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2024-05-16

北师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共13篇)

篇1:北师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北师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应该怎么设计?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北师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欢迎大家阅读。

北师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1[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激发好奇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出示一块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两个把手之间的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剪刀张开的口又怎么变化?

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二、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

共能组成几对角?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何语言准确表达;

有公共的顶点O,而且 的两边分别是 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结论:相邻关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

3、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两条直线相交 所形成的角 分类 位置关系 数量关系

教师提问:如果改变 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和对顶角的性质

三、初步应用

练习:

下列说法对不对

(1)邻补角可以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

(2)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3)对顶角相等,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

四、巩固运用例题:如图,直线a,b相交,求 的度数。

[巩固练习](教科书5页练习)已知,如图,求: 的度数

[小结]

邻补角、对顶角、[作业]课本P9—1,2P10—7,8

北师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2[教学目标]

1、理解平行线的意义,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理解并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内容;

3、会根据几何语句画图,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

4、了解“三线八角”并能在具体图形中找出同位角、内错角与同旁内角;

5、了解平行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举例加以说明.[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概念与平行公理;

2.教学难点:对平行公理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相交线是如何定义的?

二、新课引入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除平行外,还有哪些呢?

制作教具,通过演示,得出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及平行线的概念.三、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平行线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直线a与b平行,记作a∥b.(画出图形)

2、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1)相交;(2)平行.3、对平行线概念的理解:

两个关键:一是“在同一个平面内”(举例说明);二是“不相交”.一个前提:对两条直线而言.4、平行线的画法

平行线的画法是几何画图的基本技能之一,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经常遇到画平行线的问题.方法为:一“落”(三角板的一边落在已知直线上),二“靠”(用直尺紧靠三角板的另一边),三“移”(沿直尺移动三角板,直至落在已知直线上的三角板的一边经过已知点),四“画”(沿三角板过已知点的边画直线).四、平行公理

1.利用前面的教具,说明“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2.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提问垂线的性质,并进行比较.3.平行公理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即:如果b∥a,c∥a,那么b∥c.五、三线八角

由前面的教具演示引出.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形成的8个角中,其中同位角有4对,内错角有2对,同旁内角有2对.六、课堂练习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可能的位置关系是.2.在同一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交点个数可能是.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B.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C.经过一点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D.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4.若∠ 与∠ 是同旁内角,且∠ =50°,则∠ 的度数是()

A.50° B.130° C.50°或130° D.不能确定

5.下列命题:(1)长方形的对边所在的直线平行;(2)经过一点可作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3)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不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相交;(4)经过一点可作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A.1 B.2 C.3 D.46.如图,直线AB,CD被DE所截,则∠1和 是同位角,∠1和 是内错角,∠1和 是同旁内角.如果∠5=∠1,那么∠1 ∠3.七、小结

让学生独立总结本节内容,叙述本节的概念和结论.八、课后作业

1.教材P19第7题;

2.画图说明在同一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及交点情况.[补充内容]

1.试说明,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2.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仅有两种:相交或平行.但现实空间是立体的,试想一想在空间中,两条直线会有哪些位置关系呢?(用长方体来说明)

篇2:北师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创设情景,帮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概念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能运用三边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难点

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应用三边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本节课件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回顾与思考、情境引入、三角形的概念、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练习应用、课堂小结、探究拓展思考、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 回顾与思考

1、如何表示线段、射线和直线?

2、如何表示一个角?

第二环节 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让学生收集生活中有关三角形的图片,课上让学生举例,并观察图片.

活动目的:让学生能从生活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感受到我们生活在几何图形的世界之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从而更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三环节 三角形概念的讲解

(1)你能从中找出四个不同的三角形吗?

(2)与你的同伴交流各自找到的三角形.

(3)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篇3:北师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笔者选作比较的是课改前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审查通过,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编著,2001年3月版,以下简称人教版)和课改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出版,以下简称北师版),均选取供一至三年级使用的教材。选取这两套教材是因为它们影响比较大,使用范围比较广,笔者也比较熟悉。选取小学一至三年级这个阶段的教科书进行比较,主要是新课程标准把现在的九年义务教育年限根据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分为了三个学段,其中一至三年级为第一学段。

鉴于数学的学科特点,笔者认为从目录、习题、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即可认为是相对全面的分析。

一、两版教科书目录部分的比较分析

对于数学教科书而言,目录是对内容的扼要概括,比较不同版本教科书的目录可以从整体上认识其不同。

通过上面的统计表我们可以看出:

1. 二者涉及的知识范围不同:

从单元目录的数量上看,人教版6册书共31个单元,北师版6册书共50个单元,北师版包含的知识内容明显多于人教版,新增加的内容有“比较”、“分类”、“位置与顺序”、“统计”与“对称、平移和旋转”等。

2. 二者目录的编排顺序与结构不同,体现了二者分别是

从不同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习惯和技能,人教版注重知识的规律性,北师版强调的是知识的分类。

3. 二者目录名称表达方式不同。

人教版旨在增加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认识,形成系统的学科知识结构;北师版重在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旨在培养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运用。如,在学习有关数的概念时,人教版运用“10以内数认识”(第1册),北师版运用的是“生活中的数”(一年级·上册);在学习图形的知识内容时,人教版运用的是“认识图形”(第1册),北师版运用的名称是“有趣的图形”(一年级·下册)。

二、两版教科书习题内容的比较分析

习题是数学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比较发现,两版教科书中的习题存在着不同的设计形式和不同的素材来源。

从习题设计形式方面看,通过统计,笔者发现人教版多集中于填空、口算和笔算应用题几种形式,这几种形式都设计了大量的习题运算,旨在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和运用;北师版习题的设计形式比较活泼,主要的形式有“说一说”、“连一连”和“划一划”等,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习题素材来源方面看,两版教科书中反映相同知识的习题素材来源相差甚远,人教版更直接地以数学方式学习数学,北师版则更注重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

