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1.4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教案4人教版必修

2024-04-12

高中数学1.4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教案4人教版必修(精选9篇)

篇1:高中数学1.4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教案4人教版必修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一、知识网络

二、高考考点

(一)三角函数的性质

1、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或最值问题;

2、三角函数的奇偶性及单调性问题;常见题型为:三角函数为奇函数(或偶函数)的充要条件的应用;寻求三角函数的单调区间;比较大小的判断等.3、三角函数的周期性;

寻求对值的三角函数的周期.(二)三角函数的图象

1、基本三角函数图象的变换;

2、型三角函数的图象问题;重点是“五点法”作草图的逆用:由给出

型三角函数的周期以及难度较高的含有绝的一段函数图象求函数解析式;

3、三角函数图象的对称轴或对称中心:寻求或应用;

4、利用函数图象解决应用问题.(三)化归能力以及关于三角函数的认知变换水平.三、知识要点

(一)三角函数的性质

1、定义域与值域

2、奇偶性

(1)基本函数的奇偶性

奇函数:y=sinx,y=tanx;

偶函数:y=cosx.(2)

(ⅰ)g(x)=g(x)为偶函数 型三角函数的奇偶性

(x∈R)

由此得

同理,(ⅱ)为偶函数

为奇函数

为奇函数

..3、周期性

(1)基本公式

(ⅰ)基本三角函数的周期

y=sinx,y=cosx的周期为cotx的周期为

(ⅱ).型三角函数的周期

y=tanx,y= 的周期为 ;

(2)认知

(ⅰ)

型函数的周期

的周期为.的周期为 ;

的周期为.(ⅱ)的周期的周期为;

的周期为

均同它们不加绝对值时的周期相同,即对y=该函数的周期不变.注意这一点与(ⅰ)的区别.(ⅱ)若函数为

.的解析式施加绝对值后,型两位函数之和,则探求周期适于“最小公倍数法”.(ⅲ)探求其它“杂”三角函数的周期,基本策略是试验――猜想――证明.(3)特殊情形研究

(ⅰ)y=tanx-cotx的最小正周期为 ;

(ⅱ)的最小正周期为 ;

(ⅲ)y=sin4x+cos4x的最小正周期为.由此领悟“最小公倍数法”的适用类型,以防施错对象.4、单调性

(1)基本三角函数的单调区间(族)

依从三角函数图象识证“三部曲”:

①选周期:在原点附近选取那个包含全部锐角,单调区间完整,并且最好关于原点对称的一个周期;

②写特解:在所选周期内写出函数的增区间(或减区间);

③获通解:在②中所得特解区间两端加上有关函数的最小正周期的整数倍,即得这一函数的增区间族(或减区间族)

循着上述三部曲,便可得出课本中规范的三角函数的单调区间族.揭示:上述“三部曲”也适合于寻求简单三角不等式的解集或探求三角函数的定义域.(2)y=

型三角函数的单调区间

此类三角函数单调区间的寻求“三部曲”为

①换元、分解:令u=

,将所给函数分解为内、外两层:y=f(u),u=

②套用公式:根据对复合函数单调性的认知,确定出f(u)的单调性,而后利用(1)中公式写出关于u的不等式;

③还原、结论:将u=区间形成结论.代入②中u的不等式,解出x的取值范围,并用集合或

(二)三角函数的图象

1、对称轴与对称中心

(1)基本三角函数图象的对称性

(ⅰ)正弦曲线y=sinx的对称轴为对称中心为(,0)

.; 正弦曲线y=sinx的(ⅱ)余弦曲线y=cosx的对称轴为 ; 余弦曲线y=cosx的对称中心

(ⅲ)正切曲线y=tanx的对称中心为轴.认知:

①两弦函数的共性: x= 为两弦函数f(x)对称轴 =0.; 正切曲线y=tanx无对称

为最大值或最小值;(,0)为两弦函数f(x)对称中心

②正切函数的个性:

(,0)为正切函数f(x)的对称中心

=0或

不存在.(2)型三角函数的对称性(服从上述认知)

或g(x)=

为最值(最大值或最小值);(的图象

,0)为两弦函数g(x)

(ⅰ)对于g(x)=x= 为g(x)对称轴 =0.对称中心(ⅱ)对于g(x)==0或 不存在.的图象(,0)为两弦函数g(x)的对称中心

2、基本变换

(1)对称变换(2)振幅变换(纵向伸缩)(3)周期变换(横向伸缩)(4)相位变换(左右平移)(5)上、下平移

3、y=

(1)五点作图法

的图象

(2)对于A,T,的认知与寻求: ①A:图像上最高点(或最低点)到平衡位置的距离;

2A:图像上最高点与最低点在y轴上投影 间的距离.② :图象的相邻对称轴(或对称中心)间的距离;心间的距离.:图象的对称轴与相邻对称中

: 由T= 得出.③ :

解法一:运用“代点法”求解,以图象的最高点(或最低点)坐标代入为上策,若以图象与x轴交点坐标代入函数式求,则须注意检验,以防所得

解法二:逆用“五点作图法”的过程(参见经典例题).四、经典例题

1、求下列函数的值域:

值为增根;

(1)

(4)

(2)

(5)

(3)(6)

分析:对于形如(1)(2)(3)的函数求值域,基本策略是(ⅰ)化归为的值域;(ⅱ)转化为sinx(或cosx)的二次函数;对于(4)(5)(6)之类含有绝对值的函数求值域,基本策略则是(ⅰ)在适当的条件下考察y2;(ⅱ)转化为分段函数来处理;(ⅲ)运用其周期性、奇偶性或函数图象对称性转化.解:

(1)

∴,即所求函数的值域为.(2)由

∴ 注意到这里x∈R,∴

∴所求函数的值域为[-1,1].(3)这里

令sinx+cosx=t 则有

且由

于是有

∵ ∴

因此,所求函数的值域为(4)注意到这里y>0,且函数的值域为

(5)注意到所给函数为偶函数,又当

同理,当 亦有.∵

.∴

即所求

∴此时..∴所求函数的值域为

(6)令 则易见f(x)为偶函数,且

∴ 是f(x)的一个正周期.①

只需求出f(x)在一个周期上的取值范围.当x∈[0,]时,又注意到,∴x= 为f(x)图象的一条对称轴 ②

∴只需求出f(x)在[0,]上的最大值.而在[0,递增④ ]上,递增.③ 亦

∴由③④得f(x)在[0,]上单调递增.∴

即 ⑤.于是由①、②、⑤得所求函数的值域为

点评:解(1)(2)运用的是基本化归方法;解(3)运用的是求解关于sinx+cosx与sinxcosx的函数值域的特定方法;解(4)借助平方转化;解(5)(6)则是利用函数性质化繁为简,化暗为明.这一点在解(6)时表现得淋漓尽致.例

2、求下列函数的周期:

(1)

(2)

(3);

(4);

(5)

分析:与求值域的情形相似,求三角函数的周期,首选是将所给函数化为+k的形式,而后运用已知公式.对于含有绝对值的三角函数,在不能利用已有认知的情况下,设法转化为分段函数来处理.解:(1)

∴所求最小正周期.(2)= = =

∴所求周期.(3)=

=.注意到 的最小正周期为,故所求函数的周期为.(4)注意到3sinx及-sinx的周期为2,又sinx≥0

.(或sinx<0)的解区间重复出现的最小正周期为2.∴所求函数的周期为

2(5)

注意到sin2x的最小正周期小正周期,这里

,又sinx≥0(或sinx<0)的解区间重复出现的最

.∴所求函数的周期

知,.是f(x)

的最小公倍数为

点评:对于(5),令的一个正周期.①

又正周期.②

于是由①②知,f(x)的最小正周期为

则由

∴ 不是f(x)的最小

.在一般情况下,探求上述一类分段函数的周期,仅考虑各段函数的最小正周期的最小公倍数是不够的,还要考虑各分支中的条件区间重复出现的最小正周期.双方结合,方可能获得正确结果.请大家研究周期,并总结自己的有关感悟与经验.例

