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教案北师版

2024-04-14

二年级数学教案北师版(通用14篇)

篇1:二年级数学教案北师版

第六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P13~14练习一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通过必要的练习,使学生更熟练地掌握试商方法,进一步积累试商经验。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加自信心。

4.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Ppt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一、引入课题

板书:除法练习课

二、指导练习

1.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开火车对答案。

2.第2、3题

全班齐练,请学生板演,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第4题

先提问:画面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解答。教师用ppt显示学生的解答过程,进行集体订正。

4.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主要巡视学生的书写格式,特别检查单位名称是否正确。

5.第6题

(1)帮助学生理解图意:从图中你得到哪些信息?指名回答。

(2)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第7题

本题不要求全体学生掌握。此题实际上是有余数除法的应用。

先观察图,让学生找出规律。第(1)、(2)题学生可通过看图和接着画确定颜色。第(3)题通过规律:5个圆为一组,第25颗正好是第5组的最后一颗,因此是蓝色的。

篇2:二年级数学教案北师版

1.通过参与统计活动,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有所体验。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并完成相应的图表。

2.借助有趣真实的情景,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感受统计的必要性。

3.经历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并作出决策的过程。

4.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

教学目标 :

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体验数据、实物整理、统计的过程。

教学难点:

体验数据、实物整理、统计的过程。

教学准备:

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

一、启发教学,实践体会

1.我们班要举行元旦联欢会,需要习一些水果,现在市场上苹果、梨、香蕉、桔子这四种水果最多,咱们调查一下到底习哪种水果吧!

2.小组活动

第组一张白纸,四种水果画片。每人选一种最喜欢吃的水果,贴在纸上,让大家一眼看出你们组喜欢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多。完成后,贴在黑板上展示。

3.全班交流

同学们评议哪个组的图让大家一看就知道喜欢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多,帮助我们班决定习哪些水果。通过讨论,得出贴图片时要一边对齐,按种类顺序排列,左右也要对齐,并允许贴得不符合要求的小组重新调整。

4.各小组的统计图进行汇总,制成全班爱吃的水果统计图及统计表,并引导学生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二、练一练

1.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1)喜欢吃苹果和梨的小朋友一共有多少个?

(2)香蕉比梨少多少个?

(3)最多的是什么?最少的是什么?

2.说一说

(1)哪样东西最多?最样东西最少?

(2)哪两样东西同样多?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小组讨论)

3.第1题先让学生观察图意,明确问题,然后让学生独立地解决问题。让学生数一数各种图形的数量,体会数据的整理过程,再动手画图,完成填空。可以让几个小朋友合作完成。

4.第2题,先让学生把书后附页上的水果图剪下来,再独立解决问题。

5.第3题,通过学习独立的调查,整理数据,表达结果,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教师引导和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

6.迎新年。

(1)先让学生独立去观察图。

(2)引导学生根据图意提出并解决问题。

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3)说一说自己班如何过新年,开展哪些活动,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三、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自己的学习感受。

板书设计:

最喜欢的水果

篇3:二年级数学教案北师版

笔者选作比较的是课改前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审查通过,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编著,2001年3月版,以下简称人教版)和课改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出版,以下简称北师版),均选取供一至三年级使用的教材。选取这两套教材是因为它们影响比较大,使用范围比较广,笔者也比较熟悉。选取小学一至三年级这个阶段的教科书进行比较,主要是新课程标准把现在的九年义务教育年限根据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分为了三个学段,其中一至三年级为第一学段。

鉴于数学的学科特点,笔者认为从目录、习题、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即可认为是相对全面的分析。

一、两版教科书目录部分的比较分析

对于数学教科书而言,目录是对内容的扼要概括,比较不同版本教科书的目录可以从整体上认识其不同。

通过上面的统计表我们可以看出:

1. 二者涉及的知识范围不同:

从单元目录的数量上看,人教版6册书共31个单元,北师版6册书共50个单元,北师版包含的知识内容明显多于人教版,新增加的内容有“比较”、“分类”、“位置与顺序”、“统计”与“对称、平移和旋转”等。

2. 二者目录的编排顺序与结构不同,体现了二者分别是

从不同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习惯和技能,人教版注重知识的规律性,北师版强调的是知识的分类。

3. 二者目录名称表达方式不同。

人教版旨在增加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认识,形成系统的学科知识结构;北师版重在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旨在培养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运用。如,在学习有关数的概念时,人教版运用“10以内数认识”(第1册),北师版运用的是“生活中的数”(一年级·上册);在学习图形的知识内容时,人教版运用的是“认识图形”(第1册),北师版运用的名称是“有趣的图形”(一年级·下册)。

二、两版教科书习题内容的比较分析

习题是数学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比较发现,两版教科书中的习题存在着不同的设计形式和不同的素材来源。

从习题设计形式方面看,通过统计,笔者发现人教版多集中于填空、口算和笔算应用题几种形式,这几种形式都设计了大量的习题运算,旨在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和运用;北师版习题的设计形式比较活泼,主要的形式有“说一说”、“连一连”和“划一划”等,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习题素材来源方面看,两版教科书中反映相同知识的习题素材来源相差甚远,人教版更直接地以数学方式学习数学,北师版则更注重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

三、价值取向的比较分析

教科书作为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自然也体现着教育的政治、社会功能和价值取向,这可以从两版教科书的很多内容中清晰地看到,教科书中的很多内容都和当时的政治背景和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

人教版所反映的多是传统文化观念和与时代发展的密切相关的主题,突出爱国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歌颂中华传统美德和科技体育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价值观的培养。例如在第1册第16页有结合画面来反映歌颂中华传统美德主题的?……;第5册第24页:“第十一届亚运会,我国体育健儿获得金牌183枚,银牌107枚,铜牌51枚,获得金牌数比银牌和铜牌总数多多少枚?”第6册第11页反映与科技进步的以我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速度来编制应用题。

北师版突出了人与自然环境、人类社会和谐相处的主题,在教科书中的具体范例有:二年级下册第52页的单元标题“回收费旧电池”;三年级下册第32页有这样一道练习题:“一个坏了的水龙头每分钟要白白流掉68克水,1小时浪费多少水?”这些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公民道德意识,从学生自身的体验中渗透了人们要对自然环境和周围事物有关爱与保护的意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4.

[2]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编著.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2001, 1-6册.