三、价值取向的比较分析

教科书作为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自然也体现着教育的政治、社会功能和价值取向,这可以从两版教科书的很多内容中清晰地看到,教科书中的很多内容都和当时的政治背景和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

人教版所反映的多是传统文化观念和与时代发展的密切相关的主题,突出爱国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歌颂中华传统美德和科技体育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价值观的培养。例如在第1册第16页有结合画面来反映歌颂中华传统美德主题的?……;第5册第24页:“第十一届亚运会,我国体育健儿获得金牌183枚,银牌107枚,铜牌51枚,获得金牌数比银牌和铜牌总数多多少枚?”第6册第11页反映与科技进步的以我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速度来编制应用题。

北师版突出了人与自然环境、人类社会和谐相处的主题,在教科书中的具体范例有:二年级下册第52页的单元标题“回收费旧电池”;三年级下册第32页有这样一道练习题:“一个坏了的水龙头每分钟要白白流掉68克水,1小时浪费多少水?”这些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公民道德意识,从学生自身的体验中渗透了人们要对自然环境和周围事物有关爱与保护的意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4.

[2]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编著.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2001, 1-6册.

篇4:北师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

2、通过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生游戏互动——《报数游戏》。教师宣布游戏规则:从第一名同学起开始报数,当报到的数是5的倍数的时候,不能直接说出这个数,必须用字母m来表示。学生报数,教师适时询问m所表示的数字是几,并板书。当全部报完时,引导学生观察体会,字母可以表示一个不确定的数,引出课题《字母表示数》并板书。

二、出示儿歌,探索新知

1.儿歌接龙游戏。

出示儿歌:1只青蛙4条腿,2只青蛙8条腿……,让学生进行儿歌接龙。提问:这样说下去能说完吗?改怎样用一句话来表达这首儿歌呢?(学生畅所欲言)

2.如果用字母a表示青蛙的只数,你能用字母表示这首儿歌吗?(学生组内探讨,集体汇报,教师点拨)

3.老师这里有三种不同的想法,你同意吗?并说说理由

出示三种说法:a只青蛙a条腿;

a只青蛙b条腿;

4只青蛙4a条腿.

学生组内讨论,交流想法。教师点拨,指导学生理解第一种说法没有关注数量之间的不同及关系;第二种说法注意到了数量的不同,但是没有将它们的关系表达出来;第三种说法用字母表示出了两个数量间的倍数关系。

指导学生4ⅹ啊可以写作4·a或4a,数字一般写在字母前面(板书)

4.出示儿歌,让学生试着用字母来表示

1只青蛙1张嘴,

2只眼睛4条腿;

2只青蛙2张嘴,

4只眼睛8条腿;

……

请学生自主完成,并全班汇报,教师点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字母表示数的重要性。

5.说一说生活中什么时候还用到字母表示数。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时点拨。

三、课堂练习,巩固提高

1、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

4×b= x×5= ɑ×c=

1×x= ɑ×b= x×x=

2、手势判断对错。

(1)b×2可以写成b2 ( )

(2)b+b=2b ( )

(3) ɑ+5可以寫成5ɑ ( )

(4)6-c=6c ( )

(5)d÷7=7d ( )

3、用线段把左右相等的数连起来。

比ɑ多2的数 ɑ2

比ɑ少2的数 2ɑ

2个ɑ相加的和 ɑ+2

2个ɑ相乘的积 ɑ-2

4、在括号里填写含有字母的式子。

(1)一件上衣ɑ元,一条裤子比上衣便宜12元。一条裤子( )元。

(2)小刚每天看课外书15页,a天共看了( )页。

(3)一辆公共汽车上原有35人,到新站下去x人,上来y人。现在车上有( )人。

四、课堂小结,加深理解

在数学中字母可以表示不同的数,在生活中字母表示数又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方便,大家以后要灵活应用。

五、作业布置

完成课本63页试一试

板书设计

字母表示数

篇5:北师版七年级生物课件

一、教学目标

1、简述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

2、说出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和原料

3、了解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的实验探索

四、教学难点:光合作用原料的实验探索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营养。光合作用是生物圈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生命活动,是整个生物圈中物质和能量的基础。光合作用是在哪里发生的,需要哪些条件,又是如何进行的呢?这节课我们通过几个实验来了解光合作用。

(二)讲授新课

探究一: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

阅读教材72—73页学习活动的文字资料,完成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实验,思考:

1.为什么要对银边天竺葵进行暗处理?

2.为什么要对叶片进行部分遮光处理?

3.为什么要除去叶片中的叶绿素?为什么必须隔水加热?

探究二: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

阅读教材74——78页的文字资料,观察普利斯特里的著名实验,海尔蒙特实验,完成金鱼藻实验和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原料的实验,简述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思考:

1.带火星的小木条插入后,出现了什么现象?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2.如果将该装置放在暗处,能产生这种现象吗?这又说明了什么?

3.通过海尔蒙特的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4.海尔蒙特认为,柳树质量的增加来自水。你认为这样的看法对吗?

5.叶片A装置的作用是什么?

6.叶片A和叶片B颜色变化的不同说明了什么?

根据实验结果,简述光合作用的表达式,以及光合作用发生的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

探究三: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阅读教材78页的文字资料,简述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合理密植:在单位面积上栽种作物是,密度要适当,植株之间的距离要合理。

间作套种:根据不同作物的高矮不同、播种和收获时间不同等原因来合理安排种植。

(三)知识运用

1.小兰为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设计了如下实验:

(1)当图甲中试管内的气体充满二分之一左右时,迅速取出试管并将带火星的卫生香伸入管口内.结果卫生香猛烈燃烧起来(如图丙).该实验说明光合作用产生了_______.

