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代简介

2024-04-10

哈代简介(精选7篇)

篇1:哈代简介

哈代

姓名:哈代

出生年月:1840年-1928年

国籍:英国

哈代是英国作家,其自幼生于农村,曾做过建筑师的助手。父亲从事建筑业,很喜欢音乐,对他有一定的影响。优秀代表作为创作于1891年的长篇小说《德伯家的苔丝》。描绘贫苦的农家姑娘苔丝,刚踏上社会就遭到侮辱。他不断忍受着人们的歧视,在接二连三地遇到打击之后,终于忍无可忍,亲手杀死了仇人,后被法庭判处了绞刑。作者怀着对主人公的惋惜和同情,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虚伪道德,抨击了不公正的法律。《无名的裘德》也是一部色彩鲜明的社会批判小说。描写一个有才华的青年,虽有雄心壮志,终于被资产阶级的道德、法律所扼杀。他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还有《卡斯特桥市长》等。

篇2:哈代简介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作家哈代的长篇小说,是“威塞克斯系列”中的一部。

小说讲述了女主人公苔丝生于一个贫苦小贩家庭,父母要她到一个富老太婆家去攀亲戚,结果她被少爷亚历克诱奸,后来她与牧师的儿子克莱尔恋爱并订婚,在新婚之夜她把昔日的不幸向丈夫坦白,却没能得到原谅,两人分居,丈夫去了巴西,几年后,苔丝再次与亚历克相遇,后者纠缠她,这时候她因家境窘迫不得不与仇人同居,不久克莱尔从国外回来,向妻子表示悔恨自己以往的冷酷无情,在这种情况下,苔丝痛苦地觉得是亚历克·德伯使她第二次失去了安吉尔便愤怒地将他杀死。最后她被捕并被处以绞刑。

哈代在小说的副标题中称女主人公为“一个纯洁的女人”,公开地向维多利亚时代虚伪的社会道德挑战。

篇3:深沉的爱者——从哈代的诗看哈代

哈代有着丰富深邃的思想, 他的思想镌刻在他的诗中, 令读者深深为之感动。他忧伤、悲观, 又时而乐观、欢快。他有一颗仁爱之心, 他对人类和一切生物都充满了爱, 他在《辩解》一诗中, 写到“不管未来怎样, 我们都要用仁爱把世上的生灵 (包括会说话的或不会说话的) 痛苦降到最低点”, 基于对人类深切的爱痛恨战争。他在诗中谴责战争, 揭露上帝, 同情弱者, 引起普遍民众的共鸣。哈代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爱和同情, 抨击损害人际之爱的种种罪恶。

在哈代的许多诗歌中有种挥之不去的悲观情绪。当时的英国, 早期孕育的各种危机开始激化和表面化, 人在命运面前显得无能为力。哈代为人民的处境感到深深的忧虑, 所以哈代的“悲”不是无病呻吟, 而是对时代和社会充满忧患, 是对人世间苦难相通的深沉的博爱之心。他苦苦的思索怎样去改善人们的生存方式, 走出困境。他寄希望于未来, 认为未来是有希望的。所以哈代的诗并不都是猛烈的风暴和阴沉的夜晚, 还有欢乐的色彩和希望的灵光。请看他的《希望之歌》:

啊, 甜美的明天

从今后

再不会有

这忧伤。

那么, 让我们借来希望,

人世间

将会撒满灿烂的阳光,

阴沉的灰暗哪能阻挡;

这闪耀的阳光;

去吧, 灰暗的忧伤?

这首诗无疑给正处于黑暗中的人民以光明的慰籍。哈代用悲观的眼光看待世界, 可他并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 他相信希望, 相信未来, 因为生活并不总是阴暗的, 它也有光明的出现。人们喜欢哈代的诗, 因为都渴望光明。哈代的诗能给人们以鼓励, 激发人们生活的热情。

作为一个诗人, 他必然有着极其丰富的情感, 敏感的内心, 和超脱凡俗的观察力。写夫妇之爱, 很少有人能超越他。他的第一位妻子叫爱玛, 是他青年时期的热恋, 尽管中间一度有隔膜, 但在她去世之后, 哈代仍思念不已, 写了悼诗多首, 可见妻子在他心目中的地位非同寻常。他把思念写在了一部诗歌总集《旧焰余烬》中。其中有一首《散步》:

散步

今天我又一次登上小山,

登临的方式没什么改变;

放眼把四周环顾,

景致我依旧谙熟。

仍无人结伴同行:

可是有什么不同?

