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日记

2024-04-24

爬山虎的日记(精选8篇)

篇1:爬山虎的日记

我们在学校里学习了《爬山虎的脚》这篇文章,因为我好奇爬山虎到底是怎么生长的,所以我从社区旁的花园里采摘了一节爬山虎。

欣然等待

一大清早,我就把爬山虎贴在墙上内心期待着它长大。第三天早上爬山虎就长高了三厘米,这时爬山虎的脚开始变灰了。

变化升级

十天后的中午我再次观察时,爬山虎已经有明显的变化了,它的脚在爬墙的时候,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了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小小的软软的,细丝上的脚则很像蛟龙的爪子。一天后的中午,细丝上的脚变成了圆片,牢牢地抓在墙上。你要是不费一点力气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筋,晚上爬山虎的叶子则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大了。

享受阳光

一个月后的早上,温和的阳光照在爬山虎的身上,爬山虎被罩得暖暖的,在太阳下闪耀着光芒,好像在说:主人和我一起晒下太阳吧!我朝它微笑了一下,感慨它生长的速度之快,就去写观察日记了。微风袭来,在风中微微摆动的爬山虎像是能明白我在做什么:主人你写观察日记就写我吧!

一片碧绿

一个月之后我的爬山虎已经长到了屋顶,叶子变成深绿色,每天叶子都要长大一点,向上面伸展一些,整面墙壁都变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

坚强精神

从爬山虎身上我悟出了一个道理,我们要学习爬山虎,像它一样坚强不屈,一步一步的爬向目标直至成功。

篇2:爬山虎的日记

冬天,爬山虎的叶落尽了,路出小而黑的果实。虽然只剩下枯藤了,但爬山虎仍然静静地依附在墙上,任寒风冰雪的吹打,一动也没动,远远望去仿佛像是一幅巨型根雕画。

望着一片片爬山虎,不由的感慨万千,爬山虎那种顽强的生命力,那种不屈不饶的精神,给我某些启迪,值得让人们去思考、去感悟。我们的学习工作不就像爬山虎一样吗 我们从一开始就一步步踏踏实实的走,认认真真的对待,那我们就很自然的成为强者,成为打风大浪打不到的强者,就像许多爬山虎一样,即使被打倒,也会留下很大的痕迹。

篇3:爬山虎的日记

与《爬山虎的脚》同单元的还有《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蟋蟀的住宅》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三篇,其中又以《蟋蟀的住宅》叙述风格与其最为类似,但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爬山虎的脚》笔触更为凝练,描述更为集中,文字也滤得更为干净。而作为翻译作品的《蟋蟀的住宅》,则不免显得松散。

叶圣陶先生朴素平实的文风在文章的开篇就漫溢出来:“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简洁明了,直奔主题,表达的意图明确,指向清晰。细细琢磨,句子着力表现的是爬山虎旺盛的生命力,你看“满是”“占了一大片”,可见爬山虎是一种多么顽强、多么肆意生长的植物。从它的生长方位——北边墙上、西墙(房顶),又可发现爬山虎是一种喜阴的植物,而且它善于攀缘。你看,就是这样不动声色地,已经把爬山虎的特性、生长习性和区域介绍得清楚明白了。

接下来看看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如果见过爬山虎爬满墙的样子,你就会知道为什么作者首先要写到它的叶子了。就我们任何一个人的视觉感受来讲,爬山虎最惹眼的就是它的叶子,或者可以这样说,我们所看见的爬山虎其实就是指爬山虎的叶子,因为它的茎和脚都已经被密密麻麻的绿叶掩盖住了。看看作者的描写,你会发现作者观察之细腻准确。你看“不几天”,说明嫩红的新叶持续的时间很短,可见爬山虎生长之迅速。说嫩叶“不大引人注意”,也就是说以一般的观察是无法发现这种嫩叶的变化的,但正是这种不大引人注意的、不几天就变化的嫩叶,却被作者了解得一清二楚,我们能从中感受到什么?自然是作者观察事物的认真仔细了。你再看:“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作者着力表现的是叶子带给人的视觉感受——舒服。首先是因为它绿得新鲜,新鲜的绿自然是充盈着水分,闪着光亮,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的。其次,是因为它排列得很有规则,一顺儿朝下,更令人惊讶的是既没有重叠,也没有空隙,显得如此均匀,这又能带给我们一种视觉上的舒适感。我们真是不得不慨叹造物主的神奇,怎么就能使叶子生长得那么井然有序呢?当然,如果你了解了爬山虎是怎么往墙上爬的,你就能理解叶子这样的生长规律了。爬山虎是循序渐进往上爬的,而每一脚上又都拖着叶子,这样一来,叶尖顺着长势自然是下垂的。在这里,我们又一次领略到了叶圣陶先生对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要发现这一点并且恰当地表达出来,多不容易啊!来看后面的这句:“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表述得多么小心翼翼,多么准确传神啊!说“漾”而不是“荡”甚或“卷”,为什么?说“波纹”而不是“波浪”,又为什么?为的就是一个准确啊。爬山虎的叶子尽管比较大,但是叶子与茎的距离很短,茎又狠狠地巴在墙上,自然不可能使叶子荡起层层波浪了!你看,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描述事物推敲词句,点到即止,绝不渲染,更不铺陈。

