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学习《大学语文》的感受与收获

2024-05-06

谈谈学习《大学语文》的感受与收获(精选7篇)

篇1:谈谈学习《大学语文》的感受与收获

进入大学,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式的改变,尤其表现在上课上,以语文为例,高中语文课目标明确却死板,惟高考马首是瞻,上课确实收获不少,但却很累,身心俱疲。到了大学,我获得了解放。大学语文课,自由的风气、多样化的上课方式、新奇的思想,令我既兴奋,又倍感恐惧,一种来自于十多年潜移默化而形成的潜意识的不安。一开始竟不知所措。偌大的教室空着许多座位,一堂课结束后学不到多少知识,翘课者比比皆是,这一切着实让我感到很讶异、很迷茫„„

后来,我开始学着适应,适应大学语文这门课的呼吸规律。竟发现,大学语文是这么有意思的一门课。大学语文,没有专业课那样的专业性要求,因而不会感到“鸭梨山大”;没有外语课那样要求基础和爱好,因而不会听不懂、焦躁茫然;没有思政类课(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那样虚伪,因而能更真切的认识自己„„总之,语文是一门趣味十足的课程,大学语文更是一朵绽放在众多大学课程里的“奇葩”。在大学的语文课上,我不必再苦背唐诗宋词,不必再为默写抽查而苦恼。我可以同名家进行交谈,只须通过他们的作品。我可以神游古今,可以驰骋疆场,只要我愿意。

说起语文老师,大学语文老师就像导游,途中看什么风,怎么看景,以及看风景时的心情,都由自己说了算;而高中语文老师则像领导,仗着一种莫名的威势,指挥我们“东征西讨”。

值得一提的是,大学语文课确实让我收获不少,人生哲理、处世方略等自不必说,就连同一句话的解释也不同,例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大学前,一直被告诉的翻译是“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知识”,而在大学里,听到的解释却为“温习旧的知识,并且(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不同的解释,在我看来,反映出二者教育目的的区别,高中语文讲“守成”,大学语文要“创造”。老师说,大学语文要学出自己的东西!

其实,语文并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我们的想法,“解放”后的我们无比自由。慢慢地,我开始喜欢上了这门课,开始享受这门课。

篇2:谈谈学习《大学语文》的感受与收获

小学课堂教学改革之路困难重重,但还是要进行下去,因为以后的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但这种“自主与探究”有时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导、点拨和帮助。这时候的教师就应该是学生的引路人,把他们从偏执引向正轨,课堂教学改革是将来教育教学必然趋势!我们的学生中有不少的基础知识都很差,基本的技能也不好,学习的积极性一般都不高,整体学习的氛围不浓厚,探究问题的兴趣不高。所以老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中很难如鱼得水,收放自如。

一、农村课堂教学改革困难多

课改的指导思想是: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注重在学生的预习交流,展现启示,交叉巩固;课堂教学特点是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讲解要少而精。然后农村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尽人意,但课改确实值得农村学校去学习,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角色的定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等方面,都要与新课改的理念相符,特别是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值得我们学习。虽然改革之路困难重重,但还是要进行下去,因为以后的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但这种“自主与探究”有时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导、点拨和帮助。这时候的教师就应该是学生的引路人,把他们从偏执引向正轨。因此教师除了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应该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掌握学习策略,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

二、农村高中课堂实验教学“打折”

1.客观实验条件的限制

首先,是有些实验的实施受实验材料的制约。许多实验要求使用不同的材料,因此只能在实验前有限的时间内购买和保存材料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而农村高中在化学实验经费上的不足,药品得不到保障,课外实验开展不起来。

其次,实验设备设施的建设严重不足,这是许多农村中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更是缺乏以后新课程必备实验器材,实验开设将会遇到很大的障碍。

2、高考功利性太强,为应试而教

就以高中化学教学往往直接受高考指挥棒的左右,老师的教学具有很强的高考的功利性,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甚至把“做”化学实验变成了老师“讲”实验、学生“听”实验和“背”实验。从应试层面来看,对一些识记性内容的掌握并不一定要通过动手实验才能达到好的效果,有时通过考前突击,完全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由于高考应试的功利心理,导致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或动手实验时,只要求机械记忆仪器名称、实验步骤、现象要点和结论,把生动活泼的实验活动,变成僵死呆板的条条,抹杀了学生学习化学时的个性思维。