3、已知函数的部分图象,(1)求

解:

(1)令

,则由题意得f(0)= 的值;

(2)求函数图象的对称轴方程和对称中心坐标.的最小正

注意到函数图象在所给长度为一个周期的区间的右端点横坐标为,故逆用“五点作图法” 得: 由此解得

∴所求,.(2)由(1)得

令,解得,∴函数f(x)图象的对称轴方程为 ;令 解得,∴函数f(x)图象的对称中心坐标为.点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回顾运用“五点作图法”作出所给三角函数在一个周期内图象的列表、描点过程,便可从中悟出所给函数图象上的五个关键点横坐标满足的等式:

4、(1)函数 的单调递增区间为。

(2)若函数 上为单调函数,则a的最大值为。

(3)函数 的图象的对称中心是。

函数(4)把函数

的图象中相邻两条对称轴的距离为

。的图象向左平移m(m>0)个单位,所得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则m的最小正值为。

(5)对于函数,给出四个论断:

①它的图象关于直线x= 对称;

②它的图象关于点(,0)对称;

③它的周期为 ;

④它在区间〔-,0〕上单调递增.以其中的两个论断作为条件,余下的两个论断作为结论,写出你认为正确的命题,它是。

分析:

(1)这里递增且

的递增区间

的正号递减区间

∴应填

(2)由f(x)递增得

易见,由f(x)递减得

当k=0时,注意到 而不会属于其它减区间,故知这里a的最大值为.(3)(ⅰ)令

∴所给函数图象的对称中心为(,0);

(ⅱ)①

解法一(直接寻求)在①中令 则有②

又在②中令k=0得,令k=1得

∴所求距离为 -

解法二(借助转化):注意到所求距离等于函数的最小周期的一半,又由①得这一函数的最小正周期为

T=,故所求距离为.(4)这里 将这一函数图象向左平移m(m>0)个单位,所得图象的函数解析式为

则由题设知f(x)为偶函数 f(-x)=f(x)

∴所求m的最小值为.(5)为使解题的眉目清晰,首先需要认定哪个论断必须作为条件,哪个论断只能作为结论,哪个论断既可作为条件,又可作为结论;一般地,独自决定图象形状的论断必须作为条件,既不能决定形状,也不能确定位置的论断只能作为结论.在这里,③必须作为条件,而④只能作为结论.于是这里只需考察

①、③ ②、④与②、③ ①、④这两种情形.(ⅰ)考察①、③ ②、④是否成立.由③得,故

;又由①得

注意到②、④成立.(ⅱ)考察②、③

.∴在①、③之下,易知此时

①、④是否成立.由③得,故 ;

又由②得 注意到.∴在②、③之下,易知此时①、④成立.②、④与②、③

①、④.;

.于是综合(ⅰ)(ⅱ)得正确的命题为①、③

点评:对于(4)利用了如下认知:

对于(5),认定哪个论断必须作为条件,哪个论断必须作为结论是认知问题和简化解题过程的关键,请大家注意领悟和把握这一环节.例

5、已知取得最大值2.(1)求f(x)的表达式;

的最小正周期为2,当 时,f(x)

(2)在闭区间 上是否存在f(x)图象的对称轴?如果存在,求出其方程;如果不存在,说明理由.分析:出于利用已知条件以及便于考察f(x)的图象的对称轴这两方面的考虑,先将f(x)化为

+k的形式,这是此类问题的解题的基础.解:(1)去

令,①

,即 则有

由题意得② 又由①知,注意到这里A>0且B>0,取辅助角,则由②得③

(2)在③中令 解得x=k+

解不等式k=5.④

注意到,故由④得

于是可知,在闭区间 上有且仅有一条对称轴,这一对称轴的方程为.点评:对于最值,对称轴和对称中心等问题,f(x)一经化为式,解题便胜券在握.+k的形

6、已知点 的图象上.若定义在非零实数集上的奇函数g(x)在(0,+∞)上是增函数,且g(2)=0.求当g[f(x)]<0且x∈[0,]时,实数a的取值范围.分析:由点A、B都在函数∴b=a,c=1-a.的图象上 得:,∴ ∴

此时,由g[f(x)]<0且x∈[0,]解出a的范围,一方面需要利用g(x)的单调性脱去“f”,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借助换元进行转化:化生为熟,化繁为简.因此,下一步的首要工作是考察并利用g(x)的单调性.解:由分析得

∵定义在非零实数集上的奇函数g(x)在(0,+∞)上是增函数,且g(2)=0,①

∴g(x)在(-∞,0)上是增函数,且g(-2)=0② ∴由①②知,当x<-2或0

.∴由③得,当

.则

h(t)=

∴g[f(x)]<0且x∈[0,]时,h(t)<-2或0

注意到h(t)=at+(1-a)∴由h(t)<-2得h(1)<-2(a<0)或h(由0

.,解得)<-2(a>0),.于是综上可知,所求a的点评:在这里,由③到④的转化,是由“抽象”向“具体”的转化,此为解题关键环节.在下面的求解中,对0

(1)h(t)>0,⑤得,h(1)>0,显然成立;

当a<0时,h(t)在;

当a=0时,h(t)显然满足10,-1

(2)h(t)<2,⑦当a>0时,h(t)在 上递增,∴由⑦得,得

上递减

∴由⑤得,h()>0

(-1)a+1>0

,00且h(t)<2

上递增,∴由

⑤ 当a>0时,h(t)在h()<2 ;

上递减

∴由⑦得,h(1)<2,显然满足条件; 当a=0时,当a<0时,h(t)在h(t)=1,显然满足条件.因此由⑦得

五、高考真题

(一)选择题

1、(湖北卷)若

于是综合(1)(2)知,由0

()

A.B.C.D.的范围入手,分析:注意到我们对去了解 的范围.的熟悉,故考虑从认知

由 ∴,∴

应选C.2、函数 的部分图象如图,则()

A.B.C.D.分析:由图象得.∴,∴

又f(1)=1,∴

(二)、填空题

1、(湖北卷)函数为。

注意到,∴

应选C.的最小正周期与最大值的和

分析:对于含有绝对值的三角函数的周期或值域,基本策略是化为分段函数,分段寻求周期或范围,而后综合结论.,而sinx≥0的解区间重复出现的最小正周,故所求函数的最小正周期为

.(1)注意到sin2x的最小正周期期,而 的最小公倍数为

(2)由分段函数知,y的最大值为

2、(辽宁卷)个实数a,是正实数,设

,于是由(1)(2)知应填..若对每 含2个元素,则

的元素不超过两个,且有a使的取值范围是。

分析:

注意到有a使

注意到

含有两个元素,∴相邻两 值之差

的元素不超过两个,∴相间的两个 值之差

∴由①、②得

.点评:

对于(1),在考察了各个分支中三角函数的最小正周期后,还要考察各分支中“不等式的解区间”重复出现的周期,二者结合才能得出正确结论.对于(2),这里的 决定于f(x)在一个周期图象的左端点横坐标,由此便于认识相邻两个 值之差 的意义.(三)解答题

1、若函数 的最大值为2,试确定常数a的值.+k的形式,而后便

分析:鉴于过去的经验,首先致力于将f(x)化为会一路坦途.解: =

= 由已知得

.点评:本题看似简单,但考察多种三角公式,亦能体现考生的基本能力.2、设函数

(1)求

y=f(x)图象的一条对称轴是直线.;(2)求函数y=f(x)的单调增区间;(3)证明直线5x-2y+c=0与函数y=f(x)的图象不相切.分析:对于(3),由于f(x)为三角函数,故需要利用导数的几何意义来解决直线与图象的相切或不相切问题.其中,要证直线l与y=f(x)的图象不相切,只需证直线l的斜率不属于y=f(x)图象上点的切线斜率的取值集合.解:(1)∵ 为函数 图象的对称轴,∴

