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眼科住院患者护理安全管理

2024-04-09

【修改】眼科住院患者护理安全管理(通用10篇)

篇1:【修改】眼科住院患者护理安全管理

眼科工作中常见的护理安全问题及对策

学生:余 聪指导老师:

摘要: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内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通过对护理安全问题的分析,认为造成护理安全问题和护患纠纷的主要原因有护理人员方面的、管理方面及病人、社会方面的。只有依法行医、恪尽职守、加强自律和道德建设、规范服务行为、改善社会对医院的再认识,建立协调健康的医护关系,合理应用人力资源,优化护理管理制度,增强护理风险意识才能有效解决护理安全问题。关键词: 眼科; 护理安全

护理是一个知识密集、技术精良、充满爱心的专业,也是技术性、服务性较强的职业。它既有关怀照顾的专业实践,又具有真诚服务的伦理和责任[2],是关怀照顾、伦理道德、知识技能、行为准则的综合体现。当今法制社会,患者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日渐增强,加上疾病的不断变化,患病征象的日趋复杂,以及科学技术要求的逐级增高,医疗护理承担的风险越来越大。因此迫切要求我们护理工作者树立积极、正确的风险意识,并积极主动地规避各种护理风险。将护理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通过观察,总结了眼科病房存在的安全问题,针对在工作中发现住院患者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在此将眼科潜在的不安全因素一一阐述,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

1.眼科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1.1专科疾病因素

眼科疾病如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剥离等均可引起视力下降,视物不清,视野缩小,对比觉降低,暗适应能力下降等症状,术眼敷料包扎患者行动不便,这就使得使眼科患者发生跌倒、碰伤等意外事故的危险性增高,这些因素都会造成潜在不安全因素。

1.2暗室问题

暗室是眼科检查的特殊环境,眼部许多精细检查都要通过裂隙灯、检眼镜在暗室内进行。为有利于检查,暗室内光线较暗,加上患者对环境陌生以及视力障碍,没有适应暗室环境就接受检查,很容易碰伤,引起医疗纠纷。

1.3老年患者的安全问题

眼科住院患者年龄层次跨度大,从老年人、中年人、青少年、到婴幼儿不等,其中老年患者占着相当大的比例,因此老年人的安全问题尤为重要。

1.3.1跌倒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衰退,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分辨能力差,视力模糊、身体移动和平衡能力减退,并常伴有慢性疾病,病情复杂,容易发生跌倒等意外。有报道指出[3]老人跌倒发生率为30.6%,70~85岁年龄段老年人比60~69岁老人身体机能状况差,女性更明显。提示我们对患有眼疾的老人尤其是女性需提供更多关注。

1.3.2坠床

眼科患者因视力障碍回避险境的反应比较迟钝,易发生坠床。

1.3.3服药安全问题

老年住院患者所服药物的种类繁多,在服药过程中易发生错服或漏服药物、误吸等安全隐患。因此老年住院患者服药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1.4请假问题

虽然医院大都禁止住院患者请假外出,但是许多有一定视力障碍却尚不影响日常生活的患者并不能遵守规定并擅自离开医院,给治疗、护理工作带来不便,而院外的不可预知的危险向护理安全管理提出了挑战。

1.5护理人员因素

1.5.1护理人员缺编

眼科在综合医院里普遍被认为是清闲小风险的科室,承担的护理任务不象重症监护病房那样繁重,因此也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在护理人员普遍缺编的情况下,眼科就更不可避免。

1.5.2护士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眼科具有急诊病人多,住院时间短,病床周转快等特点,要求护士应变能力强,熟悉眼科专业知识,工作速度快、效率高而又审慎细致。如视网膜脱离患者根据其网脱部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体位要求;术前准备准确区分是左眼还是右眼,是要求缩瞳还是散瞳,稍有不慎即可酿成大错。

1.5.3告知行为不规范,健康宣教工作不细致

护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患者及家属自愿的接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少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从而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健康宣教不细致或不恰当,会给病人带来不稳定的心理负担,甚至导致治疗失败,给医院带来负面影响,若健康宣教没有告知患者,将会给患者带来安全隐患问题。

2.加强眼科护理安全的对策

由于护理专业化的进程不断发展,护理理论及科研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以及公众对护理需求的不断增加,护理人员的角色及功能范围已在扩大,需要制定或更新有关的护理法规,使护士能够在合法的条件下承担新的角色,实施新的功能。因此,护理人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2.1认真全面评估新入院患者,找出患者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并制定个体化的安全护理计划。患者入院时即应评估是否有以下潜在的不安全因素:(1)低视力或极低视力。(2)认知行为受损:如意识混乱、精神异常、痴呆等。(3)高龄。(4)生活不能自理着。(5)有其他重要器官疾病或后遗症者:如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后遗症、帕金森氏病/综合征等。一旦确认为高危人群,就应明确标识,可在床头卡上注明患者姓名、年龄、所患疾病、电话、地址等,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安全护理计划。

2.2完善护理文书的书写。护理文件是整个医疗文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重要的档案资料,是观察患者和为患者解决问题的真实记录,护理文件作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之一是确认责任的重要依据。不认真客观记录或漏写、错记、涂改等均可能导致误诊、误治而引起纠纷。加强检查危重及抢救患者的护理文件。杜绝错记、漏写等现象。

2.3重视安全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其家属重点强调住院安全须知[4]:

(1)请保管好自己的贵重物品,现金及时交住院处,以防遗失。(2)有

事外出,请向护士说明,并写请假条,住院期间不得擅自离开医院,否则发生意外后果自负。(3)为了安全,禁止使用电器,以免电路损坏发生火灾。(4)讲究卫生,保持安静,禁止向地面泼水。(5)有困难和问题,及时与分管的医护人员联系。对于低视力或极低视力者、因各种原因生活不能自理者均应有专人陪护;医院应尽量提供良好的住院环境满足患者的需求,对于不听从医护人员劝阻的擅自外出的患者,应在护理记录上记录其离开医院的时间、经过,一旦发生纠纷,可提供法律依据。

2.4护士应严格遵守并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对于暗室问题,应制定暗室安全管理制度,暗室内各仪器摆放位置合理,强调所有患者进、出暗室前均应先开照明灯,在医护人员扶持下进、出暗室;护士应严格遵守“三查七对”制度,术前准备时需由2人准确核对术眼后才能送入手术室;发口服药时应坚持“看服到口”的原则,以避免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在服药过程中发生错服或漏服药物、发生误吸等意外;按照级别护理的要求及时巡视病房,以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问题,提供护理服务,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护理安全隐患。

