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数学《指数函数》教案

2024-05-14

人教版高一数学《指数函数》教案(精选14篇)

篇1:人教版高一数学《指数函数》教案

导语:讲授新课前,做一份完美的教案,能够更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在上课时的积极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人教版高一数学《指数函数》教案,欢迎大家参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1)能根据定义判断形如什么样的函数是,了解对底数的限制条件的合理性,明确的定义域。

(2)能在基本性质的指导下,用列表描点法画出的图象,能从数形两方面认识的性质。

(3)能利用的性质比较某些幂形数的大小,会利用的图象画出形如 的图象。

2。通过对的概念图象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3。通过对的研究,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数学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函数概念,基本掌握了函数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它是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作为常见函数,它既是函数概念及性质的第一次应用,也是今后学习对数函数的基础,同时在生活及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应重点研究。

(2)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在理解定义的基础上掌握的图象和性质。难点是对底数 在 和 时,函数值变化情况的区分。

(3)是学生完全陌生的一类函数,对于这样的函数应怎样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是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所以从的研究过程中得到相应的结论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了解系统研究一类函数的方法,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让学生去体会研究的方法,以便能将其迁移到其他函数的研究。

教法建议

(1)关于的定义按照课本上说法它是一种形式定义即解析式的特征必须是 的样子,不能有一点差异,诸如,等都不是。

(2)对底数 的限制条件的理解与认识也是认识的重要内容。如果有可能尽量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对底数,指数都有什么限制要求,教师再给予补充或用具体例子加以说明,因为对这个条件的认识不仅关系到对的认识及性质的分类讨论,还关系到后面学习对数函数中底数的认识,所以一定要真正了解它的由来。

关于图象的绘制,虽然是用列表描点法,但在具体教学中应避免描点前的盲目列表计算,也应避免盲目的连点成线,要把表列在关键之处,要把点连在恰当之处,所以应在列表描点前先把函数的性质作一些简单的讨论,取得对要画图象的存在范围,大致特征,变化趋势的大概认识后,以此为指导再列表计算,描点得图象。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

教学目标

1。理解的定义,初步掌握的图象,性质及其简单应用。

2。通过的图象和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3。通过对的研究,使学生能把握函数研究的基本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理解的定义,把握图象和性质。

难点是认识底数对函数值影响的认识。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方法

启发讨论研究式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前面学习了指数运算,在此基础上,今天我们要来研究一类新的常见函数———————。

1。6。(板书)

这类函数之所以重点介绍的原因就是它是实际生活中的一种需要。比如我们看下面的问题:

问题1: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一个这样的细胞分裂 次后,得到的细胞分裂的个数 与 之间,构成一个函数关系,能写出 与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吗?

由学生回答: 与 之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

问题2:有一根1米长的绳子,第一次剪去绳长一半,第二次再剪去剩余绳子的一半,……剪了 次后绳子剩余的长度为 米,试写出 与 之间的函数关系。

由学生回答:。

在以上两个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函数与我们前面研究的函数有所区别,从形式上幂的形式,且自变量 均在指数的位置上,那么就把形如这样的函数称为。

一。的概念(板书)

1。定义:形如 的函数称为。(板书)

教师在给出定义之后再对定义作几点说明。

2。几点说明(板书)

(1)关于对 的规定:

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规定底数大于0且不等于1呢?(若学生感到有困难,可将问题分解为若 会有什么问题?如,此时,等在实数范围内相应的函数值不存在。

若 对于 都无意义,若 则 无论 取何值,它总是1,对它没有研究的必要。为了避免上述各种情况的发生,所以规定 且。

(2)关于的定义域(板书)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指数范围,发现指数可以取有理数。此时教师可指出,其实当指数为无理数时,也是一个确定的实数,对于无理指数幂,学过的有理指数幂的性质和运算法则它都适用,所以将指数范围扩充为实数范围,所以的定义域为。扩充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使她它更具代表更有应用价值。

(3)关于是否是的判断(板书)

刚才分别认识了中底数,指数的要求,下面我们从整体的角度来认识一下,根据定义我们知道什么样的函数是,请看下面函数是否是。

(1),(2),(3)

(4),(5)。

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教师根据情况作点评,指出只有(1)和(3)是,其中(3)可以写成,也是指数图象。

最后提醒学生的定义是形式定义,就必须在形式上一摸一样才行,然后把问题引向深入,有了定义域和初步研究的函数的性质,此时研究的关键在于画出它的图象,再细致归纳性质。

3。归纳性质

作图的用什么方法。用列表描点发现,教师准备明确性质,再由学生回答。

函数

1。定义域 :

2。值域:

3。奇偶性 :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

4。截距:在 轴上没有,在 轴上为1。

对于性质1和2可以两条合在一起说,并追问起什么作用。(确定图象存在的大致位置)对第3条还应会证明。对于单调性,我建议找一些特殊点。,先看一看,再下定论。对最后一条也是指导函数图象画图的依据。(图象位于 轴上方,且与 轴不相交。)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指导学生列表,描点了。取点时还要提醒学生由于不具备对称性,故 的值应有正有负,且由于单调性不清,所取点的个数不能太少。

此处教师可利用计算机列表描点,给出十组数据,而学生自己列表描点,至少六组数据。连点成线时,一定提醒学生图象的变化趋势(当 越小,图象越靠近轴,越大,图象上升的越快),并连出光滑曲线。

二。图象与性质(板书)

1。图象的画法:性质指导下的列表描点法。

2。草图:

当画完第一个图象之后,可问学生是否需要再画第二个?它是否具有代表性?(教师可提示底数的条件是且,取值可分为两段)让学生明白需再画第二个,不妨取 为例。

此时画它的图象的方法应让学生来选择,应让学生意识到列表描点不是唯一的方法,而图象变换的方法更为简单。即 = 与 图象之间关于 轴对称,而此时 的图象已经有了,具备了变换的条件。让学生自己做对称,教师借助计算机画图,在同一坐标系下得到 的图象。

最后问学生是否需要再画。(可能有两种可能性,若学生认为无需再画,则追问其原因并要求其说出性质,若认为还需画,则教师可利用计算机再画出如 的图象一起比较,再找共性)

由于图象是形的特征,所以先从几何角度看它们有什么特征。教师可列一个表,如下:

以上内容学生说不齐的,教师可适当提出观察角度让学生去描述,然后再让学生将几何的特征,翻译为函数的性质,即从代数角度的描述,将表中另一部分填满。

填好后,让学生仿照此例再列一个 的表,将相应的内容填好。为进一步整理性质,教师可提出从另一个角度来分类,整理函数的性质。

3。性质。

(1)无论 为何值,都有定义域为,值域为,都过点。

(2)时,在定义域内为增函数,时,为减函数。

(3)时,时。

总结之后,特别提醒学生记住函数的图象,有了图,从图中就可以能读出性质。

三。简单应用(板书)

1。利用单调性比大小。(板书)

一类函数研究完它的概念,图象和性质后,最重要的是利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首先我们来看下面的问题。

例1。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与;(2)与;

(3)与1。(板书)

首先让学生观察两个数的特点,有什么相同?由学生指出它们底数相同,指数不同。再追问根据这个特点,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它们的大小呢?让学生联想,提出构造函数的方法,即把这两个数看作某个函数的函数值,利用它的单调性比较大小。然后以第(1)题为例,给出解答过程。

解: 在 上是增函数,且

<。(板书)

教师最后再强调过程必须写清三句话:

(1)构造函数并指明函数的单调区间及相应的单调性。

(2)自变量的大小比较。

(3)函数值的大小比较。

后两个题的过程略。要求学生仿照第(1)题叙述过程。

例2。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与;(2)与;

(3)与。(板书)

先让学生观察例2中各组数与例1中的区别,再思考解决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对(1)来说 可以写成,这样就可以转化成同底的问题,再用例1的方法解决,对(2)来说 可以写成,也可转化成同底的,而(3)前面的方法就不适用了,考虑新的转化方法,由学生思考解决。(教师可提示学生的函数值与1有关,可以用1来起桥梁作用)

最后由学生说出 >1,<1,>。

解决后由教师小结比较大小的方法

(1)构造函数的方法: 数的特征是同底不同指(包括可转化为同底的)

(2)搭桥比较法: 用特殊的数1或0。

三。巩固练习

练习: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板书)

(1)与(2)与;

(3)与;(4)与。解答过程略

四。小结

1。的概念

2。的图象和性质

3。简单应用

五。板书设计

篇2:人教版高一数学《指数函数》教案

指对数的运算

一、反思数学符号:

“”“”出现的背景

数学总是在不断的发明创造中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2方程的根是多少?;

①这样的数存在却无法写出来?怎么办呢?你怎样向别人介绍一个人?

描述出来。

②那么这个写不出来的数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呢?怎样描述呢?

①我们发明了新的公认符号“”作为这样数的“标志”

的形式即是一个平方等于三的数

②推广:则

③后又常用另一种形式分数指数幂形式

3方程 的根又是多少?①也存在却无法写出来??同样也发明了新的公认符号“”专门作为这样数的标志,的形式

即是一个2为底结果等于3的数

②推广:则

二、指对数运算法则及性质:

幂的有关概念:

正整数指数幂:=

零指数幂:)

负整数指数幂:

正分数指数幂:

负分数指数幂:

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负分指数幂没意义

2根式:

如果一个数的n次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n次方根如果,那么x叫做a的次方根,则x=

0的任何次方根都是0,记作

式子叫做根式,n叫做根指数,a叫做被开方数

当n为奇数时,=

当n为偶数时,=

=

3指数幂的运算法则:

=

=

3)=

4)=

二对数

对数的定义:如果,那么数b叫做以a为底N的对数,记作 ,其中a叫做

,叫做真数

2特殊对数:

=

;

=

=

;

;

=

=

=

=

;

=

三、经典体验:

化简根式:;

2解方程:;

;;

3化简求值:

4【徐州六县一区09-10高一期中】16求函数的定义域。

四、经典例题

例:1画出函数草图:

练习:1“等式lg3x2=2成立”是“等式lg3x=1成立”的 ▲

.必要不充分条

例:2若则

练习:1已知函数求的值

例3:函数f=lg是

(奇、偶)函数。

点拨:

为奇函数。

练习:已知则

练习:已知则的值等于

练习:已知定义域为R的函数在是增函数,满足且,求不等式

的解集。

例:4解方程.

解:设,则,代入原方程,解得,或(舍去).由,得.经检验知,为原方程的解.

练习:解方程.

练习:解方程.

练习:解方程:

练习:设,求实数、的值。

解:原方程等价于,显然,我们考虑函数,显然,即是原方程的根.又和都是减函数,故也是减函数.

当时,;当时,因此,原方程只有一个解.分析:注意到,故倒数换元可求解.

解:原方程两边同除以,得.设,原方程化为,化简整理,得.,即..

解析:令,则,∴原方程变形为,解得。由得,∴,即,∴,∴。由得,∴,∵,∴此方程无实根。故原方程的解为。评注:将指数方程转化为基本型求解,是解决该类问题的关键。

解析:由题意可得,,原方程可化为,即。

∴,∴。

∴由非负数的性质得,且,∴。

评注:通过拆项配方,使问题巧妙获解。

例:已知关于的方程有实数解,求的取值范围。

已知关于的方程的实数解在区间,求的取值范围。

反思提炼:1常见的四种指数方程的一般解法

(1)

方程的解法:

(2)

方程的解法:

(3)

方程的解法:

(4)

方程的解法:

2.常见的三种对数方程的一般解法

(1)方程的解法:

(2)方程的解法:

(3)方程的解法:

3.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转化。

4.通过数形结合解决方程有无根的问题。

后作业:

对正整数n,设曲线在x=2处的切线与轴交点的纵坐标为,则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是

[答案] 2n+1-2

[解析] ∵=xn,∴′=′+′•xn=n•xn-1-xn

f′=-n•2n-1-2n=•2n-1

在点x=2处点的纵坐标为=-2n

∴切线方程为+2n=•2n-1.

令x=0得,=•2n,∴an=•2n,∴数列ann+1的前n项和为22-1=2n+1-2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P是函数的图象上的动点,该图象在P处的切线交轴于点,过点P作的垂线交轴于点N,设线段N的中点的纵坐标为t,则t的最大值是_____________

解析:设则,过点P作的垂线

篇3:人教版高一数学《指数函数》教案

一、教材分析

1.内容总体安排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主要指正弦、余弦和正切的概念) , 以及利用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这些内容是中学阶段三角学的基础知识。本章内容是在同学们学习了相似三角形、 勾股定理和函数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研究的, 这些知识是学习本章内容的直接基础。

本章内容分为两节, 第一节主要内容有三部分:一是学习正弦、余弦和正切等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二是研究了几个特殊角 (30°, 45°, 60°) 的三角函数的求法;三是介绍了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的方法。第二节首先主要研究了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和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 然后通过具体的实例说明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 并总结出用三角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这个过程强调了数学建模的构建, 凸显了数学建模的思想, 强化了数形结合思想。可以说第一节是第二节内容的基础, 后面的内容是第一节内容的应用, 通过第二节的学习, 巩固和提高了学生对基础内容的认识, 使同学们对函数的概念及其本质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2.本章知识大致结构

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 引出三角函数, 进一步着手解决锐角三角函数问题, 最后, 由解决问题的方法又回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 引导学生解决具体问题。

3.课程目标

知识技能: (1) 提高实例认识锐角三角函数 (sinA, cosA, tanA) , 知道30°, 45°, 60°角的三角函数 ;会使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它的三角函数, 由已知三角函数的值求它对应的锐角; (2) 能在简单条件下 (已知一边和一锐角或两边) 解直角三角形; (3) 能运用三角函数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数学思考: (1) 能收集、选择和处理不同三角形中的相关信息, 通过对比、归纳, 抽象出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2) 在锐角三角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中, 发展数感和符号感, 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3) 经历锐角三角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初步形成对应与函数思想。

解决问题: (1) 能结数形和数字等信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 (2) 能尝试评价不同三角函数之间的差异; (3) 在概念的形成与应用中, 学会与人合作, 并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与结果; (4) 通过解直角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发展应用意识。

情感与态度: (1) 通过三角函数概念的建立及其应用, 体验数字、符号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 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2) 在解决直角三角形的广泛应用中, 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增强参与数学活动的自觉性、积极性; (3) 进一步体验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4) 在计算器的使用中, 体验现代信息技术的价值。

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 对目标的要求不仅停留在知识技能方面, 还特别注重让学生参入数学活动的过程性方面。注重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和培养, 将教学目标的实现有机地融入到精心创设的情境中、过程中和应用中。上述目标涵盖了数学课程目标的各个纬度, 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