∴ 即

又.(2)由(1)知时,y=f(x)递增,当

∴所求函数f(x)的增区间为.(3)∵

∴y=f(x)图象上点的切线的斜率范围为[-2,2].而直线5x-2y+c=0,∴直线5x-2y+c=0与函数 的图象不相切.点评:有导数及其几何意义奠基,便可引出诸多不同直线与不同函数图象的相切或不相切问题.此题(3)的解题思路,值得大家仔细领会与品悟.3、已知函数

是R上的偶函数,其图象关于点M()对称,且在区间 上是单调函数,求 的值.的值;已知函数图象关

的分析:在此类三角函数问题中,已知函数的周期可直接确定于某直线(或某点)对称,则只能导出关于

的可能取值,此时要进一步确定值,还需要其它条件的辅助;而已知函数在某区间上单调的条件,一般只在利用函数图象对称性寻出 的可能取值之后,用它来进行认定或筛选.解:由f(x)为偶函数得f(-x)=f(x)(x∈R)

又 故有 由f(x)图象关于点M()对称得

令x=0得 而

由此解得

当k=0时,此时

当k=1时,当k≥2时,故此时

因此,综合以上讨论得

点评:对于正弦函数y=

或.∴所求,而 或.+k或余弦函数y= +k,在单调区间“完整”的一个周期T,恰是增减区间的长度各为 ;而在任何一个周期T上,增区间(或减区间)的长度均不超过.因此,若区间 的长度大于,则函数在区间 上不会是单调函数.4、设函数f(x)=xsinx(x∈R).(1)证明:

,其中k为正整数.(2)设

,(3)设f(x)在(0,+∞)内的全部极值点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

证明:

分析:注意到正弦函数为f(x)的成员函数之一,试题中又指出f(x)的极值点,故需应用导数研究极值的方法与结论.可见,解(2)(3),均需要从f'(x)切入.证明:(1)∵f(x)=xsinx(x∈R)∴

(2)

显然cosx=0不是①的解,故由①得x=-tanx ②

②,即有

,于是 =

(3)设 是

,则由直线y=x与曲线

的一个正整数根,即y=-tanx的位置关系知:对每一个,存在,使,注意到g(x)=x+tanx在 上是增函数,且 ∴g(x)在 又cosx在 内符号不变,∴(x+tanx)cosx=sinx+xcosx=

∴所有满足由题设

的 在 与在 内异号,都是f(x)的极值点.为方程x=-tanx的全部正根.且

,∴

再注意到

而∴由④得

∴1+ ⑤

于是由③、⑤得,点评:在这里应注意对(2)、(3)中极值点的区别.对于(2),即可;对于(3)中的左右两边异号.不仅要满足

只需满足

在点x=

,还需认定

篇2:高中数学1.4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教案4人教版必修

一、选择题 1.以x为自变量的四个函数中,是指数函数的为()xxA.y=(e-1)B.y=(1-e)x12+C.y=3

D.y=x

x2.函数y=2-8的定义域为()A.(-∞,3)B.(-∞,3] C.(3,+∞)D.[3,+∞)x3.函数y=a+1(a>0且a≠1)的图象必经过点()A.(0,1)B.(1,0)C.(2,1)D.(0,2)x4.函数y=16-4的值域是()A.[0,+∞)

B.[0,4] C.[0,4)

D.(0,4)x5.函数y=a,y=x+a在同一坐标系中的图象可能是()

二、填空题 x6.已知集合A={x|1≤2<16},B={x|0≤x<3,x∈N},则A∩B=________. 1

f(x+2),x<0,.7已知函数f(x)满足f(x)=则f(-7.5)的值为x2,x≥0,________. x8.函数y=a(-2≤x≤3)的最大值为2,则a=________.

三、解答题 4x52x1+-9.求不等式a>a(a>0,且a≠1)中x的取值范围. 1x10.若0≤x≤2,求函数y=4x--3·2+5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

B级 能力提升 21x-1.若f(x)=-x+2ax与g(x)=(a+1)在区间[1,2]上都是减函数,则a的取值范围是()11,10,A.B. 22.[0C,1]

D.(0,1] x2.已知f(x)=a+b的图象如图所示,则f(3)=________. 3.已知f(x)是定义在[-1,1]上的奇函数,当x∈[-1,0]时,1a函数的解析式为f(x)=-(a∈R).

xx42(1)试求a的值;(2)写出f(x)在[0,1]上的解析式;(3)求f(x)在[0,1]上的最大值. 3

参考答案 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Ⅰ)2.1 指数函数2.1.2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第1课时

指数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 A级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以x为自变量的四个函数中,是指数函数的为()xxA.y=(e-1)B.y=(1-e)x12+C.y=3

D.y=x

解析:由指数函数的定义可知选A.答案:A x2.函数y=2-8的定义域为()A.(-∞,3)B.(-∞,3] C.(3,+∞)D.[3,+∞)-8≥0,所以2,解得x≥3,所以函数yxx3解析:由题意得2≥=2-8的定义域为[3,+∞). x答案:D x3.函数y=a+1(a>0且a≠1)的图象必经过点()A.(0,1)B.(1,0)C.(2,1)D.(0,2)的图象一定经过点(0,1),将y=a的图象向上xx解析:因为y=a平移1个单位得到函数y=a+1的图象,所以,函数y=a+1的图xx象经过点(0,2). 答案:D

x4.函数y=16-4的值域是()4

A.[0,+∞)B.[0,4] C.[0,4)D.(0,4)x解析:由题意知0≤16-4<16,所以0≤16-4x<4.16-4的值域为[0,4). 所以函数y=x答案:C x5.函数y=a,y=x+a在同一坐标系中的图象可能是()解析:函数y=x+a单调递增. 由题意知a>0且a≠1.当01时,y=a单调递增,直线y=x+a在y轴上的截距大于x1.故选D.答案:D

二、填空题 x6.已知集合A={x|1≤2<16},B={x|0≤x<3,x∈N},则A∩B=________. 5

x解析:由1≤2<16得0≤x<4,即A={x|0≤x<4},又B={x|0≤x<3,x∈N},所以A∩B={0,1,2}. 答案:{0,1,2} f(x+2),x<0,.已知函数7f(x)满足f(x)=则f(-7.5)的值为x2,x≥0,________. 解析:由题意,得f(-7.5)=f(-5.5)=f(-3.5)=f(-1.5)=f(0.5)=2=2.0.5 答案:2 x8.函数y=a(-2≤x≤3)的最大值为2,则a=________. 在[-2,3]上是减函数,x解析:当0

2所以y=a=2,得a=; 2-max2当a>1时,y=a在[-2,3]上是增函数,x 233所以y=a=2,解得a=或3 2.综上知a=2.max2答案:或2 2

篇3:高中数学1.4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教案4人教版必修

教材是人们为从事教学活动而设计编制的主观性的精神产品, 是人类文化经验结构与学生个体身心结构之间的媒介和桥梁.教材作为学生直接作用的对象, 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工具和手段.传统教材以传授知识为中心, 教材是“知识仓库”, 强调向学生详尽地传递学科知识, 主要是通过纯文本的方式, 向学生直接呈现事实、概念和原理.这样的教材强调的是教师的教, 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受到压抑, 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 不能很好地理解所学的内容.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新课程改革, 不仅重视教材的“知识仓库”功能, 更强调教材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教材承载着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作为新课程改革物化的产物, 人教版高中数学新教材全面体现了新课程高中数学改革的理念和内容, 教材不仅仅是一个信息资源体, 更是一个引导师生教与学,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媒介.新教材通过“思考”“探究”和插入语等特色栏目, 在内容的呈现上, 不拘泥于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和性质的陈述和解释, 而是注重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注重展现知识获得的过程和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主体参与活动, 使学生在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自主地获得知识, 自主地获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本文就人教版高中数学新教材“思考”栏目的教学实践与认识, 谈谈一些体会和看法.

