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经典语句

2024-04-25

哲学经典语句(精选6篇)

篇1:哲学经典语句

2. 人对唯一的一次生命,是将它作为不得不是这个样子而接受的,把它作为必然的,不允

许有其他替代物而接受的,是以“人的生活是人自己的责任”这样一个事实而接受的。—

—埃里克森

篇2:哲学经典语句

2、我不能给自己或是别人提供那种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的快乐。这种快乐对我来说毫无意义,我也不能围绕它来安排自己的生活。

3、喜欢在你身上留下属於我的印记,却不曾记起你从未属於过我。

4、人在生存每一瞬间,都是在必然性掌握之中的被动工具。

5、你不知,在你转身错落的那个轮回间,我已万劫不复。

6、当一切都随风而逝的时候,那些特别的瞬间都成了永恒。

7、英雄联盟拆散了不少情侣,飞车炫舞成就了多少网恋。

8、万物的和平在于秩序的平衡,秩序就是把平等和不平等的事物安排在各自适当的位置上。

9、忘掉岁月,忘掉痛苦,忘掉你,我们永不说再见。

10、假如进化的历史重来一遍,人的出现概率是零。

11、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

12、我们乐此不疲的寻找幸福的下落,却得到了寂寞。

13、我在等一个人,一个可以陪我听遍所有悲伤情歌,却不会让我想哭的人。

14、一开始,问题就是要把纯粹而缄默的体验带入到其意义的纯粹表达之中。

15、许多的故事,有伤心得理由,这一次我得爱情等不到天长地久。

16、回忆像只贴身鬼魅,说不恨你那是自己口是心非。

17、女孩子是从来不讲道理的,她们的道理就是你信也得信,不信得信。

18、使一切非理性的东西服从于自己,自由地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去驾驭一切非理性的东西,这就是人的最终目的。

19、人擅长的总是缅怀,不懂得却是珍惜,痛苦的是追逐,忘却的是保护。

20、感觉寂寞,只是因为你无所关注,无处付出。

21、人生的本质在于运动,安谧宁静就是死亡。

22、不能制约自己的人,不能称之为自由的人。

23、任何一种哲学思想只要是它能够自圆其说,它就具有某种真正的知识。

24、如果有一天在一个安静的午后,我突然消失了,徒然苍白的怅然。

25、我们分手了,他回去找初恋了,我知道心被拧碎的感觉了。

26、我们喜欢别人的敬重并非因为敬重本身,而是因为人们的敬重所带给我们的好处。

27、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无知,粗浅的无知存在于知识之前,博学的无知存在于知识之后。

28、科学性的语言游戏希望使其说法成为真理,但却没有能力凭自己的力量,将其提出的道理合法化。

29、我象村里最年轻的人一样年轻,象村里最年迈的人一样年迈。

30、想不是你要它来它便来,而是由它自己决定它的来去。

31、不要只为一个人而活,你的人生,还可以拥有全世界。

32、只有那些从不仰望星空的人,才不会跌入坑中。

33、那隐藏着的宇宙本质自身并没有力量足以抗拒求知的勇气。对于勇毅的求知者,它只能揭开它的秘密,将它的财富和奥妙公开给他,让他享受。

34、我不同意你所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

35、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36、习惯了等待,于是,在轮回中我无法抗拒的站回等待的原点。

37、客观世界只是精神原始的,还没有意识的诗篇。

38、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39、一个人静的时候,我不敢想象我怎样承受你给的所有痛。

40、终于为那一身江南烟雨覆了天下,容华谢后,不过一场,山河永寂。

41、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的首要价值一样。

42、我手中的灯笼,使眼前黑暗的路途与我为敌。

43、当月光漫过如同珍珠一样的夏天,你是否还能找回内心最初的青春年少。

44、我微笑,在任何我难过或者快乐的时候,我只剩下微笑。

45、巨大的爱与巨大的恨一样,都需要一个发泄的出口。

46、在任何事物中,美和善二者的本质特征都是相符的,因为它们正是建立在同一形式的基础上,所以善被我们颂扬为美。

47、由于我们过于习惯在别人面前戴面具,因此最后导致在自己面前伪装自己。

48、把爱存在心里是最差的储蓄方法,又不能生出利息,不如你送来温暖我。

49、你在我面前隐身,空间却出现你的动态,你以为我瞎啊。

50、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51、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是原创,可悲的是,很多人渐渐都成了盗版!

52、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谈论别人的隐私是最大的罪恶;不知自己过失是最大的病痛。

53、思就是在的思,思是在的,因为思由在发生,属于在。同时,思是在的,因为思属于在,听从在。

54、伤心并没有用,如何让自己好好地生活才最重要。

篇3:哲学经典语句

真问题属现代哲学特别是语言哲学研究领域里最深刻、最重大的课题之一, 对它的讨论主要是从弗雷格、罗素等人的理论, 特别是从塔尔斯基的理论产生的, 其核心是探究自然语言中的“是真的” (It is true) 这种表述中的“真” (true) 到底具有怎样的涵义。实际上西方人对“真”的追问, 可以上溯至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时代, 甚至是巴门尼德时代 (约公元前6至公元前5世纪) 。那么, 中国先秦时代是否关注过真问题?古汉语又是如何表述真的呢?国内有学者认为:“在我们的文化历史中, ‘真的’这一概念并非自古有之, 人们也并非自古就一直表现出对它的关注。”[1]美国学者陈汉生 (Chad Hansen) 指出:“中国思想集中于语用的研究, ……较少关心语义上的真假, 而较多地关心语用上的可接受性。……因而中国哲学家不问哲学断言是否为真, 而代之以问它是否可断定。”[2]支持上述观点的主要依据是:“真”在汉语里是一个后起概念, 古汉语句法结构不同于印欧语, 这种语言上的特殊性使“是真的”这种表述 (predicate) 在古汉语里难以存身。上述观点有着普遍的代表性, 因为先秦古籍除道家著述外鲜见“真”字, 古汉语的句法结构较之印欧语存在明显差异。然而, 这些情况的存在并不等于说中国先秦时代没有出现过真概念 (真概念问题另作讨论, 此处不赘) , 更不意味着古汉语日常语言里不存在对真的表述, 古代中国人对真问题持视而不见的态度。