三、课堂教学改革下的学生作业布置

课堂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作业布置应由统一、专制走向“自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独立完成走向协助合作。在作

业设计中体现作业的层次性、合作性、实践性,让作业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大胆创新、发展个性的舞台。

1.层次性:现在课堂教学改革要承认学生差异,力求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因而作业也应因人而异,让作业成为学生自己的作业,即以人为本的作业。如开办“作业超市”,根据不同能力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增加作业的层次性,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不同学生的化学能力都得到展示。2.合作性:学会合作已经成现代人必需要求。合作是情感交流,互相学习的过程,也是思维碰撞、潜能发挥的过程。因此,多布置合作性作业,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性,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交往能力。

四、课改是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这次课改是以根据基础教育的性质和时代的特点为方向,确定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们的终身发展必备的,同时重新界定新时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概念,更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按照学习主题组织学习内容,突破学科中心,精选终身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努力改变以往课本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而是以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打破单纯地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的局限,尽可能地体现高中教育是为学生发展打基础的功能。通过对学科的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素养。总的看来,这次课改在一定程度上对高中课堂上对单

一、强调文理分科的传统有好大的冲击,但时代在快速

发展,现行的高中教育明显有点跟不上社会的需要,所以课改是必须的,新的课程要立足于高中生多方面的发展需求,体现高中生发展的特征,突出课程的选择性和多样性,为促进高中生的个性发展奠定基础。

五、课改是认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又在体验中发展

在课改的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今后的教育要求老师们以课堂教学,使学生能自主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在学习的过程达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教育育人的本质。以往我们的教学多以听讲、看书、做作业和考试为手段,这显然不可能达到新课改的目标,只有在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的以学生为主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们在探究中获得认知、体验;在探究中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在探究中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做事。在这轮课堂教学改革中,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多的自主学习,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各种需求,精心设计各种学习活动,积极为学生创设一种主动探索、独立思考、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激活他们的思维状态,打破学生对书本、权威、老师的迷信与盲从,鼓励他们向书本,注重培养和发展创新性思维,不断地提升自己。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才会勇于表现自己,个人的主体性品质和创新精神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教师必须顺应学生学习方式的这种变革,实现自身角色和作用的根本转换──从知识的传授者到意义建构的促进者,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意义创造的过程,由于学生积极参与自学过程,每个学

篇3:谈谈学习《大学语文》的感受与收获

围绕学校“构建成长课堂,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课堂文化主题, 结合本校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课题, 我们把此次课例研究主题确定为“读写结合, 促进学生自主能力的提高”。经过一个月的课例研究活动, 所有参与此次课例研究的教师不仅在理论水平上有了较大的提升, 而且在今后的听课和评课方面, 有了方向, 有了目标, 有了更准确的方法。作为此次活动的组织者, 笔者收获颇丰。课例研究活动不仅提升了笔者自身的教学水平, 更重要的是为笔者今后开展教学活动给予了理论的支撑和引领。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及分管语文教学的干部, 笔者在此次课例研究活动中的感受和收获是颇多的。

首先, 在2012年的后半学期我校开始在语文教学中开展“读写结合”的课题研究。经过一年的摸索和实践, 到目前来看, 此项课题是非常符合、顺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的要求的。新课标中明确提出, 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10分钟练习写的时间, 所以开展“读写结合”这条路是正确的。同时, “读写结合”也是我校实施了近七年的“慎独”教育核心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有力凸显, 符合我校的校园文化发展。

此次课例研究活动以贾老师教授的《我爱故乡的杨梅》为例, 在四次课上分别以三年级的四个班的学生为教学对象。通过这四节课, 专家组和听评课的教师最大的感受就是, 我校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读和写的能力非常强, 这都归功于各位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能找准“读写结合”点, 进行长期训练。自主能力强是“慎独”教育核心理念在这次课例研究中最直接、最明显的体现。