一、新教材“思考”栏目的类型

1.引入型“思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新教材在某些章节的开端就设计了精妙的“思考”, 引入学习内容.引入型的“思考”, 可以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眼球, 引发好奇心, 激发求知欲, 诱导思维动机, 使其产生“愿知其详”的强烈愿望.例如, 在学习“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时, 新教材数学4是通过“思考”栏目如此引入的:“我们利用单位圆定义了三角函数, 而圆具有很好的对称性, 能否利用圆的这种对称性来研究三角函数的性质呢?例如, 能否从单位圆关于x轴、y轴、直线y=x的轴对称性以及关于原点的中心对称性等出发, 获得一些三角函数的性质呢?”从知识的产生来源入手设计“思考”,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实现了教师被动教教材到学生主动学教材的转变.新教材的全部内容不再是仅仅呈现结论性知识, 还为展开教学活动以使师生互动产生知识提供范例和素材.

2.总结型“思考”

新教材设计了一些总结性的“思考”, 以问题的形式或者是提供一定的线索, 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系统整理.例如, 在学完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一至四, 新教材设置了思考:“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公式一至四吗?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在学习正弦函数的图像时, 新教材设置了思考:“在作出正弦函数的图像时, 应抓住哪些关键点?”在这些思考过程中, 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 对知识和方法再认识,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改变了传统的单一以听、记为主的学习方式, 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3.提示型“思考”

教材呈现的知识包括人类实践活动经验和文化精神产物, 数学教材中的知识是人类一代代继承和发展下来的数学产物, 有些数学公式、概念和性质是经过了几代数学家的努力才获得的.新课程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获得知识和方法, 但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 很多时候当然不能指望学生能在一堂课或两堂课上就能发现这些公式、性质和定理.为此, 新教材为一些新知识的获得通过“思考”栏目进行了提示.比如:“你能从正切函数的图像出发, 讨论它的性质吗?”“你能否从函数图像变换的角度出发, 利用函数y=sinx的图像得到函数y=1+sinx的图像吗?”这些提示为学习提供了方向, 起到了灯塔的作用.

4.拓展延伸型“思考”

引导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和性质等进行横向延伸和纵向推广, 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质的深刻理解.这样, 不仅纵向深化了所学的知识, 而且横向拓展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大有帮助的.例如, “你认为上述求函数y=Asin (ωx+φ) , x∈R及函数y=Acos (ωx+φ) , x∈R周期的方法是否能推广到求一般周期函数的周期上去?即命题‘如果函数y=f (x) 的周期是T, 那么函数y=f (ωx) 的周期是Τω’是否成立?”“如果不用向量的方法, 你能证明上述关系吗?”“以上推导是否有不严谨之处?若有, 请作出补充.”“对于任意角α, 此等式成立吗?若成立, 你会用几种方法来证明?”等等.

二、新教材“思考”栏目在教学实践中的认识

首先, “思考”设计合理、科学.“思考”的科学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思考”的设计, 无论是在形式表述上, 还是在内容安排上, 都符合数学学科的特点.表述的语言简练, 没有出现歧义的地方.表述的数学内容严谨, 符合数学的学科性.另一方面, 科学性体现在准确把握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立足其认知和情感水平.教材所设计的问题, 难度适中, 既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又能使学生经过努力后有收获, 更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产生过程的体验, 增强了对公式、概念、性质和定理的理解与掌握.

其次, “思考”转变了学习方式.“思考”栏目使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记忆与模仿、不仅仅是死记硬背与机械训练, 而是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创造性、培养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 “思考”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新教材在重、难点的地方设置问题, 为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回避了对问题答案的直接呈现, 这样的方式就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思考情况, 充分重视作为教学资源的学生, 积极主动地开展教学活动.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个人的知识和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在整个课堂中占有很大比例, 学生在理解和构建教材内容意义的基础上, 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另外, 教材运用了专家们的集体智慧, 在内容重、难点处提出了适当的思考问题, 这也有利于教师的教学不太偏离核心内容的主线.

三、教学建议

1.以学生为主体, 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如前所述, 新教材在重、难点的地方设置问题, 引发学生思考, 并且在教材中不呈现问题的答案, 目的是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思考过程.如:“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公式一至四吗?它们的作用是什么?”“能否从单位圆关于x轴、y轴、直线y=x的轴对称性以及关于原点的中心对称性等出发, 获得一些三角函数的性质呢?”很显然, 这些问题都是学习者必须经过的学习环节, 教师不要越位, 不要自问自答, 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探究、总结、回答时间, 让学生在思考中提高数学思维, 在顿悟中得到数学知识.

2.要深入钻研和理解教材的主旨, 对“思考”慎加减

引入型“思考”中的素材, 无论是涉及已学知识, 还是现实生活中的实例, 都是立足学生已有认知水平, 引发新问题的思考内容的延伸.不管是哪种类型的思考, 作为探究的前奏, 在各知识点中起到过渡与承上启下的作用.另一方面, 新教材引入“思考”栏目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转变教学方式以适应新课标的教育教学要求.我们可以立足学生的认知水平, 为学生提供可思考探究的平台, 但不能过多加工, 以免画蛇添足造成偏离学习重点, 更不可在教学过程中为“赶时间”而把这个环节省略掉, 这样缺乏思考的不完整的学习过程也不会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3.对“思考”要有板书总结

研究表明, 板书对学生的思维具有较大的影响.新教材的部分知识, 通过设置表格、横线等, 让学生思考、自主探究得出结果然后填补上去的.另一方面, 鉴于学生的记忆特征与思维特征, 因此, 思考探究之后的板书总结, 把准确的知识暴露给学生, 是教学中不可忽略的一环.

参考文献

[1]毕华林.教材功能的转变与教师的教科书素养[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 (1) .

篇4:高中数学1.4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教案4人教版必修

案 新人教A版必修4

学习目标

1.理解利用正切线画出正切函数图象的方法

2.掌握正切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3.会画正切函数简图

教学过程:

1、复习正弦函数性质,回顾讨论正弦函数性质的方法,借助单位圆讨论正切线研究性质。

2、例题讲解:

1、求函数ytan(x

例2:求函数ytan3x的周期。

课后作业:练习A;B。

篇5:高中数学1.4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教案4人教版必修

四、教学目标

根据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掌握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能够借助于具体的二次函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函数问题,理解和掌握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函数的性质与图象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老师的引导、点拨,让学生在分组合作、积极探索的氛围中,通过回顾归纳,类比分析的方法掌握从函数图象出发研究函数性质和从函数解析式性质去研究函数图象这两种从不同角度研究函数的数学方法,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方法的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思想方法之美、体会数学思想方法之重要;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研究函数的规律和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交流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二次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熟悉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函数的性质与图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于二次函数的解析式通过配方对函数性质的研究来分析推断二次函数的图象。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本节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直接总结出二次函数的性质与图象,并指出如何得到函数的相关性质。学生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很容易就完成。就在学生回答后,教

师提出一个让大家意想不到的问题:既然大家已经学习也掌握了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那我们今天还有必要再重复吗?编者的失误?还是另有用意呢?

【设计意图: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探索新知的欲望;另一方面也给学生传递一个学习目标方面的信息。在学生感觉很疑惑的时候,教师再次设问,把问题引向深入。】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很疑惑,或者有一些猜测】 你能独立完成问题2吗?。

问题2:试作出二次函数的图象。

要求学生按照自己处理二次函数的方法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充分暴露学生的问题,突出本节课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学情预设:一部分学生使用描点法作图;另一部分学生只确定对称轴和开口、只利用对称轴和y轴的交点等不是很规范的方法作图。】

在总结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指出:有的同学用描点作图的方法作出函数的图象,从方法上没有问题,但是需要描出大量的点才能得到较为准确的图象;有的同学只是找到函数的对称轴判定开口方向就画出一个图象,或者是找到函数的对称轴和y轴的交点确定开口方向就画出函数的图象等等,这种不是很规范的作图方法,感觉很快,但是往往得到的图象不是很准确的,为什么呢?

