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制下保荐人法律制度完善研究

2022-10-10

在我国证券市场面临发行注册制改革的大背景之下, 如何更好的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进一步推动股票发行的注册制改革成为当下社会各界激烈讨论的话题。2014年12月, 对保荐代表人的行政审批取消, 证监会随之声明此举是为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保荐人制度, 并不意味着我国保荐制度的取消, 针对保荐人对证券发行全阶段监管提供更有力支持, 进而推动我国证券发行注册制的改革步伐。有鉴于此, 我们有必要探讨发行注册制之下如何完善我国保荐人法律制度, 为我国证券市场的平稳运行保驾护航, 提供有效的法律支持。

一、保荐人制度基本问题

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最大限度地减少创业板市场上的风险, 伦敦证券交易所于1995年首次开始使用保荐人制度。许多国家先后效仿英国确立此制度, 在美国和我国香港地区更是发展成为独具当地金融市场特色的一项制度。能够为公司的上市申请提供援助与推荐, 而且承诺在企业上市后的一定时期内, 为投资者的信息披露等后续相关市场行为进行担保的具有国家法律认可资格的证券公司就是我们所说的保荐人, 它是我国保荐人制度的核心主体。

保荐人的制度价值主要体现在: 为了更好的保障投资者的利益对各种风险进行管理控制, 为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在证券市场, 创业板市场的投资风险相对较高, 保荐人制度在源头上减少风险, 将更安全可靠的证券及其相关产品提供给二级市场, 因此从证券发行审核的过程来看, 保荐人当之无愧的被称为证券市场的“第一看门人”。在证券市场上, 保荐人制度又作为其中发挥作用的中介机构之一, 因此也要承担起特殊的职责, 为了有效地保护投资者的权益, 必须要履行较为专业的职责来降低创业板市场中可能产生的市场风险。在另一个方面, 保荐人还要担负起将公司尽快成为一个规范运作的合格上市公司, 负责协助完善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 这样将有助于使投资者的积极性激发起来, 一定程度上稳定了资本市场, 有助于经济长期发展。

二、完善我国保荐人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证券市场上陆续发生的问题事件, 引发广大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信誉产生质疑, 同时对于保荐人履行自身职责不满。因不能够尽到勤勉职责, 懈怠履行持续督导责任等问题, 保荐代表人被中国证监会约见谈话。

( 一) 保荐人的职责过重

保荐人主要负责拟上市公司的推荐、协助审核、信息披露以及后期的监督管理等。保荐人要求要涉猎金融证券领域, 还要具备财务会计、管理法律等相关知识, 专业化程度要求较高。但目前我国保荐人具备上述能力的从业人员少之又少。保荐代表人的实战能力并不能满足保荐工作的实际需要。比如说江苏的琼花事件, 保荐人的工作出现失误, 将原因归结为法律制度, 称不了解国债的交易规则与程序。这让所谓的保荐人“一条龙”式的服务遭到质疑, 保荐人担负如此之繁重的职责, 只能将精力和时间用在重要的工作中, 而不能对其他方面的工作做到全面了解, 所以保荐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对其他方面不了解的现象, 失误也是在所难免的。

( 二) 保荐人与其他证券市场主体间职责界限不合理

对于保荐人的职责并没有详细明确规定: 第一, 对保荐人和保荐机构没有明确区分职责范围。就法律义务来说, 保荐人与保荐代机构是负有同样的责任义务; 而就法律地位来看, 两者却是不平等的, 保荐机构的地位明显高于保荐人。第二, 保荐人和中介机构间职责不清。对于拟上市公司提供的上市申请材料, 资产评估机构、事务所等专业性机构并不需要承担连带责任或是对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只需出示证明就可。而对于保荐人的责任却做出了明确规定, 笼统地归责于保荐机构无疑过分加重了保荐方的职责; 第三, 发行人与保荐人之间的职责也常常存在交叉地带。对拟上市发行公司的披露行为进行监督管理, 保证向市场和投资者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是保荐人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责任, 然而在实践工作中, 发行人和保荐人所能获取到的信息量是不对等的, 保荐人处于信息缺失的一方。