篇4:二年级数学教案北师版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

2、通过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生游戏互动——《报数游戏》。教师宣布游戏规则:从第一名同学起开始报数,当报到的数是5的倍数的时候,不能直接说出这个数,必须用字母m来表示。学生报数,教师适时询问m所表示的数字是几,并板书。当全部报完时,引导学生观察体会,字母可以表示一个不确定的数,引出课题《字母表示数》并板书。

二、出示儿歌,探索新知

1.儿歌接龙游戏。

出示儿歌:1只青蛙4条腿,2只青蛙8条腿……,让学生进行儿歌接龙。提问:这样说下去能说完吗?改怎样用一句话来表达这首儿歌呢?(学生畅所欲言)

2.如果用字母a表示青蛙的只数,你能用字母表示这首儿歌吗?(学生组内探讨,集体汇报,教师点拨)

3.老师这里有三种不同的想法,你同意吗?并说说理由

出示三种说法:a只青蛙a条腿;

a只青蛙b条腿;

4只青蛙4a条腿.

学生组内讨论,交流想法。教师点拨,指导学生理解第一种说法没有关注数量之间的不同及关系;第二种说法注意到了数量的不同,但是没有将它们的关系表达出来;第三种说法用字母表示出了两个数量间的倍数关系。

指导学生4ⅹ啊可以写作4·a或4a,数字一般写在字母前面(板书)

4.出示儿歌,让学生试着用字母来表示

1只青蛙1张嘴,

2只眼睛4条腿;

2只青蛙2张嘴,

4只眼睛8条腿;

……

请学生自主完成,并全班汇报,教师点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字母表示数的重要性。

5.说一说生活中什么时候还用到字母表示数。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时点拨。

三、课堂练习,巩固提高

1、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

4×b= x×5= ɑ×c=

1×x= ɑ×b= x×x=

2、手势判断对错。

(1)b×2可以写成b2 ( )

(2)b+b=2b ( )

(3) ɑ+5可以寫成5ɑ ( )

(4)6-c=6c ( )

(5)d÷7=7d ( )

3、用线段把左右相等的数连起来。

比ɑ多2的数 ɑ2

比ɑ少2的数 2ɑ

2个ɑ相加的和 ɑ+2

2个ɑ相乘的积 ɑ-2

4、在括号里填写含有字母的式子。

(1)一件上衣ɑ元,一条裤子比上衣便宜12元。一条裤子( )元。

(2)小刚每天看课外书15页,a天共看了( )页。

(3)一辆公共汽车上原有35人,到新站下去x人,上来y人。现在车上有( )人。

四、课堂小结,加深理解

在数学中字母可以表示不同的数,在生活中字母表示数又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方便,大家以后要灵活应用。

五、作业布置

完成课本63页试一试

板书设计

字母表示数

篇5:北师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一)知识目标:理解课文,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字,会背《咏柳》,熟读《记住》。

(二)能力目标:有语气朗读课文,能够描述观察到的树的.样子。

(三)情感目标:了解人类与树木的密切关系,赞美虽然普通,但默默为人类奉献的树。

教学重点:

此诗意境美,韵律强,因此着重练习语气朗读。

教学难点:

诗的意思稍难理解,可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用具:

大叶杨图片、课件、挂图。

教学过程:

(一)准备谈话,揭示课题:

1、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位和我们关系非常密切的朋友,你们知道它是谁吗?

出示大叶杨图片,谁说说这是什么树?你对它有哪些了解?(大叶杨:杨树的一种。杨树,落叶乔木。种类很多,有山杨、白毛杨、小叶杨等,木材供建筑、做器具、造纸等。)

2、今天我们就学习一首赞美杨树的诗歌,题目叫――板书:杨树之歌读课题

杨:说说你怎样记住它?(与“汤”区别,为什么是木字旁?)

之:这个字谁认识?谁来写写这个字?书空。

师:“之”当“的”讲,杨树之歌就是杨树的歌,歌颂杨树的诗歌。

再读课题。

[导语的语言亲切而又简单,使学生不仅能明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更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听读课文:要求听准字音。

2、自读课文:要求把生字画下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最后再读课文。

3、互读课文:纠正对方不准确的读音,之后交流如何记住生字。

[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接受别人的意见,在初读中给足时间,使学生充分读书,为后面的自主识字、自主阅读做良好的铺垫。]

4、集体交流生字掌握情况:

认读:蝴蝶:你怎么记住这两个字,为什么是虫字旁?与“胡、湖”“碟”区别。

陪:和我们见过的哪个字长得像?想办法与“部”区别。

聊:为何是耳字旁?哪易写错?(右面是“柳”右边,不是“迎”上边。)

染:哪里容易写错?(右上是“九”不是“丸”)

[及时交流识字方法,能使每一位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写字:谁来把田格里的生字读读?

描一描,想一想写的时候哪里应该注意。(从易错的地方和占位两方面说)

爽:笔顺要注意。

亮、掌、谢:占位要注意。

写字头,评一评。

[让学生自己寻找规律,记忆更深刻,通过自己写字头,对字型更直观形象]

(三)细读课文,品味诗意。

1、谁给大家读读这首诗,要求正确、流利。其他人边听边看本诗一共有几小节。

2、自己喜欢哪小节就练习有语气读哪小节。

3、小组交流:把你喜欢的小节读给同组人听,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其他人补充。

[以四人一小组进行朗读、讨论,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自由朗读,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各个都参与学习。]

4、集体交流:

◎喜欢第一小节的同学站起来给大家读读。读后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明确:描写大叶杨的可爱形象――成天喜欢哗啦啦地歌唱;

唱得有时欢快,有时响亮,给人们生活增添色彩;

我们也随着它的歌唱唱歌,歌唱美好生活……

谁能把杨树的可爱样子和你欢快的心情读出来?自己读读后指名读。

◎大叶杨成天哗啦啦地唱些什么呢?喜欢第二小节的同学站起来给大家读读,读后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你听过大杨树唱歌吗?他们会给小朋友、白发老奶奶、老爷爷唱什么歌呢?

(为杨树编一段它唱的歌,可以配上熟悉的曲调。)

[语文学习不仅要理解,还要学会运用。这一节由扶到放,引导学生创作,体会小诗人的成就感。]

师:出示挂图,你看,人们在大杨树下生活多么快乐呀!你能不能把人们快乐心情读出来呢?自己读、指名读、评读。

◎大杨树样子这么可爱,给人们生活带来欢乐,那它对我们人类还有哪些贡献呢?喜欢第三小节的同学站起来读读,读后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明确:大叶杨美化了我们生活的环境。

怀着对大叶杨感谢、赞美之情读读。

5、咱们怀着对大杨树的喜爱之情、赞美之情一起语气朗读全文。

6、学完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今后应该怎么做?

