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散文

2024-04-12

碰撞散文(精选13篇)

篇1:碰撞散文

碰撞散文

这些年我养成一个习惯,每天清晨五点钟听到手机闹铃响声以后都会准时起床,待洗漱完毕后便会离开家到外面去散步,享受早晨清新的空气,浏览城区美丽的风光。

这天,我决定改变散步的路线,有意识的去到那些古老的小胡同走走转转,品味一下原滋原味、曲折狭窄老胡同里的民俗味道。

没想到这一路线的改变,却让我看到了小城里正在悄然发生着的巨大变化。我过去记忆中的那几座古老而高大的木架结构、青砖青瓦、养育过几代人的大瓦房消失了;那座青砖对缝,砖雕石刻,攀龙附凤的古老角门楼不见了;那座青瓦围墙,朱漆已经脱落、镶嵌着一对巨大狮虎门环、古朴厚重的两扇大门把守着的那个大杂院竟已杳无踪影;更令我感到吃惊的是那几条不知道曾经走过了多少人、走过了多少个朝代、见证过千百年风风雨雨历史的小胡同也已经消失殆尽。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堆堆瓦砾,一片片废墟,一块块空地。

一个个高高的塔吊错落矗立,推土机马达轰鸣在平整场地,挖掘机不停地挖着地槽,一米、两米的向前推进。一辆辆大货车运进来钢材水泥,“大翻斗”满载着废物驰去,到处可以看到头戴安全帽的工人们在工地上紧张忙碌的身影……一幅大型立体工程效果图展示了这里即将要建成万间广厦,临水而居,风景旖旎,和谐文明的小城民居聚集区。

离开正在改造建设初期的工地现场,我转而漫步于整洁的柏油道路上。正在行走中,一辆机动三轮车风驰电掣般呼啸着从我身边驶过,吓的我打了一个冷颤。还没等我回过神来,只听到“纭―嘭”一声震响,距离我约有百米距离的地方发生了一场车祸。我走到近前一看,原来正是那辆刚才与我擦肩而过的`机动三轮车横躺在道路中央,司机额头上在流血,车上的那位乘客被车的惯性甩在了道路的一边,正扶着道路边石吃力的想站起来。一辆崭新的踏板电动自行车被撞飞到人行道上,车子的前灯、车筐被撞得面目全非。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的小伙子手上滴着血,但他似乎全然不知,蹲在流血的三轮车司机身边,从衣兜里掏出手帕轻轻地替他擦拭着头上的血迹,边擦边问司机是不是应该快去医院就医。受伤的司机则横眉竖目,异常激动地高声叫嚷着,指责小伙子骑车没靠道路一边挡了他的道,害得他出了车祸,受了伤。

围观的群众见此情景群情激奋,有的目击者开始抱打不平,气愤的指着受伤司机的鼻子批评道:“你这个人太不讲道理了,我们大家都看得清楚,是你的车子开得飞快,从后面将人家小伙子撞飞到人行道上,人家小伙子没顾得上自己受伤,也没有与你理论,还主动为你擦血,问你伤情,你非但不感谢人家,还要找人家麻烦,你的良心哪里去了?”“是啊,我们大家都会给小伙子作证的,这场碰撞就是你开飞车造成的,人家小伙子才是受害者,人家没有一点责任,做人要讲道德。这小伙子做的不错!”此时,司机自觉理亏,手捂着受伤的头,惭愧的对围观的群众说:“是的,大家都别说了,是我错了,都怪我不遵守交通规则,酿此车祸,真的是害人害己啊!”小伙子这时对大家说:“咱们大家都先不要分辨这些了,赶快找救护车送伤者去医院吧!”司机说:“我的问题不大,我自己去医院。”有人拦了一台出租车,大家纷纷上前搀扶着司机和那位乘客上了车,目送出租车离开现场,开往医院。

这一早晨的散步,我看到了新旧建筑物的崛起与消失,目睹了碰撞后人性与良知的醒悟过程。这是新与旧、灵与肉的碰撞,碰撞将孕育一座新城,碰撞使人的灵魂得以净化升华,人伦道德回归于理性。

篇2:碰撞散文

梦,与现实。两个极端,正如两种人。第一种人,好比变色龙。他们习惯在夜里反思,努力的改变自己去适应周围的环境。夜里的辗转反侧,是白天放荡不羁的投影。他们可以大声的笑,大声的哭,不用有任何的修饰。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口无遮拦,行为底线并不固定,甚至可以为了特殊情况临时扩大忍受范围。他们不能忍受自己不被重视,总是感觉别人的目光没有凝聚在自己身上,别人忽视了自己。所以,他们的举动看在别人眼里,显得很乖张,强调自己的存在感。比如突然蹦出来一句风马牛不相及的话。然而,其实他们并不缺少存在感。他们很要强,不仅表现在举动上,更在口头上,仿佛一个问题,即使起点他们是错的,也会千方百计的找出对方的错误,以批评反驳批评。他们其实是最无私的,明明口头上不肯让步,其实心里却在不断地改变。

所以,他们也是善变的。当你不了解他们的时候,你会觉得,这简直不可理喻,疯子么?当你了解他们的时候,你会无奈的说一句,习惯了,他们就这样,人还是挺好的。嘴上永远不说出真实的意图,一路走来都是误解,甚至有时来不及解释,一段情谊就这样泯灭。这样的人,很需要内心的安全感。一种表面上可以纵容,其实内心约束很大的心理。对自己显得严苛,对别人过分包容。出发点是善良,用坚强伪装着软弱,不断变化着去生活,梦一样热情、活力四射的人,是人生的南极,艳阳高照。