4.学习重点和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直角三角形的解法;学生学习的难点是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因为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反映了一个锐角的度数与实数值之间对应的函数关系, 这种角与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以及sinA, cosA, tanA等函数的符号表示方法, 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 理解和认识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学习本章的关键是结合图形, 遵循“从特殊到一般, 从实践探索到证明”的方式呈现正弦函数概念, 在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归纳、猜想等求知过程的基础上, 建立起角度与数值之间的对应关系, 从而正确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真正理解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的关系。

二、学情与学法分析

1.常见的认知误区和思维障碍

(1) 不能正确理解三角函数的意义及表示方法;不能正确区分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 在实际计算中出现混淆现象。

(2) 由于过于依赖计算器, 记错特殊角 (30°, 45°, 60°) 的三角函数。

(3) 在解直角三角形时, 错用直角三角形中的边与角之间的关系。

(4) 混淆坡度与正弦函数。

(5) 解决实际问题时 , 对于通过审题建立数学模型 , 学生普遍感到困难。

2.学法指导

(1) 对于三角函数概念的教学, 要突出正弦函数概念的教学, 其他两个三角函数的概念可引导学生通过类比学习。要结合图形, 通过计算、推导, 让学生理解∠A的“对边和斜边的比值”仅与∠A的大小有关, 在给出正弦函数概念之前, 要留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引导他们经历知识再发现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理解、掌握正弦函数的本质。在给出了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概念后, 引导学生归纳规律, 以便记忆和应用, 避免出现混淆的现象。如, 三角函数的定义都是比值, 其中正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分子”都是“对边”;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分母”都是“斜边”;正切函数的定义中没有“斜边”, 等等。

(2) 对于30°, 45°, 60°角的三角函数, 要引导学生按照教材里“思考”栏目中给出的两块三角板问题, 结合具体的图形, 自己计算出来, 以“合作交流”的形式, 先让学生自己找规律, 然后相互交流, 发现这些比值之间的规律, 这样便于形成长久记忆。

(3) 在解直角三角形时 , 能根据较复杂的图形 , 找到或通过添加辅助线构造出欲求元素所在的直角三角形, 结合图形, 根据已知元素及三角函数的概念正确选择边与角的关系。

(4) 适当增加坡度与正弦函数的辨析题目, 让学生在实际练习中对二者加以理解与区别。

(5)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 , 结合具体的题目 , 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一边读题, 一边画图或在给定的图形中准确找到对应的信息。特别强调解题的思路是构造直角三角形。

参考文献

[1]孙晓天, 孔凡哲, 刘晓玫.空间观念的内容及意义与培养[J].数学教育学报, 2002 (02) :33-35.

[2]孙晓天.情景数学的内容和特点介绍一套题材新颖的5-8年级数学教材[J].数学通报, 2001 (10) :18-22.

[3]林少杰.数学教学内容的非线性结构及其教学策略[J].教育导刊, 2002 (02) :54-56.

篇4:人教版高一数学《指数函数》教案

1.知识目标与技能

理解掌握价格变动对生活、生产的影响,熟练运用价格变动的影响分析相关经济现象,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实例分析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总结应对价格变化的

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形成对价格变动认识的科学态度,用具体、明确、可操作的行为语言,描述本课的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四、新课引导

枸杞是我们宁夏的特产,在宁夏,很多人靠生产枸杞生活,李大山就是一个代表,李大山有个爱好就是创作打油诗,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大山的打油诗学习价格变动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

影响。

五、新课讲授

1.对生产的影响

师:每年夏季是枸杞收获的季节,作为枸杞生产者,枸杞的价格时刻牵动着大山的心,影响着他的心情,2012年的夏天,大山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李大山的喜和忧(一)

种植枸杞已多年,靠它吃来靠它穿,

卖高卖低不由咱,到底由谁说了算?

今年价格又走低,我心犹如血在滴!

枸杞枸杞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

师:原来是枸杞的价格让大山苦恼了,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今年枸杞价格下滑呢?一起看看今年的枸杞行情。(看视频)

师:看来今年的枸杞行情确实不够乐观,是什么因素导致了枸杞价格下滑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需求不足、质量不好。如果你是大山,面对这样的行情,面对外来枸杞的冲击,该怎么办呢?(生:讨论2分钟并交流)

师:下面我们一起把同学们的发言总结一下,看看价格变动对人们的生产会有哪些影响!

板书: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1)调节生产规模;(2)提高劳动生产率;(3)生产适销对路高质量的产品。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想法都非常好,我会把大家的想法带回去给大山,相信大山的腰包会越来越鼓,他的生活也会越来越红火。近些年,由于大山吃苦耐劳,再加上国家政策照顾,他的日子已经很红火了。

李大山的喜和忧(二)

感谢国家政策棒,我由温饱奔小康,

前年盖上大瓦房,去年买了电冰箱,

添了电脑连了网,城里农村一个样。

日子年年大变样,犹如心里吃了糖。

师:真为他的幸福生活感到高兴,此时,我们也发现大山的角色也由生产者转变成了消费者。那么,作为消费者会关注商品价格的变化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是的,商品价格的变化会对消费者的生活会产生重大影响,最直接的反应就是需求量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商品价格变动会对消费者需求产生什么影响呢?

2.对生活的影响

板书:1.一般情况下,商品价格变化与需求的变化成反相关

学生活动:举例说明,并上黑板画曲线图。

教师: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山的日子确实好过了,可是物价的不断提高给大山增添了不少烦恼:

李大山的喜和忧(三)

老婆想要金手镯,粮油价涨不停歇,

老婆老婆听我说,生活计划还得做,

镯子咱再拖一拖,看看金价跌不跌。

师:金镯子之类的商品和食品有什么不同吗?这两类商品的价格变化对需求量的影响一样吗?(生:……)

板書:2.不同商品对价格的反应程度不同

学生活动:在同一区间画上对比函数图(对学生有点难度,教师可适当指导)

师:在人们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哪类商品的价格对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比较大?(生:……)

教师总结:居民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尤其是食品的消费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越小,越有利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带动物价上涨是正常的,但是,如果物价上涨的速度快于居民收入增长的速度,这就非常不利于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国家非常重视物价的稳定,在这方面也做了非常多的工作,当然,最重要的工作还是要发展经济,提高居民收入。

教师:近些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有目共睹,大山的收入确实增加了不少,今年大山又圆了自己一个梦,拥有了一辆汽车,可是,经历了短暂的喜悦,苦恼也随之而来:

李大山的喜与忧(四)

有了汽车真方便,买车容易养车难,

汽油改成天然气,谁知气价又翻倍,

开车成本实在贵,喜忧参半啥滋味?

电动汽车快普及,还是用电最实惠。

教师:大山为什么会有“买车容易、养车难”的体会?养车需要的东西和车是什么关系?

学生:互补品,概念,举例。

教师:如果两种商品为互补品,一种商品的价格会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产生什么影响?(学生:……)

教师:大山为什么会油改气,甚至有换电动汽车的想法?油、气、电是什么关系?

学生:替代品,概念,举例。

教师:如果两种商品为替代品,一种商品的价格会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产生什么影响?

板书:3.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互补品——反相关,替代品——正相关。(学生活动:举例说明,并画曲线图)

3.课堂总结(我们的收获……)

总之,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条经济规律是谁都无法改变的,若价格的变化在合理的范围内,只要人们能够按照价格的变化对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做出科学的、合理的调整,那么,人们的生产效益和生活质量一定会像宁夏的枸杞一样越来越红!

