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名著及哲学经典

2022-08-28

第一篇:外国名著及哲学经典

西方哲学经典名著选读

西方哲学经典名著选读目录(31篇)

1、柏拉图:《理想国》

2、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政治学》

3、奥古斯丁:《上帝之城》、《忏悔录》

4、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

5、托马斯·莫尔:《鸟托邦》

6、笛卡儿:《谈谈方法》、《第一哲学的沉思》

7、休谟:《人性论》

8、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9、卢梭:《忏悔录》、《社会契约论》

10、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

11、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逻辑学》、《美学》

12、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13、詹姆士:《实用主义》

14、尼采:《权力意志》、《悲剧的诞生》、《查拉斯图拉如是说》

15、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引论》

16、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林中路》

17、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18、弗洛姆:《自由的恐惧》

19、萨特:《存在与虚无》

20、罗素的:《西方哲学史》

第二篇:以《红楼梦》为例浅谈经典名著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王乃芳

文学名著的节选在语文教材中历来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文学名著的阅读与教学也在经历着一些变革。要真正发挥名著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就要改变观念,补充相关的理论知识,了解古今文化差异,体会人物形象的多义性,在网络阅读逐渐风靡的时代,坚持文本细读等,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学名著的内涵,发现文学名著的价值,感受文学艺术的魅力。

一、语文教学的现代化

教育面向现代化决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一方面是教育要为社会建设服务,要适应国家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是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要跟上时代,不断改革和发展。具体到教育中的某一方面比如学校教育中的课堂教学也应该遵循这一观念,学校教育的现代化,不仅体现在校园建设、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上,也不仅体现在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技术的利用上,而更重要的应该是思想和理念上的现代化,尤其是对于语文这样一门人文性的学科,它必然要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弘扬,进而就涉及到语文教学中名著的阅读和教学。

二、经典名著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文学名著在各阶段的语文教学中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并且不可或缺。但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文学名著的教学却未必起到预期作用,相反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亟需去解决。

(一)文学欣赏中的共鸣问题

有一个例子可以很好地呈现这一问题。人教版高中语文《林黛玉进贾府》一课中贾宝玉和林黛玉初次见面的场景是《红楼梦》中的一段经典描写,贾宝玉初见林黛玉就说了一句“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单就《红楼梦》中宝黛爱情这条线来讲,这句话是照应了小说开头的木石前盟,也为两位主人公以后的感情发展做了暗示。在讲解这一课时,很多老师也给学生放了比较经典的83年版《红楼梦》中相关的视频,但是,根据笔者及同事的授课实践,很多学生在看到视频中贾宝玉对林黛玉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这句话时,会在下面偷笑,甚至有同学起哄,颇有看笑话的感觉。这是因为这句话在当代社会是搭讪美女常用的一句话,而且已经被认为是并不高明的搭讪方式,所以学生如果不了解其它背景资料而单纯听到这一句话时会不以为然地起哄。但是在曹雪芹生活的时代,这句话没有这一功能,所以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如果能将《红楼梦》开篇的女娲补天、木石前盟等故事讲解一下,学生就容易理解并融入情境了,这其中的关键就是让学生明白古人和今人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古今文化是有差异的,这样让学生融入当时的情境就比较容易产生共鸣,进而被名著所感染、净化。

(二)人物形象的解读

“文学的本性决定了对它的理解、阐释必然是多元,甚至无穷尽的,而且随着阅读对象、时间、空间的变化而不断地发展。”一部伟大的作品总是可以让不同的人群从不同的角度看到其价值。《红楼梦》当然如此,鲁迅先生对这部名著有过一个经典的评价:“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所以首先从内容上来讲,文本就具有了多义性,这也是好的作品经得起时空变换的一个前提。当然在教学中,教师不会把这部著作从每一个角度都讲解给学生,这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即便是研究《红楼梦》的专家学者也未必能够面面俱到。具体到学校课堂中对名著的讲解,一般教材都是选取其中的某些回目里面的某一段,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因为是小说,大概要涉及到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的讲解。其中争议最大也是最值得商榷的就是对人物的评价和讲解。

