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句子

2024-05-15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句子(精选4篇)

篇1: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句子

4月10日,我局召开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会上局党支部书记、廖贤平局长作了动员讲话。廖局长讲话从三个方面深刻地阐述了财政部门开展学习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指出了科学发展观对做好当前财政工作的现实的指导意义,要求财政干部通过对科学发展观深刻、系统、全面地学习,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提升发展理念、转变工作作风、提高业务能力,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成效体现到促进财政工作、解决突出问题上来;要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把思想从落后发展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以往历史经验的局限中解放出来,从既有工作方法的藩篱中解放出来,认真地分析以往工作的经验和不足,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和难题,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我们观察、研究、分析、解决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贯穿财政事业发展全过程,用科学发展观的方法来推动财政全方位的改革创新创优。

通过聆听廖局长科学发展观动员讲话,参加了科学发展观专题辅导讲座,我深刻地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十六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一种价值评判,是对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表明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切实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搞好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学习、提高认识是基础。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搞好一切工作所必须掌握的强大理论武器。检验这次学习实践活动成效,首先要看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是否下了真功夫,看对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理解和把握是否有了新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要花时间、下功夫认真学习、掌握要领,深入研读、吃透精神,要对科学发展观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论根基、实践特征及其精神实质、科学内涵、根本要求进行深入系统的学习。通过学习,进一步开阔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视野和知识视野,不断提高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驾驭国内复杂局面、推动袁州科学发展的能力,促进财政管理上水平的能力。

搞好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实践、学用结合是目的。实践是学习的归属,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如果我们把学习了掌握好的东西束之高阁,那还不如不要浪费时间去学,纸上谈兵只会害人误已,甚至祸国殃民。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所学到的所掌握了的科学发展观这一重要理论武器运用在日常工作的伟大实践中去,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推进工作。

在当前全市开展的学习实践活动中,要努力达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就是要通过学习,把学习实践活动的立足点放在赶超式发展上,放在落实好“三保一弘扬”上。把党员干部受教育的总体要求实践在“四个进一步”上: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增强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为重点,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把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到“加速袁州崛起,重铸袁州辉煌”主题上来,统一到加快袁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局上来;进一步振奋精神,着力解决发展信心不足,发展方式落后,发展后劲不大等突出问题,增强发展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推动科学发展上水平;进一步创新完善发展思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进一步完善创新发展思路,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袁州特点、创新发展的新路子;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切实增进党员干部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牢固树立“六种意识”既树立“份内事,马上办”的责任意识;“客商事,主动办”的大局意识;“突发事,高效办”的紧迫意识;“重大事,跟踪办”的督检意识;“经办事,精细办”的质量意识;“政务事,干净办”的廉政意识。努力提高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就财政工作而言我认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切实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财政

篇2: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句子

一、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高中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行是作为高考制度改革相配套的一项改革举措推出的, 因此人们往往只看重它在高校招生录取中的作用。其实,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现在高中教育整个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 特别是在我们把高中定位于培养15~18岁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基本素养教育, 而不仅仅是“大学预备”教育之后, 综合素质评价既是对高中学校办学方向和质量的检验手段, 也是对高中学生主动发展的积极引导和支持手段。

首先, 综合素质评价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从教育部的文件中规定的评价的内容来看。它已经包括了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诸方面, 它与单一以考试成绩的评价学生有着根本的区别, 实施综合评价是有可能逐步扭转过去偏重认知, 过多倚重学科知识, 忽视人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身心素质观察和价值认定, 从而使高中教育价值被异化的现象的。

其次, 综合素质评价是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评价, 教育部的文件突出强调了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 强调“关注成长过程”, “如实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 强调参加各种活动的“持续时间”, 强调“对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观察、记录、分析”。这些要求与偏重结果、偏重定量的评价方法不同, 增加了评价的过程性, 吸取了质性的评价手段和方法。关注过程的评价更加符合人的成长规律, 更加贴近学生的成长需要, 对于学生发展的引导和支持也会更加有效。一般而言, 过程与结果的相互结合有三种表现, 更加以结果为主的评价也需要关注人的发展, 关注过程的评价也要更加注重学习品质形成的结果, 而有些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结果, 但凡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其所获得的发展和成长无需任何结果加以呈现, 这样就使得综合素质评价更加丰富、真实和富有价值。

