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香藕白芦花飞的散文

2024-04-25

荷香藕白芦花飞的散文(共12篇)

篇1:荷香藕白芦花飞的散文

荷香随想优美散文

下班回来,一进门就闻到一股类似玫瑰的清香,我暗自纳闷,这香是哪里来的呢?

坐在电脑前,那股清香又幽幽传来,起身细细搜寻,目光最后竟落在电视机上面横着的几柄荷叶上,这是前几天老公从沧州带回来的,已经半干,荷叶荷杆都已经变色蔫萎,丝毫没有了开始折来时的翠绿鲜嫩。低头细嗅,那荷杆除了青涩味并无其他,但是嗅到还没有完全干枯的叶柄处时,香味开始浓了,再嗅,没错,就是这股清香,类似玫瑰,却比玫瑰的香更清雅。

我生长在北方,这里的水不多,所以没见过成片的荷塘。小时候,在村南的鱼坑里也曾见过几柄野生的荷叶,瘦瘦弱弱地浮在水面上,但是还没等开出荷花,早就被顽皮的孩子给摘走了。至于清香,那时候没闻到过,鱼坑边只有浓烈的鱼腥味。来县城住了以后,去过残联院里看人家钓鱼,那片很大的苇塘后面曾经有一片荷花,远远看到荷叶如盖,青翠欲滴,偶尔还有一两朵或白或粉的荷花亭亭而立,当时是中午,离荷塘很近,除了鱼腥味好像也没闻到荷香。

忽然想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很美的文字描述了月下荷塘迷人的景色,可却唯独没有写荷叶的香。也许作者的心颇不宁静,也许他当时只顾着看美景,没有注意这些细节,也许新鲜的荷叶是不香的,只有在水分蒸发掉以后,才渐渐显露出骨子里天生的馨香……然而今天,我实实在在地闻到了荷叶的香,优雅而清新,馨馥却不弥散,如茶一般,只有离得近了,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能体会的到。荷香如是,茶香如是,挚友如是。

篇2:荷香藕白芦花飞的散文

去年四月初,在办公室窗外的那片荒地上,工人们每天都在忙碌地挖掘着。我每天上下班从这儿走过,原以为他们是为了在此种植草坪的,直到有一天池塘成形,我忍不住好奇心进行询问之后才知道:这儿将要挖掘一个荷塘,种植荷花。

以后的日子,每次路过这儿,我心中难免总要想着:何时才能种好,何时才能看到荷花绽放?何时才能闻到一池荷香?

日子,就这样伴随我的偶尔路过、偶尔想起和偶尔期盼缓缓流逝……

忽一日,荷叶初露,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荷叶的生长,心中的欢喜自然是无以言表。

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在去年七月初的一个清晨,当我看到一枝粉红的荷花露出水面,擎于荷叶之上的时候,心中惊喜得令自己难以相信。我快步向前,定睛看了又看,确定她真是荷花,并且在不远处已经绽开了三两枝。

这塘荷花,从此不仅成为我心中的一份牵念,更成了我眼中的一道风景。

此后不久,她们次第繁密地绽放于田田的荷叶之间,每天清晨和傍晚散发着清幽的荷香,直到我深深地迷恋上这一池荷花和满塘荷香……

今年的我,不知为什么,似乎从荷塘边走得少了。也许,因为这遥远而难走的路途,令爱人担心我瘦弱的身体透支太多,因此,只要有可能,他总会每天想办法接送我的。自然,我也就暂时忘记了窗外的这一池荷花。

转眼又到七月,我忽然间又想起了那满塘荷花,想起那些忙碌而独自前行的日子,忆起那时因为疲劳而经常到荷塘边闻香放松紧张心情的自己……

今天上午,工作的间隙,我有意离开电脑,下楼,缓缓走到池塘边,绕着池塘漫步一圈。

也许,这个七月,气温较低,此时虽然已到中旬,然而荷叶并不茂密,荷花也仅有三两枝。然而,这扑鼻的荷香,却依然如故,依然那么沁人心脾。闻过,我的心忽然就清雅淡定得纤尘不染,烦忧尽消……

明年此时,也许我可能淡忘曾经走过无数次的这条小路,忘记有数的这些尽心尽力、劳累自知的艰难日子,忘了不止一次的欢歌笑语,相互鼓励,或者偶尔的调侃、打趣……

但这池荷香,我永远不会忘记……

别了,轻轻地,明天,我将快乐地远去

【是花,是草,需等秋天】

曾经有位富人,在冬天买了一个花园。正值百花凋零、草木萧条之时,花园一片空寂,枯叶遍地。

春天来了,最早报春的,除了花,还有许多草。

每一棵都有属于自己的春天。

春天过了一半,还有一些不动声色的草木依然裸露着枝杆,少有动静。主人吩咐园丁立即除去它们,好给那些早开的`花草让点位置。

夏天到了,园中新增了不少花木,绚丽许多。面对这些新引进的花木,主人满心欢喜。

秋天来了,园中又盛开一些赏心悦目的奇葩。

主人对园丁引进的这些花木非常满意,有心加薪进行奖励。

“你从哪儿引来这么多奇花异木,如此多彩,我一定要奖励你。”主人问。

“主人,只要您不责怪我,我也就安心了,不求奖励”园丁不安地说,“这原本就是园中的花木,只是在春天的时候,它们还没有任何动静,我们差点把它们当作野草除去。夏天来了,它们才开始萌发,秋天到了,它们才盛开......”

“哦,原来如此。”

等一等,看一看,许多时候,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才能看清一件事,一个人。

这个世界,有着太多浮躁喧嚣的事,还有太多急功近利之人。

文学,向来都是一种奢侈的爱好。更何况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

不少人自以为喜欢,其实喜欢的只是其“艺术”的外衣。许多人一开始喜欢,将其视作恋人,然而,经过“初恋”之后,却忍受不了被“抛弃”的滋味,开始怀疑,迷茫,忧伤……或者,从此远离文学。

在与文学“相恋”的过程中,有成功者,更不乏失败者。能否相恋相爱直到终生相伴,这原本不是单向选择的事。

艺术是需要天份的。但艺术并非完全是天生的。后天的“修炼”真的很重要。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够静心、潜心、用心地修炼。

在喧闹的背后,你看到的是什么?每天在河边观看游泳,你是否下河小试身手?遇着机缘,你把握了吗?珍惜了吗?尝试了吗?参与了吗?

