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规章制度是企业管理法律风险防范的重要举措

2024-05-05

完善规章制度是企业管理法律风险防范的重要举措(通用8篇)

篇1:完善规章制度是企业管理法律风险防范的重要举措

完善规章制度是企业管理法律风险防范的重要举措

企业法律风险,可分为企业管理法律风险与企业经营法律风险。企业管理法律风险是指企业在设立内部组织框架、制定内部规章制度以及合同管理等方面存在的法律风险及法律隐患。企业管理的实质就是用企业制定的各项制度去管理企业及员工的全部过程,简言之,“用制度管人”。因此,制定与完善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既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又是企业管理法律风险防范的重要构成。而现实中,大多数企业不是没有制定规章制度,而是制定的规章制度形同摆设,没有办法去执行,没有达“用制度管人”的目的。究其因原,这不仅是企业员工的制度意识与法治意识淡薄问题,而且主要是企业管理层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存在瑕疵、不可操作性及违法性。一部用予管人的制度,应该是一部合法、公正严明且符合本企业文化的管理制度。具体概括有四:

一、合法。首先,制定的规章制度内容合法,即制度内容及条文要符合现行法律、法规及当地政府相关政策性规定;其次,制定程序趋于合法。企业制定内部规章制度,实质上,就是企业小范围的“立法”过程。因此,企业要成立相应的制度起草部门,并依照一定的“立法”程度来完成。

二、公正严明。首先,制定制度要立求公正,对员工惩罚要分明;其次,制度规定要全面、具体,文字表达要规范、简明;最后,制度执行要公示、公开,制度是企业员工的工作规则及行为规范,公示制度,以示警告。

三、符合企业自身文化。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发展及生存的方式,企业设立的方式与发展的时间不同及多样性,形成企业的不同文化。制定企业规章制度必须符合于企业自身的文化以及企业发展的需求。

四、可操作性。制度制定具有可操作性是制度能否执行的根本。制定制度目的用于管人,制度管人的前提,是制度可进行操作。制度的可操作性,是指通过制度的具体规定有效去调整员工的工作规则及行为规范,达成提高员工的工作效果,而不是对员工进行过重处罚,造成员工消极的心理。

我们企业法律顾问律师服务团经多年为企业起草、制定规章制度的实践,总结出企业内部规章制度起草、制定的“立法”程序,可供参考:

一、设立制度起草部门;

二、制度草案征求员工意见;

三、采纳意见反馈;

四、制度文本公告;

五、报劳动管理部门备案;

六、制作员工手则。

篇2:完善规章制度是企业管理法律风险防范的重要举措

非常高兴出席这次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举办的中国金融改革高层论坛。本届论坛确定的主题“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我认为很好、很有意义。创新是金融业持续发展永不衰竭的动力,是金融业生命所系的必然趋势。无论是50年代以现代养老基金创立为起点的机构投资者的兴起,60年代信用卡的诞生,还是70年

代包括欧洲美元、欧洲债券在内的多项创新的问世,乃至80年代以后新一轮金融自由化浪潮中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和金融混业产品的出现,可以说20世纪整个世界金融业兴衰得失的历史,就是一部金融创新跌宕起伏的历史。当然,由于创新的不确定性,金融制度、机构、市场、产品和服务等方面的每一次创新,金融机构在获得丰厚回报、金融业在得到较快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金融风险。中国金融业在创新过程中也不例外。因此,如何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之间的关系,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实现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的良性互动,始终是摆在监管部门和各类金融机构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金融法律制度既是对金融机构、金融业务主体和金融业务法律关系进行规范和调整的制度安排,也是对金融监督管理者自身行政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的制度安排。金融立法的最根本目的就是规范和调整金融监督管理者、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客户之间的法律关系,强调对金融机构客户合法权益的保护,通过在政府失灵的领域强化监督管理,发挥市场在金融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实现金融管制与市场自律间的平衡和协调发展。有市场就会有风险,有金融市场就会有金融风险。因此,金融立法的主旨并不是要消灭所有的金融风险,而是要将金融风险控制在金融监督管理者可容忍的范围和金融机构可承受的区间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金融风险的防范、控制和化解离不开金融法律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有效执行。这里我想就在金融创新这个大背景下,从完善金融立法这一侧面,谈一谈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问题。希望得到与会代表的指正。

一、中国目前的金融风险状况

金融风险作为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宏观经济政策环境的变化、市场波动、汇率变动、金融机构自身经营管理不善等诸多原因,存在的在资金、财产和信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有各种类型的划分。如经营性风险、制度性风险,宏观风险,微观风险等。巴塞尔银行有效监管的核心原则,将金融风险划分为了8类,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法律风险等。无论按照哪种分类标准,总的看,近几年我国金融风险呈整体下降趋势,但潜在的风险仍然较大,金融机构面临的一些风险不容乐观。我认为,目前中国金融体系中有三类风险比较突出。

一是信用风险仍然是中国金融业面临的最主要风险。贷款和投资是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活动。贷款和投资活动要求金融机构对借款人和投资对象的信用水平做出判断。但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金融机构的这些判断并非总是正确的,借款人和投资对象的信用水平也可能会因各种原因而下降。因此,金融机构面临的一个主要风险就是交易对象无力履约的风险,即信用风险。在经营过程中,如果金融机构不能及时界定发生问题的金融资产、未能建立专项准备金注销不良资产,并且未及时停止计提利息收入,这些都将给金融机构带来严重的问题。

从账面上看,近几年我国银行类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趋于好转,不良贷款的绝对量和相对水平都呈现下降趋势。这与监管部门强化监管和金融机构自身深化改革、加强内部管理的努力分不开。但也要看到,不良资产的下降与我国新一轮经济扩张中贷款增幅比较大也有很大关系。例如,2003年和2004年,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新增贷款分别达到2.74和2.26万亿元。并且,相对于国际银行业的通行标准,目前我国银行类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率也仍然很高,2004年底主要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为13.2;绝大多数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仍未达到8的法定监管要求。

在对目前我国金融机构面临的信用风险状况进行判断时,一个值得密切关注的问题是近年来房地产贷款的大幅度增长。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与房改有直接关系。我国的房改是上个世纪末启动并在近年基本完成的。居民住房抵押贷款是房改后出现的新生事物。与传统的贷款相比,房地产贷款的收益比较稳定,银行发展这项业务的积极性很高。因此,房地产贷款增长速度快,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房地产贷款业务还没有经过业务开展时间和经济周期变动的考验。由于我国银行开展房地产贷款业务刚起步几年,所积累的数据尚不足以看出中长期的违约率水平;并且现在我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扩张期,经济景气的上升,也部分掩盖了房地产贷款业务隐含的风险。要知道,就像潮汐,经济景气状况总有发生变化的时候。一旦经济进入下调期,房地产贷款违约率水平可能就会上升。因此,不能对目前看似蒸蒸日上的房地产信贷业务过于乐观。在此方面,我们要吸取日本房地产泡沫的教训。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破裂以后,银行呆坏账大幅度上升,并进一步拖累证券市场,再加上日元升值的因素,使得日本经济步入了长达十多年的低迷期。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一直非常强调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健康发展。如果在这方面出现问题,不说十几年,就是只有几年的衰退期或低迷期,都将给整个经济带来巨大损失。