(2)为探究“进行光合作用的是金鱼藻”,设置了如图乙所示的对照组.该对照组有一处明显错误,请你改正:应去掉图乙中的_______

2.某果农为了提高大棚作物的产量,采取了下列几项措施,其中不能达到目的是( )

A.适当提高二氧化碳浓度 B.合理密植

C.适当增加光照时间 D.保持棚内温度恒定

(四)归纳小结

1、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

2、光合作用需要光和叶绿体

3、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4、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和水

5、光合作用是生物圈中生物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基础

6、合理密植、间作套种等措施可有效利用光能

(五)随堂检测

1.在甘蔗的茎杆中储藏着大量的糖分,这些糖分是( )

A.由根从土壤中吸收来的 B.由甘蔗茎内细胞制造

C.由甘蔗的绿叶制造的 D.由甘蔗的果实制造的

2.世界上首先证明光合作用需要光的科学家( )

A.比利时的海尔蒙特 B.英国的虎克

C.荷兰的英格豪斯 D.英国的普里斯特里

3.关于光合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

B.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

C.绿色植物的叶片是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器官

D.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六、板书设计

第二节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1、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

2、光合作用需要光和叶绿体

3、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4、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和水

5、光合作用是生物圈中生物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基础

6、合理密植、间作套种等措施可有效利用光能

七、作业布置

1. 实验小组将某植物置于A、B两种不同浓度的二氧化碳环境中培养,其他条件均适宜且相同.然后将新增有机物量绘成图曲线.请据图回答:

(1)本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

(2)根据光合作用的原理,图中曲线A表示_______(填“高”或“低”)二氧化碳环境,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预习80——82页 人和动物的营养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篇6:北师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

作者:林斤澜,1923年6月1日出生。浙江温州人。中学时代曾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5岁离家独立生活。主要作品:《台湾姑娘》、《新生》等。

1.字词

褒(bāo)贬 飘拂(fǘ) 塞(sài)外 冰碴(chá) 耗(hào)子 乍(zhà)暖

2. 结构分析

一(1-3)引用几种说法,说明北方是否有真正的春天。

二(5-10)用江南春天和北国春天作对比,写出北国春风的特点,抒发对北国春风的喜爱之情。

三(11)直抒对北国春风的怀念之情。

3. 文章主题

这篇抒情散文描写了北国春风的粗犷、强劲、消冰冻、化霜雪的阳刚之气,表达了对北国春风的怀念之情,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4. 写作特色

(1)运用对比手法,采取欲扬先抑的写法。

(2)语言优美,用词准确生动,采用各种修辞手法。

5.与朱自清的《春》比较,南国的春风和北国的春风有哪些不同之处?

特点:北国的春具有粗犷之美、雄健之美、阳刚之美

比较:同样是写春风:朱自清笔下的春风是柔柔的,清新的悦耳的;林斤澜的笔下的春风则充满力度,充满豪迈之情。

6.作者为什么能把给人带来诸多不便,遮天蔽日,飞沙走石的春风写得如此之美?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篇7:北师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

作者简介: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人,现代作家。代表作小说《生死肠》,散文集《桥》、《回忆鲁迅先生》等。1935年因《生死场》而蜚声文坛。1936年东渡日本。l940年在香港发表了代表作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1942年病故,年仅31岁。

1:为什么写海婴喜欢拉我的小辫子?这似乎跟写鲁迅先生没有多大关系?

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位慈父,鲁迅先生很懂儿童心理,丰富了他的慈父形象

2:萧红从先生的饮食起居写到待人接物等许多日常小事,为什么单单从笑写起?

表现鲁迅先生乐观开朗的性格,让人觉得他亲切、可亲,拉近了伟人与读者的距离。

3:文中提到先生对青年人字迹潦草“深恶痛绝”,为什么还是戴上眼镜一一展读?

真心关爱青年人,对青年人既要求严格,又满怀慈爱

4:文中“贩卖精神”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直接点明冯雪峰的身份?

是隐晦的说法,生活在国统区,不便公开说。说明鲁迅先生与--人关系密切,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鲁迅先说话风趣、幽默。

5:文中主要描写了有关先生的哪些细节?为什么用那么多的细节描写来刻画

鲁迅先生呢?

走路的姿势

戴眼镜看字潦草的书信

亲自校对瞿秋白海上述林文稿

篇8:北师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一、运用材料情境, 让学生感知历史

创设材料情境是指教师运用历史图片、史料、FLASH动画、视频资料等, 把本不能再现的历史情境, 真实地或近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使得原本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 让历史本身的魅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各种形象直观的信息作用于学生, 必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学生的历史思维, 从而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镜头一】教师:在2010的上海世博会上, 中国馆有一镇馆之宝, 人气极高, 每天参观者络绎不绝。 (展示材料:《清明上河图》局部) 让我们来仔细看一看《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汴京城, 你看大街小巷, 店铺林立, 来往客商市民, 络绎不绝, 既有本地的车马, 也有外来的驼队, 汴河上还停靠了无数大小船只, 这些说明了什么?学生:人来人往, 商业繁荣, 经济发展……教师:说得好, 人来人往, 熙熙攘攘, 正说明了宋代社会的繁荣。 (展示材料:《清明上河图》细节图多张) 教师:仔细观察这些图, 宋代居民的餐桌上都有什么呢?学生甲:我看到集市上有卖米的、卖肉的、卖水果的, 宋代市民吃的东西应该很丰富, 有鱼有肉, 瓜果蔬菜, 应有尽有。教师:观察很仔细, 分析得很有道理。 (展示材料:占城稻、煤炭、宋代五大名窑和景德镇的精美瓷器的相关图片及材料) 教师:再看这些图片, 想一想宋代居民可能吃哪种主食?又用什么生火做饭和取暖?使用什么器皿呢?学生乙:占城稻的生命力强, 已在黄河流域种植, 水稻可能已成为北方人民的主食之一。学生丙:煤炭的开采量很大, 书上的那段材料也说明煤已经是宋代市民普遍使用的燃烧材料, 宋代人烧煤做饭和取暖。学生丁:瓷器制作技术高超, 宋代人日常用具应该多用瓷器。教师:说得太好了, 说明我们同学预习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了。教师:京城内外如此热闹非凡, 每天的交易量必定十分惊人。 (展示材料:“北宋都城汴京城内外遍布商店铺席, 还有定期的集市贸易……‘每一交易, 动即千万。’”) 教师:由这段史料看, 汴京是一个消费型城市。那么在金银铜铁等重金属货币流行的古代社会, 沉重的金属货币必定会给大宗交易带来困难。今天我们往往习惯于刷卡消费, 因为它方便快捷, 那么宋朝人又是如何克服沉重的金属货币所带来的困难的呢? (展示材料:交子、会子、关子等图片) 学生戊:纸币。……这一环节中, 教师大量展示虽源于课本而又比课本更加生动直观的图片和材料给学生。诸如, 《清明上河图》的细节图, 占城稻、煤炭、宋代五大名窑和景德镇的精美瓷器, 以及交子、会子、关子等相关图片, 还有一些文献史料, 其中蕴涵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学生通过《清明上河图》的细节图, 可以观察到汴京城商业很繁华以及城内百姓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情况;学生通过观察占城稻、煤炭和瓷器的图片, 知道了宋代农业的发展和手工业的进步;学生还通过观察交子、会子等图片, 了解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进而探究纸币出现的原因和影响。从读图研史的过程中, 学生既掌握了知识, 又提高了观察图片的能力和分析史料的能力。在教师设置的材料情境中, 学生仔细观察, 积极讨论, 求知的欲望、好奇的心理和解疑的要求被充分激发出来, 其间穿插教师的及时点拨, 使学生能更加深入地感知历史。