篇3:雨后清荷香的写景散文

连日的几场大雨之后,雨渐渐停歇下来,气温也降了许多,阵阵微风吹过,裹着青草的芬芳,空气格外清新。

下午,走出古城的小北门,路面上还是湿漉漉的。记起日日散步时看到的护城河对岸的那个荷塘,就忽然有了看看雨后荷塘的想法。顺着外环路往右前行,再转个小弯,然后穿过小桥,经过一排农家门前,就有一条通往荷塘的小路。窄窄的路旁,长满了荒草,两边都是渔池,走在有些泥泞的路上,一扯一扯的,鞋上粘满了泥。好长时间没有走过这样的小路了,我小心地往前走去,远远地就看到了荷塘中随风摆动的莲荷。当我走近荷塘的时候,只见碧绿的荷叶,错落有致,在微风中自然地舞蹈着,煞是好看。路遇忙碌着的.守塘人,与我相视一笑,我随即便问,这个荷塘怎么看不到荷花呀!那人告诉我这是一个以种藕为主的荷塘,因而荷花就少了。我若有所悟,一边沿着荷塘观赏,一边拿出随身带的相机开始拍起照来。

这是一个长方形的荷塘,塘里长满了茂密的荷叶,微风吹过,仿佛是一层层绿波在涌动,闻到了一股荷香,可惜的是看不到几枝荷花。正当我感到有些遗憾的时候,突然,不远处被风吹动的、那如伞一样硕大的荷叶下,冒出了三两枝还未全开的粉红的荷,躲在荷叶中间。我走近掀开荷叶,含苞的荷,露着尖角,犹如少女略带几分羞涩,让人多了几分怜爱。那些大叶子的圆荷,也许不舍放弃上天赐予的水滴,将一窝晶莹亮澈的雨水捧在叶心,虽有风儿吹来,仍想留住生命之水。而尚未浮过水面的荷叶上,也长留着一串一串的水珠或如箔的水窝,仿佛是水晶球在绿叶上晃动,又好似银辉在叶面上闪烁。看到这样的景象,荷花的娇羞,碧荷的圆润,让我有些迷恋,更多了对雨后之荷的景仰。

还在上中学时,就曾读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十分喜爱那份宁静、独处;而对那些描写荷花的古诗妙文,也情有独钟,于荷一直心存好感。荷高洁的品质,荷娇美的形象,历来为人所称道。如今,我亲睹了雨后清荷的那份矜持、清新,内心更充满了对荷的热爱。你看,那白的、粉的花苞,一株株倚在荷叶丛中,亭亭玉立,是多么脱俗!那绽放着的清丽,能不让人动容?至于被雨水清洗过的田田的叶子,更显青葱碧绿,它们精心呵护着三三两两的花儿,俨然就是护花使者。宋代杨万里曾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分外红”来赞美莲荷,在这充满情趣的清荷面前,又怎不让我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篇4:随笔散文《凉风有信,荷香清逸》

时光,是可以有香气的,总觉得夏的风中,藏着一首诗,采花入韵,以叶为境,读来,平仄有声,馨香满怀。

这个季节,荷花早已开满小池。晨光里,一个人于清风中去看荷,不用带许多,只一颗静心便可。远远看去,满池碧叶,近看,波光荡漾的湖面,映出荷婉约的素颜,如亭亭玉立的少女,清幽的风雅,随风流动,谁能说这不是一幅最美的画卷?我是爱荷的,爱它的清丽多姿,素雅洁净,更是爱她内心的那份淡定,风来雨去,缘来缘往,我自安然。

时至八月,仍然燥热,偶尔有一场雨,便显得弥足珍贵,雨后,一切都静了下来,就如我的心,没有太多的波澜。凉风有信,荷香清逸,这样的时刻,于夏日该是良辰。以素白为线,绣一窗琉璃,途经花树与阳光,如若简单,便能书一地诗心。

清凉的光阴,让人想起那首禅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世间的好千般万般,没有太多执念的安静,成就了内心的喜欢,相对天荒地老,我选择岁月无恙。时光赠予我的,是深深的懂得。

总是希望,光阴能慢下来,日子能简而又简,若是可以,能让我幽居俗世红尘,养花,种菜,读散淡清逸的句子,看墨色游走宣纸,种一篱修竹,在树荫下悠然,看潮听风,手中的书似有似无的翻着,闻一闻栀子花开的香气,体味一下兰花的幽静,让心在阳光下舒展一些,轻盈一些,拈一瓣落花的芬芳,取一片葱茏的碧绿,于草木闲情中,养一抹心香来供养灵魂,这样的时光,便有了清凉的美意。

一直喜欢禅意且诗情的句子,如白马入芦花,银碗里盛雪,寂寂小语,如清风月白,落在心上。浮夏,酷热难耐,幸好有拈笔落墨的绿意和清凉,将心事安宁在其中,便可享受温婉的时光。闲来读《诗经》里的那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眼前便会浮现美丽且羞涩的女子,在清晨朦胧的薄雾里走来,清凉气息忽远忽近。

总觉得这样的.句子是带着清露的,给人以美好,让人有清水涤心的澄澈。养一畦露水,在露水中养一个清凉的灵魂,这样不论在何时,都不会觉得浮燥,生命,是短暂而渺小的,愿求无尘无染,无论何时回望,都能遇到一个澄澈晶莹的自己。

很想像一株植物那样安静的生长,只闻花香,不谈悲喜,可是在这繁华的尘世间,是很难做到如此淡定的,所有安静的抵达,从来都要经过千山万水,能把流水落花春也去,看成天上人间的,定是有禅定和佛性的人,因为经历,所以懂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如此,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要修行多少年,方可做到闲花自开,纯静清雅。

修行,是要有一定过程的,若能修得一颗体贴万物的心,便能温柔的对待一草一木,清风明月,静水深流;修得一颗明亮的心,便可听夏虫呢喃,可草木素心,亦可与美文清乐,眼里皆是万物的洁净与美好

