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简介

2024-04-11

列子简介(通用10篇)

篇1:列子简介

列子,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郑国人。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相传是战国前期的道家,郑国人,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今本《列子》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来看,可能是晋人所作,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成的,晋张湛注释并作序。

《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列御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详,大体是春秋战国时代。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等八篇,每一篇均有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其中有我们较为熟悉的“愚公移山”、“亡呋者”、“歧路亡羊”等。

《列子》里面的先秦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中不乏有教益的.作品。如《列子学射》(《列子·说符》)、《纪昌学射》(《列子·汤问》)和《薛谭学讴》(《列子·汤问》)三个故事分别告诉我们:在学习上,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真正的本领是从勤学苦练中得来的;知识技能是没有尽头的,不能只学到一点就满足了。又如《承蜩犹掇》(《列子·黄帝》)告诉我们,曲背老人捕蝉的如神技艺源于他的勤学苦练;还有情节更离奇的《妻不识夫》(《列子·汤问》)说明一个人是可以移心易性的。

篇2:列子简介

但他穷得非常有骨气。当郑国大官员派人给他送来粮食时,他坚决地辞而不受。

列子的来历:列子也称列御寇,或称列圄寇,是战国时早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述列子是郑国人,他居住在郑国四十年,无人知其是何人。《汉书》作者认为他生活的年代早於庄子,因此《庄子》书中记载了很多关於他的传说 。

修道:列子之学,本於黄帝、老子为宗。相传他曾向关尹子问道,拜壶丘子为师,後来又先後师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得到他们的真传,而友伯昏无人。修道九年之後,他就能御风而行。《述异记》中说,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风而游八荒,立秋日就反归“风穴”,风至则草木皆生,去则草木皆落。《吕氏春秋》说:“子列子贵虚”。他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列子穷而面有饥色,但拒绝郑国暴虐的执政者子阳馈赠的粮食。其弟子严恢问之曰:“所有闻道者为富乎? ”列子曰:“桀纣唯轻道而重利是亡!”他认为应摆脱人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

篇3:列子简介

一、《列子》寓言的教益性

《列子·汤问》篇论述契合、掌握道的方法,一篇之中一连讲了十五个恢诡奇谲的故事就是为了打破读者的认识局限,其中“愚公移山”讲述年老力弱的愚公不畏艰难,矢志不渝移山感动了上苍的故事,从晋人张湛的注解可知愚公移山寓言原意是告诫人们不要“期功于旦夕”[1],而应像愚公那样“忘怀以造事,无心而为功”[1],这才是顺道,而这则寓言流传下来原意发生了变化,人们更多是感叹愚公坚定移山的意志,单看这个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的寓言,还可以读出人定胜天的意味来。在当今社会,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将这个故事用来教育孩子执着奋斗、排除万难、坚定不移。《汤问》篇中作为顺道象征的“愚公移山”之后,紧接着就是违道象征的“夸父追日”,夸父之所以失败在于他“恃能以求胜”[1]。流传下来的夸父追日寓言故事却一改《列子》中对夸父的否定,赞美夸父与自然抗争的英雄气概,称颂他为后人造福的精神。还有“薛谭学讴”讲薛谭向秦青学唱歌,自以为全部学会就要离开,秦青为其践行唱歌,歌声美妙,“声振林木,响遏行云”[4],薛谭羞愧要求继续学习。《列子》用此寓言原意在于说明不可固执于一己之见,而单看这个寓言却有学无止境的寓意;还有“纪昌学射”寓言有持之以恒的寓意;两小儿辩日的寓言,今人多赞扬孔子对待未知事物的态度,从中得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5]的启示。除了《汤问》的寓言之外,《天瑞》篇“杞人忧天”的故事有教导人乐观处事之意。《说符》篇歧路亡羊的寓言告诫人们要专一,坚持正确的道路;牛缺遇盗之戒的寓言则说明了要灵活对待问题……

《列子》寓言具有教益性的还有很多,它们有的来自于对神话的改编,恢诡妙谲,令人倾心;有的来自于民间传说,经列子改编,焕发出耀眼的艺术魅力,令人信服。它们讲学习技巧,讲生活经验,读者读到这些寓言,总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启发。