(作者单位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中学)

篇5:人教版高一数学《指数函数》教案

教案

函数最值求法及运用

一经验系统梳理:)问题思考的角度:1几何角度;2代数角度

2)问题解决的优化策略:

Ⅰ、优化策略代数角度:

消元

2换元

3代换

4放缩

①经验放缩,②公式放缩③条放缩]

Ⅱ、几何角度:

经验特征策略分析问题的几何背景线性规划、斜率、距离等

3)核心思想方法:

划归转化思想;等价转化思想

,则

二、体验训练:

线性规划问题

已知双曲线方程为求的最小值

2斜率问题

已知函数的定义域为,且

为的导函数,函数的图像如图所示若两正数满足,则的取值范围是

3距离问题

3、由直线上的一点向圆引切线,则切线长的最小值为

练习1已知点是直线上动点,、是圆 的两条切线,、是切点,若四边形的最小面积是,则

练习2已知实数满足不等式组,则的最小值为

4消元法

已知函数,若且则的取值范围为

练习:设函数,若且则的取值范围为

换元法

求下列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1)

(2)

(3)若函数的最大值是正整数,则=_______

解:(1)

,由得,∴当时,函数取最小值,当时函数取最大值.

(2)令,则,∴,当,即时取等号,∴函数取最大值,无最小值.

2已知,且夹角为如图点在以为圆心的圆弧上动若则求的最大值

6代换法

设为正实数,满足,则的最小值是

【解析】本小题考查二元基本不等式的运用.由得,代入得,当且仅当=3

时取“=”.

设正实数满足则的最大值为

▲1

7公式放缩法

函数,的最小值为:_________

错解:∵

∴,又为定值故利用基本不等式得

即的最小值为4

点评:利用基本不等式必须满足三个条:即“一正、二定、三等”,而本题只满足前两个条,不满足第三个条,即不成立。

设为实数,若则的最大值是。

8放缩法、换元法

已知二次函数的值域是那么的最小值是

9综合探讨:

满足条的三角形的面积的最大值

【解析】本小题考查三角形面积公式、余弦定理以及函数思想.设B=,则A=

,根据面积公式得=,根据余弦定理得

,代入上式得

=

由三角形三边关系有解得,故当时取得最大值

解析2:若,则的最大值。

【解析】本小题考查三角形面积公式及函数思想。

因为AB=2(定长),可以以AB所在的直线为轴,其中垂线为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则,设,由可得,化简得,即在以(3,0)为圆心,为半径的圆上运动。又。

答案

7、设,则函数

时,;

(3)=

由于,所以

在内单调递减,于是当时时

的最大值米

篇6:人教版高一数学《指数函数》教案

一 设计思想:

函数与方程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是衔接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纽带,再加上函数与方程还是中学数学四大数学思想之一,是具体事例与抽象思想相结合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自主探究教学法。通过教学情境的设置,让学生由特殊到一般,有熟悉到陌生,让学生从现象中发现本质,以此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在现实生活中函数与方程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因此函数与方程在整个高中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新增内容之一,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数学I必修本(A版)》第94-95页的第三章第一课时3.1.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的零点。

本节通过对二次函数的图象的研究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以及根的个数的判断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相应的二次函数的零点的联系,然后由特殊到一般,将其推广到一般方程与相应的函数的情形.它既揭示了初中一元二次方程与相应的二次函数的内在联系,也引出对函数知识的总结拓展。之后将函数零点与方程的根的关系在利用二分法解方程中(3.1.2)加以应用,通过建立函数模型以及模型的求解(3.2)更全面地体现函数与方程的关系,逐步建立起函数与方程的联系.渗透“方程与函数”思想。

总之,本节课渗透着重要的数学思想“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想”“方程与函数”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教好本节课可以为学好中学数学打下一个良好基础,因此教好本节是至关重要的。

三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结合方程根的几何意义,理解函数零点的定义;

2.结合零点定义的探究,掌握方程的实根与其相应函数零点之间的等价关系;

3.结合几类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特征,掌握判断函数的零点个数和所在区间 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体验化归与转化、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这三大数学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的意义与价值;

2.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和严密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3.使学生感受学习、探索发现的乐趣与成功感

教学重点:函数零点与方程根之间的关系;连续函数在某区间上存在零点的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发现与理解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的关系;探究发现函数存在零点的方法。

四 教学准备

导学案,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电子交互白板。

五 教学过程设计:

(一)、问题引人:

请同学们思考这个问题。用屏幕显示判断下列方程是否有实根,有几个实根?

(1)

;(2)

?

学生活动:回答,思考解法。

教师活动:第二个方程我们不会解怎么办?你是如何思考的?有什么想法?我们可以考虑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未知问题已知化,通过对第一个问题的研究,进而来解决第二个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大家都习惯性地用代数的方法去解决,我们应该打破思维定势,走出自己给自己画定的牢笼!这样我们先把所依赖的拐杖丢掉,假如第一个方程你不会解,也不会应用判别式,你要怎样判断其实根个数呢?

学生活动:思考作答。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让学生对高次方程的根产生好奇。

(二)、概念形成:

预习展示1:

你能通过观察二次方程的根及相应的二次函数图象,找出方程的根,图象与轴交点的坐标以及函数零点的关系吗?

学生活动:观察图像,思考作答。

教师活动:我们来认真地对比一下。用投影展示学生填写表格

一元二次方程

 

方程的根

 

二次函数

 

函数的图象

(简图)

 

图象与轴交点的坐标

 

函数的零点

 

 

 

?

 

 

? ? ?

 

 

?

 

 

? ? ?

 

 

?

 

 

? ? ?

 

 

问题1:你能通过观察二次方程的根及相应的二次函数图象,找出方程的根,图象与

轴交点的.坐标以及函数零点的关系吗?

学生活动:得到方程的实数根应该是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的结论。

教师活动:我们就把使方程 成立的实数x称做函数的零点.(引出零点的概念)

根据零点概念,提出问题,零点是点吗?零点与函数方程的根有何关系?

学生活动:经过观察表格,得出(请学生总结)

1)概念:函数的零点并不是“点”,它不是以坐标的形式出现,而是实数。例如函数的零点为x=-1,3

2)函数零点的意义:函数的零点就是方程实数根,亦即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

3)方程有实数根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交点函数有零点。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仔细体会上述结论。

再提出问题:如何并根据函数零点的意义求零点?

学生活动:可以解方程而得到(代数法);

可以利用函数的图象找出零点.(几何法).

设计意图:由学生最熟悉的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出发,发现一般规律,并尝试的去总结零点,根与交点三者的关系。

(三)、探究性质:

(五)、探索研究(可根据时间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适当调整)

讨论:请大家给方程的一个解的大约范围,看谁找得范围更小?

