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关系词汇

2024-05-01

巴以关系词汇(精选3篇)

篇1:巴以关系词汇

 Israeli-Palestinian Conflicts

 assassination 暗杀

body bomb 人体炸弹

 bodyguard 保镖

Camp David 戴维营

cease-fire 停火,停火协议

claim responsibility for...宣称对某事负责

compromise 妥协

condemn 谴责

cordon off 布置警戒线戒严

crackdown 取缔、制裁、镇压

cripple 使受伤致残, 严重损坏或削弱, 使陷于瘫痪

cyberterrorism 网络恐怖主义

deadlock 僵局

defiance 反抗;蔑视,藐视,挑战

denounce 指责,谴责

disillusion 醒悟

eliminate 根除

escalate 使(战争)逐步升级

Fateh, Fatah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简称“法塔赫”)

funeral procession 送葬行列

Gaza Strip 加沙地带

gunfire 炮火

Ha’aretz 以色列《国土报》

Hamas 伊斯兰抵抗运动(简称“哈马斯”)

Haram al-Sharif 高贵的避难所(耶路撒冷中心地带一个清真寺)hardliner(主张)强硬路线者,强硬派

helicopter 直升机

Hezbollah 黎巴嫩真主党

hierarchy 统治集团

house arrest 软禁

intifada(巴勒斯坦人在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的)起义,暴动Islamic Resistance Movement 伊斯兰抵抗运动

Israel Labour Party 以色列工党

Israeli-Palestinian conflict 巴以冲突

Israel 以色列

Jerusalem 耶路撒冷

Jew 犹太人

jihad 圣战(伊斯兰圣战组织)

lash out 攻击,猛烈抨击

last-resort 最后的手段

law of the fist 拳头逻辑

Lebanon 黎巴嫩

life imprisonment 无期徒刑

martyrdom 殉难;殉教

mass-murderer在 人群中制造爆炸案的凶手

 mastermind 幕后操纵者

 Mosque 清真寺

 Muslim Brotherhood 穆斯林兄弟

 Occupied Territories 被占领土

 offer up 贡献

 Oslo agreement 奥斯陆协议

 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zation(PLO)巴勒斯坦解放组织

 Palestine National Authority 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

 Palestine 巴勒斯坦

 pave the way to 为…铺平道路,为…创造条件

 peace process 和平进程

 quadriplegic 四肢瘫痪的人

 quavering 颤抖的 respond to 对 …作出的回应

 revenge 报仇

 road map 中东和平路线图

 settlements 定居点

Six Day War 六日战争

 spiritual leader 精神领袖

 suicide attacks 自杀性袭击

 suicide bombers 自杀性炸弹

 suicide bombing 自杀性爆炸

 targeted assassination 定点暗杀

 targeted elimination 定点清除

 Tel Aviv 特拉维夫

 Temple Mount 圣殿山

 the al-Aqsa Martyrs Brigades 阿克萨烈士旅

 the Arab world 阿拉伯国家

 the Likud Party 利库德集团

 the refugee camp 难民营

 to chant the support 高呼支持的口号

 trade-off 交易

 truce 休战

 uncompromising 不妥协的,强硬的 veto否决

 West Bank 约旦河西岸

 Yom Kippur 犹太人的赎罪日

 戴维营/Camp David System 戴维营协议)(1978年9月,埃、以、美三方在美国的戴维营达成和解协议,也就是“戴维营协议”,戴维营也因此出名。2000年夏天,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以色列总理巴拉克和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又一次聚首戴维营,希望能达成类似的历史性协议,却以失败告终。)

 Gaza Strip 加沙地带

(也称加沙走廊。1967年,以色列和埃及间的“六日战争”爆发,以色列从埃及手中把地中海海岸这块人口密集的狭长地带夺走。现在,,加沙地带周围住有100万人,其中大约有6500名犹太人,但他们却控制了加沙地带30%的土地。)