(树木和人类关系密切,我们要爱护树木。)

课后反思:

整堂课下来,教师教得得心应手,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学受到了较好的效果,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有两个特点:

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讨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本教学设计十分重视读的训练,始终以读为主。朗读的形式多样,并在读后给予鼓励性评价,逐步引导学生由读通到读懂,落实了读的训练目标,重视读的实践过程,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主动的个性化的行为。在朗朗的读书中,学生获得了初步的情感体验,也充分感受到了语言的美。

尊重学生的意愿,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让他们当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本节课中,从情境导入到初读课文,到精读课文,到拓展活动,每个教学环节都渗透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理念。教师用贴图、充满激情的话语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十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来学习,如,在“识字”中,让学生当小老师带读,“想读哪个就读哪个”;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选择你最喜欢小节读给大家听,”等等。教师关注着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信的读和说,尽情地去体验,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积极、愉快地参与学习。

篇6:北师版二年级数学知识点

知识点:

通过实际测量,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1分米=10厘米 或1dm=10cm;

1米=10分米 或 1m=10dm;

1厘米=10毫米 或1cm=10mm;

2.知道1分米或1毫米的实际长度。

3.能利用长度单位之间关系进行单位换算

1千米有多长(千米的认识)

知识点:

1.体验1千米有多长。

2.了解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1千米=1000米或1km=1000m。

3、能正确使用长度单位。

认识角(角的初步认识)

知识点:

1、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

2、角的各部分名称、记法和读法;

3、能用角的符号( “∠” )表示角;

4、会比较角的大小。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5、能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长方形与正方形

知识点:

1、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条边,4个直角, 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2、初步了解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篇7: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资料: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教学实践活动等。

二、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明白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构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潜力。

9.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构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潜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1、亿以内数的读法及写法,培养学生的数感。

2、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

篇8:二年级数学教案北师版

一、备课时要仔细研究教材中的“做一做”

北师大版教材每个章节都安排了“做一做”活动, 备课时要研究课堂上开展“做一做”活动的时机和时间长度, 也要研究如何示范该活动。例, 在讲“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 (七年级) 时, 我这样预设:把一张方纸对折, 再用剪刀随意剪出一个图形, 然后展开方纸, 这时一个轴对称的图形就呈现在学生面前, 引起学生的兴趣, 于是要求学生仿照我的做法, 动手做一做, 尽管大家剪的图形各不相同, 但都有一个对称特点, 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出“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知识, 学生对其抽象的概念和性质自然印象深刻了。

二、备课时要用心研究教材中的“议一议”

北师大版教材每个章节都安排了“议一议”活动, 备课时要研究“议一议”活动占整个课堂的时间, 更要引导学生思考, 讨论与教材有关的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特别是一些发散型问题, 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例, 我在备课七年级下册第五章《三角形》第一节《认识三角形》中的第四课时, 我预设这么一个问题:“在纸上画出三角形的三条高并议一议三条高相交于一点吗?它们所在直线相交于一点吗?”, 解决这一问题要求学生有着丰富的分类思想, 通过结合动手操作师生共同讨论, 发表不同见解, 最后归纳总结, 得出一个完整的结论, 在对这一问题的探索过程中, 学生思维能力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三、备课时要认真研究教材中的“想一想”

北师大版教材每个章节都安排了“想一想”内容, 在备课时要结合教材“想一想”, 预设开发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兴趣的一些问题, 让学生去想。例, 在备课七年级数学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时, 预设准备一些几何体实物, 从学生能看到的摸得着的实际物体出发, “想一想”引导学生动脑动手, 这样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初中数学的一片新天地。再如, 在讲七年级的“正方体表面展开”这一问题时答案有多种, 此时让学生想一想, 这样会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发挥的平台, 让学生制作一个正方体纸盒, 再用剪刀沿棱剪开展成平面, 在操作过程中多想一想, 不要习惯性地只有一个答案, 这样不仅能开发学生思维, 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篇9:使用北师版数学新教材的点滴体会

1.教材的起始内容安排的非常好。学生从初中数学学习的第一节课开始,就被教材中所展示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住了。一幅幅美丽、贴近学生生活的图片,通俗易懂的语言,拉近了学生与课本的距离,使学生学的轻松、愉快。一章学完后,学生告诉我,学数学太有意思了,我们在玩中学到了数学知识。

2.新教材从多方面、多角度调动了学生的感觉器官,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如七年级上册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为学生创造了大量动手操作,动眼观察的机会。学生动手切正方形,动眼看切面;通过展开与折叠,观察与想象几何体的样子和表面展开的图的形状……很多章节都能在观察与思考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议一议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在想一想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做一做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应用能力,在读一读中开拓学生的视野。这些环节的设置给学生创造了动手操作、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氛围,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等各方面能力。

3.新教材的内容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如教材中安排了很多场景图:讲位似图形时用了一组按一定比例缩小的照片,学生观察时很容易理解位似图形这个概念,讲形状相同的图形时,用到学生非常熟悉的复印机缩扩图片。其中还有很多图片和照片给学生以视觉上的享受。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新教材的优点数不胜数不能一一枚举,但笔者也感觉到新教材对数学知识的重新组合,在某些章节的知识体系衔接上不够妥当,给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现例举几处:

1.顺序安排不够合理(举例如下)

问题1、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中的第3节“角的度数与表示”在这一节中没有讲到角的单位及换算,却要求学生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学生感到有些困难。

问题2、九年级上册的第一章证明(二),主要讲有关三角形的证明,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一定的证明方法和技巧,学习几何证明兴趣正浓时,第二章却讲到了一元二次方程,学生不得不放下对几何证明的兴趣去学习解方程,第三章又出现了证明(三),学生又得重新熟悉几何证明方法,所以我们学校的老师就自己调整章节顺序,学完第一章,就学第三章,再学第二章。

问题3、2002年第1版的七年级数学第四章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中的第6节“垂直”内容。首先让学生动手仿照前面的图形画一组垂线,我认为这样很好,不仅让学生动手画垂线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可不知什么原因,2005年5月第4版的教材却把这节内容的图片改动了,展示的是一个长方形、楼梯、网球拍及球网等。

2.调整方案

(1) 把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平面图形及位置关系中的第4节:角的比较中有关角的单位及单位换算,包括其中的例题调整到第3节中。