(学生稍作思考)

师:实质上函数的性质是函数自身特殊对应关系的体现,而体现函数的对应关系的方法有解析式法、图象法和列表法。既然能够用解析式结合图象得到函数的性质,那么能否借助于解析式直接分析其性质,然后推断出图象的特征呢?在推断函数的图象时要考虑函数的哪些主要性质呢?我想这也是今天这节课的意图所

在,如何利用函数性质的研究来推断出较为准确的函数图象,大家是否有兴趣和能力来探讨这个问题呢?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带领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在这个环节上,我引用课本所给的例题1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尝试完成。

1、试述二次函数的性质,并作出它的图象。

要求:按照解析式----性质----推断函数图象的过程来探讨,【设计意图是:以便于学生在对比中进一步理解函数性质的应用,突破应用函数的性质来推断函数图象这一难点。同时体验分析障碍和获得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学习小组的一番探讨后,教师选小组代表做总结发言,要求说出利用解析式得到性质的分析过程。

(其他小组作出补充,教师引导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

(1)定义域(2)开口方向(3)值域(顶点)及最值(4)对称轴(5)单调性(6)奇偶性(7)零点(8)图象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师生互动,共同探讨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知识的迁移,基本上形成新的认知。】

【学情预设:因为是第一次尝试利用解析式分析性质并推断图象,学生对于某些性质不能准确的阐述出分析过程,对对称轴的确定、单调区间及单调性的分析等可能存在困难。】

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对解析式的分析结合多媒体引导学生得到分析的思路和解决的方法,进而突破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二次函数的配方结果来分析:(1)单调性的分析:

在=时,自变量越小,中当

就越大,时,就越大,即

取得最小值-2,当就越大;当就越大; 时,自变量越大,就越大,就越大,即这样单调性及单调区间(分界点)自然可以解决,结合单调性的定义可给出严格的证明;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说明开口的方向是向上的。(2)对称性的分析:

在=时,即,=

也就是,则

中当和时,如果

成立。

时,一定有也就是因此可以令成立,这就是说二次函数应的点为对称中心的两个点对应的两个数的自变量在轴上取两个关于-4对和

时,函数值

对称。总是成立的,这就说明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在对解析式分析的同时借助于几何画板课件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

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推广并得出一般结论:如果函数任意都有

成立,则函数

对定义域内的对称。的图象关于直线在得出对称性的一般结论这一副产品后,为了强化对这个结论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可以安插一个练习题:

练习:试用以上结论来概括函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该满足的结论是在完成以上各环节后,教师再次提出任务:既然我们把二次函数的相关性质都分析完成,那么根据以上性质请同学们再次分析如何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推断出二次函数的图象? 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推断函数的图象时需要研究分析二次函数的哪些主要性质才能比较准确地画出图象?

【设计意图是: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对学生思维上进行恰当的启迪,方法上进行及时的点拨,让学生真正实现知识的迁移,形成较为完整的新的认知体系。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以顺利地完成整个探究过程.】

各学习小组再次探讨后,请学习小组代表回答,教师引导完成图象:

在这个过程中,考虑到各学习小组的水平可能有所不同,有同学可能提出图象为什么是曲线而不是直线等问题,教师要说明其实这也是研究函数要考虑的一个重要的性质,是函数的凹凸性,后面我们将要给大家介绍,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课本第110页的探索与研究。

【设计意图是:为后面的探索与研究打下伏笔,同时也给学生留下一个思考与探索的空间,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自主研究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学情预设:有同学可能提出图象为什么是曲线而不是直线的质疑。】 在得到函数的图象之后,教师再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分析讨论利用二次函数解析式结合图象分析性质和利用解析式分析性质然后推断函数图象的两种研究过程的流程图.学习小组代表回答,教师引导完成以下内容:

【设计意图是:①把具体的数学问题进一步梳理并加以提炼、抽象、概括,使问题得以升华,拓宽学生的思维,形成新的认知。

②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从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有机渗透。】

在学生形成认知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把这种方法真正的内化,拓宽学生的认知结构,教师再次提出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研究函数(比如今天的二次函数)可以怎么研究?用什么方法、从什么角度研究?特别是:如果用函数的性质推断函数的图象时需要研究分析函数的哪些主要性质才能比较准确地画出图象?

在教师的引导中得出结论:可以根据具体的函数从图象和解析式这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当然也可以用列表法研究函数,只是今天我们所学的函数用列表法不易得出此函数的性质,可见具体问题要选择适当的方法来研究才能事半功倍!还可以借助一些数学思想方法来思考。

【设计意图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索,使学生经历完整的数学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已有数学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而将新知识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最终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独立探究,巩固方法

师:既然通过上面的学习使我们认识到学习研究函数的性质与图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完成,那么同学们是否可以按照例1的方法---先分析性质再推断图象来独立完成下一个问题呢?由此将带领学生进入本节课的第三个环节——独立探究,巩固方法,这也是本节课所要突破的一个难点。

2、试述二次函数的性质,并作出它的图象。

要求:每位同学都按照从解析式出发、分析研究性质从而推断图象。最后将研究所得到的结论写出来以便交流。

【设计意图:例2在题目的设置上变换二次函数的开口方向,目的是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完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使学生由简单地模仿和接受,变为对知识的主动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分析、类比和综合的能力.学生在例1的基础上从极值点,零点,单调区间,对称性等方面目标明确地研究性质再比较准确的画出图象,使新知得到有效巩固.强化方法的同时训练学生灵活应用的意识和能力。通过自主探索、不仅让学生充当学习的主人更可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加深每位同学对所得到结论的理解和认识。形成自己对本节课难点的理解和解决策略,培养学生的直觉和感悟能力。让学生上台汇报研究成果,是让学生有种成就感,同时还可训练其对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表达能力,培养其数学素养。】

【学情预设:考虑到各位同学的水平可能有所不同,教师应巡视,对个别同学可做适当的指导。】

在学生分析解决的过程,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同学,之后进行交流总结。师:下面我们分享各位同学的研究成果!教师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同学上台展示研究成果。对于从解析式、性质推断函数图象的研究,某些同学可能对于某些环节仍有问题,需要老师进一步引导完善。

通过前面几个环节,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本节课的相关知识,教师可根据上课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发现、得出的结论进行适当的点评或要求学生分析。但对二次函数的奇偶性的分析,有同学可能提出质疑,教师可利用奇偶性的定义同时借助于几何画板的演示,得出一般性结论。为此我将带领学生体验运用新知识去解决问题的乐趣,进入本节课的下一个环节——强化训练,加深理解。

(四)强化训练,加深理解

3、求函数的值域和它的图象的对称轴,并说出它在哪个区间上是增函数,在哪个区间上是减函数?它的奇偶性如何?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最后做出点评分析。

【设计意图是:把教科书的例3进行改变.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函数奇偶性的定义,借助于多媒体的演示,引导学生分析函数中的参数b对奇偶性的影响,既解决了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奇偶性的质疑,也强化了学生对函数的奇偶性的理解及运用,同时也把具体的函数问题推广到一般模式,使学生巩固了新知识,灵活运用了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学情预设:①首先对于函数的值域、对称轴及单调性的确定问题不会太大;

②对二次函数的奇偶性的分析,有同学可能提出质疑,教师可借助于几何画板演示,得出一般性结论。】

通过本例题的探讨,学生不仅对二次函数的奇偶性有个新的认识,对本节课所强调的借助于函数解析式研究性质进而推断函数图象的研究方法基本内化,同时对函数奇偶性概念也会有更为深刻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完成,紧接着我将带领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五)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在小结归纳中我将从学生的知识,方法和体验入手,带领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二次函数有什么认识?研究二次函数的方法有哪些?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共同总结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师可以边总结边板书。

在收获方面教师强调拓展今天所学习的方法实际上是研究函数性质图象的一般方法,对于一些陌生的或较为复杂的函数只要借助于合适的方法得到相关的性质就可以推断出函数的图象。