2.5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专业素质。随着医学的进步,新技术、新项目的大量引进与开展,以及护理职能的拓宽和护士角色的多元化,对护理人员专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护理人员要适应新形势下的职业需要,就要不断学习,接受继续教育,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班,扩展知识面,使其具备合格的专业能力,满足广大患者的需求,为患者提供高层次的护理服务。加强护理“三基”和眼科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培训。利用节假日等相对空闲的时间进行科室业务学习,对需重点帮助的人员加强

督导,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考核测评。加强新技术、新业务的学习。眼科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日新月异,护士只有不断的学习与实践,才能在工作中具有预见性和主动性,正确判断、处理相应问题,使护理服务跟上医学的发展。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护士自我保护意识。学习以下资料:《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护士与护生的法律责任》、《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5],对护理人员经常进行安全护理教育,提高护理安全认识,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患纠纷。

2.6不断学习有关的法律知识,强化法制观念,知法懂法,并将掌握的法律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同时,护士应明确由于自己工作不认真,不负责任犯有严重过失时会触犯刑律,每个护理人员都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时刻牢记法律就在我们身边。

【参考文献】

(1)潘绍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349。

(2)彭美慈,王春生,汪国成等:护理是什么[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2—5。

(3)刘素珍,李继平,成冀娟:社区老年人身体机能状态及跌倒的相关因素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4,19(6):5,7。

(4)徐怀珍:利用床头牌告知住院患者安全须知[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1):50。

(5)诸蕊玉,方文,陈永彤等:安全教育干预对外科护理质量的影响[J],现代护理,2003,9(3):216,217。

篇2:【修改】眼科住院患者护理安全管理

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老年患者对医疗护理的需求不断增加,作为医院护理的特殊群体,由于其生理、心理特征的变化及护理模式的转变,存在着越来越大的护理风险。为加强高龄住院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针对病区老年住院患者可能面临的风险,特制定老年住院患者护理安全管理规范。

一、老年患者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

1.跌倒、坠床。老年患者由于年老体弱、视力减退、运动障碍、服用影响意识或活动的药物等常步态不稳,起立和迈步艰难,易突发晕厥,引起跌倒、坠床。

2.压疮、烫伤。老年患者由于皮肤弹性差,末梢神经敏感性降低,对各种有害刺激的保护性反应降低,加之老年患者活动受限、全身营养障碍,易发生压疮、烫伤。

3.走失。老年患者因认知、记忆能力障碍或有老年痴呆症,易导致走错病室、外出迷途等事件的发生。

4.误吸、窒息。老年患者由于神经系统疾病可出现吞咽困难,吞咽反射差,减弱了防止食物进入气管的反射性动作,易导致误吸、窒息。

5.管道滑脱。老年患者由于意识障碍、有精神症状、情绪不稳定、不配合治疗及护理或由于翻身活动不当引起导尿管、鼻饲管、中心静脉等导管滑脱。

6.用药错误。老年患者由于记忆力减弱,自行服药能力下降,有可能漏服药或延迟服药,导致用药错误。

二、老年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

1.利用晨会和业余时间讨论学习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突发及意外事件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每位护士知晓相关内容,做到有章可循。每月对科内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讨论分析,针对不安全事件制定防范措施。

2.与患者及家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待患者以“爷爷”、“奶奶”称呼,向病人及其家属介绍陪客制度和病人管理制度等,留下家属联系方式,以便随时取得联系。3.病房及走廊张贴防跌倒等图片进行温馨告知。4.强化重点环节的安全管理。

(1)对新入院的患者进行跌倒危险因素评估,≥4分即为高危患者,在床尾挂上警示牌,签署《预防病员跌倒/坠床告知书》,指导患者使用呼叫铃并放置在患者可触及位置,常规使用床栏,保持卫生间地面干燥,放置防滑标识,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安全告知,讲解安全防护措施,正确服用药物,避免急速转换体位。

(2)用braden量表对患者进行压疮观察评估,13-18分为低危,≤12分为高危,采取一系列防范措施,遇有难免压疮时,及时填写难免压疮申报表,请压疮专业小组会诊,提出防范措施等指导意见,防止其进一步发展。对院外带入的压疮,及时填写申报表上交护理部,并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促进愈合。

(3)改进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在实施护理操作前,让患者或其家属陈述患者姓名,不得直接称呼患者姓名而获得患者的应答。规范使用手腕带,并做好家属的健康宣教,要求加强陪护,防止走失。

(4)进食的护理。密切观察患者进食情况,进食时根据病情取半卧位、坐位或侧卧位,进食速度应缓慢。鼻饲患者每次鼻饲的量不能超过200ml,鼻饲前确认胃管在胃内,并回抽胃内残留液,如≥100ml应暂缓灌注;鼻饲时速度宜慢,鼻饲后静卧30-60分钟,以免胃内容物反流引起误吸。

(5)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发生。老年患者如有义齿应及时除去;咳嗽咳痰患者加强翻身拍背、指导鼓励患者有效咳嗽;咳痰无力者床边备吸引装置,及时吸痰。

(6)严防管道滑脱。将各种导管按风险程度分为高、中、低危三类,并做好标识;高危导管用红色标识,中、低危导管用黄色、绿色标识。低危导管至少每天评估一次,中危导管至少每班评估一次,高危导管每4小时评估一次。评估的内容包括留置的时间、部位、深度、固定、是否通畅、局部情况、护理措施等。

(7)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做到服药到口。口服药双人核对,按时发放,发药前剥除药物铝壳,协助患者将药服下后离开;如遇患者外出,则在床旁桌上放好提示牌,让患者回到病室按铃呼叫护士发给药物,确保服药到口。

(8)转运过程的安全:转运老年患者时,尽量使用轮椅和平车,并有专人陪护。推轮椅病人不能前倾,以防摔倒;平车转运时必须有床栏保护。

(9)使用冰袋、冰毯、烤灯的应注意安全,以防烫伤、冻伤。慎用热水袋。

篇3:【修改】眼科住院患者护理安全管理

关键词:眼科,住院老年患者,安全隐患,预防性护理措施

由于眼睛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特别是老年患者,感官功能衰退,视力逐渐下降,又由于环境的改变,眼科住院老年患者很容易存在护理安全隐患[1]。结合在眼科工作多年的经验,现对眼科的护理安全隐患进行探讨分析,总结出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确保住院患者的安全,也为护理同仁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随机选取2013年5月~2015年4月在本院眼科住院治疗的老年患者共72例(共84眼)做为观察对象。患者年龄最小65岁,最大91岁,平均年龄(75.2±5.7)岁。病种分布: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4例,白内障30例,视网膜脱离6例,青光眼6例,急性视网膜坏死4例,眼内炎2例。其中有48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有45例患者有糖尿病史。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全部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种类及合并的内科疾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安全隐患相关因素

