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文章的构成要素

2024-04-29

一切文章的构成要素(精选8篇)

篇1:一切文章的构成要素

申论教案

(二)一、一般拟写标题的方法

1、直接法:一是评什么。如评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二是论什么。如论我国煤矿生产安全问题;三是关于什么。如关于房价调控政策的几点思考;四是什么之我见。如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之我见;五是对什么的解析。如对贫富差距扩大原因的解析;六是对什么的思考。如对公务员热的冷静思考;七是浅析什么。如浅析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八是对什么的评述。如对民工潮的评述;九是对什么的建议。如解决城乡二元化结构的建议。

2、立论法:确定资料主题,表述中心论点。如提高劳动者能力 拓展就业渠道;让可持续发展思想深入人心;建立节约型社会应先打造节约型政府;加强反腐倡廉 构建和谐社会;诚信,不仅仅是私事;加强安全生产建设 推进经济健康发展。

3、引申法:利用关键词和特殊句式引人注目。通常使用适当会有很好的效果,但使用不当会弄巧成拙,影响文章整体结构,谨慎使用。如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路在何方;药价虚高何时止;经济房 想说要你不容易。

二、关于主题

主题是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中心论点,也就是作者通过具体材料和论述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的核心。主题是文章的“纲领”。写文章时,主题确立了,就有了纲领,然后取材用材,布局谋篇,遣词造句,才能顺理成章,形成一个整体。不管是材料作文,还是命题作文,都要确定主题。确定主题有如下几点要求:

1.正确。这是对主题最基本的要求。主题正确,是指文章的思想观点符合客观实际,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并能经得住实践的检验。

2.新鲜。一篇文章如果老生常谈,写来写去没有意义。所以要在正确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即开掘出新颖的主题。

3.深刻。指有思想深度,就是说,即使是别人看到、说起、写过的事物,也能有精彩的分析,讲出新的道理。

4.集中。文章的中心只能有一个。要做到主题集中,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内容虽好,但离主题较远,务必放弃;不能把什么东西都写进去,把什么问题都想讲清楚,要分清轻重主次。

三、关于材料

一篇文章所依据的事实和道理,就是材料。正确地积累、选择、剪裁和使用材料是写好作文的重要功夫。

要写出高质量的文章,必须在积累材料上下一番苦功夫,从总体上说,积累要有广泛性,至少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思想观点的积累;

2.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数据的积累;

3.正反典型的积累;

4.语言的积累;

5.专题积累。

四、关于结构

结构,是文章内部的组织方式和构造,是对文章全部内容的编织和安排。有了主题,有了材料,这只解决了内容的问题,尚未解决形式问题。形式问题首先遇到的就是结构。

文章的结构要根据内容和文体多方面的因素而定,结构没有套套,却有规律。概言之,就是要有中心,有层次。

文章结构内容主要包括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开头和结尾。

五、关于语言

汉语言内容非常丰富,要运用好,有很多技巧要学。比如,词语的选择、语音的配合、语言结构的调整、语言的修饰等方面都很有讲究。提高语言表现力主要在于平时的修炼。

语言方面的基本要求:

1.准确恰当;

2.简练明快;

3.通俗易懂。

六、关于文风

文风是对文章风格、特点的综合称呼,不存在没有文风的文章,也不存在脱离文章的文风,所以说,它是构成文章的要素。领导干部的文章如果形成了个人风格,那是写作成熟的一种表现。但是,个人风格首先要符合马克思主义文风这个大前提。“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是马克思主义文风的基本要求。

七、论文写作过程中的要点

(一)怎样构思

构思有它总的规律,其核心就是古代文论家所谓“熔裁”。这是一个比喻的说法,熔,就是做铁器先翻砂,倒出毛坯;裁,是做衣服要先剪裁。是指将文章整个主体规划好,留下有用的和去掉多余的。

构思步骤:

1.确定内容考虑整体结构。

就是说,要先把通篇意思考虑好、总体结构安排好。这一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抓住问题,明确主题。

2.掂量材料配合观点安放。

这一步就是考虑把材料安放在哪里。看大体有多少材料,哪些有用,哪些舍弃;材料的取舍不仅要从材料本身出发,看是否真实,是否典型,还要看它能否说明主题。再者,按主题的需要将材料归类,考虑用在哪里,怎么用更好。总之,是要让主题把作为材料的事实和观点统率好,让材料把主题很好地表现出来。

3.用简练的文字列出提纲、要点。

长一点的文章,或驾驭文字的能力尚不十分熟练时,必须列提纲,甚至写详细提纲。短文,或是时间紧迫时,列个要点,简括几条也可以,至少要打打“腹稿”想几条。

构思注意事项:

1.通观全局。

2.多方发想。

3.注意裁剪。

(二)怎样起草

起草,也要讲究方法。

1.“疾书”莫间断。

“信手疾书”并非不动脑筋,而是要高度紧张;并非听其自然,而是在不跑题的前提之下。

作文考试,特别需要这种能力,这种起草能力要在平时训练养成。

2.大改小不改。

一是整体有问题必须改。如果发现文章的主题思想、总的观点或整个结构有问题了,要立即打住,改弦易辙,重新构思,甚至另起炉灶。

二是枝节问题不一定改。如果发现枝节上有问题,或者语言表达、层次顺序、数据材料等有不妥之处,要看情况处理。

三是游移不定最有害。刚构思好了觉得还可以,落笔写下来就不满意起来,这是古今写作的共同感触。构思预想是自由的,不受限制,容易觉得不错,而写成文字就难以达到预想的程度。

3.注意每段完整和全篇贯通。

构思是从通篇考虑下来,由主题思想到层次段落;起草却正好沿着相反的方向,由词句、段落层次到全篇。这当中有三点应注意:

一是在词句上要注意自然通顺。要与上下文及其构成的语言环境协调;按语言习惯写下来,以明白晓畅为目的。

二是每层每段写之前要先考虑一下它的内部结构。因为构思时一般不能深人到段落内部,写作时也不宜考虑一句写一句。因此:①要把这一层一段的主要意思和材料安放一下,以求能有条理地展开;②要寻求较好的方式解决上下文的衔接;③按照本层本段在文中地位,确定其写作的详略。