【设计意图:①让学生再一次复习条理对函数的研究方法(可以从也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让学生体会本课的研究方法,以便能将其迁移到其他函数的研究中去。

②总结本节课中所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

③强调各种研究数学的方法之间有区别又有联系,相互作用,才能融会贯通。】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只是把二次函数的性质总结一下,教师要引导学生谈谈对函数研究的学习,即怎么研究一个函数。】

(六)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业:课本62页习题2.2A组第4、5题。

探究作业:已知抛物线的对称轴

(1)求m的值,并判断抛物线开口方向;(2)求函数的最值及单调区间。

【设计意图是:作业分层落实.巩固题让学生复习解题思路,完善解题格式,以便举一反三.探究题通过对教材例题的改编,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自主探索,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

1.本节课改变了以往常见的函数研究方法,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函数,对函数进行一个全方位的研究,不仅仅是通过对比总结得到二次函数的性质,更

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对函数的研究方法,以便能将其迁移到其他函数的研究中去,教师可以真正做到“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2.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弥补传统教学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方面的不足,可以很容易的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本课使用几何画板可以动态地演示出二次函数的系数的动态过程,让学生直观观察系数对二次函数单调性、对称性、奇偶性的影响。

篇6:高中数学1.4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教案4人教版必修

教学目标:研究二次函数的性质与图像

教学重点:进一步巩固研究函数和利用函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1、函数yaxbxc(a0)叫做二次函数,利用多媒体演示参数a、b、c的变化对函数图像的影响,着重演示a对函数图像的影响

2、通过以下几方面研究函数(1)、配方

(2)、求函数图像与坐标轴的交点(3)、函数的对称性质(4)、函数的单调性

3、例:研究函数f(x)解:(1)配方f(x)212x4x6的图像与性质 21(x4)22 22所以函数f(x)的图像可以看作是由g(x)x经一系列变换得到的,具体地说:先将g(x)上每一点的横坐标变为原来的2倍,再将所得的图像向左移动4个单位,向下移动2个单位得到.(2)函数与x轴的交点是(-6,0)和(-2,0),与y轴的交点是(0,6)(3)函数的对称轴是x=-4,事实上如果一个函数满足:f(ax)f(ax)(f(x)f(2ax)),那么函数f(x)关于xa对称.(4)设x1x24,xx1x20,1212yf(x1)f(x2)=(x1x2)4(x1x2)=(x1x2)(x1x28)

22=x(x1x28)

因为 x0,x1x28x1x280 所以 y0

所以 函数f(x)在(,4]上是减函数 同理函数f(x)在[4,)上是增函数

对于教材上的其他例子可以仿照此例讨论,总结教材上第64页上的几条性质。

4、复习通过配方法求二次函数最小值的方法

篇7:高中数学1.4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教案4人教版必修

一、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学习, 学生经常会出现方向判断错误问题

二次函数是初中数学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也是中考出题的考点之一, 它综合考查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但是, 学生在学习这一板块的内容时, 经常会出现方向判断错误的问题。

《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课本 (试用) 第五册A数学》通过画几个二次项系数相同的二次函数图象, 如:y=2x2, y=2 (x+1) 2和y=2 (x+1) 2+3的图象, 归纳总结y=a (x+m) 2+k的图象可以由函数y=ax2平移得出平移法则:“一般地, 函数y=a (x+m) 2+k的图象可以由函数y=ax2的两次平移得到, 当m>0时, 向左平移m个单位, 当m<0时向右平移|m|个单位;当k>0时, 再向上平移k个单位, 当k<0时, 向下平移|k|个单位。”

由于这条法则环节比较多, 学生很容易忘掉, 而且提醒过后, 再次用时, 还是会出错, 平移法则加上“正左负右, 正上负下”的口诀依然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 原因在于法则与“正向上, 负向下”的内容有别, 还与x轴y轴移动法则不同, 若是单凭对法则的机械记忆, 而不能够通过有效的办法让数和形结合起来, 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运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来解决二次函数的问题行之有效

笔者在讲授这一板块时, 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 在实践中也想了很多种办法。笔者觉得运用数形结合的方式来研究方程与二次函数图象的关系更易理解。即在教学时先令x+m=0, 得x=-m;当x=-m时, y=k.即顶点 (0, 0) 到 (-m, k) 的移动, 从而在直角坐标平面内获得图象的移动, 这种方法简称为“方程-图象相结合”法。

经过笔者多次的实践经验总结, 方程和图象相结合的方法比常规的移动图象的法则更易掌握。因为用方程与图象相结合的思想是同化, 易于理解和掌握。学生们都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很熟悉, 且掌握得非常好, 在讲一元一次方程时, 也可以用到数形结合的思想, 运用顶点坐标的知识, 让学生运用方程与图形相结合的平移图形与方程和顶点知识发生联系, 温故而之新, 让学生运用旧的知识与新的知识相互作用就能直接纳入到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中去, 这样学生由学会的知识过渡到新学的知识, 自然会感觉到易于接受。而教材中的平移法则只是注重了记忆的东西, 让学生先熟记法则, 再加以运用, 增加了难度, 增大了出错的机会, 且与坐标平移的方法不统一, 极易出错。笔者认为学生单纯地记法而忽略法则本身是从具体的函数图象中平移总结出来的, 这就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障碍。

笔者认为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学习图象的平移是回归本质, 再加上我们找的又是关键点的平移, “点”在图象上也是图形之一, 关键点的移动情况就可以代表整个图形的移动走向, 这样可以减少法则的记忆, 降低出错的机率。我们以点带面地来分析二次函数, 就简化了整个图象向左向右、向上向下移动的情形, 因为每做一道题把整个图形都画出来是不符实际又浪费时间的。

三、在教授二次函数时需注意的方面

很明显, 按照二次函数画出整个图形来做判断是不可行的, 过于麻烦, 而运用数形平移知识简化教学程序, 运用解方程的方法求出顶点坐标, 再以顶点的动态来确定整个图形动态的方法简单易理解, 易操作。学生比较喜欢且容易找到做题的突破口, 因其是之前学习并熟练掌握的内容。运用方程求出顶点坐标, 可以不涉及图象平移的法则, 这样会减少出错, 在今后的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也可以不用再补充这段法则, 完全按着简化的思想来解题就可以了。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 二次函数与图象是动态的问题, 它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非常高, 解题的方法也多种多样, 其中所含的数学方法有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学建模思想等等。这一类题型是考查学生图形变换、动静结合、有条理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构建能力、总结归纳能力、验证推理能力等, 让学生动静互转, 化繁为简, 还要善于抓住运动过程中的某一特殊位置的等量关系及变量关系, 探究一下试题内在考查的知识点, 对于学生的数学能力提升非常有帮助。笔者认为解答二次函数的问题一定要做到静中取动, 或在动中求静, 在静中求解, 抓住解题关键点。

参考文献

[1]马复.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M].第3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篇8:高中数学1.4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教案4人教版必修

一、考纲要求二、一、复习回顾

1、讲解上节课所留作业中典型试题的解题方法,重新记录,加深印

象 2回答上节课所讲相关知识点,找出遗漏部分

二、课堂表现

1、课堂笔记及教师补充知识点的记录

2、重点知识点对应典型试题训练,并且通过训练归纳总结常考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三、归纳总结

四、复习总结高考趋势

由于二次函数与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加上三次函数的导数是二次函数,因此二次函数在高中数学中应用十分广泛,一直是高考的热点,特别是借助二次函数模型考查考生的代数推理问题是高考的热点和难点,另外二次函数的应用问题也是2010年高考的热点。

三、知识回顾

1、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1)一般式:

(2)顶点式:

(3)双根式: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方法:1已知时,○宜用一般式 2已知时,○常使用顶点式 3已知时,○用双根式更方便

2、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二次函数fxax2bxc(a0)的图像是一条抛物线,对称轴的方