除银行类金融机构面临很高的信用风险外。近几年我国证券类金融机构面

临的信用风险也日益突出,相当部分证券公司的资产质量低下。最近已发生多起证券公司因资不抵债被接管的案件,中央银行不得不为此动用再贷款偿还被接管公司对个人债权人的债务。所以,我们对金融业面临的信用风险始终不能掉以轻心。信用风险仍然是目前我国金融业面临的最主要风险。

二是操作风险多发是我国金融业风险中的一个突出特征。按照巴塞尔委员会的界定,金融机构面临的操作风险:一是来自信息技术系统的重大失效或各种灾难事件而给金融机构带来的损失;二是源于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金融机构对各种失误、欺诈、越权或职业不道德行为,未能及时做出反应而遭受的损失。从近几年我国金融业暴露出的有关操作方面的问题看,源于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机制失效而引发的操作风险占了主体,成为我国金融业面临风险中的一个突出特征。对近两年金融机构发生的各类案件分析表明,所造成的损失主要来自于由管理层腐败、内部工作人员违规行为以及金融诈骗等。

近来金融系统尤其是商业银行各类案件频发,其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银行深化内部改革,强化对业务运作流程的监控,造成过去隐蔽较深的案件较为集中地暴露所致,但无论是陈案还是新发,都反映了我国金融业中操作风险相对较高的事实。这与我国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战略目标极不相符。不断暴露出的操作风险,不仅使金融机构遭受了巨大财产损失,而且也严重损害了我国金融机构的信誉。如最近金融系统暴出的几个重大案件,都对我国金融业在国内外的信誉造成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是跨市场、跨行业金融风险正成为我国金融业面临的新的不稳定因素。近两年,随着金融业并购重组活动的逐渐增多以及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模式在实践中逐步被突破,跨市场、跨行业金融风险正成为影响我国金融体系稳定的新的因素。目前跨市场、跨行业金融风险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一是目前已经出现了多种金融控股公司组织模式,既有中信公司这一类的以事业部制为特征的模式,也有银行设立证券经营机构和基金管理机构这一类的以金融机构为母公司的模式,还有以实业公司为母公司下属金融性公司的模式。从母公司的视角来看,上述金融控股公司提供的产品既涉及银行产品,也涉及证券产品。但由于对金融控股公司缺乏有效和全方位的监管,存在着金融产品损害消费者(投资者)利益、内部关联交易以及集团内一个公司的金融风险传导至其他公司甚至整个集团等诸多风险隐患问题。二是银行、信托、证券、保险机构在突破分业经营模式过程中,不断推出的各种横跨货币、资本等多个市场的金融产品或工具隐含的风险。如银行推出集合委托贷款业务和各类客户理财计划等等。

人民银行最近防范和处置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实践表明,跨市场金融风险有上升趋势,尤其表现在以实业公司为基础建立起来的金融控股公司或准金融控股公司所实施的资本运作方面。由于横跨产业和金融两个领域,涉及银行、证券、信托、保险等多个金融部门,资本运作形成了“融资——购并——上市——再购并——再融资”的资金循环链条,运营中存在着巨大的风险。由于起点和终点都是金融部门的融资,一旦资金链条断裂,各金融机构往往是最大的受害者。如不久前所谓几家某某系出现的问题,不仅众多股票投资人受到伤害,造成股市的波动,而且相关金融机构也遭受了巨大损失,已威胁金融体系的稳定。

勿容置疑,目前金融创新正在成为金融业谋求发展、增加效益、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但是,在金融外部生态环境和金融机构业务经营模式正经历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与金融创新有关的新产品和新业务在各金融机构之间也带来了风险的相互传递。这里需要关注的一个案例是委托理财业务。这也正是目前银行、证券、信托和保险等金融机构大力拓展的业务。尽管不同的金融机构对于委托理财业务有不同的称谓,也有不同的业务规则,但“委托理财”中的“财”既投资于股票市场,又投资于外汇市场,还投资于银行间债券市场这一事实本身即说明委托理财业务或产品属于一种跨市场的金融产品。从最近处置部分高风险证券机构的案例中发现,证券公司从事委托理财业务所导致的巨额亏损,正是导致这些机构资不抵债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证券公司广泛参与了货币市场,证券公司的风险无疑会传递给其他市场参与者。这里当然不是要否定委托理财业务,而是想从这一个侧面说明,各种跨市场的金融产品所隐含的金融风险,正实实在在地来到了各金融机构面前。

二、从金融法制的视野看我国金融风险的成因

我国金融体系中各种高风险是多年积累起来的,是国民经济运行中各种矛盾的综合反映。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环境的变化,金融体制的不适应,监管手段的落后,以及金融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等,都是造成我国金融体系中存在高风险的原因。对此,理论界和实际部门都有过很多研究和分析。这里,我着重从金融法制的角度,具体谈一谈我国金融风险尤其三大风险比较突出的原因。

我们知道,金融法律制度在本质上是一种工具,调整着金融监督管理者、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当事人之间的各种关系。金融法律制度除了规范法律关系这一功能外,还具有惩罚、鼓励或禁止、引导等多种功能,从经济学意义上讲就是一种可期待的利益或可预期的损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建立了以《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证券法》、《保险法》等以规范金融监督管理行为、规范金融经营主体和经营行为为主要内容的基本金融法律制度。而在行政法层面上,又有《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约束金融监督管理者的行政行为。在民商法律层面,也有《票据法》、《担保法》、《公司法》等法律规范民商事行为。

但是,也应当看到,目前的金融法律制度是在发展新兴市场和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制定的。面对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金融业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以及金融业自身创新动力的日益增强,现行的金融法律制度安排已经难以适应变化着的金融业的需要。尤其是需要跳出金融的框架全面审视我国金融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法律生态环境,同时强化对金融创新(包括体制创新、机构创新和产品创新等)的法律关系研究。当前,我国金融体系中存在一些高风险尤其比较突出的三类金融风险,在很大程度上与一些法律制度的缺失或不协调有关。具体表现在:

一是有关征信管理法规的缺失,影响了征信业的发展和金融机构对借款人信用状况的评估。通俗地讲,征信就是收集、评估和出售市场经营主体的信用信息。征信体系是为解决金融市场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而建立的制度。随着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化,金融机构越来越需要依赖专门的征信部门或借助于社会征信机构,来加强对借款人信用状况的调查和分析。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未把征信体系的建设提到议事日程。近几年,我国现代征信体系的建设开始起步。对企业和个人的征信,由于直接涉及到公民隐私和企业商业秘密等问题,是一项法律性很强的工作。但在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中,由于尚没有一项法律或法规为征信活动提供直接的依据,由此造成了征信机构在信息采集、信息披露等关键环节上无法可依,征信当事人的权益难以保障,严重影响了征信业的健康发展,进而造成我国金融机构对借款人信用状况的评估处于较低水平。企业或个人在金融交易活动中存在多头骗款、资产重复抵押、关联担保等违规行为,未能被相关金融机构及时识别而导致资产损失,与我国征信体系建设的滞后有很大关系。