三是整个起草过程要注意全篇脉络的贯通。这就要眼光不离主题,而不要在起草时扯开去收不回,节外生枝。

(三)怎样修改

每次考试,要留出20分钟左右的时间修改,修改中主要是检查以下八个方面:一看主题是否鲜明,文章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否清楚地表达出来了;二看结构是否合理,各层次、段落之间关系是否合乎逻辑,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是否自然;三看重点是否突出,需要着重阐述的事情是否够分量;四看内容是否有重复或遗漏,是否需要去掉什么,补充什么;五看整个稿子是否有新意,是否讲了套话、老话、空话;六看观点是否准确,是否经得起推敲;七看语言是否生动,是否需要增加一些生动活泼的语言;八看文字是否精炼,是否可以删去一些多余的字、句、段等等。

篇2:一切文章的构成要素

传播主体——传播者

传播客体——受传者(或受众)

传播信息 ——内容

传播渠道——媒介

传播效果——反馈

大众传播的定义

专业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五大先驱

拉斯韦尔的贡献:提出传播的五“W”模式提出“社会传播”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传播的三功能说倡导并亲身实践了内容分析法

卢因的贡献:首创了“场论”和“群体动力学”,强调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和作用 提出了著名的“把关人”概念

拉扎斯菲尔德的贡献:创建了“舆论领袖”和“两级传播”理论 倡导并确立了实地调查法 霍夫兰的贡献 系统研究了“劝服传播与态度改变” 倡导并确立控制实验法

施拉姆的贡献:归纳、总结、修正并使之系统化、结构化,形成了传播学,不断著书立说,推进传播学壮大,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

传播学的两大学派

美国经验学派:经验学派,顾名思义是主张从经验事实出发、运用经验性方法研究传播现象的学派。所谓经验性方法,是一种运用可观察、可测定、可量化的经验材料来对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进行实证考察的方法。

欧洲批判学派 批判学派是在社会科学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派。批判学派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播持严厉的批判态度。

两大学派的比较

经验学派VS批判学派

研究内容:如何传播VS为何传播②研究方法:经验事实VS价值判断、思辨全面 ③研究取向:只知拜佛VS只想拆庙

我国传播学研究的现状

1.中国传播学人才培养方式与传媒市场的需求不匹配

文化创意产业: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

传播学人才培养方式:应试型为主,应用型为辅;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课程的安排脱离市场需求,与社会接触少难以得到真正的锻炼

2.中国古代文化传播的继承和发扬

①儒、释、道三足鼎立

以佛养心,以道养身,以儒治国。

3.本土化的传播学理论研究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如:中国古代的传播思想

当代中国媒体应保持的传播态度

篇3:创新土壤的构成要素

创新一词如价值观、企业文化一样, 在企业运行中都属于“虚”的范畴, 很多优秀企业已经对创新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进行了探索性实践, 取得了优异的成果。如IBM提出创新意味着要用前所未有的方式满足客户需求, IBM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认为, IBM最重要的创新不是一项技术或一个管理系统, 而是不断延续创新基因的IBM人。在创新上取得优异成绩的还有微软、惠普、3M……如同IBM一样, 这些公司认为, 让他们引以为豪的并不是创新带来的优秀业绩, 而是把全体职工的10% (或者更多) 转变为创新斗士。

在中国, 很多企业都把创新归结为一个神奇的答案, 一把万能钥匙。但国外优秀企业的经验却证明:创新不相信奇迹, 它的生存土壤是可以培育的创新理念、流程、制度和文化。

一、树立创新的理念

传统的观点认为:要倾听顾客之声, 瞄准更大的市场;在综合性组织中, 技术驱动了市场的变化, 技术的发展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和更大的成功。但是, 对一个创新者来说, 所有这些规则都发生了变化。因为:创新=新+市场价值

创新是“新” (新的创意、新的产品或新的服务) 和“市场价值”的紧密结合, 二者缺一不可。创新一定要“新”, 新的创意是创新的开始, 但创新不等于创造, 如果只从“新”出发, 一味注重创造, 新产品功能多而复杂, 难以畅销, 或对新产品投入过高而产出不足, 或创造之前对“新”的程度认识不清, 重复劳动甚至与人雷同, 都会造成创新失误。但仅有好的创意还不够, 好的创新要转化为产品, 转化为市场可以接受的产品。

创新是“新”和“市场价值”的紧密结合, 因此创新产品具有价格便宜、功能精巧和使用方便的特征。而在这三者中, 方便是基础, 因为创新往往是由方便性驱动的。如早期照相用的胶卷, 因为存储的不方便, 简·斯蒂芬·赛尚发明了数码相片并由柯达公司实现了市场化。因为电子贺卡的方便性, 传统的名信片正受到巨大的威胁。还有医学方面的, 如关节镜手术, 病人现在只需到医院进行一天的手术后, 就可以自己从医院行走到停车场开车回家了, 而在十年以前, 病人必须在医院躺一周, 一个月内要借助拐杖才能走路, 而且几个月内不能运动, 这种现代的手术方式受到了病人的青睐。

二、创建创新的流程

1. 获取创新的源泉。

创新是通过新知识的应用而产生新的产品或服务。要创新, 首要的问题就是寻找新知识, 而新知识既可能存在于组织内部, 也可能存在于组织外部。在一个成功的组织内, 商业流程的链接形成了管理系统, 在有效的管理系统内, 信息可以自由流转, 从而使得人们之间的知识得以传递。知识的传递实质是“学习”的过程, 学习过程推动了知识的创新。因此信息在管理系统中的流动, 实质是一个创造新知识的过程。ISO9000提供了一套基于PDCA循环的管理系统, 在管理系统的每一阶段都会产生新知识, 是获取创新的知识源泉;但是只有在最后测量和改进阶段才会显现。