 Hamas

伊斯兰抵抗运动组织(简称“哈马斯”)(哈马斯是一个宗教性、政治性的组织,主张暴力斗争,是巴勒斯坦地区最大的反以伊斯兰军事组织。他们渴望以暴力手段结束以色列对巴勒斯坦领土的控制,建立一个巴勒斯坦国。)

 Occupied Territories

 被占领土(指约旦河西岸地区和加沙地带。这两个地区是以色列从约旦和埃及手里抢来的。此外还包括耶路撒冷东部和旧城在内的地方,这些地区在“六日战争”时被以色列接管,随后被吞并为以色列领土。)

 Oslo agreement

 奥斯陆协议(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以色列方面经过多轮艰苦谈判而达成的和平协议纲领,1993年9月在美国白宫草坪由阿拉法特和以色列前总理拉宾共同签署。)

 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zation(PLO)

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阿拉法特领导的政治和军事组织。其下属的“法塔赫”是巴解组织最大的军事组织,而法塔赫旗下又有多个不同的小组。) Palestine National Authority

 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巴勒斯坦领土的临时政府,由阿拉法特领导。由于以色列方面不承认巴勒斯坦国,他们在称呼这个词时经常把National给省略掉。)

 Yom Kippur 犹太人的赎罪日(这一天,以色列全国,包括军队在内都会休息一天,颂经祷告。)

 巴以关系关键人物:

 Yasser Arafat 亚西尔.阿拉法特(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前主席)

 Hassan Nasrallah 哈桑.纳斯拉拉赫(黎巴嫩真主党负责人)

 Ismail Haneya 伊斯梅尔.哈尼亚(巴勒斯坦总理;哈马斯领导人)

 Sheikh Ahmed Yassin 艾哈迈德.亚辛(哈马斯精神领袖)

 Khaled Mashaal 哈立德.马沙尔(哈马斯政治局领导人)

 Abdel-Aziz al-Rantissi 阿卜杜尔.阿齐兹.兰提斯(哈马斯加沙地带领导人)

 Ehud Olmert 埃胡德.奥尔默特(以色列总理)

 Ariel Sharon 阿里尔.沙龙(以色列前总理)

 Ehud Barak 埃胡德.巴拉克(以色列前总理)

 Benjamin Netanyahu 本杰明.内塔尼亚胡(以色列前总理)

篇2:巴以关系:乍暖还寒

三年来最大规模武装冲突

据分析,此次冲突是由以色列主动挑起的,究其原因,首先,以色列想通过打击加沙地带与伊朗有密切关系的武装派别,发泄其打击伊朗计划受挫的“怨气”。以色列一直试图拉美国一起向伊朗动武,前不久以色列外长利伯曼、国防部长巴拉克和总理内塔尼亚胡等政府要员分别访问华盛顿,结果都碰了一鼻子灰,美国强调应先政治解决伊朗核问题,并禁止以色列单方面向伊朗动武。

其次,以色列故意炸死巴勒斯坦武装组织“人民抵抗委员会”下属军事派别“萨拉赫丁旅”总书记祖海尔·盖斯,引来对方密集的火箭弹和炮弹反击,进而侦察包括杰哈德、哈马斯在内的加沙武装组织的武器装备情况,以及以色列导弹防御体系的有效性。去年,以色列在南部沙漠城市贝尔谢巴和海滨城市阿什凯隆部署了三套“铁穹”系统。通过这次冲突,以色列很好地检验了“铁穹”系统的性能,据称,在对方发来的200多枚火箭弹和炮弹中,“铁穹”拦截了其中的四分之一强。效果还行,但不尽如人意。以色列防长巴拉克在3月13日巴以停火后,宣布将在两至三周内部署第四套“铁穹”火箭弹拦截系统,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强化防控系统。

至于双方能迅速达成停火协议,一是因为埃及积极斡旋,二是因为以色列已达到了预定的目的,没必要再打下去,三则是因为在加沙占主导地位的哈马斯这一次并不是主力,哈马斯的态度影响了冲在前面的“人民抵抗委员会”,其后巴以“干戈又起”,则是伊朗因素在起作用,因为伊朗并不想让加沙消停。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加沙的停火与交火,是埃及与伊朗博弈角力和暗中拉锯的体现。