二、《列子》接受史中的儒学化特征

《列子》中极具教益性的寓言多寓意积极进取、坚毅奋斗,与儒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相契合。如愚公移山之矢志不渝,纪昌学射之持之以恒,薛谭学讴之学无止境分别和《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5]《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7]《荀子·劝学》“学不可以已。”[8]的思想相似。正是由于《列子》的这种特征,《列子》的接受史上不少对《列子》的注解、化用和摘录都呈现一种儒学化倾向,如唐代卢重玄注解《列子》,强调道德修养、礼乐教化的重要性;魏征等人编著《群书治要》,选录《列子》中《天瑞》、《汤问》、《力命》、《说符》中的部分内容辑成七段,这七段文字全部属于“断章取义”,带有明显的重教化、重贤德、重忠信的儒家思想色彩;另外一些诗歌中对《列子》寓言的化用也呈现出儒家思想倾向,如杜甫《送长孙九侍御赴武威判官》“西极柱亦倾,如何正穹昊。”[9]化用《列子》中共工氏怒触不周山的寓言,表达边境未宁,望力为匡救之意;韩愈在其《幽怀》中“我歌君子行,视古犹视今。”[10]化用《杨朱》中杨朱答孙梦阳语,将“视古犹视今”看做是一种君子品行,明显带有儒家崇尚君子人格的色彩;还有宋代秦观《读列子》诗中“谁谓不能决,孔丘乃真知。”[11]称赞《两小儿辩日》中孔子是智者,显然秦观对此寓言是做出儒家倾向解读而后化用于诗中。

结语:

《列子》的寓言无论是其塑造的人物形象还是生活哲学,都能给人以精神上的启发,极具教益性。《列子》虽然是道家作品,但其中很多具有教益性的寓言抽离单看与儒家的一些思想契合,这也是《列子》历朝历代的注解、引用等读者接受状况有一部分呈现儒学化特征的原因。从文学接受的角度看,《列子》寓言的思想意义有大量溢出道家的部分,对个人成长极具意义,这也给当今中小学课本的选编带来一定的启示。

参考文献

[1][2][3]杨伯峻《列子集释》[M].中华书局2012年第154页.

[4]严北溟、严捷撰《列子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05页.

[5][6]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4年第19,95页.

[7]杨伯峻《孟子译注》[M].中华书局2005年第17页.

[8]清·王先谦《荀子集解》[M].中华书局2012年第1页.

[9]清·钱谦益《钱注杜诗》[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1页.

[10]清·方世举《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M].中华书局,2012年第55页.

篇4:列子简介

关键词:杨朱;列子;养生观;二义乖背

中图分类号:B2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133-03

列子的思想应与老子的思想一脉相承,主张清静无为,顺应自然。而杨朱之学是先秦哲学体系和衍变中由老子到列子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但因对《列子·杨朱篇》中文字上的误读与认识上的偏颇,杨朱思想被后人误解,认为杨朱是纵恣肉欲的养生观,列子是清静虚无的养生观,即《列子·杨朱篇》与《列子》全书存在“二义乖背”。

历史上持此观点的典型代表如汉刘向在《上〈列子〉书》中写道:“至於《力命》篇,一推分命(为玄学清谈);《杨子》之篇,唯贵放逸。二义乖背,不似一家之书。”[1]晚清国学大师陈三立的《读列子》说:“吾读列子。恣睢诞肆过庄周;然其词隽,其义于狭,非庄子伦比。篇中数称杨朱,既为杨朱篇,又终使一趣,不殊杨朱贵身任生之旨,其诸杨朱之徒为之欤?”[2]晚清另一著名国学大师顾实也在《汉书艺文志讲疏》中说:“全性保真者,谓守清静,离情欲。淮南子原道训高注云:‘出生道谓去清静也;入死道谓匿情欲也可证。而《列子·杨朱篇》乃一意纵恣肉欲,仰企桀、纣若弗及,直是为恶近刑,岂不大相刺谬哉?此篇尤当出湛(张湛)臆造,非有本已。”[3]如上所述,他们都认为杨朱篇的言论与列子相违背,甚至怀疑不是出自一家之手。陈三立认为是出自杨朱的徒弟,顾实则认为是张湛臆造。在国内,持此观点的至今仍为主流。德国的鲍吾刚在《中国人的幸福观》一书中说杨朱毫不犹豫地站在了那些“恶棍”的一边[4]。代表当今学术界主流的詹福瑞教授,也曾发文认为杨朱是贵身纵欲的厚生派[5]。也有学者认为杨朱与列子同属一家。如唐朝卢重玄在《冲虚至德真经四解》中写道:“管仲功名人耳,管仲小器哉。列子因才高之人以极其奢欲之志,令有道者知其失焉。”[6]他认为杨朱篇中的晏平仲问养生于管夷吾,并不是要人们学他们的恣情纵欲,而是让有道之人知道他们的言行是失道的,不要效仿。因此说明杨朱不是什么享乐主义厚生派,与列子养生观是一致的。复旦大学教授严北冥在《列子译注》一书中,则对刘向的“二义乖背和张湛的叩其二端,使万物自求其中”进行否定,他认为两篇旨意之间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7],只是他在书中并没有对此进行详尽阐述。

基于以上两种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杨朱之学与列子思想“二义乖背”主要是对《列子·杨朱篇》误读而形成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杨朱本人及其思想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列子·杨朱篇》进行通篇阐析,从整体上把握《列子·杨朱篇》的真实含义,从而正本清源,还以杨朱之学的本来面目。