另一种人,好比蚕。他们也在夜里无眠,却在想着怎么去改变别人。如果不能去适应,就去改变。如果不能改变,就抛弃。这是一种自私的人类。他们表面上心思活络,其实每一句话都有着深意,即使别人不一定能听出来。生活谨小慎微,无论什么事情都会考虑的很长远,却善于临场应变。不像梦一样的人,他们生活没有计划性,有规划性。掌握一个大方向走下去,不去在意别人。即使不被人重视,也可以给自己编织一个茧,活在自己的乐趣中。这种人有一个独立的空间,他们很喜欢给自己一个回忆的机会,不是去反思,而是去评价。他们会理智的表现的很不理智,也可以很不理智的理智下去。换句话说,这是一个理性的类型。即使冲动之举,也自有深意。冷漠的仿佛机器,不停地运转计算。当这种人达到了性格的极端,将会是完美人类,没有弱点,永远孤独的活着。比起感性的人,他们少了很多乐趣,但是也多了很多乐趣,看着世界在手上旋转,和旋转在世界中,都是一种心灵的慰藉。用智商驾驭情商,习惯掌控与支配,用软弱掩饰着冷漠,自私高雅的人,华丽的演绎着现实的残酷与戏剧性,是人生的北极,和风煦煦。

篇3:碰撞散文

贾平凹曾就历史传统文化和当代世界潮流的发展谈论到, 迄今为止, 散文界发生重大变革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而文体形式的变革不能反其道而行之, 散文的改革方向应该顺应时代的、世界的标准。在贾平凹的散文创作理念中, 他时刻践行着对五四以来开创的中国文学新时代散文、杂文、美文的继承, 而且在鼓励传统散文思想的同时, 紧跟时代的步伐, 在创作中求新求变, 汲取现代思想, 使其散文在横向的时间和纵向的空间方面不断地扩充。

一、儒道文化的忧患意识

从贾平凹新时期的散文来看, “栖心释梵, 浪迹老庄”是其进行禅思散文创作的理念规范。而“上遵周孔训, 旁鉴老庄言”更是作者在创作中遵循传统道德礼数和借鉴老子庄子习文的经验。这样的创作理念是儒家和道家的糅合与互补, 体现在《坐佛》、《三目石》、《树佛》等篇章, 不仅使其艺术眼光更加开阔, 而且显示了他对禅思散文的一种内容拓展。关于贾平凹的儒道文化的理解, 从另一个侧面足以看出, 就是他把自己的书斋取名为“静虚村”, 一种静谧、闲适、超然的人生境界的体现。贾平凹的散文总是能散发出古老的气息, 让人感受到是一个教书师傅在给自己的弟子吟诗颂词。谢有顺曾对于贾平凹新时期的散文创作中史学眼光的发展这一点说过 , 贾平凹的散文创作, 总是能够把现代感的思想意识, 装进他所能把握到的传统文化的逻辑里, 透过语言的物质外壳, 创作出传统系列的当代意识的散文, 体现着一种超越自身文体的力量。

对于儒道文化的忧患意识, 一般而言, 老子所代表的道家文化, 侧重于研究形而上的问题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 ;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化, 则偏重于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的思考。贾平凹的散文正是在追求这种儒道互补的传统文化, 他生于丹江之畔, 青山绿水养成性格, 且处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之交, 很大程度上潜移默化于楚风, 他又喜欢沈从文, 对自然天地常怀赤子之心, 善于吸取传统文化和古典散文营养, 散文自然别有洞天。贾平凹对秦地文化的题材能够做到信手拈来成作品的还要得益于他对经典古籍的学习和研究, 其中古代小品散文对他影响颇大。其散文中偶然体现出的大局观和全局景象就是借鉴了《山海经》和《水经注》。他清新隽永的语言, 生动的描写, 精炼的叙述基本是从《世说新语》中吸取了养料, 此外贾平凹散文所体现的流畅性基本是从明清小品中领悟到的。

贾平凹在谈到史学传统时强调到, 在现代社会, 人们把我们在民族最强盛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丢失了。时代所赋予的品格, 在同时代会被潜移默化的形成, 但之后才会让人们所熟识。贾平凹的史学传统与他继承民族传统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 受先秦诸子散文家、魏晋小品散文、《史记》的写法、明清小说特别是蒲松龄、曹雪芹等小说家的影响。也许是小时候父亲的教导, 对贾平凹的教育也是传统的一面, 他从儒家、佛家、道家中去了解中国的传统意识根源, 看清中国的国民性。

二、“现代”思想的践行

贾平凹在新时期的创作, 显示了他是一位极具现代眼光的批判者和思想者。贾平凹在散文的现代意识方面下了很大工夫。现代意识, 在人们看来就是人类所想表达的意识, 这意味着我们要关怀的是大部分人类基本的生存状态和他们的原始愿望。而作为一种自由文体形式的散文, 更要具有责任感。因其表达方式不受束缚, 所传达的内容也是千差万别的, 这些类似于其他文学艺术, 是在承担许多无可复加的社会意义。

散文创作的成功标准不在于其数量, 而在于质量。这种质量的重心是放在读者的心灵冲击程度上的, 以至于对读者产生影响。然而, 作家与所处的社会环境总是呈现出一种摩擦的状态, 这种摩擦越厉害, 说明作家创作出了人们期望的优秀作品。作品作为作家的思想承载物, 体现了社会的思想变化, 以作家独有的社会地位, 从人类的角度出发, 它不以歌功颂德、顶礼膜拜为创作目的, 其创作初衷是以怀疑批判的眼光去挖掘人性的深处和揭露世间百态, 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去给读者呈现自己所处的世界。