通过观摩一些教师的授课,笔者发现教师在课堂上对名著中的人物分析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比较常见的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对重要人物讲解比较浮浅,寥寥几句带过,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进而也影响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二是对小说中人物分析片面化,以偏概全,有些甚至简单地以阶级划分人物,甚至将人物性格的某些特征一概归为封建社会的原因,而忽视了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超越时代的人性。这样是不负责任的,经典名著之所以经得起时间长久的考验,不仅因为其内容具有多义性,更包含了人物形象的生动性和多面性。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了圆形人物的概念,指的是人物性格比较丰满,表达出了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这也符合人们平时所谓“人性复杂”的常理。《红楼梦》这部伟大的小说塑造的人物更是体现了这一特点。它里面的人物都是复杂而多面性的。教师在分析这些人物的时候,要体现出这一特点。

比如对宝钗的解读,一般都会讲到她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这样的结论当然不能算错,但是对于学生来讲,这样一句简单的评判似乎无关痛痒,与其下这样一个口号式的结论,不如通过具体的事例分析一下宝钗的性格。比如她为什么会来到贾府,她对宝玉到底是什么样的感情,宝玉挨打她去探望的时候是怎样的行为和言辞以及读者可以猜测一下她的心理活动,她的屋子像雪洞一般以至于贾母都说太素了,她过生日的时候点的戏文又都是长辈喜欢的,她在花园里听到丫鬟小红和坠儿的私语为了不被怀疑却说是在找林妹妹(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等等。

对贾政的解读,在官场上这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封建官员形象,他对贾雨村的照顾,在葫芦案中起到的作用,“四大家族”的称号等,这些都让人体会到一个封建官僚的伪善嘴脸,但是他对宝玉的一次次责骂和痛打又让人体会到一个父亲的苦心和无奈,对家族命运的维系又让人了解到这也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另外有著名学者(逄增玉)认为他在和王夫人议完事后便到赵姨娘处歇息又暗示出他和他的妻妾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83年版电视剧《红楼梦》中有关赵姨娘角色的选择问题。

对探春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人教版高中语文《抄检大观园》一课中她的刚强干练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训斥自己的生母赵姨娘时,好似在斥责一个毫不相干的人,显得过于无情,但在她远嫁他乡时,别人虽然也伤心,却唯有她训斥过的生母哭得最伤心。这些内容结合起来充分展示了这一人物形象刚强干练之外的悲剧性。

类似这些复杂的人物形象在《红楼梦》中比比皆是,关键是要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欣赏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义性、真实性,感受名著展现出来的艺术价值。

(三)文本细读与审美效果

文学是审美的,前提是要亲自去“审”读文本,经典文学名著一定是耐得住品味的,但首先要耐心去“品”。钱理群先生曾经讲过:作品的价值是要在读者的创造性阅读中去实现的„„经典性的作品更是常读常新,每一次新的感悟都会带来新的发现的喜悦,文学的魅力也就在于此。”(钱理群《〈雷雨〉的多重解读》)而当下的学生(大学中文专业的除外)对名著的阅读量远远不够,或者他们更热衷于网络阅读而对传统的纸质书籍缺少耐心与兴趣。如果一部名著学生连读都没有读过,那么老师在讲解的时候,学生就很难进入情景,更不用说引起共鸣净化心灵了。而这种现象在中学语文或者中职语文教学中并不罕见。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中心,语文教学的一个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读书。读书不仅仅是在有限的课堂上,而更多的应该是在课下,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名著节选的时候,学生应该提前在课下了解该部名著的相关内容,甚至是要读过该名著。不然仅仅靠课堂几十分钟的讲解,也很难全面理解一部名著的文学价值。

总之,要发挥名著节选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与价值,就要改变对名著泛泛而谈,人云亦云的统一观点,改变对名著文本中人物形象的“概念化”分析,而要让学生真正地去读文本,去欣赏名著,在文本细读和教师的透彻讲解中真正体会到文学艺术的魅力。