唯有回家时看到屋子空荡,

内心隐约涌起的寂寞惆怅。

在诗中, 哈代丧妻的哀伤和对妻子的怀念可见一斑。这里既无传统挽诗中的歌功颂德, 亦无丧亲者的捶胸顿足, 痛苦流涕。整首诗, 节奏舒缓, 叙述娓娓道来, 不管妻子是身体健康, 还是卧病在床;不管美丽依旧, 还是容颜已衰, 只要她活着, 他就有精神依托。然而, 妻子的去世改变了这一切。诗歌并没有直接了当地说自己现在是多么的孤独, 多么的想念妻子, 但是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孤独寂寥的感觉。正所谓“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 弦断有谁听?

正因为对人类和生活的热爱, 哈代痛恨战争。一八九九年, 英国发动战争侵略南非, 他愤然写了《离别》一诗。请看《离别》这首诗的译文:

送别的乐声慢慢消逝

战舰乘风破浪去远征——

在苍茫的天际留下渐渐变小的形影——

此时连显眼的红色烟囱也黯然失神,

到处是一片离别的气氛,

伴随着战士上船沉重的脚步声,

仿佛是人们不断地在问:

“啊, 好斗的条顿人、斯拉夫人、盖尔人,

难道你们为了怒气冲冲地争论,

就用人的生命——

作为手里玩弄的木偶那样打个不停?

他号召全世界人民反对侵略战争。哈代虽然未能看到战争的根源, 可贵的是他却洞察到统治阶级利用“爱国主义”煽动战争, 战争让人们拿生命赌输赢, 人类和家庭都成为战争的牺牲品。他认为, 人民应从各国统治者宣扬的狭隘的爱国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他提倡国际主义精神。一九二三年, 哈代在给英国著名小说家高尔斯华绥的信中写道:“国与国之间交流思想是拯救世界的唯一途径。……”

他不止在一首诗中抨击战争, 揭露战争的惨酷和对人民生活的破坏乃至毁灭。《华冷西恩》一诗, 通过一个在战役中受伤、失去听觉的老兵控诉战争的残酷。这个丧失听觉的老兵发出无可奈何的哀叹:“如今不管是朋友的声音还是敌人的声音, 我都听不见了。”

哈代热爱人类‚热爱生活, 但对生活中的种种丑陋, 他却毫不留情地予以批判和揭露。《喂, 你在掘我的墓吗》用辛辣的笔调, 讽刺了世态炎凉和人情的淡薄:

“那么, 是谁在掘我的墓?

说——因为我猜不到。”

噢, 是我, 我亲爱的女主人,

你的小狗, 仍住在附近

我真希望来这儿没打扰你的安息?”

“啊, 是的, 你在掘我的坟…

为什么这个念头没有闪过我的脑际

把一颗真诚的心抛至脑后

在人类中, 我们可曾找到那种情感能比得上狗的忠诚!

“女主人, 我掘坟墓

是为了埋一根骨头, 以防

我在这附近饿了

当我每天小跑时。

我很抱歉, 我早已忘记

这是你的安息之地。”

连狗, 这代表忠诚的动物都不会想起主人, 是一件多么具有讽刺意味的事情。这首诗通过展现一个特定的情景 (挖坟) , 以一问一答的对话形式, 揭示了世态的炎凉。死亡本是一件令人悲伤的事情, 而死后无论是昔日的情人、亲戚还是朋友都统统忘记, 毫无怀念和忧伤。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反讽的手法, 达到一个意想不到的讽刺效果。

而《贵妇人》对上层人物穷奢极欲的生活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哈代的诗, 表现出对穷人的爱和同情, 及对王公贵族和富人的厌恶。这首诗的最后一节写道:

宗教只适用于温顺的人;

它一周六天在圣经里生存。

唯有礼拜日在室内游荡,

星期一还不到它早已逃亡,

年轻时管他什么十诫那一套,

如今考虑它为时尚早,

忧伤死亡这些事谈起来高雅,

何必去管它。

哈代受到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 认为上帝是人创造的神话, 必须抛弃。上帝丝毫不能救民于水火之中。哈代在诗中表达未来要靠人自己去创造。《人的悲叹》这首诗正表达了这一思想:

要道出真理, 要面对现实

要面对过去早就见过的事实:

生活的现实证明, 人类,

只能依靠自己的智慧,

人们团结互助,

情同手足

不期待那不可知的无处寻觅的援助。

在《运数》一诗中, 他有感于人类命运多舛, 对宗教进行了大胆的嘲讽。按基督教的说法, 上帝是仁爱慈悲的, 而哈代在诗中却设想出一位睚眦必报的上帝, 以世人之苦为自己之乐, 事实上连这样的上帝也不可待。人类命运的主宰者正如瞎眼的法官给人间漫撒痛苦却当成赐福。

哈代把他的爱镌刻在他的诗中, 深深的打动着读者。哈代认为人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生活, 以纯真的爱情、真诚的友谊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来充实短暂的人生。多少年过去了, 他的诗却总能激起人们心中爱的波澜。

参考文献

[1].王佐良:《英国史诗》,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篇4:徐志摩与托玛斯·哈代

哈代虽然被公认为英国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的长篇小说《还乡》《无名的裘德》,尤其代表作《苔丝》,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可在早期以及后期,他的诗作,却出色地表现出他“真纯的人生哲学”。正是这些诗作,最早吸引了中国诗人徐志摩,使他终生都将哈代当做“属于任何时代”的“英雄”崇拜着。

在徐志摩翻译的诗作中,数量最多的,似乎就是哈代的作品,达到了数十首。1923年11月10日的《小说月报》上,刊出了徐志摩最早翻译的两首哈代的诗作。其中一篇是《她的名字》:

“在一本诗人的书叶上/我画着她芳名的字形;/她像是光艳的思想的部分,/曾经灵感那歌吟者的欢欣。

如今我又翻着那张书叶,/诗歌里依旧闪耀着光彩,/但她的名字的鲜艳,却已随着过去的时光消淡。”

同年12月10日的《小说月报》上,又刊出徐志摩翻译的两首哈代诗作,其中《伤痕》一首,原作及译笔都十分凄美:

“我爬登了山顶,/回望西天的光景,/太阳在云彩里/宛似一个血殷的伤痕;

宛似我身上的伤痕,/知道的没有一个人,/因为我不曾袒露隐秘,/谁知这伤痕透过我的心!”

从时间看,徐志摩对哈代诗的兴趣,一直没有降温。1924年,他又先后翻译发表了四首哈代诗作;1925年3月的《语丝》杂志,又刊出他翻译的哈代诗作《在一家饭店》;1926年5月20日《晨报副刊·诗镌》中,刊出了《厌世的哈提(即哈代)》一文。为了印证自己的观点,徐志摩一口气翻译出数首哈代诗作:《一同等着》《疲倦的行路人》《一个悲观人坟上的刻字》……至此,有关翻译的介绍可以暂时告一段落。因为随后不久的当年夏天,徐志摩就奔赴欧洲,在英国学者,剑桥大学王家学院教授狄更生的介绍下,见到了他心仪的“英雄”——托玛斯·哈代。