在中国当代新时期文学的发展中, 散文形成了一股热潮。贾平凹在文坛的二十多年, 作为新时期文学的亲历者和参与者, 是西方文学的思想、思潮极具融合与文化发展时期, 贾平凹在新时期的散文正是受这种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 显示着他对中西文学借鉴、互相发展、相互传播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西学东渐”的过程中, 日本新感觉派作家川端康成的小说, 美国“新闻体”小说创始人海明威简洁的写作手法, 美国推理小说家福克纳等作家, 使贾平凹散文显示出了现代风格。谢有顺就贾平凹散文的现代行做出过评价, 在近二十年贾平凹所创作出来的散文, 他总是追寻着一种融合, 在自己的作品中不时融入当今文坛相互矛盾的看法和理论, 但他出色地完成了这些现象的统一。他就是这样一个这种信仰传统却又时刻追求着现代品格的脚步。

摘要:贾平凹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存在。他是鲜有的积极将创作实践与理论思考集于一身的作家, 他对文学的思考是自觉的, 具备了比较系统的体系。

关键词:贾平凹,散文,创作理念

参考文献

[1]贾平凹, 《贾平凹文集全20卷》, 惠西平, 王新民主编,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8年10月。

[2]贾平凹, 《贾平凹长篇散文精选》, 朱玉主编,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3年9月。

[3]韩鲁华, 《精神的映像——贾平凹文学创作论》,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1月。

篇4:碰撞散文

原告:福建省罗源县鸿达轮船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鸿达轮船)

被告:三富海运株式会社(以下简称三富海运)

2000年6月8日1030时,鸿达轮船所属的“鸿达2号”轮在黄浦江吴泾附近棉花仓库码头装货完毕,离开码头掉头向浦东方向驶去。“三富翠玉”轮于2000年6月7日到达长江口锚地抛锚。次日凌晨0130时,该轮在长江口锚地动车,0400时引航员登轮,引领船舶进口。2000年6月8日上午,晴天,能见度良好,风向西南,风力约3级。“三富翠玉”轮于1050时初见“鸿达2号”轮,该轮距“三富翠玉”轮约1 000米。当两船相距约500米时,“三富翠玉”轮发现“鸿达2号”轮欲横穿该轮的船首,即采取慢车,之后又采取停车、后退二及右满舵。因两船相距过近,避让不及,于1100时,“三富翠玉”轮船首碰撞了“鸿达2号”轮左舷后侧。“鸿达2号”轮因进水严重,向浦东岸边冲滩不成而沉没。

事故发生后,双方均向港监递交了海事报告。鸿达轮船因“鸿达2号”轮的沉没,向上海申南打捞疏浚有限公司支付打捞费人民币754 400元;被运输货物的委托方大连渔轮船舶货运代理公司在所欠鸿达轮船的运费中扣除货物损失人民币296 000元;鸿达轮船通过长江水上法律服务所向福州新洋海事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支付服务费人民币10 000元。福州新洋海事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出具了一份关于“鸿达2号”轮船舶事故损坏检验的报告,称该轮的修理费用为人民币749 000元,重置价约为人民币1 795 200元。

三富海运未就“三富翠玉”轮的损失向法院提起请求,也未提供证据。

[裁判]

上海海事法院经审理认为,涉案事故属于涉外船舶碰撞损害赔偿纠纷。按我国的民法规定,船舶碰撞损害赔偿属侵权赔偿,赔偿的责任主体应是侵害人。鸿达轮船在诉讼中,没有向法院举证证明三富海运就是“三富翠玉”轮的船东、经营人或者是光船租赁的租船人。三富海运抗辩其并非船东,其向法院提供的“三富翠玉”轮的登记证书表明船东应是一家名为“EMERALD ESTRELLA S.A”的公司,鸿达轮船也予以认可。对此,法院予以确认。由于三富海运否认其为涉案船舶的所有人,鸿达轮船又没有提供证据证明三富海运与“三富翠玉”轮之间的关系。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第二款的规定,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故对鸿达轮船要求三富海运赔偿其损失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

[评析]

一、涉外船舶碰撞损害赔偿纠纷案件的法律适用

在涉外船舶碰撞案件中,根据英美法律,原告可以对船舶本身和船舶所有人同时提起“对物”(in rem)诉讼和“对人”(in personam)诉讼。而大多数大陆法系国家不承认“对物”诉讼的概念和诉讼程序。我国在海诉法出台后,谨慎的开始引进“对物”的概念,但尚没有引进到我国的民事诉讼程序中,海诉法也仅是对扣船行为赋予了“对物”采取诉讼行为的规定。由于各国法律的不尽相同,因此,一个案件在不同国家提起诉讼和适用不同的法律,有时可能得到完全不同的诉讼结果。因此,在船舶发生碰撞事故时,当事人选择或者法院适用何国法律是至关重要的。

出于主权原则和对本国法律熟悉等原因,具有管辖权的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当然主要是适用本国的法律。不过,由于航运业的国际特征,任何一国法院在审理案件时都必须优先适用参加的国际公约,或者参照适用国际公约和惯例,以维护航运法律的统一性和确定性。我国海商法第二百六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同本法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国际惯例。第二百七十三条规定:船舶碰撞的损害赔偿,适用侵权行为地法律。

本案为涉外船舶碰撞损害赔偿纠纷,关于准据法的适用,三富海运在应诉时没有提出异议,并依据我国的法律进行抗辩,且碰撞发生的地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港水域内,依法应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或者也可以适用国际惯例;其次,我国作为侵权行为发生地,应当适用我国的相关法律。上海海事法院在处理本案件时正确适用法律,即实体法的适用了我国在1980年1月7日正式加入的《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以及内国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作为解决本案纠纷的准据法。