二是现行企业破产法律制度的严重滞后,非常不利于金融机构保全资产。企业破产法律框架下对金融机构债权人的保护程度,直接关系到金融企业资产的安全状况。当前企业破产法律制度主要包括:适用于全民所有制企业的《企业破产法(试行)》、适用于其他企业法人的《民事诉讼法》第十九章(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一系列司法解释。上述法律规定没有很好的体现对债权人的保护。就破产法中的制度构建而言,国际上普遍采用的破产管理人制度没有建立起来,现行破产法律规定的清算组制度弊病很多,在清算中往往漠视债权人的利益;就程序而言,现行破产法律在破产案件的管辖与受理、债权人会议、监督制度等方面的规定不很健全,这也进一步削弱了法律对破产债权人保护的力度。作为金融机构债权保护最后手段的破产法律未能充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这就可能导致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不断形成和累积,面临的信用风险增大。

目前新《企业破产法》的立法工作已进入关键阶段。与现行企业破产法律相比较,新《企业破产法(草案二次审议稿)》一方面拓宽了现行《企业破产法》的适用范围,将所有企业法人都纳入其中,另一方面充实了关于破产程序中实体问题的规定,从破产程序的各个环节和层面大大提升了破产法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程度。但是,在直接关系到债权人利益的破产债权清偿顺序和破产条件这两个焦点问题上,草案的规定仍不尽完善。在债权清偿顺序方面,草案采行了职工劳动债权优先于有抵押、质押的债权的规定;在破产条件方面,草案将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和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并列为破产条件。这无疑会对金融机构债权的保护产生消极影响。

劳动债权优先于担保物权,直接后果是银行债权追索难、不良资产回收率低,从而导致金融机构债权人消化不良资产的能力弱化,形成金融风险的诱因。同时,对担保物权保护的漠视会破坏基本的法律规则,冲击经济主体对于担保制度作为最后一道保护措施的信任。法律也是一种信仰。失去了对法律的信任,最缜密、最系统的法律也会变成一张白纸。而过于严格的破产条件使得债权人不能及时、有效地提出债务人破产的申请。将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和明显缺乏清偿能力规定为破产条件,往往会使企业已经不可救药时才能使其进入破产程序,这会错过对企业实施重组或和解的机会,同时这也错过对金融机构债权人利益实现最大化保护的机会。

三是金融诈骗和违反金融管理秩序行为刑事责任追究法律制度的缺陷,不利于防范金融机构在操作经营环节出现的风险。操作风险多发是目前我国金融业风险中的一个突出特点。这其中又以金融诈骗行为和违反金融管理秩序行为给金融机构带来的损失最大。从最近发生的一些案件看,当前我国金融诈骗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提供虚假信息而进行的金融诈骗。例如信用证诈骗、票据诈骗等。二是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但通过有意提供虚假财务资料为企业的利益骗取资金。这类欺诈的特点是,行为人陈述的资金使用目的是真实的,即行为人主观上没有将资金据为己有的目的,但行为人向金融机构申请资金时,有意提交虚假资料,从而误导银行的决策偏差,骗取金融机构的资产。并且实施金融诈骗行为的主体往往是单位,而不是个人。目前涉及金融机构的欺诈大部分是第二类。我国《刑法》对“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金融诈骗有明确规定,但对上述第二类欺诈行为,《刑法》中并没有明确,对此只能通过《合同法》追究行为人的民事责任。另外,一段时期以来,在金融行业特别是证券业和信托业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挪用客户股票交易结算资金、信托资金等违反金融管理秩序的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而且也给金融机构本身带来巨大风险。但现行《刑法》对挪用资金罪的规定并不能满足现阶段打击上述行为的要求。《刑法》中关于挪用资金罪的规定,仅适用于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挪用客户资金的行为,而不适用金融机构挪用客户资金、资产的行为。对上述欺诈和违反金融管理秩序的行为,缺乏刑事威慑力,无疑对降低金融机构在操作经营环节出现的金融风险,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四是相关金融主体和金融业务法律制度的缺失,放大了金融体系中的一些潜在风险。前面曾提到,目前跨市场的金融风险的增加正成为影响我国金融体系稳定的新因素。这在很大程度上与缺乏对这些新的金融主体和金融业务,从法律制度方面及时进行规范有关。例如,对实际已形成的各种金融控股公司或“准金融控股公司”,在现行法律框架下,似乎《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和《保险法》等都与其有一定的关联,但上述法律又都不能完全解决对它的监管问题。在金融业务方面,对最为活跃的跨市场金融产品——各种委托理财产品,目前银行、证监、保险监管部门各自按照自己的标准分别进行监管,但缺乏统一的监管法律制度。由于现有的法律制度无法解决与金融控股公司有关的法律问题,金融机构开拓的新业务缺乏严格的法律界定,潜在的金融风险必然要加大,并容易在不同金融市场之间传播扩散。按照巴塞尔委员会的定义,目前我国金融机构承受的这种跨市场风险,实际是一种法律风险。

三、下一步金融法制建设的取向

当前我国的金融改革和发展正向前加速推进,同时防范金融风险的任务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和艰巨。由于金融行业固有的风险性质,金融立法尽管不能从根本上消灭金融风险,但完善的法律法规却是缓解金融机构过度冒险,减少制度性风险的一个重要手段;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也是金融体系稳定运行的必要基础。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正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推动有关金融立法工作。包括:尽快促成《征信管理条例》的出台;积极参与并关注《企业破产法》和《刑法》条文的修改;认真配合做好《证券法》的修订;抓紧起草《反洗钱法》;进一步研究金融机构退出、存款保险、金融控股公司立法、资产证券化、委托理财等方面的法律关系问题。尽早出台这些法律法规以及实施细则,改善金融市场重要法律法规不健全,某些重要金融活动无法可依的现象。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彻底清理我国金融法律制度,该立法的立法,该修改的修改,该废止的废止。

从长远看,我国的金融法制建设既要在金融立法方面下功夫,也要在金融执法方面强化执法的严肃性,真正做好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就金融立法而言,我认为核心的问题是要树立科学的立法价值取向。不同的金融发展阶段有不同的金融立法价值取向,现阶段的金融立法价值取向应当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体现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把金融立法工作的重点放在推动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规范金融创新法律关系、提高金融监督管理的协调性和有效性以及充分利用市场自律监管上来。具体而言:

一是金融立法要有统筹、科学和全局的眼光。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都已经进入了改革攻坚阶段,原来采取的单独推进的改革策略已经难以适应当前改革开放的需要。金融立法也应当围绕这一转变,确立统筹规划、科学立法的思维。具体而言,对于金融市场应当通过立法手段逐步推进金融市场的统一和整合,对于同质的金融产品按照相同的监督管理规则约束市场主体的交易行为,保证不同的市场在其基础设施方面,如发行、登记、托管、结算和清算规则方面的基本统一。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要按照功能监管的思想,用统一的规则去规范其机构创新、业务创新和产品创新行为,同时要强化金融风险信息在金融监督管理部门间的共享和流转;而对于支撑金融发展和改革的其他法律制度,则应当按照既保护债权人又保护债务人的原则进行系统修改,《刑法》的修改则应当与时俱进,强调对单位犯罪的刑事制裁和对个人刑事责任的追究。

二是要坚持保护存款人和投资者利益、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取向。保护金融机构存款人、金融产品投资人的利益永远是维护金融机构信誉的重要因素。当前应当强调对于基础金融法律关系的研究,同时做好金融创新产品的法律关系的规范,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在许可金融机构推出创新产品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对于投资者知情权、收益权等合法权益的保护。要尽快完善《破产法》,根据《破产法》的基本原则,考虑金融机构破产的特殊性,尽快制定《金融机构破产条例》,同时应当尽快建立健全金融安全网制度,制定包括《存款保险条例》、《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管理办法》在内的金融法律制度。

三是要坚持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取向。在调整金融监管关系的立法方面,要强化商业银行、券商和上市公司等经济主体在建立完善的、良好的法人治理结构方面的机制,强调金融机构的自律作用,保障金融机构在经营中的自主权,并注意为金融机构的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

四是要坚持培养全社会金融风险意识和金融法治意识的取向。防范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要在全社会大力普及宣传金融法律知识,并在全社会真正树立金融法治观念。在加强金融法治意识的过程中,要重视全社会信用观念的建立,要培养公众和投资者的风险防范意识和合法投资观念。

谢谢大家!