在未见到哈代本人之前,徐志摩曾经根据一些文章的描述和一点想象,为哈代画了一张像:“如其你早几年,也许就是现在,到多切斯特的乡下,你或许碰到‘裘德’的作者,一个和善可亲的老者,穿着短裤便服,精神飒爽的,短短的脸面,短短的下颏,在街道上闲暇地走着,招呼着,答话着,你如其过去问他卫撒克士小说里的名胜,他就欣欣地从详指点讲解;回头他一扬手,已经跳上了他的自行车,按着车铃,向人丛里去了。”这是一个欣悦的快活形象。他的内心呢,徐志摩这样想象:“人类的情感与自然的景象是相联合的;在他的想象里,像在所有大艺术家的想象里,不仅伟大的史绩,就是眼前最琐小最暂忽的事实与印象,都有深奥的意义……从他那六十年不断的心灵生活里,——观察、考量、揣度、印证,——从他那六十年不懈不弛的真纯经验里,哈代,像春蚕吐丝制茧似的,抽绎他最微妙、最桀傲的音调,纺织他最缜密、最经久的诗歌——这是他献给我们可珍的礼物。”然而,这毕竟是想象,真实的哈代——这位文坛“英雄”,究竟是怎样一副模样?

为怕打扰,哈代在多切斯特郊区建立了一所名为马克斯门的住宅。一般情况,他是不见客的。所以,在此之前,徐志摩便请剑桥大学狄更生教授写了一封信。信上说徐志摩是哈代诗歌的中文译者,希望能够与哈代见面云云。当时,狄更生教授还对徐说:“老头儿(指哈代)精神真好,小心他带你到多切斯特树林里去走路,他就好像没有疲乏的时候。”狄更生与哈代是朋友,他大约“享受”过与哈代走路的疲乏待遇。

1926年7月的一天,天气格外地好。带上狄更生教授的介绍函,徐志摩从伦敦出发,前往多切斯特。下午三点多抵达。出站后,因为天气好,徐志摩打听到去马克斯门的方向,就欣快徒步向目的地进发。哈代的家门外边,是一片青碧的平壤,住宅上爬满了藤萝,是一个绿色的世界。园子里有一位工人在修剪花草,徐志摩上前询问。工人点点头,用手指指门,告诉他老人在家。徐志摩拉响了门铃。在宁静里,屋内的狗叫显得刺耳。一个戴着白纱抹头的年轻侍女出来开门。

听到徐志摩请求后,年轻女子说:“哈代先生在家”,随即就补了一句:“可你知道哈代先生‘永远’不见客的。”“慢着,”徐志摩赶紧说,“我这里有一封信,麻烦你给递进去。”也许这个侍女没有想到这位异国青年有这么大的面子,所以当她从屋里出来时,脸上堆着最俊俏的笑容。 “哈代先生愿意见你。先生,请进。”侍女提示,“你不怕狗吧?不过不要紧,我们梅雪(狗名)只叫,不咬人的。这儿客来得很少。”

徐志摩有些怕狗,随着侍女,战战兢兢地进了门。引着徐志摩走进客厅,侍女就出去了。哈代还没有来,徐志摩得以观察客厅的陈设:一面墙上,挂着一幅著名画家约翰·萨金特为哈代画的像;另一面墙上,是一张英国诗人雪莱的像。书架上,还明显摆着雪莱的大本集子。徐志摩觉得有些诧异:这老头儿怎么会这样喜欢雪莱?从文字到内容、形式看,他们两人的差距真够大的。徐志摩正想着,外面楼梯上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伴随的还有狗的铃铛声。

哈代推门进来了。老头儿真是矮。一刹那,徐志摩甚至觉得自己平望过去,几乎没有看到他。但老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毕竟真实地来到自己面前。徐志摩事先准备好满腔想表达崇拜的话还没来得及出口,哈代便一下子拉他坐下了。口里还连连说着“坐、坐”。接下也不容徐志摩开口(似乎来客的开场白他早已了然),就用急促的语调和有些干涩苍老的声音一连串地发问起来:“你是伦敦来的?”“狄更生是你的朋友?”“他还好吗?”“你在翻译我的诗?”“你怎么翻的?”“你们中国诗歌用不用韵?”显然,前面几句问话是不用答的,狄更生的信里已经介绍了相关情况。

nlc202309081753

对于最后一个问题,也是诗人的徐志摩回答得很妙:“我们(中国)从前只有有韵的散文,没有无韵的诗歌,可最近……”哈代一下子打断他,说不愿意听“最近”。哈代当然是赞成用韵的。他打了个比方:你投一块石头到湖心里去,一圈圈的水纹漾开了去,韵是波纹,少不得。哈代继续发挥说:“抒情诗是文学精华的精华,是颠不破的钻石。不论它多小,光彩是磨不灭的。我不重视我的小说,什么都没有比作一首好的小诗困难。”说话间,哈代引了莎士比亚的一句话:“告诉我什么培养了想象力。”还高兴地说:“为你的观察力干杯。”这句话,是本琼生说的,引在这里,表示出一种满意的自我欣赏。