二、紧迫局面形成的分析和碰撞责任的认定

在确定船舶碰撞责任时,往往采用“过失责任制”。也就是说,一船的行为被证实与碰撞的损害具有因果关系,则该行为往往也就被指控为“过失行为”,该船舶就必须因此而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在船舶碰撞司法实践中,往往遵循一个原则,即:哪一艘船舶的过失是导致紧迫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则哪一艘船舶就承担碰撞的主要责任。因而,紧迫局面形成与否以及如何形成,往往是确定碰撞责任的关键所在。作为船长及值班驾驶员,应清醒地认识到:为避免碰撞所采取的任何行动,应以避免形成或消除紧迫局面为目的。一旦发现两船业已构成碰撞危险,应立即采取适当而有效的避让行动,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海上航行安全。

本案中,根据双方各自提供的海事报告,“鸿达2号”轮发现“三富翠玉”轮时,两船相距约500米,“三富翠玉”轮发现“鸿达2号”轮时,两船相距约1 000米;两船的航速均为5节左右。因“鸿达2号”轮是横越江面,从发现“三富翠玉”轮后到碰撞发生未采取任何措施,而“三富翠玉”轮则在发现“鸿达2号”轮后约5分钟采取了倒车、右满舵等措施,两船碰撞的发生应在“三富翠玉”轮发现对方后的6分半钟至10分钟之间。“鸿达2号”轮作为横越航道的船只,未给正常航行的“三富翠玉”轮让路,违反了《上海水上交通管理规则》第三十七条第一款关于“横越航道的船舶应负责避让顺航道行驶的船舶,严禁抢越他船船艏”及第三十七条第二款关于“小型船舶如需横越航道,应距正在航行的大型船舶船艏不少于150米外越过”的规定,违反了《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第九条第四款关于“船舶不应穿越狭水道或航道,如果这种穿越会妨碍只能在这种水道或航道以内安全航行的船舶的通行”的规定。“鸿达2号”轮疏忽瞭望,发现“三富翠玉”轮时,两船相距仅500米,无法及时作出判断和避让措施,违反了《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第五条关于“每一船舶应经常用视觉、听觉以及适合当时环境和情况的一切有效的手段保持正规的瞭望,以便对局面和碰撞危险作出充分的估计”的规定,鸿达轮船对两船的碰撞应负主要责任。而“三富翠玉”轮则违反了《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第五条关于正常瞭望的规定,未及时观测注意到“鸿达2号”轮的动态,还违反了《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第八条第一款关于“为避免碰撞所采取的任何行动,如当时环境许可,应是积极地,并应及早地进行和注意运用良好的船艺”的规定,未及时地、有效地采取避让措施,导致未能避免碰撞的发生,应承担次要责任。

三、碰撞责任主体的认定

在船舶侵权法律关系中,必须有对受害人真正而又直接地承担责任的责任主体;必须有加害行为的客观存在;必须有加害结果的发生;以及加害行为和加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以上是构成船舶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缺一不可。在我国尚没有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承认对物诉讼的法律环境下,原告不能以实施侵权行为的船舶作为被告,只能以船舶所有人、经营人或者光船租船人为被告。

篇5:碰撞作文

初次遇见她,是在小学的第一节音乐课上,老师纤细的指尖在黑白错落的键盘上掠过,一段华丽的乐章便倾泻而出。末了,手指繁飞,刻意留一串复杂别致的音符在空中回荡,余韵绕梁,引人遐想。

小小的人儿啊,当即便被这黑西服白衬衫的绅士迷住了,央求着妈妈也要练。那时最大的快乐便是在周末的下午,琴凳上坐得笔直,几小时地耗在一曲《胡桃夹子》上,感受着那些或委婉或高昂或似呢喃细语又或似尖锐呐喊的调子从指尖流淌出的快乐。有段时间我无限希求的幸福,想来在那时就是这么的唾手可得。

妈妈一天突然告诉我,要搬家,钢琴不能留了。啪,有什么心里的东西突然碎了,我木讷地应着,我想自己那时就像一个在沙漠中蹒跚彳亍着的行者刚得到的一滴水却有人要将它残忍地收回。

失望沮丧的心情持续了许久,日子又变回了和未接触钢琴前一样的平庸。一个不起眼的清晨,背着书包走在补课的路上,困意使眼皮不断地耷拉下来。这是一阵很轻的声音飘了过来,轻得我几乎以为是幻觉,胡思乱想被打断,我定了定神,仔细分辨,嗯是琴声!我顺着那余韵带着一些窃喜而又忐忑的心情沿着小径走了过去。一位白衣女子正在弹奏,旁边的众人安静地倾听着。每个人的.手里都抓着一本琴谱,神情是那样的祥和淡然。一曲终了,掌声响了起来,我的心久久地浸在那余韵之中。我抬头,“共享琴吧“几个字赫然在目。

在得知共享琴吧为何物之后,内心的喜悦兴奋自不必多言。于是我成了那里的常客。在月光笼罩大地之时,携上我的琴谱来到灯光柔和的教室,一天的浮躁和沮丧会被彻底淡忘,仿佛一踏进那里,一股神圣的感觉就会将我彻底包围。这儿的音乐是多元的,是具有无限包容性和可能性的,也是碰撞的。

每一架钢琴,每一把小提琴,每一把吉他,在同一个夜晚,都会被许多不同的人拿起,抚摸,尽管每个人都不同,却都带着对音乐的热爱与珍惜。许是那位身着棉布麻衣的姑娘坐在钢琴前弹着不知名乡间小调,内心回忆着那些纯朴美好的日子;又许是以为大叔,在练习着柴可夫斯基的舞曲,为明天的演出做着准备;又许是一位小伙,抱着电吉他在弹着摇滚,沙哑的嗓子有一句没一句地哼着,回忆着那些追逐梦想的日子。不管是什么人去演奏,等待的每一个人都会用心聆听,真诚感受,再给予他最响亮的掌声。每个人的音乐都不相同,却都是彼此最忠实的听众。