篇3:完善规章制度是企业管理法律风险防范的重要举措

第一道防线是指业务岗位人员的自控和制约防线。作为一线业务岗位的工作人员,首先要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休养,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热情服务,规范服务,重礼守信。二是要加强对岗位职责和规章制度的学习,熟悉本岗位各项业务制度规定和工作流程,在受理业务时对业务的真实性、合规性、准确性严格把关。三是复核人员对每笔业务都要认真复核把关,按制度要求做好登记和审核,方便核查。四是在受理业务过程遇到问题要及时反映,及时解决。五是要加强对印章和重空凭证的管理,对印章和重空凭证要专人保管、专人使用、专柜存放,交接时手续要完备,要登记监交。各岗位人员必须按制度办事,按流程操作,认真复核把关,才能防范操作风险发生,有效控制各类事故和案件。

第二道防线是指分管行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开展教育、检查监督,强化内控机制建设。作为分管行领导和部门负责人,首先要做好部门人员思想教育和引导工作,县支行员工在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同时,也会受到外部环境和不良思潮的影响,要加强对职工思想道德、法律法规,先进典型事迹和警示教育,引导职工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二是明确责任,合理兼岗。要按照“因事设岗、因岗设人、交叉制约”的原则,合理设置岗位,做到职责到岗,责任到人,对要害岗位人员严格实行强制休假制。三是部门负责人每周、分管行领导每月开展对业务工作的监督检查,检查中要有记录、有登记,发现问题要同部门人员一道采取措施,真认整改,防止累查累犯,特别是上级专项检查和审计查出的问题,要认真对待,不能听之任之,敷衍了事,对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及时向上级行反映,在上级行指导下解决问题,保证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

第三道防线是指纪检监察审计室对各部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内部控制建设、案件防范等监督机制运行情况进行再监督。作为一个单位的监督部门首先要与各部门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明确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的职责和责任,使第一道、第二道防线工作人员做到职责清楚、责仼明确。二是加强党风廉政教育。组织职工学习党风廉政建设的相关制度和规定,开展典型事迹、警示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作风建设,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三是对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对检查出来的问题要指导科室人员及时整改,将风险隐患解决在萌芽状态之中。四是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廉政文化建设活动。

第四道防线是党支部、工会、共青团等组织。党支部要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经常开展党性、党风、党纪和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教育,使党员在第一、第二、第三道防线中树立起一面旗帜。工会要结合基层央行文化建设要求,经常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文体活动,要关心职工身心健康,了解职工的思想状况,及时向党组反馈职工意见和建议。

在建立健全“四道防线”长效机制中的几点启示:

第一,领导重视是建立健全“四道防线”长效机制的关键。行领导要充分认识建立健全“四道防线”是保安全、强基础、防范各类责任事故和案件的关键所在。

第二,全行干部职工提高认识全员参与是建立健全“四道防线”长效机制的重要途径。只有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发生责任事故和案件给国家、单位带来的损失,给自己带来的后果,才能积极参与,主动介入,认真履职。

篇4:完善规章制度是企业管理法律风险防范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完善;企业;内控制度;防范企业风险

现代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现代的公司管理制度也在不断的探索和发展。现代公司的管理理念要求内控制度在保证企业的财产安全的基础之上,还要帮贯彻落实企业的各项方针政策,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在现实情况中,企业的内控制度往往存在许多问题,无法有效抵御风险。所以就要求我们不断完善企业内控制度,防范企业潜在的风险。

一、我国企业内控制度和防范企业风险研究的现状

我国企业内控制度和防范企业风险的研究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企业内控制度和防范企业风险的研究逐步进入了正规,也取得了一些不错的研究成果。目前,我國企业内控制度和防范企业风险研究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不完善。我国企业现在普遍存在缺乏内控管理经验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企业内控内容的不完善。其次,内部控制的范围不够广泛。这个问题是指很多现代企业在财务工作的管理与控制上可谓是下足了功夫,但在企业整体经营情况上工作做的远远不够。再次,企业对风险管理的理念不强。很多企业只是在出现事故后采取措施进行补救,说明风险管理的理念还没有融入到他们的管理之中,做到未雨绸缪。还有,监督机制不健全。我国企业中监督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比较突出。一些企业设置有内部审计部门,但这个部门监督的范围很有限,不能从整体上监督企业存在的风险。

二、加强企业内控制度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企业风险

对我国企业内控制度和防范企业风险研究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其存在的问题有了较清醒的认识,下面我们就要分析、探讨如何加强企业内控制度和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企业风险。

1.优化企业内控环境

企业内控环境分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由于外部环境对企业内部控制能力比较小,所以对企业内部控制力起作用的主要是内部环境。内部环境的控制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一是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即他们是否强调和宣传内部控制的性质与重要性;二是制度执行者的态度与素质,即是否认识到各自工作岗位的重要性及对整个控制与管理的意义;三是企业的经营策略,包括组织机构、企业文化、外界协调、管理宗旨等。企业把这三方面要素协调好、运用好,企业内控环境必然得到优化。

2.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制定经营目标和设置管理机都要坚持以人为本。经营者要充分发挥控制者和被控制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必须提高员工的道德水准和法规意识,只有在共同的道德规范的基础之上,内部控制的制度才能建立,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团队精神。内部控制能有效的实施,要依靠企业每一个员工目标明确、观念趋同、具有较高的胜任能力。

3.加强管理阶层的风险管理理念

本文认为董事会、监事会与股东在解决企业内控问题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只有三者之间形成相互协作、相互监督和相互制衡的关系,才能解决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因手中有权而凌驾于传统内控制度之上的问题的局面而带来的风险。实现企业的经营层与治理层的内控相结合,才能够全面的规避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风险。

4.考核与激励相统一

考核与激励就是要求企业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审核。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在执行中出现了什么问题,解决的怎么样,给公司带来了什么后果和损失。在这一过程,必须制定赏罚分明的激励惩处方案。要适当的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这样可以很好地激励人们去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严查严处那些不认真执行内控制度、违规操作的行为,对不符合公司利益的行为零容忍。无论案件大小、涉案金额的多少,都迅速组织力量进行有效查处。必须把压力与动力相有效结合,才能最终实现内部控制的目的。

5.加强内部审计与监督

企业经营者对审计监督的认识程度,对内部审计监督效果有重要影响。企业的管理人员必须对内部审计监督有明确的认识:一是要给审计部门以独立的空间,使内部审计监督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二是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进行,在审计监督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依法办事;三是要加大对审计工作的执行力度,审计工作人员在全方位了解内部控制制度的情况下,严格的去执行;四是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对经济的监督作用,以加强内部的审计与监督的方式,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防范与解决企业的风险。审计人员在观念上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业务技能,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同时要注重和培养优秀的道德素质,为完善企业内控制度和有效防范企业风险的奉献自己的力量,从而促进企业持续向前发展。

三、结语

总之,我国市场经济仍处在复杂的变化之中,企业经营者要具有忧患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经营能力。企业要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为企业高效顺利的运作提供保障。同时,提高自己预测风险的能力,做好切实的防范工作,使风险远离企业。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的经济效益才会提高,企业才会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燕.完善企业内控制度防范企业风险[J].中国外资,2012,02:67-68.