第三篇:中山大学外国哲学考研经验(2010年)

我本科在广东药学院(广州的一个二本学校)学生物技术,报考的是中山大学的外国哲学专业(中大哲学系在09年的排名中名列国内第三),参加2010年考试后初试总分365,政治74,英语57,专业课一西方哲学史132,专业课二普通逻辑102,初试排名12,复试后排名未知,被录取为中大2010届外国哲学专业自费生。

下面介绍一下我考哲学研究生的经验,供对哲学感兴趣的朋友们参考一下。

首先考研也是一种考试,不是说你多有哲学智慧就能考多好,想要在中国大陆范围内读研究生就必须通过这样一种考试来表现出你的水平,所以了解考试模式和考试重点是非常重要的。不管对政治英语还是哲学专业课都是如此,最有潜力成为哲学家的学生在考研中不一定能得最高分-----虽然分数也绝不会太差,但是最有潜力的人研究过考试模式和重点后一定可以得最高分。大家不仅要极尽所能提高自己的公共课分数,也要极尽所能提高自己的专业课分数。另外,不同学校哲学系的研究重点和研究风格不同,则考试重点和出题方式也当然不同,比如有的学校的哲学史考试注重考查广度----看你了解多少哲学家和多少种哲学概念/思想,有的学校注重考查深度-----每年都是考那几个重要的哲学家,换着角度出题,看你能谈出什么新见解。所以不管考什么学校的什么专业,研究历年真题都是考研的头等大事!另外,要考好还是要下苦功夫,想要投机取巧是不可能考好的,关键是我们知道要把功夫下在哪里。 以上说的是大陆的考试,中大哲学系排名国内第三事实上是说大陆第三,如果你有能力和财力去香港台湾或者欧美读哲学研究生的话当然更好,香港和台湾的一些大学比清华北大实力还要强,欧美的牛校就更不用说了。而且在这些地方学哲学不用受意识形态的约束,不用处处提防得罪了老马,另外国外大学的那种浓厚的研究氛围和严格的学术规范和学术训练以及外语思维的形成都是国内比不上的。

另外,选择哪个大学的哲学系也是很重要的。不管国内国外哲学毕业生的就业都不容易,所以应该尽量选择一个名牌一点的学校,这样哪怕以后去高校当老师也更容易一些,而且名校的留学深造机会也比较多。另外,国内的哲学系本来就不多(曾几何时全中国仅北大一家有哲学系),又由于马哲一家独大其他专业长期被压制,文革时哲学界大受挫折,又长期没有对外交流,中国在国际哲学界的影响很小,国内真正有实力的哲学系并不多,而且哲学类专业又长期招不到好学生,在一个一般院校学哲学可想而知能学到什么东西。我今年怕上不了中大就申请了一个调剂学校,这所号称其科技哲学排名全国前十的学校连哲学系都没有,而是把哲学专业放在公共管理和思想政治的什么学院,每年都需要调剂才能够招生人数,而且老师没几个却一个专业就招十几个学生(很多名牌大学的一个专业才招一两个),连本来是考化工法律什么的学生也接受其调剂!所以后来这所学校给我公费我也没去。因为哲学是冷门,所以国内哪怕是名牌一点的学校也不是很难考的,大家不必怕竞争大而放弃名校。另外就是我之前说的,不同学校的哲学研究方向和风格很不同,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哪怕都是外国哲学专业其研究内容也很不同,考试重点也很不同。我最早是打算考复旦的外哲,因为听说复旦外哲国内第一,但是最终因两个原因而放弃了,一是复旦太有名了大家都去考竞争比较大,而且上海离广州太远获取考研信息不方便,而我想一年就考上,考复旦我可能需要两年才行。另外中大哲学系在国内排五六名实力也不错(这个是09年之前的排名),离我们学校又近,考研时去找中大的朋友或者师兄师姐帮忙都比较容易。二是我后来听说了一个新闻,说是有个华侨给复旦哲学系的捐款被复旦校方擅自挪用到其他地方,就觉得复旦很不重视哲学系,气氛不够好,而我知道中大是很重视其哲学系的。另外我感觉中大比较公平比较开放比较注重海外交流。这从几个地方可以看出来,一是中大的历年真题考录比例保送人数参考书目全部都在其校方网站公布出来。二是很多大学的外国哲学专业课都要考马哲或者包含马哲的哲学基础,中大却没有,而且专业课二可以自己选择考中哲或者普通逻辑,同时方