二、创设虚拟情境, 让学生体验历史

历史学科由于其过去性的特点, 很难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如果在课堂上创设新颖恰当的情境, 则有利于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激活学生的思维并引发其自主探究, 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 一定会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

【镜头二】教师:假如你是一位阿拉伯商人, 久闻“瓷之国”的美誉, 也为了追求财富, 踏上开往中国的商船。经过长途跋涉, 历经风险, 终于在南宋时期某年到达了中国, 作为外国客商, 有哪些港口可供停靠呢, 你会选择哪个港口呢?请说明理由。学生甲:如果我是那位阿拉伯商人, 我可能会去广州、泉州, 或者明州, 因为宋朝政府为了鼓励海外贸易, 在这些港口设置了专门管理和方便海外贸易的政府机构———市舶机构, 还有专供外商交易的场所———蕃市、专供外商居住的地点———蕃坊, 以及专供外商学习汉语的学校———蕃学。学生乙:如果我是那位阿拉伯商人, 我可能会去泉州。因为课文中小字部分介绍说泉州港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 还有那张沉船图片说明能拥有这么大商船的港口, 商业贸易肯定很繁华。学生丙:如果我是那位阿拉伯商人, 我可能会去临安。因为临安是南宋的都城, 有一首诗这样说:“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 (临安) 作汴州”。南宋都城临安的繁华一定不比北宋都城汴京差。这一环节中, 教师通过创设阿拉伯商人来华选择停靠经商港口的虚拟情境, 营造了一种历史氛围。学生则通过角色体验, 对历史进行积极探究, 尝试去解决疑难。学生甲运用课文中有关宋朝政府鼓励贸易的诸多措施, 诸如市舶司、蕃市、蕃坊、蕃学, 做出去到广州、泉州或明州的选择;学生乙通过课文中的小字内容中有关泉州港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港口之一的补充说明, 以及对考古发现的沉船图片进行分析, 做出去到泉州的选择;学生丙回答得更妙, 他运用已有的文学功底———诗歌, 做出去到南宋都城临安的选择。在教师创设特定的虚拟情境中, 学生带着兴趣去参与, 带着情感去体验, 带着疑问去思考。在学生自主探究和角色体验中, 学生体验了历史, 学会了把众多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 在不经意中掌握和巩固了知识, 还培养了综合概括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此外, 更让教师欣喜的是, 学生利用自己的语文知识解决了历史问题, 意外地实现学科综合, 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三、设置问题情境, 让学生思考历史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 须教有疑, 有疑者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习应从提出问题开始, 分析问题中发现, 解决问题后结束。教师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问题意识, 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探疑和解疑的精神, 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全面提高其人文素养。

【镜头三】教师:现在穿越剧很是流行, 我们也可以玩一次穿越, 如果你身在南宋, 你会选择前往东京, 还是前往临安?请说明理由。学生甲:临安, 因为南宋时南方比北方经济发达。 (由此引出经济重心南移的话题) (展示材料:战国经济图、唐朝经济图和宋朝经济图) 教师:请仔细比较这几幅不同时期的经济分布图, 看出什么变化了吗?学生乙:战国时期北方经济发达;唐朝时北方依旧发达, 但南方有发展;宋朝时南方比北方发达……教师:说得很好。所谓经济重心是指经济技术较为发达的地区。从这几张图来看, 全国的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在宋代时已经从北方转移到南方, 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那么,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展示表明经济重心南移原因的四组材料。材料一:唐后期, 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混战, 使关中地区经济受到破坏。五代之际, 黄河流域政权更迭, 战乱不已。其后, 北方历经靖康之难, 宋金对峙……战乱不休。材料二:吴越王弘俶募民能垦荒者, 勿收其税, 由是境内无弃田。……国人皆悦。———《资治通鉴》第二百八十八卷。材料三:宋代时南北气温普遍变冷, 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生长。材料四:西汉时, 南方人口2470685人, 占全国人口19.8%;唐朝时, 南方人口3920415人, 占43.2%;北宋时, 南方人口11224760人, 占62.9%。) 教师:仔细读懂材料, 看看你能不能从材料中读出有效信息, 来解释经济重心为什么会发生南移?学生甲: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黄河流域战乱比较多, 北方经济遭到战争的破坏。学生乙:从材料四中看, 从西汉到北宋,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这样就把黄河流域的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带到南方, 当然促进了南方的开发。学生丙:材料三说南方的自然条件比北方好。学生丁:材料二说南方政府比较重视农业生产, 采取措施鼓励人民生产, 赢得人心。……此环节中,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精心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层层思索, 步步深入。通过巧妙设置问题, 引出本课教学重点亦是难点的内容———经济重心的南移。继而展示战国、唐朝、宋代经济发展示意图, 引导学生思考。在得出中国的经济重心不断南移的结论后, 接着设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再结合四则材料, 引导学生论从史出, 最终完成对经济重心南移原因的探究。教师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 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 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通过回答得既具有启发性又难易适中、有兴趣又能知难而进的问题, 既掌握了新知, 又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