[2]王卓梅.加强企业内控建设防范企业风险[J].现代商业,2013,05:84.

篇5:完善规章制度是企业管理法律风险防范的重要举措

我国企业法制建设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发展仍然很不平衡,特别是国有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还存在着许多法律漏洞和法律风险。国务院国资委在组建初期的半年中,收到中央企业报送的请求协调的法律纠纷案件涉及82家企业,涉案金额250亿元,涉案金额之大,涉案范围之广,令人震惊,引起国家高层的高度重视

。这些法律纠纷案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内部责任不清、制度不健全、监管失控、法律意识淡薄等,反映出企业在依法经营观念、风险防范意识和内部制度控制等方面普遍存在较大差距。国资委由此把“建立和完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加快提高运用法律手段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的能力”作为加强中央企业监管的切入点。也有类似通病。近几年公司每年涉诉金额近亿元,债权债务纠纷、劳资纠纷等各类诉讼案件每年有一百多起,这些案件处理是否得当对企业的经营业绩影响颇大。比如,一些项目部证据收集得当、索赔意识强,产生很大效益,据2004年公司经营管理分析会不完全统计,2003年工程签证及索赔增加值约占工程总结算收入的5~8%。又如,公司每年的资金清欠指标都在1亿元左右,落实起来涉及的法律问题都非常复杂,利用法律手段进行清欠有立竿见影之效。再如,债权债务关系复杂不但是投资性子公司效益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对上海公司的正常经营也造成一定的影响。还有,公司每年签订的合同所涉及金额达数十亿元之巨,特别是一些采购、分包合同,双方的主体地位是否合法有效,确立的权利义务关系是否明晰,条款是否公平合理,履约是否适当适时,对公司的经营成果都影响巨大。总的来说,上海公司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正在完善和探索过程中,对于如何强化法务工作的企业管理职能,各方面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很迫切,也存在一些不同的认识和看法。本文试图结合自己的认识,就当前国内企业法务管理机制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所做的探索以及国际通行解决方案谈点看法,求证于方家。

一、建立专门法务机构,配备专职企业法律顾问是必然之路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人们一般常从宏观理解,但就微观而言,企业的依法经营对企业的发展也是据有根本性意义的。这一点,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加入WTO后政府以西方法治国家管理模式为取向的职能转变,其意义会更加明显。目前,企业与政府、企业与企业、企业内部、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通过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调整和规范。政府对企业的指导和管理,已经从过去的行政政策手段过渡到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企业与企业作为平等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只能靠合同法等民商法律进行调整和规范;企业内部各种关系,包括劳动关系、财务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生产管理等,都要依据劳动法、会计法、产品质量法、安全生产等法律来调整和规范。笔者认为,“依法经营”对企业而言包含以下几重含义:

一、过去企业主要靠“找市长”,现在主要靠“找市场”,而市场已逐步走上法治轨道,法律已经成为一种经营管理资源,被运用于企业经营管理始终,因此具有一定姆伤匮芾梅傻乃嘉砭滴瘢渤晌笠稻霾卟愫凸芾聿闳耸康囊恢直乇富局耙邓匮欢⒁蛭婕胺傻氖挛裨龆啵シā⑽ピ己捅晃シā⑽ピ记趾Φ幕峋退嬷龆啵笠得媪俚姆煞缦站驮嚼丛酱螅蝗⒁婪逗突夥煞缦眨て笠档暮戏ㄈㄒ嬗Φ绷榛钛≡穹晒ぞ撸⑼晟频钠笠捣ㄎ窆芾砘圃嚼丛奖匾?o:gt;

企业遇到的法律事务主要有合同管理、经营决策涉及的法律问题、企业规章制度的合法规范性问题、企业改制投资、企业登记、商标专利和商业秘密的利用保护、经营纠纷、劳资纠纷处理、安全质量事故处理、保险索赔等。企业法律事务绝不是仅仅“打打官司”,参与诉讼是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最后一道防线,在目前我国的法治大环境下,也是风险最大,成本最高的选择,最好的办法是让精通法律和企业经营管理的人员参与到企业决策和管理过程中,保证使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经常处于有利的法律地位。这样才能把握主动权,防患于未然,一旦发生纠纷,企业也可把握有利时机,拟定有利策略,灵活选择协商、谈判、投诉、复议、仲裁、诉讼等多种途径,更为专业地化解风险。

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主要有诉讼风险和非诉损失。诉讼风险,也就是败诉和无意义胜诉,败诉的原因主要是缺乏证据,保留和收集证据材料应贯穿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但如何使证据材料成为有利证据,是十分专业和经验性很强的工作,因此保留、收集和提交证据材料必须要有专业人员指导。无意义胜诉是指败诉方无财产可供执行或找根本不到被执行人,对于胜诉方而言,胜诉并无实际意义。非诉损失,一般是潜在的、间接的“机会损失”,企业有时可能没有意识到,但可能隐藏着更大的风险或损失。如企业被起诉,可能有败诉的诉讼风险,人们一般比较重视,愿意重金聘请律师参与诉讼,但在某种意义上讲,被告至少是“被认为占了便宜”,未被起诉很有可能是“

已经吃了亏”,因为获利者是不会提起诉讼的。如企业认为自身利益受损,一般选择非诉途径较为有利,中国有息讼、厌讼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制度缺陷,受害者“怕打管司”,非至无奈一般不愿意起诉,因此,善于操纵法律者往往依仗“法律技巧”能获得更大额外利益,使对法律不敏感者常常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非诉风险很大,但受害者往往还并不知晓。

我国企业的法务管理机制普遍是从90年代后期开始建立的,为数不多的大型企业雇佣自己的公司律师,但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养公司律师既不经济,也无效率,而且也很难让律师本人安心企业工作,因此,一般企业都“利用外脑”——以外聘律师兼为法律顾问。“外委”企业业务,尽可能利用社会资源,是目前流行的企业管理思路,有的甚至于将物流、财务等企业的主要业务也外包。其优点是可以减少企业资源占用,降低管理成本,也可以缓解企业资源不足压力。但外包是有前提的,外包委业务的特征是:

一、临散性业务,企业没必要雇用专职专业人员,如广告策划;