(2) 九年级上册的第三章证明(三)应调整为第二章。这样学生对证明的学习有个连续性。

(3) 有的章节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既使是部分学生学会了,但也经常出错误。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字母表示数中的第5节去括号。这节内容学生学起来感到困难,去括号法则学生不好掌握。在授课时,我给学生举例,通过对例题的讲解,引导学生找出规律,得到了去括号法则,可学生做作业时,符号问题仍成为了老大难,后来我应用了乘法分配律,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给学生讲解,学生反应说:这样做容易接受。例如:

(5m+n)―7(a―3b)

=(―1)(5m+n)+(―7)(a―3b)

=(―1)×5m+(―1) ×n+(―7) ×a+(―7) ×(―3b)

=―5m―n―7 a+21b

这样做,看起来比较麻烦,但学生容易掌握,出错的次数也减少了,更何况去括号法则也有它不合理的地方,法则中说:括号前面是“+”号去掉后,原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不改变;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后,原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要改变,可有的题目括号前并不是“+”或“―”号,而是数字。例如:

a―2(5a―3b)+3(2b―a)

篇10: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1、类比分数约分,掌握分式约分方法,熟练进行约分

2、经历从分数的约分到分式的约分的类比探索、归纳过程,明确分式约分的概念和依据。渗透数学中的类比数学思想.

3、在对分式约分的过程中,由繁到简,使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二、重点:如何进行分式约分

难点:分子分母为多项式的分式如何约分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冀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第一节的第二课时,它是分式基本性质的运用,也是后面学习分时乘除法运算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的作用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学过了分数的约分,七年级学习了因式分解,上节课又学习了分式的基本性质,这些都是学好分式约分的基础

五、教法学法

自学点拨 小组合作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利用类比思想,由分数认识了分式,由分式的基本性质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等环节得到了分式的基本性质,这节课,我们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继续探究新知,板书课题:14.1分式(2)约分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开场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头脑中马上回想上节课的内容,而且知道了要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来探究新知,明确了学习的方向。】

二)知识储备

设计意图:通过第一个小题,使学生回想分数的约分方法,为类比引入分式的约分服务,第二小题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回忆因式分解的方法,如果忘记了,旁边给了小贴士,帮助回忆

三)类比引新

【设计意图:课上的检测很重要,但有时由于课上的突发事件而不能完成,看情况而定】

篇11:二年级数学教案北师版

学目标〗1.通过折纸、剪纸、拼图等活动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2.能对简单图形进行分解与组合。3.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教材分析〗这是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中图形的认识部分的教学内容。本学段要求学生认识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本节课的目的是通过折纸、剪纸、拼图等活动,进一步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四种平面图形,培养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本班学生来自城镇,全部受过正规的学前教育,对平面图形有一定的认识。经过近一年的课改实验教学,班级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勇于探索的良好学风。一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较差,不喜欢枯燥的讲解和分析。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课由他们喜欢的折纸游戏引入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想像力、创造力。〖教学设计〗(一)活动一:折一折师:首先,请大家拿起面前的正方形纸,把它折成相同的两部分,然后举起来说说它发生了什么变化。生1:它变成了两个一样大的长方形。生2:它变成了两个三角形。师:(假装奇怪地)咦,都是正方形,怎么有的变成长方形,有的变成三角形,什么原因呢?生1:因为我们折的方法不一样(用手比划),我是斜着折的,他是对折的。师:(拿起一张纸示范,明白了似地)噢,有的是沿对角折的,有的是对半折的,是吧?生:(高兴地)是。师:真是些聪明的孩子,现在请将桌面上的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全部对折,看看它们的变化,然后在班上汇报。生1:我的长方形对折后变成了两个正方形,圆变成了两个半圆,三角形变成了两个更小的三角形。生2:我的长方形变成了两个三角形。生3:我把长方形折成了两个小长方形。师:现在请同学们沿对折线将这些图形全部剪开。(学生剪纸)(二)活动二:拼一拼师:我们有了这么多的图形,可以用它们来干什么呢?想一想。生:可以把它打扮成我喜欢的东西。师:(欣喜地)说说看。生1:(拿起一个正方形)给它画上花朵和线条,就变成了漂亮的手绢。生2:(举着一张三角形纸)把它涂成红色,就变成了一面小红旗。(学生激昂、兴奋起来,纷纷举手。)生3:(举起一张长方形纸)给它上面画上锁,就变成了一扇防盗门。生4:把两个三角形拼在一起,就变成鱼了。师:(意外地)还可以拼呢!生:用一个半圆,一个正方形可以拼成房子。(生抢着回答,有的急得跳了起来。)师:同学们想出的主意真好,那我们就利用剪出的图形拼一种自己喜欢的图案,粘到老师为大家准备的大白纸上,然后用彩笔装扮成一幅图,挂到教室墙周围的绳子上。(放轻音乐,学生拼图。)部分学生作品。(各小组相互参观作品)(音乐停止)(三)活动三:说一说师:刚才看到的图案中你最喜爱的是哪一幅?说一说。生1:我喜欢两只小鸟在说悄悄话的那幅。生2:我喜欢那座美丽的宫殿。生3:我看见一只船在大海上航行。生4:我看见一只小狗在看大门。(学生表达的欲望非常强烈,七嘴八舌地各抒己见。)师:同学们都想说,那就把你最喜欢的说给同桌听。(四)活动四:猜一猜师:同学们拼出了这么多美丽的图案,老师为你们骄傲,老师也拼了一幅图案,请大家先闭上眼睛,我喊一、二、三,到三时你们再睁眼看,然后说出它是什么。(出示图)生1:狐狸的耳朵!生2:这是一顶古代人的帽子。生3:古时候国王的帽子。生4:是裤子!也有可能是一顶尖尖帽。师:同学们真富有想像力。这是我用附页1图3的材料做的一顶王冠。你们还能用这些材料拼出其他有趣的图形吗?请大家取出准备好的材料,剪一剪、拼一拼。部分学生作品展示:(请部分学生拿着作品到讲台上展示,先让其他学生猜猜是什么,然后请作者说出名称。)(五)活动五:叠一叠师:一张普普通通的纸,经过同学们聪明的头脑和灵巧的手,竟然设计出这么美丽的图案,真神奇!你还会用纸做什么?生1:我会用纸叠飞机、小鸟、还有狐狸。生2:我会叠企鹅、骑士、衣服、裤子。师:好,你想叠什么就叠什么,叠完后和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叠的方法。(学生折叠、交流叠法,相互欣赏作品。)(六)活动六:谈体会师:这节课,老师欣喜地发现,同学们都有一双发现美、欣赏美的眼睛,有一颗创造美的心灵,有一双灵巧的手。这就是我这节课最大的感受。你们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生1:我最大的感受是:我很聪明,我会拼美丽的图画。生2:我发现任何形状都有用处。生3:我学会了叠小猫。生4:我发现我的手不如他的巧。(指同桌)〖教学反思〗我在设计本课时,按照递进的层次安排折一折拼一拼说一说猜一猜叠一叠等活动,让学生经历图形的分解与组合过程、从设想到实际创作的过程、由个人创作到观赏以及描述他人作品的过程、由拼组平面图形到折叠立体图形的过程,使他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真切感悟到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教学过程中的各环节过渡,我采用激发兴趣、启发诱导、悬念引领等方式,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创新思维。问题:本节课中有些地方给学生的思维空间不足。如:拼一拼这一环节,为了便于展示和欣赏,我事先为每个学生准备了一张 16开白纸,并且在教室里拉上线绳,要求学生先拼好一幅图,再粘到白纸上,最后用彩笔装扮好,挂在绳子上。可是在课堂中我发现这粘画挂的过程缩小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因为把拼好的图案粘在白纸上挂起来,使还想拼一拼的学生没有拼图材料了,这等于告诉学生:你只能创作一幅图。如果不是这样,学生利用这些材料还可以拼出一些更精彩的图案。所以,在课后,我想:如果这里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作品,既能使学生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又能充分满足他们的创造愿望。〖案例点评〗这是一节具有鲜明特色的数学课。第一,充分体现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从导入叠一叠,教学设计层层递进,环环紧扣,每个环节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愉快地学习,充分感受知识的生成过程。第二,注重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本节课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情境数学的特色非常鲜明.这有利于学生学习品质的形成和培养,也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创造出许多吸引人的作品,表现了丰富的想像力和强烈的创造热情。