在日常生活里人们不见得总能自觉意识到“真”的存在, 但是从认知心理的角度来看, 古今中外的人们都会自然而然地接受并迷恋于真假这种简单的二值逻辑。在人们的言语行为中, 真更是无所不在, 否则, 言语活动就不可能进行。无论是今人还是古人只要是用语言进行交际或思想, 即使在不使用“真”这一概念的情况下, 也必然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涉及真。这是因为“了解一个语句的意义, 便是了解在这个语句为真的情形下, 实际情况是怎么一回事。”[3]能否正确地理解他人所说的句子, 以及能否正确地说出被他人理解的句子, 都关乎真的问题。真问题最始原、最自然地存在于日常语言之中。换言之, 在人们不经意的日常语言活动中, 真就已然跻身其中了。

以为中国古代缺失真概念、真问题的观点, 恐怕与人们受印欧语影响而带有的研究眼光不无关系。现代西方语言哲学大多以英语作为“元语言”来研究真问题, 以句法作为探讨的起点, 大量地使用逻辑分析法, 并采用一系列与逻辑常项相关的术语, 如关系、指称、对象、信念等来论述真问题。而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基本上找不到类似西方语言里的那种表述真问题的概念、命题、术语, 如果以英美语言哲学家的眼光来看, 自然会得出古汉语里没有对真语句的表征, 中国古典哲学里不存在真概念、真问题这种结论。我们认为, 恰恰是汉语, 尤其是古汉语与印欧语系语言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这一事实, 使得古汉语社团对真的表述、中国古典哲学对真问题的探究, 有着为西方式研究眼光难以发现、理解的独特面貌。

汉语里的“真”具有“真 (真的) ”和“真理”两种涵义, 而“真”和“真理”是两个概念, 语言哲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真”, 而不是“真理”。真问题不同于认识论意义上的真理问题, 真问题可以还原为, 或归结为对一种具体语言的理解、使用问题, 即人们如何说出能够被他人理解的语句, 又如何能够理解他人所说的语句。真问题首先不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 而是一个语义、语用问题。真并不是直接与人的一般认识能力相关, 而是直接与人的语言认知能力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说, 自然语言里真才是最具普遍性、根本性的真问题, 而认识论层面上的真理问题可以视为真的一种特殊形式。我国学术界传统的真理论属于认识论的范畴, 因而习惯于把真问题混同于真理问题。受此影响绝大多数译文往往将“true”及其抽象名词truth译为“真理”。具有权威性的西方语言哲学文选《语言哲学》的译者, 在塔尔斯基《语义学真理概念和语义学基础》的译文脚注中特别说明:“必须注意在这篇论文中‘真理’这个词的意义比较特殊, 它实际上只是表示‘真的’ (true) 这个形容词性概念的名词概念。比如文中的‘语句的真理’, 其意义不过仅仅指‘语句之为真’。”[4]王路就true, truth理应译为“真”的问题做过精详论述。[1]据此, 本文所引译文, 将原文理应作“真”, 而译文作“真理”者一律改作“真”。

戴维森认为:真理论 (即真之理论, 下文同此) 必须把真作为表述 (utterances) 的属性, 即说出的语句的属性。[6]据此, 研究真问题有必要从自然语言里的真语句入手, 研究特定语言是如何对真语句加以表征 (represent) 的。所有语言里都存在真语句, 有真语句就有对真语句的表征。一切真语句的表征都是且必须是通过语言手段来进行的, 这种语言手段可以是语义的, 也可以是语法的, 因为语义范畴和语法范畴都是表达思想的范畴。我们认为, 先秦古汉语主要是以“然”字句来对日常语言里真语句加以表征的, “然”字句相当于“为真” (“是真的”) 这样一种表述。“然”字句对真语句的表征属语法手段。

本文通过对“然”字句的语法、语义、语用特性尽可能详尽的分析, 及它与相关指代词、相关句式的比较, 说明“然”字句作为古汉语日常语言真语句表征的性质, 以及这种表征方式的基本特点。通过“然”字句与塔尔斯基T约定理论的比较, 显示两者之间的契合及差异, 进而说明“然”字句不仅是对真语句的一种表征, 而且可以被视为古汉语社团的一种真约定。本文围绕“然”字句所做的多层面、多角度的语言分析, 展现了古汉语中与真相关的某些语言现象。通过阐释“然”字句所折射出的有关真的一般特性、真与语言的关系、两种不同性质真的区别、指代词与真表征的关联等问题, 揭示了“然”字句所隐藏的哲学含义。“研究形而上学的一种方式便是研究我们语言的一般结构。……所处时代大不相同或学说大不相同的哲学家, 都一直在运用这种方法。”[6]我们不揣冒昧, 把“然”字句作为探究中国古代语言哲学真问题的一个切入点, 尝试通过解释汉语里的日常语言现象来解释真。

一、“然”字句对真语句的表征

在日常语言里, 如果一个语句陈述的是事实, 那么, 该语句便是真的, 这是人们仅凭直觉就可以理解的。问题在于:人们是怎样来对自己认为是真的语句进行表征的?这种真语句表征又意味着什么?真语句在日常语言里无疑是极重要的, 古代中国对此有个经典的说法:“人言为信”。真是构成言语活动的先决条件, 也是人们从事言语活动必须遵守的基本法则。但是, 在日常语言中, 人们却很少用到“真”这个概念。这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交际双方对语句的真采取了默认态度, 即自动认为自己所说出的、所听到的话是真的。这种总是把日常语句“当真”的情况, 使得真语句在日常语言里通常是“无标记”的, 即不需要以“真”一类的概念或其他什么手段来对真语句加以标识。说话人在每说完一句话之后, 不必声明:“这是真的”;听话人也会自动以此话为真。反之, 非真 (假) 语句倒是有标记的, 即需要使用专门的语词或语言手段来加以标识。如假设句属非真语句, 需要用“假如”、“如果”等假设连词作为这类句子的标记 (除非语境能表明其非真性) , 以防止人们误以为真。又譬如:某人自知所说的话不是真的, 而他又没有掩盖真相、欺骗他人的主观故意, 一般都会加以说明, 以免对方把自己的话“当真”。