(1)患者自身因素:a.年龄因素:老年患者因机体衰老,神经系统退行性改变、大脑反应迟钝、定位较差、肢体协调功能降低、听力下降,加之眼部疾患导致患者碰伤、跌倒或坠床。b.体位性低血压:由于老年患者常在平卧、下蹲突然站起,导致血压突然下降超过20 mm Hg(1 mm Hg=0.133 kPa),同时伴有头晕、头昏的状况,严重者伴有认知功能障碍,导致患者跌倒;c.服药安全问题:由于住院老年患者所服的药物太多,难免要发生漏服、错服、记忆服药、不按时服药、丢药、洒落药物及服药出现呛咳的情况。(2)环境因素:a.病区环境:病区灯光暗淡、没有夜光灯、患者不能准确摸到呼叫器、床头桌上摆放物品较杂、浴室地面没有防滑垫、走廊没有安装扶手、地面光滑、地面上有积水等,非常容易导致老年人跌倒或碰伤;b.暗室内容易跌倒:暗室是眼科必备的检查间,由于这里灯光较暗,患者本身就存在视力障碍,加上对环境不熟悉容易发生跌倒或碰伤的情况。(3)疾病因素:例如老年人原有的心脑血管疾病、视感系统(包括弱视、复视、视力减退、白内障、内耳眩晕等)、严重的关节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4)药物因素:由于老年患者多数伴有慢性病,需要长期服用降压、降糖、利尿、强心药、泻药、镇静催眠等药物,患者的神志、视觉、步态等会受到这些药物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患者跌倒或坠床。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对观察组给予预见性的防范护理措施,具体内容包括:(1)建立完善的安全制度,强化法律观念,让所有相关人员都有防范意识,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减少不良事件发生。安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降低差错事故、安全事件发生率、保证护理质量的重要措施[2];(2)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掌握,例如语言表达能力、生活自理能力、视力指数、听力感官、特殊用药等,以收集到的资料对患者进行正确的风险评估;(3)为患者创造安全环境,病房内光线适宜,床头灯、地灯、床栏每日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维修[3]。病房内物品摆放合理有序,及时清理障碍物,病床有护栏,走廊、浴室的把手应定期检查是否安稳,有问题及时维修,严格注意床单位周围、卫生间地面是否干燥、是否有果皮,卫生间均为坐式马桶,浴室要安放防滑垫。暗室内检查仪器和物品的摆放应简洁、合理,以防碰伤。患者在进、出暗室前先开灯,必须在医护人员扶持下进、出暗室;(4)做好安全健康教育,包括对家属的教育,履行风险告知义务,让患者及家属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容易接受,单眼视力≤0.1的患者需要在家属或陪护人员的陪护下离床活动[4],对于术后包双眼的患者应安排专人陪护,其一切生活都由陪护来协助,禁止在没有陪护的情况下离床活动,明确告诉患者及陪护人员存在的安全隐患;(5)护理人员加强责任心,观察病情要仔细。对于特殊用药的患者更应加强巡视,让患者及陪护人员知道所服药物的副作用及注意事项。卧床时间较长的患者在起床时动作要缓慢,做到“3个30 s”,即醒后30 s再坐起,坐起30 s后再站立,站立30 s后再行走,以防跌倒[1]。没有家属陪护的患者滴眼药水时由护理人员来协助,口服药做到服药到口。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没有不良事件发生,对照组发生不良事件共5例,2例漏服药物,2例发生体位性低血压,1例跌倒,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3.9%,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例不良事件均及时被护士发现,没有造成严重后果。

3 小结

护理人员要对眼科住院老年患者的病情进行详细了解,正确评估存在的危险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使护理安全隐患最大限度地减少,将医患纠纷发生率降到最低。本研究中针对主要相关危险因素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并产生了满意的临床效果,因此在对眼科住院老年患者护理工作中,将各项预防护理措施落实到位,可以杜绝或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缩短康复进程、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医患纠纷、维持医院正常工作秩序。

参考文献

[1]吴孟波,刘爱忠,王琴.眼科老年住院患者不安全因素的防范及护理.当代护士,2014(3):103-104.

[2]刘耀梅.眼科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对策.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0):111-112.

[3]黄朝晖.眼科高龄病人住院安全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全科护理(中旬版),2013,11(11):3045-3047.

篇4:浅析农村老年眼科住院患者的护理

【关键词】农村;眼科;住院患者;护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医疗条件的改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落实,农民眼科住院患者也逐渐增加;加之社会的老龄化,老年人在眼科住院患者中也不断增加;于是伴之而来的住院患者的安全管理,必须已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为防范意外事件的发生、杜绝医疗事故、减少医患纠纷,加强住院患者的安全管理,成为医院管理最重视的工作之一。

1眼科住院患者存在的安全隐患

1.1疾病安全隐患由于大部分农民老年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眼科疾病如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剥离等均可引起视力下降,视物不清,视野缩小,对比觉降低,暗适应能力下降,术眼敷料包扎患者行动不便;而且眼科检查大多在暗室中进行,眼部许多精细检查都要通过裂隙灯、检眼镜在暗室内进行。为有利于检查,暗室内光线较暗,加上患者对环境陌生以及视力障碍,没有适应暗室环境就接受检查,易发生碰撞及跌倒事件。

1.2环境安全隐患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衰退,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分辨能力差,视力模糊、身体移动和平衡能力减退。眼病患者的特殊性,限制了他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环境对其也产生重大影响。如走廊路滑、厕所潮湿、无扶手,路障多,照明设施不完善等。使患者在行走过程中易跌倒。

1.3护理人员安全隐患医院人力资源的缺乏,质量管理体系的不健全,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护士综合素质偏低。对患者的安全管理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没有预见性。处理、应急能力差,很难在与患者沟通的过程中,发现潜在的安全问题,无法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2加强眼科护理安全的对策

由于护理专业化的进程不断发展与完善,以及公众对护理需求的不断增加,护理人员的角色及功能范围已在扩大,需要制定或更新有关的护理管理,使护士能够在新的条件下承担新的角色,实施新的功能。因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管理意识和素质。

2.1做好入院的评估在患者入院后,要求我们责任护士要进行全面、认真的评估,了解既往史,以确定存在有安全及潜在安全问题的高危人群,以便于护士在巡视患者的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观察有重点,预防有措施,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

2.2把好关键过程管理强化护理工作的过程管理,例如,碰伤防护措施把好健康教育关;入院时带领患者熟悉住院环境,指导患者进行自护能力训练,提高病人自护能力;跌倒、坠床的防护措施把好基础护理关;指导患者穿合适的鞋子,防滑,裤子不要过长;教会患者正确使用床挡,呼叫器;对于手术患者把好围手术期护理关,正确使用腕带,做好标识,告知患者术后应注意的有关事项,防止碰伤术眼;对使用扩瞳及缩瞳剂的患者,做好用药知识宣教关:点眼时防止损伤角膜,压迫泪囊防止全身吸收引起不良反应,视力模糊时,尽可能减少活动,必须时要有人陪同。

2.3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加强防范意识的教育,使每个护士自觉建立防范的安全理念,并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来保证患者的安全。从职业道德和法律的角度,规范护士的行为,督促业务学习,拓宽护理人员知识面,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培养护士的预见性,提高护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牢固树立患者安全管理是护理质量管理永恒的主题。

2.4改善环境保持地面干燥,可在光滑地面设置防滑垫,走廊、洗手间设置把手,照明设施完好。

总之,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问题时有发生,且后果严重。通过对高危人群正确评估,强化安全管理,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了护理安全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苏娜.医院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的方法[J].中華护理杂志,2003.