程为顶点坐标是()。

(1)当a0时,抛物线的开口,函数在上递减,在上递增,当x

(2)当a0时,抛物线的开口,函数在上递减,在上递增,当x。

(3)二次函数fxax2bxc(a0)

当时,恒有 fx.0,当时,恒有 fx.0。

(4)二次函数fxax2bxc(a0),当b24ac0时,图像与x轴有两个交点,M1(x1,0),M2(x2,0),M1M2x1x2.ab时,函数有最值2ab时,函数有最为 2a

四、基础训练

1、已知二次函数fxax2bxc(a0)的对称轴方程为x=2,则在f(1),f(2),f(3),f(4),f(5)中,相等的两个值为,最大值为 2函数fx2x2mx3,当x(,1]时,是减函数,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

3函数fxx22axa的定义域为R,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4已知不等式x2bxc0 的解集为(),则bc5若函数f(x)=(x+a)(bx+2a)(常数a、b∈R)是偶函数,且他的值域为(-∞,4],则f(x)=112

设二次函数y=f(x)的最大值为13,且f(3)= f(-1)=5,则7已知二次函数f(x)x24ax2a6(xR)的值域为[0,),则实数a

五、例题精讲

例1 求下列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1)图像顶点的坐标为(2,-1),与y轴交点坐标为(0,11);

(2)已知函数f(x)满足f(0)=1,且f(x+1)-f(x)=2x;

(3)f(2)=0,f(-1)=0且过点(0,4)求f(x).例2 已知函数f(x)ax2(b8)xaab,当x(3,2)时,f(x)0,当

(1)求f(x)在[0,1]内的值域。x(,3)(2,)时,f(x)0。

(2)若ax2bxc0的解集为R,求实数c的取值范围。

例3 已知函数f(x)ax2bx(a0)满足条件f(x5)f(x3)且方程f(x)x有等根,(1)求f(x)的解析式;(2)是否存在实数m,n(mn),使f(x)的定义域和值域分别是[m,n]和[3m,3n]?如果存在,求出m,n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例4已知关于x的方程mx2+(m-3)x+1=0①若存在正根,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②2个正根m的取值范围③一正一负根m的取值范围④2个负根的m的取值范围

六、巩固练习

1.若关于x的不等式x2-4x≥m对任意 x∈(0,1]恒成立,则 m的取值范围为

2.不等式ax2+bx+c>0 的解集为(x1,x2)(x1 x2<0),则不等式

cx2bxa0的解集为3 函数y2cos2xsinx的值域为 4 已知函数f(x)xf(x)x有唯一(a,b为常数且ab0)且f(2)1,axb

解,则yf(x)的解析式为

5.已知a,b为常数,若f(x)x24x3,f(axb)x210x24,则5ab6.函数f(x)4x2mx5在区间[2,)上是增函数,则f(1)的取值范围是

7.函数f(x)=2x2-mx+3, 当x∈[-2,+∞)时是增函数,当x∈(-∞,-2]时是减函数,8.若二次函数f(x)ax2bxc满足f(x1)f(x2)(x1x2)则f(x1x2)9.若关于x的方程ax22x10至少有一个负根,则a的值为

10.已知关于x的二次方程x2+2mx+2m+1=0

(1)若方程有两根,其中一根在区间(-1,0)内,另一根在区间(1,2)内,求m的范围。(2)若方程两根均在(0,1)内,求m的范围。

11.若函数f(x)=x2+(m-2)x+5的两个相异零点都大于0,则m的取值范围是

12.设f(x)=lg(ax2-2x+a)

(1)若f(x)的定义域为R,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篇9:高中数学1.4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教案4人教版必修

整体设计

教学分析

本节课的背景是:这之前我们已经用了三节课的时间学习了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性质.函数的研究具有其本身固有的特征和特有的研究方式.一般来说,对函数性质的研究总是先作图象,通过观察图象获得对函数性质的直观认识,然后再从代数的角度对性质作出严格表述.但对正切函数,教科书换了一个新的角度,采取了先根据已有的知识(如正切函数的定义、诱导公式、正切线等)研究性质,然后再根据性质研究正切函数的图象.这样处理,主要是为了给学生提供研究数学问题更多的视角,在性质的指导下可以更加有效地作图、研究图象,加强了理性思考的成分,并使数形结合的思想体现得更加全面.教师要在学生探究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通过对图象的动态观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直观、形象.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题教学质量.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教学出发点,通过各种数学思想的渗透,合理运用各种教学课件,逐步培养学生养成学会通过对图象的观察来整理相应的知识点的能力,学会运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既加强了类比这一重要数学思想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把新旧知识前后联系,融会贯通,提高教学效果.由于学生已经有了研究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经验,这种经验完全可以迁移到对正切函数性质的研究中,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探究”提出,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经验研究正切函数的性质,让学生深刻领悟这种迁移与类比的学习方法.三维目标

1.通过对正切函数的性质的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类比思想的养成,以及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新旧知识的能力.学会通过对图象的观察来整理相应的知识点,学会运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在学习了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基础上,运用类比的方法,学习正切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从而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3.通过正切函数图象的教学,培养学生欣赏(中心)对称美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努力学好数学的信心.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切函数的性质与图象的简单应用.教学难点:正切函数性质的深刻理解及其简单应用.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思路1.(直接导入)常见的三角函数还有正切函数,前面我们研究了正、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你能否根据研究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经验,以同样的方法研究正切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由此展开新课.思路2.先由图象开始,让学生先画正切线,然后类比正弦、余弦函数的几何作图法来画出正切函数的图象.这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这是传统的导入法.推进新课 新知探究 提出问题

①我们通过画正弦、余弦函数图象探究了正弦、余弦函数的性质.正切函数是我们高中要学习的最后一个基本初等函数.你能运用类比的方法先探究出正切函数的性质吗?都研究函数的哪几个方面的性质?

②我们学习了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你能画出四个象限的正切线吗?

③我们知道作周期函数的图象一般是先作出长度为一个周期的区间上的图象,然后向左、右扩展,这样就可以得到它在整个定义域上的图象.那么我们先选哪一个区间来研究正切函数呢?为什么?

④我们用“五点法”能简捷地画出正弦、余弦函数的简图,你能画出正切函数的简图吗? 你能类比“五点法”也用几个字总结出作正切简图的方法吗?

活动:问题①,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正弦、余弦函数的性质是从定义域、值域、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这几个方面来研究的,有了这些知识准备,然后点拨学生也从这几个方面来探究正切函数的性质.由于还没有作出正切函数图象,教师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正切线的直观性.(1)周期性 由诱导公式

tan(x+π)=tanx,x∈R,x≠+kπ,k∈Z

2可知,正切函数是周期函数,周期是π.这里可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让学生观察由角的变化引起正切线的变化的周期性,直观理解正切函数的周期性,后面的正切函数图象作出以后,还可从图象上观察正切函数的这一周期性.(2)奇偶性 由诱导公式 tan(-x)=-tanx,x∈R,x≠+kπ,k∈Z 2

可知,正切函数是奇函数,所以它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图象还能发现对称点吗?与正余弦函数相对照,学生会发现正切函数也是中心对称函数,它的对称中心是(k,0)k∈Z.2(3)单调性

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由正切线的变化规律可以得出,正切函数在(又由正切函数的周期性可知,正切函数在开区间((4)定义域

22,)内是增函数,2+kπ,+kπ),k∈Z内都是增函数.2y,显然,当角α的终边落在y轴上任意一点时,都有x=0,这时x正切函数是没有意义的;又因为终边落在y轴上的所有角可表示为kπ+,k∈Z,所以正切函

2数的定义域是{α|α≠kπ+,k∈Z},而不是{α≠+2kπ,k∈Z},这个问题不少初学者很不理解,在22

根据正切函数的定义tanα=解题时又很容易出错,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这点,深刻明了其内涵本质.(5)值域