[师生互动]

师:把学生分成小组共同探究,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充分研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也可以让各组把这几个题做为小课题来研究,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和热情。老师用多媒体演示,直观地演示根的存在性及根存在的区间大小情况。

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在探究学习中得到数学能力的提高

第五阶段设计意图:

一是为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做准备

二是小组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意识,本组探究题目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此组题目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探究性,基本上可以达到上述目的。

(六)、课堂小结:

零点概念

零点存在性的判断

零点存在性定理的应用注意点:零点个数判断以及方程根所在区间

篇7:二次函数教案人教版数学

1、使学生能利用描点法正确作出函数y=ax2+b的图象。

2、让学生经历二次函数y=ax2+bx+c性质探究的过程,理解二次函数y=ax2+b的性质及它与函数y=ax2的关系。重点难点: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y=ax2+b的图象,理解二次函数y=ax2+b的性质,理解函数y=ax2+b与函数y=ax2的相互关系是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二次函数y=ax2+b的性质,理解抛物线y=ax2+b与抛物线y=ax2的关系是教学的难点。教学过程:

篇8:人教版高一数学《指数函数》教案

教材是人们为从事教学活动而设计编制的主观性的精神产品, 是人类文化经验结构与学生个体身心结构之间的媒介和桥梁.教材作为学生直接作用的对象, 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工具和手段.传统教材以传授知识为中心, 教材是“知识仓库”, 强调向学生详尽地传递学科知识, 主要是通过纯文本的方式, 向学生直接呈现事实、概念和原理.这样的教材强调的是教师的教, 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受到压抑, 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 不能很好地理解所学的内容.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新课程改革, 不仅重视教材的“知识仓库”功能, 更强调教材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教材承载着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作为新课程改革物化的产物, 人教版高中数学新教材全面体现了新课程高中数学改革的理念和内容, 教材不仅仅是一个信息资源体, 更是一个引导师生教与学,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媒介.新教材通过“思考”“探究”和插入语等特色栏目, 在内容的呈现上, 不拘泥于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和性质的陈述和解释, 而是注重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注重展现知识获得的过程和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主体参与活动, 使学生在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自主地获得知识, 自主地获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本文就人教版高中数学新教材“思考”栏目的教学实践与认识, 谈谈一些体会和看法.

一、新教材“思考”栏目的类型

1.引入型“思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新教材在某些章节的开端就设计了精妙的“思考”, 引入学习内容.引入型的“思考”, 可以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眼球, 引发好奇心, 激发求知欲, 诱导思维动机, 使其产生“愿知其详”的强烈愿望.例如, 在学习“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时, 新教材数学4是通过“思考”栏目如此引入的:“我们利用单位圆定义了三角函数, 而圆具有很好的对称性, 能否利用圆的这种对称性来研究三角函数的性质呢?例如, 能否从单位圆关于x轴、y轴、直线y=x的轴对称性以及关于原点的中心对称性等出发, 获得一些三角函数的性质呢?”从知识的产生来源入手设计“思考”,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实现了教师被动教教材到学生主动学教材的转变.新教材的全部内容不再是仅仅呈现结论性知识, 还为展开教学活动以使师生互动产生知识提供范例和素材.

2.总结型“思考”

新教材设计了一些总结性的“思考”, 以问题的形式或者是提供一定的线索, 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系统整理.例如, 在学完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一至四, 新教材设置了思考:“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公式一至四吗?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在学习正弦函数的图像时, 新教材设置了思考:“在作出正弦函数的图像时, 应抓住哪些关键点?”在这些思考过程中, 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 对知识和方法再认识,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改变了传统的单一以听、记为主的学习方式, 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3.提示型“思考”

教材呈现的知识包括人类实践活动经验和文化精神产物, 数学教材中的知识是人类一代代继承和发展下来的数学产物, 有些数学公式、概念和性质是经过了几代数学家的努力才获得的.新课程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获得知识和方法, 但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 很多时候当然不能指望学生能在一堂课或两堂课上就能发现这些公式、性质和定理.为此, 新教材为一些新知识的获得通过“思考”栏目进行了提示.比如:“你能从正切函数的图像出发, 讨论它的性质吗?”“你能否从函数图像变换的角度出发, 利用函数y=sinx的图像得到函数y=1+sinx的图像吗?”这些提示为学习提供了方向, 起到了灯塔的作用.

4.拓展延伸型“思考”

引导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和性质等进行横向延伸和纵向推广, 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质的深刻理解.这样, 不仅纵向深化了所学的知识, 而且横向拓展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大有帮助的.例如, “你认为上述求函数y=Asin (ωx+φ) , x∈R及函数y=Acos (ωx+φ) , x∈R周期的方法是否能推广到求一般周期函数的周期上去?即命题‘如果函数y=f (x) 的周期是T, 那么函数y=f (ωx) 的周期是Τω’是否成立?”“如果不用向量的方法, 你能证明上述关系吗?”“以上推导是否有不严谨之处?若有, 请作出补充.”“对于任意角α, 此等式成立吗?若成立, 你会用几种方法来证明?”等等.

二、新教材“思考”栏目在教学实践中的认识

首先, “思考”设计合理、科学.“思考”的科学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思考”的设计, 无论是在形式表述上, 还是在内容安排上, 都符合数学学科的特点.表述的语言简练, 没有出现歧义的地方.表述的数学内容严谨, 符合数学的学科性.另一方面, 科学性体现在准确把握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立足其认知和情感水平.教材所设计的问题, 难度适中, 既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又能使学生经过努力后有收获, 更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产生过程的体验, 增强了对公式、概念、性质和定理的理解与掌握.

其次, “思考”转变了学习方式.“思考”栏目使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记忆与模仿、不仅仅是死记硬背与机械训练, 而是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创造性、培养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 “思考”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新教材在重、难点的地方设置问题, 为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回避了对问题答案的直接呈现, 这样的方式就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思考情况, 充分重视作为教学资源的学生, 积极主动地开展教学活动.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个人的知识和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在整个课堂中占有很大比例, 学生在理解和构建教材内容意义的基础上, 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另外, 教材运用了专家们的集体智慧, 在内容重、难点处提出了适当的思考问题, 这也有利于教师的教学不太偏离核心内容的主线.

三、教学建议

1.以学生为主体, 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如前所述, 新教材在重、难点的地方设置问题, 引发学生思考, 并且在教材中不呈现问题的答案, 目的是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思考过程.如:“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公式一至四吗?它们的作用是什么?”“能否从单位圆关于x轴、y轴、直线y=x的轴对称性以及关于原点的中心对称性等出发, 获得一些三角函数的性质呢?”很显然, 这些问题都是学习者必须经过的学习环节, 教师不要越位, 不要自问自答, 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探究、总结、回答时间, 让学生在思考中提高数学思维, 在顿悟中得到数学知识.

2.要深入钻研和理解教材的主旨, 对“思考”慎加减

引入型“思考”中的素材, 无论是涉及已学知识, 还是现实生活中的实例, 都是立足学生已有认知水平, 引发新问题的思考内容的延伸.不管是哪种类型的思考, 作为探究的前奏, 在各知识点中起到过渡与承上启下的作用.另一方面, 新教材引入“思考”栏目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转变教学方式以适应新课标的教育教学要求.我们可以立足学生的认知水平, 为学生提供可思考探究的平台, 但不能过多加工, 以免画蛇添足造成偏离学习重点, 更不可在教学过程中为“赶时间”而把这个环节省略掉, 这样缺乏思考的不完整的学习过程也不会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3.对“思考”要有板书总结

研究表明, 板书对学生的思维具有较大的影响.新教材的部分知识, 通过设置表格、横线等, 让学生思考、自主探究得出结果然后填补上去的.另一方面, 鉴于学生的记忆特征与思维特征, 因此, 思考探究之后的板书总结, 把准确的知识暴露给学生, 是教学中不可忽略的一环.

参考文献

[1]毕华林.教材功能的转变与教师的教科书素养[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 (1) .