总之, 日常言语中的真语句一般是无标记的, 这种无标记的真语句通常只在两种情况下才会带有标记:一是对某个语句的真实性产生怀疑时, 二是需要对某个语句的真实性加以确认时。所谓有标记的真语句, 就是采用某种语言手段来对真语句加以表征。古汉语中尽管不乏具有真涵义的语词、概念, 但是在日常语言里它们却很少被用作真语句的表征, 多数情况下人们都是以“然”字句来对真语句加以表征的。“然”字句的基本涵义为:“ (事实) 如所言这般”, 相当于“是这样的”、“是真的”这种真语句表述方式。例如:

子曰:“然。有是言也。……” (《论语·阳货》)

仲尼之门, 五尺之竖子, 言羞称乎五伯。是何也?曰:“然。彼诚可羞称也。” (《荀子·仲尼》)

(孔子) 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 壹似有重忧者?”而 (乃) 曰:“然。……” (《礼记·檀弓下》)

在对语句为真加以否定时, 即认定语句为假时, 则使用和与“然”字句相对应的“不然”句。“不然”句的基本意义为:“并非如此”,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不是这样的”, “不是真的”这种否定语句为真的表述。例如:

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 (赵盾) 曰:“不然。” (《左传·宣公二年》)

万章问曰:“或曰:‘百里奚自鬻于秦养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秦穆公。’信乎?”孟子曰:“否, 不然。好事者为之也。” (《孟子·万章上》)

上述“然”字句的性质和功能相当于一个“代语句词”, 它用来“替代”具体语境中一个刚刚出现过的语句, 并且可以原封不动地还原为该语句, 而不改变其内容。但是, “然”字句在此处又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指代, 它还相当于谓词“真”, 表述所指代的语句“为真” (true) ;“不然”句则表述所指代语句“为假” (false) 。就是说“然”字句在具体语境中起着“是真的”这样一种表述作用, 故有理由被视为真语句的一种表征方式, 而且它也是古汉语日常语言里最常见、最自然的一种真语句表征。实际上类似“然”字句的这种真语句表征, 在现代汉语日常语言里也颇不乏见。如:“是这样的”, “事实如此”。

正是因为“然”字句长期以来被当作真语句的一种表征, “然”字才由此也被赋予了“真”、“真的”涵义。例如《战国策·楚策》:“‘子以我为不信, 吾为子先行, 子随我后, 观百兽之见我而敢走乎?’虎以为然。”

“然”字与“否”字或“不”字连用时, “然”相当于“真”、“是”, 而“否”、“不”相当于“假”、“非”。例如:

大道者, 所以变化遂成万物者也;情性者, 所以理然不、取舍也。 (《荀子·哀公》)

原夫论之为体, 所以辩证然否。 (《文心雕龙·论说》)

例一中的“情性”, 指事物的本质、真相。此句是说:“情性”是判断真假对错、确定取舍的依据。例二是说, 论文这种体裁是用来辨明是非真假的。此外, 汉语条件复句中的关系字“然”所表示的通常是真实条件, 而关系字“然”正是在作为真语句表征的“然”字句的基础上演化来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先秦哲学家对“然”字真涵义的哲学阐释。后期墨家对“假”这一概念给出的定义是:“假者, 今不然也。” (《墨经·小取》) 据此可推出“真”概念的定义:“真者, 今然也”, 即:现实世界如此者为真。大约正是基于对“然”字的这种理解, 后期墨家除使用“当”这一与“真”相当的概念来表述命题为真外, 也以“然”和“不然”来表述命题的真值。例如:

夫物或乃是而然, 或是而不然, 或不是而然。

(《墨经·小取》)

彼举然者, 以为此其然也, 则举不然者而问之。

(《墨经·经说上》)

彼以此其然也, 说是其然也。我以此其不然也, 疑是其然也。 (《墨经·经说下》)

例一是说:有时从肯定性的前提可以推出另一个真命题, 有时却从肯定性的前提推出另一个假命题, 有时则又从否定性的前提推出另一个真命题。例二是说:对方举出一个真命题作为前提, 从中推出另一个自以为真的命题, 我方则举出一个可由同一前提推出的假命题来问难。例三是说:对方认为某个前提是真的, 由此推论某个命题为真。我方认为该前提是假的, 质疑其所推论的命题为真。

上述种种可用来佐证“然”字句作为真语句表征的推论。总之, “然”字句不同于古汉语里普通的常用语句, 它在日常语言里被用作对真语句的一种表征, 相当于现代汉语里“是真的”这样一种表达式。或许就是因为古汉语日常语言里普遍采用“然”字句这种真表征方式, 才使得“真也”、“为真”这类表述在古汉语里难觅踪迹;也正是因为“然”字句的存在, 古汉语里的“真”字不仅姗姗来迟, 而且多被用来表示限定、修饰或强调、确证。例如:《庄子》中常见的“真人”, 又如《荀子·非十二子》:“此真先君子之言也。”这表明在古汉语日常语言里, 对真的表述并不像今人所认为的那样, 非得使用“真”这个谓词不可。

二、“然”字句的真语句表征性质

真语句的表征可以采用语义手段, 也可以采用语法手段。古汉语的语词符号分为虚实两大类, 一般说来, 实字是语义符号;虚字是语法符号。采用实字, 属于语义手段;采用虚字, 则属于语法手段。一个概念, 包括关系概念既可以用实字来表述, 也可以用虚字来表述。譬如所有 (领有, 具有) 这一关系概念, 可以通过“有”这个实字来表述, 例如:“他有车”;也可以通过虚字“的”来表述, 例如:“他的车”。古汉语对真的表述也如是, 可以用“真”、“信”、“是”、“实” (不虚) 等具有真涵义的语词来表述, “为真”、“是也”、“斯言信矣”、“此言不虚”, 诸如此类均属语义手段, “然”字句则是以语法手段对真语句所做的表征。