有些美,洁净素雅,不蔓不枝,却能美在心上的,夏日能入我心的,不是极尽妖娆的蔷薇,也不是开的花枝乱颤的牡丹,而是素素开在光影中的莲。清晨薄风中的莲,旁逸洁出,暗香盈袖,透着淡泊和静好,不必过多展示自已,那一低头的羞涩,一举手的婀娜,如一阕清词,让人一读再读,流连忘返。

莲是柔弱和坚强的,那份柔弱看起来让人心疼,那份风雨中的坚强又让人怜爱,莲是被丹青妙笔揉入水墨中的韵味,雅致翩跶,却不浮躁沉沦,是尘埃中开出的花朵,正是那份简单和素白,那种不染纤尘的清纯,让多少爱莲的人,为之倾心留墨。

光阴的故事里,每一秒都能开出繁花朵朵,就像有些遇见,如沐春风春雨,让人润了眼,暖了心,又如纯棉布衣,熨贴平整,安放在心中,虽经岁月冼礼,亦是不老。而有些遇见,或许注定只是途经了你的山水,我的盛放,虽是短暂的相拥,却留下纯纯的念,清凉一生。不是所有的记忆,都能书写成行,无论怎样的遇见和别离,都是我们在尘世中的修行。

〝静笃〞两个字,有点岁月静好,我自安然的味道,如夏日清荷,寂寂的开在池塘中,任你百媚千红,我自洁净淡雅,心中是一份天宽地阔的开朗,这份静笃,又怎会被污泥所染,被彼岸繁华所迷惑?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间,静笃是一种了悟,也是一份淡泊的心境,正如小禅笔下描绘的,花无香,茶无色,人在静笃的云烟里,与自己,相知相悦,相承欢。

无论这尘世怎样喧哗热闹,莲只在自己的山河岁月里,守着那半亩花田,饮清露,汲月华,独自斟酌,和这世界存有一段洁白的距离,略带薄凉,有些孤傲,任身边的风景变换,自顾自的美丽。无论是宛立水中央的婀娜,还是被镌刻成绣帛,都不改心素如简的初衷,那种与生俱来的脱俗与禅定,既便有风雨侵袭,依旧不惊不扰,轻描淡写,执着于明媚,只做青山绿水间的那一朵闲花,兀自芬芳。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当岁月悠扬的歌声婉转于耳畔,是谁,在绿叶换装的雨季,将一曲高山流水,吟唱在心底?是谁,在秋水长天的夜晚,将一阕花好月圆,写意成风景?采心香一瓣,安放在如水的流年里,那些最美的遇见,那些心心念念,拂过掌心的记忆,伴着日月流转。如同草尖上的清露,凝结着淡淡的暗香,在心底绽放成一朵朵饱满的莲。

篇5:一席清风散荷香优美散文

春花成泥新肥浓,绿荷碧波沐清风,平湖涟漪起波澜,近水楼台观鱼跃,习性养成终难改,看得红尘醉春风。

春末夏初,谢幕的花儿,伴着淋漓的细雨轻舞漫飘,做了最后一场美轮美奂的表演,带着残存的余香滋润了整个绿色生命,调剂出了人间那一季的回望,弥留了清香,讲述了童话里最迷恋的情场。甘愿坠土入泥,守候一辈子的辉煌,呵护新绿成长。

破水而出的绿荷当然是翘首傲然,仿佛娉婷如O的娴熟女子,是在翘望远处的渔家少年,还是惊恐蛰伏后的一片新绿遍野?甚或是在准备迎接这新的一季虫鸣鱼串、风摇雨灌不期而遇的人生考验?岁月中不经历风雨的洗礼,怎么会挺拔飞扬?彰显一世的风采?

宁静的湖面不时微风四起,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反射到蒲扇般荷叶的脸蛋儿上,肥润得像六月天的孩子,时而欢笑,时而静坐默然。闪烁的斑驳却有着闹市区霓虹的跳烁,也似清冷的月光和寂寞的人儿在花前月下青石上对饮互酌的酣畅。那一刻,清风不醉人,人自醉,醉在片片荷叶之下,醉在粼粼波光之上,人世间,如此太平盛世,上有绿荷庇荫,下有清水浴足。怎么会让人想象得到兴风作浪呢?

平静中藏暗涌,波涛上立孤帆。或许是过于闲静,总想找点儿什么刺激,来激发一下生活;或许又是生活过于安逸,不想起身走太远做过多的动作,就顺手拾起;或许更有甚者私欲膨胀,中饱私囊成了生活炫耀的饿狼,扑向每处可以触手的地方。这个世界就这样不经意间给了这些咸鱼翻身的机会,捣脏了浸染他们的圣水,啃食了庇荫的绿荷,闹腾的社会就会如此的浊臭不堪,烈日当空怎不叫你口中生烟,空气字典里从此就没有了词汇叫做新鲜。每天报纸的专栏就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趣闻妙谈,你道新鲜不新鲜?

自古莲因洁而尊,人因廉而正。豢养私欲,大开方便之门,怎么能不招蚊子苍蝇之嫌?臭味相投,耳濡目染的浸泡在自己的粪便之中,怎么再次来谈及出淤泥而不染?作风习性的养成要持之以恒、从始至终秉承一贯的优良传统,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一旦有一丝的懈怠,必将导致功亏一篑,造成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惨痛局面,旁人只能扼腕长叹,局中人当然是自食其果,悔恨何必当初。

望尽红尘人生路,匆匆一瞥,苦心经营的良辰美景、红粉佳人,却侍者如斯人也。苦苦的嘲笑如鸩酒止渴而不知其味;不住的摇头似波浪鼓却听不见其声;痛苦的饮恨抓狂、手舞足蹈却不知道自己到底在表演什么;木讷的观众望而却步被疯人的举动吓得如街头窜出的流浪者灵魂的一撅。