篇9:人教版高一数学《指数函数》教案

【关键词】有效教学;实践;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问题情景——建立模型——探究——解释——应用——拓展”的模式展开,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尽力做到教材的内容尽量与现实生活中问题相挂钩,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显示数学的实用性。这方面,人教A版已经做出了很好的示范。教材编写了很多实例,如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开始就以实例入手,引出元素和集合的含义,而有效教学的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体现自己的个性,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以下是本人教学实践的个案

一、抽象的教学内容与直观化、通俗化、具体化教学之间的关系的反思

案例一:“函数单调性”,由f(x)=x2的图象观察y随x变化情况。

函数的单调性,教材编写的很好,从图形语言——文字语言——数学语言,一步一个台阶,可在实施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己探究后,犯错、徘徊后才提醒,教学过程中发现,文字语言:“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学生在初中里用过,一下就能说出来,而最后一个台阶,学生却很难跨上,即数学语言:“当0f(2-x)的解集。我把f(x)和x比喻成戴帽的人与没戴帽的人,两个人比高,要相同条件,要么都不戴帽,要么同时戴帽,增函数可理解为一般的普通的帽子,高个子戴着仍然是高个,矮个子戴着仍然是矮个子,减函数可理解为魔术帽,矮个子戴了变高,高个子戴了变矮。

因此,数学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和选择,应尽可能地来源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经历,应找出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们接触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捕捉学生的生活的疑点、兴奋点,社会生活和热点,同时使抽象的教学内容更直观、更通俗、更具体。

二、堂上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与自主技能训练的时间之间的关系的反思

也就是说,要合理分配两者的时间。一节课中,如果教师为了让学生多点的时间进行笔头练习,自己过早地抛出题设结论和过程,就会使学生失去探究学习和求知的兴趣,这与新课标的精神不相符。但数学科有它自己的特点,它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论证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需要有牢固的知识技能作基础。

案例二:在研究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时,我讲完课本的例1后,就让学生自己去探究y=2x,y=2x,y=x2,y=log2x在(0,+∞)的增长情况进行比较,让学生找出关键点,找出交点,在课内的探究,时间有限,数字运算不可能太复杂。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宗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动口、动手与动脑,在亲自体验过程中获得发展,而一节课的时间很有限,处理好探究学习的时间与自主技能训练的时间之间的关系,是提高上课效率的关键。

三、学生实际水平与新的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的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我充分利用教材,同时也大胆地整合教材,使我的课堂教学更适合我的学生。

案例三:“函数”,初中到高中,初中的函数,教材采用“变量说”,高中提出了“对应说”,人教A版采用了从实际例子中抽象概括出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定义函数的方式介绍函数概念,把“映射”作为“函数”的一种推广,这种安排我在实践中觉得更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理解函数的概念。而具体教学过程,我为学生设计他们熟悉的“行程问题”、“比例问题”、“价格问题”,利用图表、图形(如课本第26页的练习2),让学生探究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从学生熟悉实际背景和定义两个方面,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的本质。要求学生认识、描绘以及概括模式。

到了第三章,函数的应用,尽量挖掘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以及实际生活的联系,如电话费、水电费、出租车费与用时的关系,银行利息与存款时间的关系,保险、物价、抽奖、股票、债券等等。引导和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调查和研究,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在情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发挥思维的潜能,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提炼数学,应用数学。

总之,在教学反思的行动中,我坚持:一是保持敏感而好奇的心灵,“好奇心‘唤起关心’,唤起对现在存在或可能存在的东西的关心。正是好奇心使人们摈弃熟悉的思维方式,用一种不同的方式來看待同一事物。二是要经常、反复地进行反思,通过反思来理解对象、理解自己,让自己与对象对话、与自己对话

参考文献:

[1]章水云.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中学数学研究,2006

篇10: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1集合的教案

2.会判断和证明两个集合包含关系;

3.理解“? ”、“?”的含义; ≠

4.会判断简单集合的相等关系;

5.渗透问题相对的观点。

教学重点:子集的概念、真子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元素与子集、属于与包含间区别、描述法给定集合的运算 教学过程:

观察下面几组集合,集合A与集合B具有什么关系?

(1) A={1,2,3},B={1,2,3,4,5}.

(2) A={x|x>3},B={x|3x-6>0}.

(3) A={正方形},B={四边形}.

(4) A=?,B={0}.

(5)A={银川九中高一(11)班的女生},B={银川九中高一(11)班的学生}。

1.子集

定义: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包含集合A,记作A?B(或B?A),即若任意x?A,有x?B,则A?B(或A?B)。

这时我们也说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subset)。

如果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就记作A?B(或B?A),即:若存在x?A,有x?B,则A?B(或B?A)

说明:A?B与B?A是同义的,而A?B与B?A是互逆的。

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即对于任意一个集合A都有??A。

(2)除去?与A本身外,集合A的其它子集与集合A的关系如何?

3.真子集:

由“包含”与“相等”的关系,可有如下结论:

(1)A?A (任何集合都是其自身的子集);

(2)若A?B,而且A?B(即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在A中),则称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proper subset),记作A≠ B。(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

子集)

(3)对于集合A,B,C,若A?B,B?C,即可得出A?C;对A? B,B? C,同样≠≠

?有A≠ C, 即:包含关系具有“传递性”。

4.证明集合相等的方法:

?

第3 / 7页

(1) 证明集合A,B中的元素完全相同;(具体数据)

(2) 分别证明A?B和B?A即可。(抽象情况)

篇11:人教版高一数学《指数函数》教案

教材: 对数函数的定义、图象、性质

目的:要求学生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图象及其性质以及它与指数函数间的关

系,会求对数函数的定义域。过程:

一、复习: 指数函数的定义、图象、性质

二、从实例导入:回忆学习指数函数时用的实例。

细胞分裂问题:细胞的个数是分裂次数的指数函数y2x反之,细胞分裂的次数是细胞个数的函数

由对数定义:xlog2y即:次数y是个数x的函数 ylog2x

定义:函数 ylogax(a0且a1)叫做对数函数;它是指数函数yax

(a0且a1)的反函数。

对数函数ylogax(a0且a1)的定义域为(0,),值域为(,)。例

一、(P87例一)略

x

x21

二、求函数y1

5

2和函数y12

2(x0)的反函数。

x

解:11

y2∴f1(x)log1(5x2)(x2)

5x2

1

21

2

y2∴f1(x)2)(2x5

1(x)

2三、对数函数的图象

由于对数函数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所以对数函数的图象只须由相应的指数函数图象作关于yx的对称图形,即可获得。同样:也分a1与0a1两种情况归纳

以ylog2x与ylog1x为例

y

y

y=x y=xy=log2xo

x

o

x

y=log1x2

三、作出下列对数函数的图象:

1.ylog2x2.ylog1(x2)

y y1

1 o

x

o

x

四、对数函数的性质

由对数函数的图象,观察得出对数函数的性质。见P87 表(从略)定义域:(0,)值域:R过点(1,0)即当x1时y0 当a1时 单调递增当0a1时单调递减

由图:a1时x(0,1)时 y0x(1,)时 y00a1时 x(0,1)时y0x(1,)时y0 例

四、例五(见P88例

二、例三)

五、小结:对数函数定义、图象、性质

篇12:人教版高一数学《指数函数》教案

教材: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3)——证明

《教学与测试》第50课 目的:运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进行三角函数恒等式的证明。过程:

一、复习同角的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例:(练习、《教学与测试》P25 例一)

已知sincos54,求sincos的值。

解:(sincos)22525916

即:12sincos16 sincos32

二、提出课题:利用同角的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证明三角恒等式(或化简)

一、(见P25 例四)化简:1sin2440

解:原式1sin2(36080)1sin280cos280cos80 例

二、已知是第三象限角,化简1sin1sin1sin1sin(《教学与测试》例二)解:原式(1sin)(1sin)(1sin)(1sin)(1sin)(1sin)(1sin)(1sin)

(1sin)21sin)2sin1sin1sin2(1sin21|cos||cos| 是第三象限角,cos0原式1sincos1sincos2tan(注意象限、符号)