“然”字句所以能够作为真语句的表征, 与“然”字自身的语言特性密切相关。在古汉语语法系统中, “然”字是一个具有指代功能的虚字, 它既可以指代语词, 也可以指代语句。而“然”字句中的“然”字, 还有其独特的语义结构及特殊的指代功能, 不宜与一般的指代词等量齐观。这个“然”字是一个具有双重身份的虚字, 它不仅具有指代功能, 同时还兼有描述、判断功能。它所起的作用不是一种简单的回指或复指, 而是作为一个“代语句词” (prosentences) , 指代语境中刚刚出现过的语句, 并判断该语句为真。“然”字句的这一特性, 可通过它与指代词“是”字的比较加以证明。例如:

滔滔者, 天下皆是也。 (《论语·微子》)

挟太山以超北海, 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孟子·梁惠王上》)

“是”字是与“然”字语法性质相近的指代词, 也可用来指代语句, 但“然”字句与“是”字有着根本性的不同:首先, “是”所指代的是语句所指称的事件, 而“然”字句所指代的是语句本身。其次, “是”以它所指代的事件作为表述对象, 表述该事件“为何” (是什么) 或“如何” (怎么样) ;而“然”字句以它所指代的语句作为表述对象, 表述该语句为真。再次, “是”字置身于事件语句之内, 是它所在语句中的一个成分;而“然”字句置身于事件语句之外, 本身是一个独立的句子。“然”字句的这种语法特性使它有可能对所指代的语句加以表述。

“然”字的语法意义又为它奠定了表述真语句的认知基础。《经传释词》卷七说:“然, 状事之词也。”《马氏文通》称“然”为“状字” (descriptive) “然”字的语法意义概括、抽象, 远离具体实在, 它所指代的对象往往是一般的、抽象的性状, 而非实体。“真”在汉语里恰恰是一个形容词, 汉语社团是把真视为一种性状、而非实体来理解和把握的, 而汉语社团自古以来又有以指代词“然”指代性状的传统。那么, 以“然”字指代“真”这种难以名状之性状, 便是顺理成章的事。

或许有人会质疑:“然”字句作为一个单字句, 何以能做出语句为真的表述呢?是的, 凡是真表述, 都不能只有一个孤立的语词。譬如“雪”和“白的”作为孤立的语词, 谈不上是真是假, 只有在这两个语词之间加上“是”或“不是”共同构成一个句子, 才会存在真假。“然”字句中乍看上去仅有一个指代词, 但是其表层结构其实与古汉语中的短语“如此 (如是) ”同构, 相当于一个由“如” (动词) 和“此” (指代词) 共同组成的结构单位。这是因为“然”兼有指代和描述加判断的双重功能, 是可以作为动词来使用的。 (1) 而“然”字句的这种表层结构恰恰是“真”字作谓词时所能出现的语境, 表述对象为真的“真”字只能在“是……的”这种结构中出现, 而不能独现。这就是说, “然”字句的结构形式及其所传达的语义内容与“是真的”这种表述具有同一性。

如果说上述“然”字句的语法、语义特性及表层结构, 为它提供了表征真语句的基本条件, 那么, 分析“然”字句的深层结构 (deep structure) , 或曰逻辑结构 (logical structure) , 则可以看出“然”字句何以能够起到表征真语句的作用。所谓语句的深层结构, 指的是与语句的语意 (semantics) 相关的结构, 这种结构是分析古汉语句子时需要特别关注的。为了便于说明“然”字句的深层结构, 这里仿照T约定“X是真的, 当且仅当P”, 将它形式化为:

(T) (P) 如X这般, 则X为真。

若仅从“然”字句的表层结构看, 它只有相当于T约定中前边的语句X这个部分, 但分析其深层结构, 则可以发现其中还存在着与语句X相比对的另一部分———P。这是因为P是据以判断语句为真的东西, 弃之则无从判断。“然”字句中的P相当于T约定中后边的语句P。只不过T语句中的P是以与对象句X完全相同的一个语句显现出来的, 而“然”语句中的P是隐性的, 或曰是以零形式出现的。倘若让P从深层结构转换到“然”字句的表层结构, 它有可能以一个与X同样的语句出现, 即如T语句所表述的那样:“‘雪是白的’当且仅当雪是白的”。“然”字句中的P所以会选择零形式, 是因为“然”字句属日常用语, 会依据语言的经济法则, 尽量避免出现T语句式的“同语反复”。为了进一步说明“然”字句的这一深层结构, 可将同时期古汉语对真语句的其他表述形式与“然”字句加以比较。以《孟子·万章上》中一段话为例:

……《云汉》之诗曰:“周有余民, 靡有孑遗。”信斯言也, 是周无遗民也。

方万全把上述语句与英语中表述真的基本语句的表层结构:“ (S) a believes that P” (2) 加以比较后认为:“有理由把‘信斯言’中的‘信’字, 看成是同于英文的‘believes that’。”[8]也就是说将其视为古汉语对真语句的一种表征。“信”的基本涵义为:“言语真实”, 此处表示“以……为信”, 相当于“以……为真”。 (3) “斯”是一个性质与“此”相同的指代词, 这里“斯”和“言”组合成一个复合指代语, 用来指代前面的句子:“周有余民, 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意谓:“此言为真”。其后的语句“是周无遗民也”, 是一个表述与“斯言”相对应的“事情”的语句 (其中的“是”是一个起强调作用的副词, 可以忽略不计) 。本文所使用的“事情”这一概念, 取其在古汉语中的涵义, 意谓:“事件的真相”, “情”指事物的本真。 (“情”字在古汉语里具有“本真”、“真实”、“真相”等涵义。《左传》中“情”字凡十六见, 大多为此义。例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民之情伪, 尽知之矣。”) 这个描述“事情”的语句是说话人据以判断“斯言”为真的东西。如果把“信斯言也, 是周无遗民也”这一表述转换为T约定形式, 则为:

S (斯言) 为真, 当且仅当P (周无遗民也) 。

“然”字句的深层结构当与之相同, 是由语句X和与之对应的P这两部分组成的, P与X之间组成了一种特定关系, 这种关系既不同于陈述关系, (说明、描述对象怎么样) , 也有别于一般的判断关系 (认定对象是什么) , 而是对语句X为真的判断。“然”字句具有的这一深层结构是它能够作为真语句表征的关键所在。

陈汉生把后期墨家用以判定命题真值的“然”字句当作一种“未标注的结果语句”[2], 这可能与他只看到了“然”字句的表层结构, 而忽略了其深层结构有关。而后者正是古汉语语义句法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每一种语言的语法体系里除了具有明确形式标记的部分外, 都另有一个“隐性”的部分, 也称之为“零形式”, 即不以明确的语法标记将语义关系和句法关系在句子层面上表现出来, 而是需要通过说话人的语感、意会、联想去把握。这种“零形式”现象在古汉语里极为普遍, 突出表现在“然”字句这类句式的深层结构上。仅用一个单字句来对真语句加以表征, 这在某些拥有发达而严密语法形式的语言里, 或许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而此类现象在古汉语中却司空见惯。“然”字句所以能以单字句之身担当真语句之表征, 原因在于古汉语里的“然”字句其实是一个完整的表达式 (complete expression) , 汉语社团的人们在使用它时, 对其深层结构有着明确的意识。

汉语界传统的看法是把“然”字句当作一个表示肯定、赞同的应答句, 实际上“然”字句与古汉语里“唯”字句、“诺”字句等应答句有着根本的不同。因为人们无论是理解、赞同还是不理解、不赞同一个语句的意义, 都可以使用“唯”字句或“诺”字句作为简单的应答, 这一点也可以从“唯唯诺诺”这一成语的涵义看出。而只有当人们理解、赞同一个语句的意义时, 才会使用“然”字句。再者, “然”字句与“唯”字句、“诺”字句的言语行为性质、目的也有所不同, “然”字句属于一种主动的言语行为, 表达说话者的主观判断;而“唯”字句等属于一种被动的言语行为, 表达说话者对对方的顺从。“然”字句代表着一种选择行为, 并非是在做一种简单的应答。当需要表述语句为真时, 人们只可能使用“然”字句, 而不可能使用“唯”字句或“诺”字句, 所以, 不应把“然”字句与简单的应答句相提并论。

总之, “然”字句所具有的指代兼判断的功能, “然”字句所出现的语境及其逻辑结构, 均可表明它作为真语句表征的性质。

我们说“然”字句是对真语句的表征, 并不等于说“然”字句在日常语言里只能或总是被用作真语句的表征, 它在一些语境中也可以用来表述肯定、赞同, 具有“对的” (正确) 、“是的”等涵义。而“真的”和“对的”、“是的”在人们的认知心理上原本就是被打通的, 古汉语里这两类语词、概念往往浑然不分或同源共生。在其他语言里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像印欧语系语言里的“真”、“对”、“正确”就是用同一个词来表示的, 例如英语里的true, 即表示“真的”, 也表示“正确的”。正如黑格尔所说:“在日常生活中, 正确性和真常常在相同的意义上使用, 因此, 在涉及一种内容的纯粹是正确性的地方, 经常谈到它的真。”[1]人们在判定某个语句为真的情况下, 一般也会相应地认定它是对的、正确的, 故“然”字句对语句加以肯定、同意的表述, 与其对语句为真的表述其实并不矛盾, “是对的”往往也意味着“是真的”。语言本身是一种工具, 同一种表达式, 尤其是日常语言里的习语, 在其语义基本不变的情况下, 可用于多种目的。因此, 即便“然”字句有时被用作表示肯定、同意的应答句, 也并不妨碍它被用作真语句的表征。

此外, 当我们分析、认定“然”字句的真语句表征性质时, 需要提到塔尔斯基的一番话:“语词‘真的’的普通意义———和日常语言中其他任何语词的普通意义一样———具有一定程度的含糊性, 而且它的用法或多或少是变化不定的。所以, 给这个词指定一个固定而确切的意义的问题相对说来并没有特别提出来, 而且对这个问题任何一种解答都必然暗示了对于日常语言实践的某种偏离。”[4]这番话同样适合于对“然”字句的认识。

三、塔尔斯基的T约定

当代西方语言哲学的真理论中最重要的大概就是塔尔斯基的T约定理论, 它是西方当代语义学和意义理论的基石, 深受西方哲学家的青睐。对这一理论国外学者曾有过普遍的误解, 而语言的隔膜又加大了国内学者对它的困惑及误解程度。因此, 我们在参照这一理论对“然”字句进行哲学解读时, 有必要根据自己的肤浅理解对其基本内容做一初步解释。对T约定理论的形式化表述为:

T语句:“雪是白的”为真, 当且仅当雪是白的。

T约定:X是真的, 当且仅当P。

T语句本身“并非一个语句, 而只是一种语句范型。”[4]它是由前后两部分构成的等值式, 位于等值式前边的语句是带引号的, 位于等值式后边的相同语句则是不带引号的。前者是语句的名称, 或称之为对象句 (被判定真值的语句) ;后边的语句是对前边的语句做出解释的描述表达式, 或者说, 是在陈述前边语句的真值条件。“当且仅当”表明后者是前者的充分必要条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T语句两边的语句不是简单的同义反复, 后边的语句所代表的是前边的语句为真的“证据”。但这个“证据”不是去亲眼看看现实世界里的雪, 检验一下它的颜色, 而是一种内在于人们头脑中的有关雪的语言世界观。