一、根据杨朱其人与言行来论证杨朱之学与老子思想的相关性

杨朱,又称杨子、阳生或阳子居,道家学者,战国初期魏国人。有关杨朱的事迹在《庄子·应帝王篇》、《庄子·寓言篇》及《列子·黄帝篇》中有具体的记载。在《列子·黄帝篇》与《庄子·寓言篇》中杨朱问道老子,这两段对话的文字内容是几乎完全一致,所不同的是《列子·黄帝篇》是以杨朱称呼,而《庄子·寓言篇》则以阳子居称呼,因列子早于庄子,所以《庄子》中的“阳子居”就是“杨朱”,这也是杨朱又称杨子、阳生或阳子居的主要依据。

在《列子·黄帝篇》与《庄子·寓言篇》中描述了杨朱见老子的情景:“杨朱(阳子居)南之沛,老聃西游于秦,邀于郊,至于梁而遇老子。老子中道仰天而叹曰:‘始以汝为可教,今不可也。阳子居不答。至舍,进盥漱巾栉,脱屦户外,膝行而前曰:‘向者弟子欲请夫子,夫子行不闲,是以不敢。今闲矣,请问其过。老子曰:‘而睢睢盱盱,而谁与居?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阳子居蹴然变容曰:‘敬闻命矣!其往也,舍者迎将。其家公执席,妻执巾栉,舍者避席,炀者避灶。其反也,舍者与之争席矣。”这里,老子指出了杨朱道行的不足在于威权跋扈之貌,人将畏难而疏远。老子说,正真洁白的人,好像含垢受辱;德行充足,好像有所不足,意在放开自我,达到忘我的境界。杨朱受到老子的点拨,知道自己的不足在于执着自己的有道与修为,故而显现自居傲慢,这与老子的“无为无我”境界还有差距。之后,他在回旅店的时候就已经放下了自我,不自居,不自是。于是,旅舍的客人与他同抢位子坐,这和与他刚到旅店时客人都来迎接、给他让座、替他拿毛巾等已是明显不同。可见,此时杨朱已改过自新,达到老子无为境界了。

在《庄子·应帝王篇》中还记载了杨朱(阳子居)向老子问道的情形:“阳子居见老聃曰:‘有人於此,响疾强梁,物彻疏明,学道不倦,如是者可比明王乎?老聃曰:‘是於圣人也,胥易技系,劳形怵心者也。且曰虎豹之文来田,猨狙之便来藉,如是者,可比明王乎?阳予居蹴然曰:‘敢问明王之治?老聃曰:‘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於无有者也。”这是杨朱(即阳子)问道老子的对话。杨朱问:“一个辩理透彻,行事努力精进,学道孜孜不倦的人,可以与明王比吗?”老子说:“与圣人比起来,这种人在知识上没有定见,肢体上受到束缚,落得形体劳累、心神不安罢了。又有如虎豹因身上花纹,招来猎人;猿猴因行动敏捷,被套上绳索。象这样的人,能与明王相比吗?”杨朱再问:“那么明王是怎样治理的呢?”老子说:“明王治理天下,功盖天下而好像与自己无关,教化普施万物,而百姓不觉得有所依赖。拥有一切不能描述,使万物可以自得而喜;立足于神妙不测的地位,遨游于虚空无有之境。”此次杨朱问道老子,老子认为杨朱辩理透彻,行事努力精进,学道孜孜不倦,是有为与执着的做法。“道”应是自然而然的,并不是用心追求所得;圣人的境界应该是“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于功而不居,有道者功成而不居,时时忘我无我”。这样才能避免人为的祸患,能精神自由地遨游于天地之间。

经过两次问道老子,杨朱得到启发,他的修为应该已达到老子无为忘我的境地了。因此,杨朱与老子的养生观应具有一致性,不可能是“二义乖背”。

二、根据《列子·杨朱篇》寓言论证杨朱之学与《列子》全书思想的一致性

第一则寓言是杨朱最著名的“名实”之论。文中杨朱认为人们之所以追逐名声,是“为富,为贵,为子孙”,因此,人们不顾“名乃苦其身,燋其心”,甚至宁愿为名而死。然而,杨朱认为:“实无名,名无实。名者,伪而已矣”他说无实的人是没有名声的,有名声的人并没有真实所在,名声这东西实际上是虚伪的。他揭示了名声的本质是虚妄不实,可悲的是普天下的人们都没能逃过名声这个虚妄的东西,以至于心甘情愿为之而死。

第二则寓言中杨朱论述了怎样在苦短人生里获得至乐。他说:“百年,寿之大齐;得百年者千无一焉。”就算有人能活上百岁,他孩童与衰老糊涂的时间,几乎占去了人生的一半。再去掉夜间睡眠和白天休息的时间,又几乎占去了一半。加上疾病痛苦、失意忧愁,又几乎占去了一半。估计剩下的十多年中,舒适自得、没有丝毫顾虑的时间,没有其中的一半。那么人生在世又为了什么呢?有什么快乐呢?难道是为了“美厚、声色、虚誉?”“顺耳目之观听,惜身意之是非?”这样不是白白丧失了最高的至乐?杨朱所说的至乐,指的是“不为名所劝,从性而游”,而不是什么恣口欲,纵耳目,逐虚名,论是非。名誉先后、年命多少,真正快乐的人是不去思量的。