二、灵活性较小的规范流程,给定一个较为固定的工作程序和标准,就可以完成整个流程,如财务、物流、客户服务等。企业法务贯穿在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业务量较大,而且较为复杂,常常很难预测,所以并不适合外包,我国企业之所以走上外聘律师这条路,主要是当时法律人才严重不足和法制环境不佳等因素造成。以现在的眼光分析起来,外聘法律顾问的主要职责是提供法律咨询意见和代为诉讼,他们不可能较深参与企业经营活动过程,对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很难防范,因此常常充当“救火队”,“打官司”成为主要任务,企业也常常陷于纠纷和被动,不可能做到规避“法律陷阱”或争取更多权益,法律不但不能保护企业,反而经常干扰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给企业带来巨大显性损失和不可估量的隐性的损失。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

一、企业法律事务由业务部门和下属单位多头管理,无专门法务部门统一把关,预测不到企业行为的法律风险,常使企业处于不利的法律地位。因为法律风险是无形的,对非法律专业人员而言,往往是出现纠纷时才想到去咨询法律顾问,缺乏必要的防范意识和手段,只能被动应付和补救。

二、法律没有成为一种经营手段,企业缺乏“法律是一种管理资源”的意识,法律顾问没有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全过程。作为经营手段的法律与其他经营手段一样,你不利用它为自己服务,对手就会用它来对付你,纠纷自然会多些。

三、一般外聘律师不懂企业经营,提供的法律意见不一定完全适应企业实际,很难在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规避和化解法律风险。

四、律师受聘企业顾问往往是一种营销手段,其目的是争取其他的代理业务,如果遇到职业道德差的外聘律师,企业反而要增加额外的法律风险。目前,律师行业竞争激烈且不规范,律师“不忠于”被代理人的案例并不鲜见,实践中有很多纠纷是人为制造出来的,毕竟诉讼代理才是我国律师的主营业务。

国际通行的企业法务管理机制是企业设立专门法务机构,配备自己的专职法务人员,统一处理企业法律事务,如:参与重大经营决策、规范企业改组改制、健全企业规章制度、处理诉讼非诉讼事务、防范企业经营风险等。专职法务人员必须具有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由企业聘任并经注册机关注册,是企业领导人在法律方面的参谋和助手,其提供法律服务的宗旨是:以事先防范为主,事后补救为辅。其优点是:

一、法务人员属于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熟悉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其自身利益和声誉与企业利益和声誉密切相关;

二、从专业上看,他们是既懂法律、又有企业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人才;

三、通过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将企业的法律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在我国,开始是一些“三资”企业采取这种国际通行的法务管理模式,后来随着原国家经委、体改委、司法部及其后的国家经贸委、中央组织部、中央企业工委、中央金融工委、人事部、司法部、国务院法制办等部门和一些省市等的积极推动和试点,这一模式逐步被各类企业普遍接受。“国家重点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试点是2002年7月在部分国家重点企业开展的,全国有1000多户企业参加。中央企业参加试点工作的73户企业一年多来没有发生因自身经营原因引发的重大法律纠纷。据抽样统计,试点期间,28家企业通过法律手段挽回损失约37.3亿元,避免损失约16.55亿元(《人民日报》2004年4月21日第二版)”。目前,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大都设立“法务部”,人才市场上法务专业人员已成为热门人才。

国资委成立以后,把完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做为完善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企业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应对WTO挑战的主要措施之一,强调要建立“两个机制”,即:建立防范投资风险的对出资人的法律监督机制,建立防范经营风险的所出资企业的内部法律监督机制;搞好“两个结合”,即:企业法制建设要与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依法维护出资人的合法权益结合起来,与依法维护所出资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依法进行企业经营管理结合起来。2004年国资委出台《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作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条例》的主要配套法规,其中规定:“国有独资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的大型企业应当设置法律事务机构,中型企业应当配备企业法律顾问”。“大型企业可以设置总法律顾问。总法律顾问是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参与企业重大经营决策,全面负责企业法律事务(比照“三总师”的作用设置)。”“企业设置企业法律事务机构的,在其机构内应当配备具有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的人员;未设置企业法律事务机构的,其聘用的专职独立从事企业法律事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这些规定的立法精神是:

1、对于大型企业是否设置企业总法律顾问,是选择性规定,企业可以不设置;对于中型企业是否设置企业法务管理部门和配备具有执业资格的企业法律顾问,是肯定性规定,企业应当从其规定;对于独立从事企业法律事务工作的人员应否取得执业资格,是强制性规定,企业必须执行。)这一制度设计为国有企业建立和完善法务机制提供了明确的法律规范,企业微观上是积极利用还是消极应对,取决于自身的经营理念,若还象以前那样,等国家有关部门下来督促检查时再执行,恐怕是等不到了。

二、国有企业创新企业法律顾问机制的实务操作

根据国资委的有关精神,结合国内外企业的实践,笔者认为国有企业建立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具体操作:

1、准确定位法务部门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1)、法务部的性质、任务和工作原则。法务部是企业内部从事法律事务的职能部门。其应当遵循以下工作原则:A、自觉维护国家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依法维护国有资产所有者和其他出资人的合法权益;B、依法维护本企业的合法权益、为本企业服务原则,企业法律顾问不得担任本企业之外的法律事务兼职(有的国家法定禁止此种兼职);C、法务部是企业领导的法律参谋,为企业领导决策提供法律咨询服务;D、法务部是企业的管理职能部门,对企业行为和员工职务行为负有合法性管理的责任。

(2)、法务部的职责。A协助企业领导人正确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对企业重大经营决策提出法律意见。法务部应通过参与企业重大经营决策活动,为决策提供可靠的法律分析论证报告,保证企业合法权益最大化,避免企业落入“法律陷阱”。B、参与起草、审核企业重要的规章制度。法务部参与起草、审核企业重要的规章制度,有利于企业规章制度的合法性,也有利于国家和有关管理部门赋予企业的权利在得以充分利用。C、管理企业合同,参加重大合同的谈判和起草工作。此项职责是法务部最主要的职责,日常工作量较大,也最重要。D、参与企业的合并、分立、破产、投资、租赁、资产转让、抵押担保、招投标及进行公司改建等涉及企业权益的重要经济活动,处理有关法律事务。E、负责办理企业工商登记以及商标、专利、商业秘密保护等有关法律事务。F、安排企业法律顾问或外聘律师参与企业的诉讼和非诉讼活动。

(3)、法务部的工作方式。A、参与会议、调研、文件起草,对企业重大经营决策提供法律意见;B、参加合同谈判、审核、管理等,督促有关方面适时履约,确保企业利益最大化;C、根据工作需要查阅本企业有关文件、资料及财务报表、统计报表等,依法向有关单位或者个人调查情况、收集证据、提出意见;D、向企业有关方面和人员提供法律咨询服务,配合企业有关部门对职工进行法制宣传教育。

2、健全法律纠纷防范和应变制度。健全企业法务工作急需完善以下几种工作制度:

(1)、法律论证制度。重大经营决策出台前应经过法律论证,由法务部出据法律意见书。

(2)、合同管理制度。签订合同应经过法务部的审核,重要合同应有企业法律顾问参与谈判和起草;法务部门应跟踪掌握合同的履行状况,督促各方面适当履约,对重要合同的关键“履约节点”要有评审程序。