文章第三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说实话,如果没有刻意探索的意愿,我们是很难发现爬山虎的脚的。就像作者说的:“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注意了才知道是有脚的,多么平实真切的语言啊,让我们读起来倍感亲切,而且语言的指向是一如既往的清晰。接着就说到了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我们来细细地揣摩作者的语言。这里写“爬山虎的脚”共用了四句话,第一句写的是它的生长位置——茎上。第二句写的是它的形态——在长叶柄的反面伸出六七根细丝,样子都像蜗牛的触角。这么一说,我们脑中就会唤起潜在的经验,尤其是“蜗牛的触角”一比拟,“脚”那嫩嫩的、茸茸的样子就如同在眼前了。第三句写的是它的颜色——也是嫩红的。最后一句是进行总结。你看,多么精细而又准确的描写啊,绝不拖泥带水,也不饶舌重复!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好好领会作者这种素淡、传神的写法,感受作者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甚至可以模仿着用这种先分几个角度具体写、最后来概述的方式写一写其他的事物。

我们看看爬山虎到底是怎么爬的:“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读着这段话的时候,我们仿佛看到爬山虎正在哼哧哼哧地往上爬。为什么会那么传神、那么形象?还得揣摩作者的语言。首先在这里,叶圣陶先生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主要是这样几个词形成了一种连续轻捷的动感——“触、巴、拉、贴”,一触就巴住,一巴住就把嫩茎拉过来,然后紧贴在墙上,让人不免想起以壁虎游墙功轻而易举上天入地的忍者。再者,作者对爬山虎爬墙的过程观察入微,原先直直的细丝巴住墙后就自然弯曲,把嫩茎贴在墙上。不下工夫、不持续观察是断不可能写出如此细腻的过程的。还有,作者说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你看,刚才的过程只是其中一脚爬行的过程,而爬山虎需要这样持续不断地往上爬,每爬一脚又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的,所以在这里作者特别强调“一脚一脚”,而不是“一脚脚”,显然它爬得并不轻松,这样的语言才能真正准确地表现出这样的情境。过程是有了,但关注过程,我们的整体形象感就松散了——脚成什么样了?怎么办?作者于是再加上一句: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我们不得不佩服叶圣陶先生的文字功夫,就在你对爬山虎的脚的形态感到朦胧的时候,他又适时地给你一个鲜明可感的形象,重新唤醒和凝聚你对爬山虎的脚的印象。

篇4:“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我决定把这个细节,作为我的教学重点。那么,如何处理这个教学片段,才能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呢?

在备课阶段,我有这样几个设想:一是画图法,即让学生根据叶先生生动的描绘和自己的理解,亲自把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用画笔画出来;二是演示法,即我本人借助其他工具把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演示”出来;三是朗读法,即本人指导学生边朗读边想象爬山虎的脚的特点。但是,考虑到我的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无论用其中的哪一种方法,都会有一部分学生对爬山虎的脚的认识模糊不清。因而,这一处教学,不仅是我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的学习难点。我必须想个更直观的法子,来帮助所有的学生突破这个学习难点。

那天早晨,在上班的路上,我仍然在大脑中苦苦地寻觅着那个“更直观”的法子。突然,不远处一墙绿绿的爬山虎映入了我的眼帘。在晨光下,爬山虎的叶子苍翠欲滴。我不由得快步走上前去,轻轻地拨开了爬山虎一片嫩绿的叶子,爬山虎的脚便真真切切地出现在我眼前了,它是那么清晰,那么有趣!我豁然开朗:为什么不让学生亲眼看一看,亲手摸一摸呢?我小心翼翼地折下几枝爬山虎,兴冲冲地把它带进了教室。