第三则寓言中杨朱教我们如何直面生死。不论贤愚、贵贱,不论十年百年,都总归要死亡腐烂与消亡,结局都一样。那么,在这么短暂的人生中,我们有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人生?他说“且趣当生”,此“趣”是什么乐趣呢?当然不是前面所讲的恣纵声色之趣,而是顺从本性,顺应自然之趣,即上述所指的至乐。

第四则寓言中杨朱提醒我们人死亡的种种原因。伯夷和展季之死,是因为过于顾惜清白和正直的名声;原宪是贫穷致死;子贡是经商劳累致死。我们该怎样快乐地度过短暂的人生呢?杨朱说:“可在乐生,可在逸身。故善乐生者不窭,善逸身者不殖。”他告诉我们正确的办法是使生活快乐,使身体安逸,善于使生活快乐的人不会贫穷,善于使身体安逸的人不去经商。

第八则寓言是杨朱对待生死的态度,既然“生非贵之所能存,身非爱之所能厚”,生命是“理无不死”,那么对生死的态度就应该是“无不废,无不任”。也就是对于死亡,要顺其自然,不挂在心上。

在第九则寓言中,杨朱说:“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于是,后人仅凭杨朱的“不损一毫欲天下”而纷纷责难杨朱,显然是没有仔细研读领会禽子这句话的含义,就给杨朱扣上“个人主义”的帽子,这种治学态度是不负责任的。道家的修行者必须经过“无为”才能达到“无不为”。从表面上看起来他们修行过程中不问世事好像是最自私的,其实不然,因为他们没有自己,行为才符合自然规律。这种修行者所谓“自私”的境界和我们平常人的“自私”有着不同的含义。因此,我们在评论杨朱的境界时,不能草率断言,更不能以讹传讹。

第十一则寓言,杨朱见梁王,言治天下如运诸掌。但梁王说杨朱你自己妻妾都管不好,3亩大的菜园都除不净草,怎可说治理天下如同在手掌上玩东西一样容易!杨朱说:“吞舟之鱼不游枝流,鸿鹄高飞不集汗池。何则?其极远也。”他还说:“将治大者不治细,成大功者不成小,此之谓矣。”《庄子·天道篇》记载,士成绮见老子,见其居所“鼠壤有余蔬”,这正是老子成大事不必拘小事的最好例证。再说杨朱曾自比吞舟之鱼和高飞鸿鹄,志向是多么高远,岂是凡俗小器所能度量。

第十二则寓言是杨朱论永恒,他说:“伏羲已来三十余万岁,贤愚、好丑、成败、是非,无不消灭,但迟速之间耳。”自伏羲以来时间已过30万年,贤人与愚人,好人与坏人,成功的事情与失败的事情,对的事情与错的事情,没有不消失的,只是早晚快慢不同罢了。这些都不是永恒的,并不值得我们追求。只有《列子·天瑞篇》所言的万物本质——道,才是我们要去体悟与寻求的真实与永恒。

第十三则寓言中杨朱阐述了人的形体与智慧的本质。杨朱说:“任智而不恃力。故智之所贵,存我为贵。”是运用智慧而不依仗力量,所以智慧是可贵的。那么人怎样才能算得上有智慧呢?杨朱说:“身非我有也,既生,不得不全之。”

第十四则寓言中杨朱阐述了人之所以失道的原因。他说:“生民之不得休息,为四事故:一为寿,二为名,三为位,四为货。”人之所以失道是因为追求名利地位与寿命。但实际上,“制命在内”,控制生命的力量在于自身之内,即在十三则寓言中所言,人人生而有道,道就在人身之内,那些顺应自然的人,天下是没有敌手的。但如果人们追求错误的东西,如追求名利地位这些身外之物,那么就失去了自然之道。

第十五则寓言,杨朱进一步阐述了障碍道的原因是贪婪的本性。他说:“丰屋,美服,厚味,姣色,有此四者,何求于外?有此而求外者,无厌之性。”人的错误在于无休止贪恋外物,还有所谓的忠诚与仗义,其本质也是“忠不足以安君,适足以危身;义不足以刊物,适足以害生”。再加上名声对自心的苦累,正是这些使人们失道甚至失去性命。

杨朱在以上十一则寓言中阐释的是其在《列子》中清静无为养生观的诠释和发挥。杨朱告诉我们,人生的至乐的是寻求控制自身生命力量的东西,而它就在自身之内。《列子·天瑞篇》也说明了道是人人生而自有的东西,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可是为什么人们却失去了而找不到它呢?杨朱说是我们追求虚无的名声、纠结于各种是非、执着于狭隘的无知见解、执着于忠义与清白、追求财色的结果,这些都是铐在心灵上的枷锁。那些睿智的人,透过这些表相看到了本真,不再去孜孜追求外物,不以外物来残害本性。但也不刻意拋弃,而是顺应自然,在虚默无为中成就自己,与不生不化共存。