T约定中的符号X表示P所代表的语句的名称, 符号P则代表语言中的任何一个语句, 可以用语言中的任何由“真的”这个词所指称的语句替代。必须强调的是:P在这里所代表的只是语句本身, 而不是非语言的“事实”。它不是也没有给出任何实在者, 或任何可以称之为“事实”的东西, 它所给出的只是一个语句。严格地讲, “X是真的, 当且仅当P”不是真的定义, 而是真定义必须满足的条件, 即成真条件或真值条件, 是一个定义模型。“尽管T语句没有给真下定义, 但它们能被用来给真这种谓词性质 (truth predicatehood) 下定义。这就是说, 任何一个使所有的T语句为真的谓词便是真谓词。”[13]

许多学者对T约定理论作出如下解释:T语句“当且仅当”前边的“雪是白的”代表一个语句, 而后边的<雪是白的>则代表一个存在于语言之外的事实。那么, “ (T) X是真的, 当且仅当p”所表述的真语句就是语言事项和语言以外的事实事项之间的符合。根据这一解释, 有人建议以“X是真的, 当且仅当P是事实 (即P所述是事实) ”来改进T约定。于是乎T约定理论被当成了一种与古典符合论一致的理论, 如西方哲学家波普认为, 塔氏的理论提供了迄今为止传统符合论一直缺少的那种东西。它“恢复了关于绝对的或者说客观的真理符合论的地位”, 并且“证明了无阻碍地把关于真的直觉想法用作符合于事实这一点的正确性。”[14]从表面上看, T约定理论与传统符合论的直觉内容是一致的, 实际上二者之间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后者是立足于实在的, 是从感觉经验中寻找真的证据或理由的, 它所关注的是世界的存在方式;而前者是着眼于语言的, 从形式语境中寻求“是真的”到底意味着什么, 它所关注的是人们言说世界的方式。T约定理论的原始表述中没有使用“事实”、“实在”这类概念, 这就是说它没有从传统的所谓事实出发, 没有借助语言之外的东西来说明真;它也没有求助于“真”这一语义原始词, 或“意义”、“信念”、“指称”、“对象”这类哲学家惯用的抽象概念来描述真 (弗雷格所开创的现代语言哲学的真研究就是着眼于这类概念的) 。这一理论准确而清晰地表述了每一个封闭 (内容确定) 语句的真, 解释了一个语句为真的原因何在。

T约定理论的目的是参照一种给定的语言, 为“真”这个词 (the notion of truth) 下一个内容适当、形式正确的定义。其基本思路是:“真”是对特定语言里的具体语句而言的, 把真概念用于语句要比用于语言之外的事实更方便妥当。它暗示出这样的真理观:“真”只是语句的一种特性, 不存在抽象的、绝对的真。T约定理论回答了依据什么来判断真语句的问题, 表明一种真理论可以在不必借助与真语句相符合的“事实” (实体或事件) 的情况下对真加以表述。能够证明语句为真的, 不是实在的东西, 不是“事实”这个含糊不清的东西。不可能用对象语句所谈论的事情, 即客观事实来“证实”该语句的真。一个给定语句为真, 取决于当下给出的真值条件, 而不是取决于语言之外的东西。由此可见, T约定理论是从语义学的层面来解释真的, 属于“形式化语言中的真概念”, 塔氏本人称之为“语义性真概念”。

T约定理论的重大意义在于, 它颠覆了数千年来以亚里士多德之真定义为代表的传统符合论, 这种真理论以语言与实在之间的关系来解释真, 抛开语句本身而就实在来说明真是什么, 其认识论前提是语言与实在直接有关。而T约定理论则抛开实在而就语句来表述真是什么, 暗示可以在不必求助于客观实在的情况下表述真的性质。这种真理论的认识论前提是:语言并不直接与实在相关, 故“真”不能由实在本身得到说明。T约定理论使“真”由模糊不清的、难以把握的“事实”, 变成了清晰的、可以观察的个体对象, 从而使人们对真的认识实现了从非形式的直觉到明确的理性陈述的飞跃。T约定理论极具开创性, 开辟了一条认识真问题的新思路, 顺着这条思路, 可以解决语言哲学中有关真的某些棘手问题, 并可能由此导出一些意义重大的哲学理论。

四、古汉语社团的真语句约定

古代中国的“然”字句与现代西方的T约定, 从表面看相去甚远, 但它作为对真语句的一种表征, 同样是立足于语句的, 同样没有求助于“真”概念来表述真, 同样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谈论真的方式, 因此, 古老的“然”字句与现代的T约定存在一定的可比性。T约定理论是由当代西方哲学家个人提出的一种形式语境中的真语句定义, “然”字句则可以视为古代汉语社团对自然语言里真语句的一种集体约定。所以这样说, 一方面是由于“然”字句本身具备与T约定大致相近的真定义之基本性质及要素;另一方面则在于“然”字句所表述的基本内容与传统符合论大体一致, 是人们仅凭直觉便可加以认定和接受的。尽管“然”字句未曾明示真概念的内涵及外延, 但它暗示了一个真语句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以及一个语句为真意味着什么。

“然”字句作为真语句的表征, 它所给出的不是某个具体真语句的特性, 而是所有真语句的一般特性, 因而可以被用来给具有真性质的语句下定义。换言之, “然”字句相当于一个使所有真语句为真的概念, 而一个使所有真语句为真的概念便可以视为一个真概念。“然”字句的深层结构可以依照T约定被方便地形式化, 且具有定义式语句的形式化特征, 即:“ (T) P如S这般, 则S为真。”在语言哲学里“当且仅当”通常被用作连接被定义语词和定义语词的逻辑常项, “可以把逻辑常项认同为那种在表征真或满足时提出递归要求的语言的那些被反复重述的特征。”[15]这个逻辑常项也完全可以被代入形式化的“然”字句, 即:“S为真, 当且仅当P如S”。由此可以看出:“然”字句给出了一个语句为真的条件, 即语句在何种情况下为真。那么, “然”字句便具有了类似公理的性质, 成为可以通过演绎法得出的一条规则, 具有可重复性, 适用于古汉语里任何一个真语句。尽管“然”字句并没有提供一个给定语句为真的实际条件, 但是, 只要我们能够从中推衍出一个关于具体语句据以为真的条件的表述, 并由此推出所有的真语句, 这便足够了。