[2]马丽娜.加强眼科病人安全防护[J].护理管理杂志,2008.

[3]李晓惠.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5.

篇5:【修改】眼科住院患者护理安全管理

宋有娟

(金华广福医院,浙江 金华 321000)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护理安全管理是保证患者得到良好护理和优质服务的基础。心内科患者大多为年老、多病、心肺功能差、听力视力弱、生活自理能力差、易发生摔倒、坠床、烫伤、体位性低血压等意外。WHO总干事在2003年12月所作题为“保健质量:患者安全”的报告中,号召所有成员国家队患者安全问题给予最密切的的关注,采取切实的措施监控医疗差错和患者的安全问题,加以相关研究,以切实保障患者的安全[2]。对于这一特殊的高风险群体,着重分析住院期间存在的安全隐患,找出影响安全的因素,寻求规避和化解护理风险的策略,旨在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临床资料

2013年12月~2014年5月入住心内科的老年患者1000余例,男600例,女400例;年龄50-93岁,平均50-70岁。除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血脂症、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主动脉夹层等专科疾病外,合并其他疾病者900例。常合并的疾病有:糖尿病、支气管哮喘、肺心病、老年性便秘、泌尿系感染、前列腺增生、老年性痴呆、脑梗死、骨老化、颈腰椎骨质增生、白内障、牙列缺失、下咽部吞咽困难等。800例(80%)患者同时接受静脉及口服2种途径给药,200例(20%)患者还通过第3种途径给药,如皮下注射、肠道等方式给药。300例(30%)患者为首次入院,700例(70%)患者为再次或多次入院。安全隐患表现及原因分析

2.1 跌倒 老年人跌倒危险因素包括:①平衡失调及步态紊乱;②疾病因素;③药物因素;④感觉功能因素;⑤环境因素。本组老年患者中1例发生过起床时因体位改变过快,下床站立出现头晕,险些跌倒;1例患者上厕所后,出卫生间时家人未搀扶而跌倒。

2.2 患者不合理干预治疗 本组2例心肌梗死患者、10例急性心衰患者因不习惯吸氧,自行取下吸氧管导致氧疗中断、缺氧、呼吸困难加重,经护士说服后重新吸上。20例患者因自行调节扩血管药物滴速,出现胸闷、心慌症状,经吸氧、使用利尿剂后症状缓解。某些重要用药,有医嘱但属自备药,患者忘记服用,本组有10例患者出现漏服降压药物,护士发现血压波动,经询问后补服。

2.3 健康教育不到位 入院时反复告诉患者便秘、用力排便容易诱发心衰、心肌梗死、心脏破裂、脑卒中等,但是有些老年患者仍不注意;有的给药时间不合理;有的饮食管理及活动度指导跟不上。本组有6例患者床上、床旁排便后出现大汗、气憋、呼吸困难,经紧急处置后症状缓解。

2.4 诊疗中运送方式不当、等候时间过长 3例心衰患者出科检查前未与有关科室协调好,等候时间过长,患者病情发生变化,引起家属不满。

2.5 药物不良反应 有报道60岁以上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为其他年龄组的2.5倍。心内科老年患者常见的药物反应有体位性低血压、精神症状、尿潴留、肾毒性以及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刺激血管等。本组2例患者使用静脉给药多巴胺出现静脉炎。对策

3.1 准确评估患者状况 老年人跌倒与体位性低血压、饭后低血压、药物相关性低血压有关。我们发现,老年患者沐浴后容易出现头晕,加上地面湿滑,容易滑倒。因此,结合科室特点,我们规定对所有新入院70岁以上患者进行入院评估时,护士要注意既往史及陪伴情况,尤其是伴随症状和自护能力,有无视力障碍,蹲起能否自如,有无跌倒危险因素包括平衡失调、步态紊乱等,给予跌倒评分并依据风险程度挂出警示牌。关节炎、脑卒中、老年痴呆、贫血、体位性低血压等患者列为高危人群。入院时询问并检查老年患者的鞋袜,尤其是带入的拖鞋应防滑。针对老人夜间起床多的特点,规定护士熄灯时预留地灯。行动不便者建议家人陪伴,家人无法陪护者,详细说明病情,并签字为证,以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同时夜班护士要及时协助患者入厕。

3.2 重视药物护理 老年人往往出现“服药能力下降”,如漏服、多服等。心内科老年患者常用药物有抗高血压药、强心药、抗心律失常药、安眠药、降糖药、抗凝血药等。使用镇静催眠药易引起头晕、思睡、精神萎靡不振,影响判断力,服药后安排患者卧床休息,避免走动;服用降压药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指导患者起床及改变体位时动作宜缓慢;降糖药按要求餐前、进餐时正确服用并督促检查按时进食,以免引起低血糖。依据患者排便规律,合理安排服用泻药时间,尽量避免晚上排便,以防患者受凉及夜间病情变化。老年患者使用倍他乐克、利多卡因、洋地黄类、安定、抗凝血药,存在代谢减慢、血药浓度增高、半衰期延长等特点,用药时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对有医嘱但属患者自备的重要用药,如抗血小板聚集的硫酸氯吡格雷片、降压药、降糖药等,一定监督患者及时用药。

3.3 关注患者出科检查活动 科间转送或外出检查,虽然时间短,却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易引起护患纠纷。对此,我们制定了危重患者交接本、科间交接本,规范了院内科间转送、外出检查护送流程。科间转送高龄、卧床或重病患者,严格交接手续。危重患者外出检查时提前做好计划,做好人员及物资准备,保证患者随到随检。

3.4 严格操作流程,规范巡视签名制度 输液泵可严格控制输入液量和药量,并能对输液过程中的气泡、阻塞等异常情况进行监测与报警,特别适用于输液精度及过程要求较高的心内科患者。如果护士过于依赖仪器监测,不交接班或使用不当,可能导致不安全情况发生。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是护理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护士动手能力训练,要求护士熟练掌握科室不同品牌输液泵的使用方法及常见报警原因防范、分析、处置并逐一进行考核,合格者方可上岗。建立签名巡视卡,要求使用者、巡视护士分别签姓名、时间,以示负责,达到自我约束,便于督促检查。