篇12:二年级数学教案北师版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10元以内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并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在具体的购物情境中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在实际情境中认识10元以内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并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教师谈话导入

二、自主探究

1、认一认,填一填。

师:要想购物就离不开人民币,你认识图中的人民币吗?能完成填空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插图

学生能够认出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这些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说是从哪里看出人民币的面值的。

结合生活经验及图片,完成填空,知道:1元=10角 1角=10分

2、买1支钢笔可以怎样付钱?

师:瞧,淘气和笑笑跟我们一起来到了文具店。同学们已经认识了10元以内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能自己买文具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最上面的插图

师:买1支钢笔可以怎样付钱?用你手中的人民币样张,演示给大家看看。学生可能会说:

我想直接给售货员一枚1元的硬币获一张1元的纸币,这样比较简单。我可以给售货员2张5角的。

我可以给售货员10张1角的。因为1元=10角。

我可以给售货员1张5角、1张2角和3张1角,这样加起来也正好是10角,就是1元。

…… 师:同学们的付钱方式真多。实际生活中我们这些付钱的方法都是可以的。

3、用1元买1把尺子应找回多少钱?

师:在生活中有时候我们没有正好足够的零钱,就需要付整钱后再由售货员找回零钱。这样的问题你能解决吗?

师:如果用1元钱买1把尺子,应找回多少钱?同学们算一算,一会儿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好吗?

学生讨论解答,集体订正。

4、和同伴说说,1元正好可以买哪些物品? 在小组内交流,然后交流汇报。

三、总结提升。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练习设计:教材第11页 板书设计:

篇13:二年级数学教案北师版

一、走进生活, 感知建模

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 他们的演绎推理能力还不完善, 好多数学内容的学习必需建立在直观形象的基础之上. 学习的数学内容是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 让数学走进生活, 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也是新课标的重要精神. 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学习, 来分析, 来解答. 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选取也是以生活中的一些原型来设置的. 这些问题的呈现方式具有生活情境化, 很多教学内容都是采用图文相结合的形式来安排的, 教材中的画面都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 也正如新课标中所阐述的那样, 让学生从生活中感知数学模型, 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

比如, 在教学这一节课时, 教师营造了一个让学生买铅笔的情境. 买铅笔是学生经常遇到的事情, 所以学生就会对这样的情境产生兴趣. 教师再引导学生走进情境, 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而教材中看似简单的两只小动物在一起对话的画面, 却蕴含着一个数学信息资源, 学生通过观察便能简单地获取一个数学信息, 即15支铅笔, 被小花兔买去9支, 那么还剩多少支呢? 这样, 学生就在一个生动形象的现实情境中经历了建模的感知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发现了数学问题, 为下面如何解答这道题的策略和数学建模奠定了基础. 如果我们直接让学生来计算15-9, 由于学生没有生活经验作为铺垫, 所以对这两个数字也许就不感兴趣, 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 但如果营造了一个生活情境, 那么学生马上就会意识到计算15-9是为了解决自己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 并且从生活中建立了15-9的数学模型.

所以,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对数学内容进行有效建模时, 要引导学生学会认真看图, 弄清楚教材中图的意思, 这为学生理解题目奠定了基础, 可以让学生准确、快速地理解题目的意思, 为下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作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 形成建模

受小学生年龄特征的限制, 学生思维的发展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他们的动手操作才能形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学生只有通过操作, 才能让自己的思维有条理性, 才能让自己的数学建模有序.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经常会发现许多学生看到数学问题时, 连题目还没有看完整就马上开始解答, 结果造成了许多错误, 特别是一些题目的数量比较复杂, 中间有很大的跨度, 学生错误的现象更是普遍. 这是因为学生在平时的解决问题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建立数学模型思想, 缺少了把生活经验数学化的过程. 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建立数模思想就是为学生解决问题找寻一条捷径, 看看哪个策略可以有效地解决数学问题, 并初步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教学这一课时, 我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计数棒来代替铅笔, 每人拿出15根计数棒来自主操作, 然后全班交流自己的建模过程. 生1:我是一根根数的, 当数到第9根的时候, 我就把它放在一边, 看看还剩下6根. 生2:我是把15支铅笔分成10支和5支, 然后拿10支来减去9支还剩1支, 再加上旁边的5支, 就得到还剩6支铅笔了. 生3:我是把要买的9支铅笔分成5支和4支, 拿15支减去5支得到10支, 再拿10支减去4支得到6支, 所以还剩6支. 生4:我是这样想的, 9加上6等于15, 所以15支铅笔减去9支还剩6支. ……

这样, 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 许多学生形成了15~9的数学建模思想, 从而获取自己的解答策略. 然后, 我把这些解答方法列举投影出来, 让学生在一起小组讨论, 看看哪一种解答方法更好, 更简便, 从而达到最优化的建模思想, 形成最佳的解决问题策略. 所以, 学生通过操作获取解决问题的策略过程也是学生获取数学建模的过程. 这个过程, 对学生学习数学以及应用数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实践应用, 内化建模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获取的建模思想与解题策略要通过一系列的实践与应用才能得到内化, 才能在学生脑海中形成完整的建模思想, 而让学生实践应用是学生对数学建模的一个不断修正与完善的过程. 所以, 在学生完成数学建模思想之后, 我们还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应用中加以内化. 只有这样, 学生的数学模型思想才能更加完善.