轮到我演奏了,我跨上前去,还是那首《胡桃夹子》,每晚必弹的《胡桃夹子》。反复练习着,踉踉跄跄断断续续地将音符拼凑成曲调,手指有些生疏,反复弹也弹不好,那么多人看着,内心自觉有些丢脸。后面那位等待的小姐姐迈上前来,细心地看了我的琴谱,俯下身来告诉我这里应该是二四拍,那里应该是三拍,长发遮住了她半面脸颊,眼眸里带着温和的笑意看着我,不时亲切问一句”我讲地够清楚嘛?”我点点头,自己重新尝试了一遍,手指的跳跃以及转音果然因为她的指导而好了许多。一曲终了,每一个人都给予我最真诚热烈的掌声,内心终于泛起一丝小小的窃喜和骄傲。

我感谢“共享”这个理念,它拉近了陌生人的距离,也使原本互联网时代冷漠的人际关系又近了一层,更温暖了几分。它不仅能使你受到陌生人帮助和善意,它也是“多元”“碰撞”的代名词。在这里,你不必掩饰自己,不必随波逐流,请尽情展示你的才华。初次接触音乐的孩童也好,耄耋之年的老人也罢,都可以尽情地感受音乐。大家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各种社会阶层的男女老少,没有人在乎你的发挥,因为大家都有一颗同样热爱音乐的心!在这里每个人都是听众,每个人都是演奏家,每个人都可以尽情地挥洒自己,每个人也都可以专注用心聆听。

篇6:碰撞作文

碰撞的声音,就是钟子期耳边的高山流水。当知音走到一起,心灵碰撞的声音就如乐声般流畅动听,直抵人心。这就是碰撞的美妙之处,当两人志趣相投,走进便会产生心灵的碰撞。而“割席断交”的故事也恰恰反映出了,没有相同的知趣,一个为世俗功名所扰,自然不回和一个不为富丽奢华所动的人产生心灵的共鸣。

放下繁华,寻山林幽径处,觅高山流水声,静听心灵碰撞的美妙声。

碰撞的模样,就是九华帐中带雨梨花的寂寞容颜。让诗人长恨,帝王长恨,世人长恨的动人故事,不也是李隆基和杨玉环走进彼此心灵的碰撞吗?两人的一见如故便撞出了如此的荡气回肠。七月七日的长生殿中,是否依然悔恨遗憾?夜半无人的耳边私语,是否还有昔日的海誓山盟?无人知晓,但碰撞的魅力就在其中,时隔千年,我们依然能够看得到。

不必在意,只须顺其自然,只须慢慢前行,终会有“灯火阑珊处”蓦然回首遥望的人。

碰撞的和谐,就在沃森克里克发现的DAN双螺旋结构中。两人有着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追求,共同的爱好,便坐在了一起共同研究这个不为人知的秘密。无数次的假设,无数次的猜想,无数次的推测,而能让他们发现这个和谐的结构的,还是当心灵碰撞时刹那间出现的能量。钱钟书与杨绛是令人羡慕的夫妻,是爱人更是朋友是知己,正是因为有了心灵的碰撞,才有了《围城》这部小说。而“围城”二字即封面上的名字也是杨绛先生为其书写。

碰撞的美妙就在于此,不仅是结构上的和谐,还有心灵的交融。

碰撞之美就在高山流水的美妙动听中;碰撞之美就在太液芙蓉边,未央柳枝下;碰撞之美就在芭蕾舞裙裾的蕾丝上。

篇7:碰撞作文700字

在日月变幻中,在云卷云舒时,您悄无声息地在心中注入了一口甜蜜。荡漾的甜蜜见证您无私的付出。

开学第一课认真别致的开场白是激发心中学习乐趣的甜。艺术课上独特风趣的畅聊,生动形象的展示,无话不谈的亲近是欢乐嬉笑的甜。晚自习时一遍遍的巡视,一次次的叮咛,一句句衷心的教导是负责郑重的甜。烈日炎炎下,您辛苦的陪伴,您激励的神情,您昂扬的话语是拼搏奋勇的甜……桃李芬芳,散发着阵阵清香!加减乘除,算不尽您尽心尽责的照顾;诗词歌曲,唱不完对您真诚的感谢!老师,最美的职业!

在最青春的年华携手慈祥尽责的老师渡过这最甜美的回忆,未来无怨无悔。在甜蜜中,您们一点一滴的耕耘,收获的不仅是学生一天一天的成长,更是我们之间心与心的贴近,那妙不可言的默契见证着最纯洁美好的师生情!

在分分秒秒中,花开花落时,那些必然经历的酸涩在心头回荡,带来人生的启迪,净化尘间!

物理课本中复杂难懂的习题是烦恼忧虑的酸。那数学测试中鲜艳的红叉叉是难以言出的酸。那匆忙着急完成挑战作业时的慌乱恐惧是担心忐忑的酸。当星星疲惫被夜的深沉而淹没,失去生机时,只有一泓月亮默默无闻的陪伴,静静地陪同渺小的群星坚持到黎明的照耀。当花朵被灼日焦阳烘烤,干涩无力时,只有一场润雨悄悄下落,送来一片清凉湿润。当内心酸涩无耐的我们为备战高考而困恼心乱时,只有老师守护身旁,时刻等待为我们答难解疑、清除障碍,顺利通行!老师,最真的职业!燃烧青春助学生激昂飞翔!