2. 加快信息流。

信息在组织内的流动增强了组织的竞争力, 为了让信息流快速地在管理系统内流动, 首先需要建立正确的组织结构, 因为研究表明, 传统的组织结构抑制了信息流动。因此, 首要的问题是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 通常可以应用ISO9000的思想, 如“确定过程的次序和相互间的影响”, “确保信息能够支持过程运作”等, 通过观察“过程方法”和“绘制流程图”的活动来寻找信息流存在的问题。在绘制流程图时可以应用“泳道图”技术, 形成“流程网络”和“人员网络”, 从而可以识别流程的责任人。在识别流程和流程责任人后, 要绘制人员之间的信息流。组织人员间的信息流方式其实是指组织的人员网络, 在过去, 人们认为, 这种网络很大程度上依靠网络元素之间的随机交流, 是不可控的, 其规律不可循。艾伯特·拉佐罗·巴阿巴斯在他的优秀著作《连接》中发展了网络理论。通过比较社会网络、技术网络和生物网络, 他揭示了网络是可以认识的, 其实是像高速公路一样由许多节点连接而成。在网络结构中, 网络的关键点是网络中心和节点。因此在组织的人员网络中, 关键节点是管理人员、组织会议和社会活动。在一个成功的组织中, 正式与非正式的网络是一样的, 它是一个有机体, 像人体一样, 也就是说, 在一个网络化的组织中, 网络化程度越高, 组织人员连接更紧密, 信息流流动更快。组织在交流中遇到很多困难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很好理解网络结构, 这些结构不是一张组织图, 它不仅是流程图, 还要包括被称作网络的人员连接。因此只有了解组织内人与人之间基本的信息流, 才能理解组织内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 也才能管理好组织的知识, 才能够创造新的产品与服务。

3. 进行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进行创新必不可少的平台, 是最好的知识传递方法, 一个创新型的组织需要人才和群体智慧, 詹姆斯·苏洛维克在的著作《群体智慧》中指出:突破往往不是来自天才, 而集体的知识更有用。因此做好知识管理非常重要。最近十年, 组织的管理系统得到发展, 组织现在都关注于“知识管理”这个核心主题。知识已经被认为是除了时间、金钱和人才之外的第四种商业资源。有些人对知识管理存在误解, 认为知识管理就是信息技术, 这表明在人们的意识中没有包含知识。还有些人把知识管理看作一个“人性”的问题。其实, 以上两种观点都不全面, 知识管理包括人、技术和流程三个方面的管理, 三者的平衡是知识管理成功的关键。在一个组织中有两类知识, 即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应用语言文字可以表述的知识, 如文件、报告、视频等。隐性知识是指隐含于作业过程、工作方法和企业文化中, 难以用语言、文字表述的知识。

4. 组建实践团队。

创新过程需要建立“实践团队”。“实践团队”是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组织运作形式和协同工作形式, 是基于共同兴趣、爱好, 按照交流和协作方式自由组织和建立的团队, 目的是为了完成一定的工作项目或研究。实践团队鼓励知识分享、学习与交换。团队人员除了要有热情和信念外, 还应该根据团队成员的特点确定他们在“实践团队”中的角色, 使他们为创新做出最大的贡献。创新是产生创意、连接各个创意, 并将好的创意转化为可实施的解决方案及执行方案的过程。团队成员一般包括以下角色:一是“创造者”, 他们通常能够有好的创意并且公开它。他们可能是艺术家, 市场商人或研发人员。他们通过实践经验进行学习。二是“连接者”, 是指个能培育点子, 能将各种想法结合在一起的专家, 他们可能是设计者、研发人员或战略规划者, 他们通过思维进行学习。三是“开发者”, 他们也通过思维进行学习, 但是能将创意进行完善, 并能使之有用, 他们可能是工程师、系统开发者或会计。四是“实施者”, 他们将创意商业化并将所有其它工作完成, 他们可能是项目经理、销售人员或生产人员, 与“创造者”一样, 也是在实践中学习。当完成“实践团队”的组建后, 要协调这四者之间的关系。因为“开发者”往往会认为“创造者”的创意不够具体, “创造者”会认为“开发者”没有全面考虑问题。而“实施者”与“连接者”总是持相反意见。

5. 建立商业化规则。

据估算, 每三千个“创意”中仅有一个能商业化。商业化需要规则, 并且组织必须严格执行。市场上的产品以40%-90%的比率在消失和灭亡。在包装品行业, 每年有3万种新产品进入市场, 大约有70%-90%的产品不能在市场上保持12个月以上, 因此必须仔细地选择要进行资源投入的“创意”, 一定要想想人们是否真的需要这些创新。如米其林在1992年就发明了可缺气行驶轮胎, 在那时确实是一个伟大的创新, 但是到现在仍然没有得到广泛的接受。因为新的想法往往需要改变常规行为, 需要有接受它的社会环境, 因此需要对创意进行风险评估和风险预防。创新通常具有三类基本的风险:项目管理不确定性, 与创新者合作的不确定性以及价值链过程的不确定性。

6. 建立开放式创新模式。

长期的创新必须依靠组织之外的推荐作用, 这样产品和服务才能开发得更快、更便宜。 (1) 与外界合作。在创新过程中, 要寻求与外界的合作, 创新猎头就是为组织创新牵线搭桥的“中间人”。因为猎头使得组织之间的敏感信息交流变得方便, 他们可以联系到那些能够对创新挑战提供解决方案的公司。 (2) 从外界获取新知识。在创新过程中, 需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得新知识, 因为在当今快速创新时代, 终生有用的知识很少了。历史上就有这种借助外界知识进行创新的先例, 如以纺织工业著称的托斯卡纳地区, 更多的纺织知识是来自该地区之外。 (3) 应用新的创新平台。利用开放式网络方式是很好的方法, 现在有成千上万的合作者都参与到网络创造中, 这种方式比封闭的创新模式能够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开放源代码的开放式软件开发就是典型的成功案例。