便了文理科的学生,而且显然比其他大学更重视逻辑训练对外哲研究的重要性----这种理念是比较接近西方的。三是中大的参考书目都尽量采用国内最新出版的西方人写的经典著作,包括梯利的斯通普夫的哲学史和所罗门的《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等,而不像其他大学各自用各自学校出的哲学史,复旦竟然用增古嘏写的那本那么老的哲学史,找都找不到!晕死。。。所以它在09年的排名中被中大反超也是很正常的。北京的学校我感觉竞争太大就没有去仔细了解过,而且我挺喜欢广州这个城市的,觉得北京环境不如广州好,而且政治气氛太浓,不如广州开放,虽然北大等校容易获得的政治资源也是一大优势。选择学校和专业也看个人喜好吧!我说的就这么多啦~

确定了专业和学校后就要认真看书啦!中大外哲指定的是斯通普夫写的哲学史,前几年也有指定过梯利的那本哲学史,而且听说他们本科生用的也是梯利的。斯通普夫版的特点是通俗易懂,缺点就是不够深入,把很多哲学问题简化了,然后是讲的比较客观简练,为避免误导读者的思维作者很少讲自己的观点,很多东西要读者自己分析和总结,不像国内出的很多哲学史什么都总结好了你只管背就是了----这方面也反映了国内教育和国外教育的不同。可惜这本书讲的太简练读者也很难分析出什么东西,必须对照其他哲学史才能深入理解各个哲学家的思想。这本书之所以简练是因为它内容太多,包括了现代哲学部分,不过因为中大偶然也会考到一些跟现代哲学相关的问题,所以这本书还是很有用的,你只要把该书的现代哲学部分认真读两遍就差不多了,不需要再去找专门的现代哲学史来读了。

我复习西哲史的过程是:先看了哲学导论性质的书,同时看了一本哲学原著感受一下哲学是啥样子(很遗憾也是迄今唯一的一本,是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集》,自我感觉这本书还挺适合初学者了解哲学的思维方式的)。之后又看了经济学艺术论全球通史心理学方面的书以帮助哲学理解,其实也是有意识地对自己进行“博雅教育”(博雅教育可以说是人文教育,不过又和国内一般讲的人文教育不同,中大去年也成立了一个博雅学院,对博雅教育感兴趣者自己去搜吧!),看这些书其实对考试没什么帮助,但是的确帮人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对长久的哲学研究必有帮助。其实历史上很多哲学家都是通才,至少在另一个领域也是专家,所以很多导师也很喜欢跨专业的考生。我认为初学哲学者是很有必要学习一下哲学导论或者概论的,这样可以对哲学有一个全面深入客观的了解,而不会被从小形成的那种对哲学的偏见所误导(我们的政治课及各种畅销的人生哲学类书籍对此偏见的形成颇有功劳),也可以避免一开始就被某种哲学或某个哲学家所影响限制了思维甚至走火入魔。对导论性质的书我首推美国人所罗门写的《大问题》,然后美国人沃尔夫写的《哲学概论》也很不错,这两本书都很适合对哲学没有一点了解的人,但是又不失客观与深刻。国人写的书里面我觉得《写过大众的西方哲学》这本书还不错,但是不如前两本好读。千万不要看那些马哲学者写的哲学导论,否则还不知道你被导到哪里去了。看完导论性质的书后我就开始看哲学史了,先是看梯利的看了两三遍,后来又把斯通普夫的看了三四遍,结果还是懵懵懂懂,看过和没看过好像没多大差别,好像懂了又好像没懂,我后来只好把梯利的斯通普夫的张志伟的《西方哲学十五讲》赵敦华的书对比着看才真正看懂了。现在看来梯利的书太繁杂术语多,不好理解,那时应该先看斯氏的再看梯利的比较好,不过为了对哲学史有个大概的了解也应该抓住一本先看上几遍再和其他书对比看。好在中大每年考的重复性很高,康德必考而且至少有四十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也是必考,而且经常要对这三者进行对比讨论。然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经院哲学(包括唯名论维实论)经常考,黑格尔苏格拉底启蒙运动偶尔会考。现代哲学部分近年每年考一道题,出的题大多都可以在斯氏那本书里找到。这些考点里面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康德是最难理解也是最多分的,所以当时我把好几本书的重要考点对比研究了一遍-----比如说把每本书里面讲康德的部分都看一遍,看看各本书讲的有何不同和相同,这样你所了解的就不是一家之言,可以对康德有更加深入全面客观的了解。黑格尔的哲学虽然也难