篇9:使用北师版数学新教材的点滴体会

1.教材的起始内容安排的非常好。学生从初中数学学习的第一节课开始,就被教材中所展示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住了。一幅幅美丽、贴近学生生活的图片,通俗易懂的语言,拉近了学生与课本的距离,使学生学的轻松、愉快。一章学完后,学生告诉我,学数学太有意思了,我们在玩中学到了数学知识。

2.新教材从多方面、多角度调动了学生的感觉器官,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如七年级上册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为学生创造了大量动手操作,动眼观察的机会。学生动手切正方形,动眼看切面;通过展开与折叠,观察与想象几何体的样子和表面展开的图的形状……很多章节都能在观察与思考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议一议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在想一想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做一做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应用能力,在读一读中开拓学生的视野。这些环节的设置给学生创造了动手操作、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氛围,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等各方面能力。

3.新教材的内容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如教材中安排了很多场景图:讲位似图形时用了一组按一定比例缩小的照片,学生观察时很容易理解位似图形这个概念,讲形状相同的图形时,用到学生非常熟悉的复印机缩扩图片。其中还有很多图片和照片给学生以视觉上的享受。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新教材的优点数不胜数不能一一枚举,但笔者也感觉到新教材对数学知识的重新组合,在某些章节的知识体系衔接上不够妥当,给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现例举几处:

1.顺序安排不够合理(举例如下)

问题1、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中的第3节“角的度数与表示”在这一节中没有讲到角的单位及换算,却要求学生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学生感到有些困难。

问题2、九年级上册的第一章证明(二),主要讲有关三角形的证明,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一定的证明方法和技巧,学习几何证明兴趣正浓时,第二章却讲到了一元二次方程,学生不得不放下对几何证明的兴趣去学习解方程,第三章又出现了证明(三),学生又得重新熟悉几何证明方法,所以我们学校的老师就自己调整章节顺序,学完第一章,就学第三章,再学第二章。

问题3、2002年第1版的七年级数学第四章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中的第6节“垂直”内容。首先让学生动手仿照前面的图形画一组垂线,我认为这样很好,不仅让学生动手画垂线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可不知什么原因,2005年5月第4版的教材却把这节内容的图片改动了,展示的是一个长方形、楼梯、网球拍及球网等。

2.调整方案

(1) 把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平面图形及位置关系中的第4节:角的比较中有关角的单位及单位换算,包括其中的例题调整到第3节中。

(2) 九年级上册的第三章证明(三)应调整为第二章。这样学生对证明的学习有个连续性。

(3) 有的章节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既使是部分学生学会了,但也经常出错误。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字母表示数中的第5节去括号。这节内容学生学起来感到困难,去括号法则学生不好掌握。在授课时,我给学生举例,通过对例题的讲解,引导学生找出规律,得到了去括号法则,可学生做作业时,符号问题仍成为了老大难,后来我应用了乘法分配律,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给学生讲解,学生反应说:这样做容易接受。例如:

(5m+n)―7(a―3b)

=(―1)(5m+n)+(―7)(a―3b)

=(―1)×5m+(―1) ×n+(―7) ×a+(―7) ×(―3b)

=―5m―n―7 a+21b

这样做,看起来比较麻烦,但学生容易掌握,出错的次数也减少了,更何况去括号法则也有它不合理的地方,法则中说:括号前面是“+”号去掉后,原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不改变;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后,原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要改变,可有的题目括号前并不是“+”或“―”号,而是数字。例如:

a―2(5a―3b)+3(2b―a)

篇10:北师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让学生经历有理数大小比较法则的获得过程,帮助学生积累教学活动经验.

2.掌握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法则,会用法则进行有理数大小的比较.

【学习重点】

利用数轴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学习难点】

两个负数大小的比较.

行为提示:创景设疑,帮助学生知道本节课学什么.

行为提示:教会学生看书,自学时对于书中的问题一定要认真探究,书写答案.

教会学生落实重点.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旧知回顾:

1.什么是绝对值?

答:在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

2.正数、负数、0的绝对值分别是什么?

答: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 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阅读教材P14~P15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如何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正数与负数比较谁大?0与负数比较哪个大?

答:数轴上不同的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点表示的数总比左边点表示的数大.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在数轴上比较数的大小,体会右边的数总比左边大.

学习笔记:

行为提示:教会学生怎么交流.先对学,再群学.充分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分析答案,提出疑惑,共同解决(可按结对子学——帮扶学——组内群学来开展).在群学后期教师可有意安排每组展示问题,并给学生板书题目和组内演练的时间. 典例:如图所示,根据有理数a、b、c在数轴上的位置,比较a、b、c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A )

A.a>b>cB.a>c>b

C.b>c>a D.c>b>a

仿例1:数a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如图所示,则a、-a、-1的大小关系是( C )

A.-aC.a<-1<-a D.a<-a<-1

仿例2:把下列各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用“<”连接各数.

-1.5,-0.5,-3.5,-5.

解:将这些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如图:

从数轴上可看出:-5<-3.5<-1.5<-0.5.

知识模块二 用法则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阅读教材P15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两个负数怎样比较大小?

答:可在数轴上比较,也可根据“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来比较.

典例:比较大小:

(1)-2.1<1;(2)-3.2>-4.3;

(3)-12<13; (4)-14<0.