其次, 在近一年开展“读写结合”的课题研究中, 我们也明显感受到了教师们的变化。每位语文教师都有意识地针对每节课找准读写训练的点, 寻求更合适的方法让学生把对字词句段的积累, 表达方式、表达方法的学习, 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逐渐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因此, 这一年来, 我们明显感受到学生在读写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例如, 在此次贾老师执教的《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中, 贾老师在开始时通过让学生朗读, 体会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 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是怎样写出来的, 而学生通过学习, 能说出作者是通过看、摸、尝写出来的, 这样贾老师在课堂通过这一个重要问题 (作者是怎样写出来的?) 贯穿课堂, 逐步引导学生完成最后的仿写——“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水果”。学生在最后的汇报时, 有的这样写道:“我最喜欢吃的水果是毛桃, 它看起来有点像包子, 它的颜色是粉色和绿色的。毛桃软绵绵的, 摸起来是毛绒绒的, 尝一尝味道又酸又甜。”还有学生这样写道:“我最喜欢吃的水果是西瓜, 它在炎热的夏天里吃起来十分爽口。西瓜又大又圆, 就像皮球一样大小。它的皮肤是绿色的, 当你切开它的时候就是红色的了, 而且有像水滴一样的小种子, 只要尝一口, 不仅爽口而且甜丝丝的, 真是有趣极了。”……

再次, 通过紧张、充实的课例研究活动, 我们在实践“读写结合”时, 教学目标、教学行为把握得更加准确, 同时, 也有了更高的理论基础做支撑。此次课例研究活动, 不管是做课教师还是听课评课教师, 都受益匪浅。就像贾老师在此次课例研究结束后这样说道:“作为一位年轻教师, 专业化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这样的机会更是十分难得。这次课例研究活动虽然结束了, 但对我职业认识、发展的改变和自己专业的方向都是一个全新指导。经过这四次讲课, 我的课堂语言得到有效改善, 语言精炼, 提问减少, 问题有效, 教学更加顺畅。”通过此次课例研究, 教师们都意识到应该以此次课例研究为契机, 多学习, 多思考, 把压力变成动力, 这样才能在教师专业化道路的成长中走得更远, 飞得更高。

篇4:感受语文内容美,收获学习过程美

一、结合小学生年龄特点,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受到美的熏陶

语文课并不是美学课,相对于小学生来说,任何美学术语都是深奥难懂的,教师只能充分利用教学艺术引导学生发现和感悟语文学习的美,并努力让语文课堂充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属于人文教育,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育应该重视“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而,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时要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诱发学生去发现教学内容的美,通过高超的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审美共鸣。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自学自律能力较弱,教师可充分利用新课导入创设情景,或利用多媒体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现学习过程中的美。“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应滲透在形式丰富的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逐渐养成。

小学生思想品质可塑性强,喜欢模仿。许多教师是他们的偶像,因而教师不可忽视自身形象,要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外树仪表形象,内强人格素质。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语文学习过程中,其内外形象都给学生熏陶感染。

二、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美的因素,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进行审美化语文教育

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尤其要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基本能力。学生语文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获得是要经过大量语文实践而来,并且在其实践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审美教育等人文因素。小学生在日常语文学习过程中美的因素无处不在,当然不能把每一个审美因素都突出,但在学习中有意识利用一些审美因素,让审美情趣和审美规则融合于教学活动中还是可取而又可行的。

1. 识字写字教学中的美育。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优化识字写字教学方法,既能提高学生识字写字效率,又能促进学生审美素质乃至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小学低年级的识字写字要求培养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教学时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态度。

汉字是属于象形文字,汉字的字形饱含美学中的对称、均衡、和谐、疏密、强弱、虚实诸要素,汉字的书写还可上升至书法艺术。书法是中华文化传统艺术中的精华,指导学生练习书写汉字或练习书法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审美创美活动。即使是写字姿势的指导也蕴含着形体美和艺术美甚至人格美。如史上有名的柳公权“心正则笔正”笔谏故事就是一种典型的人格美教育。小学生写字的执笔姿势和坐姿与形体发育、仪表养成有直接关系,教师应重视正确引导。近三年来我校开展以书法促进语文审美教育的研究也取得良好效果。