懂不过考得比较少,背下一些基本知识就行了。以前中大初试有考原著段落分析,现在不考了。复试虽然说是考原著,其实考的是现代哲学部分,不过这部分在初试完再复习也不迟。另外,哲学词典对考研复习也很有帮助,词典上的内容比较全面而且一般是业内比较公认的说法,不过考西哲的话我也建议读西方人编的哲学词典,国内的有些词典还是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我在读完斯氏的书五六遍后做了笔记,做笔记就是要用自己的话把教材复述一遍,这样才算是真正理解了。后来我对比研究了其他哲学史后对笔记进行了补充和修改,所以笔记一定要留够空白以补充内容。最后就不看教材只看笔记,看熟后就不看笔记把关于一个哲学家思想的全部都口述一遍,能基本完整地口述出来的话考试就没问题了。临考前我又回过头把《大问题》看了一遍,思考和了解一下哲学的全貌,以应对可能的偏题怪题。关于逻辑学的复习:对专业课二普通逻辑我采用的办法就是看一本书做一本习题,指定书目有三本,都是内容基本相同的不同版本的书,我就先看简单的再看难的那本,把每本后面的习题都亲自做了一遍,然后把历年真题研究一遍,把常考部分重点练习和记忆了一下。结果出来后普通逻辑比想象的要低,因为之前觉得普通逻辑很简单就没有花太多时间,很多有疑问处没有找人询问,还侥幸地以为某些机械记忆的内容不会考很多,结果本来容易拿分的普通逻辑却成了拉分的科目。所以跨专业的考生一定注意把自己弄不懂的地方想方设法找人去请教,否则一知半解就上考场结果会很惨。下面是我那时用到的教材(11年后好像增加了对逻辑学史方面的考察,这方面的书很多

最后补充一下答题方法:

答题的原则是:1.把所有题目都答完 2.按照每道题目的分值来分配答题时间 3.每道题都尽量多写

我的经验之谈就这些,其他的信息大家要学会去网上搜索、去了解(在中大研究生招生网和中大哲学系网站有很多重要信息,可以从人人网、朋友网找师兄师姐),对于跨专业考哲学的人来说网络就是一个大课堂。下面我给出一些曾对我有帮助的网页以及我自己在网络上的一些总结。

推荐阅读:

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中山大学历年专业课考研试题汇总

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完全备考手册【考研必读】

中山大学考研专业课高分必备指南

中山大学考研研究生报录比

公共课(政治、英语、数学)下载

第四篇: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名著

商界需要哲学思想,读读哲学总没错~ 《理想国》 柏拉图

理想的国家是正义的,国家的正义来自统治者——哲学家的正义,哲学家的正义来自至善。至善、神圣、圆满。拥有至善就拥有最真实的快乐,所以正义的就是幸福的。 《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

《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史上最早的论文体哲学著作。亚里士多德明确把第一哲学的对象归结为“实体”,这标志着哲学思维的一大突破,从此哲学成为科学。 《忏悔录》 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是西方世界“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典范。他的成名作《忏悔录》位列世界三大著名忏悔录之首,是西方哲学名著与文学名著。 《新工具》 培根