仿例1:比较-12、-13、14的大小结果正确的是( A )

A.-12<-13<14 B.-12<14<-13

C.14<-13<-12 D.-13<-12<14

仿例2:比较下列各对数的大小:

(1)-(-3)与|-2|;

解:∵-(-3)=3,|-2|=2,

∴-(-3)>|-2|; (2)-(-6)与|-6|.

解:∵-(-6)=6,|-6|=6,

∴-(-6)=|-6|.

变例:整数x满足|x|<3,则x=-2、-1、0、1、2,负整数x满足3<|x|≤6,则x=-4、-5、-6.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问题”和通过“自学互研”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

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 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知识模块二 用法则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篇11:北师版七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总结

一学期的工作即将结束了,一个学期紧张而忙碌的聋教数学教学工作让我收获许多。回顾这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本学期我主要担任聋教九年级和七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对于一个刚从培智部转入聋教部的老师来说,我总是在不断地摸索和学习中进行教学,工作中有收获和快乐,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使以后的工作能够有效、有序地进行,现将教学所得总结如下:

本学期聋教九年级数学教学使用的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出版社编制的数学教材第七册上。本学期共教学了四个单元,其内容包括:第二单元,有理数及其运算;第三单元,整式及其加减;第五单元,一元一次方程;第六单元,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一、在备课方面

在教学准备中:我注重钻研教材,准确把握重难点,认真备课。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书,我们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讲授本课程的内容,学生学习才会有依据,学生在课堂上跟不上老师时可以参考教材重新整理思路,跟上老师的思路,所以应该重视教材的钻研。在备课过程中,在不离开教材的原则下,可以参考其他教科书,对比它们的不同之处,寻求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教法,有了这些教法后,对于疑惑的地方,上课之前先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力求先备好课再讲课。

二、在教学过程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一开始,因为手语不是很熟练,想表达的意思表

达不出来,我就利用课余时间多跟学生沟通、交流,慢慢的在课堂上和学生可以顺利的沟通,一周左右的时间开始慢慢的进入状态,开始去注意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情况,开始进入一个教师的角色。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上好每一堂课,提高教学质量。上好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只有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注意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还十分注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除了要求他们“学会”,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自己“会学”。课堂上,对于那些爱动、贪玩、粗心,注意力很难集中的学生,上课时就对他们多提问,多盯着他们,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这个焦点上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而不只是简单的老师教,学生听。总的来看,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气氛也变活跃了。

三、认真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课后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从批改中发现问题,及时补漏。作业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验,从作业中可以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努力提高后进生的成绩。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一部分同学成绩有所提高,在本学期期中考试中我所任教的班级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存在的不足是,学生的基础还不是很好,还需进行加强和训练。

四、听课方面

虽然这学期课比较多,但我还是尽量抽时间去听其他老教师的课。听课是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一个好方法,尤其是像我这样刚接触聋教数学教学的新老师,教学经验不足,只有通过多听课来逐渐积累经验。所以对每一次听课的机会我都十分珍惜,多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并与他们进行交流。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会分析其他教师是怎样组织课堂教学的,他们这样组织课堂教学的原因;我上这一课时,是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的;我的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与他们相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从他们的教学中我受到了哪些启发,从而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五、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经过一学期的教学与总结,发现在教学中还存在以下问题:对班上后进生的关注还不够,由于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不太清楚。上课和复习时该讲的都讲了,学生掌握的情况怎样,教师心中无数。导致了教学中的盲目性对教材挖掘不深入;教法不灵活,不能吸引学生学习,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不足;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学习不深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缺乏理论指导。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努力做到以下几方面:加强手语的学习和熟练;在时间的分配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有的单元使用的教学时间过长,而有的单元使用的教学时间比较短,所以对于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深度不够到位;加强学习新教学模式下新的教学思想; 熟

习北师版各年级的数学教材,深入挖掘教材,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和考点;多听课,学习老教师对知识点的处理和对教材的把握,以及他们处理突发事件方法;加强教学反思,加大教学投入。

篇12:北师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中考网 有理数的加减法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两个数的和不一定大于每一个加数;

(B)如果两个数的和是正数,那么这两人数中至少有一个正数;(C)两个数的差不一定小于被减数;(D)0减去任何数,仍得这个数.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两个有理数相加,等于它们的绝对值相加;(B)两个负数相加取负号并把绝对值相减;(C)两个相反数相减,差为0;(D)两个负数相加,和一定为负数.3.两个有理数的和为负数,那么这两个数一定()(A)都是负数;(B)至少有一个负数;(C)有一个是0;(D)绝对值不相等.4.7和6的差为()(A)13;(B)1;(C)1;(D)13.二、填空题

5.a与b互为相反数,则ab_____________ 6.计算:

(1)3.52.5__________;

(2)1451.2__________;

(3)450.2_________;

(4)4.59.5__________.7.用“<”号或“>”号填空:

(1)若m0,n0,则mn________0;(2)若m0,n0,则mn________0; 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 思考成就未来!

中考网 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 思考成就未来!

中考网

0;(3)若m0,n0,且mn,则mn________(4)若m0,n0,且mn,则mn________0.8.从3.5中减去31与的和是__________________.249.表示数2的点与表示数5的点的距离是____________.三、解答题

10.计算

(1)(6)(8)(6)(7);(2)

1121212(3)0242;(4)14.535.25533332111 1;3423

11.已知a是7的相反数,b比a的相反数大3,b比a大多少?

12.若2x40,62y0,求下列各式的值:(1)xy;(2)xy.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 思考成就未来!

中考网 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 思考成就未来!

中考网 答案

一、1.D 2.D 3.B 4.A

二、5.0 6.(1)6(2)3(3)(4)5

57.(1)>(2)<(3)>(4)< 8.3.75 9.7

3111

三、10(1)13(2).2(3)4(4)5

11 解:a7,b10,∴ba10717 12 解:2x40,62y0,得x2,y3(1)xy2355(2)xy23231

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 思考成就未来!