2. 阅读教学中的美育。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文本中有大多数都是饱含审美要素的美文。首先体现在形式美,课文是经过专家千挑万选的,其语言规范、优美、可读性强,朗朗上口,具有鲜明的语言美。课文的内容也美,有大量篇目描写优美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有不少赞美名人伟人崇高壮美的人格。不管是写人,还是写景,课文中的美无处不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去发现课文中的美,通过诵读、体会、感悟,让课文中的美在学生心灵中得到升华。

3. 作文教学中的美育。写作应该是学生的心灵与思想的自然流露,也是学生对生活的一种审美。我们要在作文教学中教会学生写真话,写出对生活的真实认识和评价,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真实的审美感受。小学生大多数怕作文,他们怕自己的语言积累不够,无法组织文字写作,他们怕无话可说,怕说得不当。我们应给予学生更多的说话机会,鼓励学生写真话,谈真感受。当学生敢于写真实作文后,他们会发觉身边的所见所闻是多么的有意思:春花秋草、高山白云是那么美,良师好友、父母亲戚各有优点,成功与失败都可抒怀下笔。我们应指导学生在写作中发现身边的美,用手中的笔去描绘那些美。同时要指导学生认识、体会不同文体独特的美,学会运用美好的语言描绘身边的美好事物。

4.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美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学习与美育的目标可以很好地整合,其学习方式也可整合,在美育中常用的直观教学法、绘画、表演等艺术手法也应综合运用于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这些学习方式的综合既可提高学生语文的兴趣,也给学生艺术熏陶。

语文作为一门母语课程,蕴含着丰富的祖国文化、民族审美情趣,语文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还要创设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愉快体验,让语文课堂充满乐趣,让汉语学习变得有魅力。

【参考文献】

[1]田慧生. 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远方出版社.

篇5:谈谈学习《大学语文》的感受与收获

通过学习,我对群文阅读有了新的认识,感受如下:

“单元整合·群文阅读” 是在引导儿童开展课外阅读这一大的课改背景之下,结合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为了切实提高儿童的阅读量提出来的。

群文阅读让课内大量阅读有了实施路径。

虽然教师还是习惯于单篇课文的教学,但随着统整课程的概念推广,教师也要开始尝试群文的阅读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多个文本、同一个议题、教学。

从“一篇”到“一群”,群文阅读的教学价值绝不止课堂阅读形式的革新,它的内涵也不限于阅读文本进入“课堂”后的简单叠加,它的背后,是教师对语文阅读教学理念的更新。

“群文阅读”要发展“让学”,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过于精致细腻的课堂,往往是连结和环节偏多、转换频繁的课堂,这样的课堂间接地侵占了孩子自读自悟的时间,没有大块时间读,大块时间悟,“群文阅读”就不可能实现。老师也不能按部就班地“从字词的学习开始,经由句式、篇章结构、内容探讨进行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可能步步扎实„„“群文阅读”,教学目标一定要抓住重点,突出要点,把握难点,一定要学会放弃。

以最大的真诚,充分信任儿童母语学习的能力,打破以单篇独进、深探细究为主要特征的精读教学一统天下的状况,通过全面的阅读指导,拓宽孩子的阅读视野,引领孩子的阅读生活。构建以一定议题为依托,以粗读略读为主法,以分享感悟为核心,以探索发现为乐趣的群文阅读,最大限度地解放与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

群文阅读的好处有利于丰富和完善了小学语文单元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在提高学生素质的同时也兼顾应试,有利于在班级形成浓郁的阅读氛围。

“群文阅读”,选文的自由度大大增加,选文努力保持原貌,不随意删、换、改,包括保留原文的文字风格,保留叙述的复杂性。尽量选用了多种文类的文本,包括丰富学生文学体验的文学类文本,例如神话、故事、寓言、散文、童话、诗歌、小说、传记,也包括为获取和使用信息的实用性文本,例如说明书、广告、手工制作图示等。还尽量选用多种行文特色和叙事风格的作品。

在体现《全阅读》的阅读理念的广泛性、经典性的同时,还特别强调文本的可朗读性,让儿童在朗读童韵和谐、朗朗上口的文本中获得语感,获得内心成长的能量。

群文阅读时,应该做到:多阅读,多比较性阅读,让孩子在阅读中学习阅读,多质疑,多分享,将阅读过程处理为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多学习、多实践浏览、略读、跳读等阅读方式,多了解、多尝试真实、实用的阅读策略。

