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内监督体系研究

2022-09-12

一、建立健全党内监督体系是实现我们党肩负的历史使命的重要保障

建立健全党内监督体系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自身建设、全面从严治党, 提高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四自能力”的一项重要部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 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 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 是人民的选择。今天中国取得的一切举世瞩目的成绩从根本上讲都是因为有了党的正确领导。同时我们也要看到, 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 我们党面临着“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 可以说当前我们党所承担的历史任务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艰巨、更加复杂, 因此更要发挥党内监督的作用。通过强化党内监督, 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更好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重大部署, 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 积极投身党的建设事业, 奉献作为, 敢于担当, 建设健康优质的政治生态, 不断建立健全党内监督体系, 为实现党的历史使命提供重要保障[1]。

二、建立健全党内监督体系是党的自身建设的经验总结

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就逐渐认识到党内监督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法宝, 并且在各个历史时期产生了如批评与自我批评、民主集中制等关于加强党自身监督的一系列优良作风和制度, 为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建立完善党内监督体系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党的一大纲领明确提出地方委员会的有关财务、活动和政策必须接受中央执行委员会的监督。中央监察委员会, 作为党的第一个专门党内监督机构在党的五大产生并逐步运作, 其职责和使命也是为了加强党内监督。到了党的七大, 修订后的新党章就监察委员会的任务、职权和产生方式, 作出了详细规定。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我们党开始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内监督的方式和途径[2]。诸如我们慢慢恢复重建了党的纪律检查机关, 并改革行政监察机关与其联合办公;中央巡视制度和派驻制度也在这一时期探索形成, 并且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03年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 (试行) 》, 它是我们党运用执政党建设规律加强自身建设的一个生动实践和创举, 运行以来对提高党内监督的执行性和实效性都发挥了显著作用。因此我们讲,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 对如何加强自身监督的认知和探索从未间断并且不断深入化、规范化、科学化, 监督渠道随着党的自身建设实践的发展而日益广阔。党的十八大在党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凭着高度的自觉和宽广的眼界, 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生动地运用于党自身建设的实践, 统筹谋划, 布局长远, 高度重视并精准研判在当前国内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革的情势下, 如何放大党内监督对政党“先预而立”式发展的实然效应。因此, 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 (试行) 》, 从指导思想到基本原则, 从监督主体到监督内容, 从监督对象到监督方式都作出了前所未有的周密安排, 这就为当前全面从严治党形势下建立健全党内监督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新时期增强党内监督的实效性指明了思路方向, 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立足自身建设实际不断强化党内监督的新境界。

三、建立健全党内监督体系是解决党内监督突出问题的现实需要

一段时期以来, 有的地方党委对中央全面从严治党规定的主体责任存在较为模糊的认识和执行疲软的问题。存在这些问题的地方党委更没有把治党管党作为关系党生死存亡的根本来统筹谋划, 导致失职、渎职行为在党组织内频发。由于党内监督存在很对“真空地带”, 大大降低了党内监督应有的震慑力。一些党委的第一书记不但没有发挥自觉接受监督的先行示范和表率作用, 反而成了不受党内监督条例约束的“例外”, 运用手中的特权为自己搭建了一块法外之地, 甚至为所欲为, 起到了很差的上行下效作用。《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 (试行) 2003》自颁发施行以来, 对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加强党内监督发挥了重要作用[3]。但是, 基于其产生时的时代背景和当时我们党承担的基本任务早已深刻变化, 条例规定的监督主体不统一, 监督职责不清晰, 监督执行性差、实效性差等突出问题急需解决。因此, 根据全面从严治党新形势发展需要, 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 (试行) 2016》, 统一责任主体, 完善相关制度, 把党内监督严起来、实起来, 把党组织的聚集力、战斗力焕发出来, 推动党内监督体系科学化、规范化。

四、牢牢把握党内监督体系的基本要求

一是责任主体全覆盖是“基础”。建立健全党内监督既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客观需要, 也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 需要全体党员和各级党组织齐抓共管、积极参与。在这一点上, 不存在任何法外之人。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 (试行) 2016》, 从党的主要工作主体着手, 以监督责任为主线, 构建起相对系统、严密、规范的党内监督体系。《条例》明确规定“建立健全党中央统一领导, 党委 (党组) 全面监督, 纪律检查机关专责监督, 党的工作部门职能监督, 党的基层组织日常监督, 党员民主监督的党内监督体系。”而且明确了四类监督主体的监督责任, 即党的中央组织、党委 (党组) 、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从而构建起责任主体全覆盖的党内监督体系框架[4]。

二是落实民主集中制是“核心”。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建立健全党内监督体系必须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既加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自上而下的监督责任, 又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 发挥同级相互监督和自下而上民主监督作用。通过加强党的中央组织监督, 来更好地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 强化自上而下的监督效果。同时党的中央组织也要接受监督并且要带头履行监督职责。这是推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 强化自上而下监督, 提高监督权威性和有效性的关键所在。此外, 同级监督与上级监督相结合。同级监督具有上级监督不能具备的条件和优势, 能及时相互发现问题, 有利于降低错误成本、提高监督效率, 再发挥上级监督的优势, 最终强化党内监督的实效性。

三是监督党的领导机关和主要领导干部是“重点”。党内监督要对全体党员全覆盖, 这是党内监督的基本要求, 也是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在党内监督的具体应用。但是, 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 手中的权力很大, 如果放松监督, 就会导致“有权没有则, 权责不对等”的后果, 从而降低党内监督的有效性和震慑力。因此, 《条例》明确将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落实为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非常正确的。这就找对了党内监督的“重点”。《条例》要求中央政治局委员要加强对直接分管部门、地方、领域党组织和领导班子成员的监督, 定期同有关地方和部门主要负责人就其履行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廉洁自律等情况进行谈话等等, 这些都是党内监督重点对象的具体举措和办法。

四是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相结合是“关键”。《条例》在总则中明确规定, 坚持党内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相结合。这表明, 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相结合是“关键”。党内监督首先和人民群众监督不可分离,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力量, 使党的自身建设永远多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 这是党九十六年生存发展的第一要义, 要倍加珍惜。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力量, 就要广泛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支持党内监督各项工作, 保障、畅通人民群众监督渠道。此外, 也要发挥其他外部监督的作用。其他外部监督包括各民主党派履职述职, 对党的各项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和批评。要不断完善保障民主党派知情、参与、落实、反馈等机制。只有建立系统严密的党内监督加党外监督, 党内监督体系才能发挥最大效应。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 全面从严治党稳步推进, 党心民心的凝聚力极大增强。把强化党内监督作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手段和管党利器, 开创了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新篇章。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 要建立健全党内监督体系, 针对如何建立健全党内监督体系作出了系统、严格、规范的制度设计和创新要求, 从而深化了全党对党内监督体系的科学研判和规律把握, 标志着我们党在党内监督的理论认知和实践构架层面同步进入到一个新时期。

关键词:党内监督,体系,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4.80.[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4.80.

[2]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6.63.[2]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6.63.

[3] 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125.[3]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125.

[4] 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 (第9卷) [M].北京:中党史出版社, 2000.23.[4]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 (第9卷) [M].北京:中党史出版社, 2000.23.

上一篇:对职业院校资源整合期间财务工作的思考下一篇:试析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