分析《列子》全书,开篇《列子·天瑞篇》,首先阐述了什么是“道”,揭示了“道与生者”的关系,强调了道的本质在于“虚默无为”;在《列子·黄帝篇》、《列子·周穆王篇》、《列子·仲尼篇》、《列子·汤问篇》中,活生生地展示了至道人的各种作为;《列子·杨朱篇》十五则寓言阐述的是什么是“道”、“失道”的原因和六种“失道”的言行。结合杨朱本人的学道经历及其养生观,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杨朱的养生观与老子、列子的养生观是一致的,并不存在“二义乖背”。杨朱被扣上“享乐主义”、“纵恣肉欲”、“个人主义”、“贵身厚生派”的帽子,甚至说杨朱毫不犹豫地站在了那些恶棍的一边,那都是人们对《杨朱篇》的误读和断章取义造成的。

参考文献:

〔1〕〔2〕〔3〕应涵.虚静人生——列子寓言梦道[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8.

〔4〕(德)鲍吾刚.中国人的幸福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5〕詹福瑞.庄子与<列子>生命观异同论[M].哲学研究,2005,(3).

〔6〕高守元集.道藏冲虚至德真经四解第15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7〕严北溟,严捷.严捷撰列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篇5:《列子》教学实录

1知识与技能:认识七个二类字,学会四个一类字。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薛谭学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列子》的大致内容,了解列子其人。能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内容,感悟其中的寓意。

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内容,感悟其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借助注释,理解并说出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查找《列子》相关资料,找《列子》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故事,读一读。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方法:读中感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列子》相关资料。

二、读古文,感受寓意:

(一)、读课题《薛谭学讴》,你读懂了什么?薛谭学习唱歌。

(二)、出示小组合作学习提纲: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讲《薛谭学讴》的故事。

(三)小组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1.扫清难读的字:讴遂弗止郊衢响遏行云

2.结合书下注释,理解这篇短文的大意。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把秦青的本领全部学完,自己就以为统统都会了,便打算向老师先辞回家。秦青没有阻拦他,并在城外的大路旁给他设酒饯行。席间,秦青轻轻地击着拍子,唱了一支十分悲壮的曲子,歌声把树林都震响了,使天上飘动着的彩云也停住不动了。薛谭听了,便连忙向老师谢罪请求回去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再也不敢说学成回家的话。

3.感受人物形象,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说明】

这则寓言告诫人们,读书、学习浅尝辄止的人,不可能有大成就。学识技艺,是永远没有穷尽的.

这里也给我们以启示:一方面可以说恰当的正面教育可收到很好的效果。道理是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当反过来用它来指导学生实际时,就应具体化、形象化,教师的引导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针对往往容易产生自满的同学,这样的导向往往能使其看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使其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让其真正懂得如何做到全面发展。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言传身教”。

三、教师小结:

“薛谭学讴”全文的重心是刻画人物秦青和薛谭,颂扬秦青的“视徒如子”和薛谭的“知错则改”的好品质。秦青对待学生,宽容大度、仁爱和善,作者用最简洁、洗练的词字成功塑造出教师秦青的高大形象。这个故事说明了学习必须虚心、持之以恒、不能骄傲自满、半途而废。

四、作业:

1、把其中一篇读给家长听,并能用自己的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2、结合这两则寓言故事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薛谭学讴

《列子》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响遏行云

学无止境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解题设疑:

1、今天我们学习《纪昌学射》。

2、齐读课题。

3、谁愿意对说一说对“纪昌学射”这则寓言文题的理解?

(纪昌学习射箭。)

4、学习这则寓言,你都想知道什么问题?

(纪昌跟谁学习射箭?是怎样学习的?学习怎么样?……)

5、老师把大家的问题整理了一下,是不是这样几个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带着大家设计的问题来学习本课。

二、请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自己试读课文

师:大家读了课文,从朗读的角度你觉得读文言文与读现代文有什么不同?(课文不太好读。)

三、下面老师出示一些文中不太好读的语句,我们来练习读一读。(在读中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

(1)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

(2)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

(3)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

(4)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望之。

(5)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竿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

四、请三名同学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五、研讨第一个问题:纪昌跟谁学习射箭?

1、读“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板书:学射于飞卫

2、读了这句话,你有没有什么疑问?

(飞卫是谁?为什么用了一个“又”,不用不可以吗?)

3、这些问题在文中写没写?哪里写了?

4、请同学读第一自然段。

5、学习理解“弟子……其师。”

6、学习理解“甘蝇……鸟下。”

7、学习了这一段,你想到了哪此词语?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弟子不必不如师,名师出高徒,神箭手……)

8、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带赞美的语气来读第一段)

六、研讨第二个问题:“飞卫”这位高师是怎么教纪昌学习射箭的?