可悲的人生总是诞生在可悲的人身上,人性的弱点直接戳穿了薄纸一样的粉面,光华的颜面被捅穿就不值半文钱。

而我,总是喜欢坐在一叶扁舟上,轻划小橹,缓缓漂进莲香荷叶丛中,透过清澈的湖水,看着浅滩深处的泥巴里鼓起一楞楞的藕带,也像个顽皮的小孩子跳下水去,用力掏出那可爱的洁白的藕尖儿,总是惊喜如此浊臭的淤泥之中能够获得洁白似玉的瑰宝。有时,轻抚它的肌肤,柔嫩如新生婴儿的脸蛋儿,着实令人怜爱,娇滴滴的乳白,像要流出来的鲜奶,让人嘴馋而不愿去品尝,害怕一碰就会碎的乳尖,有时觉得出口大气就会将其吹断,小心翼翼的捧在手心里,举过额头,对着阳光,想透过光芒看一看它的内脏,不似人心肠,里表如一的洁白无瑕,与环境毫不匹配的白光,让人刺眼也感到心慌。如此心性,做人像他该是多么的.完美无瑕。

一阵的玩耍,穿过香菱,进入另一丛绿荷,别样的开阔,远处的芦苇招摇,有风的掠过,害羞的像姑娘弯下了腰,潜伏在湖面似镜照,倒影青春美丽的玩闹。绿荷丛中的那一落阴凉,让我缱眷倾听荷叶雨露的呢喃,窥探闺蜜鲢鱼的容颜,轻轻的,静静的,我坐在了久隔人世的瑶池天边,幻想有天我经过南天门的腰牌是莲花还是荷叶瓣蒂,不失体面?正在微笑敲打着荷茎杆儿,一声鸥鹭吐惊鸿一撅,扰动了整个河浦丛,我慌忙的站了起来,张望了四周,只见清风扰荷叶动,一望无际的别样翠绿,岸边杨柳垂摆,天边的白云轻飘,红日和煦普照,我似乎在寻找什么?不愿坐下来冥想,想要去那不远的地方,或许有我心仪的模样。

原来我探望的是这大好自然风光,来之不易的清明时空,他蛰伏了一个秋冬,孕育了一个春光四溢的芳华,拼搏奋进的只是为了一朵向暖盛开的莲花。那莲花上刻着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宝光朴华。绿荷碧水是他给的社会风化,让我们人民享乐人间太平盛世的朴实年华,而不是培养出捣污清水、蚕食荷叶的贪官腐吏,丑化了社会的浮世繁华。

篇6:芦花深处优秀散文

远远的,夕阳把河面涂成了金橘色,河滩地的芦苇绵延一片,茫茫如雪的芦花在风中飘飞,簌簌喧响,闪烁着银光,就像翻卷着的波浪,缓缓地滚向远方。渔舟在时宽时窄的河道中轻盈地穿行,橹桨声虽轻,却也不时会惊起一群苍鹭,扑腾着翅膀猛地蹿入芦丛深处去了。

芦花,我深为喜欢的一种花。它是一种很特别的植物,没开之前称荻花,是红色或紫色的花蕾,而在初冬渐冷的时候,花穗耀眼,茎秆变黄,充满情趣,白白的花絮,在暖暖阳光下迎着微风摇曳,如雪般飞舞,美不胜收。在童年的`家乡,芦苇是最常见的植物,只要有水的地方,都能看到芦苇那随风飘舞的身影。每年春江水暖的时节,芦芽破土而出,冒出一片片嫩嫩的叶子,勤劳巧手的母亲就会早早地采摘回来,做成一盘可口的小菜,脆脆甜甜的。盛夏三伏,芦苇翠绿一片,河湖中大片大片的芦苇,形成浩瀚的芦花荡。我们这些淘气孩子,经常钻进芦苇丛里捉迷藏、摸鱼虾、掏鸟蛋、吹芦哨……到了秋末冬初之际,百花凋谢、草木枯萎,笔直俊逸的芦苇脱掉一身碧绿的戎装,顶着蓬蓬白发,在阵阵寒风中,它们被吹向一个方向,像古时军队出征旌旗猎猎、威武雄壮,浩然荡远。这时的母亲总会要我们把芦苇砍下来,一小把一小把地捆好,摆在门前晒。晒干后芦秆用来编席子和农具;芦花装进枕头套中,可做成芦花枕,躺在上面,似躺在绵软的云朵上,给人的感觉是温情、美妙的。

凡花皆美,各有不同。冬日里成片成片的芦花,如梦如幻、如诗如画。我曾在临水岸边采摘过一大把芦花,插在案前的花瓶里。一眼看上去,空心的芦秆、絮状的花,修长而飘逸,她们犹如淑女,高雅、素洁,欲语还休,飞扬中透着灵性之美,柔顺中隐含着傲骨,让人心生愉悦。《诗经》有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而蒹葭其实就是芦苇,这千古佳句为芦花平添了几分浪漫与诗意。唐人司空曙的《江村即事》一诗中也说:“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后来还读过宋人林逋的一首赞美芦花的诗:“苍茫沙嘴鹭鸶眠,片水无痕浸碧天。最爱芦花经雨后,一篷烟同伴渔船。”透过诗句,幻想着那芦苇开花的季节,丝丝絮絮的绒花轻飘漫舞,该是何等美好!

篇7:芦花满眼秋散文

乡人爱将芦苇叫苇子,将芦花叫苇穗儿。

在没上学之前,我也这样叫,即使知道了学名,我也习惯这样叫,觉得百姓的叫法很接地气。

我对苇子的印象从小就很深,原因是有两大片苍茫的芦苇荡,从小就深植于我的记忆之中。一片来自紧邻我家后宅的一方池塘,池塘遍布芦苇。另一方来自离家一里左右的黄花寺,寺庙早已不见踪影,留下的是一片浩瀚芦苇。

因为这两片芦苇给我留下的印象实在太深,以后,每每看见一片芦苇,哪怕是路旁水沟里的几棵芦苇,也会引发我很多遥远的记忆。尽管,深深刻在记忆深处的那两片芦苇,早已踪迹全无。

芦苇,跟世间万物一样,它们身上也会明显地标记出一年四季带给自己的`变化。

霜降过后,寒秋来临,我惦记着水泊湿地,惦记着湿地里那片一望无际的芦苇荡。

一个星期天,我对爱好摄影的朋友说,咱们去湿地看看吧。

驱车西行,沿途风景依旧。

停车,熄火,他背起相机,寻找属于他的风景。我独立岸边,在夕阳西沉的秋光里,与那些芦苇对话,在皑皑如雪的背景里,盯着满目芦花出神。

我相信,这些芦苇,这些来自《诗经》的芦苇,这些也叫做蒹葭的水生植物,两千多年来,一直是漫漫历史中的生动情节。我知道,苍茫芦苇荡对面,一直有个绝世佳人,静待与我邂逅。