三、建立创新的制度

具有创新的流程, 还需要制度的保证和推动。慧聪国际总裁郭凡生指出, 关键是制度, 只有制度创新才是最本质的创新。没有制度创新, 就不可能有管理的创新, 就不能有技术的创新, 就不能有新的生产运营模式的创新。因此没有制度创新作保障的科技创新, 将会失去动力而最终趋于枯竭;没有科技创新的制度创新, 必将因失去方向而最终难以持续。创新的持续性必须以创新的体制、制度为依托。要做到可持续自主创新, 还必须构建一种自主创新的体制, 建立创新的制度和机制, 构建一种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安排, 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 形成持续实现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制度创新是指改进现有制度, 安排或引入一种全新制度, 以提高制度效率及其合理性的一类活动。有效的制度安排通过对人的激励, 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提高决策水准, 促进管理和组织的完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实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就是一种制度的创新, 对世界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实践证明, 鼓励创新的制度是创新的基础。

四、培育创新的文化

创新文化是指与创新相关的文化形态。它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文化对创新的作用;二是如何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

篇4:新闻标题的构成要素

一、着重具体性。标题制作要以实际内容为纲,具体提炼新闻的本质;以整合新闻的立场和观点,突出新闻事实为主线,用具体的新闻事实指导读者正确理解新闻内容,明确新闻事件的内涵。新闻标题制作时把一个新闻内容从抽象到具体,从简略到详细提炼出来,让读者通过标题便知全貌,这也是制作标题应该注意的问题。着重具体性在标题制作中的运用,不但有助于读者理解新闻内容,同时还收到新闻宣传的效果。以如下标题为例:

(主题)中国公路又长了6万公里

(副题)高速公路已过2.5万公里,全国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达33450个(经济日报 2003年2月12日)

这则新闻标题的主题概念和范围是与内容相符的,读者看完标题就知道新闻的主要内容。像这类会议性新闻的标题很容易用套话、虚话来制作,因为这类新闻需要报道的内容很多,标题制作时很难做到具体,往往用概括性的标题一挥而就,流于俗套,达不到宣传的目的。而这则新闻标题一改常态以"中国公路又长了6万公里"为主题,用副题加以补充,克服了会议性新闻标题的呆板缺点,编辑直接用具体的数字作标题,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为新闻本身增色不少。

二、力求准确性。新闻标题应该准确表现新闻本质内容,标题制作时一定要通读新闻全文,弄懂新闻的内在本质,寻找制作标题的依据和支撑点。标题的取舍必须与新闻内容保持一致,不能高于新闻的基本内涵之上,也不能游离于新闻事实之外。不能任意虚张声势,也不能偏废偏离,更不能捕风捉影。标题制作不准确,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新闻失实,可能给读者带来不必要的误解,不但起不到舆论导向的作用,反而有损新闻事业的形象。

(主题)十项承诺让咪表更好(郑州晚报2003年3月4日)

这则专题性新闻报道在标题制作时就特别注意它的准确性,从标题上看就让读者有欲知的兴趣。十项承诺是什么?让咪表更好好在什么地方?读者通过阅读知道:咪表是一种高效快捷的自助式停车服务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缓解城市停车车位不足的问题。2003年1月1日起正式在郑州市投入使用以来,"咪表化"进程一直在沸沸扬扬的议论中运行。针对这个大众关心的问题在运行中情况如何?记者及时采写了这一解读性专题报道,起到了解疑释惑的作用。这则标题好就好在编辑根据新闻的内容大胆使用了"十项承诺"四个字,准确地透视了"让咪表更好"这件好事在艰难运行中的历练和成长。

三、突出简明性。由于报业的日益竞争,厚报多版成为一些报纸赢得市场的砝码,而版面中的长题短文、厚题薄文的现象也比比皆是,这些既不方便读者阅读,也不利于美化版面。怎么克服这些现象?标题简洁明快、不宜过长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标题的简洁明快可以巧妙地抓住读者的视线,这种做法有它积极的一面,便于读者快节奏读报,用较少的时间获得较多的新信息;另一面也便于编辑从容客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维理念,可以起到美化版面、加深读者印象的作用。要想做到标题的简明性,顾名思义就要求在制作新闻标题时善于使用简洁明快的语言艺术技巧去概括标题。以如下标题为例:

①(引题)相声泰斗马三立病逝

(主题)"逗你玩"真的走了(羊城晚报 2003年2月1日)

②(主题)失职被骗也能成罪

(副题)北京一公司副总经理被判四年(中国青年报2003年2月19日)

③(引题)10年创造40个新品种

(主题)信阳米质提高了(河南日报2002年12月18日)

这3则新闻标题都非常简洁明快,没有庸长复杂的引题、主题和副题,也没有用奇异的语言去修饰。复杂的新闻内容,用简洁的标题就告诉读者一个直白的信息:"逗你玩"真的走了、"失职被骗也能成罪"、"信阳米质提高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自然被吸引了。特别现在一些厚报多版的报纸,更应多编发这类简洁明快的标题,对提高读者阅读兴趣、吸引读者阅读,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宣传效果。

四、增强形象性。形象不仅有外在的一面,还有其内在的一面,新闻标题的形象性也应该表现在这两个方面。新闻标题生动形象、幽默诙谐、情景交融,能够让读者乐意接受新闻信息,同时调动了读者的情绪感官,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而达到新闻的传播效果。所以说,新闻标题的生动形象对新闻本身有着较强的能动作用。比如下面的4则标题:

①(主题)"走得了"还要"走得好"(人民日报2003年1月31日)

②(主题)理顺群众情绪 善于"活血化淤"

(副题)寿宁干部春节给上访户拜年的启示(中国青年报2003年2月24日)

③(引题)市场规范有序带来良好效益

(主题)嵩山少林寺黄河风景区"黄金周"里火一把(郑州日报2003年2月8日)

④(主题)"推销骚扰"谁来管(郑州日报2003年2月19日)

篇5:关于金融的构成要素

2、金融方式:以借贷为主的信用方式为代表。金融市场上交易的对象,一般是信用关系的书面证明、债权债务的契约文书等;包括直接融资:无中介机构介入;间接融资:通过中介结构的媒介作用来实现的金融。

3、金融机构:通常区分为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4、金融场所:即金融市场,包括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衍生性金融工具市场等等;