巴以关系“不死不活”

自阿拉伯大变剧之后,巴以关系可以说一直处于不死不活的状态,双方有过接触,但接触后就又没了下文。今年伊始,双方在约旦安曼举行直接谈判,是双方中断谈判16个月后的首次会谈,更重要的是,这次会谈是巴以在阿拉伯发生大动荡后的第一次谈判,格外引人瞩目。尽管约旦外交部发言人称此次会谈是“一次切实的努力”,但巴以均不认为这标志着巴以和谈的重启,而且都不寄予厚望。

那巴以双方为何愿意坐下来进行直接谈判呢?有中东媒体指出,实际上其中有着复杂的背景以及各方不同的战略考量。首先,巴以双方坐下来谈判,是外部积极促和的结果。自巴以谈判中断后,中东问题有关四方一直致力于恢复这一谈判。其次,从以色列的角度看,阿拉伯局势骤变以来,其战略处境日益尴尬和艰难,埃及不但不再像穆巴拉克时代那样成为以色列的盟友,反而还在酝酿与以色列中断关系。埃及媒体近日报道说,埃及穆斯林兄弟会领导人称,将在全国举行公投,就是否取消与以色列签署的和平条约征寻国人意见。若果真如此,以色列将陷入更大的被动之中。因此,寻求战略突破,是以色列的当务之急。第三,阿拉伯国家局势的大变革、大分化、大组合,严重冲击着巴勒斯坦问题,一向被视为中东问题核心的巴勒斯坦问题不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对此,巴勒斯坦《新生活报》指出:“巴勒斯坦问题正在阿拉伯革命和动荡的洪流中一点点变得边缘化,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巴勒斯坦问题不被重视,我们事业的公正、和平解决就变得更加渺茫和遥遥无期。”出于被边缘化的担心,巴勒斯坦也急于在巴以关系上有所动作。

巴林《中间报》日前撰文指出,巴以双方似乎都在利用对方,以使自己摆脱被动、孤立和被边缘化的境地,正因如此,双方更在乎坐下来会谈本身,而对谈判能否取得进展并不抱希望,如果抱希望,结果就是失望,因为双方的底线十分悬殊,立场更是迥异,尤其是在犹太人定居点、巴勒斯坦建国、边界划分等一些关键而敏感的问题上,更是如此。

同时,巴以双方都面临着强大的内部压力,使问题更加复杂。以色列近日频频宣布新建犹太人定居点,这既是以色列既定的“国策”,也是内塔尼亚胡政府在强大的内部和右翼势力压力下做出的妥协。而在巴勒斯坦内部,“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等组织强烈要求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抵制安曼会谈,称以色列“旨在分裂巴勒斯坦的内部团结,对巴勒斯坦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甚至在阿拉伯大变局冲击下正在酝酿走温和路线的哈马斯,也呼吁法塔赫不再参加与以色列的谈判,在搞好内部事务后再一致对外。

位于开罗的巴勒斯坦研究中心主任易卜拉欣告诉笔者,安曼谈判本身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久陷僵局的巴以谈判。他说,今后约旦的作用可能会上升,约旦配合西方促进巴以谈判,主要是为了缓和国内要求民主改革及要求改善民生的压力。

两大激进组织走向联合?

近期,位于加沙的哈马斯领导人哈尼亚对外宣布,哈马斯呼吁其组织与杰哈德“融为一体”。同一天,杰哈德领导人穆罕默德·辛迪也表示说,杰哈德欢迎和支持哈马斯的这一建议。这一消息犹如一颗炸弹,在中东地区激起强烈反响。分析人士认为,这是一件事关巴勒斯坦内部政坛变化的大事,其影响和意义都非同寻常,不但将改变巴勒斯坦政坛格局,而且会波及巴以关系走向及地区局势的发展等。