(3)、企业资产权利变更审核制度。企业资产权利变更涉及到很多法律和政策问题,处理不当很容易带来法律风险。

(4)、企业商标、专利和商业秘密管理制度。企业应积极注册申报商标、专利,重视对企业无形资产的开发、经营和保护。对于企业商业秘密,目前虽没有专门适用法律,但还是可以得到一定的法律保护,关键是取决于企业自身是否采取了适当的保密措施,因此建立商业秘密保护制度,为员工设立严格的保密义务,可以有效防止员工出据不利于企业的证词,泄漏不利于企业的经营和技术信息,从而维护企业经营管理的正常秩序。

3、逐步提高企业决策和管理骨干的法律经营管理水平。

(1)法务专业人才的培养与选拔。企业法务人才必须具有法学和企业管理诸方面的知识背景,我国学校目前的专业设置中还没有法律和企业管理相结合的综合专业,所以法律专业从业人员大都缺少企业管理知识,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普遍缺乏系统的法律,国务院有关部门在设计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时主要考虑的就是企业法律顾问从业人员应是法学和企管都懂的复合型人才。目前,企业法务人才培养极为紧迫,最好的途径是对一些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系统的法律专业培训。这里之所以要强调“系统的法律专业培训”,是因为法律是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仅仅懂一些法律知识、看几部法律条文是不够的,只有经过系统的基础理论学习才可能培养起法律思维能力,才有可能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

(2)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律素养培育。目前国有企业管理人员依据政策办事的习惯仍未改变,常常循规蹈矩,坐等上级精神,其实,加入WTO后,政府的管理职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以后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凡事都有“政策”、“精神”供企业执行,企业面临的更多的是法律选择而非执行政策,也就是说摆在企业面前现成的路不再存在了,企业决策层面临很多“如何防止被侵害”和“如何避免违法”的选择。我国法制尚不够健全,企业的法律选择空间相当的大,风险也相应地多,所以企业应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律素养,积极培养和鼓励他们学法、懂法、用法,把法律作为一种资源充分用运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所谓法律素养,概括而言包括两方面,即: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和灵活运用法律的主动性。两者均不可缺,缺少前者,易使企业陷于被动,缺少后者,企业的潜在利益得不到保障;前者利于守――可以确保基本利益不被侵害,后者利于攻――可以争取更大范围的利益。这重素养应当成为企业经理人员的基本职业素养,否则再好的制度也不可确保万无一失。比如,企业员工有时提供的证词可能会不利于企业,如何规范员工作证较难把握,把握不当,要么可能侵犯员工言论自由权和阻碍履行作证义务,要么企业的商业秘密得不到保护,克服这种两难选择除了企业需采取适当的商业秘密保护措施外,还有赖于员工法律素养的提高。

篇6:完善规章制度是企业管理法律风险防范的重要举措

经济合同是市场经济和法制经济结合的产物,无论哪个层面的经济活动,都要有法律的约束,合同作为一种有法律效应的媒介,在诸多领域中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建筑行业尤为重要。

疫情期间“停工不停学”,通过参加《合同管理制度和法律风险防范》课程,收获颇丰。作为一名费用薪酬组会计人员,日常工作涉及房屋租赁合同、征地使用费合同、工程险合同等,这次学习使我深刻理解到合同管理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性,从而思考作为合同监督人员,要增强合同风险防范意识,把将来可能发生的合同纠纷风险降到最低。结合日常具体工作主要有以下三点体会:

1、合同贯穿于整个经济活动的始终,涉及各个部门各个岗位。

共享中心各专业岗应当尽可能地参与到项目部合同评审过程中,对涉及材料、设备、财务、安全等一系列条款给出相应专业的评审意见,将风险在合同签订之前降到最低。合同是最能反映项目的成本问题,从中我们能了解项目的一些情况。

2、合同全面记录了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是审核稽核的重要参考依据。

当前许多项目部在报销时常常忽视合同,特别是针对金额不大的报销和支付,往往不上传合同。这样不仅不利于共享中心审核岗全面了解业务实质、把控风险,也造成会计档案资料的部分缺失。同时,部分审核人员在审核过程中只看发票不看合同,审核重点放在发票的真实性上,而不是对照合同审核“三流是否一致”,开票时间是否与合同相符等,认为耗费时间,没有真正履行好共享的监督职责。除了发票外,在支付业务中合同也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合同中约定验收后三个月支付款项,在审核时就要特别留意是否有提前支付的情形,避免后期不必要的纠纷。在日常会计核算中,更要提高合同风险意识,保持警惕,重点关注合同主要条款是否完备合规、格式条款是否有效、签章是否合规、是否存在导致合同无效或可撤销的条款等。根据合同法律风险合理推测经济活动的法律风险,提醒项目部提高关注,重点预防。依据法律法规结合具体合同条款处理会计业务,稽核要以法律准则和合同条文为标尺而不能受工作习惯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3、合同会签及审批支付流程科学合理是防范风险的重要前提。

关注合同会签流程和审批支付流程,能有效的降低风险。具体到日常稽核而言,要看合同签单是否有缺失、漏签、代签、签字时间不符合逻辑等情况;审批支付流程监督的重点放在合同主体、金额、支付方式与合同支付条件、关键节点、合同生效与合同变更等细节。

日常业务稽核和合同管理看似关联不大,实则千丝万缕。合同是经济活动和法律制度的结合产物,稽核是经济活动在会计层面的初步体现,要想做到有理有据、高效快速、准确无误的稽核,就需要全面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公司内部各种规章制度,熟悉合同的各种专业术语,提高把握合同精髓的能力;同时还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更新各种法律法规、内部制度,全面提升业务能力。

篇7:完善规章制度是企业管理法律风险防范的重要举措

金融风险是指由于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信用不佳甚至破产倒闭从而造成的机构的重大损失,以及由此引发的金融体系的紊乱和国民经济的动荡。金融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风险、法律风险、操作风险等等。

信用风险一直是金融行业面临最主要的风险。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活动就是贷款和投资,贷款和投资都需要金融机构对借款人或者投资对象进行信用考察并对其信用做出判断。但是由于各种主管或者客观的因素,金融机构在借款和投资之前得到的点查信息可能存在误差。又或者是借款或者投资对象突发情况导致其信用大大降低。这些就会给金融机构带来巨大的风险,也就是借款或投资对象无法偿还金融机构的资金。如果金融机构不能提前预料并做好此情况发生的准备,此风险会给集荣机构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虽然近几年来金融机构的资产储蓄、应对措施有所增多以及闽融信用度的普遍提高,但此类情况还是时有发生。

操作风险。操作风险也是我国金融风险中的一大重要风险。操作风险多发是我国金融行业中的一大特征。操作风险主要是由于金融机构内部和外部的一系列原因造成的。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和机构治理体制和机制的失败,金融机构内部对其内部的越权、失误等违反治理体制问题的不及时处理,这就会导致金融机构操作风险的多发;金融机构外部信息技术系统由于各类重大灾难事件而导致的信息失效也会给金融机构在成极大的损失,加大操作风险。从今年来我国金融机构发生的操作风险来看,我国金融机构操作风险较高,且由于金融机构内部而导致的操作风险占主体。