“知识就是力量”第一次揭示了知识的真正意义,“新工具”——经验归纳法是实验科学的第一个科学的方法,这奠定了培根“近代实验科学始祖”的地位。 《哲学原理》 笛卡尔

近代科学的始祖笛卡尔,用他的理性主义演绎法,创立了近代唯理论哲学体系,理性代替信仰成为权威,从而成为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第一个为人类争取理性并保持权利的人。 《伦理学》 斯宾诺莎

斯宾诺莎的《伦理学》以几何学方法展示了一个由本体论、认识论和伦理学组成的为大哲学体系,其所达到的哲学境界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人类理解论》 洛克

洛克批判天赋观念论,主张心灵白板说,论证认识起源于经验,解决人类知识的起源、确定性和范围问题,是西方哲学史上一部承前启后的著作。

《哲学通信》 伏尔泰

伏尔泰的《哲学通信》是报晓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的第一声雄鸡鸣啼。该书通过对英国经验论哲学、宗教宽容政策及政治平等理念的推崇与赞誉,拉开了法国启蒙运动的帷幕。 《人类理解研究》 休谟

该书重点说明了我们所运用的观念的性质以及我们在做推理时的心理作用的性质。该书释理细腻,风格沉静平和,基本反映了休谟的哲学思想和行文气质。

《纯粹批判理论》 康德

这是康德的主要著作,全面揭示了人类认识的原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范畴的改造创立了先验逻辑,从逻辑上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了彻底的批判。 《小逻辑》 黑格尔

这是黑格尔的主要著作,构建了一个融思辨逻辑、形而上学本体论相统一的完整体系。它代表了形而上学和辩证法发展的高峰。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叔本华

叔本华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将存在论与人生价值论直接打通,他开启了哲学发展的新路、新的可能,即直接具有人生感悟和艺术品的哲理表述的可能。

《查拉斯图拉如是说》 尼采

这是尼采最富灵感、最具表现力的作品,是一部公认而又很难理解的作品。尼采给这部书写的副标题是“一部人人都看而又没有人能懂的书”。

《现象学的观念》 胡塞尔

现象学的目的是解决认识何以可能问题、为自然认识奠定基础;任务是研究意识的本质把握意识的规律;方法是现象学还原之中的直观和本质直观;对象是纯粹意识。

《实用主义》 詹姆士

这是实用主义哲学的一部标志性著作,是一部人人读得懂却又常常遭到误解和批评的著作。 《哲学的改造》

杜威

在整个现代西方中,唯一的一部自觉去挖掘时代精神,从时代发展变化中去寻找哲学改造的可能性和必然性的典范之作。 《逻辑哲学论》 维特根斯坦

分析哲学中首屈一指的经典之作。在这本两万字的小书中,维特根斯坦声称已经解决了所有的哲学问题。分析之精巧、结论之大胆、体例之独特令人惊异,最终答案之简单尤其令人吃惊——“凡可以说的都可以清楚的说;而对于不可说的东西必须

第五篇:哲学超经典事例)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一)

一、背景材料

(一):

“三日”吕蒙

三国时,吴国大将吕蒙十五六岁就跟随姐夫去打仗,英勇善战,屡建战功,31岁便升为拱野中郎将。但是他的文化水平很低,常常词不达意,闹出笑话。于是,吕蒙听从孙权的教诲,发愤攻读,并且进步很快。赤壁之战之后,鲁肃接任吴国统帅。鲁肃早先知道吕蒙是文盲武将,很看不起他。有一次,鲁肃路过吕蒙防地,提出好多战略上的问题,故意为难他。鲁肃本以为吕蒙会瞠目结舌,不料吕蒙对答如流,有的连鲁肃也未曾想到。鲁肃大为惊喜,称道:“学识渊博,非吴下阿蒙。”吕蒙听后幽默地答道:“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看。”