篇14:北师大版一、二年级新教材关注点

“美丽的田园“是北师大版一年级新教材第一单元“加与减(一)”的综合练习课,板块内容上从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从一年级上开始,这是第一次出现“综合练习课” ,因此本课的授课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运用就起到了示范性的作用。 仔细分析新教材中这一单元:分为“买铅笔(减9)”“捉迷藏(减8)”“快乐小鸭(减7、减6)”“开会了(会列式解决实际问题,求缺多少,也是减6、7、8、9的综合)”“跳伞表演(巩固减6、减7,迁移至减2~5)”“美丽的田园(在具体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练习一(单元练习)”“做个减法表(单元复习、主要是找规律)”八个章节,新教材断课清晰,练习同步配套,使得教师上课有章可循。

“重复的奥妙“是二年级下新教材的“数学好玩”板块内容,这是新教材新增的活动内容。板块内容上属于“综合与实践”领域。“数学好玩”是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在2002年8月世界数学家大会上给少年儿童的题词,寓意要让孩子们在学中玩、玩中学,顾名思义其有别于普通意义上的玩耍。数学课上的“玩”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为什么玩”“玩什么”“怎样玩”等。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激发思维、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教材的处理上更加要强调对学生观察、分析、动手能力的培养,其思想性也更强。

两节课虽属不同的板块内容,但从情境串设置、情境图理解、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表达方式几方面来讲还是有许多的共同点,这也是教师们在理解、处理教材时需要关注的。

一、情境串的设置特点

北师大版新教材的一大特点就是“情境+问题串”。“情境+问题串”就是将情境和问题串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其中“问题串”指的是基于“情境”,围绕一定目标、按照一定的结构精心设计的一组问题,通过一个个问题指向数学知识、方法、思想等发生发展过程,从而引领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效实现学习目标。

一、二年级新教材“问题串”内容的编排更加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程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于某一个问题的数学意义上的理解。比如,在北师大版一年级上新教材中,小朋友刚学习数的知识时,教材首先是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以情境支撑数的理解,通过把实物转化成简化图、从简化图再抽象到数的过程,建立图与数的一一对应关系,从而使数的基本概念可以得到更好的理解(图1)。

图1 图2

“情境+问题串”的数学教材呈现方式,为广大基层的一线教师准确理解和驾驭教材、创造性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提供了方便。比如,“美丽的田园”开头就创设了一幅儿童喜闻乐见的图片,然后以一系列的问题铺展开:怎么数同类及不同类的小动物的只数?怎么比较同类及不同类的小动物的只数?怎么列式?等等(图2)。

而在“重复的奥秘”中则以“发现规律—表示规律—运用规律(生活中的规律)”为情境线索展开教学。

“情境+问题串”的呈现方式不仅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学习过程,而且体现了引导学生自然展开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问题,有利于实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二、情境图的阅读理解

北师大版教材相对于老版教材而言,情境图的设计是富有童趣而又有深意的。但是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本身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就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在具体的读图、理解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偏离教学目标的言语和思考,希望教师要以平常心对待,耐心仔细地进行引导。

比如一年级上“可爱的企鹅”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为引出“减法”,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反映“减法”出不来,学生都是以加法来计算的。笔者仔细看过一些教师的教案,也听过一些教师的课。本质的问题其实还在于教师自己对于情境图的理解、把握不到位,从而造成自己的教学过程对学生产生误导。“可爱的企鹅”这节课的一开头就是“前面有3只,后面有5只,一共有几只”,教材的本意是简单复习回顾加法的意义及运算,而许多教师把它作为正课来上,用力过猛,无意间误导学生以为本节课的重点还是加法。

因此,要引导好学生读图,获取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面对一页纸量的情境图,从哪里开始阅读?从哪里汲取有用的数学信息?如何组织数学信息的顺序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合理地表达数学信息呢?

在“美丽的田园”一课中,教材就作了很好的示范:

为引导学生从大量杂乱的信息中寻找数学信息,教材暗示学生在观察和数数的时候要有顺序;数数的时候可以一边数一边做记号;并把找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这样就可以避免重复和遗漏(图3)。

在引导学生列式计算时,先有意识的从同一类事物中汲取信息对比,这样教师心中所预设的情境就“跃然纸上”了。如“树上的小鸟比空中的少几只?”“空中的小鸟比树上的多几只?”(图4)

图3 图4

当然,根据相关的数学信息可以提出很多数学问题,而什么样的问题是与本课相关的,教师可以先提一两个作示范,其他则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提,这样也可以避免一、二年级学生提出无关的问题扰乱课堂。同时,学生能否正确列式取决于学生对于加减法意义的理解;能否正确计算取决于前面几堂课以及平时的训练。

在“重复的奥秘”中对于情境图信息的提取,也可以引导学生从上往下看或是从左往右看,分类观察。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选择——表达方式的多样化运用

在“重复的奥秘”一课中,教材意图除了“引导学生在发现、描述重复多次的现象或事物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简单的规律;通过对不同事物所具有的共同规律的思考和表达,初步发展概括能力,并能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表达”之外,还有一个浅显的意图,就是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比如,在重复出现的灯笼边可以写文字、画实物示意图、用简单图形代表,也可以写数字、字母表示。但在用简单符号比如数字、字母、记号表示时就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在教学的程序上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不能急躁应对,也不要随便拔高,否定学生最原始、笨拙的表达(图5)。

图5

而在“美丽的田园”一课中,教师也是通过各种不同的表达对比,加深学生对“10几减几”的巩固和运用;同时在“一个式子的多样化表达”方面,教师也有意识地把“多多少、少多少、相差多少”三个放在一起让学生对比,明确“谁和谁比” 、式子中“谁在前,谁在后”。其实这三个问题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树上和空中的小鸟在比较数量的多少(图6)。

图6

总而言之,一、二年级数学教师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要关注教材设计的一些重要关键点,比如怎么理清教学环节、题目层次;如何把握问题串的设计意图、步骤顺序;如何掌握教材中渗透的思想方法;等等。只有教师心中一切“掌握自如”了,教学中也就“运用自如”了,课堂也就不会“随波逐流”了!