其实,很大程度上而言,是因为芦苇,我才一眼记住了这片湿地。

农谚说:苇子出了穗儿,蚊子断了气儿。芦苇总是在秋时开始飘白,像一场朔雪纷纷飘落下来。它以冷的色调,让整个季节向秋的深处沉潜下去,让周围慢慢冷寂、安静下来。

风从芦苇荡上吹来吹去,芦苇像苍茫的雪鼓荡着,起伏着。芦苇很高,很密,高过人的个头,密得难以计数。苇丛里,总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总潜藏着很多难以计数的生命,水草、水鸟、清风、明月。春夏秋冬,生老病死。

风过苇浪,苇丛摇曳。曾经葳蕤的生命痕迹,转瞬就被时间的风吸走了。

身边,秋风瑟瑟。岸边白杨,落叶缤纷。秋水不染尘,溪流显得格外洁净,静水流深,那声音,我听得见。落叶有情,踩在上面,悉悉索索,那声音,是时间的回声。

岸边,我蹲下来,掬起一捧水,夕阳下,我看见清凉的一捧水从我手掌之间静静流过,然后顺着指缝缓缓滴下,我听见,时间的回响——滴答滴答。

我喜欢遗落人间的自然,不追寻种植的风景。

当一切都已走远,所幸,还有这片湿地,还有这片苍茫的芦苇荡,还有这么素洁的大片芦花,让我们在深秋时节可以来此静坐、沉思、凭吊、追怀,溪水和芦苇合作的天籁之音,是遗世独立的绝色风景。

我固执地认为,上古《诗经》的篇章最早就是从这里打开的,抑或,是从紧邻我家后院的那方苇塘边打开的。彼时,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彼时,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美人,那位绝世美人,一直在等待,在期盼。她盼望岸边追慕的脚步,盼望梦中的少年郎。孰料秋水望穿,盼来的却是由远而近的落花飞扬。伊人不老,千年来,她一直如纯情之酒,让人拥怀自醉。

溪流,清澈洁净。芦苇,缥缈如雪。

风在苇浪间一波一波吹拂,穿越时间,穿越空间,吹起高高低低的爱恋。思念如雪,苍苍茫茫。

俗人瞻顾的脚步纷纷前来,或漂流溪上,或坐拥岸边。

不是所有的美都一览无余。有时,古典需要一种荒凉。

千百年来,芦苇不变,仍与水相依。芦花如昨,仍像一场雪,在记忆深处纷纷扬扬。

篇8:湘江的芦花散文

太阳朗照,假日出游的人明显增加。湘江橘子洲大桥上,人流如蚁。我们只好从河东徒步过江。

俯瞰湘江,主航道总算通行着大小船只。但水浅的地方还是很多。橘子洲沿线,沙滩与沙窝一片接一片。河道分割成一个一个的水洼。

前几天,我们踩好点。河西桃子湖附近的湘江风光带,与江中的一线沙洲相连,可以进入。如果是丰水季节,这处沙洲只能守望。

沙洲上长满芦苇与野花。洁白的芦花迎风飘飞。那天,从爱晚亭观赏菊花回家,朵儿就心驰神往。我答应带她登上沙洲玩一个下午。

枯水的湘江,带来了别样的风景。这成为很多人休闲、玩耍之处。老人、小孩、妇女、学生、三五成群,或穿行于茂密的芦苇荡,或戏水于起起伏伏的沙滩,自得其乐。

朵儿最喜欢芦花。修长的芦杆,雪白的芦花,修饰着我们的想象。这里比不上南洞庭的芦苇荡,没有那么壮观与深邃。也没有水天一色的辽阔,但芦苇的青翠与芦花的洁白依然。

芦苇荡内外,还有各式各样的野花、野草。荆棘丛生,明明暗暗,自有一番乐趣。

头顶明晃晃的太阳,慢慢柔和。远处的岳麓山,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之中。随风摇动的芦苇,将芦花舞成新娘的头饰。沙滩上的水洼,也清幽起来。涌入沙洲的人,越来越多。

我们坐在岸边,静静地观赏着。远处,橘子洲大桥像一把梳子,横跨在湘江之上。近处,龟类的沙滩书写着甲骨文。

时间静静地流逝,水洼不动。待我们离开沙洲,走上湘江风光带,发现一枚小小的、金黄的月亮已经挂在河东。

篇9:芦花如雪散文

紧依堤坝的看不到边际的芦苇,此时正开出白白的花絮。放眼望去皑皑一片,犹如茫茫雪原,银妆素裹美不胜收。捋下一大捧芦花对着身边的同伴用力一吹,立刻眉发霜染,相互对吹,刹那间一个个花季少年,都变成了白须白发的沧桑老人。一阵捧腹大笑……

扔下车子,没入芦花丛中,沿着弯曲小径你追我赶的奔向了江边。汹涌激荡了一个夏季的汉江,此时象个温柔的姑娘。江面窄了许多,露出了大片的沙滩和石窖。一群鱼儿在清澈的水中欢快的游来游去,江对岸的青山倒映在江中,一片片莲花般的白云,一排飞成了人字的大雁也悠悠的掉进了江中。平缓的江面上,三五个悠闲的渔夫荡着两个连在一起的小鱼船顺流而下。船头上都静静的蹲着两只鱼鹰,这些训练有素的灵鸟不停的扎入江里,叼起一条条肥大的鲜鱼,渔夫们喜滋滋的把鱼收进仓里。

紧挨着江水的是一片石窖,大如篮球,小如黄豆的石块被江水早已冲刷的又光又滑。男孩子拣起一块薄薄的石块,半蹲身子向水面猛力扬臂一甩,石块紧贴着水平面“唰,唰,唰…”崩起一个接一个漂亮的水漂。女孩子羡慕极了,也拣起了同样的石块,挽起袖子使劲儿向水面一扔,石块“咕咚”就没了影。一阵哈哈大笑,女孩羞红了脸。“不和你们玩这个了”。于是细心的女孩们开始在乱石窖里寻找着宝贝,汉江灵秀,江边多奇石。不一会儿,女孩们拾到了许多奇型怪状的石块。有的象只小狗,有的象小兔子,有的更象枚鸭蛋。男孩们好眼馋啊,也跟着寻找起来,拾回了一大堆,可是怎么看都是些四不象。