由此可见,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并不能如有人说的那样被看做是“高考改革变了花样带来的麻烦事”, 而恰恰是高中教育自身深化改革的题中应有之意。高考改革的目的并不仅在于高校, 而是以高考改革为龙头, 推动人才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 而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于高中实现本身所具有的独立价值, 对于高中学校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评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学校教育教学系统, 既是非常具有挑战性, 也是不可忽缺的重要环节。

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

教育部的文件在阐述综合素质评价重要意义的时候指出:综合素质评价“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我们通常实施的单一学科考试成绩的评价, 一是过于偏重结果, 过于关注结果的区分, 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学习领域方面和各个学习过程阶段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 容易造成以结果的排序为追求目标而遮蔽教育过程中之于人的发展有丰富而重要价值的东西;二是偏重常模参照, 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 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显然, 如果这一状况不加改变, “发现和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的目的是难以达到的, 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下学校常常会在单一学科考试分数的追求中迷失了方向和追求, 学生则始终在单一学科考试的分数线性排序的拷问之下丧失了自我和个性。而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体系实施过程中, 无论是以学科内容为指向的评价, 还是以学生学习特征为指向的评价, 还是以学习行为为指向的评价 (其实这种不同指向的评价本身也体现素质的全面性和评价的综合性) 都应该关注的是“人”, 关注人的个性和差异, 发现有差异的学生各自的价值。以学科内容为指向的评价, 是以解读每个人学习知识掌握水平为目的的学科测试。不管是常模参照还是水平参照, 都需要组卷水平和技术的提高学习水平去贴近学生的水平, 找到学生真实处在的位置, 不光全是为了筛选。而以学习特质为指向的评价, 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帮助每一个学生, 让老师了解其个人的风格。建立评价框架, 设施各种工具, 开发各种技术, 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风格、需求, 让他们参与到有差异的学习内容和不同的教学策略中, 在与他们风格最接近的学习环境和最匹配的教师互动中获得最大收获。以学习行为为指向的评价, 与以上两种阶段性评价不一样, 具有过程性的特征, 它是从学生学习的轨迹中, 从学生具体的学习内容中, 客观地记录、分析, 进而更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学生, 这种了解应该是最真实的, 最个性化的, 当然也是具有最强应用价值的。

诚然, 我们从传统的以学科考试分数评价学生的德性中解放出来, 让广大学校与老师、广大家长和社会全面认识和理解新的评价理念, 学校和老师学会多角度、多渠道地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需要有一个艰苦工作的过程, 需要我们认准目标而努力前行。如果我们仍然沿袭以分数线性排序来褒贬学生的思路, 试图把综合评价的结果折合成分值, 通过评价把学生划分成三、六、九等, 那么综合素质评价只会冠以虚名, 而无法达到真正发现和培养学生良好个性的目的。

三、综合素质评价的基础是要让课程成为发现和发挥每一个学生专长和潜能的机会

高中课程的基础性要求以及学业水平考试保障所有的学生有必备的学科素养, 在此之上要设计和提供发现、发挥学生专长和潜能的机会, 逐步形成既符合教育价值追求, 又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和发展、丰富而又可供选择的多样化课程结构体系。我国的高中课程方案中已经为课程的丰富多样性提供了时空, 这次教育部的文件把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研究性学习、艺术活动、社会调查”等都纳入了评价内容, 同时也把“优势学科学习情况”“体育运动特长项目”“在各种艺术活动中表现的兴趣特长”纳入其中。根据这一轮高考改革所发出的信号, 结合高中课程方案的深度贯彻和高中课改的不断深化, 我们高中既需要提供更多维度的内容课程以供学生根据自己多方向需要进行选择, 也需要提供多层次水平的课程以供学生按自己的实际进行定位。学生在多样化的学习机会中, 个人的表现信息不断呈现, 而搜集和分析这些信息, 不断地给予发展支持、引导和校正, 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认识自我、规划人生、积极主动地发展的目的, 这就是综合评价的过程和作用。

课程是一个重要平台, 更是成为发现和发挥每一个学生专长和潜能的机会。课程内容中的知识都是学生精神与德性发展与升华的智力基础;学习组织形式对学生形成合作与互助品质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习过程所营造的自由民主平等的氛围, 对学生形成创新精神和对真理正义不懈追求的品行起到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敬业精神, 以及教师在学校生活中体现的人生准则和处事规范可以成为学生师范和榜样。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重要作用, 我们在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中, 就不仅仅关注理论性框架和技术性指标, 或者一味借鉴国外的现成经验, 而是要围绕培养目标, 确立课程目标, 进而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动态看待学生的发展, 并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设计方案和工具, 从而丰富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课程。