课堂上,为了指导学生学习描写爬山虎的脚这一部分内容,我给每一个学习小组发了一小截爬山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爬山虎的脚,然后在全班汇报自己的发现。学生们一个个兴奋得眼睛发亮,这个说:“老师,我发现了爬山虎的脚又短又细。”那个说:“老师,我发现爬山虎的脚是嫩红色的,上面还有小圆片呢。”……我再让学生认真读一读课文,看看叶圣陶先生是怎样描写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学生们由衷地赞叹叶先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当我让学生学习叶圣陶先生的方法,再来说说自己看到的爬山虎的脚时,一个女生站起来说:“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从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细如草根,又如小娃娃张开的小脚丫。”一个男生站起来补充说:“爬山虎的脚又细又娇嫩,可它就是凭着脚尖上的小圆片紧紧巴住墙,一脚一脚往上爬,爬上墙头,爬上屋顶,铺满整堵墙,铺满屋顶的。爬山虎的生命力多么顽强啊!”学生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最后,我再让学生带着这样的赞美之情,读一读这个自然段。这节课,学生不仅认识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还透过文字,领略了叶圣陶先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激发了自己的创造力。

联想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思路往往局限于手中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有时候感觉突破教学难点很吃力。这堂课的成功,让我认定了直观性教学原则。只要我们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的需要,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遵循用实物观察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学生一定会感到生动有趣、印象深刻、便于理解的,而这也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篇5:爬山虎的观察日记400字

爬山虎的叶子挨挨挤挤的,把整个墙壁都遮的严严实实,又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缝隙。远远望去,爬山虎就像绿色的海洋,特别是在刮风的时候,那些叶子好像都活了似的,在风中翩翩起舞,仿佛是绿色的海水漾起波纹;在阳光中,那些翠绿的叶子闪闪发光,好似嫩绿的宝石;在雨中,雨点调皮的打在爬山虎的叶子上,发出滴滴答答的声音,好像在演奏一支动人的乐曲……这些爬山虎可真像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如果它真是一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我有一点儿疑惑,爬山虎到底是怎么样爬上墙的呢?后来我又仔仔细细地观察了一会儿,才发现了爬山虎长着独特的秘密武器,一些绿色的小枝。他们在巴住墙,支撑着爬山虎生长。可我又纳闷了,那些小枝怎么这么厉害?最后,我才发现,小枝的头部有个小圆片,它牢牢地吸住墙。它的外形特点也很有趣,仔细一看,就像图画上蛟龙的爪子。它就像爬山虎的脚,让它一步一步爬上去。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脚还会慢慢地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的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篇6:围墙上的爬山虎观察日记

你见过爬山虎吗?我见过,长城的围墙上就有很多,一片绿油油的,好看极了,我很喜欢,你喜欢吗?

爬山虎长满墙,那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得照耀着我们的眼睛,好看极了!

以前,我只知道这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是怎么爬的,学课文后我才知道它是有脚的,它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伸出好几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和新长的叶子差不多,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上面就变成了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来是直直的,现在变成弯曲的了,把爬山虎的茎拉一把,使它紧紧地贴在墙上。爬山虎是这样一脚脚地爬上去的。如果仔细观察这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篇7:爬山虎观察日记

爬山虎的叶子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叶尖一顺朝下,每片叶子边上都有锯形的条纹。每片叶子都是无瓣的,像我们的手掌。爬山虎的叶子有的是绿色的,有的是红的,就像枫叶一样,放眼望去,就像穿了一条红绿相间的连衣裙,让本来没有一点生命力的墙壁增添了许多生机。

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它怎么能爬呢?原来,它是有特定的“工具”的。它的“工具”是什么呢?原来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头上都有一个钩状倒刺,巴住墙,这就是爬山虎的工具。你可千万不要小看那嫩茎,它卡的非常紧,有的把墙上的石子都拔出来了呢!爬山虎很有毅力,无论刮风下雨它都依然往上爬,如果前面没路了,它也会绞尽脑汁想办法,依靠竹竿、围栏、电杆等一切能靠的东西往上爬。人的攀岩技术再高超,也远远赶不上爬山虎。人攀岩的时候要靠很多工具,可爬山虎就只用那嫩茎,所以人们对爬山虎感到惊奇。