背景材料

(二):张飞与酒

在《三国演义》第十四回中,刘备起兵讨伐袁术,临行前叮嘱张飞要守好徐州,切不可饮酒。张飞一一应承。当晚,张飞宴请众官,席间张飞强行劝酒并毒打曹豹,自己则喝得酩酊大醉。曹豹深恨张飞,连夜送信给吕布,约他前来偷袭徐州。结果,张飞力不能敌,弃城而走。在以后的第七十回中,张飞在巴蜀一带战败张郃之后,挥军乘胜追击,一直赶到宕渠山下,张郃据守山寨不出,张飞利用酒醉鞭打士兵诱引张郃偷寨,结果中了张飞的埋伏,宕渠寨、蒙头寨、荡后寨均被张飞夺取。

二、哲理点评: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人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只要勤奋学习,不断追求,就会有所进步,令人刮目相看。吕蒙“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看”和张飞的胜利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道理。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二)

一、背景材料 : 科学输血的历程

据医学史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拉丁美洲的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造血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二、哲理点评:

唯物辩证法认为,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从科学输血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因此,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三)

一、背景材料 : 变废为宝

美国当代石油大王哈默从60年代开始,就热衷于石油开发事业。当时有一家叫德士的石油公司,在旧金山以东的河谷里寻找天然气,钻井到5600英尺时,仍然不见天然气。公司决策者认为耗资太多,再钻下去可能徒劳无功,便鸣金收兵,宣判此井“死刑”。哈默知道这一消息后,立即派专家进行考察,在原井上架起钻机,又钻进3000英尺,天然气喷涌而出。后来,他又听说举世闻名的埃索石油公司和壳牌石油公司,在非洲的利比亚由于探油未成扔下不少废井,便果断地带领大队人马开往该地,在被判了“死刑”的油井上又架起了钻机,继续深钻,很快就打出九口高产自喷油井。

二、哲理点评: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首先从量变开始,没有一定程度的量变的积累,就不可能有事物性质的变化;事物的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引起质变。石油大王哈默,能够在别人废弃的油井上钻出石油,充分体现出了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

三、背景材料 :田忌赛马

战国时齐威王和田忌赛马,两人各出上、中、下等马三匹,比赛时,以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由于齐威王珠马无论哪一等都比田忌的马强,结果田忌三战三败。田忌的好友、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孙膑得知此事,帮他出了一个好主意,并请求齐威王再比一次。比赛又开始了,这时田忌以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结果二胜一负,这次田忌胜利了。

四、哲理点评:

这则故事包含了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排列顺序上不同而产生质变的哲学道理。唯物辩证认为,事物的质变,就是事物从一种质态到另一种质态的尺跃,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田忌采纳孙膑的意见,马仍然是原来的马,只是改变了与对方赛马的“排列顺序”,所以就由输变赢。这就是启示我们,要促使事物向好的方面的发生质的变化,不但要注意量的积累,循序渐进,而且还要把握“空间结构形式”的变化,杨长避短,发挥优势,这样才能夺取胜利。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一)

一、背景材料

(一): 以愚困智

北宋初年,南唐还没有纳入宋的版图,但此时南唐后主李煜已经向北宋称臣,每年要向北宋纳贡。

有一年,南唐派使者前来纳贡。派遣的使者是江南最有学问的文士徐弘。按照惯例,北宋政府要派官员做押运使,接受贡品。但是满朝文臣都自认为才学不及徐弘,怕丢了大宋的面子,被南唐使者耻笑,因而没有人敢前去做押运使。

宋太祖突发奇想,很随意地派一个目不识丁的侍者前去做押运使。满朝文臣都大吃一惊,连宰相也不解其中的奥秘。但是既然是皇帝亲自下的圣旨,且时间紧迫,只得催促那个侍者赶快动身。

侍者来到长江边,与南唐使者相见。一上船,徐弘便滔滔不绝地谈古论今,词锋锐利。那些有些学问的陪同人员交口称赞;而那个目不识丁的侍者却根本就听不懂对方在说些什么,所以也就只好无言以对,出于礼貌,只能点头称是。