在最天真烂漫的岁月搭伴宽容友好的老师渡过虽酸尤甜的旅途,自信成就明天!在难忘的酸中,那逐渐历练的师生情将璀璨耀眼。不知不觉间,我们已融为一心,心与心的贴近不再分离。

篇8:碰撞散文

一、表达差异产生“碰撞”

善待学生的表达差异。教师必须坚持“正确对待学生差异”的教学原则, 不能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学生, 因为学生的智商水平、知识储备、生活环境等都不尽相同, 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给学生留出表达的空间, 实现共同成长。

学生表达的差异给教学以启迪。在教学中, 无论是批阅学生的书面表达还是课堂讲解, 教师都要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多种方式的表达。这种鼓励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欲望和积极性。例如, 在初一年级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卷中, 有这么两个短语:“不吃早饭上学”“十五分钟到校”。学生的表达收集如下:

1. They don’t have breakfast, and then they go to school.

2. They go to school without breakfast.

3. They go to school without having breakfast.

4. Before going to school, they don’t have breakfast.

5. They don’t have breakfast go to school.

6. They don’t have breakfast before go to school.

7. They spend 15 minutes going to school.

8. It takes them a quarter to get to school.

9. They spend fifteen minutes to get to school.

教师在课堂上将这些表示方式投放在屏幕上让学生比较, 对比的过程中就产生了思维的碰撞:学生用审视的目光从语法角度分析句子结构, 结果发现第5、6、9这三句有误, 再次讨论发现第2、3、8三句表达更地道, 是本学期学过的重要句型。在这种课堂批阅的形式中, 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学习, 既加强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又能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碰撞”生成地道表达

表达的多种方式并不意味着要求学生对不确定词句冒险使用, 有许多学生在中考书面表达中“推陈出新”, 反而出现一些生硬的英语表达, 甚至是错误的表达。例如, 南通市2013年中考英语试卷中的书面表达题, 其中有四字词语“ (老师) 耐心教导, (学生) 乐于分享”。中考阅卷中收集如下表达:

1. Our teachers are patient teach us.

2. Our teachers are patient and teach us.

3. We students are happy share things.

教师在课堂上展示上述句子, 讨论发现第1和3句错误, 第2句表达不够地道。在比较分析后, 学生得出结论:书面表达的语句中大部分句子需要用习得的固定词组才能表达得更加地道。于是产生答案:

4. Our teachers are patient enough to teach us.

5. We students are glad to share our ideas.

学生通过思维碰撞生成地道表达。那么在教学中怎样能让学生一步步走向地道表达呢?

第一, 充分利用教材每个单元的“task”模块, 因为它是语言现象的“展示厅”, 书面表达素材的“集散地”。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和背诵教材“task”部分精彩的语句或段落, 鼓励学生对其中重点语句进行句型转换, 力求熟练掌握其内容。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的发展, 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 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 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根据这一教育原则, 教师在课外要求学生进行非限时作文训练, 给他们自己修改和发现问题的机会, 使得学生的个人见解趋于成熟。

第二, 个别批改和集中批改相结合。个别批改一般选取各种基础典型作文展示, 学生有了对比就会有思维的碰撞, 并在交流讨论后进行取舍, 归纳出地道的表达, 进而联系教材思考作文中语句所运用的知识点。个别批阅后学生再次将自己的作文精心打磨, 教师进行二次集中批改, 并将其中的地道表达加标注, 促进学生地道表达。

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说过:“思考使人深邃, 交流使人清醒。”相信学生通过这种表达差异的展示和交流后会产生思维的碰撞, 碰撞会生成地道表达, 长期强化后学生的作文将会越来越流畅、越来越地道。

摘要:江苏省南通市中考英语学科书面表达的考查内容不再是要求考生翻译完整语句, 而是只提供信息词或信息短语, 让学生有了自主发挥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的表达差异很大。教师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应该善待学生的表达差异, 因为有了差异就会有“碰撞”, 有“碰撞”才会生成地道表达, 才会自觉运用地道英语去表达信息。

关键词:中考英语,书面表达,表达差异,思维碰撞,地道表达

参考文献

篇9:碰撞作文700字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阴暗潮湿的牢房之中,勾践静静地卧在柴草堆上,小口尝着挂在身旁的苦胆。

一口苦胆,一声长叹。

身陷囹圄,国破家亡,堂堂一代君王,却落入敌国,沦为阶下囚。苦难在一点一点地消磨勾践的意志,但与此同时,他们在与这位落魄君王的碰撞中,也让勾践真正、彻底地实现了蜕变。杂乱粗糙的柴草,让勾践学会了坚韧;难以下咽的苦胆,让勾践尝到了百姓的疾苦;空荡冷清的牢狱,让勾践能静下心来,谋划复国大业。忍辱负重,厚积薄发,二十年后,勾践率越军攻破了姑苏城,姑苏山上,吴王夫差自刎,至此,吴亡。

在与苦难的碰撞中,勾践变得坚韧,变得隐忍。碰撞引领他走向了事业的成功,也引领他走向了生命的永恒。

“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的一生漂泊流离,但官场上连连的失意却让他漂泊不定的人生与诗词碰撞,从而留下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豪言,谱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绝唱,吟出了“鬓微霜,又何妨”的洒脱,著下了“竹杖芒鞋轻胜马”的千古美句。

他的生命在与诗词的碰撞中体现出了其真正的意义。在碰撞中,成就了一诗一酒,一笑一人生。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忍受着宫刑之苦,司马迁想到,虽名节可保,然书未成,名未立。这一死如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之死无异。终于,在那个“臧获婢妾犹能引决”的时代,司马迁毅然选择了以腐刑赎身死。

至此,司马迁背负着父亲穷尽一生也未能实成的梦想。在坚忍与屈辱中,他完成了那个属于太史公的使命。

在与生死的碰撞中,司马迁决定以笔为刃,与命运背水一战。从此,史学历史上多了一篇不朽的诗话,名为《史记》,人们的心中定格下了一个永恒的形象太史公。

篇10:碰撞话题作文

“碰撞”让这个世界够精彩。“碰撞”是交流的前提,特别是当思想与思想碰撞时,思想发生了交流,不同思想弥补了彼此的不足,同时不同的见解又促使着人们不断地思索,将精神提升到更高的境界。而在这一新高度上,目及之处不同以致这个世界也变得丰富多彩,大有不同了。历史上最令人深刻的“碰撞”大概就是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了。放眼望去,庄子的汪洋恣肆,孔子的积极进取,韩非子的庄严肃穆无一不是各具芳华。也是在这一时代,文学经典著作纷纷出世,各种思想,各种文学交融在一起,互相促进又各有特点,文学和思想都攀向了一个高峰,可见,“碰撞”让我们看见了一个够精彩的世界。