三、求证:cos1sin1sincos

(课本P26

例5)证一:左边cos(1sin)cos(1sin)cos(1sin(1sin)(1sin)1sin2)cos2

1sincos右边

等式成立

(利用平方关系)证二:(1sin)(1sin)1sin2cos2且1sin0,cos0

cos1sin1sincos

(利用比例关系)证三:cos1sincos2(1sin)(1sin1sincos)(1sin)coscos2(1sin2)(1sin)cos

cos2cos2(1sin)cos0

cos1sin1sincos

(作差)例

三、已知方程2x2(31)xm0的两根分别是sin,cos,求

sincos1cot1tan的值。

(《教学与测试》 例三)

解:原式sin2cos2sin2cos2sincoscossinsincossincos 由韦达定理知:原式31(化弦法)例

四、已知asecctand,bsecdtanc,求证:a2b2c2d2

证:由题设:asecctand(1)bsecdtanc(2)

(1)2(2)2:(a2b2)se2c(c2d2)ta2nc2d2(a2b2)sec2(c2d2)sec2

a2b2c2d2

五、消去式子中的:xsincos(1)ytancot(2)

解:由(1):x212sincossincosx212(3)

由(2):ysincoscossin1sincossincos1y(4)

将(3)代入(4):y2x1(平方消去法)

六、(备用)已知sin2sin,tan3tan,求cos2 解:由题设:sin24sin2

tan29tan2

①/②:

9cos4cos

2①+③: sin29cos24

s9co2s

41co2

co2s3 8

三、小结:几种技巧

四、作业:课本P27

练习

5,6,P28

习题4.4

8,9

《教学与测试》P106

篇13:高一数学函数——你学会了吗

首先, 从概念入手, 高中对函数重新定义, 从集合的观点, 强调两个非空数集上的对应, 对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 在B中有唯一确定的一个元素与它对应。实际上, 这与初中的定义 (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 对每一个X有唯一的一个Y值与之对应) 没有本质区别, 只是放在不同环境下而已。抓住两个重点, 一个是A, B是两个非空数集, 二是A满足任一性, B满足唯一性即可。适当找些练习巩固一下。

其次, 掌握函数学习的精髓即学会画、会看函数图象非常重要。函数的学习遵循从定义到图象到性质再应用, 灵活应用的规律, 图象是其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先说分段函数, 要理解它是对什么进行分段, 实际上分段函数是对定义域进行分段的, 不同的定义域有不同的解析式 (即对应关系不同) , 作图时特别注意对相应定义域区间上对应的函数图象, 并且要知道分段函数各部分定义域是不相交的。函数的定义域是几段定义域的并集, 函数值域也是各段值域的并集, 还要注意一些关键点, 如与坐标轴的交点, 各段端点等等。

二次函数是考试的重点, 它的图象通常采取描点作图或平移作图法。描点作图通常取三个点, 一个是顶点, 再就是顶点左右两边各取一个点 (常取图象与X轴的交点) , 用光滑的曲线连起来。在这个过程中确定顶点和开口很重要, 通常对二次函数配方求顶点坐标及确定开口方向。平移变换作图的平移口诀是“左加右减, 上加下减”, 若是X的变化则左右移, 若是Y的变化则上下移。当开口不确定 (即二次项系数是参数) 时, 应分三种情况a>0, a<0, a=0讨论函数性质。然后再看对称轴, 把对称轴和区间端点值比较, 分三种情况即对称轴在区间左边, 中间, 右边讨论, 特别要注意讨论的时候应不重不漏。当然, 有时还需讨论与X轴交点情况。其中讨论对称轴位置是最常见的, 例如:

再说说指数和对数函数, 因为这两个函数是互为反函数的, 其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 而且底数a大于1 (增) 与小于1大于0 (减) 时单调性相同。对于指数函数y=ax, a>1时, a越大y轴右边图象越靠近y轴, 即越陡;当0<a<1时a越小y轴左边图象越靠近y轴。对数函数中, a>1时a值越大x轴上方图象越靠近x轴;0<a<1时a值越小图象越靠近x轴。

值得一提的是对数的运算性质, 学生往往记住一两天马上又忘了, 但教学生记住这个口诀应该不那么容易忘了:“真数相乘除, 对数相加减;对数乘方指数出。”

再次, 学会由图象归纳函数性质。通常函数性质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首先确定函数定义域和值域, 然后研究函数单调性, 奇偶性, 对称性, 最值, 周期性等等。当然并非每个函数都具备上述性质, 但定义域和值域每个函数都有, 它们是最基本的性质, 在解题时应抓住这一性质。如:

若2lg (x-3y) =lgx+lg (4y) , 则y/x的值等于_____.

解:x-3y>0且x>0, 4y>0得x>3y>0.

原式化简为:lg (x-3y) 2=lg4xy即x2-6xy+9y2=4xy.

特别是复合函数, 尤其要注意定义域优先原则。所有性质都应在定义域范围里研究, 而且复合函数单调性有里外两层函数同则增异则减的规律。

初学者对幂函数和指数函数容易混为一谈, 不易区分。其实只要告诉学生函数的名称是对自变量x所在地位置来命名的就容易区分了。幂函数只需掌握其中的五个函数图象, 即y=x-1, y=x1/2, y=x1/3, y=x2, y=x3.能准确画出图象并由图象分析函数性质。

篇14:人教版高一数学《指数函数》教案

一、教材功能与地位

本章是人教A版必修1第三章函数的应用,前两章已经学习了一些有关基本初等函数的知识,本章对函数知识进行应用,体会函数与方程、数学建模的思想。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和函数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学习的始终,是高中数学的重要思想和支撑高中数学的主干知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提出要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而本章第一次提及数学建模,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认识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当中的威力,为今后进一步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二、内容安排

本章共4节:1.1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1.2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1.3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1.4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

本章主要围绕函数的应用展开,首先介绍了函数与方程的关系,方程的根是函数的零点,借助于函数的零点来确定方程的根,这是函数的应用之一。其次,生产和生活中的许多模型几乎都与基本初等函数有关,本章第二节就专门介绍函数模型及具体的实例。这样我们学习完前两章的理论知识,对理论知识进行了实际应用。

三、课程目标与学习目标

1、课程目标

学习知识是为了进一步学习其他知识或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尤其数学的学习,如果只是学习理论知识而不去运用与实践,这就完全违背了数学的初衷。本章的学习是建立在前两章的基础之上,体会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已经学习过的基本初等函数理论知识,很好的理解本章内容。

2、学习目标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本章的要求:

(1)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从而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的联系。

(2)根据具体函数的图象,能够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解,了解这种方法是求方程近似解的常用方法。

(3)利用计算工具,比较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增长差异,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

(4)收集一些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函数模型(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分段函数)的实例,了解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

四、课时建议

本章需课时8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1、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约1课时)

2、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约2课时)

3、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约2课时)

4、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约2课时)

小结(约1课时)

五、教材内容分析及建议

本章章头有文字叙述和插图,文字部分引出本章学习内容。我们学习过函数概念、函数的性质、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基本初等函数模型,它们可以刻画现实生活中事物的不同变化规律。本章通过一些实例感受建立函数模型的过程和方法,初步运用函数的思想解决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另外,通过利用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方法,从中体会函数与方程之间的联系。

1、函数与方程

教学重点:函数的零点与方程的根之间关系的确定,教学难点: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本节3课时,从函数的零点与方程的根出发得到它们间的关系,将方程根的确定转化为函数的零点,运用二分法求函数的零点也即方程的近似解。