5、制度和调控机制:对金融活动进行监督和调控等。

篇6: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

作业系统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并将知识转化成能力,有助于检测教学效果。

助度系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统一教学要求,有利于开展大面积的教学改革。

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结构类型大致分两类:分编型和合编型。

分编型教科书的优点是眉目清楚,序列分明,系统性较强;缺点是多套教科书不易配合,较难取得综合效应和整体效应。

合编型教科书的优点是一本教科书容易实现教学内容的互相配合以取得较好的综合效应;缺点是序列不分明、头绪芜杂。

篇7:创新创业能力的构成要素

创新创业能力已成为现代青年的立世之本,求存之道。人们都欣赏创新创业,人们都希望创新创业,但是不定都会知道如何创新创业。从创新创业高手身上,能够学到些什么呢?又会得到怎样的启示呢?这些都是要着实去思考和探究的。

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从事创新创业活动总需要有一定的基础。有这些基础创新创业才能够有基石,如果没有它们,创新创业都是空壳;但仅有它们也不能代表就可以拥有高超的创新创业能力。在现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我认为要有的能力够成的要素需要做到几个方面:

(一)一定的基础知识

一定的知识基础是创新创业的根本。在人们历史的进程中,人们对知识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在工业社会以前,人们认为知识渊博者主要是那些对世界懂得多的人或者经验丰富的人,这也是在传统社会里老人受人尊敬的重要原因。因为人生的经历往往使老人知道的东西更多。人们崇拜对外部世界了解多于常人的智者。从17世纪以来,人们致力于知识的运用,特别重视技术的进步与技能的学习。自信息社会以来。知识的核心是关于“知识的知识”。人们已不再满足于是什么、为什么,而在于探讨和研究应该怎样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和运用知识,其中最重要的是就是如何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人们看到的不再是知识本身,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

我个人对“知识”的观点有几点:

1、学习的能力。就是自我本身获取知识的能力。一个人若想创新创业,必须及时更新就旧知识。汲取新知识。在这个全新的时代,只有学习能力才是知识真正的源泉。

2、理论知识。理论知识虽然在实践生活中貌似无用。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各种科学的基本原理,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比如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尽管它并不深奥,但它却是人们的行动的“指南”,是人们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好手”。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是创新创业能力的支柱之一,没有它,创新创业就难以突破发展。

3、应用知识。它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用来解决问题的实用知识,亦或是在生活中和工作得到的经验性的知识。这一种知识的特点是很有实用性的,属于技术性的知识,即是技能。技能是创新创业的骨髓,没有技能,创新创业是能说是纸上谈兵,创新创业就不可能实现。有的创新显然是需要非常扎实的专业知识,例如:计算机行业中的创新创业,如果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创新创业是无法进行的。但是,也有的创新创业仅仅用生活中的简单知识就足够了,好比:小到拖把的改进、开着门面替别人擦鞋、明明开的是发饰品店,但是却像成了美发店,给客人盘头发,为的是让客人买到满意的饰品,等等。所以,应用知识不能只局限于老师在书本上教到的知识,生活中同样会有许多的学习机会。“只要有恒心,铁杵磨成针。”表达的就是这个道理。

4、运用知识的能力。知识是没有生命的,如何将知识转换为能力运用在创新创业这个鲜活的过程中,则是人们在创新创业中会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怎样发挥知识的能量,本质上来说,就是如何把知识转化为效率或效益,让其充分的体出它的作用。若果不具备这种智慧的转化能力,那么所学的知识则只是徒劳罢了。

(二)优良的个性

1、思考是创新创业的前提,如果不能做到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创新创业就不会有突破。思考是件很不易的事情,有创新的基础,不一定成为创业的强者,当中应该是有很多方面的因素,最重要的是懒于思考,不会换另一种方式来思考。思想的懒惰让很多原本可以创新创业的机会白白浪费掉。我自身深觉思想上的懒惰远比身体上的懒惰要可怕很多倍,因为那样会使人会限于保守和固执,丧失了创新创业的激情与时机,切实的蹉跎时光。

二、提高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1.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构建技术创新政策体系

美国政府就是通过“创造比较优势”来推动其技术创新的。从我国历史经验看,政府难以独自发挥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但政府作为一种非市场力量,在企业创新中仍起着关键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政府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只能通过技术创新政策来发挥指导作用。因此,就我国的具体国情来讲,在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新的技术经济乃至社会体系刚刚构建的时候,构建国家层次的政策体系尤为重要。目前,就技术创新方面的政策出台问题,上至科技部、人事部下至各省市的相关部委都没有一个完善的制定技术创新政策的科学高效的组织机构,为了在实践中切实进行技术创新政策体系建设,建议建立和完善制定技术创新政策的组织机构。

2.以企业制度创新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企业制度对企业技术创新有很大的影响。我国原有企业制度的主要弊端就是产权虚置。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构建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促使企业尽快确立自己的创新主体地位。从技术创新角度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企业股东能自主决定企业的董事长,进而决定企业的经理。企业负责人不再是以政治标准选拔,而是对股东权益负责的企业家。企业家将会权衡企业的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从事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技术创新。

(2)产权明晰,权责明确后,企业家能够从创新中获得经济回报,以调动企业家创新的积极性。

(3)国家关心的应是企业的发展潜力。企业股份化以后,国家可能成为企业最大的股东。因为股权既具有财产属性,又具有资本属性,作为最大股东不应象小股东那样关心企业即期利润,而应更注重企业的长远发展,从而更注重技术创新的发展。

3.提高企业的技术研究与开发能力

(1)资金投入方面。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应增强其研究与发展能力,这样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技术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般来说,有了科技的投入才有科技的产出,投入越大产出就越多,然而,资金缺乏对我国的企业来说已是不争的事实,确实阻碍了技术创新的发展,改变这种情况,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必须强化现有企业自身的融资功能,逐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多渠道、全方位的资金支持和保障体系。这不仅要求企业家具有创新意识,运用有限资金加大创新投入。而且还要培养一批具有高水平的财务分析人员,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在争取财政资助条件下,采用灵活的融资方式,如银行信贷,通过产权交易市场等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另一方面,优化技术创新的投资结构。我国在创新费用开支方面存在着生产性投资偏高,而设计和工程化投资比例偏低的问题。这延缓了我国现有R&D成果的商业化过程。运用合理的投资结构,使有限的资金创造效用最大,也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所必须的。同时,企业应加强对R&D的管理。美日企业技术创新之所以取得了如此大的成绩,究其原因就是企业非常重视对R&D的管理。