从最初的审批制到核准制是我国证券发行体制上的一次质变, 更经历了逐步摸索的改进, 而且成绩斐然。然而任重道远, 中国证券市场新兴加转轨的特征使得发行制度将继续求新求变, 以期能够更加适应中国实体经济的需要, 适应融资方的需求。不过可以预期的是, 中国发行审核体制适应国情的完善与改革, 是更加注重细节、落实发行人、中介机构责任的自我完善过程, 也必将为我国发行审核制度向注册制的转变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三、我国注册制改革下保荐人法律制度的完善建议

( 一) 建立上市公司保荐人风险救济制度

基金管理机构有权从中提取保荐人的基金来弥补投资者的损失, 当以下情况出现时: ( 1) 保荐人没有遵循相关的资本证券市场法规并对投资者造成巨大损失时; ( 2) 保荐人在为拟上市公司提供保荐服务时触犯到创业板市场规则或是证交所的其他规则, 经监管部门认证后, 确实对投资者造成了巨大损失时。为加快保荐人制度完善的步伐, 我们要参考英国、香港地区的保荐人制度, 将我国的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尤其是保荐人责任体系。保荐人制度的健全完善一方面能够使证券市场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使资本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进而为民营企业提供更便捷的融资平台;另一方面可以更好的为上市公司提供服务, 提高公司形象, 增强投资者信心。

根据银行存款准备金制度, 保荐人风险基金规定: 保荐人必须按一定比例的保荐费用或是一定数额资金存入风险基金账户, 保荐人拥有该基金的最终所有权, 而基金的经营管理由监管部门负责或是制定的其他机构。管理机构只有在保荐人因行为不当使得其他中介机构或主体蒙受经济损失时, 才可以从基金中划拨资金弥补其他机构的损失, 这种风险基金极大的降低了投资者的投资风险, 维护投资者的利益。此外, 证监会还可以为保荐人的保荐工作购买保险, 使保险公司为保荐人提供担保或者其他保荐人为其进行担保, 建立保荐人保险制度。这种保险制度将保荐人的风险进行分担, 提高了风险应对能力和补偿能力, 可以更好的维护投资者利益。

( 二) 统一我国保荐人行政、民事、刑事法律责任制度结构

刑、民、行政责任是一个完整责任体系必备的三方。然而我国当前的保荐人在实际的责任处罚中, 只重视行政处罚而忽略了保荐人应承担的刑事责任。责任追究机制失效, 最终导致保荐人制度有名无实, 不能维护证券市场秩序。行政责任是我国保荐人法律制度体系中的主要责任。为体现处罚效力, 对保荐人敲醒警钟, 坚决杜绝不法行为的发生, 就需要加大处罚力度, 而不是进行无关痛痒的处罚。

民事责任的建立和完善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保荐人之所以敢于与发行人勾结, 相互包庇, 是受利益驱使。对保荐人不当得利的行为进行严惩, 增大保荐人的民事责任处罚,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保荐人与发行人相互勾结的可能。对保荐代表人和保荐人进行了行政处罚或是刑事处罚后, 才能继续追究他们的民事责任。这样的前置程序可以防止诉讼权的滥用, 在我国从事民事诉讼审判的法官水平有限的情况下, 前置程序可以减少民事诉讼, 降低法院工作量。

至于保荐人的刑事责任的建立, 是保证今后我国证券市场繁荣稳定发展所必须的。香港地区已经开始着手在保荐人责任方面正式引入刑事责任的处罚方式, 香港证监会试图通过对公司条例和职业操守准则的调整来明确保荐人的刑事责任, 希望通过适当改革并强化对保荐人的监管机制, 达到提升整体市场素质的目标。虽然仅仅是一个开拓性的尝试, 但这种打破保荐人以往责任体系模式的挑战, 对大陆地区保荐人制度的建立无疑是一个有益的参考。

摘要:在我国证券市场面临发行注册制改革的大背景之下, 进一步推动股票发行的注册制改革成为当下社会各界激烈讨论的话题。对保荐代表人的行政审批进行取消, 并不意味着我国保荐制度的取消, 而是能够更加深入提升我国保荐行业的整体活力。本文即围绕我国保荐人制度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 针对新形势下如何完善我国保荐人相关法律制度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保荐人制度,证券监管,完善,法律制度

参考文献

[1] 注册制改革.创投行业迎来发展黄金期[N].科技日报, 2014-12

[2] 赵月若雪.取消保代资格审核铺路注册制改革[N].中国经济时报, 2014-11-27.

上一篇:“线性代数”多元化教学研究下一篇:“计算机二维动画制作”课程任务驱动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