由多媒体课件演示正切线的变化规律,从正切线知,当x大于2且无限接近2时,正

切线AT向Oy轴的负方向无限延伸;当x小于向无限延伸.因此,tanx在(且无限接近时,正切线AT向Oy轴的正方2222,)内可以取任意实数,但没有最大值、最小值.因此,正切函数的值域是实数集R.问题②,教师引导学生作出正切线,并观察它的变化规律,如图1.图1

问题③,正切函数图象选用哪个区间作为代表区间更加自然呢?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展开充分讨论,这也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有的学生可能选取了[0,π]作为正切函数的周期选取,这正是学生作图的真实性的体现.此时,教师应调整计划,把课件中先作出[-,]内的图象,改为先作出[0,π]内的图象,再进行图象的平移,得到整22,)的图象为好.22+kπ(k∈Z)2个定义域内函数的图象,让学生观察思考.最后由学生来判断究竟选用哪个区间段内的函数图象既简单又能完全体现正切函数的性质,让学生通过分析得到先作区间(-这时条件成熟,教师引导学生来作正切函数的图象,如图2.根据正切函数的周期性,把图2向左、右扩展,得到正切函数y=tanx,x∈R,且x≠的图象,我们称正切曲线,如图3.图2

图3

问题④,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正切曲线,点拨学生讨论思考,只需确定哪些点或线就能画出函数y=tanx,x∈(22,)的简图.学生可看出有三个点很关键:(4,-1),(0,0),(,1),还有两4条竖线.因此,画正切函数简图的方法就是:先描三点(x=4,-1),(0,0),(,1),再画两条平行线42,x=,然后连线.教师要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这对今后解题很有帮助.2讨论结果:①略.②正切线是AT.③略.④能,“三点两线”法.提出问题

①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正切函数的图象特征,由数及形从正切函数的图象讨论它的性质.②设问:每个区间都是增函数,我们可以说正切函数在整个定义域内是增函数吗?请举一个例子.活动:问题①,从图中可以看出,正切曲线是被相互平行的直线x=

+kπ,k∈Z所隔开的无2穷多支曲线组成的.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点反应了它的哪一性质——定义域;并且函数图象在每个区间都无限靠近这些直线,我们可以将这些直线称之为正切函数的什么线——渐近线;从y轴方向看,上下无限延伸,得到它的哪一性质——值域为R;每隔π个单位,对应的函数值相等,得到它的哪一性质——周期π;在每个区间图象都是上升趋势,得到它的哪一性质——单调性,单调增区间是(2+kπ,+kπ),k∈Z,没有减区间.它的图象是关于原点对称2的,得到是哪一性质——奇函数.通过图象我们还能发现是中心对称,对称中心是(k,0),k∈Z.2问题②,正切函数在每个区间上都是增函数,但我们不可以说正切函数在整个定义域内是增函数.如在区间(0,π)上就没有单调性.讨论结果:①略.②略.应用示例

例1 比较大小.(1)tan138°与tan143°;(2)tan(1317)与tan().4

5活动:利用三角函数的单调性比较两个同名三角函数值的大小,可以先利用诱导公式将已知角化为同一单调区间内的角,然后再比较大小.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完成,由学生类比正弦、余弦函数值的大小比较,学生不难解决,主要是训练学生巩固本节所学的基础知识,加强类比思想的运用.解:(1)∵y=tanx在90°-tan, 55441317即tan()>tan().45(2)∵tan(

点评:不要求学生强记正切函数的性质,只要记住正切函数的图象或正切线即可.例2 用图象求函数y=tan3的定义域.活动:如图4,本例的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运用正切曲线来解题.不足之处在于本例可以通过三角函数线来解决,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活动中,也应以两种方法提出解决方案,但要有侧重点,应体现函数图象应用的重要性.图4

图5 解:由tanx-3≥0,得tanx≥3, 利用图4知,所求定义域为[kπ+

,kπ+)(k∈Z).32点评:先在一个周期内得出x的取值范围,然后再加周期即可,亦可利用单位圆求解,如图5.本节的重点是正切线,但在今后解题时,学生哪种熟练就用哪种.变式训练

根据正切函数的图象,写出使下列不等式成立的x的集合.(1)1+tanx≥0;(2)tanx+3<0.解:(1)tanx≥-1, ,kπ+),k∈Z;42(2)x∈[kπ-,kπ-),k∈Z.23例3 求函数y=tan(x+)的定义域、周期和单调区间.23∴x∈[kπ-

活动:类比正弦、余弦函数,本例应用的是换元法,由于在研究正弦、余弦函数的类似问题时已经用过换元法,所以这里也就不用再介绍换元法,可以直接将可让学生自己类比地探究,只是提醒学生注意定义域.解:函数的自变量x应满足即x≠2k+

x+作为一个整体.教师23x+≠kπ+,k∈Z, 2321,k∈Z.31,k∈Z}.3由于f(x)=tan(x+)=tan(x++π)=tan[(x+2)+ ]=f(x+2), 232323所以函数的定义域是{x|x≠2k+因此,函数的周期为2.51+kπ

点评:同y=Asin(ωx+φ)(ω>0)的周期性的研究一样,这里可引导学生探究

y=Atan(ωx+φ)(ω>0)的周期T=变式训练

求函数y=tan(x+解:由x+

.)的定义域,值域,单调区间,周期性.4≠kπ+,k∈Z可知,定义域为{x|x∈R且x≠kπ+,k∈Z}.424值域为R.3∈(kπ-,kπ+),k∈Z可得,在x∈(kπ-,kπ+)上是增函数.44224周期是π,也可看作由y=tanx的图象向左平移个单位得到,其周期仍然是π.4由x+例4 把tan1,tan2,tan3,tan4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并说明理由.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函数y=tanx的单调性探究解题方法.也可利用单位圆中的正切线探究解题方法.但要提醒学生注意本节中活动的结论:正切函数在定义域内的每个区间上都是增函数,但我们不可以说正切函数在整个定义域内是增函数.学生可能的错解有:

错解1:∵函数y=tanx是增函数,又1<2<3<4,∴tan1

3,)上是单调递增函数, 223且tan1=tan(π+1),又<2<3<4<π+1<,22解法一:∵函数y=tanx在区间(∴tan2

课本本节练习1—5.解答: 1.在x轴上任取一点O1,以O1为圆心,单位长为半径作圆,作垂直于x轴的直径,将⊙O1分成左右两个半圆,过右半圆与x轴的交点作⊙O1的切线,然后从圆心O1引7条射线把右半圆分成8等份,并与切线相交,得到对应于轴上从33,,,0,,等角的正切线.相应地,再把x488848这一段分成8等份.把角x的正切线向右平行移动,使它的起点与x轴上的点22x重合,再把这些正切线的终点用光滑的曲线连结起来,就得到函数y=tanx,x∈(,)的图

22到

象.点评:可类比正弦函数图象的作法.2.(1){x|kπ

+kπ,k∈Z};(2){x|x=kπ,k∈Z};(3){x|+kπ

22(2)不会.因为对于任何区间A来说,如果A不含有侧的图象都是上升的(随自变量由小到大).点评:理解正切函数的单调性.课堂小结

1.先由学生回顾本节都学到了哪些知识方法,有哪些启发、收获.本节课我们是在研究完正、余弦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之后,研究的又一个具体的三角函数,与研究正弦、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有什么不同?研究正、余弦函数,是由图象得性质,而这节课我们从正切函数的定义出发得出一些性质,并在此基础上得到图象,最后用图象又验证了函数的性质.2.(教师点拨)本节研究的过程是由数及形,又由形及数相结合,也是我们研究函数的基本方法,特别是又运用了类比的方法、数形结合的方法、化归的方法.请同学们课后思考总结:这种多角度观察、探究问题的方法对我们今后学习有什么指导意义? 作业

课本习题1.4 A组6、8、9.设计感想

上一篇:硕士研究生毕业生信下一篇:2016年邯郸体育局招聘体育教练员招聘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