3.5 加强沟通,减少医患纠纷 护理安全措施的执行,取决于医患双方的配合,在平时的工作中,护理人员要进行反复有效的安全措施防范宣教。我们应积极让患者参与护理过程,形成主动护理与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护理工作模式,运用语言或案例给患者足够的心理支持,从心理层面上帮助患者准确的认识疾病的本质和特点,缓解他们的心理冲突,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3]。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及时发现患者的不良情绪,及时做好心理护理,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

3.6 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开展健康教育 医护人员是防治疾病的专家,而老年人则是了解自身的专家,二者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更好地发挥老年人的能动性,指导老年人进行自护实践。教育因人而异,充分考虑老年人的个体差异,根据老年人的文化程度、性格、接受能力、行为习惯等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对于心功能不全反复住院的老年患者教育中应宽容接纳、灵活多变、注重实效,不拘于全部目标实现。对住院人数较多的高血压病患者,我们设计和实施护理安全干预措施,重视自我功效对自护行为的促进作用,护士经常有意识地询问老年患者什么时候该吃药、吃什么药、血压多少、吃药后注意什么,强化患者的认知,及时表扬肯定,并依据个体情况调整教育内容,增强其自信心、自尊心,提高护理的有效性、安全性。

3.7 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医疗护理工作具有专科性强、个体差异大及疾病的复杂性等特点,造成在临床工作中,各项规章制度还不尽完善,因此护理管理的重点在于发现缺陷和漏洞,不断完善工作流程。如我科规定新入院患者护士长当天必须查房;建立健全护理安全管理制度:科室成立护理安全管理小组,护士长担任组长。建立由护士长、科室安全管理员、护理组长组成的三级管理网络。制订《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差错事故上报制度》,《护理安全防范措施》,建立差错事故登记本,要求护理人员不定期的进行安全检查,护士长每日进行晨间提示,对重点环节、重点护理人员、重点时间、重点病员进行安全提示及检查,防止差错事故和意外事故的发生。科室每月召开一次全科护士工作会,分析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安全隐患,对护理安全实现前瞻性和全动态管理。要求严重差错事故必须马上上报护士长,护士长在2小时内将护理事故上报护理部,严重差错在24小时内上报护理部。同时科室及时对差错事故进行分析总结,提出整改措施,修改不合理流程。加强护士专业培训: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的医疗护理技术是护理安全的基础[4]。科室除按护理部要求的相关培训外,还积极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同时不断培训护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护士的沟通能力,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使护理人员能较好的适应现代医学的要求和满足病员的需求,减少护理差错事故和护患纠纷的发生。

小 结

安全管理是保障患者安全的必要条件,是减少护理缺陷,提高护理水平的关键环节[5]。做为医院的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安全管理尤其重要,我科将安全管理运用到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的护理管理中从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素质入手,通过对重点环节、重点时段、重点人员以及病房设施的管理,构建起了安全的气氛,也提高了护理人员对安全的重视程度,从而防范了差错事故的发生,进一步确保患者的安全。但护理安全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需要全体医护人员和患者及患者家属共同努力,尤其是需要患者及其家属的配合。所以,要着力改变护理工作是护理人员的事的错误认识,鼓励患者及其家属正确参与安全护理,充分体现患者及其家属的权利和义务[6]。参考文献

篇6:眼科住院患者护理中的风险防范

收集我院2013年2月—2014年5月期间诊治的眼科住院患者240例作为研究对象,本组患者中男152例,女88例,年龄15岁—52岁,平均(35.26±1.26)岁,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中的风险因素和防范措施。

2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眼科住院患者护理中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护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低、责任意识差、患者睡眠质量差、感染等等,具体情况见表1、表2。

3 讨论

3.1 眼科住院患者护理的风险因素分析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眼科住院患者护理的风险因素主要表现为护理人员和患者因素以及环境因素:(1)护理人员因素,首先是护理人员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特备是在眼别的查对中容易出现失误,从而影响病情的恢复甚至损伤健眼[1],比如一些青光眼患者误用了散瞳药物,引起了眼压升高等后果,部分护理人员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而发生交叉感染;同时由于部分护理人员经验缺乏,尤其是新入职的护理人员操作水平较低,在球结膜下注射导致结膜下出血,或者未掌握好进针角度导致眼球穿破伤发生「2-3];其次为医嘱执行差错,尤其是急诊患者,由于医护时间存在差异,一些护理人员执行医嘱时没有及时签名,过后又遗忘,在出现某些意外需要取证时不能准确解释医嘱执行情况;最后是一些护理人员缺乏热情,护理过程中态度不佳,缺少耐心,在出现差错时没有及时给予合理的解释,导致患者出现不满;(2)患者因素,由于患者缺乏对医疗知识的了解,容易在护理过程中擅自加减用药剂量或者无法忍受眼部瘙痒而不顾医师要求用手揉眼部导致感染等意外情况发生[4];(3)环境因素,比如通道光线条件差、地面潮湿或光滑、走廊无扶手、床边未加护栏,病房杂物多等因素很容易导致患者发生摔倒、坠床等意外情况,特别是高龄患者。

3.2 眼科住院患者护理的风险防范对策

首先是加强护理人员的管理,应加强护理人员的再教育学习,包括法律知识的学习,使护理人员了解患者和自身的权益,提高自己的风险意识,在开展创伤性操作的时候按照相关规定执行签字制度,保障患者与自身的利益;同时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尤其是泪道冲洗、结膜下注射等侵入性操作,应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在执行各项操作时避免出现意外损伤;日常工作中需提高护理文书的重视,严格按照规范书写文书,全面、详细、准确的记录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护理记录等等,以发挥护理文书的价值;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守护理操作规程,及时正确地执行医嘱,若对医嘱存在疑问则及时向医师反馈,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更改医嘱。比如患者需点眼药水,医嘱记录为点右眼,而患者的患眼为左眼,此时应将实际情况反馈予医师,在医师更改医嘱后再执行;各项操作必须严格遵守“三查七对”制度,尤其是手术患者,应在术前详细核对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床号、住院号、诊断结果、手术类型等等,避免发生差错;其次是加强患者的管理,主要通过加强患者的护患交流和健康教育入手,特别是对于新入院的患者,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关心患者,全面掌握患者的基本情况,加强患者的健康宣教,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获得患者的信任,这样更有利于治疗和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减少了医疗纠纷发生的概率;最后是加强环境的管理,尤其是病房的管理,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病房环境,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并降低空气或者室内各物品中的病菌引起的感染;尤其是要注重病床的护栏、通道以及厕所等公共场所的光线明亮;由于眼科患者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视力降低,与其它科室患者相比,更容易发生跌到、暗室内碰伤等安全问题,需要引起护理人员的重视,日常工作中应不定时的检查病床防护栏的稳固性,保持通道的畅通,对病区的一些不合理的布局及时向上级反馈,在光线较差的通道或者雨季以及做完湿清扫时设立相应的提示语,从而提高病房环境舒适性的同时提高其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曹晓丽.眼科住院患者护理记录的缺陷分析与干预措施[J].中国实用医药,2010,25:245-246.