(2)技术人才方面。技术人才短缺是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差的重要因素。解决企业技术人才短缺的矛盾,主要有以下途径:第一,在企业现有技术能力基础上,有条件地以各种形式,吸收R&D机构进入企业,增强企业 R&D力量。第二,注重产学研的结合。我国现有技术条件下,企业科技力量较为薄弱,为合理配置科技力量,应鼓励产学研的结合。第三,注重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4.加强产学研合作

国外经济科技发展中成功经验之一就是产学研的紧密结合。美国斯坦福大学创造了硅谷工业园的奇迹,经过近40年的努力,硅谷半导体的电子与信息产业已发展成为美国经济的龙头。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却长期脱离工业界,自我封闭,使大学科研教学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以发达国家的经验,由企业提出研究课题和经费,由大学来研究,科研教学生产相结合,这既使大学经费充裕,提高其教学科研水平,也增强了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技术开发新能力。我国国立的科研机构也应与企业紧密联系,将研究重点转向企业急需的课题,使研究成果为企业所需。

5.造就善于组织技术创新的企业家队伍

按照熊彼特的说法,企业家是创新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这就决定了技术创新与企业家的不可分割性。然而,现有的国有企业经营者却并不能与企业家划等号,虽然这其中不乏有出类拔萃者,但就总体而言离企业家的标准还有相当距离,不仅存在以行政官员身份进入企业和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者择优录用的差异,而且还存在谨小慎微因循守旧与敢于创新承担风险的根本区别。为了完成从经营者角色向企业家角色的演进,既需要政府借机构改革之机进行人员识别与选拔、任用制度的变迁,也需要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由技能型向创新型的转变。

6.加强企业基础管理

我国企业基础管理工作比较薄弱,加强基础管理,实现管理创新并举,是提高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具体来说,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健全组织机构。组织机构的任务,一是为了达到经营的目的,规定各个成员的职务;另一是根据一定的权限与责任的分配,决定各职务的相互关系。健全的组织机构应符合“统一领导、职责分明、高效精干”等原则。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经营领域的拓宽以及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2)完善规章制度。企业的规章制度是企业的“法规”,它规范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的行为,规定了企业内部各项工作的程序,从而保证企业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企业的规章制度具体包括:劳动用工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财务制度等。

(3)完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人的行为是受某种动机驱使的。企业应有一套激励机制来充分调动管理人员和员工的积极性;同时也应有一套约束机制来抑制人的不良行为,引导管理人员和员工的行为朝着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方向进行。企业的激励机制主要分为对经营者的激励和对员工的激励。对经营者的激励手段主要有:较高的工资、奖金、股权、期权等。而对员工的激励主要根据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大小来支付报酬,并给予职务晋升的机会等等。企业的约束机制主要包括组织机构约束、制度约束、业务处理程序约束、内部审核约束等。

(4)持续的员工培训。员工的素质决定了企业的素质,而员工素质提高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严格挑选高素质的员工;二是对员工进行持续不断的培训。显然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因为员工只有不断接受培训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员工培训是企业永恒不变的主题,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文化知识培训、技术培训、职业道德培训以及敬业精神培训等。

激励理论是当代管理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分支,在管理实践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介绍了几个典型的激励理论,并探讨其对企业管理的启示,最后,总结了企业管理中常用的三种激励方式。

关键词:激励;激励理论;激励方式

1、激励理论

激励产生的根本原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是由人的认知知识构成,外因则是人所处的环境。为了引导人的行为达到激励的目的,管理者可在了解人的需要的基础上,创造条件促进这些需要的满足,也可以通过采取措施,改变个人的行动环境。对需要以及人内在动机和环境的激发。形成各种各样具体的激励理论,一般可将激励理论分为激励的需要理论、激励的过程理论。

1.1 激励的需要理论(1)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1943年出版了《人的动机理论》一书,提出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有五个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保障需要,社交、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五个层次,是一个由低到高逐级形成并逐级得以满足的。生理需要与安全、保障需要称为较低级的需要,而社交、归宿需要、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称为高级的需要。

(2)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赫茨伯格提出来的。2O世纪5O年代末期,赫茨伯格和他的助手们在美国匹兹堡地区对二百名工程师、会计师进行了调查访问。访问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在工作中,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满意的,并估计这种积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又有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不满意的,并估计这种消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赫茨伯格以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为材料,着手去研究哪些事情使人们在工作中快乐和满足,哪些事情造成不愉快和不满足。结果他发现,使职工感到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使职工感到不满的,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他把前者叫做激励因素,后者叫做保健因素。保健因素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关,其内容包括公司的政策与管理、督导、工资、同事关系、工作环境、人际因素等方面。激励因素是指适合个人心理成长的因素,内容包括成就、赞赏、工作本身、责任感、上进心等。研究表明,不是所有的需要得到满足都能激励起人们的积极性,只有那些被称为激励因素的需要得到满足时,才能调动积极性。缺乏保健因素时,将带来强烈的不满,但保健因素得到满足时,并不能带来强烈的激励作用。

2.2 激励的过程理论(1)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来的。公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①公平是激励的动力。公平理论认为,人能否受到激励,不但受到他们得到了什么而定,还要受到他们所得与别人所得是否公平而定。

② 公平理论的模式(即方程式):Qp/Ip-Qo/Io式中,Qp代表一个人对他所获报酬的感觉。Ip代表一个人对他所做投人的感觉。Qo代表这个人对某比较对象所获报酬的感觉。Io代表这个人对比较对象所做投入的感觉。

③不公平的心理行为。当人们感到不公平待遇时,在心里会产生苦恼,呈现紧张不安,导致行为动机下降,工作效率下降,甚至出现逆反行为。

(2)期望理论。

弗鲁姆认为,某一活动对某人的激励力量取决于他所能得到结果的全部预期价值乘以他认为达成该结果的期望概率。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M = V E 其中:M-一激励力量,这是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出人的潜力的强度。