(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本小节先由思考栏目提出问题,提出带有字母的抽象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相对应的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间的关系。接着课本从具体的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应的二次函数(三种情形)出发,做出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分析一元二方程的根与其相应的一元二次函数图象间的关系。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是其对应的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与 轴交点的横坐标。回到思考栏目的问题,对于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 及其相应的二次函数 也成立。

为了将以上的结论推广到一般情形,教材给出了函数零点的概念,对于函数 ,使 的实数 叫做函数 的零点。由此,得到函数的零点,函数的图象与方程根之间的关系即方程 有实数根 函数 的图象与 轴有交点 函数 有零点。教材很自然的得出求方程 的实数根,就是确定函数 的零点。

探究栏目给出一个具体二次函数的图象,要探讨零点所在闭区间端点函数值的符号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任意画几个函数图象,观察图象得出结论即零点存在性定理。接着给出求函数零点个数的例子,借助于函数性质和零点存在性定理得出答案。

教材先提出一个一般问题,由特殊的函数运用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去研究问题,得出一元二次方程与其对应的一元二次函数图象间的关系,将它推广到一般的函数。不能用公式求根的方程可与函数联系起来,利用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求方程的根,这是转化的思想。

(2)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在上一小节教材给出了判断函数零点存在的方法,也就是方程的实数根的个数,本节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思考栏目接着上节中的例子,提出如何根据函数的零点与相应方程的是跟的关系求方程 的根?接着,介绍二分法,逐步缩小零点所在区间,在已给定的精确度允许下,得到函数零点的近似值。给出求方程近似解的例子。

本节在无限逼近、数形结合、算法的思想下,运用迭代方法以零点存在性定理作为理论依据,逐步缩小零点存在的区间,最终得到函数零点的近似值。

函数与方程总共3课时,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可用一节课完成,二分法教学内容可以安排两节课,第一节课重点放在二分法的发现及逼近的思想上,第二节课重点可以放在二分法的应用上,这样对教学目标的定位重点突出,并符合课程标准理念,培养了学生理性精神和能力,同时也有利于落实二分法的具体操作和应用。教材例1求方程 的零点的个数,可以由多种方法解答,法1按教材处理,法2思路跟法1一样,不需要用表格的形式分析 与 的变化关系,可用我们学过的函数的性质去分析函数的单调性,从而得出其零点个数。法3可将本题目转化为求方程 的零点个数,可转化为函数 和函数 两函数图象交点的个数问题。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时,一定要让学生自己思考,然后师生共同分析,由于数值计算较为复杂,需要学生恰当的运用信息技术工具。例子解答完让学生再次尝试总结用二分法解决方程近似解的步骤。

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结合函数图象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数学建模的过程。

本节需要4课时。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本节介绍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函数模型以及运用函数知识所要解决的具体实例。认识数学建模的过程,对于运用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很有帮助。

(1)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

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面对实际问题,如何选择恰当的函数模型来刻画这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本小节给出两个实例,介绍如何恰当选取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例1投资问题,有三种投资方案,根据不同方案通过图表与图象分析哪个方案获益最大。例2某公司奖励模型的评定,三种模型,教材借助于计算机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三个函数图象,通过分析图象得到符合公司要求的奖励模型。教材中介绍了不通过函数图象,可以运用我们学过的有关函数的性质解决此问题。教材根据例2中函数增长的快慢,提出对数函数 ,指数函数 与幂函数 在 上增长的差异的研究。通过研究具体的三个函数 的图象,通过观察栏目研究它们三个函数的增长情况。有探究的问题将以上结论推广到一般情形,即解决了对数函数 ,指数函数 与幂函数 在 上增长的差异,这一问题。

教材运用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思想,数形结合研究特殊函数的情形,进而推广到一般函数。

(2)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

教材引入本节内容,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感受基本初等函数的广泛应用,体会解决实际问题中建立函数模型的过程。例3用到了分段函数,提高了学生读图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分段函数是刻画现实问题的重要模型。例4给出了人口增长模型 其中 表示经过的时间, 表示 时的人口数, 表示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此函数是指数型函数,在 上为增函数,让学生感受指数爆炸这一概念。这一例子告诉我们用已知的函数模型刻画实际问题时,由于实际问题的条件与得出已知模型的条件会有所不同,因此往往需要对模型进行修正。例5二次函数模型,二次函数模型是实际生活中最常用的模型之一,没有给出两变量间的关系,根据已知找出建模过程尤为重要。例6已知关于两变量的若干数据,寻找刻画这两变量的函数模型,从而对其他情形做出预测。其意图通过收集到的数据的特点,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要注意用函数模型拟合两变量关系,这样的模型可能不同。本小节运用数学建模的思想,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具体问题的解决运用所学的有关函数知识以数形结合的思想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教材从两个方面展开函数应用,突出用数学解决问题,一是函数与其他数学知识的有机联系,这里集中研究的是从函数特征判定方程实数解的存在性及方程的近似解;二是函数与实际问题的联系,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着眼于学生对数学应用的理解,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数学的应用能力。

本节共4课时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2课时,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2课时。教材例2学完之后,提出研究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的增长差异,运用图和表两种方法比较三个函数的 , , 的增长差异。教师可以把 , 两个函数的增长速度的比较以“探究”形式留给学生,借助于计算器作出函数图像,从而得出三个函数增长的差异,进一步分析出 ,指数函数 与幂函数 在 上增长的差异。对于其他实例的处理都要体现学生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教材例6的处理除了由指数型函数模型拟合之外,引导学生用二次函数模型拟合,并比较哪种类型的模型拟合程度好。实例讲解完,师生共同总结运用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具体步骤即数学建模的过程,并且一定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联系巩固,让学生体会数学建模的过程,数学的应用价值。

六、习题分析

本章共两节内容即1.1函数与方程和1.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教材中相应的配备了一定数量的例题、习题供学生学习和练习,由此巩固并形成技能和能力。

1、函数与方程这一节配备了课堂练习4道,习题共8道。4道练习中1道是根据函数的零点与方程的关系学生自己作图判断方程有无实根,1道是根据零点存在性定理借助计算机作图,判断零点所在大致区间。另外2道均是借助计算机或计算器运用二分法求方程在指定区间上的近似解(精确度已知)。习题中的8道题,其中6道是借助计算机或计算器运用二分法求方程在指定区间上的近似解(精确度已知),2道是对零点存在性定理的理解的题目,注意定理运用的条件和结论。教材这样配备练习、习题要求学生体会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之间的联系,理解零点存在性定理,能借助于计算器或计算机求具体方程给定精确度要求的近似解,熟练的归纳出二分法求解方程根的步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中共有练习题7道,习题8道。练习中2道是有关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应用问题,1道是根据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的图象比较它们的增长情况,3道是已知函数模型的实际应用问题,还有1道练习题是没有给出函数模型的实际应用问题,让学生通过对已知条件进行分析得出符合题意的函数模型,然后解决问题。习题中的8道题均是函数模型的应用问题,题型可分为两类三种,即已知函数模型的应用问题、未知函数模型的应用问题。未给出函数模型的应用问题可分为两种:仅仅用列表法给出两变量间的关系,给出已知条件的实际问题。其中,已知函数模型的应用问题共2道,用列表法给出两变量间的关系共3道,给出已知条件的实际问题共3道。教材练习、习题中函数模型的应用问题占绝大多数,由此应把教学重点放在运用函数知识,通过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上。教材通过编排练习、习题,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形成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体会数学建模的过程,感悟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兴趣。

上一篇:羊年朋友新婚祝福语短信下一篇:社会经典感悟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