“我们来玩埋地雷的游戏吧”一个男孩子提了个建议,“大家都悄悄地把手里的石头埋进河沙里,谁要是找着了就归谁玩”。女孩们心实在,男孩子埋藏石头时,她们都背过了身,谁也没有回过头看一眼。可当女孩们埋藏时,所有的男孩都悄悄地回过了头。结果,女孩们辛辛苦苦寻来的宝贝疙瘩,都被男孩们轻松的挖走了,女孩们连那些四不象都没有挖到一块。男孩子得意的把玩着手里的宝贝,相互在挤着眼笑,女孩子才知道中了圈套。气愤的向男孩们讨要,男孩们撒腿就向岸边一溜烟跑了……

当女孩子们气喘吁吁的追进了芦苇丛里,男孩们早已在一片开阔的草地上围坐一团了。见到她们来了,热烈的鼓起了掌,嘴里齐声高呼“热烈欢迎!热烈欢迎!”。枯黄的草地上铺了几张报纸,上面放了一包糖果,一包花生,一包瓜子,还有那些猫儿、狗儿都一个不少的摆在那里。看到这热情诚恳的态度,她们一肚子的怨气早烟消云散了。大家围坐在一起,开心的吃着糖果,磕着瓜子。“来玩个击鼓传花的游戏吧”,一个男孩突发奇想,“我们用敲石块代替击鼓,用一颗糖来代替红花。传到谁那里停住了就由谁来表演一个节目”。好啊!大家齐声赞同。当然击石的肯定是那个男孩了,刚开始那糖果每次都停在了三个女孩子的手上。她们就不停的唱歌;“童年”,“北国之春”,“信天游”,“我多想唱”,“相聚”……一首接一首婉转悠扬。女孩们卖力的表演感染了所有的男孩。糖果也开始不停的在他们手中停住了,于是雪一样的芦花丛中又飘飞出;“故乡的云”,“黄土高坡”,“少年壮志不言愁”,”一无所有”……这些深沉粗旷的声音,虽然吼的非常的沙哑,也非常的不着调,可大家兴致很高,都听的津津有味。嘴巴笨拙的男孩,实在唱不出来就在草地上翻几个空心跟头,踢几个飞脚……

篇10:芦花飘雪抒情散文

我们村也有芦苇,到了秋天也会飘雪,但没有小说中写的那么富有诗意。

每年的春天清明节前后,家乡通向沂河和蒙河的沟叉子两岸,芦苇发出锥子一样的芦芽,一簇簇、一片片,吸吮着春天的甘露,一个劲地向天空生长。春水涨,芦苇也随着长高,恰逢细雨迷蒙,两岸柳丝飘飘,沟内芦苇片片,家乡的芦苇荡长成一幅意象深深的水墨画。

家乡的芦苇荡,我们叫芦子汪,是我童年快乐的天堂,片片芦苇,长的蓬蓬勃勃,随风摇曳,沙沙作响,浩浩荡荡,壮观得让人荡气回肠,芦子汪是我们捉鱼抓虾扣螃蟹的好地方,汪内一条条的泥堑把汪分割成一方方的,汪内逛一圈,总会有收获,碰巧了还能捡到一窝野鸭蛋,让小伙伴羡慕的不得了。

芦子汪充满着无限的生机,是鸟儿的天堂,各种鸟儿来此安家做窝,路过芦子汪听见的就是各种鸟的鸣叫,笨笨的野鸭,飞不高也飞不远,但你就是追不上,还有那悠闲的翩翩飞舞的白鹭,只能远远地欣赏,它们有时飞上天空,有时落入芦苇,蓝天、白云、飞鹭、绿苇荡构成一幅完美的乡野图画。

秋天到了,苇杆成熟,苇叶变黄,芦花盛开如雪、如絮,漫天飞舞,秋天的芦子汪宁静悠远,漫漫芦花同白云连在了一起,时空悠悠,给人无限遐想。

奶奶曾给我讲过一个关于芦花的故事,在很久以前有一个人,在他小时候娘就死了,爹给他找了个后娘,冬天到了,后娘给自己的两个儿子和他各做了件棉袄,有一天,爷俩出门,他赶着马车,穿着厚厚的棉袄,还冻的哆哆嗦嗦,畏畏缩缩,当爹的很生气,骂他没用的东西,穿得那么厚,还怕冷吗?他没有说话,想起自己的亲娘来,大哭起来。

他爹见他哭了,顿时大怒,挥起鞭子朝他抽去,把棉袄抽破了,露出了里面雪白的芦花。当娘的偏心,给自己亲生的儿子做棉袄用的是棉花,给后儿做棉袄用芦花,当然不挡寒。爹要赶走后娘,他跪在爹面前说:别赶走她,后娘在,一人冷,后娘走三子寒啊!后来读了文章,才知道原来这就是闵子骞的故事啊!

故事虽然说的是另一个意思,也说明了芦花是可以保暖的,小的时候到了秋末芦花盛开时,约几个小伙伴去折些芦花,留到严冬时,垫在棉鞋里,穿在脚上暖乎乎,有的人家用芦花和稻草打成草鞋,也是很好的过冬用品,许多的老人家冬日里穿这样的芦花鞋,围在向阳的墙角下取暖,时光就这么晃了一下,这己经是好几十年前的事了,想想这种又暖和又便宜的芦花鞋,还真的再没见过,应该成了只是记忆的物什吧!

一到芦花飘雪的季节总是有些感慨,到野外捡几支芦花,严格地说属于大茅草的那种,拍了几张照片,也蛮诗意的,明月、芦花、飘雪、加上寂莫的孤村,保存到了空间里,被一个在东营工作的发小看了,回复说,几棵大茅草就引起了你的恁多感概,别拿十几年前的芦子汪说事,到东营来吧!看看什么是芦花飘雪。

确实是,发小说的对,故乡的芦子汪在十几年前就被填平盖起了加油站,小小的乡镇里开了三家杀鸭厂,通往沂河蒙河的沟叉子里的芦苇己荡然无存,只剩一条条干涸的小沟,而我芦花飘雪的情怀,亦是想思无寄,空自多情,家乡的父老,兄弟姐妹就在这些厂子里干活,如果不,又该何去何从?

