关内容进行了知识测试活动,进一步增强了每位党员对《党内监督条例》的了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建立健全廉洁从政制度

我局在贯彻落实《党内监督条例》中,积极按照有关要求,加强廉洁从政制度建设,着力建立有效规范权力运作的机制,依靠制度规范领导人员正确行使职权,从源头上预防腐败问题发生。

1、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我局坚持把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作为保证领导人员廉洁从政的重要抓手,明确各级领导人员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的具体内容,形成了适应招商工作的反腐倡廉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2、完善领导人员廉洁从政管理制度。根据《党内监督条例》的要求,我局把落实党委中心组学习、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廉、民主评议、政务公开、廉政谈话、个人重大事项报告、收受礼品礼金上交登记和宣传教育月活动等制度,并建相应的监督机制,作为加强领导人员廉洁从政管理的重要手段,按照分工负责实施,并建立了“领导干部廉政信息档案”,促进廉洁从政制度的落实。

三、认真做好监督检查工作

我局对领导人员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及遵守和执行党风廉政建设的监督检查工作,已纳入本局的重要议事日程,列为年度工作任务统筹安排,每年都进行自查及廉政述职分析。

1、检查监督。我局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把领导班子成员员廉洁从政情况作为重要议题,会前召开各类座谈会认真收集干部群众及项目方的意见,组织领导人员进行遵守廉洁从政规定的对照检查,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并邀请项目单位对我局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进行监督,力争使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不留漏洞。每年底专门组织会议对本单位落实党风廉政建设情况开展进行自我检查和考评。

2、民主监督。在对领导人员的监督上,每年对局领导人员按规定进行了述职述廉,局内代表进行民主评议,并将领导人员贯彻廉洁从业规定情况进行向群众公开。通过开展局务公开活动,改善了干群关系,调动了普通群众的工作积极性,民主监督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局遵守《党内监督条例》,总的来说情况是好的。但也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工作发展不平衡,监督工作有盲区,工作开展有效性的对照检查不够,主动监督意识不强;二是个别成员对参加廉洁从政教育、自觉遵守廉洁从政从业规定方面,重视程度不够。这些,有待于今后加以改进。

汽车产业管理服务中心

篇8:落实党内监督十项制度

亮点一:质量提升增添行业发展新动力

数字显示, 2011年, 质监系统共对19, 328家企业生产的156类20, 965批次产品开展了国家监督抽查, 抽查企业数和批次数分别比去年增加26%、28.2%, 抽样合格率为87.5%;全年共审查61类工业产品生产企业10, 472家, 发放证书9781张, 不予许可1, 030家企业。

据介绍, 全面开展重点产品质量提升行动, 是2012年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重点之一。质检总局确定将电线电缆、电力变压器、车用汽柴油、电动自行车、自镇流荧光灯、节水器材、建筑防水卷材、化肥、儿童用品、眼镜等10类产品, 作为全系统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重点产品。各地质监部门要把本区域涉及以上产品的企业作为促进质量提升的工作对象, 并且做到统一行动、步调一致。

而上述10类产品的质量提升, 只是地方质监部门的“必选动作”。按照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监督司梅建华司长的要求,

各地还要结合区域发展实际, 针对支柱产业特点, 选择社会关注度高、质量问题突出的产品, 做好质量提升的“自选动作”。

“我们就是要把质量提升做实、做深、做透, 做成品牌。”主席此次会议的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魏传忠对质量提升行动充满信心。他要求各地质检部门要抓住一些行业的“症结”, 找准质量提升的突破口, 明确主攻方向。

根据会议部署, 今年全国质监系统将在调查研究基础上, 结合每类产品的特点、质量状况和行业现状, 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对每类产品、每个阶段、每个环节的行动措施, 要做到精心设计、周密安排。通过质量提升行动, 让消费者真正感受到我国产品质量的日益改善, 让相关行业的发展真正走上快车道。

亮点二:分类监管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

加快推进工业产品生产企业分类监管工作, 是本次会议明确的又一项目标任务。按照这一目标, 我国将充分运用各项监管手段、监管信息, 对产品分级、企业分类, 对不同类型的产品和企业实行差别化监管。

“分类监管不仅是破解当前质量监督工作难题的有效手段, 也是新时期质量监督工作创新发展的长久之策。”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监督司司长梅建华认为, 这项工作既有利于督促企业履行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降低和防范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风险, 也有利于基层局落实监管责任, 增强产品质量监管效能。

根据会议部署, 从今年开始, 各省将按照统一管理、分步实施、点面结合的原则, 将生产许可获证企业年度审查与分类监管结合起来, 在年内将所有生产许可获证企业纳入分类监管范围。同时, 在全面推进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获证企业分类监管工作的基础上, 选择1至2个市县开展区域性试点, 实现区域内重点工业企业全覆盖, 然后逐步实现对所有重点工业企业基本实施分类监管。

五项制度创新质量监督新模式

在整个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体系中, 制度创新始终是重中之重。据有关方面介绍, 2012年, 产品质量监督工作将探索建立五项制度。

首先是企业不安全产品强制报告制度。当企业生产销售的产品存在设计、制造方面安全隐患, 或其产品经3次以上诉讼以及依法实施的质量仲裁、鉴定等其他形式确认是造成人身伤害主要原因时, 企业必须向质检部门报告。对于不履行报告义务的, 将依法予以相应的行政处罚。

产品安全消费预警制度, 是对抽查发现的涉及安全项目不合格产品及生产企业, 及时向社会发布该批次产品的消费预警, 提醒消费者慎重选择、科学识别;对风险监测发现的或社会关注的产品安全问题, 结果研判存在安全隐患或明确不可以使用的, 将向社会发布该类产品的消费预警, 提醒消费者慎重选择或不要购买使用。

在此次会议上, 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协作网的启动, 成为质量监督工作的一个风向标, 它不仅意味着我国质量监督体系的日臻完善, 更表明当下监管部门对提前预防质量问题的极大关注。根据会议要求, 未来一段时间, 各地质监部门将以协作网为技术支撑, 加快推进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工作, 在全系统形成上下联动的风险监测工作体系。

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约谈制度, 是对抽查严重不合格企业, 由质监部门约谈企业法人, 加强其质量安全法制教育;对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地区的质监部门, 由上级质监部门约谈其分管领导, 加强监管责任教育;对存在区域性产品质量安全突出问题或抽查合格率连续两年低于70%的市县, 由省级质监部门约谈地方政府分管领导, 推动地方政府履行领导责任, 其教育警示和督促指导作用可见一斑。

此外, 监督抽查产品质量分析报告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 也是2012年质量监督工作制度建设的内容之一。据统计, 在过去的2011年, 质监系统就已加强了产品质量分析工作, 组织编制了重点产品质量分析报告, 为领导决策、引导消费、促进质量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 绩效考核制度和相关考核指标体系, 也在按计划推进之中, 并将于2013年正式实施。

上一篇:人民银行题库下一篇:《我的责任》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