[2]赵建芳.眼科住院患者护理安全管理的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11,08:118-119.

[3]郝绮红,吁英,骆丽丝,蔡红花,陈玺萍.健康教育路径在眼科住院患者跌倒防范中的应用[J].广州医药,2013,03:60-62.

篇7:【修改】眼科住院患者护理安全管理

【摘要】目的 提高眼科护理人员对住院患者存在风险因素的认识,加强对住院患者的安全管理。方法 针对眼科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间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提出防范对策。结果 通过对眼科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分析,根据实际工作提出防范的对策。 结论 加强护理人员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以及业务水平,加强护患沟通及改善病房环境,正确的分析风险因素,避免安全隐患,加强防范。

【关键词】眼科住院患者 风险因素 防范对策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549-02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群众的维权意识不断加强,对医疗护理服务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几年医疗纠纷也随之呈上升趋势。眼科住院患者大多视力低下,老年人居多,自理能力下降,容易发生意外。因此,在护理眼科患者过程中,如能及早的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评估,并给予科学的防范对策,可以大幅度的降低患者住院期间的风险并提高其满意度。

1 眼科患者住院期间存在的护理风险及原因分析

1.1 患者自身因素

眼科患者视力下降,有些患者因病情需进行眼睛遮盖包扎,造成患者行动不便,自理能力下降,极易发生跌倒和撞伤的危险。眼科患者大多是老年人,不但视力障碍,听力也较差,记忆力衰退,文化水平不高,对交代的注意事项不能完全理解,容易发生滴错眼药水等不良现象。对于年轻人,特别是外伤的,视力突然丧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出现悲观失望的心理而产生自杀的倾向。还有些患者住院次数较多而存在久病成医的思想,不配合检查、治疗及手术,以自我为中心,不但影响了治疗的进展,而且会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或者意外的发生。

1.2 环境因素

患者入院后由于环境陌生不适应,容易发生意外碰伤,如病房光线不足、通道有障碍物,地面湿滑。另外,由于眼科检查的特殊要求,需要在暗光中进行,而眼科患者视力差,视野小,对暗室的环境陌生,往往进入暗室后容易造成碰撞裂隙灯、椅子而发生跌倒等意外。

1.3 护理人员因素

1.3.1责任心不强:眼科的护理工作是一项非常精细的工作,要求护理人员应有严谨的工作作风。个别低年资护士工作经验不足、责任心不强,不能有效的和患者以及家属进行沟通交流。有些年资高一点的护士,凭经验操作,容易出现眼药水点错眼,误把健眼当成患眼等安全问题。

1.3.2护理技术水平低下:有些护理人员技术不娴熟,容易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如结膜下注射药物时误入眼球内引起失明等 。

1.3.3健康宣教不到位:个别护理人员服务意识差,对患者及家属咨询的问题不能耐心细致地解答,注意事项交待不清楚,术前、术后健康教育不到位,影响手术与治疗效果。

1.4 药物因素:错误用药、药物配伍不当、药物过敏反应、使用有质量问题的药品等可导致患者病程延长,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甚至危害患者的生命。如卡替洛尔对于支气管哮喘的患者禁用。

2 防范对策

2.1 加强住院患者的入院宣教:主动向患者介绍病区环境,如病床的位置、卫生间的位置、病房物品摆放位置,让患者熟悉病区环境。房间内要有充足的照明,地面保持清洁、干燥,拖地时要放醒目的防滑标志,浴室安装扶手,厕所使用坐式抽水马桶,入厕或沐浴时不宜锁门,以便旁人能够关心照应,呼叫器置于床边伸手可及之处并教会患者如何使用。

2.2 提高护士的风险意识和自觉性:加强责任心教育,从思想上提高风险意识,强化护理人员的主动服务观念。

2.3 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提高各级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护理操作技能。特别对新护士、换岗护士重点加强培训与管理,提高风险预见性的评估及应对能力。

2.4 做好医患沟通和健康宣教工作:尊重关心患者,对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答并注意讲话技巧。做好术前、术后健康教育,在检查治疗前,认真讲解注意事项,给予心理安慰,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感。教会患者识别药物的不良反应,指导患者按时、按量、正规用药。强调患眼点散瞳药时,患者头部应偏向患侧,防止药液流入健眼,同时压迫点眼部泪囊处皮肤,以防药液进入鼻腔吸收中毒。

2.5 加强患者用药管理和仪器设备管理: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眼科常用药物作用、不良反应、配伍禁忌及注意事项。加强对特殊药品的管理,如阿托品,胰岛素等,要有明显标志,必要时上锁。定期对仪器设备及抢救器材进行检查、维修,发现问题及时上报,确保安全。

3 讨论

眼科病房護理是一项高风险的工作,风险始终贯穿在检查、治疗、护理等各个环节中,即使是极为简单的操作也可能发生意外。作为眼科护理人员除掌握本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外,还必须树立风险意识,及时正确的进行风险预测,掌握风险应急措施,才能确保眼科医疗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 邹红.眼科护理中的风险及防范对策[J].西南军医,2009,11(5):968-969.

篇8:【修改】眼科住院患者护理安全管理

1 方法

值班护士正确处理医嘱, 转抄口服药卡片, 打印全病区口服药单, 从药房领回药后, 交给管床护士, 标明床号、姓名, 置于发药车小格子内。每天早晨由责任护士和管床护士共同对照口服药单、口服药卡片, 按一日三餐摆在3种颜色的药杯里, 绿色代表早晨、白色代表中午、红色代表晚上, 药杯由上而下分别按晚、早、中摆放。发药时由管床护士到病房严格按“三查七对”制度为患者发药, 至患者服用后方可离去。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 并让服药患者在服药单上签名。如患者需请假回家, 护士将医用服药袋分袋包给患者, 标明用法, 并打电话督促患者服药。

2讨论

2.1 对不具备独立服药能力者的护理

易发生误咽的老年患者, 在病情许可下, 可将片剂碾碎或将胶囊剂去胶囊壳后将粉状物溶于水再用吸管服用。手抖或视力障碍者由护士亲自喂药。注意床头柜上禁止放置各种药杯、药袋, 防止老年患者错服、多服药物, 定期整理、清理老年患者抽屉, 每次监督老年患者服药后方可离开。老年人由于生理特殊性, 视、听、记忆能力衰退, 更需护士关爱, 更应重视患者临床漏服、多服现象。做好系统护理, 可减少漏服、多服、错服现象, 更好地保障患者安全。