板书:先学不瞬(眨眼),亚学视(看)

读“飞卫”说的两段话。——抓住语言来写

七、研讨第三个问题:

纪昌是怎样学习的?学习得怎么样?

1、怎样学习“不瞬”的?

(1)读句子——“纪昌归……以目承牵挺。”

(2)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2、学得怎样?

(1)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

(2)指导朗读。

3、怎样学习“视”的?

(1)读句子——“昌以牦……南面望之。”

(2)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从纪昌学“不瞬”与“视”中看出什么?

(非常刻苦,克服困难,想尽办法。)

4、学得怎样?(作者用4句话写他学得怎样?)

(1)读句子“旬日之间……”“三年之后……”“以睹余物……”

“乃以燕角……不绝。”

(2)由纪昌学习的结果,你又想到了哪些词语?

(3)用自己的话讲《纪昌学射》的故事和你从中受到的启示。

八、作业: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学射于飞卫

纪昌学射 先学不瞬

亚学视

第三、四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1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2过程与方法:学习一段一段地复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字、词古今含义不同是学习本文的难点。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感悟,相机引导

课时安排: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并且学习这个生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他们到底在辩论什么呢?

三、读通课文

1、试读,将读不准的字画下来。

2、指名分小节读,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读破的语句。

3、学生齐读。

四、精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思考他们在辩论什么问题?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地方,然后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练习朗读课文。

3、组织交流。结合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点拨。

4、背诵课文,复述故事。

第四课时

一、指导学法,精读课文:

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纪昌学射》的?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

二、研读课文,自学理解:

1.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2.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三、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其:为:也:

如:此:乎:始出:

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

(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四、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假如你是孔子,当然你是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会对这两个小孩说些什么?现在我们就来表演《新两小儿辩日》。

3、四人一小组,分角色练习创造性表演。

4、组织交流,一小组表演,其他同学做评委。

5.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五、作业:

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

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篇6:《列子》.

泸南中学 鲁长兵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懂得寓言的特点及两则寓言包含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表演的形式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才不会出现无根据的或不必要的担忧;②认识事物要注重本质,不能只注重现象。

二、学习重难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寓意,进而拓展延伸。

三、学习准备:布置预习,确定学生表演,提出服装、语言等要求。

四、学习活动过程:

活动一:表演杞人忧天

活动目的.: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课文内容及寓意

活动时间:10分钟

活动步骤:

1、由一个同学旁白,介绍杞人与劝导者出场。

2、杞人穿看黑色衣服出场,劝导者穿着鲜艳的衣服戴着眼镜出场。

3、杞人哀声叹气,担心天会坠落,地会塌陷,寝食不安;劝导者满脸笑容,乐观开朗。

4、杞人与劝导者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对话,或忠实于原文,或对原文进行改编,表演整个过程。

5、全体学生根据杞人与劝导者的对话理解课文内容及包含寓意。

活动二:表演《扬布打狗》

活动目的: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理解课文及寓意

活动方法:表演

活动时间:10分钟

活动过程:

1、由一位同学根据课文提供的材料,介绍有关事项:如扬布及其那条狗,可用“从前……”

2、三个同学出场:杨朱神态自然,在一旁看书,若无其事,狗在一旁观看杨布衣服,摇尾讨好,杨布穿着白衣服出行,与兄杨朱打招呼,抚摩其物出去。

3、两分钟后,杨布穿着黑衣服慌慌张张地从门外进来,默不出声,其狗迎上前去乱叫,惊拢了杨朱,杨布正要打其狗,杨朱阻止杨布,并说明理由:假使你的狗白看出去,黑看进来你也许也不会认得呀!

4、学生从表演中理解课文和寓意。

五、自我测评:

1、老师提出重点词理解:如“崩坠”、“废寝食”、“衣素衣”、“吠之”等检查学生理解课文程度。

2、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两则寓言,并谈谈他们各有什么寓意。

3、解释加点词语。

①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者。

②伸呼吸,中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③,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

④素衣而出

⑤扑矣, 子亦犹是也

⑥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4、口语交际,谈谈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口头表达)。

六、学习资源链接:

1、《列子》

www.daozaixian.net/mingdao/liezi.htm

2、《杞人忧天》

www.chs.edu.sg/~honyp/4b/4b11/chinese.htm

3、《买椟还珠》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 为木兰之柜, 熏以桂, 椒, 缀以珠玉, 饰以玫瑰, 辑以翡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备注:此设计为活动方案,意在通过活动学习课文,达到乐学目的,并非教学的全部,欠妥之处望同仁赐教。)

[1]

