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英语教学——谈谈如何获得最佳学习效果

2023-02-26

英语课堂教学是一种多层次、多功能、综合运用各种感官的活动,是教与学双向作用的复杂而又细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英语教师应该考虑也必须解决好的问题。在我们农村教学相对落后的中学,英语教学更加薄弱,学生的英语底子尤其差,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英语学习缺乏信心,有些英语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水平也产生怀疑。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学效果差。教师称自己的教学是“对牛弹琴”,学生说自己在英语课堂上是“听天书”。对于这样的学生,该如何上好每堂英语课呢?本人的教学信条是“没有不会学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之所以导致学生出现上述情形,肯定是老师在教学环节特别是课堂教学方面出现某些漏洞。下面笔者根据学习和实践体会,谈谈课堂教学中应首先注意的几点:

1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优化课堂气氛,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1.1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英语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配合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是这个过程的出发点。因此,组织课堂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决定着学生的兴趣浓淡、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高低。假如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垄断课堂,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洗耳恭听;教师问,学生答;课堂气氛只会越来越沉闷,教师越教越吃力,学生越学越没劲,最终,学习兴趣被湮没,学习动机被窒息。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要研究学生,要了解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心理和需要。组织教学要从实际出发,按照英语教学的原则,“尽量使用英语,适当使用母语;精讲语言基础知识,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给学生创造各种语言环境,提供各种运用英语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接触英语,运用英语,力争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显示才能、发挥才智的英语环境,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主动状态、主动观察、主动思维、主动回答,使教学过程本身成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过程。此外,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教学使全班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得;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冒尖,尽可能不让学生掉队。

1.2 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形成最佳课堂气氛的重要保证。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与发挥,是教师创造性与教育艺术性表现的主要形式。一个教师在挑选各种具体情况下的最佳教学方法的能力越强,那么他的教学技巧与技能就表现得越姻熟、越新颖,课堂气氛就越活跃,教学效果当然也就越显著。教有定则,但教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实际条件,个人的教学风格和特长,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在处理知识与技能的关系上,对重点、难点、关键性的知识,要精讲多练,引导学生拓宽思路,广开言路,使课堂气氛既热烈又严肃,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语言运用能力。在处理新旧知识上,要善于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从而产生正迁移,同时也要善于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复习旧知识,使新旧知识相互渗透,形成整体。

另外,还要利用直观教具或电化手段,来辅助教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运用,强化对所学材料的感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1.3 科学地利用评价手段

英语课堂教学中,评价起着不可低估的调节作用。教师通过评价,能把对学生及其行为的认识和教师的情感倾向,自觉或不自觉地传导给学生。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正面评价,那么他的内在价值就得到了外界的承认,学习成就的需要也就得到了满足,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会感到一种自我实现的快慰,随之而来的学习外语的积极性渐渐提高,同时唤起更高水平的需要。我班上英语成绩最好的一位学生告诉我学习英语是她最快乐的事情,因为老师曾经称赞她:“你英语这么棒,以后一定会有机会出国学习的。”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是她学习英语最大的动力。

相反,如果学生得到的负面评价过多,就会产生消极影响。有些学生,特别是成绩较差的学生,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逆反心理,信心下降。因此,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对具体人提出具体要求。使学习好的学生感到英语课大有学头,学习差的学生觉得有信心学好。教师提问时,对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要提些稍加思考就能回答出的问题,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以加强其自信心。对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提些稍难的问题,在表扬的同时要指出其不足,以防止产生骄傲情绪。学生回答问题即使错了,教师也不可指责,而应态度和蔼地指出或加以适当地提示,以免让学生难堪而破坏课堂气氛。教师要善于利用有效的评价方法,捕捉学生学习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使每个学生在既轻松愉快又热烈紧张的状态下,学习和掌握英语基础知识。