如果你仔细看那爬山虎,也许会隐隐约约发现有一些淡紫色的小果子,比乒乓球小一点,像葡萄一样,那紫色的果实点缀在绿色的海洋上,非常好看。

篇8:《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实录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感受叶老堪称楷模的作品与人品。

3.利用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等方法,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体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在事件与感受中整体感知

(多媒体出示:一次偶然的机遇,能够改变一个人终生的命运。——肖复兴)

师:一起轻轻地读——

(生轻轻读)

师:轻声读的好处是能够边读边想。“偶”“遇”改变“终生”,你们相信吗?

(生有的摇头,有的点头。)

师:写这句话的人是——

生:肖复兴。

师:他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走进他成长中的“偶”“遇”——

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师:初读题,文章似乎是写景状物的。那课文到底写了什么呢?来,拿出预习单,四人一组,完成“活动一”。

(出示:推荐删掉余晖黄昏融洽眼帘动词楷模摇曳曲线)

师:哪个组把你们认为难读或难理解的词语指出来,给同学们提个醒?

生:我们提醒融洽的“融”字,写的时候左下部分不要加横。

生:我们组提醒曲线的“曲”读一声。

师:“曲”还有一个读音是“qǔ”,用三声组个词。

生:歌曲、乐曲。

师:一齐字字咬准地读,注意把字形读到你的眼里、心里。

(生齐读词语)

师:作者围绕“偶”“遇”,写了“我”和叶圣陶爷爷之间的哪几件事?每一件事分别有什么感受?

生:第一件事写叶老给“我”批改作业。

师:用四字词就是——(批改作业)。把这个词批注在第1~5自然段旁。

生:第二件事是写叶老请“我”到他家做客。

师:在第6~9自然段旁批注上。

师:每一件事“我”有什么感受呢?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

生:叶老为“我”批改作业,“我”的感受是“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把这个长句读成一个四字词语,就叫做——

生:春风拂面。

师: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春风拂面”吗?

生:春天的风吹到脸上。

师:这个“拂”,指的是轻轻地擦过。春天来了,柔柔的春风轻轻吹过脸庞,有什么感觉?用上一个词。

生:柔和,清爽,温暖。

师:吹面不寒杨柳风,清爽、舒适。第二件事的感受呢?

生:叶老邀“我”做客,“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

师:也把这句话读成一个四字词,就是——

生:堪称楷模。

师:给“楷模”找一个近义词。

生:榜样。

师:观察这两个字的偏旁,猜猜“楷模”和什么有关?

生:“楷”和“模”最早指的都是树。

师:楷树刚直挺拔,自古是尊师重教的象征,孔子的弟子就曾经从卫国把楷树移到孔子墓前。

生:相传模树树叶色泽纯正,是各种树的榜样。

师:后人把这两个字放到一起,把具有高风亮节、有表率作用的人叫做——

生:楷模。

师:下面我们就联系事情,体会感受。

[教学意图:本文若把“感受”看作闪亮的珍珠,事件就是串起珍珠的红线。从事件入手,聚焦于感受,注重语言因素,兼得人文内涵。]

在深入的体会中品读

师:拿出我们的预习单,完成“活动二”。

(生读书、交流,师巡视。)

师:先走进批改作文部分。

生:(读)“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师:这是作者拿到作文本,打开本子的一刹那看到的。自由地读读,读到哪个词会让你感到心头暖暖的?

生1:“密密麻麻”,说明很认真。

师:这就是对词语的感觉,送进去读读。

(生1读句子)

师:每个人关注的词语不一样,还有哪些?

生2:“到处”,从这个词可以看出批改的地方非常多。

师:那就带着你的感受去读。

(生2读句子)

师:“密密麻麻”,联系上文,指的是——

生: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

师:联系下文,指的是——

生: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师:同学们,这就是叶老批改的文章,共有160多处修改呢。(生诧异状)平时哪些同学修改过自己的作文?

(生争先恐后地举手)

师:随机采访一下,你每一处是随便圈画的吗?

生:不是,每一个地方都要认真想。

师:你呢?