其实,精神的背后有时少不了为“碰撞”所付出的代价。当然,于最终美好的结果而言,“碰撞”带来的痛微不足道,而倘若要达到精彩的结局,就要勇于做到并坚持对痛的抵抗。当痛过去后,一个人或是一种思想才真正算是从“碰撞”中发生了一次完整的蜕变。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正是深刻经历过这种“痛”的人。当他的思想与雅典人民安逸无为的思想发生“碰撞”后,他凭自己单薄的力量,为唤醒人们审察自身的意识而到处奔波,游说。而世人的不解一次次带给他痛的感受,甚至最后为他披上了可笑的罪名。苏格拉底深知只有彻底地接受这样的痛才能使人民有所觉悟。所以他放弃了生的希望,“分手的时候到了,让我去死,你们去活。”在一个生命的启示下,最终人们的观念发生了改变。因此,当彻底地接受了痛,这样的“碰撞”才具有意义和价值。

既然“碰撞”会痛,我们为何还要执着与痛的感受呢?和不利用这样的痛来提醒自己:别再碰撞中乱了阵脚,要懂得包容他人,也要坚持自我。在经历了痛以后,我们因痛发生改变,在碰撞中完善自我,一步一步稳而有效地将思想与精神置于高地,致使整个世界也因此变得愈发精彩。

篇11:碰撞的作文

碰撞创造了现在。在宇宙中,大爆炸产生后,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和其他恒星,就是在这碰撞中产生的。后来,陨石撞击说产生,六千五百万年前的一次碰撞使恐龙灭绝。这一次碰撞之后,才诞生了我们的祖先。也可以说,碰撞创造了生命。

从我们自身来看,在我们学习、成长的路上,总有一些绊脚石、陷阱的出现,我们也难免发生一些碰撞。有的人会因为这些碰撞丧失了信心,但其他人却能够获得成长的秘籍。碰撞就像一面镜子,它帮助我们不断看清自己,提醒我们要自我反省,找到错误的起源和自己的缺点,从而抓住机会改变。所以,碰撞创造了一个认识自我的机会。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在战场上,刀与剑的碰撞,弓与弦的碰撞,勾勒出了雄伟的气势,也让人看到了朝代更替的历史潮流。但也有“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的凄凉。战士们在经历战争的碰撞后,失败的一方连草革裹尸都无法拥有,只能放任自己的白骨杂乱地抛弃在蓬蒿间。碰撞也带来了残酷的战争。

碰撞也能成就一段佳话。爱因斯坦与波尔是公认的“死对头”。一旦遇到物理学界高峰论坛,二人之间必展开一番激烈的辩论,可谁也不认输,只能在会后对对方提出的问题展开更深入的研究。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没有波尔,他不可能达到今天的高度。碰撞带来了互勉共赢,岂不善哉?

篇12:碰撞散文

1. 理论模型

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是用来模拟核核碰撞的一个经典模型, 为了能更好地描述碰撞过程中同位旋的作用, 该模型应加入同位旋的相关修正。通过修正, 得到同位旋相关的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

在计算中, 考虑对称势和介质中核子—核子碰撞截面2种主要的同位旋效应。其中对称势选取为:

介质中核子—核子碰撞截面使用公式, 其具体形式为:

2. 计算结果与讨论

硬光子的产额是提取介质中质子—中子碰撞截面的一个灵敏探针, 但硬光子的产额很小, 大概1000次碰撞只能产生1个光子, 并且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 导致试验中硬光子不容易观测到。在理论上, 可以认为硬光子的产生和碰撞系统的质量数与碰撞能量有关, 并且由下式可以确定光子的能量和产额:

在拟合质子—中子碰撞数时, 选取了分段函数截面公式σnpmed。系统质子—中子碰撞数随着碰撞能量和系统质子数与中子数乘积的变化而变化。

根据图1、图2, 拟合公式N_np=cMαEβ。运用最小二乘法原理, 可以得到待定参数值c=25.026, α=1.437, β=-0.555。即公式N_np=25.026×M1.437×E-0.555。

图3给出了在不同能量100MeV, 200MeV, 300MeV, 400MeV下, 8个对称系统程序计算所得的质子—中子碰撞数与模拟值之间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 随着入射能量的增加, 质子—中子碰撞数逐渐减少, 这是由于碰撞截面随着碰撞能量的增大而降低的缘故。相同入射能量情况下, 随着系统质子数的增加, 对称系统质量数也不断增加, 显示为质子—中子碰撞数也逐渐增加。图中还可以发现, 随着系统质子数的增大, 拟合的误差也会增加, 然而当质子数小于50时, 误差不是很大。

图4给出了其中的4个碰撞系统碰撞数曲线和模拟曲线的对比, 从中可以看出, 在E=50MeV情况下, 4个系统碰撞数与模拟值相差很大, 但随着系统入射能量的增加, 此误差逐渐减小。这是由于在低能入射时, 原子核多数没有被撞碎, 导致内部碰撞增多, 使碰撞数比高能时要大很多, 与高入射能量所得的碰撞数没有一定的关系。但这种误差仅存在于能量小于100MeV时, 当能量大于100MeV时, 2条曲线已经靠得很近, 说明拟合公式和数据符合得很好。