篇13:北师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思考是人们认知这个世界的基本方式, 也是人与人相互理解与沟通的基本方式.从本质上看, 思考是主体心智对意向信息内容的加工过程.这种加工是在回忆、联想、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中进行的.因此, 思考是主体心智活动的综合活动, 是在加工中所形成的内在“程式”, 这种程式称之为思考方法, 如形象法、分析法、归纳法、类比法、演绎法、逆向法、发散法等.主体的思考是有一定目的和诉求的, 如对思考信息内容的扩大了解、找出问题、分析矛盾、寻找解决办法等, 这就表现为不 同的思考 类型, 如批判思考、系 统思考、创意 思考、逻辑思 考、图像思考、逆向思考等.正是由于思考的这些特性, 探究教育场域下的思考问题就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数学教育领域中的“思考”主要体现在数学教科书文本与数学教学活动中, 首先要对承载、传递人类珍贵数学财富的数学教科书进行分析, 通过解读, 形成思考方式、掌握思考艺术、完善 思考品质、优 化思考水平, 然后经教学法加工成为师生“数学思考”的要素.为了更有效地把握数学教科书中数学思考的要点、畅通数学思考的通道、建立数学思考的基地, 就需要剖析数学教科书中的“思考”基因.

2方法

数学教科书建构与解构的目标是服务数学教学, 而建构与解构的基本元素是语言, 基本成份是问题, 核心目标 是理解, 无论是语言、问题、理解都是“思考”主体的心智活动结果, 是“思考”的表征形式, 渗透到数学教科书的每一个角落, 表征着数学知识体系.本文选择以显性方式存在于数学教科书中的“思考”栏目作为研究对象, 以探析“思考”的内在形式及教育价值.

2.1研究对象选取

本文选取依 《义务教育 数学课程 标准 (2011年版) 》编写的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在2012年、2013年相继出版的七、八年级数学教科书作为研究对象 (以下简称人教版、北师版) .主要剖析这8本数学教科书“思考”栏目的设置情况.其实有关“思考”本身的涵义界定大多是基于《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 即思考是指进行比较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思考是一种活动, 这个活动依循个人的内在语言来进行, 并通过学生的经验活动而发展.但对于数学思考华东师范大学徐斌艳教授将其归为数学教材探究内容之中[1], 即数学探究与思考有一定的联系.《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中描述“数学探究即数学探究性课题学习, 是指学生围绕某个数学问题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观察分析数学事实, 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 猜测、探求适当的数学结论或规律, 给出解释或证明”[2].本研究将“思考”界定为:围绕某个数学问题, 进行深层次、全面地联想、探索、分析的过程.为此, 将北师版中标有“想一想”、“回顾与思考”, 及人教版中标有“思考”、“回顾与思考”、“阅读与思考”等板块作为剖析对象[3,4,5,6].

2.2研究框架的确定

本文用比较的方法, 从思考总量、思考提问方式、思考活动对象、思考问题类型4个维度对“思考”栏目进行分析.以探晰、整理人们借助于“思考”建构数学知识的基本路径.从而分析两套版本中“思考”栏目设置的意境, 更进一步挖掘它的教学价值.

3结果

3.1思考总量分布比较

思考总量是指思考栏目在各年级、各领域呈现的样态.

3.1.1年级分布

思考栏目分布于各个年级的数学教科书中, 表1统计了不同版本思考栏目年级设置情况.

从表1可知, 北师版教科书思考栏目分布比人教版比例高, 但不同版本不同册分布差别不大, 比较均匀, 可见两版本在不同年级都比较重视思考栏目的设置.

3.1.2内容分布

人教版与北师版在知识章节的分布存在较大的差异, 如“一次函数”一章人教版在八年级下册第19章, 而北师版在八年级上册第4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章北师版在七年级上册第6章, 而人教版在八年级下册第10章.虽然如此, 思考栏目都是四大学习领域建构数学知识体系的核心栏目, 其在各学习领域的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

从表2可知, 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是两版本思考栏目设置的重点, 人教版在数与代数领域相比北师版更为关注“思考”栏目的设置, 设置差异较大的是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领域.

3.2思考提问方式比较

思考提问方式是指教科书中提出问题时所用的句式, 一般有陈 述句和疑 问句两种, 如: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棱柱的特征 (北师版七年级上册第19页) ;举例说明整式加减的运算法则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74页) 等, 这种类型的思考归为陈述句.而以下这类思考则归为疑问句方式, 有理数的运算与小学学过的有关数的运算有什么联系?你能举例说明吗 (北师版七年级上册第72页) ?你能用一个图表示有理数的分类吗?引入负数后, 减法中哪些原来不能进行的运算可以进行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50页) ?等, 不同的提问方式结果如表3示.

从表3可以看出, 两版本教科书中问题表述都是以疑问句为主, 其中82% 的句式为疑问句;北师版中 陈述句占 到总量的21.98% , 人教版则 占到了13.6% , 相对而言, 人教版中陈述句较少.这说明两版教科书都试图通过“问句”激发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分析、探索知识.

3.3思考活动对象比较

思考活动对象主要是指个人、同伴、团体的思考活动.个人活动是指没有明确要求同伴或同学参与的思考活动, 如:举例说明你是怎样获得有理数加法或减法的运算 法则的 (北师版七年级上册第72页) ;你能概述一下研究平行四边形的思路和方法吗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66页) ?同伴活动是指明确指出需与同伴交流的活动, 如:梳理本章内容, 用适当的方式呈现全章知识结构, 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北师版七年级上册第72页) .团体活动是指需要与同学交流的思考活动, 如:生活中你遇到过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大数”吗?查找资料, 制作一份与“大数”有关的知识小报, 与同学进行交流 (北师版七年级 上册第72页) ;正方形有哪些性质?如何判定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把它们写出来, 并和同学交流一下, 然后证明其中的一些结论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58页) .表4是依思考活动对象的统计表.