东营的发小给我发了几十张的芦花图片,只能用一个“爆”字来形容。秋风起,苇絮飘飞,弥天盖地没有边际,形成一副副壮观的芦花飞雪,看长河落日,芦花飞舞,莽莽苍苍,蔚为壮观,让人浮想连翩,拭想与相爱相知的人能并骑江湖,笑看芦花,或扁舟长河,真乃快意人生。

比起咱家拍的那几根大茅草,自然是天上地下。

我谢绝了发小的邀请,欣赏到他发的照片就己足够了,有许多美丽的风景和超萌的动物,不都是存留在人们的记忆和照片里了么?

篇11:何处芦花荡的散文

“夹岸复连沙,枝枝摇浪花。月明浑是雪,无处认渔家。”这样的盛景,像游子,不知何时已经远离了家乡的怀抱。

这让我不禁想起儿时,想起与芦苇有关的一些事来。

于芦苇塘中玩耍,是从早春开始的。这时的水已经是春水了,但它毕竟才挣脱冬天的魔爪,还有点冰凉。贪玩的我们不怕凉,便挽起裤管,趟起一串水花,开始抽芦苇芽了。忽然“妈呀!”一声嚎叫,唬得我们立马收住了脚。再看水生,正龇牙咧嘴,眼泪鼻涕横流,金鸡独立站在水里,双手搬起右腿,如玩斗鸡的架势。原来,雨水漫了芦苇滩,去年收割后的芦苇茬刚好被淹没了,再加上一滩的苇芽掩映,就看不见苇茬了。水生从脚板上拔出了芦苇茬,便有鲜血滴到水里,一圈圈地荡开。

我们是见不得血的,个个心惊胆寒,象溃败的逃兵,返身上岸。“哎呀!”“娘呀!”又是一阵嚎叫,大家溃逃时又有踢破脚趾的、扎了脚板的。水生见我们如此狼狈,便破涕为笑,扬起小手,厉声断喝:“看你们熊样!见血就跑,还能干革命吗?”水生这话是电影里翻出来的,但确实能给我们以鼓舞。大家重又虾着腰,战战兢兢地如工兵探雷般往前趟。水生带着恨说:“这些苇芽就是我们的敌人,我们一定要把它们消灭干净。”大家随声附和:“一定消灭干净!”七手八脚连掰带拔,方才上岸。

我们坐在塘埂上,一边晒太阳,一边剥苇芽。有说苇芽是甜的,我嚼出的只是一股水,没味。又有小伙伴剥了苇芽的皮,吹起了响笛,我也吹,不响,索性就扔了这些“战利品”。再看池塘里,苇芽只剩星星几点了,我们很是得意。等到第二天再来看时,苇芽却又密密麻麻地长满了。

夏天热,孩子们最喜水里扑腾,芦苇荡边也更显热闹。大一点的伙伴早已脱了衣服,交给小一点不会水的伙伴,让他们给我们拿衣服,还叮嘱他们不要离开。为了防止蚂蚁钻到衣服里,也不许它们把衣服放地上。小伙伴还真听话,如电影里的小战士,个个唯命是从。

芦苇塘的深处是不长芦苇的,水面宽阔,适合游泳。中间还有个小洲,有几间房屋那么大的面积,没有嶙峋怪石,野花、野草、杂木、苦竹倒长得不少,郁郁苍苍的颇具野性之美。常有斑鸠、翠鸟、黄鹂、喜鹊等在上面叽叽喳喳,做窝育雏,甚是热闹。

我们玩累了,就爬到洲子上歇息,在摇曳斑驳的树影下晒太阳,这也叫晾澡。趁这间隙,谈着听来的趣事,博得大家阵阵欢笑。这笑声隔着芦苇荡,也传到了塘埂上。塘埂上的小伙伴听见了就要下来玩,水生便高声断喝:“这是命令,你们要坚守阵地,完成任务。”塘埂上的小伙伴就跟我们谈条件,要我们给他们带些“战利品”。我们自然应允。给几枚鸟蛋,足够他们乐呵半天了。若是懒得爬到树上掏鸟蛋,就在枯枝败叶里寻些乌龟蛋给他们,有时候也会扒到蛇蛋。总之,能哄得他们开心,乐得为我们鞍前马后就行。

田中青纱帐,水里芦苇荡,最是容易藏人的地方。电影里打鬼子,芦苇荡里打游击的镜头我们记得不少,也引出不少趣事。大热天的,男孩子喜欢水里面扑腾,女孩家也不甘落后。水莲就是一个。她大我一岁,家庭条件比我家里好,又有哥哥姐姐宠她,高傲得像个公主。小伙伴们大都不理她,可她也要玩,就拿美食“勾引”我。我心里虽不情愿,但念着她给我的馍馍味,也只得陪她玩了。

她家里有一个特大号的木盆,被桐油油得清亮,两道铁箍透着乌光,夏天怕风干了漏水,就在盆环上拴了绳子,泡在水塘里。水莲说她水性不好,浅水里只会几个狗刨,一个人不敢到深远的芦苇荡里玩,央求我和她同往。她坐在大木盆里,我就成了她的纤夫,从浅水里一直把她拉到芦苇荡里,翻些菱角,掐些鸡头子,上岸来我们平分了吃。有时也芦苇荡里掏鸟窝,弄几枚鸟蛋玩。有时我也和她同坐盆里,我划水,她观景。伙伴们看我们这样,就跟着起哄,说我们是小两口下扬州。水莲听了就“咯咯咯”地笑。我却感觉脸皮发烫,一猛子扎到水里,潜到水底,偷偷游到起哄的伙伴们身边,伸出两只手,胡乱抓住一个小伙伴的腿,往深水里一拉,一时水波云涌。直到水里憋得急了,两个人才扑腾着水花,露出头来相视一笑。大伙见状,也都纷纷加入战团,不分敌我,又是一阵水仗。玩得尽兴,方才罢手。再看水莲,如一尊观音,孤独地坐在木盆里,留了个背影远远地背着我们。