哈马斯和杰哈德分属巴勒斯坦两个比较激进的派别,两派虽然都对以色列展开斗争,但双方往来较少,现在突然要构筑一个联合体,难免使人感到惊讶。对此,埃及未来研究中心主任、巴以问题研究专家萨迪克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哈马斯在成立之初,其宗旨是为巴勒斯坦人提供帮助和支持,为伤残人士和有需要的家庭提供服务,后来逐渐转变为对抗以色列的伊斯兰抵抗组织。杰哈德则一直是以武装对抗以色列为目标的。这两个组织之间本没有过多的直接联系。另一方面,哈马斯与法塔赫之间一直存在分歧,以前法塔赫控制着拉姆安拉,而哈马斯控制着加沙地区,后来哈马斯通过选举上台,但两者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现在哈马斯寻求与杰哈德联合,就是想获得更多的支持。因此,萨迪克认为,这两个组织合二为一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在谈到这件事情将带来何影响时,萨迪克表示,巴勒斯坦去年向联合国安理会提交成为联合国会员的申请,但是未获成功。哈马斯与法塔赫的不合导致巴勒斯坦整体力量被削弱是一个重要原因。而且,在巴勒斯坦当局与以色列谈判时,以色列也借此做文章,认为哈马斯政权并不能代表全体的巴勒斯坦人民,因此巴勒斯坦当局在谈判中总是处于劣势。哈马斯寻求与杰哈德联合,目的是增强巴勒斯坦整体的力量。萨迪克认为,哈马斯和杰哈德联合后,如果能相互协调、共同对抗以色列、为解放巴勒斯坦而努力的话,就有助于解决巴以问题,增强巴勒斯坦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给以色列方面施压,也会推动联合国安理会出台和实施巴勒斯坦问题的相关措施。

不过,一些中东媒体认为,哈马斯眼下正处于转型期,如果与杰哈德联手,对其形象并没有太大的好处,因为杰哈德是一个比哈马斯还要激进的组织。这样一来,哈马斯与巴勒斯坦温和派别法塔赫的关系将会受到影响,进而会影响巴勒斯坦与以色列的谈判进程,甚至会波及中东地区激进和温和力量的此消彼长。

篇3:他昏迷后,巴以已非昔日的巴以

他昏迷数周后,巴勒斯坦伊斯兰组织哈马斯赢得选举并控制了加沙地带,与竞争对手法塔赫决裂。两年后,哈马斯发起火箭弹袭击,以色列对加沙发起22天的军事进攻,致使1200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国际舆论一片哗然。2009年,内塔尼亚胡领导的前进党政府取代利库德集团,成为执政党。巴以和谈的前景,至今仍是一片迷雾。人们都知道,沙龙的去世不会对巴以局势产生太多直接影响。但当这位似乎属于上个世纪的人物再次出现在人们视线中,他还是一如既往地激起了人们无法掩饰的爱与恨。

美国副总统拜登将沙龙描述为“不屈不挠的推土机,维护人民的安全是他绝不动摇的使命”。而在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看来,“这片土地上的巨人”沙龙“大胆、非正统、坚强”,同时也“热心、幽默、迷人而充满激情”。

在希伯来语中,阿里埃勒的意思是“上帝的狮子”。在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看来,这位同时代表了以色列“美丽和丑陋两副面孔”的最后一位建国英雄,如今终于来到了上帝身边。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承认,巴勒斯坦人、阿拉伯人甚至以色列人,都永远不会忘记和原谅沙龙的过错,但就算有再多缺点,他至少拥有以色列年轻一代领导人所鲜有的信誉、权威和合法性,这一点,谁都无法取代。

“今晚,我们将记住他的伟大,将争议留待后日讨论。”以经济部长纳夫塔利·贝内特告诉《洛杉矶时报》。对沙龙自己而言,离开也许是种解脱。担任总理时,这位独自住在耶路撒冷官邸的政客总是抓住一切机会,回到农场看望逝去的亲人。如今,与亡妻合葬,也许正是他多年风雨疲累之后的最终愿望。

“他走了,当他决定离开之时。”沙龙的儿子吉拉德如是说。

(据《青年参考》高珮莙/文)

上一篇:乡派出所副所长典型材料下一篇:icu主治医师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