我们还要把学生必须的学习经历设计好, 并且有实施保障。比如, 哪些是学生必须完成的实验, 哪些是学生必须完成的作品制作, 哪些是学生必须参与的项目活动, 哪些又是学生必须经历的场馆学习, 还有社团活动、研究性学习和其他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

四、综合素质评价的完善是要让建设成为多方相互协调创造智慧实践的常态

开展综合素质评价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 在科学性、专业性、真实性等方面都具有极高挑战。即便是在课程与教学领域的评价也要既关注知识与技能的维度, 更要关注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两个维度, 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这本身就需要我们加强学习和研究, 掌握科学的评价技术和方法, 才能达到目的, 为此, 我们要加强“综合多元评价”的研究, 完善以各个领域学习结果及其表现为重点的多元记录、评价方法;要加强“过程性评价”的研究, 在以真实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为形式的过程性评价开展中取得突破;要加强“评价工具和分析解释”研究, 形成评价框架制定、技术开发、分析解释的能力。

篇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句子

关键词:以人为本 基本路线 实践科学发展观

“Peopleoriented” is the goal,“the basic line” is the magic weapon——Study practice science development view has feeling

Yin Yaming

Abstract:The thorough study practice science development view,must realize the humanist goal,must persist the party the basic line does not vacillate,must persist the allround consideration,the technical innovation and the science development,must bring honor to the healthy tendency,combats unhealthy tendencies the perverse trend,must in our country’s constitution,legal and under party’s route,the policy,the policy direction seeks the development.Only then like this,the entire party party members can forever maintain communist party member’s sophistication,China can also be good quickly walk have th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development path.

Keywords:PeopleorientedBasic line Practice science development view

【中图分类号】F06【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4-0104-02

党中央号召“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继续,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1]。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行动。现就如何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浅谈三点感想:

1.要深刻领会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意义、任务、目的

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只有深刻领会其重要意义,明确活动的任务和目的,只有深入了解本单位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时间、方法、步骤和具体要求,思想认识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只有认识提高了,才能有计划、有目的、有条不紊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才能切实推进科学发展的进程。

2.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与工作实际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

以人为本,党中央把人民群众得实惠作为开展这次活动的最大目的,这是以人民群众为本。我们每个公民都是人民群众的一分子,通过实践活动都应该得到实惠,享受实惠。然而,实惠的创造和来源是要通过每个人辛勤劳动、努力奋斗、艰辛付出而获得的。没有个体就没有集体,没有小家就没有国家,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一个单位的发展,人作为单位的个体,如果没有集体意识,没有荣誉意识,没有奉献意识,没有齐心协力谋发展,不能一心一意搞发展,不能作出自己的应有贡献,再优越的单位也不可能有发展,作为个体的人也就不可能得到实惠。神州五号、六号、七号航天载人飞船神游太空和完成出仓行走,这不仅把我国的航空航天技术推上世界科技前列,国际威望大增,而且为世界和平、祖国安宁、人民福祉、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很多科学家,很多学科带头人,很多英模人才把完成太空技术作为热爱伟大祖国的第一己任,尽心尽力,群策群力,努力工作,无私奉献,牺牲自我,取得了巨大成绩,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不仅为祖国、为人民创造了巨大财富,而且,同时也受到了党和国家的表彰,受到了全国人民的赞扬和爱戴。因此,人民得实惠和人民作贡献并存,才是全面的、科学的以人为本。只有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同工作实际相结合,把理论与现实现状相结合,把坚持以人为本,得实惠与作贡献紧密结合,才能又好又快的发展,这是相互相存、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

3.把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必须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相结合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要实现这一伟大的战略决策,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动摇。”[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3]高度阐明了党的基本路线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唯一法宝。开改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领导、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服务人民为宗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社会和谐和科技创新、科学发展为己任,群策群力、一心一意搞发展,解决了前进道路上的许许多多个矛盾和问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胜利。从而,实现了人民富裕、社会安定之目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有力保证。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如果没有自己的主义、没有自己的道路、没有健康的机器、没有宪法、法律作保证,没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作指引,政权就无法巩固,社会无法稳定,发展就会脱离原则、脱离科学、脱离方向。一个单位如果离开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计划目标谋发展,在这种没有压力、不受限制的环境下,发展就会无的放矢,违背规律,迷失方向;如果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工作人员想上班就上班,想下班就下班,单位的局面将会一盘散沙,既没有凝聚力,也没有发展。为此,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大会上强调要求“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4]就是要求党员和党员干部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人人争做学习的模范、受教育的模范、解放思想和锐意创新的模范、遵纪守法的模范,永远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实现以人为本的目的,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科技创新和科学发展,必须弘扬正气,打击歪风邪气,必须在我国的宪法、法律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谋发展。只有这样,全党党员才能永远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中国才能又好又快的走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2]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3] 《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61~62页