生:都是经过仔细琢磨的。

师:难怪作者透过这160多处经过仔细琢磨的圈圈画画,感受到——

生:(齐)“我虽然未见……如春风拂面。”

[教学意图:此环节抓住“密密麻麻”一词,从理解到品鉴,从感受到朗读,力求真实、扎实、落实。]

师:当我回到家,仔细看了几遍叶老的修改——

生:(读)“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师:就一个字,一个词,好像也说得过去呀,叶老有必要这样改吗?

生:改了就更准确了。

生:句子更干净了。

师:一个字都不能马虎啊,这让我想起叶老的一句话——(出示: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生齐读)

师:叶老认为读文章一个字都不能放过,对要发表的作文,他也用这个要求一字一词地批改。

师:不仅如此,作文后面还有一则评语呢。

(一生读评语)

师:不对呀,叶老不是修改了160多处吗?他的评语应当是:用字不够准确,句子不够干净。把文中的一些长句子变成短句子,意思更明确。

生:叶老为了保护“我”的自信心。

生:叶老为了激励“我”。

师: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带给“我”暖暖的感觉。所以,“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生接读句子:“我虽然未见……如春风拂面。”)

师:同学们,这就是为肖复兴批改作文的叶圣陶老爷爷。当时,他已经69岁了,担任国家教育部副部长,是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作家。白天,他日复一日有做不完的工作;晚上,他拿起20篇作文,一篇一篇、一字一句地批改。看到这样的画面,你又有什么感受呢?

生:我很感动。

生:叶圣陶老爷爷很辛苦。

师:这春风哪里仅仅是吹到了脸上,它还吹到了我们的——

生:心里。

师:所以,我,你,在座的每一个同学,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

(指名读:“我虽然未见……如春风拂面。”)

师:吹到心里,满心都是暖暖的,谁再读?

(指名读:“我虽然未见……如春风拂面。”)

(生齐读)

[教学意图:品析是慢慢浸入、渐入情境的过程。此处联系事情,体会感受,回环往复,凿其一“感”,直到全身都是暖暖的感觉。]

师:刚才,我们在联系事情的基础上,借助叶老的资料,深入体会了感受,这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继续用这种方法,交流“我”第一次见到叶老先生的感受,你们找到哪些语句?

生:(读)“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师:(出示句子)交谈中有两个带“融”字的词语,(“融洽”和“融化”变红)读读这两个词,“融洽”的“融”是哪个解释?

(出示“融”字含义:①固体受热变软或化为流体;②调和,和谐。)

生:调和,和谐。

师:那“融洽”的意思就是:——

生:感情和谐,关系亲密。

师:那“融化”的“融”应该选哪个解释?

生:选第1个,固体受热变软或化为流体。

师:我们常说冰雪融化,而文中“我”小小的心融化了,这是什么意思呢?

生:叶老的关爱把“我”感动了。

生:“我”的心里顿时涌起了一股暖流。

师:请你通过读把感动传达出来。

(生读)

师:(出示插图)你们看,这是叶老和肖复兴。一位是国家教育部副部长、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作家,一个是普普通通的中学生;一个是69岁的老人,一个是15岁的少年。他们才第一次见面,交谈却是那么融洽,透过这个“融洽”,你感受到叶爷爷的什么?

生:我感受到他很和蔼。

生:非常平易近人。

生:很真诚地对待“我”。

师:是呀,所以作者第一次见作家就有这样的感受——

(生读:“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师:想知道他们当时谈了些什么吗?来看看肖复兴在原文中写的。(出示《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原文,指名朗读)瞧,在那次交谈中,叶老告诉他——

生:(读)“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各科的书。”

师:这是叶老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他鼓励作者——

生:(读)“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人不搞清楚我们的历史更不行。”

师:这是叶老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呀!

师:在看课文插图的时候,你们关注到书房挂着的对联了吗?(出示插图,对联放大。)

生: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

师:叶老从不把个人得失放在心上,像孺子牛那样勤恳、踏实、胸襟广阔。这副对联不就是叶老人品的真实写照吗?所以“我”非常庆幸——

(生读:“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

师:联系事件,联系资料,我们的感受更深刻了。

[教学意图:对前面学习方法的再次运用,从而让学生真正“得法”。]

师:有人说学习语文要长两只眼睛,一只关注着写什么,一只关注着怎么写。让我们一起来发现事情与感受的位置。第一次是感受放在事情的中间,第二次是事情在前,感受——

生:在后。

师:其实还有一种顺序,叫感受在前——

生:事情在后。

(课件出示:小组讨论:你们组最欣赏哪一种顺序,为什么?