2.2 严格用药管理制度, 加强发药质量管理, 强化护士责任心

成立护理质量管理小组, 成员由护士长及责任心强、业务素质佳的护士组成, 采取跟班、深入病房、定时查房与随时查房相结合等措施, 发现问题, 责任到人。建立发药登记本, 列入交班内容, 以防错发、漏发, 使发药制度得以落实。充分发挥科室健康教育及质量管理小组的作用, 组织学习、宣教、黑板报等形式, 搞好科普卫生教育, 使患者对服药的注意事项和按时服药的重要性有一定了解, 积极有力地配合治疗。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及时向患者说明用药的目的及注意事项,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取得患者的理解与配合, 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2.3 加强用药安全及用药知识教育

有计划地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常用药理学知识和本科室常用药品名称、作用、剂量、服药时间、途径及不良反应, 提高护士的安全意识及业务水平。如含钾制剂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 饭后服用对胃肠道反应弱些;有磺胺类药物过敏史者禁用醋甲唑胺片。

2.4 服药安全问题

眼科住院患者年龄层次跨度大, 其中老年患者占相当大的比例。老年住院患者所服药物种类繁多, 在服药过程中易发生错服或漏服药物、误吸等安全隐患。有研究表明, 54.0%的老年住院患者曾忘记服药, 25.0%的患者曾出现不能按时服药的现象, 28.0%的患者在服药过程中曾丢失、撒落药物, 47.0%的患者在服药过程中曾发生呛咳, 因此老年住院患者服药安全问题不容忽视[1]。认真全面评估新入院患者, 找出患者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并制定个体化安全护理计划。患者入院时即应评估是否存在以下潜在不安全因素: (1) 低视力或极低视力; (2) 认知行为受损:如意识混乱、精神异常、痴呆等; (3) 高龄:>70岁患者尤其应注意; (4) 生活自理能力不足:可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 进行评估; (5) 存在其他重要器官疾病或后遗症者:如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后遗症、帕金森综合征等。一旦确认为高危人群, 应明确标识, 可在床头贴黄色标识纸或为患者制作随身身份卡, 注明患者姓名、年龄、所患疾病、电话、地址等。对于低视力或极低视力者及因各种原因生活不能自理者均应有专人陪护。医院应尽量提供良好的住院环境满足患者的需求, 对不听从医护人员劝阻擅自外出者, 应在护理记录本上记录其离开医院的时间、经过, 一旦发生纠纷, 可提供法律依据。

发口服药时应坚持“看服到口”的原则, 以避免患者 (尤其是老年人) 在服药过程中发生错服或漏服药物、误吸等意外;按级别护理的要求及时巡视病房, 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问题, 提供护理服务, 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护理安全隐患。

关键词:眼科住院患者,口服药,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篇9:【修改】眼科住院患者护理安全管理

【关键词】眼科;住院;跌倒;危险因素;患者

【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544-02

眼科住院患者出现跌倒事件除了有癫痫发作、外力打击或者意识丧失等原因以外,因其自身年龄以及所存视力障碍等一系列特殊因素也容易引起跌倒[1]。所谓跌倒是指人身体某一部位由于失去平衡而突然触及地面或者比地面低的物体[2]。下面笔者将我院近年来所收治的20例眼科住院患者跌倒事件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且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以降低跌倒发生率,提升护理水平和护理质量。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本次研究中,所选取的研究对象为我院于2011年8月-2013年12月所收治的20例眼科住院跌倒病例,所有患者所患疾病均经诊断确诊,其中有11例患者为女性,9例患者为男性。

1.2方法

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对20例跌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查阅和分析,结合护理记录,根据患者视力障碍程度、陪护情况、有无全身疾病、年龄、用药情况、环境卫生情况、发生跌倒事件的地点以及时间等来分析,全部结果均实施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0例跌倒患者其年龄为62-80岁,其中超过一半的患者年龄超过70岁。20例跌倒患者中,有5例患者跌倒和药物相关,2例青光眼患者在用利尿剂以后跌倒,3例糖尿病患者和高血压患者应用降血糖药物和血压药物以后跌倒;有15例患者和疾病相关,6例白内障患者在手术前跌倒,2例在手术后跌倒,2例视网膜脱落患者跌倒,3例玻璃体切割手术后患者发生跌倒,2例眼球挫伤前房积血患者发生跌倒。在跌倒地点上,5例患者在走廊,3例患者在开水房,5例患者在卫生间;2例患者分别在浴室和床旁。在跌倒后受伤情况上,4例患者受伤,16例患者未受伤。在跌倒时间段上,有5例患者发生在0:00-6:00,2例患者发生在6:00-15:00,6例患者发生在15:00-21:00,2例患者发生在21:00-24:00。

3.讨论

3.1眼科住院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分析

眼科住院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即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下面笔者就从这两个因素来进行分析:1)内在因素:在内在因素中主要包含有生理因素、视力障碍、过高评估自身活动能力、心理因素、血糖骤降等[3]。在本次研究中所选取的研究对象均为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患者感觉也变得迟钝,且反应也变得缓慢,相对于其他年龄的人群来讲,更加容易跌倒,本次研究超过半数的患者其年龄大于70岁。由此可见,年龄越大,则越要引起警惕。因患者存在视力障碍,其活动存在着不便,当陪护不在时,易引起跌倒;部分患者对自身活动能力未予以正确地评估,独自活动;应受视力障碍的影响,使得患者出现严重的自卑心理,不愿接受别人的帮助,最终造成在活动时发生跌倒。当患者在改变其体位时动作过大或者过快,用药量较大,很容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造成暂时性脑缺血发作最终造成跌倒。患有糖尿病的患者未按照医嘱服药导致血糖骤降,引起低血糖继而造成跌倒。2)外在因素:在外在因素中主要包含环境因素、人力资源因素、药物因素以及跌倒地点等[4]。从本次研究的结果来看,容易发生跌倒事件的时间段主要集中于0:00-6:00与15:00-21:00,其中前者为休息时间段,护理人员较少,一般只有一两个护理人员,其工作强度较大,在病房的巡视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后者一般为患者临床活动时间和锻炼时间。跌倒易发生的地点为床旁、开水房、浴室、走廊和卫生间,这些地方容易积水,且障碍物多容易使患者跌倒。

3.2应对眼科住院患者跌倒的相关措施

1)医院布局以及设施应合理,病床不可过高,病床间的间隔距离适中,于厕所和走廊位置应设立相应的扶手与栏杆,地面铺设防滑砖,在浴室和开水房应铺设相应的防滑垫等。2)加强护理工作人员眼科临床护理方面知识的学习和操作技能的培训,指导其正确辨别眼科住院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强化巡视,尽量满足患者合理的需求。同时及时清除通道内、病房或者床旁所存障碍,确保地面干燥以及清洁,尽量把物品放在患者容易取的位置。于暗室进行检查时,应全程协作,以确保患者的安全。3)加强健康教育,对于容易跌倒的患者实施宣教,正确评估患者活动能力,使其认识到跌倒所产生的危害,同时还应注意患者用药情况的观察,督促护工或者家属陪护,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和正确用药,将用药反应和有关注意事项告知患者以及其家属,嘱咐患者穿衣穿鞋需合适,将呼叫器的应用方法和协助方式告知患者。在患者改变体位的时候,动作应慢,不可过快或者动作幅度过大。

综上所述,导致眼科住院患者跌倒的因素有很多,要想有效地控制和预防跌倒事件的发生,不仅要对病房环境进行合理地改善,加强护理人员预见性培训,同时还应对患者身体情况进行正确地评估,加强健康宣教,采取有效且合理的护理措施,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参考文献

[1]郭红梅,韩俊婷,王莉等.眼科患者住院期间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5):586-587.