“然”字句符合“真”定义形式上的基本要求, 在其内部没有包含被定义的“真”这个语词, 也没有包含需要求助于“真”这个语词本身来定义的其他语词。因此, 在把“然”字句视为真定义时, 不会导致定义的致命伤———循环。此外, “然”字句是以单字句这样一个有限之定量来解释无限之语句中的每一个真语句的, 符合定义本身的简约法则。总之, “然”字句具备以有限之规则推衍出古汉语日常语言里所有真语句的性能, 具有对所有真语句的普遍解释力, 同时还具备作为真定义的形式上的确当性和简明性。

“然”字句所界定的真与T约定所定义的真不尽相同。塔氏声明:为了区别于古典真概念, 可把他所谓的“真” (true) 称作“frue”, 这个frue的大致涵义是:“在形式语境中的真”。[4]也就是说, 这个“真”概念本质上是相对于语言的, 是一个语义学概念, 而非绝对的、一般的真概念。而“然”字句由于是自然语言的真语句表征, 这就决定了它所定义的真具有经验性质 (4) 。在自然语言里语句的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实际上是相互作用的, 其主要语言因素是语义系列, 包括语词的意义及句法形式。主要的非语言因素, 是言者和听者共享的全部经验或知识, 以及对于关联性的种种判断。关联性的种种判断又受到语句的语义序列以及全部共同知识的影响。所有这些知识相互作用, 以至一句话在语境中所传达的实际信息, 实际上要远远超出语句本身所表达出来的纯粹的语言意义。因此要对一个真语句做出更为充分的解释, 还需把经验考虑在内。“然”字句的经验性质集中反映在零形式的P中, 它所给出的不仅仅是T语句中的P所提供的那种单纯的真值条件, 而是一种开放式的真值条件。这种真值条件综合了语句自身及与之相关的变化着的说话者、时间、语境等诸多元素。这是因为在自然语言里, 语句的真往往是相对于说话的对象及语境而言的。如此看来, “具有真假的不是语句, 而只是相对于一个说话者或一个时间的语句。”[15]譬如“余病矣”这句话是否为真, 取决于是谁说的, 以及是何时说的。同一个语句在此时、此地, 或此人的口中说出是真的, 而在彼时、彼地, 或彼人的口中说出则可能是假的。据此推论, “然”字句很有可能是让语句及非语句因素一起来承担真值条件的。大约是由于这种多元的、复杂的真值条件不便以一个语句的形式来表述, 所以才让它以不在场的方式在场的。

“然”字句具有的经验性质, 实际上起到了把真语句与所它表述的事情联系起来的作用。那么, “然”字句所定义的真就不仅仅是对语句而言的, 而是带有了某种关系的性质, 它隐含着这样的断言:语句为真在于它与客观实在具有一致关系 (或符合实在) , 这就等于默认有独立于真语句之外的客观实在。在现实世界里, 语句为真尽管是说话者对语句的一种主观认定, 但它依然是以与语句之真对应的事件之真为依据的。除非事件是客观实在者, 否则陈述事件的语句便不可能是真的。完全排斥语言之外的客观实在, 真语句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譬如说:“‘孔子是子路的老师’这句话是真的”, 你就得承认孔子、子路是客观实在的人物, 他们彼此以师生关系这种方式存在。总之, 真语句实际上不可能完全摆脱经验, 在现实世界里对具体真语句的解释在很大的程度上依旧是诉诸经验的。

根据T约定理论, 一个令人满意的关于特定语言的真理论必须对于该语言中的每一个语句S都推衍出一个“S是真的, 当且仅当P”这种形式的定理。当然, “然”字句不是也不可能是古人提出的一种真理论, 但是, “然”字句毕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日常语言里真语句的范型, 任何一个语句是否为真都可以依此标准加以判定, 从而对“何为真”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从这个意义上讲, 把“然”字句视为古汉语社团对真的一种约定未尝不可。

“然”字句是以日常用语的“世俗”面貌出现的, 加之虚字“然”在古汉语里有多种用法, 其涵义也会随用法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这使它作为一个真约定显得不那么清晰。而自然语言里真定义的模糊性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正如塔尔斯基所说:“仅仅是对于那些具有被精确规定之结构的语言来说, 真定义的问题才获得了一个精确的定义, 并且才可能以一种严格的方式得到解决。对于其他的语言———因而, 所有自然的, ‘口头的’语言———这个问题的意义多多少少是含糊不清的, 其答案也是粗略近似的。”[4]如果要对自然语言里的真语句做出精确的形式表征, 首先就必须对自然语言进行形式化的改造, 而这种改造势必会使自然语言变得面目全非, 所以这事实上是行不通的。“然”字句作为一种真语句定义, 其适用对象是自然语言, 这就注定了其“意义多多少少是含糊不清的”。但它终究还没有含糊不清到没有实际价值的地步。在古代日常语言里, 人们通常不采用真谓词、而习惯于使用“然”字句来对真语句加以表征就是证明。

参考文献

[1][5][10]奎因著, 王路译《真之追求》译者序第24、2-13、21页, 三联书店, 1999

[2][9]陈汉生著, 周云之等译, 《中国古代的语言和逻辑》153、147—148页,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8

[3]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4.024, 此处为了便于表述问题, 采用了转引自 (英) A.C格雷林著, 牟博译《哲学逻辑引论》323页,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4][11][12][16][18]塔尔斯基《语义性真理概念和语义学的基础》, 见于 (美) A.P马蒂尼奇编, 牟博等译, 《语言哲学》82、106、86、101、90页, 商务印书馆, 1998

[6][7]戴维森《形而上学中的真理方法》, 见《真理、意义、行动与事件——戴维森哲学文选》148、130页, 牟博编译, 商务印书馆, 1993

[8]方万全《真理概念与先秦哲学——论陈汉生的观点》会议打印稿

[13]戴维森《为约定T辩护》, 见《真理、意义、行动与事件——戴维森哲学文选》26、27页

[14]参见 (美) A.P马蒂尼奇编, 牟博等译, 《语言哲学》, 商务印书馆, 1998, 第123页注释28。另见 (英) A.C格雷林著, 牟博译《哲学逻辑引论》24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篇4:经典语句摘抄