V—— 目标效价,指达成目标后对于满足个人需要其价值的大小。期望值,这是指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的主观判断,达成目标并能导致某种结果的概率。

2、激励理论的启发

2.1 激励必须考虑员工的需求 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激励必须要考虑人的需求,别人需要什么,我们就给予什么激励,这样的激励才是真正有效的。打个比喻说,如果一个濒临饿死的人你就是给他十座金山都没有用,还不如给他一个面包更直接、更有效。需要层次理论要求管理者在管理中能正确认识被管理者的需要多层次;努力把管理的手段、方法和员工的需要结合起来,满足被管理者的需要;在满足需要的同时,必须要考虑员工各种各种的需求,并有针对性地给予激励。

2.2 激励也要注意公平

不公平、不合理会带来心理挫伤。中国古代就有“不患贫,患不均”的说法。在激励过程中应注意对被激励者公平心理的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公平观,一是要认识到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二是不要盲目攀比。为了避免职工产生不公平的感觉,企业往往要采取各种手段,在企业中造成一种公平合理的气氛,使职工产生一种主观上的公平感。

2.3 激励目标的设置

在激励方面,期望理论启示管理者不要泛泛地采用一般的激励措施,而应当采用多数组织成员认为效价最大的激励措施,而且在设置某一激励目标时应尽可能加大其效价的综合值,加大组织期望行为与非期望行为之间的效价差值。在激励过程中,还要适当控制期望概率和实际概率,加强期望心理的疏导。期望概率过大,容易产生挫折,期望概率过小,又会减少激励力量;而实际概率应使大多数人受益,最好实际概率大于平均的个人期望概率,并与效价相适应。

2.4 制定有效的激励制度

在制定激励政策之前,要对员工的所有需求做认真地调查,并制定一份详细的清单。然后将公司可以满足和不能满足的部分分开,划掉那些不能满足的部分。对可以满足的那部分进行认真研究,找出满足的途径,并将这些途径流程化(可操作化)。上述工作完成后,激励政策就有了雏形。下面,就要制定具体规则,即:得到某个激励等级的员工需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另外,在每个激励等级上,都要设计几种不同的选项,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需要选择燕中的一种。.比如说,在某个激励等级上,有技术培训,公费旅游,休带薪假期等多个选项。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其中一种。

激励政策本身也有一个完善的过程。这需要管理者在工作中不断了解员工的需求,及时将员工新的需求反映在政策中,这样才能使政策能够保持持续的有效性。

3、激励方式:

有效的激励,必须通过适当的激励方式与手段来实现。按照激励中诱因的内容和性质,可将激励的方式与手段大致划分为三类:物质利益激励、社会心理激励和工作激励。

3.1 物质利益激励

物质利益激励是指以物质利益为诱因,通过调节被管理者物质利益来刺激其物质需要,以激发其动机的方式与手段。它是一种最基本的激励手段,因为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是普通员工的共同愿望,它决定着员工基本需要的满足情况。

3.2 社会心理激励

(1)目标激励。即以目标为诱因,通过设置适当的目标,激发动机,调动积极性的方式。(2)教育激励.具体包括政治教育和思想工作。(3)表扬与批评。是管理者经常运用的激励手段.

(4)尊重激励。管理者应利用各种机会信任、鼓励、支持下级,努力满足其尊重的需要,以激励其工作积极性。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①员工参加管理。所谓职工参加管理,是指在不同程度上让员工和下级参加企业决策以及各级管理工作的研究和讨论。处于平等的地位商讨企业的重大问题,可使员工感到上级主管的信任,从而体验出自己的利益和企业发展密切相关而产生强烈的责任感。

②榜样激励。运用榜样激励,首先要树立榜样。选择

榜样时要注意榜样的行为确实是企业中的佼佼者,这样才能使人信服;其次要对榜样的事迹广为宣传,使企业的员工都能知晓,使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

③竞赛(竞争)激励。在企业里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很多时候都要制定竞赛来激励员工。要注意目标不能太高或者太低,这样员工才会为这个目标去努力。要精心选好奖品,比较公平和公开的进行竞赛,而且竞赛完了一定要公布出来,才能达到最后激励员工的效果。

3.3 工作激励

按照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对人最有效的激励因素来自于工作本身,因此,管理者必须善于调整和调动各种工作因素,搞好工作设计,千方百计地使下级满意于自己的工作,以实现最有效的激励。日本著名企业家稻山嘉宽在回答“工作的报酬是什么”时指出,“工作的报酬就是工作本身”,这句话深刻地道出了工作丰富化这种内在激励的重要性。

工作激励是通过促进员工工作的丰富化来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一种激励方法,其实质就是让工作本身成为激励因素。优秀的企业不仅给员工发工资,还给员工的工作增添意义,使他们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挑战性,很有成就感,而且,尽可能地让他们扩大工作范围,允许他们经常调换工作,调剂他们的工作强度,促使他们对工作产生强烈的乐趣。在这种情形之下,员工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干劲和热情。工作激励方法很值得我国企业运用和借鉴。现在国内发展型企业,多半还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工序技术性不高,专注面窄,重复性强,容易导致工作乏味和无聊,影响生产效率,如果能够合理地安排工人轮换工序,使他们的生产操作从单调枯燥趋于丰富多彩,也许有些工人会从工作轮换中发挥出自己的更大潜力,从而确立几种适合自己兴趣的、自己真正喜欢干的工序来,这样他们一定会更愿意长久地在企业扎根,做更多的事来体现自己的工作价值。

4、结语

篇8:论城市色彩的构成要素

狭义的建筑学上的城市色彩仅指城市内建筑物、构筑物的色彩。但城市景观是由多种元素组成, 因此它的内涵应拓展到更广的范围, 从而避免在城市色彩塑造中存在片面性。广义的城市色彩, 是指城市公共空间中所有物体外部被视觉感知的相对综合的色彩面貌。