篇4:谈谈对教育本质及目的的认识

关键词:教育,本质,目的

在学术界, 对教育的本质有以下六点基本观点:

1.教育是上层建筑

(1) 教育是通过培养人为政治、经济服务的。

(2) 教育与生产关系的联系是直接的、无条件的。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是以生产关系为中介的。

(3) 教育总是存在于一定社会的, 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教育是一个历史范畴,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 教育的性质也发生变化。因此, 历史性、阶级性是教育的根本社会属性。

(4) 上层建筑也具有一定的继承成分。

2.教育是生产力

(1) 教育劳动是生产劳动。

(2) 教育具有传递生产劳动经验的职能。

(3) 教育实现了劳动力的再生产, 它把一个潜在的劳动力变成一个直接的劳动力。

(4) 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

(5) 教育与生产力有着直接的联系, 为生产力所决定。

3.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

双重属性说的观点是, 教育会受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影响和制约, 从诞生开始就存在着两项社会职能:一种是传授一定的生产所需要的社会认识, 其含有较为明显的阶级性;另外一种是传授生产力所必要的生产知识和生产经验, 进而为生产力的发展而服务。教育本身就含有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双重属性。所以是不能够简单的将其归之于上层建筑特点或是生产力的。

4.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通过传授知识、教育人才最终服务于社会。教育所具有的此项专门特点也决定了它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会有所联系。不仅和生产力相关联, 也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不但深受经济条件基础的影响;同时与道德、法律、政治等上层建筑紧密相连;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它的本质是生产性、阶级性、艺术性、社会性等的统一。

5.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提出“社会化说”, 此过程的规定性也就是:教育的传授主体以一定的外在方式将知识、经验逐步交到受教育者身上, 进而达到知识文化传递的目的, 促进受教育者个体的全面发展, 进而使受教育者个体社会化。它把教育的内部矛盾进行了揭示———个体身心发展水平与社会客观要求的对立和统一;充分体现出了人与社会的关系, 也展现出了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6.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1) 培养人的活动, 并非人类所有教育现象的本质。

(2) “社会实践活动说”不能作为把教育与其它存在的社会现象进行准确区别的依据。如果单是把教育的本质说成是一种进行人才培养的实践活动, 那么就难以将其与其它如艺术、文学等具有培养功能的实践活动进行准确区分。

(3) “教育”与“培养”常为通用词语, 故为同义反复。

我认为, 教育应该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众所周知, 教育的最初是起源于劳动的。而劳动则是进行于社会集体中的。最初教育出现的目的是为了教会和传递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积累的知识与经验。教育离不开社会的共同发展。而社会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方式的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着统一和对立的矛盾, 不断促使着社会发展。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中, 教育的发展不但要受到生产关系的影响, 同时也要受到生产力的影响。教育的存在和发展受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同时制约。

作为劳动力的主体, 人, 生活在客观的社会环境当中, 具备一定的思想和思维。人类进行劳动生产属于社会性的劳动范畴。人们在生产物质的同时也在客观上建立起了一系列的客观关系。这些客观的社会关系对人的体力、智力的发展都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因此马克思又将人的本质看作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会有着什么样的思维, 教育主体由谁来掌握, 哪些群体能够进入到学校中接受教育, 在教育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方式、生么样的目的来教育受教育者, 这些都与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密不可分, 都受到生产关系、与之相关的政治制度以及意识形态所影响。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不但能够将上一代所拥有的知识与经验教给下一代, 同时也会将一定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规范传给下一代, 让他们能够利用这些知识和经验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 进而维护一定的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所以, 不一样的社会环境会存在不一样性质的教育。从教育的这项意义来讲, 教育不但是长久且普遍的活动, 也是一项阶级性和历史性的活动。在古代的阶级社会里, 教育会体现出其明显的阶级性, 服务于一定的经济与政治。此时有着统治性质的教育, 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发展其统治的工具。