篇7:列子经典语录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自己的身体无处可藏,因而睡不着觉,吃不下饭。又有一个担忧那个怕天塌地陷之人的人,于是前去向他解释,说:“天是气的积聚,无处没有气。就像你弯腰挺身、呼气吸气,整天在天空中生活,为什么要担忧它崩塌下来呢?”那人说:“天果真是气的积聚,那日月星辰不会掉下来吗?”向他解释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积聚起来的气中有光辉的物体,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那人说:“地陷下去怎么办呢?”解释的人说:“地是土块的积聚,充满了四方空间,无处没有土块。就像你停走踩踏,整天在地上生活,为什么要担忧它陷裂下去呢?”那人放下心来,十分高兴;那个为他担心的人也放下心来。长庐子听说后笑着说:“虹霓呀,云雾呀,风雨呀,四季呀,这些是气在天上积聚而形成的。山岳呀,河海呀,金石呀,火木呀,这些是物质在地上积聚而形成的。知道它们是气的积聚,是土块的积聚,难以观测,难以认识。担忧它会崩陷,确实离正确的认识太远;说它不会崩陷,也是不正确的。天地不可能不毁坏,最终总会毁坏的。遇到它毁坏时,怎么能不担忧呢?”列子听到后,笑着说:“说天地会毁坏的意见是荒谬的,说天地不会毁坏的意见也是荒谬的。毁坏与不毁坏,是我们不可能知道的事情。即使这样,毁坏是一种可能,不毁坏也是一种可能,所以出生不知道死亡,死亡不知道出生;来不知道去,去不知道来。毁坏与不毁坏,我为什么要放在心上呢?”

尹生学道

列子拜老商氏为师,以伯高子为友,把两人的所有本领都学到了手,然后乘风而归。尹生听说了,便来跟列子学习,并和列子住到一起,好几个门都下回去看望家人。他趁列子闲暇时,请求学习他的法术,往返十次,列子十次都没有告诉他。尹生有些生气,请求离开,列子也不表态。尹生回家了。几个月后,尹生心不死,又去跟列子学习。列子问:“你为什么来去这么频繁呢?”尹生说:“以前我向您请教,您不告诉我,本来有些怨恨您。现在又不恨您了,所以又来了。”列子说:“过去我以为你通达事理,现在你的无知竟到了如此程度吗?坐下!我打算把我在老师那里学习的情况告诉你。自从我拜老商氏为师、以伯高子为友,三年之内,心中不敢计较是与非,嘴上不敢谈论利与害,然后才得到老师斜着眼睛看我一下罢了。又在两年之内,心中(比学道前)更多地计较是与非,嘴上更多地谈论利与害,然后老师才开始放松脸面对我笑了笑。又在两年之内,我顺从心灵去计较,反而觉得没有什么是与非;顺从口舌去谈论,反而觉得没有什么利与害;老师这才叫我和他坐在一块席子上。又在两年之内,我放纵心灵去计较,放纵口舌去谈论,但所计较与谈论的`也不知道是我的是非利害呢,也不知道是别人的是非利害呢;并且也不知道老商氏是我的老师,伯高子是我的朋友;这时身内身外都忘得一干二净了。从此以后,眼睛就像耳朵一样,耳朵就像鼻子一样,鼻子就像嘴一样,没有什么区别了。心灵凝聚,形体消失,骨肉全部融化了;感觉不到身体依靠着什么,两脚踩着什么,随风飘游四方,就像树叶与干燥的皮壳一样。竟然不知道是风驾驭着我呢,还是我驾驭着风啊!现在你在老师的门下,还不到一个时辰,便怨恨了好几次。你的一片肤体也不会被元气所接受,你的一根肢节也不会被大地所容纳。脚踏虚空,驾驭风云,又怎么能办得到呢?”尹生非常惭愧,好长时间不敢大声出气,也不敢再说什么。

列子射箭

列御寇为伯昏无人表演射箭。他拉满了弓弦,把装满水的杯子放在拿弓的手的肘上,然后射出箭去,一箭连着一箭,前一箭刚射出,后一箭已拉满弦。在这个时候,他全身贯注,像木偶一样一动也不动。 伯昏无人说:“你这是有心的射箭,而不是无心的射箭。如果我和你登上高山,走在摇晃的岩石上,面临着万丈深渊,你还能射吗?”

于是伯昏无人便领他登上高山,走在摇晃的岩石上。当临近万丈深渊时,他背对着深渊往后退,双脚已有三分之二悬空了,才拱手作揖,请列御寇上来。列御寇早已吓得趴倒在地,汗水流到了脚后跟。伯昏无人说:“道术最高的人,朝上能看到青天,往下能潜入黄泉,他遨游八方,精神和真气都不会改变,现在你全身发抖,心中十分恐惧,你的这种心理也太糟糕了!”

津人操舟

颜回问孔子说:“我曾坐船渡过像酒壶一样陡的深渊,渡船的船夫掌船十分神妙。我问他:?掌船可以学吗??他说:?可以。能游泳的人可以教会,善于游泳的人不需要学习自己就会。至于那些能在深水中潜泳的人,即使从未见过船,拿起舵也能掌船。?我问他原因,他不告诉我。请问这怎么讲呢?”