1.感受在前,事情在后。

2.事情在前,感受在后。

3.感受在事情叙述的中间。

我们组选择第______种写法。理由是______。)

[教学意图:在“写什么”与“怎么写”中走一个来回,关注语言的形式,关注段的表达。“言”“意”兼得。]

在表达的赏析中美读

师:学到这里再读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

师:让我们读读三处写爬山虎的句子,第一处——

生:(读)“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

师:“我”第一次见大作家,心情怎样呢?

生:紧张。

师:看到绿葱葱的爬山虎,心情怎么样?

生:好多了。

师:这爬山虎仅仅写的是爬山虎吗?

生:还写出了作者的心情。

师:第二处写爬山虎的句子,又是在什么情况下看到的?

生:交谈得很融洽。

师:屋内人和人很融洽,屋外的爬山虎也与我们的谈话很融洽,我们分角色读一读。老师读屋内,你们推荐一位同学读屋外。

(师生分角色朗读)

师:屋内、屋外,融为一体。

师:第三处呢?一起读。

生:(齐读)“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师:有了前两句的基础,你们觉得总是那么绿着的仅仅是爬山虎吗?

生:不是。

师:这个绿着的也许是深刻的感受,也许是叶老的教导……请以“在我的脑海里,总是绿着的是______,也是______”的句式把你想到的表达出来。

(配乐,生练笔。)

生:总是绿着的是叶老为“我”修改作文的情景,也是邀请“我”到他家做客的情景。

师:成长途中的两件事,铭刻在心。

……

师:是啊,在“我”眼前绿着的,不仅是那虎虎生机的爬山虎,还有叶老那堪称楷模的人品和作品。爬山虎已不单单是景,还凝聚着浓浓的情。所以,课题叫做——

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师:怎样的爬山虎?

生:绿绿的、茂盛的。

师:印在心里,清晰、深刻的。和“那”相对的字是——

生:“这”。

师:如果爬山虎就在你的眼前,可以说——

生:这片绿绿的爬山虎。

师:读到“那片”,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爬山虎不在眼前,离得很远。

师:爬山虎距离作者很远,时间相隔很久,暗示浓浓的回忆,原文还有一个副标题,叫——

生:“怀念叶圣陶先生”。

师:每当作者眼前展现出爬山虎的时候,他就会深情地怀念起——

生:叶圣陶先生。

师:每当想起叶圣陶先生,作者眼前总会展现出——

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教学意图:创设情境理解每一处爬山虎是在什么情况下看见的,心情怎样,进而理解爬山虎与事情之间细细密密的关系。第三处在前两处的基础上融合、提升,通过读写结合,把“绿着”的含义推波助澜地阐释,使学生更深入地感受到了题目丰富的意蕴。]

在情感的升华中延读

师:肖复兴遇到了叶老先生,从此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成为了著名的主编。肖复兴也常常帮别人修改作文,知道吗?我们学的课文,很多就是经他的手修改后,编进语文书的。(出示课文题目)

生:(读)《去年的树》《卡罗纳》《白鹅》《触摸春天》《巨人的花园》。

师:在修改这些作家的文章时,他写下了宝贵的修改意见,想知道是什么吗?

生:想!

(师出示)

生:(读)①把每一个句子写好;②要避免重复;③语言的规范和生动;④注意细微的地方;⑤去掉多余的连词……

师:这些话熟悉吗?像是谁说的?

生:叶圣陶。

师:叶老先生对他的影响太大了,所以肖复兴会这样深情地说——(课件出示:一次偶然的机遇,能够改变一个人终生的命运。)这一回,请把感受送进去,大声地读——

(生读)

师:这句话就是肖复兴原文中的第一句话,也是他写此文的目的。

师:据说,叶圣陶家的小院里还有芳香的桂树、火红的枫叶,为什么肖复兴只见到爬山虎,偏偏用爬山虎来怀念叶老呢?那绿绿的爬山虎中到底还藏着多少需要探究的秘密呢?如果你也有这些问题,甚至还有更多的问题,请课后阅读《肖复兴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本书,到书中去找答案吧。

上一篇:读《万历十五年》下一篇:摘橘子的作文高三600字作文