横向比较发现:思考栏目中的活动多为学生个人进行的活动, 其中91.3% 为个人活动, 其余两类活动仅占8.7% (同伴与团体活动分别占总量的7.9% , 0.8% ) .

纵向比较可知:北师版中虽同伴与团体活动较少, 但都存在;而人教版中没有同伴活动, 团体活动也极少, 大多数是个人活动, 占到总量的98.8% .

3.4思考问题类型比较

这里的思考问题类型是指思考在其教科书建构过程中所起作用的类型, 可分导入新知、承上启下、巩固深化、应用拓展和归纳总结5类.之所以这样界定, 是因为思考分布在教科书的各个部分且组建教科书.如:在灌溉时, 要把河中的水引到农田P处, 如何挖渠能使渠道最短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5页) ?其后引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问题, 该思考问题类型就归为导入新知类.又如:上一节, 我们利用“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推出了“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类似地, 你能由性质1, 推出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截得的内错角之间的关系吗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9页) ?很明显, 它起承上 一节知识, 启“推出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截得的内错角之间的关系”知识的作用, 就归为承上启下类.如: (1) 等于多少?等于多少? (2) 等于多少? (3) 对于正数等于多少 (北师版八年级上册第29页) ?可归为巩固深化类;如: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可以用有序数对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以教室中座位 位置为例, 说明有序 数对 (x, y) 和 (y, x) 是否相同以及为什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83页) 就归为应用拓展类;再如: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有什么关系?关于三角形的外角的定理有哪些 (北师版八年级上册第184页) ?就归为归纳总结类.表5是两版本统计类型分布情况表.

横向比较结果:在所有思考栏目中, 巩固深化与归纳总结类较多, 占到总量的62.3% (分别为32.9% , 29.4% ) , 其余3种类型相对均衡.

纵向比较可知:人教版中导入新知、巩固深化和归纳 总结类较 为均衡, 各占总量 的23.5% , 26.7% , 25.1% ;承上启下与应用拓展类较少 (分别占13.6% , 11.5% ) .而北师版中巩 固深化与 归纳总结 类比重较 大, 占72.2% (分别占总 量的38.9% , 33.3% ) .承上启下与应用拓展类占25.6% , 导入新知类最少, 仅占2.2% .

4讨论

4.1两版本教科书都重视“思考”栏目的设置

以上统计分析可看出, “思考”是数学知识体系的基本基因, 是数学教科书建构与解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就是说数学教育中的活动离不开思考.虽然不同版本思考呈现、表征的路径各有不同, 但都是对数学本质的揭示, 通过思考这一带有实践交流特色的栏目来丰富与发展数学学习活动.数学教科书是为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而存在的, 在教科书所营造的学习环境下, 数学教学活动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考习惯, 通过数学思考产生数学记忆、联想, 分析、感悟数学学习的成功与失败, 形成批判性思维, 开启反思习惯.为此, 在教学过程中, 就要深挖思考价值, 通过交流讨论、点评深化、得出结论等形式深化思考栏目的学习.那么在教学语言建构上, 要合理利用话语权, 使思考更加简洁、清晰;在数学知识渗透上, 巧妙设置活动, 使思考问题更加适切、灵活;在教学方法上, 合理利用各种资源, 使思考能溶入概念建构、思想掌握、灵活运用等过程中, 从而使思考能够在探究、合作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4.2两版本教科书在“思考”栏目建构上存在差异, 都能展现特色

思考既然在数学知识形成, 建构教科书体系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其作用一是知识功能, 二是教学功能.从统计发现, 两版本在章节、内容、提问方式上有一定的差异, 但都围绕着思考的两大功能展现风采, 如人教版在导入方面较北师版比例高, 北师版中巩固深化与归纳总结类比重较大, 关注点略有差异.因此, 在具体运用思考栏目时, 要精心准备问题域, 以数学创新为启动点, 着力拓展思考空间, 大胆质疑, 精炼语言, 提升方法.同时在教学中, 深钻细研思考的意境, 深层次的理解思考的设置意图, 挖掘思考基因, 体验“鲜活的数学”, 让学生形成批判性、反思性的分析思路, 防止由于个人原因造成对某些数学问题、概念的误读、误解, 有效地纠正个人的一些偏见甚至错误.为此, 需要教师用新的教学路径来研讨“思考”, 诸如背景析理、阅读教材, 发表看法, 以快速地检索信息, 共同探索思考问题 (提问) 的类型 (方式) , 让学生联想式拓展问题、整合问题.不同的教科书由于作者的不同, 会产生不同的叙述风格, 各具特色, 深入挖掘这些特色, 对深化知识的理解、挖掘知识的本质、透视知识的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特别是基于教学视点用比较分析的方式, 对不同版本教科书中涉及“思考”的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基本思想与方法、例题、习题进行对比分析、案例分析, 可将思考栏目中所蕴藏的思考内涵打开, 进一步提升思考质量, 使教学上一个新台阶.

5结语

思考是一种资源, 数学教科书“思考”栏目的设计合乎逻辑、理性和系统, 才能使“思考”资源发挥巨大作用.由于教育环 境的变化, 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需要不断的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与高认知水平.那么加大思考栏目的设置就十分重要, 使思考栏目更加生态化、生活化、社会化、个体化、总体化、碎片化、立体化, 思考栏目的设计更加适应人的需求、教学的需求, 最大限度的发挥它的功能是教材建设的基本使命.让广大师生充分认识思考的地位、功能、价值, 不断的探寻思考的教学价值, 在教学中更加有效的体现思考的知识、交流、对话功能.

参考文献

[1]徐斌艳.高中数学教材探究内容的分析指标体系及比较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 2012, (10) .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林群.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七年级)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

[4]林群.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八年级)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5]马复.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七年级)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上一篇:公安学习四句话十六字下一篇:《物权法》3月1日起正式实施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