教育通过人才培养来体现出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人都有着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需要充分认识和重视人的这些规律, 才能够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对人发展的影响, 它是从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表现的。遗传, 主要指的是人生理素质的遗传, 也就是人的客观具有的生理特点。遗传创造了人进行发展的客观前提, 也决定了人是否可能发展。如果失去了这个前提, 那么个体的任何发展和进步都是空谈。遗传素质这项客观前提的发展历程也影响和制约着人的发展水平, 人会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体现出不一样的心理特征。遗传素因为个体的不同存在着差异性, 这也就导致了人在发展过程中个性的出现。但对大部分的人来讲, 这样的差异性不会很明显, 只是在经历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后, 才会使差异性变强, 进而成为人的属性, 最终形成人的才能、品德、思想以及爱好等。所以“遗传决定论”是不正确的。

总而言之, 教育所具有的形式与机构同教育的职能和性质一样, 都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随着社会的变化, 教育也是改变的, 教育的本质也会在变, 但是总的作用还是不变的, 那就是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本质是人类群体对每一个个体进行的文化传授的行为, 其要求要充分结合人的特点, 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之下, 促进每个人对宇宙、地球、人类文化、历史经验等等的认识, 进而使每一个个体都能够成为拥有丰富知识、崇高精神的自由人。我们都生活在自然环境中, 应该与自然建立起必要的情感和交流。人与人之间、人与人类之间也应该建立起必要的联系和交流。

我们应该教育出能选择自己的人生, 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人。在这一生中, 人所享有的最高的权利就是为自己生命赋予重要意义的权力。而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每一个人完成和实现这样的权利。

在这项问题上, 真可以说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世界著名教育家杜威先生的教育理论中指出,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其三个核心命题。杜威的立论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供给人们一种“新生活”, 一种“改造了的生活”, 要求要改变不切实际的学校教育方式, 充分结合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让其不但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满足儿童成长的需要;教育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 充分尊重儿童自身特点, 让一切教育方式和活动都能够适应儿童发展的需要;真正有意义的教学活动是来自于长期教学经验的, 经验不但决定着书本知识, 也决定着教学的方式。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鲁洁先生认为, 教育的主题应该是教给受教育者能够完成自我改建和自我构建的实践活动过程。他的立论是:人类有着两种发展状态, 一种状态是自发、自然的发展状态, 而另外一种发展状态则是由人的主观意识进行的社会改造, 这种有目的实践活动中所实现的发展。 (1)

程少波老师的观点是:教育的本质是具备文化传递的过程也就是教育是社会遗传的机制 (方式) , 也可以说是对人类文明和文化沉淀和积累的统一。他的立论是:经济、文化、政治共同组成了教育的客观空间;机制指的是事物的功能和这些功能间的关系, 它不但包含了教育与社会中的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也包含了教育自身存在的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2)

我认为, 教育的本质是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来到这个世界, 最基本的需要是生存与生活。生存是第一位的。只有生存着或曾经生存过, 才有人类意义的存在。要想生存, 就必需能够维持生命, 就必需能够吃饱、穿暖, 否则就会饿死、冻死。吃饱、穿暖靠的是谋生的技能, 这些技能的获得是离不开教育的, 要想吃好穿好更是如此。如果没有教育, 人类恐怕只能像人类祖先那样吃野果、穿树叶了。生活是第二位的, 但也是更重要的。要想生活有意义, 人类就必须不断地发展, 不断地改造这个世界, 不断地犯错误, 又不断地在错误中总结经验, 不断地积累财富—物质的和精神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当代人的生活就是为了整个人类自身的发展。人类本身也就是靠一代一代人的生活不断的延续发展的。人类不同于其它动物的一个最主要的特征, 是其经验的获得并不都是亲自体验得到的, 许多经验是前人传授的, 这就是教育的作用。教育使每个人在生活中少走了许多弯路, 为人的发展争得了时间, 正因如此, 人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

就教育方法来说, 孔子的教育可以说是最优秀的教育方式。教学方式具有开放性, 带着众位学生周游列国, 这是古往今来最为完美的一堂课, 就算是哈佛大学最先进、最优秀的案例也不能够与之相比。饱读万卷书虽然能够学得知识, 但是要行万里路才能够领略到知识的含义。

教育目的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让学生掌握知识, 学成之后能够自力更生, 进而为社会发展服务, 一方面让社会发展能够顺利交接, 向前发展。一方面让有着不同个性和天赋的学生能够将自身的优点进行充分发挥、把自身的特点和兴趣发展成为今后能够安身立命的职业, 另一个方面让有着不同特点和要求的岗位能够找到最为合适的继承者。

注释

1鲁洁.教育: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

上一篇:学生证丢失证明模板下一篇:描写景色的好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