1.4 注意保持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础。课堂交往中,学生对教师的人格态度、专业水平、教学方法、甚至对某一问题的看法,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评价,作出“信任”或“不信任”的判断,和“亲近”或“不亲近”的情感反应;甚至于把对教师的好恶迁移到教师所授课程上来。对教师没有好感,也就不想学他教的课。如果教师只对出类拔萃的学生感兴趣,表现出厚爱,而冷落了成绩差的学生,那么就会造成成绩偏好的学生自以为是,骄傲自满,成绩差的学生灰心丧气,感到自卑,慢慢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对学习失去信心,一旦学生与教师产生了对立情绪,教师的教学就显得无能为力了。教学中,教师应热爱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关心每个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要因为学生的成绩优劣、性别、出身等的不同而产生亲疏和偏向。提问题或组织课堂活动,机会要尽量均等,尤其要注意多给那些自卑感强的差生有表现的机会,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上课时,教师要环视每个学生,不要只看好学生,而使其他学生感到冷落,或者只看差学生,让他们感到不自在而情绪紧张。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志向要求,记住每个学生的姓名,让每个学生觉得自己在教师心中有一席之地。如果每个学生经常感到教师对自己的爱、关心和尊重,便会被激发出健康的情感,变得生气勃勃,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在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2 引导学生主动地接近英语,了解英语,掌握和运用英语

2.1 重视英语启蒙教学,培养学习英语兴趣

当前的英语教学方式仍停留在应试教育上,如果英语教学只是一味地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习方法的培养,那将会使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缺乏广阔的视野和创新的精神,很难有学习英语的意识和运用英语实践的能力。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启蒙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英语意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2 积极营造情境氛围,掌握学习英语技巧

在引导学生参与英语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应多设置日常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渗透着浓浓的英语情境氛围。例如,利用录音机、多媒体等手段播放英文歌曲和英文影片,将英语语言通过音乐和动作情境表现出来,为学生创造一种英语特有的学习氛围,从而逐渐消除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厌恶感;其次,要帮助学生培养听、说、写等多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多听一些英语听力方面的材料,尝试用英语进行会话交流,同时鼓励学生用英语去写日记等,通过这一系列的英语学习技巧训练,让他们能够快速的掌握英语学习方法,使他们动地走近英语知识的殿堂,感受到学习英语的快乐。

2.3 探求英语教学新模式,拓宽学习英语渠道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认真研究英语新教材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不断探索教学新模式,拓宽学生学习英语渠道。

一要创新课堂设计。对不同的课型结构,进行专门的课堂设计,突出课程的教学特点与教学目标,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二要创新课程训练。依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自身的特点,编写专门的英语学习辅导材料,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后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三要创新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参与英语学习兴趣小组、举办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人人参与,有所收获。

2.4 丰富英语学习实践活动,提高学习英语能力

“实践出真知”,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首先,要针对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组织学生开展集灵活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学习活动;其次,要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社会实践,放手让学生实践,让学生共同思考,共同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英语学习的提高。

目前,英语教学从课改前简单的ABC等字母单一学习开始演变为短语、句子、会话的多元教学。对于一些刚接触英语或简单接触过英语学习的学生来说,学起来一时是难以适应的。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针对新教材及学生自身的特点,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总之,我们平时在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掌握教材的同时,还应多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英语实践能力,重视课堂学习气氛和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够易如反掌地引导教学,才能够真正促进学生英语学习的提高。

摘要:本文主要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科学地利用评价手段, 注意保持平等的师生关系, 积极营造情境氛围, 掌握学习英语技巧和探究英语教学新模式, 拓宽学习英语渠道等方面论述。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优化课堂气氛, 获得最佳学习效果以及引导学生主动地接近英语, 了解英语, 掌握和运用英语。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模式,师生关系,潜能

参考文献

[1] 胡德海.教育学原理[M].甘肃教育出版社.

[2] 杨天平.学校常规管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3] 姚本先.心理学[M].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3.

[4] 夏瑞庆, 王守恒.教育学[M].安徽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提高党员干部群众工作能力的研究下一篇:浅谈EPC项目进度计划管理职能及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