[2]田苗,李凡.眼科住院患者跌倒原因分析及预防干预[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07(24):94-96.

[3]廖红,刘海燕.眼科住院患者跌倒和坠床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3,(3):340-340.

篇10:【修改】眼科住院患者护理安全管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3年8月~2014年9月由高血压内分泌科、心血管内科、神经科、肾脏内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急诊科、ICU等科室请眼科会诊的患者分为两组, 将2013年8月~2014年2月会诊的患者412例为对照组, 2014年3月~2014年9月会诊的患者468例为应用医护一体化模式后实验组。

1.2方法医护一体化模式应用前会诊的流程是其他科室医生给患者开好会诊单交到眼科来会诊, 因眼科有四个病区, 所以患者及家属经常不能快速于病区会诊, 需等到固定的时间才能会诊 (因为医生有手术) 。患者不能及时会诊, 会引发一些不必要的抱怨、甚至投诉;会诊检查治疗费用的登记薄因为医生忙碌字迹潦草或者计帐不及时 (患者已出院) 出现患者会诊费用经常漏收。应用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后由医生和护士共同参与眼科会诊患者的全过程, 确保患者、医护人员换位思考, 具体如下:

1.2.1建立“医护一体化”会诊流程由院所安装会诊网络端接收会诊信息, 会诊医生做统计, 固定时间, 在网络端直接回复他科的医生所在会诊楼层与时间, 告知会诊患者来会诊。如果患者神智清醒, 但是不能走路的就通知护工用轮椅推来会诊;由护士在会诊室门两边墙壁上张贴温馨提语及统一标示秩序号, 患者会诊时自觉的按秩序号坐下依次会诊, 会诊完后, 再由护工把会诊检查治疗费用登记薄交到收费处记账。

1.2.2明确人员职责制定与“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相对应的人员职责, 科室派出一名非在岗护士协助医生提前为患者检查视力、测量眼压、登记会诊检查治疗费用登记薄;而医生主要负责采集病史, 根据患者情况进行眼表、眼底以及相应的辅助检查, 给予会诊意见或者治疗, 开具检查单和治疗单;期间, 会诊患者应用“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存在的问题告知护士长, 及时和主任交流, 以提高执行力。

1.2.3会诊量大时, 有条不紊开展工作在“医护一体化”工作中, 会诊人员流量较多时, 会诊环境较嘈杂, 医生不至于一个人忙的焦头乱额, 从而影响会诊的质量, 护士能发挥很好的协调性, 积极沟通交流, 使医生的情绪保持稳定, 患者能很好的配合会诊工作, 防止抱怨以及投诉, 更好的开展工作。

1.2.4会诊结束及时记账由“医护一体化”相应的非在岗护士把会诊检查治疗费用登记薄记录好后交给科室护工, 提醒及时到计价处计费, 一定要在患者出院前计费, 防止漏收费;同时由非在岗护士检查会诊登记本计费情况, 特殊情况时向患者、会诊医生、计价员提前说明情况, 解释清楚费用问题, 以防患者日后对费用问题产生误会。

1.3评价指标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应用前后7个月的数据 (2013年8月~2014年2月;2014年3月~2014年9月) 进行比较;采用问卷调查法。

1.3.1整体满意度在本院所实施临床路径满意度调查表的基础上稍作修改为自制问卷调查表, 包括患者会诊等待时间、抱怨与投诉、患者间相互矛盾、会诊费用的知晓、对医护人员满意度, 以及医生会诊时间、医护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数据分析采用SPSS 20.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的形式表示及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差异的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应用“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后结果见表1。

3讨论

3.1开展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提升了服务内涵随着院所医疗规模不断的扩大, 医疗市场激烈的竞争, “三分治疗, 七分护理”也在医护一体化工作中得到了更好的诠释, 让护士不仅为本科住院患者提供良好的服务, 更为其他科室病员带来优质的服务过程, 得到好的口碑, 同时也提升了护士群体素质[1]。

3.2开展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了团队的力量会诊量较多时, 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体现出很好的协助性, 不至于让会诊医生忙的不可开交, 给予医生、患者情绪上的安抚, 使会诊井然有序的进行, 避免和减少了各种医患矛盾和纠纷。

3.3实施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改善了对会诊患者的就医体验[2]患者就医难, 加之本身患病的身体, 心理压力特别大, 性情都会随之波动和改变, 实施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后, 患者不会为了等待太长时间而发愁抱怨;整个会诊流程也比较顺畅, 使患者能跟医生和护士面对面沟通, 得到很好的解决, 而不是患者到处找医生、这个护士问一句、那个护士问一句, 失去了相互间的信任。

总之, 在应用了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后, 大大地缩短了医护患之间的距离, 保证了医护患三者无缝连接, 提高了服务质量以及整体满意度, 取得了良好的会诊效果, 更是造福于广大的患者, 使患者能够从身心上得到更好的服务, 在临床上由于护理人员编制的短缺和科室结构部属的异同, 开展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要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而定, 目前我科开展的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值得临床借鉴, 从管理上着手落实, 使得医疗和护理质量更上一个新台阶。

摘要:目的 探讨运用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 改进住院部眼科会诊患者会诊流程。方法 建立并实施医护一体化的会诊流程, 明确医生和护士在会诊中的职责, 与未实施该管理流程前的会诊患者相比较。结果 应用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在患者满意度、医生满意度、护士满意度、患者会诊费用知晓情况、等待时间、患者相互矛盾, 减少投诉与纠纷上有明显改善 (P<0.05) 。结论 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应用在住院部眼科会诊患者取得良好的效果, 改善了患者的就医体验, 提高了效率。

关键词:医护一体化,眼科会诊,满意度,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引侠, 冯小菊, 张亚军, 等.医护一体化分层级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临床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 2012, 26 (8) :2181-2182.

上一篇:温馨重阳节祝福感言40句下一篇:描写寒冷的冬天的初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