篇6:谈谈学习《大学语文》的感受与收获

最初,我选择“口才与艺术”这门课,是想锻炼一下自己的口才,这样在以后是职场中才更有竞争力。原以为这门课会很枯燥很乏味,于是也会带一些课外书或者作业到课堂上,这样也不会觉得太枯燥。可是每次不管我带的是什么,最后都会被闫老师的课吸引,为写作业而带的笔,最后都用来记了“口才与艺术”的笔记。后来,这门课也成了我听得最认真的课了。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关于口才方面,我也了解了不少。知道了口才艺术的历史、口才施展者的素质、口才施展的原则、口才的语言特征、口才的基本技巧等等。

当今社会,社交频繁,应酬不断,怎样才能做到才思敏捷、妙语 惊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是现代人追求和向往的事。我们课上以口才为基点,把语言与人性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教我们如何在社会交往中运用口才。想想我们经常会在各种场合说错话,有时甚至自己说错了还不自知。在社交中,如何谈判,如何恭维,如 何安慰,如何道歉,如何拒绝别人,都要自己有一个度,能够让对方接受,这样才能在社交中立于不败之地。在生活中,我们还要学会说话要投其所好,比如,一个同学买了一件衣服,尽管知道行情,两百元就能够买下,但如果我们在评价说 “这衣服真不错,估计得四五百元吧?”我想这个同事心理肯定会美滋 滋的,相处也会更愉快些,这就需要我们说话要有技巧了,这些在课上我们都能学到的。同样,我们还可以将学到的口才艺术运用到今后的工作和社交中去。

这学期的“口才与艺术”课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口才的基本技巧,尤其是直述与委婉。那句“两艇并行,橹速不如帆快;八音齐奏,笛清难低箫和”,用了谐音,“橹速”即“鲁肃”,“ 帆快”即“樊哙”,“ 笛清”是“狄青”,“ 箫和”是“萧何”。上联意思是“文臣不如武将”,下联意思是“武将不如文臣”。正幅对联没有提到文臣或者武将,甚至连文臣武将的名字都用了谐音。字面意思很对称,隐含意思更是妙。

同样,口才艺术课上,老师也给我们很多锻炼的机会。那次模拟的关于“南海问题”的国际记者招待会,很有趣,对我们也是个考验。这不仅要求我们平时关心时政,也要对各国对南海问题的态度把握得当,此外,还要有好的口才,面对记者的提问要有适当的精彩的回答。

篇7:学习形势政策的感受与收获

学院:xxxxx班级:xxxxxx

姓名:xxxx学号:xxxxxx

摘要:大学生不能仅仅只死读书本,不问窗外之事,了解当前的一些形势,国家的一些基本政策,对于指引我们的前进及努力的方向,有着重要的作用。《形势与政策》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大学生认清国内外的形势,全面准确地了解、掌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关键词:局势政策实践视野

当今社会,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不能仅仅只死读书本,不问窗外之事,了解当前的一些形势,国家的一些基本政策,对于指引我们的前进及努力的方向,有着重要的作用。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为了更好的把握住自己,必须在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应该学习好形势与政策课,这样在我们才能更好的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

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了解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向着明确的方向及目标前进,最终取得成功。

通过这两年的学习使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虽然每学期的课不多,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在国际方面,我们了解了当今世界的局势,了解了美国大国霸权主义对世界局势和安全的危害与企图控制;了解了世界经济的形势与发展趋势,以及中国,美国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还有在新的全球化和一体化情况下,世界多极化形成了以美国,日本,欧盟,亚洲新兴工业国像韩国,新加坡等为中心的全球市场。国内方面,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领导集体形成,带领中国人民在小康社会建设的道路上,奋力拼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修正宪法颁布,三个代表写入宪法,明确了三个代表在国家建设和党的建设方面的指导作用,增加了关于人权的论述“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指明了维护人权在国家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还增加或者修改了有关非公有制经济和其他方面的内容;关于台湾问题,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争取在“一国两制”的和平前提下解决台湾问题,但不承诺放弃武力。