篇8:《列子》二则习题2

二、1.《列子》相传是战国 所著。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杞人()崩坠()躇步()衣缁()吠()3.读课文,分别写出这两则寓言的寓意。杞人忧天: 杨布打狗: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者(废寝食:)⑵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奈何:)⑶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积块:)⑷衣素衣而出(衣(前一个):)⑸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扑:)⑹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使:)

5.杨布出了一趟门,回家后,他家的狗却不认识他了,这是为什么?

6.译句:

⑴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⑵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

⑶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

⑷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

⑸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7.晓之者开导杞国人的话是否合乎科学?你如何评价?

8.“杞人忧天”已成为妇孺皆知的成语寓言故事,请再写一个寓言成语故事,说说其寓意。

二、综合训练

(一)虎求百兽而食之。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9.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 ⑴天帝使我长百兽(长:)⑵吾为子先行(为:)⑶虎求百兽而食之(求:)⑷虎不知兽畏己而走(走:)

10.在原文中给这则寓言划分层次。

11.这则寓言故事比喻什么?将这则故事总结成一个成语。

12.标出下列句子的节奏。⑴今子食我,是逆天命也。⑵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13.译句:

⑴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

?br>

(二)楚有祠(祠,祭祀)者,赐其舍人(舍人,贵族达官家里的门客)卮(卮,古代一种盛酒的器皿)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1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且:)⑵为蛇足者,终亡其酒(亡:)15.翻译: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16.用一句话写出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

17.这个故事可用一个成语概括:。拓展应用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习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客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遭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①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取材于 杨士奇《游东山记》)注:①丘:坟墓。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延余两人坐

延:邀请 B.道士不能胜

胜:取胜 C.窍而吹之

窍:钻孔 D.而乐无加乎此

加:超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不内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B.草木之葩烂然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C.皆欲取而难于言

觉今是而昨非

D.乐其无已乎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

B.隐溪乐观旷达,怡情山水,喜欢结交朋友,虽然年事已高,对生死却很淡然。C.原本立恭提议该为这次出游写篇游记,可是因为一些原因,作者一直未能写作这篇游记,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

D.文章主要记述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感伤。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及课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①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3分)②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2分)③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2分)

三、《列子二则》答案

篇9:《列子》伪书说述评

《列子》伪书说述评

历代陈陈相因的“伪书说”已经成为研究<列子>的严重障碍.“伪书说”不少,但实际上,这些“伪书说”有几个因循的.关节性问题.而在这些问题上历代的“伪书说”在态度和方法上却存在诸多缺陷.我们应该用正确的态度来对待“伪书说”和<列子>.

作 者:管宗昌 GUAN Zong-chang  作者单位:大连民族学院,文法学院,辽宁,大连,116605 刊 名: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CIENT BOOKS COLLATION AND STUDIES 年,卷(期):2006 “”(5) 分类号:B223.2 关键词:伪书说   态度   方法  

篇10:课文《列子》教案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根据注释和辅助资料理解词句意思,分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3.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

一、预习检查

⒈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和字形。

善哉【zāi】 峨峨【é】 兮【xī】 卒逢【cù】

援琴【uán】 舍琴【shě】 辄穷其趣【zhé】

⒉掌握下列加点词语的词义。

善鼓琴:擅长 。 卒:同“猝”,突然。

援琴:拿,拿过来。 舍琴:放下。

善哉:好。 逃声:使逃脱。

3.作者简介。

列子,名列御寇,或称列圄寇、列圉寇(今河南郑州市人),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列子的活动时期应该是约于战国早中期间,与郑繻公同时,晚于孔子而早于庄子。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均已失传。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都选自此书隽永味长,发人深思。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荣辱不惊。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以致面黄肌瘦。有人劝郑国执政子阳资助列子,以搏个好士之名,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他再三致谢,却不肯收受实物。妻子埋怨说:我听说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现在我却常常挨饿。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着对妻子说: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给我。以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御寇得以安然无恙。

4.背景介绍

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春秋时著名的琴师,擅弹古琴(是琴不是筝),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武汉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历史上记载俞伯牙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荡荡乎若流水。”两人就成了至交。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身不再鼓琴。

二、课文导入

音乐导入: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导入。学生听完后,畅谈感受—— 师:听完这首古筝曲后,你从这动听的音乐中感受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 师:有谁知道这首曲子的由来呢?

三、教学步骤

1.朗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学生朗读课文:全班齐读、举手朗读。

2.疏通文意,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内容。

明确:逐句疏通,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义,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竞相解答,教师帮助(视情况提问重点词句,并板书重点词句),学生在书上或导学案上作好记录,以便积累。

3.结合注释及工具书完成翻译。

4.提问:“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

明确:“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5.提问:从文中得出一个什么成语?

明确:高山流水(觅知音)

四、拓展延伸

1.读《伯牙绝弦》的有关文字,思考问题:

【甲】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乙】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

(1)提问: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再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明确:略。

(2)提问: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

明确:高山流水多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乐曲高雅精妙。

2.展示两人千古传诵的诗篇: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五、布置作业

上一篇:实施素质教育轻松迎战高考下一篇:热火朝天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