哈代这些话,显然是对着这位年轻的中国翻译者说的,表达了自己对抒情诗的看法。徐志摩根据自己翻译哈代诗歌时的体会,告诉哈代:“我喜欢你的诗不仅因为它们结构严密如建筑,同时其中有思想的血脉在流走,是有机的整体。”这里,徐志摩用了“Organic”(有机的)这个词。对这位年轻翻译者的表述,哈代显得很满意。他重复着这个词:“yes,Organic,yes,Organic.”“诗必须是活的东西。”他还做了这样的生发:练习文字顶好学写诗;诗是文字的秘密。

在相互交谈间,徐志摩也在观察着这位自己心目中的“老英雄”。哈代的脸盘像是一个尖角向下的等边三角形,两颧似乎很宽;他的眼睛不大,但很深邃,不容易看出颜色和表情。如一般刊登的照相或画像中常见的,哈代极明显的标志是他嘴巴两边松松下坠的夹腮皮。他的头顶已经全秃,只两鬓略略有一些花白的头发。整体望去,他那皱纹龟驳的脸如一块苍老的岩石,“雷电的猛烈,风霜的侵凌,雨雪的剥蚀,苔藓的沾染,虫鸟的斑斓”,不尽的时间和空间变幻,都在这张脸上留下了明显的痕迹……

哈代仍在沉思。他回忆说:“三十年前有朋友约我去中国。朋友是位教士,叫莫尔德,他在中国生活了50年。他回来后,说英语时已经不熟悉了,得先想中文,然后再翻成英文。他对中国的情况十分了解。他约我去,可是太遥远,太不方便了。”大约听那位教士说到中国文字,哈代问徐志摩:“你们的文字是怎么回事?困难极了是不是?”哈代甚至说:“为什么你们不丢了它(中国文字)改用英文或法文,这不更方便吗?”这话叫徐志摩大吃一惊。他想,哈代可以说是一个通晓各种语言的天才诗人,竟然要我们丢掉使用了几千年的文字!实在不可思议。关系太重大了,徐志摩不由得与哈代辩难起来。哈代也许说得并不多么认真,所以相互讨论了几句,大师并没有过分坚持自己的看法。

因为徐志摩是由狄更生教授介绍,哈代问起来狄更生的近况。他感叹地说狄更生真是中国的朋友。在哈代的询问下,徐志摩谈到了自己游览的城市,以及各地风格各异的教堂。哈代早年学过建筑,听到这个话题,又产生了兴趣。徐志摩问:“你的小说里常常有建筑师,那里面有没有你自己的影子?”哈代回答说没有。想来也许应该有,不过哈代是无意识地将自己熟悉的状态带了进去,所以在他看来,明显的意识确实没有。

因为徐志摩到达时已是下午,谈话持续了将近一个小时,这就有些迟了。此时,哈代养的那只大狗好像懂事似的,跑过来趴在徐志摩身上喘喘地乱抓。哈代看看有些紧张狼狈的徐志摩,唤开了狗,说:“我们去园子里走走吧。”徐志摩明白,主人是要送客了。他心里想,费这么大的劲拜访一趟,总得留点纪念吧。他赶上哈代,表达了自己的请求。哈代回头,看见徐志摩手里拿有一部照相机,竟加快了步子。他说:“我不爱照相。有一次美国人来给我照相,给我找了很多麻烦。从此我便不让来客照相了。”像是知道来访者下一步的要求,哈代先封了口:“我也不给人签字,你知道吗?”一边说着,一边加快了步伐,似乎怕徐志摩强迫他似的。走到花圃边,哈代停下脚,大声说:“到这儿来,这儿有花,我来采两朵给你作纪念。好不好?”他采下一红一白两朵小花,送给徐志摩说:“你可以插在衣襟上。”他又催促般地说:“你现在去赶六点钟的车刚好。恕我不陪你了,再会,再会吧……”哈代老人扬了扬手,径直进门去了。