班主任是守住最后阵地提供最必要帮助的人,而不是什么都冲在第一线,亲力亲为。

班主任要学会逆向思维。当大家都往某一处想的时候,班主任要想到它相反的方向,因为此时可能就会有少数学生钻空子。

无论是已有岗位还是新增岗位,都要将其归入某一部门中。有了部门负责人,承包人就有了归属感,班级管理的层次就分明了。

设置班干部任期制度,不搞“终身制”,任期可以是一学期或者是一学年,期满之后所有的班干部全部“卧倒”,重新竞争上岗。这样既可以保全班干部的颜面,又能选拔出真正优秀的人才。

面对一项工作,班主任首先想到的应该不是“我该怎么做”,而是“可以由谁来做”。这种转变是有战略意义的,是思维方式的变革。

聊天式的漫谈,看似没有直接目的,其实是班级管理重要的润滑剂,也是增进师生感情、改善师生关系、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最佳方式。

接手一个班,你该如何打理它?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要把你的学生都变成你的助手。发现人才、用好人才,把合适的人安排到适合的岗位上,班级工作层层把关、各司其职,用合理的组织结构将全班变成一盘棋……这些职业手段将让你的班级初步摆脱散兵游勇的状况,为打造一支战斗力强大的团队打下坚实的基础。

每一项制度都有它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局部的、有限的。做教育管理要善于“打组合拳”,每一项制度在独立发挥作用的同时,一定要依附于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多个相互联系的制度配合起来使用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从制度管人到制度育人,不仅是教育理念的进步,也关乎学生的终生发展。班级是小社会,让身处其中的学生感知规则的重要,理解制度对文明社会的价值,也是班主任的职责。制度体现民主,制度规范人的行为也尊重人的权利,制度约束学生也激励学生,制度体现公平正义,这些既是班级教育的主线,也是班级管理的关键。

不关心学生生活的班主任绝不是好班主任。班级不仅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场所,也是学生们共同生活的地方。班级的硬件设施,对良好班风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环境优美、生活便利、适宜人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把班级变成一个家,让所有的人生活舒适、学习安心,班主任是要花费一些精力的,但这样做是值得的,这是真正以人为本做教育。

班风是班级发展和学生成长最重要的影响源之一。良好的班风是一种气场、一种文化,具有强大的力量。良好的班风能让走进这个班级的人感到舒适,能让生活在这个班级的人感到幸福。正气占据绝对上风,歪风邪气就没有立足之地。班级有了这样的氛围,任何困难都能克服,并将获得持续发展。

在班级中寻找正面典型形象的范围要宽泛,从学习优秀到助人为乐,从常规表现到体育活动,从展示才艺到献爱心,哪怕是坚持把讲台擦得干干净净的学生,都应在关注的视线内。这些“各行各业”中涌现出的人才,普通学生要占相当大的比例,班主任的眼睛不要只盯在少数班干部身上,要为普通学生搭建表现的平台。班主任要想尽办法,宣传班级里的好现象、好习惯、好同学,让好风气占据绝对主流。

篇5:激励人心的经典哲学语句

1.在这个世界上,不要太依赖别人,因为 即使是你的影子也会在黑暗里离开你。

2.所谓成长,就是逼着你一个人,踉踉跄跄的受伤,跌跌撞撞的坚强。

3.有时候,与其多心,不如少根筋。

4.就让你在没有我的地方疯狂,让我在没有你的世界坚强吧。

5.生活就像随风飘散的蒲公英,看似自由,却身不由己。

6.别说我脾气不好,在这个世界,我不保护自己 ,谁保护我。

7.靠谱的男人,那就是最不会讨人欢心的。越是真心,就越是慎重。

8.想做一朵蒲公英,无牵无挂,无欲无求,起风而行,风静而安。

9.你若是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那么你将是找不到正确的路。

10.学着做你自己,并优雅地放手所有不属于你的东西。

11.人生苦短,少为离去伤感。那些能走过伤痛的,才是值得拥有优于曾经的幸福。

12.再美好的事物也经不住遗忘,再悲伤的过去也抵不过时间。

13.成熟的一面是给外人看的,幼稚的一面是给爱人看的。

14.做个内心向阳的人。不忧伤,不心急。坚强、向上,靠近阳光。

15.关于未来的三个关键词:和谁、在哪、老去。

16.那些转错的弯,那些流下的`泪水,那些滴下的汗水,全都让你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17.我愿能朝着太阳生长,做一个温暖的人,不卑不亢,清澈生活。

18.做一件事并不难,难的是在于坚持;坚持一下也不难,难的是坚持到底。

19.三件让人幸福的事情:有人爱,有事做,有所期待。

20.思念一个人的滋味,就象是喝了一杯冰冷的水,然后一滴一滴凝成热泪。

21.最好的地方,是还没去过的地方。最好的时光,是回不来的时光。

22.最终让你难以忘怀的并不是某个谁,而是当初为之倾心不顾一切的自己。

23.谁都会害怕,尤其是拼了命的珍惜到最后却还是什么都留不住。

24.世界上,唯独骗不了的,是自己的心,它总在你最没提防时,暴露你的欢喜忧愁。

25.这世上最累的事情,莫过于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心碎了,还得自己动手把它粘起来…

26.不保留的,才叫青春。不解释的,才叫从容。不放手的,才叫真爱。不完美的,才叫人生。

27.这个世界上最不开心的,是那些懂得太多和想得太多的人。

28.成熟,就是越来越感觉以前的自己像个傻子。本文来自

29.人永远都不会老,老去的只是容颜,时间会让一颗灵魂变得越来越动人。

篇6:社会哲学语句

零谦虚者的起点,骄傲者的终点。

逆境使人深刻地认识自己。

社会不会等待你成长。

过去——我们已经无法回头。

成功者找方法,失败者找借口。

领导就是选对人,最好的人才是免费的。

上一篇:大学生实习报告盖章下一篇:斗笠山镇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