徐弘不想在宋的使者面前丢南唐的面子,更不了解对方的深浅。看到对方不说话,心里越发没底,只是喋喋不休地说个不停。北宋侍者还是出于礼貌,频频点头称是。一连几天,对方从不辩论,只是徐弘一个人唱独角戏,只说的口干舌燥,疲惫不堪。时间久了,徐弘便觉得没趣了,也只好停了下来,再也不吭声了。

背景材料

(二):“九道门”的追求

一个男人来到一家婚姻介绍所,进了大门之后,迎面又见两扇小门。一扇门上写着:美丽的;另一扇门上写着:不美丽的。男人推开了“美丽”的门。迎面又是两扇门。一扇写着:年轻的;另一扇写着:不太年轻的。男人推开了“年轻”的门。迎面又是两扇门。一扇写着:善良温柔的;另一扇写着:不太善良温柔的。男人推开了“善良温柔”的门。迎面又是两扇门。一扇写着:有钱的;另一扇写着;不太有钱的。男人推开了“有钱”的门。——就这样一路走下去,男人推开过美丽的、年轻的、善良温柔的、有钱的、忠诚的、勤劳的、文化程度高的、身体健康的、有幽默感的等九道门。当他推开最后一道门时,门上写着一行字;你追求的过于完美了,这时已经没有再完美的了,请你到大街上去找吧。原来,他已经走到了婚姻介绍所的后门。

二、哲理点评: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矛盾的双方既互相排斥又互相斗争,在一定条件下互相依存,并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宋太祖正确地处理了“愚”和“智”这一矛盾关系,置南唐使者徐铉于英雄无用武之地,从而在外交上取得了胜利。“九道门”的追求也体现了同样的道理。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二)

一、背景材料 : 林肯的用人之道

美国南北战争初期,林肯总统先是选拔没有缺点的人任北军统帅,这些修养甚好,几乎没有任何缺点的统帅,也没有才华,一个个被南军的将领打败,连华盛顿都差点丢掉。林肯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他分析了对方的将领,从杰克逊起,几乎个个都有明显的缺点,同时又都有个人特长。他得出了如下的结论——“李将军能善用其手下的长处,打败了自己任命的看起来没有任何缺点,同时也不具有什么特长的北军将领。”林肯毅然任命了酒鬼格兰特为北军将领,当时舆论大哗,人们说“昏君”用“庸才”北军完了。好多人晋见林肯,说格兰特好酒贪杯,难当大任。林肯不为所动坚持任用格兰特。事实证明,正是由于对格兰特的任命,成了美国南北战争中北军取胜的转折点。

二、哲理点评:

唯物辩证法认为:上述事例可以看出,任何事物都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任何事物都有两点,而不是一点,要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对矛盾作全面的分析。既要看到事物的这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的那一面,即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办好事情。

三、背景材料:相克相生的谋略

处于亚热带的印度、缅甸等国蛇是非常多的,蛇的攻击对象是青蛙。蜈蚣是种小动物,它那发达的毒腺足以使比它大得多的毒蛇毙命,一般的毒蛇对它无可奈何。青蛙在毒蛇面前是弱小者,但它可以以蜈蚣为美食。蜈蚣不怕凶狠的毒蛇却怕青蛙。有趣的是,捕蛇者经常发现三个冤家对头同处一室却能相安无事。它们不会有谋略的,可是经过了世代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它们不仅形成了捕食弱者的本领,也形成了利用自己的克星的天敌保护自己的本领。因为如果蛇吃了青蛙,自己就会被蜈蚣所杀,而蜈蚣若杀了青蛙,自己立刻会成为青蛙的盘中餐,而青蛙如果贪吃了蜈蚣,毒蛇便会毫无顾忌地把青蛙吃掉。

四、哲理点评:

矛盾双方是对立和统一的,共同存在于矛盾的统一体中,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所以我们要用两点论、两分法看问题、办事情。相克相生的谋略其实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

上一篇:网格化监管实施方案下一篇:武汉婚纱摄影前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