按世俗的想法,哈代真是吝啬,连茶也没请客人喝一杯。可当时的徐志摩,内心却充满了感激。能够有与英雄见面这样难得的机会,你还有什么不满足呢?哈代,在徐志摩看来,是达·芬奇、莎士比亚、歌德、拜伦这样一等人物,能见到他,就是幸运,你还在乎喝没喝一杯茶?回来的一路上,徐志摩一直在回想着,哈代,是自己心目中那么高远、明亮的形象,刚才那个秃头、弯背、屈腿的老头儿,就是他吗?真不可思议。

回国后不久,徐志摩又翻译了老诗人不久前写的一首诗:《哈代八十六岁诞日自述》,表达对这位伟人的敬慕。1928年元月,徐志摩认为应当活满100岁的哈代辞世。消息传来,徐志摩的心情可想而知。他立即以《汤麦士哈代》为题,写出一长篇纪念文字。在文章中,除去介绍了哈代逝世后英国隆重的悼念活动,还对哈代的各方面成就,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在这四年里我们先后失去了这时代的两个大哲人,法国的法郎士和英国的哈代。这不仅是文学界的损失,因为他俩,各自管领各人的星系,各自放射各人的光辉,分明是 19世纪末叶以来人类思想界的孪立的重镇,他们的生死是值得人们永久纪念的。我说‘人类’因为在思想与精神的境界里我们分不出民族与国度。……我们想念到他们,正如想念到创化一切的主宰,只觉得语言所能表现的赞美是多余的。我们只要在庄敬的沉默中体念他们无涯涘的恩情。他们是永恒的。天上的星……”

这篇溢满悲哀和性灵的文字,充分表达了徐志摩对哈代及哈代般英雄人物的景仰,阐释出自己与哈代精神的领会及契合;文字的灵动和丰满,无不显露出他掩抑不住的情怀。在遥远的东方,有这样一位仰慕者和领悟者,文学大师哈代,应该相当满足了。

除纪念文章之外,徐志摩又赶译出三首哈代的诗歌:《对月》《一个星期》《文亚峡》。前面两首与纪念文章一起,发表在1928年3月10日 《新月》杂志第1卷1期上;《文亚峡》(一首带有浓厚抒情色彩的叙事诗,计150多行)发表在1928年6月《现代评论》三周年纪念增刊上。这位崇拜者自己还以《哈代》为题,创作出一首纪念诗作。这一切,当然是徐志摩向哈代——心中的精神“英雄”所致的由衷敬礼。

并不以诗享有最高声誉的哈代,在中国诗人徐志摩那里,成了被翻译诗作最多的歌者;在世界上伟大的“英雄”人物中,被徐志摩以文章描述、介绍、纪念最多者,仍是哈代。从时间看,他们两人的会谈虽不足一个小时,可哈代的诗文以及他的整个人,却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杰出的诗人徐志摩。

当然,徐志摩属于文化伟人的仰慕者。可是,说他们有心灵相通之处,是毋庸置疑的。仰慕真正的“英雄”人物,无疑是向光明的接近,希望自己的心扉能被阳光照亮的天性所致;人类向善,追求智慧,这也许是最亲切、便当的方式。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抒情诗人。他的情怀,从其作品看,无疑受到哈代艺术——诗歌、小说的影响;就品格看,他也是单纯而明亮的,这也能从风格和情味上映现出哈代的影子。由此看去,文化的影响和交流,并不因为国度不同而稍减,不因文化的差异而受损。人类的优秀文化,就是在人类最基本的共通认知情形下建立的。这一点,在国家间仍存在冲突,而文化间相互交流越来越广泛、深入的今天,尤其值得留意。追述这段半个多世纪前文化人——哈代与徐志摩之间的交往,想传递的,当然就不仅仅是他们见面,翻译诗文作品本身了。