伙伴们又说:“你老婆不高兴了,还不快去帮她划船。”大家说罢,嘻笑着往岸上游去。我孤零零地站在水里,脸皮又是一阵发烫。远处几个女孩正可劲地喊水莲回家吃饭,水莲只当没听见,回头朝我这望了望。那一眼就像放了个飞爪,楞生生地把我抓了去。我把她送上岸,心里盘算下次再不跟她玩了,别等大家笑话我。

清幽幽的芦花慢慢地变白了,再没和水莲玩。这不,我正在池塘边的柳树上套知了,水莲来了,手里拿着一个雪白的蒸馍,故意在我目前晃了晃。我故意不理她。水莲说:“加了糖精的,挺甜,你尝尝。”我说:“不吃。”她说:“过了这一村就没那一店了。”还学着大人们说话的口气:“屎屙裤裆里跟狗憋气啊。”我四下里望了望,见没有别人,接了水莲的馍说:“我们明天翻菱角。”

一个人就着口水正吃馍,忽见水生从芦苇丛里溜了出来,顺手揪下我半块馍说:“你老婆给你送饭啦,哈哈哈……”我瞪了水生一眼,“你说啥呢,谁老婆?她是想让我帮她翻菱角。”水生问:“你想跟她一起翻菱角吗?”我说:“不想也不行了,馍都让我吃了。”我又盯着水生说:“你也吃馍了,你也得去。”水生神秘地一笑,贴在我耳边“唧呶”了半天。我说:“不会淹死她吧?”水生说:“她不比你水性好?她那是没人跟她玩,骗你呢。”

第二天晌午,我和水莲划着大木盆翻菱角,四面芦苇轻轻地摆动着,偶尔有几声水鸟叫唤,还有这划动着的水声。水莲一边翻菱角,一边南无天北无地的和我说着话,我嘴上“嗯嗯”地应着,眼睛却死死地盯着水面。我手下加了劲,朝裸露着的一截苇杆划去。大木盆刚碰到苇杆,水下便“哗”的一个浪花,盆就翻了。我赶忙抓了木盆往岸边游。水莲连踩水带划拉,好不容易游到岸边,看到水生正在水里拍手大笑,对着水生就是一顿大骂,嘴里吐着清水,哭哭啼啼地回家了。

原来,水生学着电影《渡江侦察记》里的片段,将一杆芦苇用粗铁条打通了关节,就成了一个出气管。首先埋伏在芦苇丛中,见我和水莲来到,便嘴噙芦苇管,潜水往木盆边靠近。

经这一闹,水莲再不找我玩了。朦胧中,我们似乎明白了一些东西,感觉我们之间隔了一条河。尽管这样,我的玩心还是没退,竟然玩到课堂上了。

同学春兰长得漂亮,扎两个乌黑的辫子,学习不怎么用心,上课总爱打瞌睡。我是班长,老师就让她和我同桌,意思是让我看着她。我在座位上跟她画了“国界”,但也挡不住她入侵。她醒着时尚能遵守“国际法”,瞌睡一来就忘乎所以了,胳膊一趴就占领了我大半疆土。更可气的是,两根辫子有时还能甩到我的脸上,刺激得我喷嚏连连,她却能安然如梦。

我发誓要“制裁”她,上学时就带了几穗芦花,趁她瞌睡时,扎到她的两根辫子上。专等老师上课时,看她的洋相。上课时,老师就没往这里看,也或许是假装看不见,春兰依然趴桌子上睡觉。我却急了,一边眼睛盯着老师,一边手摇春兰的芦花大辫子,抖得她一时间“白了少年头”,教室里也“雪花”飘飘了。同学们像看耍猴,目光离开了黑板。老师把教鞭往黑板上一阵乱敲,如打响鼓。春兰却依旧呼呼大睡。老师让我拉春兰起来,春兰一脸的迷惑,望望我,又看看老师,然后甩甩两根芦苇辫又睡下了。同学们一阵哄堂大笑。老师让我站起来,狠狠地批评了我,还调了座位。这下我就坐在老师的眼皮底下了,春兰却没事。

流年似水,童年毕竟要过去,那些美好却不曾忘记。人大了,又知道了芦苇的许多好,也读了不少描写芦苇和芦花的诗文。

篇12:情润大芦花抒情散文

我喜欢春天

喜欢将深藏的种子

埋下笔端的幸福

我喜欢大芦花

喜欢登上美丽的巅峰

将真情尽数的挥洒

亲爱的朋友我喜欢你们

喜欢你们将文字写成缤纷的雨

润透友情与生命

我希望锦绣江山载着凌海文学

把祝福涂遍四野与蓝天

我希望锦绣江山成为一座桥

连接城市与乡村

连接粗犷与细腻

连接寂寥与欢愉

我希望锦绣江山成为一条纽带

一条彩虹,飞架你我的心间

让生活放射七彩光芒

我希望锦绣江山前程似锦

踏遍祖国的满园春色

将激情饱绽文字的芽孢

在各种刊物上纸墨飞花

我喜欢春天将生命复苏

喜欢春天将文字染绿

而这并不是我们今天欢会的理由

理由是大芦花又绿了

只是因了

因了你我那一份文字的热血与真情

我的诗歌,我的锦绣江山,我爱你们。大家朗诵会后又开始跳舞,音乐时而舒缓时而热烈,就连路边两个卖野菜的老妈妈也被感染了,随着音乐起舞和大家一起欢乐。后来一打听,她们一个72岁属马,一个80多了。居然能被我们这群“精神病”弄“疯”,真是趣事。最笨的是男同胞,我和一本天书啥也不会,也被拉下“水”,扭扭捏捏的走步,囧事连篇。

已经下午两点了,疯够了,跳够了,我们要下山了。偏偏雨又来,黑云彩一溜小跑的赶路,一如我们急三火四的下山。雨点又大又急,凤凰游老师都七十多岁了,拄着拐棍也跑的飞快,我想这是他因为参加了我们年轻人的活动,就把青春和快乐注入到了他的生命里了吧。

上一篇:药品安全生产自查报告下一篇:小学“后进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