跨行业、跨市场的风险。目前,金融创新是金融行业增加收益。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但由于金融机构内部经营模式合外部生态环境同时变化的情况下,跨市场、跨行业的金融创新也给金融机构带来了风险。一方面,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很多种金融控股公司组织模式,不仅有以事业型为主的金融辅助公司,而且也有以金融机构为主体的公司模式。另一方面,银行、证券、保险机构等机构在改进经营模式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类跨市场的金融工具或产品。这些都会成为金融机构跨市场、跨行业的风险因素。

二、我国金融风险的原因

我国金融风险的原因,究其根本是法律法规以及体制制度的不完善。

(一)金融行业有关征信管理法规制度的缺失

征信就是收集、评估和出售市场经营主体的信用信息。征信体系建立的目的主要是解决金融市场交易中信息不对等。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金融行业也快速发展,经济活动也日益频繁。金融机构对于借款人或投资人的信用考察也越来越有必要,金融机构也越来越依赖专门的征信体系来完成对借款人或投资人的信用考察。但就目前来说,我国的征信体系处于起步阶段,管理法规制度缺失,这就会造成金融机构对借款人或投资人进行信用考察时的信息不完善或者有偏差,给金融机构带来信用风险。

(二)金融诈骗等处罚的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完善

法律对于金融诈骗和违反相关金融管理秩序的行为所追究的法律责任的缺失和不完善,不足以对犯罪人员构成威胁和震撼,不利于防范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给金融机构带来负面影响。

(三)企业破产法律制度的滞后

现行的企业法律制度就破产来说,在管辖和受理、监督制度等方面都不利于债权人的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受损就会导致金融机构的债权恶化,不良记录积累对于金融机构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对于防范金融风险和完善法律法规制度的建议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

完善金融机构内部的相关法律制度和管理体系,改进征信系统的相关法律规定,减少金融机构的各种风险。这要求相关部门的政府人员和执法人员以及金融机构的管理层加大对此法律法规的探讨并最终完善;加大金融欺诈和违法相关法律的形式责任,加大相关法律的震慑力。这就要求相关法律人员对相关法律规定探讨并作出改动;对企业破产法律作出先关调整。

(二)相关部门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的建设,加大宣传信用力度并加强培养全社会的自律意识。

提高全民的信用素质和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袁媛,吴孙克.金融风险控制与法律对策研究[J].中国经贸,2012(22).

[2]吴坤龙.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法律制度的完善探析[J].金融商务,2015(2).

篇8:完善规章制度是企业管理法律风险防范的重要举措

一、金融与法律

针对金融与法律的辩证关系, 存在于三个层面, 首先是法律对金融行业存在的影响, 法律是金融行业最后的底线, 只有保证法律能够与金融行业紧紧相依, 才能够对金融行业起到专业的约束作用。其次是金融契约执行的动力, 契约双方都自愿履行金融契约只是动力之一, 当这种状况有所改变, 那么法律将会是促使契约得到有效执行的最有力动力。最后就是法律自身的完善问题, 在某种程度上, 法律需要深入到专业领域之中才能够对这一专业进行全面的约束, 在这种情况下, 法律就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强化与金融行业的紧密性, 这样一来, 在对金融领域全面充分了解的基础上, 做出完善的系统性立法, 从而使得金融行业中的漏洞得到弥补, 使得金融行业变得更加健康。

二、我国金融风险现状

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 最为突出最为明显的的风险有三个方面。首先是信用风险, 这是对我国威胁最大的金融风险。在具体的款项信贷或者投资过程中, 常常由于各种原因使得相关契约不能有效执行, 在这种情况下, 相关信贷机构或者投资方就出现了坏账。据相关数据统计, 由于各领域中的坏账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已占我国所有金融风险的首位。其次就是操作风险, 这是由于金融领域自身的意识缺乏, 在管理方面存在的疲软, 没有必要监管, 使得金融行业内部人员监守自盗, 出现违法违规操作的现象, 从而造成多家银行发生储户款项丢失的现象。最后就是金融业自身的不断扩张, 在金融开发的背景下, 金融行业已经漫延到了多个领域中, 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金融风险的增加。在大多数情况下, 由于缺少对其他专业的认识, 使得很多金融项目存在极多不稳定性, 跨行业的金融扩张极易导致金融系统出现风险。

三、金融风险法律方面的成因

由于我国情况较为特殊,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 很多自相矛盾的经济状况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并且在不断的堆积和叠加, 最终造成积重难返的局面, 使金融系统出现风险。从法律范畴来考虑, 金融风险的成因归为四点。首先是没有正规的征信管理, 这就使得很多信贷活动是在没有充分信用评估的情况下盲目进行, 相关部门没有针对这一情况进行建立信用管理, 而且法律法规也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明确规定, 这就让信用风险发生。其次是企业破产法没有形成, 在这种情况下, 一旦破产发生, 银行机构就很难通过保产的方式将投资进行收回, 没有针对破产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法律规定, 金融机构就将面临极大的金融风险。再次没有针对性的法律条文对金融诈骗进行约束, 这样一来法律上存在漏洞, 就使得违法违规行为有机可乘, 甚至呈现出明目张胆的趋势, 还能够很容易在犯罪之后逍遥法外。最后就是法律系统的不完善, 这就使得金融系得不到系统性监督, 很多金融危机发生后, 没有针对性法律条文进行追责, 缺少审判依据。

四、金融立法趋势

针对金融领域进行立法的关键是要形成系统的价值观, 在这种价值观趋势下使法律能够对金融系统全面约束。首先在立法过程中应该进行利弊权衡,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统筹规划, 以壮士断腕的气魄对金融系统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在法律的推动下整合金融市场, 并进行整齐划一的管理, 能够及时更新法律内容, 使法律更有针对性。其次从思想上以存款人的利益为根本进行立法, 只有能够保障存款人的权益, 金融机构才能够获得声誉, 这样一来金融机构才有可能继续发展下去。再次就是坚持不懈的进行金融研究, 以此促进金融立法的有效性, 这样能够让法律发挥更大的成效。最后就是要围绕金融系统构建法律意识, 使得金融系统的内外人员都能够明确法律对于金融系统的约束力, 并都能够以法律为武器进行权益保护。

五、结语

金融系统有着很强的独特性, 所以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 由于金融领域对国家经济以及建设影响巨大, 在这种情况下, 通过法律对其进行约束是最有效的方式, 这样一来才能够使金融系统健康发展, 并降低金融风险的存在。

摘要:本文从立法的角度出发, 来对金融安全展开了讨论, 通过对各国专家在金融领域中研究成果进行回顾, 并针对我国的现有国情, 将隐藏在金融业中的风险因子进行挖掘, 同时对其进行追根溯源的研究, 从法律约束方面对其中存在的漏洞进行强制性完善, 这样一来, 就将降低金融业出现危机的可能性。

关键词:金融行业,风险防范,完善法律

参考文献

[1]肖建明.开放条件下我国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的构建——以国际法与比较法为视角[J].武汉大学学报, 2013, 2 (05) :22-24.

[2]金振华.各国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与防范的法律问题比较研究——以国际经验与我国实践为研究对象[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3, 2 (05) :23-26.

上一篇:南昌中考信息下一篇:班前安全讲话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