篇5:哈代名言名句

2、凡是个性强的人,都像行星一样,行动的时候,总把个人的气氛带了出来。——哈代

3、批评一个人的人格好坏,不但得看这个人已经作过的事,还得看他的目的和冲动;好坏的真正依据,不是已成事实的行为,却是未成事实的意向——哈代

4、一切有生之物,都有一种“寻求快乐的本性”,那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凡是血肉之躯都要受过它的支配,好像毫无办法的海草都要跟着潮水的涨落而摆动一般,这种力量不是议论社会道德的空洞文章所能管得了的。——哈代

5、永远不能复合的,往往不是那些在盛怒之下分开的情人,而是那些在友情的基础上分开的情人。——哈代

6、善辩的天赋是一种把智者仅仅思考的思想说出的才能。——哈代

7、回忆过去和展望将来的作法,会使过去成为伤感的同义语,使将来成为审慎的代名词。——哈代

8、金钱比起一分纯洁的良心来,又算什么呢?——哈代

9、人在意志力和斗争性方面的长处或短处,往往是导致他们成功或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哈代

10、人生里有价值的事,并不是人生的美丽,却是人生的酸苦。——哈代

11、二十岁的人,意志支配一切;三十岁时,机智支配一切;三十岁时,机智支配一切;四十岁时,判断支配一切——哈代

12、不能不考虑自己走的路是否合适,就不加思索地沿着这条路走下去,而应该考虑自己的才能和志趣,并按照这种才能和志趣改变自己的道路。——哈代

13、数学家通常是先通过直觉来发现一个定理;这个结果对于他首先是似然的,然后他再着手去制造一个证明。——哈代

14、忍耐——肉体的小心和道德的勇气的混合。——哈代

15、骄傲的人,往往通过骄傲来掩饰自己的卑怯。——哈代

编辑推荐:

哈代

篇6:哈代的名人名言

哈代的名人名言由大学网为你提供:

◆一个人总得慷慨一点,才配受人感谢,

◆骄傲的人,往往通过骄傲来掩饰自己的卑怯。

◆批评一个人的人格好坏,不但得看这个人已经作过的事,还得看他的目的和冲动;好坏的真正依据,不是已成事实的行为,却是未成事实的意向。

◆人生里有价值的事,并不是人生的美丽,却是人生的酸苦。

◆善辩的天赋是一种把智者仅仅思考的思想说出的才能。

◆一切有生之物,都有一种“寻求快乐的本性”,那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凡是血肉之躯都要受过它的支配,好像毫无办法的海草都要跟着潮水的涨落而摆动一般,这种力量不是议论社会道德的空洞文章所能管得了的。

◆忍耐——肉体的小心和道德的勇气的混合,

《哈代的`名人名言》()。

◆回忆过去和展望将来的作法,会使过去成为伤感的同义语,使将来成为审慎的代名词。

◆人在意志力和斗争性方面的长处或短处,往往是导致他们成功或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文学上,年轻人常常从担任法官开始他们的生涯,只有当智慧与经验到来时,他们才终于获得了受审的尊严。

◆不能不考虑自己走的路是否合适,就不加思索地沿着这条路走下去,而应该考虑自己的才能和志趣,并按照这种才能和志趣改变自己的道路。

◆永远不能复合的,往往不是那些在盛怒之下分开的情人,而是那些在友情的基础上分开的情人。

◆二十岁的人,意志支配一切;三十岁时,机智支配一切;三十岁时,机智支配一切;四十岁时,判断支配一切。

篇7:哈代的成功读后感

《哈代的成功》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名叫作亚历克斯。哈代的青年,他一直梦想成为一名作家,他为了实现成为作家这个伟大的梦想,他在贫困中渡过了整整十七年,最后终于写出了不朽作品《根》和《德伯家的苔丝》等作品。

知道读了这篇文章,我才明白:梦想,造就不凡的人生,它会让你走向成功,它使你走向成功的踮脚石,是你走向成功的正能量,会让你一步一步地向目标靠近。

上一篇:新年新婚的祝福话下一篇:工程师第三季度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