(浙江省衢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324000)endprint

北师大版一、二年级新教材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出发,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进行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也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核心理念的充分体现。

“美丽的田园“是北师大版一年级新教材第一单元“加与减(一)”的综合练习课,板块内容上从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从一年级上开始,这是第一次出现“综合练习课” ,因此本课的授课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运用就起到了示范性的作用。 仔细分析新教材中这一单元:分为“买铅笔(减9)”“捉迷藏(减8)”“快乐小鸭(减7、减6)”“开会了(会列式解决实际问题,求缺多少,也是减6、7、8、9的综合)”“跳伞表演(巩固减6、减7,迁移至减2~5)”“美丽的田园(在具体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练习一(单元练习)”“做个减法表(单元复习、主要是找规律)”八个章节,新教材断课清晰,练习同步配套,使得教师上课有章可循。

“重复的奥妙“是二年级下新教材的“数学好玩”板块内容,这是新教材新增的活动内容。板块内容上属于“综合与实践”领域。“数学好玩”是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在2002年8月世界数学家大会上给少年儿童的题词,寓意要让孩子们在学中玩、玩中学,顾名思义其有别于普通意义上的玩耍。数学课上的“玩”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为什么玩”“玩什么”“怎样玩”等。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激发思维、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教材的处理上更加要强调对学生观察、分析、动手能力的培养,其思想性也更强。

两节课虽属不同的板块内容,但从情境串设置、情境图理解、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表达方式几方面来讲还是有许多的共同点,这也是教师们在理解、处理教材时需要关注的。

一、情境串的设置特点

北师大版新教材的一大特点就是“情境+问题串”。“情境+问题串”就是将情境和问题串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其中“问题串”指的是基于“情境”,围绕一定目标、按照一定的结构精心设计的一组问题,通过一个个问题指向数学知识、方法、思想等发生发展过程,从而引领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效实现学习目标。

一、二年级新教材“问题串”内容的编排更加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程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于某一个问题的数学意义上的理解。比如,在北师大版一年级上新教材中,小朋友刚学习数的知识时,教材首先是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以情境支撑数的理解,通过把实物转化成简化图、从简化图再抽象到数的过程,建立图与数的一一对应关系,从而使数的基本概念可以得到更好的理解(图1)。

图1 图2

“情境+问题串”的数学教材呈现方式,为广大基层的一线教师准确理解和驾驭教材、创造性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提供了方便。比如,“美丽的田园”开头就创设了一幅儿童喜闻乐见的图片,然后以一系列的问题铺展开:怎么数同类及不同类的小动物的只数?怎么比较同类及不同类的小动物的只数?怎么列式?等等(图2)。

而在“重复的奥秘”中则以“发现规律—表示规律—运用规律(生活中的规律)”为情境线索展开教学。

“情境+问题串”的呈现方式不仅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学习过程,而且体现了引导学生自然展开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问题,有利于实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二、情境图的阅读理解

北师大版教材相对于老版教材而言,情境图的设计是富有童趣而又有深意的。但是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本身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就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在具体的读图、理解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偏离教学目标的言语和思考,希望教师要以平常心对待,耐心仔细地进行引导。

比如一年级上“可爱的企鹅”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为引出“减法”,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反映“减法”出不来,学生都是以加法来计算的。笔者仔细看过一些教师的教案,也听过一些教师的课。本质的问题其实还在于教师自己对于情境图的理解、把握不到位,从而造成自己的教学过程对学生产生误导。“可爱的企鹅”这节课的一开头就是“前面有3只,后面有5只,一共有几只”,教材的本意是简单复习回顾加法的意义及运算,而许多教师把它作为正课来上,用力过猛,无意间误导学生以为本节课的重点还是加法。

因此,要引导好学生读图,获取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面对一页纸量的情境图,从哪里开始阅读?从哪里汲取有用的数学信息?如何组织数学信息的顺序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合理地表达数学信息呢?

在“美丽的田园”一课中,教材就作了很好的示范:

为引导学生从大量杂乱的信息中寻找数学信息,教材暗示学生在观察和数数的时候要有顺序;数数的时候可以一边数一边做记号;并把找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这样就可以避免重复和遗漏(图3)。

在引导学生列式计算时,先有意识的从同一类事物中汲取信息对比,这样教师心中所预设的情境就“跃然纸上”了。如“树上的小鸟比空中的少几只?”“空中的小鸟比树上的多几只?”(图4)

图3 图4

当然,根据相关的数学信息可以提出很多数学问题,而什么样的问题是与本课相关的,教师可以先提一两个作示范,其他则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提,这样也可以避免一、二年级学生提出无关的问题扰乱课堂。同时,学生能否正确列式取决于学生对于加减法意义的理解;能否正确计算取决于前面几堂课以及平时的训练。

在“重复的奥秘”中对于情境图信息的提取,也可以引导学生从上往下看或是从左往右看,分类观察。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选择——表达方式的多样化运用

在“重复的奥秘”一课中,教材意图除了“引导学生在发现、描述重复多次的现象或事物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简单的规律;通过对不同事物所具有的共同规律的思考和表达,初步发展概括能力,并能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表达”之外,还有一个浅显的意图,就是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比如,在重复出现的灯笼边可以写文字、画实物示意图、用简单图形代表,也可以写数字、字母表示。但在用简单符号比如数字、字母、记号表示时就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在教学的程序上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不能急躁应对,也不要随便拔高,否定学生最原始、笨拙的表达(图5)。

图5

而在“美丽的田园”一课中,教师也是通过各种不同的表达对比,加深学生对“10几减几”的巩固和运用;同时在“一个式子的多样化表达”方面,教师也有意识地把“多多少、少多少、相差多少”三个放在一起让学生对比,明确“谁和谁比” 、式子中“谁在前,谁在后”。其实这三个问题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树上和空中的小鸟在比较数量的多少(图6)。

图6

总而言之,一、二年级数学教师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要关注教材设计的一些重要关键点,比如怎么理清教学环节、题目层次;如何把握问题串的设计意图、步骤顺序;如何掌握教材中渗透的思想方法;等等。只有教师心中一切“掌握自如”了,教学中也就“运用自如”了,课堂也就不会“随波逐流”了!