二、城市色彩的构成要素

(一) 建筑色彩

根据色彩理论, 占据70%以上面积的色彩在画面中成为主色, 由此可知, 在城市色彩中可以人工控制的主要元素就是建筑。

纵观世界很多著名的建筑作品, 都体现了色彩与建筑的完美结合。例如, 勒·柯布西耶的巴黎大学城的巴西学生公寓。建筑的主体向阳面是均布的凹阳台及其栏板, 色彩的运用打破了单调。勒·柯布西耶在凹阳台的顶面、侧墙采用了不同色相、不同明度的高彩度色, 黑色顶棚的阳台比白色、黄色的看起来更深远, 红色、绿色墙面的阳台也比白色、灰蓝色显得更宽阔。色彩给人营造了前进和后退的空间感受。

建筑外墙色彩。建筑外墙色彩最能直接体现城市色彩。现代城市建筑色彩的主旋律为各种灰色调。而那些纯度、明度过高的建筑色彩, 常常因过于刺激, 不仅使城市显得庸俗混乱, 也会让市民烦躁不安, 所以应该尽量避免使用。为了避免出现过于高明度、高纯度、或者低明度的色彩, 很多城市都出台了相应的法规予以限定。2003年12月11日起生效的《武汉城市建筑色彩技术导则》中即有相关规定:“区内的城市建筑色彩要求具备与自身功能、形式、体量相协调, 建筑色调原则上不得采用大面积高纯度的原色和深灰色, 如红、黑、绿、蓝、橙、黄等, 更不允许高纯度搭配的外观色彩

建筑屋顶色彩。现在很多城市都在进行屋顶的平改坡工程, 就其原因就是要丰富城市景观的第五空间。屋顶造型在建筑外观的设计中占了很大的比例, 也是鸟瞰城市色彩的主要部分。屋顶的造型颜色也富于变化, 但一般都与建筑外墙的色彩相统一, 因此, 屋顶色彩是城市色彩的重要标志。例如巴黎优雅的灰屋顶、希腊宁静的蓝屋顶、都灵沉稳的咖啡色屋顶。我国苏州的深沉典雅的黑屋顶, 及北京故宫辉煌的金黄屋顶。

建筑周边环境色彩。建筑本身是一个单体, 但是建筑色彩却必须考虑周边建筑的色彩协调问题。

据报道, 在澳大利亚一些城市就明确了建筑色彩与周边环境色彩的关系:每三幢房屋必须同一色调、同一式样, 从而使整个城市既协调统一又色彩丰富。而我国的状况又如何呢?在房地产开发商开始项目之前, 规划部门都规定了开发商这座楼盘的建筑色彩, 但有时却忽略了已建成邻近建筑的固有色彩。甚至更有胆大的开发商根本不顾规划部门规定, 依旧主观意识确定建筑色彩, 然后等待罚款。

(二) 园林色彩

在园林中, 利用色彩的心理及生理感知影响, 根据色彩整体和谐、以人为本、体现地域特色的设计原则, 将园林景观要素中的天空、山石、水体、植物、建筑、小品、铺装等色彩的物质载体, 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美学功能, 进行合理的色彩配置。园林中的色彩主要来自植物, 以绿色为基调, 配以色彩艳丽的花、叶、果、干皮等构成了缤纷的园林色彩。

(三) 公共设施色彩

公共设施, 主要指在公共露天场所为大众提供免费服务的各种设施。通常, 这些设施属于社会公共资本财产范畴。城市的公共设施水平, 显现了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公共设施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 交通设施:公交车辆、出租车、街灯、路牌等;2) 商业设施:书报亭、电话亭、售货亭等;3) 休闲观赏设施:景观小品、街头雕塑、花坛等。

(四) 道路色彩

道路也是展现城市色彩的主要元素。美观大方、丰富多彩的道路景观使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心情舒畅。道路色彩可以分为两部分:车行道色彩和步行道色彩。

车行道色彩。车行道色彩较为简单统一, 这是由于其材料限制, 大多数城市的道路采用的都是黑灰色的沥青混凝土, 而道路的分化线主要以白色为主, 辅以明亮的警示黄色。而在一些区域的车行道也开始使用带有色彩的地砖。

步行道色彩。步行道路主要是指人行道、绿地或广场中的休闲道路等。步行道路与车行道路不同之处, 在于其除了组织交通和引导人流外, 更加注重景观效果。步行道色彩主要体现在地面铺装上。现今随着材料的日新月异, 大部分城市都开始采用各种色彩的道路铺装。最常采用的材料就是彩色花砖, 再根据城市色彩的需要选用红色、青灰色等色彩。

(五) 照明色彩

照明分为人工照明和自然照明。在城市色彩规划设计中我们主要讨论的是人工照明所产生的色彩关系, 尤其是夜间景观展现是靠人工照明所体现的。一个城市的夜景是否迷人, 能否让人流连忘返, 主要是通过照明灯光的种类、数量、功能、颜色以及排列组合方式决定的。在城市的广场街道等城市景观地域常用的是金属卤化物灯、高压钠灯、荧光高压汞灯。我们在打造城市美丽夜景的同时更应该注意节能环保降耗。

总的说来, 城市灯光照明可以分为如下四个部分:交通灯光、商业灯光、公共场所灯光和景观灯光。

1) 交通灯光:主要指应用于道路、高架路、立交桥、人行天桥、车站、机场和港口等方面照明使用的灯光;2) 商业灯光:指被沿街商店、餐饮和娱乐等公共场所门面为了宣传而采用的霓虹灯、灯箱、电子显示屏及广告射灯;3) 公共场所灯光:指应用于商店、广场、公园的照明灯光;4) 景观灯光:指城市的历史古迹、标志性建筑、重点公共艺术等, 如北京的天安门、天津的天塔、湖北的黄鹤楼等等。

三、结语

日本著名色彩学家吉田慎吾说过:“色彩本身并不存在美与丑, 主要问题是怎样去运用色彩。通过对地区色彩的调查和研究, 色彩设计家们提炼出该地区所应具有的色彩, 与适宜的形式和材料一起共同创造出一个创新而美丽的环境。”

城市色彩是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城市现代文明的体现, 同时也是矫正城市建筑无序状态的重要手段。中国的城市色彩规划事业将会有更为广阔和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邓庆华.城市色彩探析[J].现代城市研究, 2002.

[2]崔唯.城市环境色彩规划与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上一篇:人好品质褒义词成语下一篇:中干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