3. 小结

篇13:心的碰撞

心 的 碰 撞

平时,我和学生很亲近,他们什么事都告诉我。可是在“非典”时期,学生不到校,怎么办?在这时,是电话线架起了连接着我和学生的心桥,我们成了不见面的朋友。师生在这心的碰撞中,用细心、精心和爱心绘出了我们心灵的彩虹。

一、细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非典”时期,学生独自在家,我虽不能看到学生的具体表现,但是,只要能注意加强与学生及家长的联系,及时、经常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老师就会发现一些平时在学校不易被发现的问题,为更深刻地了解学生、教育学生创造条件。

每天打电话,我都很细心地倾听,了解家长和学生双方的反映。一次,与邵南的家长通话时,听到了邵南的抗议声。原来,他的爸爸增加了他的作业量。完成老师的作业只需要一个小时,而要完成家长的一系列作业则需要几个小时,难怪孩子要抗议。我告诉家长孩子刚刚上一年级,年龄还小,过量的作业负担易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可以利用这段时间鼓励并帮助孩子自主并科学地安排好自己的时间,注意劳逸结合。我又让邵南接电话,告诉他爸爸这样做是为了他好,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用协商的方法,而不是对抗……后来,我得知父子俩通过协商,重新修改了作息时间。之后,发现他的作业比以前认真多了!

“非典”期间,像这样在电话中发现并解决的问题不少。虽然师生不能见面,但只要老师细心,反而能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以利于及时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精心――尊重个性、因材施教。

在平时,老师不得不多关注班级的集体利益,对学生的共性发展提出更多的要求,而这个非常时期,我能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深入有效地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精心设计、因材施教。针对这个特殊时期的教育特点,我选择了以教会学生如何管理好自己为切入点。

在“非典”期间,学生的自主权有机会得到充分地发挥。我校为学生设计了自评表。我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要求学生和家长一起根据自评表上的各项内容制定适合自己的作息时间表和自评的简单目标。如自主学习一项,有的学生制定的是能自觉、认真地完成作业,有的则更要求工整和正确。凡是做得好的就在表上相应的格中画上一张笑脸,基本做到的画一张平淡的脸,如果没有做到,则写下自己明天的目标作为提醒。我在每天的电话中询问完成情况,并给予适当的激励。

针对低年级学生自控能力低的特点,我逐一对家长进行指导。另一方面,我更注意利用其他同学的点滴进步影响和教育学生。如:“我昨天听说××能坚持20分钟专心致志地写作业了,他还说要和你比一比呢!你敢接受这个挑战吗?……你真有勇气,相信明天一定也能听到你进步的好消息!”到复课前,已经几乎听不到家长抱怨孩子不听话了。复课后,我也发现学生在不同程度上个性得到了张扬,特长获得了发展,自觉学习的意识也增强了。

通过这段时间的教育实践,我发现,指导每个学生设定稍有难度但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阶段目标,并及时激励,可以有效地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并激发其积极性、主动性,这样的管理比一味地强制性管理更为有效。在这非常时期,我对这种特殊的教育方式做了一次有效的尝试,相信对今后的教育工作会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三、爱心――引导学生感受爱、理解爱、奉献爱。

现在的独生子女,由于得到的爱太多,他们反而对“爱”有些麻木。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学会爱,就成为现代教育中的难点和重点。

在这非常时期,媒体介绍的抗击“非典”的先进事迹数不胜数,我抓住时机,让学生关注新闻,搜集有关资料,并结合学校的少先队活动,组织学生写感谢信、制作爱心卡。除此之外,我还着重引导学生用心感受和理解自己收获的“爱”:观察、感受在“非典”时期,周围的人们是如何关心和爱护我们的;问一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做;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做;做一做,你有什么感受。于是,在这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学生们开始了自己的“爱心行动”。平时能较主动地分担一些家务;父亲节和母亲节,为自己的父母送去了祝福;电话中也开始有学生关心老师的身体情况……甚至有家长特意打来电话,向我诉说孩子的行动如何使他们感动。我们班商毅的妈妈很少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使得他的成绩很不理想。然而,“爱心行动”中的一件事使妈妈转变了做法。那一天,母子俩一同外出,都没有带伞。忽然下起了雨,粗心的妈妈没有注意到孩子,当她想起时,孩子已经没了影,妈妈急忙往家跑,半路上正好碰见被淋得透湿的商毅举着雨伞来接妈妈,她深受感动。从那以后,商毅妈妈开始非常主动地打电话向我询问辅导孩子学习的方法。通过努力,复课后孩子的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提高。

“爱心行动”并不只是学生的行动,作为班主任老师,我也必须参与其中。每天用电话线及时给学生送去祝福;让我的鼓励使学生信心倍增;把我的话语变成同学间传递友谊的`桥梁……

“孩子的心是块空地,种什么长什么。”复课了,我发现孩子们变了。几天后,有老师向我介绍说:“你们班的××进校就像一只小鸟一样飞进来的,可高兴了。”她以前可是一个稍不如意就大发脾气,谁见了都皱眉的学生。另一个经常为小事斤斤计较的爱告状的学生,现在能发现别的同学的优点了。自习时,有同学主动向老师申请帮助和辅导学习较吃力的同学……看到学生们的进步,我的心里也充满了快乐。

德国的教育思想中有一种“唤醒”理论,其代表人物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我认为唤醒学生人格、心灵的前提是要唤醒教师自身的人格和心灵。这就需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细心发现、精心设计、耐心培养、用心教育。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碰撞散文】相关文章:

碰撞作文04-10

侧面碰撞05-18

碰撞打靶实验04-10

碰撞初二作文04-11

东西文化碰撞05-07

碰撞模拟仿真05-12

交流与碰撞05-19

遇到碰撞(家教文章)05-26

船舶碰撞案例05-06

汽车碰撞实验报告05-17

上一篇:驴友户外运动俱乐部章程下一篇:电力经典事故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