(浙江省衢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324000)endprint

北师大版一、二年级新教材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出发,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进行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也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核心理念的充分体现。

“美丽的田园“是北师大版一年级新教材第一单元“加与减(一)”的综合练习课,板块内容上从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从一年级上开始,这是第一次出现“综合练习课” ,因此本课的授课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运用就起到了示范性的作用。 仔细分析新教材中这一单元:分为“买铅笔(减9)”“捉迷藏(减8)”“快乐小鸭(减7、减6)”“开会了(会列式解决实际问题,求缺多少,也是减6、7、8、9的综合)”“跳伞表演(巩固减6、减7,迁移至减2~5)”“美丽的田园(在具体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练习一(单元练习)”“做个减法表(单元复习、主要是找规律)”八个章节,新教材断课清晰,练习同步配套,使得教师上课有章可循。

“重复的奥妙“是二年级下新教材的“数学好玩”板块内容,这是新教材新增的活动内容。板块内容上属于“综合与实践”领域。“数学好玩”是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在2002年8月世界数学家大会上给少年儿童的题词,寓意要让孩子们在学中玩、玩中学,顾名思义其有别于普通意义上的玩耍。数学课上的“玩”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为什么玩”“玩什么”“怎样玩”等。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激发思维、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教材的处理上更加要强调对学生观察、分析、动手能力的培养,其思想性也更强。

两节课虽属不同的板块内容,但从情境串设置、情境图理解、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表达方式几方面来讲还是有许多的共同点,这也是教师们在理解、处理教材时需要关注的。

一、情境串的设置特点

北师大版新教材的一大特点就是“情境+问题串”。“情境+问题串”就是将情境和问题串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其中“问题串”指的是基于“情境”,围绕一定目标、按照一定的结构精心设计的一组问题,通过一个个问题指向数学知识、方法、思想等发生发展过程,从而引领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效实现学习目标。

一、二年级新教材“问题串”内容的编排更加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程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于某一个问题的数学意义上的理解。比如,在北师大版一年级上新教材中,小朋友刚学习数的知识时,教材首先是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以情境支撑数的理解,通过把实物转化成简化图、从简化图再抽象到数的过程,建立图与数的一一对应关系,从而使数的基本概念可以得到更好的理解(图1)。

图1 图2

“情境+问题串”的数学教材呈现方式,为广大基层的一线教师准确理解和驾驭教材、创造性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提供了方便。比如,“美丽的田园”开头就创设了一幅儿童喜闻乐见的图片,然后以一系列的问题铺展开:怎么数同类及不同类的小动物的只数?怎么比较同类及不同类的小动物的只数?怎么列式?等等(图2)。

而在“重复的奥秘”中则以“发现规律—表示规律—运用规律(生活中的规律)”为情境线索展开教学。

“情境+问题串”的呈现方式不仅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学习过程,而且体现了引导学生自然展开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问题,有利于实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二、情境图的阅读理解

北师大版教材相对于老版教材而言,情境图的设计是富有童趣而又有深意的。但是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本身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就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在具体的读图、理解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偏离教学目标的言语和思考,希望教师要以平常心对待,耐心仔细地进行引导。

比如一年级上“可爱的企鹅”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为引出“减法”,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反映“减法”出不来,学生都是以加法来计算的。笔者仔细看过一些教师的教案,也听过一些教师的课。本质的问题其实还在于教师自己对于情境图的理解、把握不到位,从而造成自己的教学过程对学生产生误导。“可爱的企鹅”这节课的一开头就是“前面有3只,后面有5只,一共有几只”,教材的本意是简单复习回顾加法的意义及运算,而许多教师把它作为正课来上,用力过猛,无意间误导学生以为本节课的重点还是加法。

因此,要引导好学生读图,获取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面对一页纸量的情境图,从哪里开始阅读?从哪里汲取有用的数学信息?如何组织数学信息的顺序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合理地表达数学信息呢?

在“美丽的田园”一课中,教材就作了很好的示范:

为引导学生从大量杂乱的信息中寻找数学信息,教材暗示学生在观察和数数的时候要有顺序;数数的时候可以一边数一边做记号;并把找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这样就可以避免重复和遗漏(图3)。

在引导学生列式计算时,先有意识的从同一类事物中汲取信息对比,这样教师心中所预设的情境就“跃然纸上”了。如“树上的小鸟比空中的少几只?”“空中的小鸟比树上的多几只?”(图4)

图3 图4

当然,根据相关的数学信息可以提出很多数学问题,而什么样的问题是与本课相关的,教师可以先提一两个作示范,其他则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提,这样也可以避免一、二年级学生提出无关的问题扰乱课堂。同时,学生能否正确列式取决于学生对于加减法意义的理解;能否正确计算取决于前面几堂课以及平时的训练。

在“重复的奥秘”中对于情境图信息的提取,也可以引导学生从上往下看或是从左往右看,分类观察。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选择——表达方式的多样化运用

在“重复的奥秘”一课中,教材意图除了“引导学生在发现、描述重复多次的现象或事物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简单的规律;通过对不同事物所具有的共同规律的思考和表达,初步发展概括能力,并能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表达”之外,还有一个浅显的意图,就是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比如,在重复出现的灯笼边可以写文字、画实物示意图、用简单图形代表,也可以写数字、字母表示。但在用简单符号比如数字、字母、记号表示时就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在教学的程序上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不能急躁应对,也不要随便拔高,否定学生最原始、笨拙的表达(图5)。

图5

而在“美丽的田园”一课中,教师也是通过各种不同的表达对比,加深学生对“10几减几”的巩固和运用;同时在“一个式子的多样化表达”方面,教师也有意识地把“多多少、少多少、相差多少”三个放在一起让学生对比,明确“谁和谁比” 、式子中“谁在前,谁在后”。其实这三个问题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树上和空中的小鸟在比较数量的多少(图6)。

图6

总而言之,一、二年级数学教师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要关注教材设计的一些重要关键点,比如怎么理清教学环节、题目层次;如何把握问题串的设计意图、步骤顺序;如何掌握教材中渗透的思想方法;等等。只有教师心中一切“掌握自如”了,教学中也就“运用自如”了,课堂也就不会“随波逐流”了!

上一篇:王和司法所入矫教育稿下一篇:学生就业培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