当今世界形势发展变化很快且十分复杂,正处于旧格局解体走向新格局的过渡时期,分析当前的国际格局,应该说还是一个以美国为超级大国,以欧盟、俄罗斯、日本、中国为大国及国际集团的形式。下面谈一下美国的单边主义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美国作为头号超级大国的地位在短期内是不会动摇的。首先它的经济地位是不会动摇的,第二,它的军事地位是无法取代的,第三,是科技实力的优势。这些都为美国的大国地位及奠定了基础。欧盟的发展也极为迅速,欧盟的发展是对美国和俄罗斯的抗衡,因为欧盟的东扩实质是在侵占俄罗斯的势力范围,从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俄罗斯作为苏联的后继者不能控制整个东欧。相反,欧盟抓住机会,利用欧洲共有的信仰和理念拉拢东欧,对俄罗斯形成威胁;欧盟的扩展也是在蓄势对美国抗衡,试图摆脱美国的阴影,此前的欧洲需要美国的军事保护,而现在欧盟正在建立自己的军事共同体和导弹防御体系。俄罗斯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一个在军事上可以与美国叫板的国家。俄罗斯的科技在国际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比如说航空航天业,它拥有航天航空的核心技术。只是经济发展速度缓慢。日本经济发展迅速,日本的经济支柱主要是电子、高科、轻工业、汽车、金融等,由经济带来的军事发展也是得到了很大提高。中国的发展要注意要保证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不要错过珍贵的和平年代。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使国防、科技、教育、基础设施等方面得到提高,才能充分保障国家安全。要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政策。有了良好的外交,才有良好的国际环境,才能吸引外资,为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但是在《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并不是很积极,要么懒散地在教室里睡觉,要么玩手机,要么看课外书籍等等。当我试着以一个学生的角度去分析这个现象:我发现,大部分同学在没上这门课之前就预先地认为这门课没意思、没有用,所以上课没劲。可以看出,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对于这门课的教学内容、目标和“有用之处”没有一个清楚而正确的认识。因此,我认为老师要想上好《形势与政策》课,首先得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和积极性,讲清楚这门课的“有用之处”,让我们知道通过学习这门课我们能收获些什么。那么,《形势与政策》这门课到底有什么用呢?说到底,老师能教给我们什么呢?

《形势与政策》这门课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大学生认清国内外的形势,全面准确地了解、掌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自信心和责任感。这当然是高屋建瓴的概括。但如果老师照抄照搬、机械地讲授《形势与政策》这门课,肯定很少有同学想听。而换一种思路,从提高大学生能力与素质的视角探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的,会更有吸引力和说服力。国家和社会的形势与政策连着各行各业,连着千家万户,与每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息息相关。作为大学生,更应该站在时代的最前列,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科学分析,理性思考,准确判断,这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之一。“两耳不闻窗外事”,闭目塞听,对世界和国家的形势发展、对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一无所知的人决不会成为一个合格的、有发展前途的人才。

在教学中我感觉可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形势与政策》课如果干巴巴地讲事件、政策等实际问题,那就没味道了,似乎也“没有必要”了,因为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各种现代传媒了解到正在发生的一切。其实,单纯地罗列时政,本身也不符合《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的初衷,不符合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要求,不能满足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形势观、政策观及科学方法论教育的要求。因此,《形势与政策》课决不能就事论事,一定要因势论理、因事论理、事理结合,把理论阐释与实际问题分析紧密结合起来,让我们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彰显《形势与政策》课的魅力。

第二,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如前所述,《形势与政策》课所讲授的都是现实生活中的时政热点问题,需要事理结合,进行理论分析。但光有这些还不够,还需要有历史感,将现实问题与历史分析结合起来。因为任何社会现实问题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有深刻的历史背景,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如果我们不了解现实问题的历史背景及发展变化过程,就很难对其有全面和较为深入的理解。

第三,讲授与对话相结合的原则。在信息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现代传媒日益发达,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便捷,对信息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当代大学生思维敏锐,思想活跃,利用现代传媒获取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强,基于这一特点,《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对于他们而言并不陌生,有的甚至非常熟悉,也都有自己的看法、意见和建议。这就要求“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不能搞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而必须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潜力,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上一篇:现代文阅读《扇子》题目及答案下一篇:建筑工程技术系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